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燕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分析《燕歌行》一诗的层次结构。
2.赏析本诗主要的艺术特色--对比,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初步了解边塞诗派。
【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
封建经济和政治兴盛的盛唐时期也带来了诗歌的繁荣发展,边塞诗更是盛唐诗歌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针对战争这样一个人类永不磨灭的话题,高适写出了哪些方面呢?是充满浪漫进取、积极乐观的精神,还是反映战争残酷、黯然思乡的一面,抑或是洋溢着马革裹尸、立功沙场的雄心?今天我们随着边塞诗人高适去领略《燕歌行》的独特美。
二、研读诗歌内容,理清层次
1. 四位学生分四部分默写《燕歌行》,其余学生讨论完善学案上的诗歌翻译。
2. 全体齐读《燕歌行》
3. 各组派代表翻译部分诗句,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
【重难点预设】:
①横行: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
②赐颜色:赐以体面恩遇
③猎火: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狩猎作为军事演习,猎火意为战火。
④山川萧条极边土:山河荒芜满目凄凉到边土
⑤身当恩遇常轻敌:唐军将领身受皇家深恩却轻视寇敌
⑥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边疆动荡不安要想回乡哪能飞渡;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荒芜。
【诗歌翻译参考】:
唐朝东北边境敌军入侵狼烟四起,唐朝将军辞家乡欲破残忍之边贼。
男子本来就看重纵横驰骋沙场上,天子非常赏识赐厚重的体面礼遇。
锣声响彻金鼓和鸣威武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的骑兵仗势侵犯似狂风暴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将军却仍在营帐中观看美人歌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士越斗越稀少。
唐军将领身受皇家深恩却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战士身穿铁甲守边疆辛勤已长久,思妇泪挂双目丈夫远去独自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徒然回望不得归。
边境遥远多动荡怎可轻易把家回,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无所有。
战场杀气久集聚阵前腾起似乌云,寒风飒飒打更声不绝彻夜惊耳鼓。
只看见白刃乱舞夹杂着鲜血纷飞,从来献身为报国难道还顾及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捍御强敌的李将军。
4.《燕歌行》以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根据诗歌内容可以把这首诗分为几层,分别讲战役的哪部分?
明确:第一层八句写出师,战况紧急,出师隆重;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战败原因;
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
第四层四句写决一死战,突出壮志,提出心愿。
三、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1.《燕歌行》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并于对比中突出了诗歌主旨,请选择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① 从大段落看,出师时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是鲜明的对比。(“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② 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将领的侍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将领的临战失职,纵情声色,是鲜明的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与“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③ 结尾提出李广是古今对比。
主旨:通过多重对比谴责了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士兵,讽刺不体恤士兵的将军。
2.诗篇很善于描写塞外风物景观,渲染边地战争的氛围,请于诗中选择一二例加以赏析。
① “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也写出了战士们作战环境的险恶。
②“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和战败后的困苦。
③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边塞战场总是战云密布,彻夜不息的警报声都渲染出战况惨烈,军情危急的气氛。
四、课外延伸
岑参与高适都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但二者在雄壮的共性下又有着鲜明的个性,比较岑胜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高适的《燕歌行》,探讨二者在思想主旨和艺术特色上有何不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①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他善于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大胆表达个人边防政见,同时对亲历耳闻的军中矛盾也给毫不留情的揭露岑参诗中常有一种昂扬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令人读之倍受鼓舞,精神振奋。运用夸张想象的艺术手法将大自然的剧烈变化与声势浩大的行军场面结合,让人惊叹边塞奇异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的同时,感慨行军将士的艰辛。
②表现手法上,高适常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语言质朴刚健,精炼准确。岑参则好用比喻和夸张,语言新奇自如,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彩。
第二篇:燕歌行 教学设计
《燕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分析边塞诗的多重主题,掌握诗歌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揣摩诗歌精湛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法与提问法,品味诗歌的主题美、技巧美、语言美,学习诗歌鉴赏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作者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体会边塞诗深、广的社会意义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
1.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设想:
1.赏析关键词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文主旨
2.使用品读法和关键词语替换比较法把握主旨
3.划块赏析
4.知人论世,明确背景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文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激情澎湃,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浓厚的英雄崇拜,仰慕那些决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将领,但是怎样看待和理解战争,什么是最真正的英雄,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最熟悉战争和了解战争的诗人高适的边塞诗:《燕歌行》
