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盛唐边塞诗《燕歌行》赏析
盛唐边塞诗《燕歌行》赏析
诗是最能代表唐代文学的,它在盛唐达到繁荣的顶峰。在盛唐诗歌中,除山水、田园等传统题材外,边塞诗更能集中体现盛唐诗歌的特色。它作为一种独立流派占据当时诗坛的一席之地,创作数量丰富,描写的大多是边疆的风情,表现征戍的艰辛,战争的残酷以及围绕战争引出的种种矛盾,无处不饱含着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融注着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具有雄浑壮阔的风调。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最大特色和最高成就在于思想深刻,触及到深层次的社会内容,现实意义比岑参诗更强烈。由于经历过边塞军旅生活,高适对下层士兵的思想有更多的了解和同情,更体恤他们生活的艰苦及久戍不归、有家难回的遭遇。高适还擅长通过对比,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平待遇,指出这是造成边战失利的重要原因。这方面的代表作当推《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中不但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敌人的猖獗,我军的危机,更写出了我军将士浴血奋战,保卫孤城的献身精神。更可贵的是通过对比,写出了官兵之间天地悬隔的苦乐不均;一方面是“战士军前半死生”,一方面是“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就难怪使士兵“至今犹忆李将军”了。这前后呼应的描写,饱含了作者对视士卒生命如草芥的将军的强烈谴责,而对这腐败“轻敌”的将军,“天子非常赐颜色”,把矛头隐隐地转向天子,使全诗的思想性显得更为深刻。诗前原序曰:“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张守珪)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据《旧唐书·张守珪传》载,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与奚人作战“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可见高适作此诗是有针对性的,在此基础上,又揉进“感征戍之事”的各种体会,遂写下这首现实主义名篇。
第二篇: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赏析
唐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国内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对外空前开放,思想高度活跃,整个社会生活于是呈现出一种流动、变易的趋势,给人以蓬勃而富有生机的感受。这样的时代氛围,必然有助于打开人的眼界,充实人的生活体验,激荡起感情和想象活动的波涛,从而为艺术文化的创造开拓丰富的源泉。唐代的变革带来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全面兴盛局面,形成了耸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欣羡赞美的“盛唐气象”。唐代边塞诗尤其是盛唐边塞诗的雄豪风貌,正是以强大帝国的综合国力和所展示的“盛唐气象”为其现实依凭的。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作为生命力极其充沛的盛唐诗人们,他们的诗歌需要一种相契合的主题来抒发与表达,而边塞主题就是这么一个容器,边塞诗也成为了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在短短不到一百年,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高适、岑参,以及其他边塞诗人如王昌龄等皆为内地人,而有或长或短的从军漫游塞上的生活经历。由此领略了边塞壮阔苍茫的风光,健儿骁勇尚武的风采,闻见了边塞将士征战杀伐的雄姿,也了解到军中生活的许多黑暗和不平。陶冶了诗人豪壮的心胸,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诗材。西域奇观,使诗人们激动不已。那卷地的北风、连天的白草、崔巍的火山、沸腾的热海、穷荒大漠、冰封沙碛,还有那行军作战的壮盛场面、北地舞蹈的回旋入神、异域奇花的馨香秀色,以及西域各民族奇异的风习服饰、语言文字等等,都成了他们取之不尽的诗材,使他们写出了一大批前无古人,后乏来者的边塞之作。如: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 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这个诗人群体统一表现出的一种雄浑磅礴、浪漫恣意的情感特征,以至于这种附着于盛唐诗人群体上的情感特征本身就上升成为了诗学意象。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盛唐边塞题材广阔:一方面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边塞风光荒凉磅礴,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的景观风情与盛唐的恢弘气度相一致,主要是以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为主要题材;意象丰富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体裁兼善:多用七言古诗和七言绝句两种诗体,这两种诗体的七言句子较五言为长,在节奏上更为流转、迭宕。七古一体不仅每句字数较五言为多,而且篇无定句,篇幅一般较大,便于铺排驱遣,自由开合,驰骤腾挪。
