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学案(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20:40: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燕歌行》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燕歌行》学案》。

第一篇:《燕歌行》学案

《燕歌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歌行体诗歌的特点

2.理解诗意,感受、揣摩诗中的词句,体会本诗中作者表现的丰富的情感。并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预习案

边塞诗派:在唐代,有一批诗人,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主要以描写边塞风光、守边将士的生活及征人思妇相思为主,反映边塞征战生活。边塞诗的出现与大唐帝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导致的开边战争与众多盛唐士人渴望通过战功谋求功名有关。边塞诗是唐代主要的诗歌流派之一。歌行:歌行体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一般篇幅较长,以叙事为主,音节格律相对自由,以七言为主。我们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都属于这一类型。字词积累。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燕歌旌旆逶迤碣石塞草腓玉箸蓟北单于

阅读全诗,大体理解诗句的意思。思考本诗所写的是什么事情。课堂案

这次出征失利的原因何在?

在这种失败的形势之下,士兵们在做什么,又在想什么呢?阅读“大漠穷秋塞草腓——至今犹忆李将军”,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加以赏析。总结:本诗所用到的手法以及所表现情感。

练习及补充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两首诗均为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四个方面:

(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如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以如霜月光和似雪沙漠两个朦胧意象营造了绵绵乡思的典型环境,“不知”两字写出征人迷惘心情,“尽”字写出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乡愁。

第二篇:《燕歌行》导学案

涡阳二中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雷艳

审核人:王建峰

编号

使用时间:2017年 4 月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燕歌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2.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3.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一、自学引路

(一)作家与作品介绍

高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此外,著名的边塞诗人还有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名篇分别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军行》、《出塞》。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

(二)积累有关边塞诗的常识

1.边塞诗的形成。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2.边塞诗标题

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2004年江苏卷)、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2005年重庆卷)等。

3.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四个方面:

(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以如霜月光和似雪沙漠两个朦胧意象营造了绵绵乡思的典型环境,“不知”两字写出征人迷惘心情,“尽”字写出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乡愁。(4)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如陈陶的《陇西行》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对照,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边塞诗中常运用的表现手法。

渲染、反衬、对比、借景抒情、细节、修辞等。岑参善用细节勾勒的手法描绘奇异粗犷、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风掣红旗冻不翻”的细节真实摹写出边地奇寒景象。

5.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意象。

经常出现的关山、狼山、燕山、阴山、陇头、凉州和玉门关等边塞地名,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羌笛、落日、月、旗、鼓、铁衣等意象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

【命题预测】分析情感和分析手法是考查边塞诗的两类主流题型。借景抒情是考查边塞诗的命题核心点,表现手法是命题热点。6.边塞诗艺术风格

豪放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三)预习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燕歌()旌旆()逶迤()功勋()......碣石()塞草腓()玉箸()蓟北()....

二、鉴赏探究

1.这是一首叙事诗,根据内容可划分为几部分,请简要概括?

2.诗人主要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战争的?(“一场 的战争”),并找出依据。

3.你觉得这首边塞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4.诗歌在表现主题时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三、拓展迁移.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的感情是什么?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第三篇:人教版高中语文《燕歌行》学案

《燕歌行》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鉴赏诗歌。

2.正确地看待战争,并感受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

3.分析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高适的《燕歌行》

二、资料补充

边塞诗派:在唐代,有一批诗人,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主要以描写边塞风光、守边将士的生活及征人思妇相思为主,反映边塞征战生活。边塞诗的出现与大唐帝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导致的开边战争与众多盛唐士人渴望通过战功谋求功名有关。边塞诗是唐代主要的诗歌流派之一。

歌行:歌行体歌行体歌行体歌行体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一般篇幅较长,以叙事为主,音节格律相对自由,以七言为主。我们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三、字词积累。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燕歌yān

旌旆石jié

塞草腓...jīnɡpèi

逶迤..wēiyí

碣..féi

玉箸北jì

.zhù

蓟.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描写了一场惨烈的战争,以战斗过程为线索,这场战争共分为几个环节?试进行归纳每一环节的主题。

明确:四个环节,第一节(1-8句)写出征,着力烘托气氛;

第二节(9-16句)写战事失利,揭示其原因;

第三节(17-24句)写被围之痛,刻画相思之苦;