二.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㈠边塞诗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1.盛唐的边塞诗产生原因: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众多作家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3.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
㈡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见文后注释1 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蓚(今河北景县),早年生活困顿,随父旅居岭南开元中他曾入长安求仕,并于开元十八年(730)至开元二十一年(733)间,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希望能从军立功边塞,但却毫无结果后寓居宋中近十年,贫困落拓天宝八载(749),他因有人举荐,试举有道科中举,授封丘尉三年后弃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安史乱起后,他从玄宗至蜀,拜谏议大夫自此官运亨通,做过淮南节度使和蜀、彭二州刺史代宗即位后,他入朝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高适为唐代边塞诗派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世称“高岑”早年漫游燕赵,即有《塞上》、《塞下》、《蓟门五首》等作;作于开元二十六年之《燕歌行》最为脍炙人口旧史谓其“五十始为诗”,殆非事实高适诗反映生活面较宽,乐府、古风尤为擅长,颇为杜甫所推许殷璠评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河岳英灵集》)严羽名其诗为“高达夫体”(《沧浪诗话》),说明其自有独特风格《新唐书》本传谓其“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所作诗当时就有入乐者薛用弱《集异记》记与王之涣、王昌龄旗亭赌唱之事,虽未可尽信,然当时伶人已大唱其诗者,当非诳语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8226;唐五代卷》
2.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朗读诗文,划分诗节: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四.通过关键词分析赏读诗文:
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1.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2.“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3.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
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
③“风雨”天气之恶劣
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将领过于轻敌,只想邀功求赏却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被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从士卒和思妇的角度写出“久”“怨”
“久”:士卒愈遭冷遇,愈感寒心,思乡之情愈切
“怨”:不在出征,而在边将无能、决策失当造成久戍不归
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
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系?
写士兵的苦,写两地相思实际是对将领的谴责
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
三时(晨午晚),白天所见“杀气作阵云”,晚上所闻也只有“刁斗声”,可以看出白天身陷绝境,晚上却异常孤独寂寞
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苦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2.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五.诗歌思想主题
思考讨论:这是一场(?)的战争
(1)一场完整的战争: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
(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
边塞环境:
山川萧条极边土
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3)一场催人泪下(英勇、感人、沉痛)战争
士兵:战士军前半死生
拼死作战、流血牺牲
孤城落日斗兵稀
力尽关山未解围
短兵相接
浴血奋战
视死如归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质朴、善良、勇敢、可悲
征夫思妇:为了揭露军中苦乐不均,从士兵的内心痛苦来写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将领临战失职、纵情神色鲜明对比这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用对比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将领更深刻的谴责
补: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分析: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
将领: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骄傲轻敌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贪功冒进
身当恩遇恒轻敌
美人帐下犹歌舞
纵情声色
腐败无能
(5)一场正义的战争„„
小结:边塞诗的思想主题: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久戍思归,离愁别绪;边地苦寒,厌恶战争
多重主题: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
六.艺术特色归纳:
㈠思想内容:
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全景式地展示了戍边生活的各个方面,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切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
a.所“感”唐家声威
开头四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写唐军声威,旋律昂扬奋发;接着四句,“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写行军壮观
b.所“感”思乡盼归之情
战争酷烈:“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以致“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战争已进入被动状态于是,诗人把重心转向写家庭离散、男怨女旷的情绪,表达战士的思想之情:“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c.所“感”军中苦乐不均
诗中最有现实感、最见深刻的是这两句:“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谴责军中苦乐不均在强烈的对比中,逼出末尾的咏叹:“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此诗构思严谨,围绕一次战争的场景来写全篇共二十八句,分为四层: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其原因;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第四层四句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㈡艺术特色:
思考讨论:诗歌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这些复杂的情感的?
