第一篇:当你觉得读书苦逼时,看看我们杂文随笔
U头上多印两点,三十多万个包装好的产品需重新贴商标。
一大早,QC同事拿了一个异常处理单过来,原来是我们所订购的商标产品名称U字母头上多了两个点。我们被吓得双脚直抖,赶紧找回合同从头到尾查原因。仔细查回资料,原来之前合同上显示是要两个点的,后来有修正,合同上的两个点不见了。因为之前已经将申购单给了供应商,后来收到修正合同之后,我们已经以电子邮件的形式给供应商,可是供应商忘了改。这个事情,我们总算逃过一劫,可是,却一波人摊上事了……
我们的邮件,在U头上去掉两点,供应商看了,掉以轻心,觉得两个点是小问题,没有引起重视,所以没有改到。商标回到厂后,质检员核对商标时也没看到商标上多了两个点,因为商标只有3CMX2CM大,字体非常小,而且印了好多资料,所以很难看出。
可是问题来了,多了两个点,前来验货的客户不接受,我的天呀,30000打共360000个产品全都已经包装好入盒与箱,解决办法就是让商标厂重印商标,所有包装好的箱盒全部拆开,将所有原来挂好的商标剪掉,再挂上U字母头上没有两个点的商标,再出货。这一举动,要二十人一个星期才能完成。这两个点,商标厂重做商标损失将近一万元,而我们公司老板倒贴约一万五千的人工费去返工。好在出错方不是我们,如果是我们,只有被巨额罚款后再被炒鱿鱼了。
看到了吗?当你觉得读书很苦逼时,当你觉得考试写错单词是理所当然时,当你认为读书很大压力时,看看工作中的我们,一个点都不能错,工作任务一天也不能超。一个点代表上万的钱。工作中,不管你会不会,懂不懂,都必须一百分;工作,就必须零错误。每天出单,必须是看了又看,想了又想。对客人的要求,一份合同有一本书那么厚,而一个月要处理上好几百份合同。对合同内容必须理解得透透切切。错了,哭鼻子抹眼泪,换来的是更多谩骂和罚款。没有人会同情你的,没有人会原谅你的错。做错了,没有人像老师那样循循善诱开导你。没有人像家长那样来安慰你。更没有人会保护你的自尊心。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为了赚钱,不和你婆婆妈妈。
做为学生的你,题做错了,老师打了个叉,看都懒得看。做作业,只是为了交差,也不管自己掌握了知识没有。考试,马马虎虎做完就是,也不管对错,也不回头检查。不会的知识,也懒得去查资料。考差了,家长说两句还离家出走。工作中的我们,为了生存,哪个不是在巨大压力下工作?无论什么困难的工作,我们都要硬着头皮去做,社会就是这么现实。你要生存,不会的也得会。在工作中,老板们都是将小学生当初中生用,初中生当高中生或大学生用。因为文凭低的人,对工资要求没那么高,所以老板们都采用了逼一逼的办法。也许你会说,那么大压力工资一定很高吧,可是你错了,低工资的人工作更苦更累。出来工作的人都知道,如果上学时有现在这么用功和认真,可以考名牌大学了。可是,没有如果。
学生时代的你,有人呵护。成年后工作的你,有人逼迫。比起谋生,读书的苦根本不算苦。从现在起就努力让自己过上想要的生活吧,成年以后,才不会用大把时间去应付自己不想要的生活。
第二篇:当你矫情时,去一趟医院吧杂文随笔
(一)
那天,接到一个电话,是家里的一个亲戚病了,住院了。过了两天,我请了假,赶到医院去探望她。
去医院,只要楼层不算高,就走楼梯,不要坐电梯,这是我的经验。
推开楼梯的门就是内科,几张白哗哗的病床映入眼帘。床位紧张到无处不摆放的地步。一进医院,到处都是白色的,白的墙,白的长衫,还有一张张苍白的脸。
亲戚去检查了,我坐在病房里等着她。病房里还有住着一个女人。短短的头发,青黄的脸色,年纪不过三十多,无力地躺在病床上。
她慢慢地斜过头瞟了我几眼,我有点犯怵,不敢看她,装着拿出手机看了起来。
突然,听见她很响亮地喊了几句,我吓了一跳。抬起头,发现她正俯在一个老人耳边说话。那老人低着头,一边听,一边点点头。
正巧这时,亲戚回来了,我和她聊了起来。亲戚的病不算重,检查如果没大事过几天就出院。
旁边的女人慢慢地下了床,老人小心地扶着她出去了。
“这女的什么事?”我有点好奇。
“听说是肾的事,做了几次透析,后来自己出院调养。前段时间在家里昏迷又送来了,又接着透析吧。”亲戚小声说着。一个病人说起另一个病人的事总归心里也不舒服。
“如果有床位了,我准备换个病房。”亲戚说。
“为什么?”