不难看出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盛唐边塞诗多把边塞的奇异景物视作单纯的风景意象摄入诗中,或以之渲染烘托背景氛围;盛唐边塞诗人作为边地的外来者、异乡人,面对边地独有的景物,怀有一份内地人初来乍见的新鲜惊奇,在审美直觉的错愕中,一幅幅内地绝无、边塞特有的风光画卷,被他们手中多彩的诗笔形神毕肖地摹画而出。盛唐边塞诗的景物描写更多是作为背景存在,为渲染烘托穷塞绝域、征战杀伐的悲凉惨烈的气氛服务的,个别篇章在景物描写中亦寓有比兴寄托之意。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可见,边塞诗的美学本质特征其实与盛唐诗文是一脉相承的,但他与边塞这个特殊主题结合后产生出了一种基于恢弘的盛唐气度的雄壮磅礴的美学风格。
第三篇:盛唐边塞诗派
第三章
盛唐边塞诗派 唐代边塞诗概况 《全唐诗》有边塞诗2000余首 时间跨度长作家众多 初唐杨炯《从军行》卢照邻《陇头水》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盛唐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李颀崔颢 中唐卢纶钱起李益李贺刘长卿白居易······ 盛唐边塞诗派 组成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王翰李颀 原因 北方人多有从军游幕经历 时代精神的鼓舞 热衷于人世间的功名富贵 动辄以公侯卿相自许 盛唐边塞诗内容 一描写战争场面宣扬大唐赫赫军威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吐谷浑原为人名是4世纪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涉归之庶长子后转为姓氏和族名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高适《塞下曲》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王昌龄《少年行二首》其一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高适《蓟门行》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青海湖雪山指甘肃省的祁连山脉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 《雁门太守行》 中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雁门郡名现在山西大同东北一带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玉龙宝剑名 二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独特奇异的风土人情
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高适《营州歌》 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胡天八月即飞雪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火山五月火云厚《火山云歌送别》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 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 ···正见夕阳海边落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雄奇苍茫生机勃勃充满浪漫主义情调 奇崛的语言 夸张的手法 丰富的想像 新奇赞叹的情绪 乐观高亢豪迈昂扬的感情基调 雄浑壮美的意境 中唐边塞风光 李端《关山月》 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 回轮照海边分彩上楼长 水冻频移幕兵疲数望乡 只应成影外万里共胡霜 写实倾向明显 浓厚的感伤色彩 苍凉凄清黯淡萧瑟 三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思乡的忧愁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nuò 无奈无限情不自禁 《长生殿》那君王一见了欢无那 中唐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盛唐 壮阔的画面 激越悲凉的情感 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中唐 凄凉的景物凄清的情感哀感悱恻的艺术效果 塞上曲
耿湋 惯习干戈事鞍马初从少小在边城身微久属千夫长家远多亲五郡兵懒说疆域曾大获且悲年鬓老长征塞鸿过尽残阳里楼上凄凄暮角声 深沉压抑凄惨绝望 四民族和睦 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榆关夜不扃塞口长萧萧高适《睢阳酬别畅大判官》 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 高适《九曲词三首》其三 陈子昂《感遇》其二十九 丁亥岁云暮西山事甲兵赢粮匝邛道荷戟争羌城······拳跼兢万仞崩危走九冥籍籍峰壑里哀哀冰雪行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平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 代表诗人1高适 高适性格狂放不羁志大才雄 他的诗歌具有沉雄深厚的特色 