方法指导:手法——分析——效果
⒈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
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作用: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⒉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
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士兵浴血奋战——将军荒淫腐败
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将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
当时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的将军——古代勇猛善战、与士卒同甘共苦的李将军
出征时的狂妄——战败时的惨烈
句中并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情感爱憎分明
在《燕歌行》中,对比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和充分诗中有敌我力量的对比,我方是“摐金伐鼓下榆关”,敌方是“胡骑凭陵杂风雨”,表现出敌人的凶残和抗敌战士的英勇特别是士兵和将军生活的对比:士兵是“战士军前半死生”,“力尽关山未解围”,浴血奋战,出生入死;而将军则是“美人帐下犹歌舞”,享乐腐化,不恤士卒这对比多么强烈!还有家人的痛苦和征人的思念的对照描写:“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有古代“李将军”和当代“将军”的对比等这种手法的运用,不但突出了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而且大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见《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8226;高适》,萧涤非、佘正松撰文)⒊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此诗为歌行,属古诗范畴,本不必讲究声律,但又多律句(有的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律句),对偶工整,将古、近体诗律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首先,大量运用对偶句,如,“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又如,“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还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等
其次,全诗平仄相间,抑扬有节第一层八句,前四句押入声职部(北、贼、色),后四句押平声删部(关、间、山);第二层八句,前四句平声支(衰)、微(稀、围)通押;第三层八句押上声有部(久、后、首、有、斗);第四层四句押平声文部(纷、勋、军)
七.课堂练习:
1、请用对比的手法解读下面这首诗
轻肥
白居易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答:作用:通过宦官与百姓生活的对比,无情的揭露统治者的穷奢极度欲
2、“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这句诗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通过具有鲜明边塞特点的孤城落日,衰草连天等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凄凉的心境
3.岑参是与高适齐名的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走马川》、《轮台歌》等传诵古今,你觉得他俩的诗在风格上有什么区别?
【提示】:岑参的《白雪歌》、《走马川》、《轮台歌》等也是盛唐边塞诗的名篇,与高适《燕歌行》相比,岑参诗更善于抓住边塞地区的特有景色来进行描写,尤富奇思奇语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描写了征战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极为复杂,笔触错综交织,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斗气氛,士兵在战斗中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雄浑深广、悲壮激昂的艺术风格
八.作业:
揣摩诗歌语言,“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句中哪些字用得好?
附:翻译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第三篇:燕歌行教学反思
《燕歌行》教学反思
《燕歌行》是我在本周刚刚开展了的一节校级公开课,整节课下来得到学生和老师们的一致认可,自己感觉也很舒畅。现将自己做课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自我认为本节课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处;
第一,课前给同学预留一定的时间做好预习工作,即先通过自学了解诗歌大意,我们知道,理解诗歌是基础,是鉴赏的前提。如若放在课堂上来理解则会浪费太多的时间,落实不好教学重点。因而,我就把这一任务布置在了课前,实践证明,这种先学后教的方式真的是有效的。
第二,选定教学目标,做好落实工作。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我抛弃了以前那种大而空,杂而乱的目标,争取从一个小而易把握的突破口切入,寻找学生的最大提升空间。例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从《燕歌行》入手,鉴赏归纳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那么,整节课的内容与活动便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一中心而开展的。
第三,组织多样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抓住同学们的注意力。例如本节课中,有教师范背,有学生齐读,有自主作答,也有合作探究,有课内品读也有课外拓展,形式可谓变化多样,这样就把同学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到了课上。学生自主积极活动,但又始终是跟着老师的要求在走。
此外,教师对文本的感悟与喜爱程度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作为边塞诗中的名篇,《燕歌行》一直都是我所喜爱的,无论是诗歌语言,人物形象,还是其中透露的情感都有可细细品味之处。可能正是因为有了兴趣,所以不自觉地阅读过程中就把文本记到了心里。然后课堂上原本只是想着示范朗读,帮助同学们订正读音的,没想到自己无意的范背,竟然换来学生惊异和崇拜的表情,不用说,这首诗在课下不用再像之前那样督促,同学们也都开始争先恐后地背诵。为此我再次深深地体味到“为人师表”的含义,可以说收获不小。
当然这节课也还有不足之处,比如学生较多,不能顾及每一位同学的个性思考,教师在引导方面还可再下功夫,帮助学生更好提升。总的来说,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一定会继续努力的!