“那女的她妈耳朵不好,她们说话声太大了,有几次,我都睡着了,硬是被吓醒,我也受不了。”亲戚一边摇头一边说。
我看看那张空的病床,上面放着一件针织外套,看样子是手工织的。心里凉凉的,那女人那么年轻。
(二)我读中学时有一个要好的同学。她长得不好,胖胖的,黑黑的,班里不少同学都欺负她。我因为和她同桌,所以也能说得上无话不谈。
她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走了,所以她跟着哥哥一起在城里读书长大。嫂嫂对她不好。有一次,她还离家出走过。不过后来又回去了。
读完高中,她就没再读了,直接到姐姐的店里打工,也算有一个着落。
后来,我们就没再联系过,再听起她是在二十年后的一次聚会上。
一位当医生的同学问:“你们还记得那谁吗?”
“记得啊。”我们说。
“她可能不在了。”当医生的同学淡淡说道,”前年,一个同学来找我,说她住院了,是肝癌晚期。问我能不能帮上忙,我也没有办法。现在应该已经不在了。“
我愕得抓住胸前的吊坠,越抓越紧,看着那医生同学的脸,难以接受。
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就这样走了。我连她有没有孩子都不知道。这件事让我难受了很久,现在在电脑上敲打下这些字,心口仍有一丝痛。
生命无常得令人恐惧!
恐惧到我再也不敢说什么岁月静好,诗和远方之类矫情的话。
(三)去过医院的人,都很害怕排队吧。一条又一条的人形队伍塞满了大厅。不到医院都不知道有这么多的病人。
半天都不会挪动半分。
排队是个体力活,对病人尤其如是。
排在后面的人眼巴巴地看着前面,每个人都累坏了。偶尔还会有插队的,可是也没有人说,大家都乏了,无力再吵。怎么样也会有轮到自己的时候。
同事说她两岁的女儿因为经常病,常要看医生,所以每次一看到穿白色衣服的人就吓得哭起来。
这就是医院的震慑力。
我的家公每次犯心脏病,一路上无论如何晕如何吐,只要到了医院门口,病情总会减半。
这就是医院的给人的安抚和信心。
人生最难的事有一半是在医院发生的。
第三篇:当你决定爱时,请坚持爱下去杂文随笔
童年有很多阴影。那时候家里没车,老家没修路,跟妈一起打车回去探望姥爷。中巴车把我们放在火车道附近,我们沿着火车道走一段就到姥爷的老屋子了。
一次,牵着妈的手走铁轨,远处有几个半大孩子拿绳子拴着一个东西在铁轨上拖拉着走,说说笑笑。走进看,他们拖着一只小乳狗,狗显然死了。脖子被拴着,然后被拖着走了一路。不知道是之前死了还是被拖死了,总之很残忍。
儿时的胆小和遗传母亲的怜悯之心让我于心不忍,可又无可奈何。我当时难受得不能自已。我跟妈说,不论怎样,类似此种事,我们家不能做。
家里后来养了只兔子,喂了几天送给哥哥了。之后哥哥打电话,轻描淡写道,兔子撑死了。我又崩溃了。
之后,家里没再养过什么动物,倒是倒腾了不少花花草草。欣慰的是,这些草木都在家里善始善终。
家里轻易不养动物,一方面是经济问题和照顾问题。成本高,需要随时有人呵护,但家里都很忙,没人负担得起。另一方面,心血来潮喂养小动物,过了三分钟热度,也许会遗忘和抛弃它们,它们会漂泊无依。此外,不是业内人士,有时自以为是呵护,其实是一种摧残。种种原因,家里没动物。一直想养狗,妈说家里有一只了,不能再养了。想了想,说的是我。
每个生命都宝贵,每次呼吸都有意义,它们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要分享这个世界的空间、阳光,而不是从属于谁,把命运交给谁。可我们作为最聪明的动物,骨子里有对其它物种的征服感,我们驯服、饲养。退一万步,好,它们从属我们,那我们更要从一而终地负责下去。它们是生命,不是玩物,它们应该被保护,而不是被把玩。