历史背景 开元26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旧唐书·张守珪传》开元26年守珪裨将赵堪白真陀罗等假以守珪之命逼平庐军节度使乌知义令率骑邀叛奚余烬于潢水之北····及逢贼初胜后败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事颇泄 塞下曲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以古体见长尤擅七言歌行与五古 吸收汉魏古诗简老遒壮的特色气势浑雄而飞越自如在驰骋纵横中以筋骨取胜气骨遒上磊落奇俊 多叙述议论直抒胸臆激昂斩截 代表诗人2岑参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以真实而新奇的物象入诗描写细致淋漓神奇瑰丽 擅长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形式接近乐府但自立新题 用韵节奏上不拘一格韵位繁密频频换韵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代表诗人3王昌龄 字少伯曾任江宁丞龙标尉 七绝绪密而思清深婉而隽永 七绝圣手 王世贞称盛唐七绝唯李白与王昌龄为神品 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少伯深厚有余优柔不迫怨而不怒丽而不淫余尝谓古诗乐府后惟太白诸绝近之《国风》《离骚》后惟少伯诸绝近之 《诗薮》 《出塞二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写景壮阔 深沉的历史感对一代一代重演的民族战争的历史悲剧进行深入的思考 意脉细密曲折风格雄浑激越 哈萨克族五岁行骑马礼 尚武精神与北方血统边塞战争不断 有基本上一韵到底的《白雪歌》也有两句换韵《轮台歌》或三句换韵的《走马川》 有气势誓死报国的决心压抑隐喻战争失利《雁门太守行》原为乐府诗题 燕脂形容战场上战士的鲜血晚霞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一样凝成夜色中浓艳得近似紫色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九岁常居洛以一首《雁门太守行》谒见韩愈得到赏识和举荐 有微讽也有赞叹有忧郁感伤但更多的是雄迈高亢尤其突出广大士兵保卫边疆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 爱好和平不是穷兵黩武 高适性格狂放不羁志大才雄 使他的诗歌具有沉雄深厚的特色 北方人游幕经历李颀未曾游边地王翰经历不详王昌龄年轻时中进士前曾游历边塞到过泾州萧关宁夏固原临洮一带崔颢一窥塞垣说尽戎旅风骨凛然王之涣遭诬构拂衣去官遍游大河南北 艺术概括力强不着眼于具体的战事而是把边塞战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在各个视角上进行深入的思考以深刻的内涵饱满的热情突破边塞诗就乐府旧题加以敷衍的固有程式 高适《燕歌行》 诗家夫子 性格豪迈长于七言思致缜密宜于短章构思精巧新奇手法婉曲多变王龙标七言绝句自是唐人骚语深情苦恨襞积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诗镜总论》
第四篇:第四讲 盛唐边塞诗
第四讲
盛唐边塞诗
盛唐(713—765),从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唐代宗永泰元年,唐诗达到空前繁荣的高度。
殷璠《河岳英灵集序》:
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
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
一、边塞诗的概念与历史
边塞诗,是指直接或间接描写我国古代边地风光、边塞生活的诗歌。
边塞诗与军旅诗、咏史诗、咏怀诗、爱国诗、赠别诗、闺怨诗等题材的诗歌关系密切。
二、盛唐边塞诗兴盛的原因
边塞诗是盛唐诗歌最主要的题材之一,凡较有声誉的诗人,莫不涉笔;
边塞诗是“盛唐之音”的标志之一,是盛唐诗歌的主旋律;
盛唐边塞诗空前绝后的成功,被视为盛唐诗歌高潮的重要标志。
1.国家强盛,边功卓著。
李白《塞下曲》: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王昌龄《代扶风主人答》: 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干。 幸逢休明代,寰宇静波澜。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辽阔万里的疆域,是盛唐彰显实力的最佳场所。盛唐边塞诗的雄豪风貌,正是强大帝国的综合国力和“盛唐气象”的真实展现。
2.盛唐文人的阳刚气质和尚武精神。
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天官动将星,汉上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祖咏《望蓟门》:
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盛唐诗人共同的重武轻文的价值取向和选择,是盛唐时代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
3.朝廷鼓励边功的国策。
高适《燕歌行》: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岑参《感旧赋》:圣主赏勋业,边城最光辉。
天子不召见,挥鞭遂从戎。
朝廷鼓励边功的政策,激发诗人关心边事,赴边从军的热情,为诗歌创作奠定了生活基础。
4.民族和同、中西文化交流活跃。
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为诗人直接和间接地吸取边塞生活养料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盛唐边塞诗昂扬积极的的时代精神