第四节(25-结尾)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2、试分析“摐金伐鼓”“旌旆逶迤”的唐军怎么会遭遇如此惨痛的失败?原因有哪些?期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师明确:原因 ①“山川萧条极边土”:自然条件恶劣;

②“胡骑凭陵杂风雨”: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 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士兵在前 线拼命,而将军却在醉生梦死。“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将军的骄傲轻敌导致军队被围困。

总结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将领的骄奢轻敌,醉生梦死,不恤士卒;以及军中严重的苦乐不均,令战士心寒。

五、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诵读课文,划出诗中描写边塞景物的词句,说说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描写这些景物的作用是什么? 描写景物的句子: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景物的特点:凄清、辽远、苍凉、开阔。

作用: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反映战争的惨烈,烘托出士兵战败凄凉的心境。

2.本诗写一次战斗场面,为什么后面又提到了征人思妇,是不是偏离了诗歌主题?

这两节是写士兵被围困时的痛苦,其实这是对唐军将领更深的谴责。同时这两节并不是游离于战争进程外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四句中一句写征夫,一句写征夫日夜想念的思妇,四句相互交错,将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深深的刻画了出来。二人遥隔万里,何时才能相见呢?更何况身处大漠绝域,环境险恶,看到听到的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生死只在一线之间,不由得会让人想到是谁将他们推到了如此绝境?是封建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更是边关将领的无能轻敌,所以说这两节是深化主旨不可缺少的一段。

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入帐下犹歌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诗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5分)

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A士兵浴血奋战——将军荒淫腐败;

B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将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

C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 D当时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的当今的将军——古代勇猛善战、与士卒同甘共苦的李将军;

E出征时的狂妄——战败时的惨烈

句中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情感爱憎分明。

六.课堂小结

全诗虽叙写战争,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诗中描写了唐军士卒慷慨赴边、转战绝域的情景,高度赞扬了他们为国立功、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表现了他们久战不归、两地相思的苦闷,并给以深切同情;同时还揭露了军中官兵对立、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了将帅的腐败无能,谴责他们的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给兵士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牺牲七.拓展迁移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1)两首诗均为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不同。李诗表达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抒发了作者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许诗揭示了战争的残酷,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战争中牺牲的战士的深切同情。

八.高考链接

1.边塞诗标题 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2.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四个方面:

(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以如霜月光和似雪沙漠两个朦胧意象营造了绵绵乡思的典型环境,“不知”两字写出征人迷惘心情,“尽”字写出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乡愁。

(4)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如陈陶的《陇西行》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对照,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3.边塞诗中常运用的表现手法。

渲染、反衬、对比、借景抒情、细节、修辞等。岑参善用细节勾勒的手法描绘奇异粗犷、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风掣红旗冻不翻”的细节真实摹写出边地奇寒景象。高适善用铺排和对比来抒情,如《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前线汉军奋力杀敌与后方将士寻欢作乐对比,暗示了必败原因。王昌龄善用借景抒情,如《从军行(其一)》中将闺中少妇思念征人之愁寄予在高高孤楼、缕缕笛声、阵阵秋风的边关萧索秋景中委婉表达出来,揭示出战争带给百姓的痛苦与创伤。

4.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意象。

经常出现的关山、狼山、燕山、阴山、陇头、凉州和玉门关等边塞地名,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羌笛、落日、月、旗、鼓、铁衣等意象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如张籍的《凉州词(其一)》(2006年天津卷)标题中出现了边塞防线地名“凉州”,柳中庸的《征人怨》中“岁岁金河复玉关”,“玉关”即唐代边陲重镇甘肃玉门关。还经常出现汉代抗击匈奴的飞将军李广,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等。

【命题预测】分析情感和分析手法是考查边塞诗的两类主流题型。借景抒情是考查边塞诗的命题核心点,表现手法是命题热点。

5.边塞诗的时代特点

(1)盛唐: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分析:这些诗句表现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在盛唐,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2)中晚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3)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分析: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些许悲壮、惋伤。

3)宋代: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分析: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6.边塞诗艺术风格

豪放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第四篇:《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教案

高适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教学重难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2.赏析艺术技巧。

3.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是李贺的人生理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王昌龄的报国宣言;但是理想也好,宣言也罢,却常被残酷的现实雨打风吹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高适的《燕歌行》,让我们认识那场令人扼腕的战争,让我们触摸哪些在战火硝烟中一个个我们无法直视的灵魂。

二、相关内容介绍

作者原有小序说:“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开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