我承认自己不是高人,我做不到对所有面对的事都从一而终。钢琴学了两年放弃了,乒乓球学了四年又不声不响溜去打篮球了。看电视节目迷恋上吉他,买来一把弹了一年又放在墙角生灰了。在很多方面我的确是三分钟热度,但我庆幸自己至少对待生命不是这样。面对生命,我有幸于保留了自小的怜悯之心,乃至于菜市场上看到杀鱼宰鸡剥牛的情景就伤心得不行,甚至对他们充满了愤恨。
清早,给那天集体种的每一棵树苗都浇了水、松了土。接水跑了很多趟,松土没有工具,干脆下手抓。我不是做给谁看、得到夸奖、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我只是不忍心看到在生机勃勃的季节看到死气沉沉的灰色。既然决心要种,就要负责到底。关于生命的一切活动都不是一场场仪式,而是善始善终的旅程。它们没有语言,或者我们不能理解它们的语言,但我们应该清晰地读懂,树叶草木晃动时,小狗小猫嚎叫时,它们都在诉说:“我相信你,我把生命交给你,请对我好一些。”
当你决定爱时,请坚持爱下去。
爱生命就像爱你。
第四篇:读书就是为了看看热闹杂文随笔
01
读书就是为了去看看热闹。
这个回答还是前段时间翻知乎发现的,我觉得这个回答很朴实,比起那些张口闭口就是提升自己、了解世界的回答,让人听得舒服多了。
目的单纯且容易实现。看热闹谁不会啊?鲁迅先生不还说爱看热闹是中国人的天性嘛。
有人当街撕打、商贩被城管暴打、老人摔倒……这样的热闹,很快就能聚拢大家的目光。
但书里的热闹场面,却很少有这么多人去关注。
前几天看到许地山的一本书,这个老先生就是我们小学时候学的那篇《落花生》课文的作者。
他身处民国时期,提出了作为一个“书虫”的标准:
1.身体健康
2.家道丰裕
3.事业清闲
4.志趣淡薄
5.宿慧超越
当时觉得这五个标准立得很有趣,就随手抄下来了。
0
2首先身体健康是必须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是铁理,毋庸置疑。
第二条说的是手头要有钱,因为你要用钱来买书。
其实现在网络资源丰富,买不买书其实不重要,只要你想看书,图书馆、kindle或者一些手机看书软件都可以满足你的需求。
不过还是想说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搞出版的人抱怨自己的新书刚上市就必须要搞打折活动,自己赚不到钱,广大读者们去买实体书,掏完银子以后又觉得书又太贵。
大家都觉得自己的日子难过,那到底是谁占了便宜?
我现在一年也买不了几本实体书,去年买过几本书,大都是在图书馆看完,觉得确实写的不错,于是想收藏的心泛滥了,就买回来放在家里的书架上,准备有空再翻翻,回味回味。
但比较尴尬的是,我到现在都没去回味过,甚至连那些书的包装都没拆。不过,我做一个决定总是想了很久才决定的,不是心血来潮。
我想等自己有一些不同的人生经历之后,应该会重新翻开那些书。
像约定好了,到点了就准时赴老朋友的约。顺便跟它们说说这段时间里,自己的一些经历。
无论悲欢,就掏掏心窝子。
0
3第三条讲的是事业清闲,放在现在,那肯定是不现实的。
现在很多人压力大,他们读读书也只是为了调节生活紧张的节奏。
但是如果真正读进去书,非得有一颗悠闲自在的心才行。
我想到了之前许嵩发过一条微博,大意是总有人会时不时发消息问他最近忙什么?
他后来回复:“一点也不忙。或者说我忙的都是些很闲的事。看书,思考,写歌,制作专辑。没闲心可弄不好这些事。”
我今年大三,大学生活也不清闲,有时一天忙的感觉给我一个支点,自己就能立马睡着,虽然这样,我还是尽量在读书的时候,让自己的心情悠闲起来。
我通常是把今天紧急的事情给抓点紧完成了,剩下的一堆事就等看书觉得看累了再去做。保证不会一边看着书,一边还担心毛概课件还没做。
那样心里悬着一件事,再做什么都不会安稳的。
有一颗闲心,做起事来才能专心。
0
4关于读书要志趣淡薄,我觉得很符合“读书是为了看看热闹”这一点。
我曾经也问过不少人:为什么你平常会选择看看书?