爱国主义 英雄主义 乐观主义 浪漫主义 人道主义
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崔颢《赠王威古》: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脱鞍誓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王维《少年行(其二)》: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1.盛唐边塞诗通过描写边疆艰苦的生活、边塞残酷的战争,抒写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情怀:
跃马疆场、建功立业的壮志; 积极报国、无惧牺牲的勇气; 一往无前、克敌必胜的气魄; 彪炳青史、流芳百世的自信。
王瀚《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吹。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林庚《唐诗综论》:
如果“没有生活中无往不在的朝气,所谓边塞风光也早就被那荒凉单调的风沙所淹没。”
2.盛唐边塞诗通过写苦中作乐,表现出健康、开朗的情绪,洋溢着乐观主义的风采和浪漫主义的精神。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的边塞诗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意境深远,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 4 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李颀《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意境雄浑苍茫、感情丰厚深广,强烈的现实感和深远的历史感,被称为唐人七绝之压卷之作。
3.盛唐边塞诗通过抒写征人思归,思妇念远的幽怨之情;批判朝廷穷兵黩武的政策;谴责不恤士兵、指挥无能的将领等,表现了深切的人道主义精神。
4.盛唐边塞诗描写边塞苍茫辽远、奇异瑰丽的景色和异域的风土人情,壮景奇情,展现了典型的“盛唐气象”。
5.盛唐边塞诗境界阔大,气势雄伟,情调激昂,有豪放、粗犷、刚健、悲壮的总体艺术风格,体现了一种崇高之感和阳刚之美的美学风貌。
四、盛唐边塞诗名家
(一)雄浑悲壮的高适边塞诗
高适于开元十八年至二十一年(730— 733)间,北上蓟门,从军燕地。天宝十二载(752),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
高适是盛唐由边功求进取的普遍风尚中一个成功的范例,是从军边塞而终获成功的唯一盛唐诗人。
《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颻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描绘了盛唐边塞生活的全景图:
东北战事的紧张;
塞外风光的荒凉;
守边战斗的艰苦;
将士苦乐的不均;
征夫思妇的相思;
战士爱国的精神。
《燕歌行》包含了唐人边塞诗最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
热情赞扬战士英勇报国的精神;
强烈谴责边将奢靡腐败;
深切同情蒙受战争痛苦的人民;
讥讽边将用非其人。
总之,《燕歌行》是盛唐最具思想深度和概括力度的边塞诗。
《燕歌行》体现了雄浑悲壮的艺术风格:
描写了塞外辽远荒凉的风物景观; 渲染边地的紧张艰苦的战斗气氛; 善于使用对比手法表情达意; 运律入古,四句一转,声韵铿锵; 对仗整齐又有跳跃奔放的气势。
高适边塞诗既有抒发建功边塞的宏大抱负和慷慨豪情;
以写实的方式,对边塞生活、军事场面作广泛记录;
具有豪迈雄壮的情感基调与沉实浑厚的艺术风格。
(二)奇情壮采的岑参边塞诗
岑参存诗400余首,边塞题材诗歌近80首。是最杰出的盛唐边塞诗人。
1.岑参是盛唐最年轻的著名诗人。
2.岑参是边塞生活最长,涉足的边塞地域最远,边塞生活最为丰富的盛唐诗人。 天宝八载(749)首次出塞,赴龟兹(今新疆库车)入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两年,任幕府掌书记。
天宝十三载(754)再度出塞,赴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入北庭都护府封常清府幕约三年,任节度使判官。
3.岑参的边塞诗最多、最真实丰富。
4.岑参的边塞诗最有时代精神,是典型的“盛唐之音”:
积极进取的热情
建功疆场的信心
英雄主义的色彩
浪漫主义的气息
5.岑参的边塞诗最有西北异域的情调。
真实再现西域的地理环境与自然风光;
生动展现西域的社会习尚和风俗民情。
岑参笔下描绘了过去边塞诗中所未曾描写过的奇物景观:奇热酷寒,卷石狂风,茫茫戈壁、漠漠雪原,乃至热海火山等等,给边塞诗开拓了新奇的境界。
西部极度苍茫壮阔的自然环境与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相融通,形成了岑诗昂扬奋发的感情基调,成为“盛唐之音”最充分饱满的体现。
6.“好奇”个性与奇异西域风光结合形成奇丽的诗风。
殷璠《河岳英灵集》:
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翁方纲《石洲诗话》:
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愈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意“奇”。
语“奇”。