第四篇: 燕歌行/高适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边塞诗的多重主题,掌握诗歌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揣摩诗歌精湛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法与提问法,品味诗歌的主题美、技巧美、语言美,学习诗歌鉴赏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作者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体会边塞诗深、广的社会意义。
2.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诗歌的主题美、技巧美、语言美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岑参《走马川行》(齐声背诵)
岑参为我们描绘一场慷慨激昂、催人奋进的战争。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另一位伟大的边塞诗人: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盛唐边塞诗代表作家。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长于七古。《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
二、诵读
三、诗歌思想主题
思考讨论:这是一场(?)的战争。
(1)一场完整的战争: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
第二段八句写战败;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
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通过关键词分析赏读诗文:
(一)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1. 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2.“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3. 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二)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风雨”天气之恶劣。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三)被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1. 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
(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系?
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
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四)苦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2. 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
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
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3)一场催人泪下(英勇、感人、沉痛)战争
士兵:战士军前半死生
拼死作战、流血牺牲
孤城落日斗兵稀
力尽关山未解围
短兵相接
浴血奋战
视死如归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质朴、善良、勇敢、可悲
征夫思妇:为了揭露军中苦乐不均,从士兵的内心痛苦来写。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将领临战失职、纵情神色鲜明对比。这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用对比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将领更深刻的谴责。
补: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分析: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
将领: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骄傲轻敌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贪功冒进
身当恩遇恒轻敌
美人帐下犹歌舞
纵情声色
腐败无能
(5)一场正义的战争„„
小结: 边塞诗的思想主题: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久戍思归,离愁别绪;边地苦寒,厌恶战争
多重主题: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
课堂小结
清人宋宗元在《网狮园唐诗笺》中评述高适《燕歌行》道:“沉痛语不堪多读”。
这样的“沉痛语”不是文人的无病呻吟,不是诗人稳坐高堂的想象。高适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適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这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而此诗也是有感而发。
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背景: 御史大夫张公,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所以,此诗含有讥讽张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诗篇的思想深度来自勇敢针砭时弊的精神。
课后习题
揣摩诗歌语言,“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句中哪些字用得好?
第五篇:《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教案
高适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教学重难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2.赏析艺术技巧。
3.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是李贺的人生理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王昌龄的报国宣言;但是理想也好,宣言也罢,却常被残酷的现实雨打风吹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高适的《燕歌行》,让我们认识那场令人扼腕的战争,让我们触摸哪些在战火硝烟中一个个我们无法直视的灵魂。
二、相关内容介绍
作者原有小序说:“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开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
御史大夫:指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硅。