御史大夫:指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硅。

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有一个张守珪的部下从边塞回来到高适家做客。感征戍之事:已不再为思妇征人,荒凉苦塞的旧框框所囿,而进一步将笔触伸向更广阔的边地生活,揭军旅矛盾。

和:依照别人的题材、体裁或者格律填写诗词叫“和”。

高适的这段小序,是介绍该诗的写作背景。开元26年,张守珪有一部将叫赵刊,他假借张守珪的命令,攻打奚这一少数民族,以便邀功请赏,先是打胜了,后来又吃了败仗。张守珪由于偏袒赵刋,因而在向朝廷汇报的时候,他隐瞒了赵失败的事情,而只报赵获胜的情况。这件事后来泄露了。这时有个从边塞回来的人到高适家做客,和高适谈起边塞的事情,并给高适看了自己写的一首《燕歌行》,高适感触颇深,就写了这首和诗。从这篇短序来看,高适《燕歌行》中的有关描写,可能与张守珪有一定关系。但该诗还包括了高适以前从军时对唐朝军队内部情况的一些看法。因此,不应当把这首诗的主题具体理解为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而应当把它看成是当时对边塞战争、对唐军内部情况的概括看法。

三、初读,感知征战之事 1.齐读全文

2.自由朗读,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幅画面:前八句——大军出征图

第二幅画面:九到十六句写——战败被围图 第三幅画面:十七到二十四局写——被围思亲图 第四幅画面:二十五到二十六句写——效命死节图

3.诗歌改写练习,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全诗一共二十八句,请从每节诗中选取两 1 句,为每幅图画题诗,将这首诗歌改写成八句。大军出征图: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战败被围图: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被围思亲图: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效命死节图: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四、再读,体会征战之苦

请思考,诗人所感“征战之苦”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你找出这些诗句并加以概括。征战之苦:战争环境苦

官兵苦乐不均之苦

思念亲人苦

随时赴死苦 五、三读,体悟诗人情感

古人有云:“诗言志。”诗歌是用来表明志向,表达情感的,那么高适想通过这场失败的战争,他想表达哪些情感呢?请简要分析。(独立思考,之后小组讨论,代表回答。)【思路一】

对士兵:赞美士兵奋勇杀敌,不图名利 同情士兵离家远戍,内心悲苦

对将军:谴责将军纵情声色,腐败无能,贪功轻敌,不恤士兵 对军中苦乐不均极为愤慨。

诗人的思考:唐代边塞诗以表现民族间的征战内容居多。本诗虽是边塞诗,但重点不在于揭示民族矛盾,而是揭示官兵间的矛盾。这是诗人对战争失败原因的理性思考。【思路二】

情感深沉:批判(将军、君主)《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太平天国》中也有“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而这里“战士军前半死生”,将军却是“美人帐下犹歌舞”。再看君主,杜甫的《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开疆扩土)李颀的《古从军行》中也说“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只得到一些植物的种子而已,没有太大的价值。)

同情(征兵、思妇、劳苦大众)“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杜甫的《新婚别》有这样两句“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结局可能就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当然也就放射到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战争涉及到的是千家万户,杜甫《阁夜》“野哭千家闻战伐”。

控诉(整个战争的控诉)

六、品读,鉴赏诗歌之妙——方法体会

1.情感的抒发常常借助于一些手法或技巧,在这首诗里面,作者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明确】

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拼死作战,流血牺牲。

将帅——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贪图享乐。

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批判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②“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一、四句写征人,二、三句写思妇。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先夫妇,后妇夫,对比中错落有致。

③“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古今对比

李广勇猛善战,作风朴实,能善待部将,与士卒同甘共苦。而唐将只知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此句既是对将帅骄奢淫逸行为的批判,也是对朝廷用人的含蓄讽刺。④一处大的对比——出征与战败对比 出征:“摐金伐鼓”“旌旆逶迤” 战士骄气:“男儿本自重横行” 恃勇轻敌:“汉将辞家破残贼。”

貌似赞扬汉将去国时威武荣耀,实隐含讥讽。【补充】《史记·季布传》 樊哙在吕后面前:“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横行”由来,有恃勇轻敌的意味。

⑤“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A.“飞”军情危急,校尉盼大军早日来解围的忧心如焚的急迫心情。B.“猎”为何不是“烈”? 【补充】《赤壁之战》