韵“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奇而婉”,侧重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和诗人浪漫而乐观情怀,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奇而壮”,侧重表现边塞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将士的英勇豪迈,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
岑参诗歌充满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壮伟的胸襟与气度,宏大的气势与高华的情 8 调。
岑参以奇特想象、积极乐观的情绪抒发豪迈情怀,给人以奇情壮采的魅力。
选择七言歌行的形式,具有激越畅达的体格风貌。
即事名篇,自创新题,成为元白新乐府的先河。
高岑:盛唐诗坛追求风骨之美的典型
严羽《沧浪诗话》:
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激。
高岑差异:高诗重实浑厚,岑诗奇峭超逸。
高适出塞,着眼点主要在于辽远旷阔的自然景观与威武雄壮的兵阵军威,诗歌注重对事件本身的完整概括,纪实性、针对性明显,尚质主理。
岑参出塞,着眼点主要在于对神奇壮观的异域风光情调的奇特感受,诗歌注重对事件过程某些细节着力描绘,尚奇主景。
盛唐边塞诗总结
盛唐边塞诗的审美主导特征是阳刚之美。它境界阔大,气势雄伟,景物奇丽,情调激昂,富有崇高感。有豪放、粗犷、刚健、悲壮的总体艺术风格。
盛唐边塞诗是“盛唐之音”的主旋律,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境界,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处于全盛时期的精神风貌。
名词术语: 盛唐气象
高岑 盛唐边塞诗
思考问题:
唐代边塞诗兴盛的原因。
盛唐边塞诗总体特征。 盛唐边塞中的时代精神。
盛唐边塞诗阳刚之美的表现。 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最杰出的边塞诗人岑参的诗歌表现。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
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
第五篇:《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教案
高适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教学重难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2.赏析艺术技巧。
3.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是李贺的人生理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王昌龄的报国宣言;但是理想也好,宣言也罢,却常被残酷的现实雨打风吹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高适的《燕歌行》,让我们认识那场令人扼腕的战争,让我们触摸哪些在战火硝烟中一个个我们无法直视的灵魂。
二、相关内容介绍
作者原有小序说:“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开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
御史大夫:指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硅。
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有一个张守珪的部下从边塞回来到高适家做客。感征戍之事:已不再为思妇征人,荒凉苦塞的旧框框所囿,而进一步将笔触伸向更广阔的边地生活,揭军旅矛盾。
和:依照别人的题材、体裁或者格律填写诗词叫“和”。
高适的这段小序,是介绍该诗的写作背景。开元26年,张守珪有一部将叫赵刊,他假借张守珪的命令,攻打奚这一少数民族,以便邀功请赏,先是打胜了,后来又吃了败仗。张守珪由于偏袒赵刋,因而在向朝廷汇报的时候,他隐瞒了赵失败的事情,而只报赵获胜的情况。这件事后来泄露了。这时有个从边塞回来的人到高适家做客,和高适谈起边塞的事情,并给高适看了自己写的一首《燕歌行》,高适感触颇深,就写了这首和诗。从这篇短序来看,高适《燕歌行》中的有关描写,可能与张守珪有一定关系。但该诗还包括了高适以前从军时对唐朝军队内部情况的一些看法。因此,不应当把这首诗的主题具体理解为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而应当把它看成是当时对边塞战争、对唐军内部情况的概括看法。
三、初读,感知征战之事 1.齐读全文
2.自由朗读,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幅画面:前八句——大军出征图
第二幅画面:九到十六句写——战败被围图 第三幅画面:十七到二十四局写——被围思亲图 第四幅画面:二十五到二十六句写——效命死节图
3.诗歌改写练习,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全诗一共二十八句,请从每节诗中选取两 1 句,为每幅图画题诗,将这首诗歌改写成八句。大军出征图: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战败被围图: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被围思亲图: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效命死节图: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四、再读,体会征战之苦