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有一个张守珪的部下从边塞回来到高适家做客。感征戍之事:已不再为思妇征人,荒凉苦塞的旧框框所囿,而进一步将笔触伸向更广阔的边地生活,揭军旅矛盾。
和:依照别人的题材、体裁或者格律填写诗词叫“和”。
高适的这段小序,是介绍该诗的写作背景。开元26年,张守珪有一部将叫赵刊,他假借张守珪的命令,攻打奚这一少数民族,以便邀功请赏,先是打胜了,后来又吃了败仗。张守珪由于偏袒赵刋,因而在向朝廷汇报的时候,他隐瞒了赵失败的事情,而只报赵获胜的情况。这件事后来泄露了。这时有个从边塞回来的人到高适家做客,和高适谈起边塞的事情,并给高适看了自己写的一首《燕歌行》,高适感触颇深,就写了这首和诗。从这篇短序来看,高适《燕歌行》中的有关描写,可能与张守珪有一定关系。但该诗还包括了高适以前从军时对唐朝军队内部情况的一些看法。因此,不应当把这首诗的主题具体理解为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而应当把它看成是当时对边塞战争、对唐军内部情况的概括看法。
三、初读,感知征战之事 1.齐读全文
2.自由朗读,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幅画面:前八句——大军出征图
第二幅画面:九到十六句写——战败被围图 第三幅画面:十七到二十四局写——被围思亲图 第四幅画面:二十五到二十六句写——效命死节图
3.诗歌改写练习,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全诗一共二十八句,请从每节诗中选取两 1 句,为每幅图画题诗,将这首诗歌改写成八句。大军出征图: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战败被围图: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被围思亲图: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效命死节图: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四、再读,体会征战之苦
请思考,诗人所感“征战之苦”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你找出这些诗句并加以概括。征战之苦:战争环境苦
官兵苦乐不均之苦
思念亲人苦
随时赴死苦 五、三读,体悟诗人情感
古人有云:“诗言志。”诗歌是用来表明志向,表达情感的,那么高适想通过这场失败的战争,他想表达哪些情感呢?请简要分析。(独立思考,之后小组讨论,代表回答。)【思路一】
对士兵:赞美士兵奋勇杀敌,不图名利 同情士兵离家远戍,内心悲苦
对将军:谴责将军纵情声色,腐败无能,贪功轻敌,不恤士兵 对军中苦乐不均极为愤慨。
诗人的思考:唐代边塞诗以表现民族间的征战内容居多。本诗虽是边塞诗,但重点不在于揭示民族矛盾,而是揭示官兵间的矛盾。这是诗人对战争失败原因的理性思考。【思路二】
情感深沉:批判(将军、君主)《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太平天国》中也有“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而这里“战士军前半死生”,将军却是“美人帐下犹歌舞”。再看君主,杜甫的《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开疆扩土)李颀的《古从军行》中也说“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只得到一些植物的种子而已,没有太大的价值。)
同情(征兵、思妇、劳苦大众)“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杜甫的《新婚别》有这样两句“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结局可能就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当然也就放射到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战争涉及到的是千家万户,杜甫《阁夜》“野哭千家闻战伐”。
控诉(整个战争的控诉)
六、品读,鉴赏诗歌之妙——方法体会
1.情感的抒发常常借助于一些手法或技巧,在这首诗里面,作者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明确】
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拼死作战,流血牺牲。
将帅——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贪图享乐。
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批判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②“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一、四句写征人,二、三句写思妇。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先夫妇,后妇夫,对比中错落有致。
③“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古今对比
李广勇猛善战,作风朴实,能善待部将,与士卒同甘共苦。而唐将只知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此句既是对将帅骄奢淫逸行为的批判,也是对朝廷用人的含蓄讽刺。④一处大的对比——出征与战败对比 出征:“摐金伐鼓”“旌旆逶迤” 战士骄气:“男儿本自重横行” 恃勇轻敌:“汉将辞家破残贼。”
貌似赞扬汉将去国时威武荣耀,实隐含讥讽。【补充】《史记·季布传》 樊哙在吕后面前:“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横行”由来,有恃勇轻敌的意味。
⑤“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A.“飞”军情危急,校尉盼大军早日来解围的忧心如焚的急迫心情。B.“猎”为何不是“烈”? 【补充】《赤壁之战》
曹操与孙权作战——“江南打猎怎样?”打仗,把对方看成猎物,来势迅猛。⑥“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视死如归,饱含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有力讽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作用:突出矛盾、深化主旨
2.分组:单数组写将领与士兵的对比;双数组写唐将与李广的对比 形式上:整散结合
情感上:突出对将领的批判、对士兵的同情,对李广的景仰。字数100字左右,限时3分钟。(配乐,进入情境)
【师旁白】同学们,不妨想象你就是一名士兵。你拜别了妻儿老小,扛着武器,踏上沙场。你心里想的是如何杀敌救国,而你的将军却想的是何日邀功请赏;你在前方奋勇杀敌,浴血奋战,而你的将军却是花天酒地,醉生梦死。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鲜血染红了大地。家里的妻子望眼欲穿,肝肠寸断,你多么想能和她再见一面啊。你心里明白的知道,也许过了今天晚上,你和她就要天人永隔了。可是,为了战友复仇,或者说,是为了一个战士最后的尊严,你不得不拿起武器来和敌人决一死战。这个时候,你多么希望有一个像李广那样的将领率领你们冲锋陷阵。与这样的人并肩作战,同甘共苦,哪怕死你也觉得是那样的壮烈而又光荣。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觉,拿起笔,尽情地表达一下内心的情感吧。例句:
①狼烟起,烽火燎。戎装铁马,战断天涯路。燕歌响,彩袖舞,花前月下,望尽功勋耀。何为战场,何为天下?