曹操与孙权作战——“江南打猎怎样?”打仗,把对方看成猎物,来势迅猛。⑥“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视死如归,饱含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有力讽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作用:突出矛盾、深化主旨

2.分组:单数组写将领与士兵的对比;双数组写唐将与李广的对比 形式上:整散结合

情感上:突出对将领的批判、对士兵的同情,对李广的景仰。字数100字左右,限时3分钟。(配乐,进入情境)

【师旁白】同学们,不妨想象你就是一名士兵。你拜别了妻儿老小,扛着武器,踏上沙场。你心里想的是如何杀敌救国,而你的将军却想的是何日邀功请赏;你在前方奋勇杀敌,浴血奋战,而你的将军却是花天酒地,醉生梦死。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鲜血染红了大地。家里的妻子望眼欲穿,肝肠寸断,你多么想能和她再见一面啊。你心里明白的知道,也许过了今天晚上,你和她就要天人永隔了。可是,为了战友复仇,或者说,是为了一个战士最后的尊严,你不得不拿起武器来和敌人决一死战。这个时候,你多么希望有一个像李广那样的将领率领你们冲锋陷阵。与这样的人并肩作战,同甘共苦,哪怕死你也觉得是那样的壮烈而又光荣。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觉,拿起笔,尽情地表达一下内心的情感吧。例句:

①狼烟起,烽火燎。戎装铁马,战断天涯路。燕歌响,彩袖舞,花前月下,望尽功勋耀。何为战场,何为天下?

②黄沙漫卷,天色苍茫,却不知某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舍命杀敌,旌旗蔽天,身边战友倒下若干年后唯剩黄沙白骨;可将军歌舞笙前,花前帐下,已无生之面邀功请赏,春光洒军帐,明月鉴我心。

③天苍苍,地惶惶,当流血,人断肠。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前犹歌舞。将军锦帽貂裘,花天酒地邀功夺赏,战士征戍苦衣血染白刃死节可矜,一头头征夫白发,一垒垒河边白骨,换来的却是将军的半生荣华,皇帝的绝域疆土。(“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④这是寒楼上遥望的沉吟声,是阁帐下婉转的歌舞声,是风声,是雨声,是杀敌声,是锋镝声,是战士啼尽最后鲜血的临终声,是将军花前月下邀功请赏的轻敌声,这是国破家亡的声音,这是控诉战争的声音,这是呼唤英雄的声音。

⑤黄沙散漫中,战士们的身影逐渐清晰,如雷声滚滚,是由远及近的马蹄;逶迤旌旆下,却不见将军的昂首,朝歌夜弦,是华灯军帐里的花天酒地。烈风在嘶吼,日月在颤抖,终难放下的是家国的情仇,纵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惧,我愿让白骨枯于这锦绣山河。

⑥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在历史洪荒前,你将如何抉择?壮烈英勇之士惜念家国,贪生怕死之徒苟活人世。遥想名将李广,气吞山河,挑银枪上马,断喝:“挡我者死!”一杆银枪,刺透多少狼兵虎将的胸膛。再看今朝唐将,浴欢帐暖,春华相蒸,歌舞靡靡之音,红袖贪欢,寒了多少忠义之士的赤子之心。壮士跨骏马奔突沙场,心念乃国之使命民之安康。唐将拥美人醉生梦死,魂牵乃命之苟且身之偏安,宝刀驾轩辕,关山战鼓,自念一身修就生死。上对苍天,下对黎民。英雄本色壮哉!无言看今朝,偃月笙箫,水袖带波,红裙扼未央,金樽玉液,声色犬马,白骨遍野敌不过美人胸前的朱砂。千载过,灭风雨,而抗雷电,狼烟未灭,渺四野,而越千年!3.饱含感情的朗读全文,感受情感。【师总结】:咱从来不怕牺牲,咱怕的是不公平。男人们战死沙场,女人们空自守望,君王的一声令下,伴随的是千千万万孤儿寡妇的血泪,塞外的羌笛悠悠,楼兰的胡笳曼曼,大漠的孤烟缕缕,冀北的风沙茫茫,都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是对战争的思考,相信还将继续下去。最后以一古体诗作结,结束与高适的跨时代对话。

“君不见关山北,大雁高翔白骨累,一腔碧血随流水。君不见篷窗后,孤儿嬉闹不知愁,寡妇对月双泪垂。君王一寸土,千家纸钱飞,铁马楼兰终成灰,古来征战几人回?”