请思考,诗人所感“征战之苦”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你找出这些诗句并加以概括。征战之苦:战争环境苦
官兵苦乐不均之苦
思念亲人苦
随时赴死苦 五、三读,体悟诗人情感
古人有云:“诗言志。”诗歌是用来表明志向,表达情感的,那么高适想通过这场失败的战争,他想表达哪些情感呢?请简要分析。(独立思考,之后小组讨论,代表回答。)【思路一】
对士兵:赞美士兵奋勇杀敌,不图名利 同情士兵离家远戍,内心悲苦
对将军:谴责将军纵情声色,腐败无能,贪功轻敌,不恤士兵 对军中苦乐不均极为愤慨。
诗人的思考:唐代边塞诗以表现民族间的征战内容居多。本诗虽是边塞诗,但重点不在于揭示民族矛盾,而是揭示官兵间的矛盾。这是诗人对战争失败原因的理性思考。【思路二】
情感深沉:批判(将军、君主)《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太平天国》中也有“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而这里“战士军前半死生”,将军却是“美人帐下犹歌舞”。再看君主,杜甫的《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开疆扩土)李颀的《古从军行》中也说“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只得到一些植物的种子而已,没有太大的价值。)
同情(征兵、思妇、劳苦大众)“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杜甫的《新婚别》有这样两句“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结局可能就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当然也就放射到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战争涉及到的是千家万户,杜甫《阁夜》“野哭千家闻战伐”。
控诉(整个战争的控诉)
六、品读,鉴赏诗歌之妙——方法体会
1.情感的抒发常常借助于一些手法或技巧,在这首诗里面,作者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明确】
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拼死作战,流血牺牲。
将帅——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贪图享乐。
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批判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②“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一、四句写征人,二、三句写思妇。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先夫妇,后妇夫,对比中错落有致。
③“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古今对比
李广勇猛善战,作风朴实,能善待部将,与士卒同甘共苦。而唐将只知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此句既是对将帅骄奢淫逸行为的批判,也是对朝廷用人的含蓄讽刺。④一处大的对比——出征与战败对比 出征:“摐金伐鼓”“旌旆逶迤” 战士骄气:“男儿本自重横行” 恃勇轻敌:“汉将辞家破残贼。”
貌似赞扬汉将去国时威武荣耀,实隐含讥讽。【补充】《史记·季布传》 樊哙在吕后面前:“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横行”由来,有恃勇轻敌的意味。
⑤“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A.“飞”军情危急,校尉盼大军早日来解围的忧心如焚的急迫心情。B.“猎”为何不是“烈”? 【补充】《赤壁之战》
曹操与孙权作战——“江南打猎怎样?”打仗,把对方看成猎物,来势迅猛。⑥“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视死如归,饱含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有力讽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作用:突出矛盾、深化主旨
2.分组:单数组写将领与士兵的对比;双数组写唐将与李广的对比 形式上:整散结合
情感上:突出对将领的批判、对士兵的同情,对李广的景仰。字数100字左右,限时3分钟。(配乐,进入情境)
【师旁白】同学们,不妨想象你就是一名士兵。你拜别了妻儿老小,扛着武器,踏上沙场。你心里想的是如何杀敌救国,而你的将军却想的是何日邀功请赏;你在前方奋勇杀敌,浴血奋战,而你的将军却是花天酒地,醉生梦死。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鲜血染红了大地。家里的妻子望眼欲穿,肝肠寸断,你多么想能和她再见一面啊。你心里明白的知道,也许过了今天晚上,你和她就要天人永隔了。可是,为了战友复仇,或者说,是为了一个战士最后的尊严,你不得不拿起武器来和敌人决一死战。这个时候,你多么希望有一个像李广那样的将领率领你们冲锋陷阵。与这样的人并肩作战,同甘共苦,哪怕死你也觉得是那样的壮烈而又光荣。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觉,拿起笔,尽情地表达一下内心的情感吧。例句:
①狼烟起,烽火燎。戎装铁马,战断天涯路。燕歌响,彩袖舞,花前月下,望尽功勋耀。何为战场,何为天下?