有人回答想长长见识,让自己看起来更有文化一些。
有人回答想在和别人交流时候,自己有话可说,显得不那么文盲。如果连朱元璋是明朝还是清朝开国皇帝都傻傻分不清楚,那是要闹笑话的。
自媒体时代,“知识付费”这个词热了起来,各种公众号写手多了起来,付费文集、付费文章音频讲解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我不否认确实有精品的文章和音频,值得去花钱。
但我也关注到了一些打着读书分享的生意人,他们通常急功近利,向自己的读者分享自己还不成熟的读书想法,把读过的书大卸八块,拆开来和读者一点一点分析,然后就煽动大家都去读。
我想,他们的目的不单纯,不是为了让人们去热爱阅读,更多的是想怎么让自己快速涨粉,然后好赚钱。
同时,我也想说最近几年来,也没有多少作者肯去认认真真去写书了。像唐浩明写的“晚清三部曲”用了十五年,路遥写《平凡的世界》用了六年。
现在又有多少作者会干这样的“傻事”呢?
作者不认真写书。导致图书内容粗俗,害苦了那些认真阅读的读者朋友们,他们不仅花了钱去买书,又花了大量的时间在一本不值得读的书上。
所以说想出书的人得有点良心啊。
0
5最后一条是宿慧超越。
说实话,我一开始就没看懂这一条。后来百度才知道“宿慧”就是从前世来的智慧,简单点说就是——悟性。
读书也讲究悟性,可能别人读一本书就明白的道理,你需要读五六本书才能理解。
我经常看见身边有的朋友,小说一本接着一本的读,小说情节读完也能说个大概,至于读完之后问他有没有个人体会,他有些茫然。
最近我看完了余华的小说《兄弟》,四十多万字,里面描写宋凡平和李兰夫妇的章节,莫名戳中我的泪点:无论自己心里受了多么大的委屈,从来不让自己的两个孩子知道,更没有在外人面前轻易表露出来。
我开始对看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不为读完,只为有收获。哪怕就一点,也是好的。
所以,现在我很少去关注作者那些优美又富有哲理的句子,更多的去找泪点,找痛点,这样读下来,我觉得自己收获了更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过这样一段话:
有悟性的人通天彻地,进而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没悟性的人即使读再多的书充其量也只是为世间多贡献几个“堂吉诃德”、“孔乙己”。
会读书的人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把活书读死。读书,说到底是智慧二字。
好了,一起去书中看看热闹吧。
第五篇:当我们在谈创意时,我们谈些什么杂文随笔
在这个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创意在不断升值,创意也在不断贬值。为了跟随时代的脚步,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创业创新不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头来,真创意一路过关斩将、体现出其独有的价值,不但能独立支撑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甚至在创业的大流中巨额取现;“假创意”便在大浪淘沙中流产,不复存在。我所说的“假创意”并非全是指舶来之物;可能是我们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的智慧不够;也可能是我们有智慧但缺乏方法。有所欠缺,便无所成。
当我们在谈创意时,我们先谈一谈孩子的天马行空,因为这是智慧的开始。
这是赖声川老师在《创意学》的第一讲和第二讲中都讲到的一个故事:一对母子走在上海的街头,当儿子抬头看天空时,兴奋地指着天空说:“妈妈,你看那一只狗!”妈妈的回应是一巴掌:“记住了,这是云,以后不要说是狗!”赖老师对此有感而发,这一巴掌把孩子童年的创意便被压抑起来了。但我们都知道,这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的常态,周五去参加了一个创课沙龙,也有队伍在其中反映,一直以来的单一化评价不仅让孩子丧失了创意,甚至让他们失去了自信,“我画的不像,所以我不愿意提笔。”也一如我们的成长,用十二年让我们变得标准化,用四年让我们试着铸造创意,然后无论是工作或是深造,创意便成为永恒的话题。显然不能一溜烟地把创意缺失的“锅”丢给教育,因为创意确实需要天马行空,但更需要的是在生活中的体验,对生活葆有好奇心,以问题为导向地思考,这也是赖老师所说的创意是可以学的,包括他在学习导演的过程中,创意的产生来源于多导多试。