七、拓展思考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思考:战争仅仅给中原人民带来了苦难吗?对于战争,你有什么话要说?

【析】这句诗据说是因为当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征讨匈奴,匈奴挫败退守焉支山而写下的,意思是失去了我的祁连山,失去了我的焉知山,我的家畜们(六畜是六种家畜的合称,即:马、牛、羊、猪、狗、鸡。蕃息是指滋生众多;繁殖增多)都没办法生长繁衍了;我那要嫁人的新妇都没办法施粉黛,漂漂亮亮出嫁了。表达了匈奴对失去家园的愤恨和悲怆的热爱家乡的感情。

八、板书设计

九、教后感

第五篇:燕歌行教案(范文)

教案2

燕歌行 高适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2.赏析艺术技巧。教学难点:

1.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教学设想:

1.赏析关键词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文主旨。2.使用品读法和关键词语替换比较法把握主旨。3.划块赏析。

4.知人论世,明确背景。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文。

唐代很多文人都有立功沙场之决心。例如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但是真正的沙场又是如何的呢?是否就可以凭借着一时之血气便可以建功立业呢?我们今天学习一下高适的《燕歌行》,深切感知一下当时真正的军旅生活。

二.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修(今河北省景县)人。唐朝边塞诗人。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也没有找到出路。此后,他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这一时期,他曾经和李白、杜甫在齐赵一带饮酒游猎,怀古赋诗。天宝八载,他已经将近五十岁,才由宋州刺史张九皋推荐,举有道科,任封丘尉。他不甘作这个“拜迎长官”、“鞭挞黎遮”的小官,因弃官客河西,由于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推荐,掌幕府书记。安禄山之乱发生,他被拜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守后,他奔赴行在,见玄宗陈述军事,得到玄宗、肃宗的重视,连续升迁,官至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最后任散骑常侍,死于长安。

高适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旧唐书·高□传》说:“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而已。”

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也没有找到出路。此后,他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这一时期,他曾经和李白、杜甫在齐赵一带饮酒游猎,怀古赋诗。天宝八载,他已经将近五十岁,才由宋州刺史张九皋推荐,举有道科,任封丘尉。他不甘作这个“拜迎长官”、“鞭挞黎遮”的小官,因弃官客河西,由于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推荐,掌幕府书记。安禄山之乱发生,他被拜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守后,他奔赴行在,见玄宗陈述军事,得到玄宗、肃宗的重视,连续升迁,官至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最后任散骑常侍,死于长安。

2.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朗读诗文,划分诗节: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 第二段八句写战败;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

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四.通过关键词分析赏读诗文:

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1.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2.“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3.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风雨”天气之恶劣。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被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系?

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 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苦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2.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五.艺术特色归纳: ㈠思想内容:

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切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㈡艺术特色:

⒈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 ⒉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组主题; ⒊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六.本诗的风格: 雄浑悲壮,风骨凛然。

下载《燕歌行》学案(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燕歌行》学案(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教案 高适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味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2、探讨诗歌的艺术手法。 3、了解边塞诗,体会其深广的社会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

    燕歌行__教案

    榆次一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 设计 毕美华 审核 高二语文备课组 《燕歌行》导学案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

    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教案 高 适 高二语文组梁秀娟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 2、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3、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及对比的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 1、体会诗......

    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 高适 主备人:蔡旭东 刘莹 戴慧君 总第 节 月 日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 2、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3、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及对比的艺术手法。 【......

    燕歌行活动单

    《燕歌行》活动单 学习目标:1.品读高高適的《燕歌行》 2.诵读课文,了解诗歌描绘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3.了解高適,体会其边塞诗的特点。 活动一:了解作者以及边塞诗 边塞诗派的产......

    燕歌行 教学设计

    《燕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分析边塞诗的多重主题,掌握诗歌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揣摩诗歌精湛的语言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法与提问法,品味诗歌的......

    燕歌行教学反思

    《燕歌行》教学反思 《燕歌行》是我在本周刚刚开展了的一节校级公开课,整节课下来得到学生和老师们的一致认可,自己感觉也很舒畅。现将自己做课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和大家一起......

    燕歌行原文及翻译

    导语:这是曹丕《燕歌行》二首中的第一首。《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它和《齐讴行》、《吴趋行》相类,都是反映各自地区的生活,具有各自地区音乐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