②黄沙漫卷,天色苍茫,却不知某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舍命杀敌,旌旗蔽天,身边战友倒下若干年后唯剩黄沙白骨;可将军歌舞笙前,花前帐下,已无生之面邀功请赏,春光洒军帐,明月鉴我心。
③天苍苍,地惶惶,当流血,人断肠。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前犹歌舞。将军锦帽貂裘,花天酒地邀功夺赏,战士征戍苦衣血染白刃死节可矜,一头头征夫白发,一垒垒河边白骨,换来的却是将军的半生荣华,皇帝的绝域疆土。(“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④这是寒楼上遥望的沉吟声,是阁帐下婉转的歌舞声,是风声,是雨声,是杀敌声,是锋镝声,是战士啼尽最后鲜血的临终声,是将军花前月下邀功请赏的轻敌声,这是国破家亡的声音,这是控诉战争的声音,这是呼唤英雄的声音。
⑤黄沙散漫中,战士们的身影逐渐清晰,如雷声滚滚,是由远及近的马蹄;逶迤旌旆下,却不见将军的昂首,朝歌夜弦,是华灯军帐里的花天酒地。烈风在嘶吼,日月在颤抖,终难放下的是家国的情仇,纵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惧,我愿让白骨枯于这锦绣山河。
⑥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在历史洪荒前,你将如何抉择?壮烈英勇之士惜念家国,贪生怕死之徒苟活人世。遥想名将李广,气吞山河,挑银枪上马,断喝:“挡我者死!”一杆银枪,刺透多少狼兵虎将的胸膛。再看今朝唐将,浴欢帐暖,春华相蒸,歌舞靡靡之音,红袖贪欢,寒了多少忠义之士的赤子之心。壮士跨骏马奔突沙场,心念乃国之使命民之安康。唐将拥美人醉生梦死,魂牵乃命之苟且身之偏安,宝刀驾轩辕,关山战鼓,自念一身修就生死。上对苍天,下对黎民。英雄本色壮哉!无言看今朝,偃月笙箫,水袖带波,红裙扼未央,金樽玉液,声色犬马,白骨遍野敌不过美人胸前的朱砂。千载过,灭风雨,而抗雷电,狼烟未灭,渺四野,而越千年!3.饱含感情的朗读全文,感受情感。【师总结】:咱从来不怕牺牲,咱怕的是不公平。男人们战死沙场,女人们空自守望,君王的一声令下,伴随的是千千万万孤儿寡妇的血泪,塞外的羌笛悠悠,楼兰的胡笳曼曼,大漠的孤烟缕缕,冀北的风沙茫茫,都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是对战争的思考,相信还将继续下去。最后以一古体诗作结,结束与高适的跨时代对话。
“君不见关山北,大雁高翔白骨累,一腔碧血随流水。君不见篷窗后,孤儿嬉闹不知愁,寡妇对月双泪垂。君王一寸土,千家纸钱飞,铁马楼兰终成灰,古来征战几人回?”
七、拓展思考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思考:战争仅仅给中原人民带来了苦难吗?对于战争,你有什么话要说?
【析】这句诗据说是因为当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征讨匈奴,匈奴挫败退守焉支山而写下的,意思是失去了我的祁连山,失去了我的焉知山,我的家畜们(六畜是六种家畜的合称,即:马、牛、羊、猪、狗、鸡。蕃息是指滋生众多;繁殖增多)都没办法生长繁衍了;我那要嫁人的新妇都没办法施粉黛,漂漂亮亮出嫁了。表达了匈奴对失去家园的愤恨和悲怆的热爱家乡的感情。
八、板书设计
九、教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