所以在赖老师的创意金字塔中,底层是遮蔽创意的内在屏障,可以流通的创意便需要在智慧和方法中不断生成建构。如果我们是家长、是教育者,希望能够保护好孩子的天马行空;如果我们已经不是孩子,我们需要创意,也请不必怨天尤人,不可能所有的创意都被遮蔽,总有流通的那些创意,在生活中好好感受,尝试提出难度大的问题,运用我们的智慧和方法尝试去解决,因为创意可以学。
当我们在谈创意时,我们再谈一谈结构的奥秘,因为这是创意学的方法论。
结构是基础,小到汉字的结构,大到建筑的结构。结构让作品有了完整性,结构让生命有了完整性。正如赖老师所言,结构是东西内在需求的外在呈现,他用佛罗伦萨百花教堂圆顶、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情诗、用易卜生的佳构剧论证了结构决定了事物的完整性。
从科学的角度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大概要数化学。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是化学中的一条基本规律,在元素周期表和有机化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结构架起了宏观和微观的桥梁,因为核外电子排布的结构,因为官能团的结构,所以在化学反应中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化学现象。
从教育学的角度而言,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也首当其冲。他说:“不论我们选择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于是他提出了任何学科结构都可以用某种形式交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这样的命题。虽然这一命题太过绝对,过度强调了学科结构的重要性,在考虑儿童在其发展中的认知特点的基础上高估了学科结构的可转化性。但是毫无疑问这种结构性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显得日益重要,诚如赖老师从话剧角度而言的“学会看结构就是学会看大画面”,在学习者的发展过程中,学会结构就能通向“训练迁移”的大道,就能有大观念,知识才能成为一条线、一个面,而不是分布的散点。在教育实践中,如果说课堂也是老师导演的一场剧目,也许不太妥帖,但却有相似之处。把握了结构的老师能够把课堂完整的呈现出来,欠缺结构的课堂会变成知识点的大杂烩。
结构的奥秘是创意学的方法论,不仅体现在话剧之中,亦如我们做学术研究。正是因为欠缺结构,所以在学术创新中寸步难行,恐唯有多多输入,才能建构起自己的结构,才能在结构中找到真创意。
当我们在谈创意时,我们还要谈一谈生活的串联,因为这是创意的流通。
赖老师的即将上演的新剧《隐藏的宝藏》采用的是侧舞台的视角,演员的表演方向不是面对观众的,而是面对舞台两侧,留给观众的是侧影。这一创意来源于赖导自己在每一场戏在舞台侧面看戏的体验,因为这种体验独一无二,想把这种体验分享给观众,便想到了这样的表演方式,创意够新,值得期待。这里的串联便是导演的视角与观众的视角。将上剧场放在美罗城也是他把生活和剧场融合在一起的例证,他还想把阮玲玉放进自己的话剧中,用时空来串联,这已不是他第一次运用这样的创意了,可以算是极具个人之特色了。就我目前所看过的赖导的戏,他好用戏中戏的风格,因此每每观剧之时,总能鲜明地体会到时代的更迭之感,人物关系的交织,人物命运的纠葛、生命的轮回之感:《如梦之梦》如此,《圆环物语》如此,《千禧夜,我们说相声》也是如此。
撇开赖老师在话剧之中的创意,我们想要的创意也是来源于生活的串联,最易拾取创意的莫过于“跨”。每每谈到某一领域的展望时,总有一条方向是跨领域的相结合。以前我们谈到教育学时,总以其内在原理为研究主线,而今我们试着将脑科学融入其中;在教学上,以前我们强调学科结构,而今我们开始重视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学习,STEM的理念越发深入人心。关于创意,关于生活的串联,我们不仅要在横向上“跨”,也要在纵向上“挖”,从本质联系上汲取创新点,创意的流通是四面八方的,不必局限,脑洞大开为好。
提出问题,得出答案,运用智慧与方法,从生活到艺术的过程,便是创作的过程,便是创意产生的过程,内容新是创意,形式新也是创意。
创意学,学创意,徐徐图之;生活观,观生活,用心体验。创意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不必介怀,不必强求,且学且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