②黄沙漫卷,天色苍茫,却不知某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舍命杀敌,旌旗蔽天,身边战友倒下若干年后唯剩黄沙白骨;可将军歌舞笙前,花前帐下,已无生之面邀功请赏,春光洒军帐,明月鉴我心。
③天苍苍,地惶惶,当流血,人断肠。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前犹歌舞。将军锦帽貂裘,花天酒地邀功夺赏,战士征戍苦衣血染白刃死节可矜,一头头征夫白发,一垒垒河边白骨,换来的却是将军的半生荣华,皇帝的绝域疆土。(“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④这是寒楼上遥望的沉吟声,是阁帐下婉转的歌舞声,是风声,是雨声,是杀敌声,是锋镝声,是战士啼尽最后鲜血的临终声,是将军花前月下邀功请赏的轻敌声,这是国破家亡的声音,这是控诉战争的声音,这是呼唤英雄的声音。
⑤黄沙散漫中,战士们的身影逐渐清晰,如雷声滚滚,是由远及近的马蹄;逶迤旌旆下,却不见将军的昂首,朝歌夜弦,是华灯军帐里的花天酒地。烈风在嘶吼,日月在颤抖,终难放下的是家国的情仇,纵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惧,我愿让白骨枯于这锦绣山河。
⑥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在历史洪荒前,你将如何抉择?壮烈英勇之士惜念家国,贪生怕死之徒苟活人世。遥想名将李广,气吞山河,挑银枪上马,断喝:“挡我者死!”一杆银枪,刺透多少狼兵虎将的胸膛。再看今朝唐将,浴欢帐暖,春华相蒸,歌舞靡靡之音,红袖贪欢,寒了多少忠义之士的赤子之心。壮士跨骏马奔突沙场,心念乃国之使命民之安康。唐将拥美人醉生梦死,魂牵乃命之苟且身之偏安,宝刀驾轩辕,关山战鼓,自念一身修就生死。上对苍天,下对黎民。英雄本色壮哉!无言看今朝,偃月笙箫,水袖带波,红裙扼未央,金樽玉液,声色犬马,白骨遍野敌不过美人胸前的朱砂。千载过,灭风雨,而抗雷电,狼烟未灭,渺四野,而越千年!3.饱含感情的朗读全文,感受情感。【师总结】:咱从来不怕牺牲,咱怕的是不公平。男人们战死沙场,女人们空自守望,君王的一声令下,伴随的是千千万万孤儿寡妇的血泪,塞外的羌笛悠悠,楼兰的胡笳曼曼,大漠的孤烟缕缕,冀北的风沙茫茫,都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是对战争的思考,相信还将继续下去。最后以一古体诗作结,结束与高适的跨时代对话。
“君不见关山北,大雁高翔白骨累,一腔碧血随流水。君不见篷窗后,孤儿嬉闹不知愁,寡妇对月双泪垂。君王一寸土,千家纸钱飞,铁马楼兰终成灰,古来征战几人回?”
七、拓展思考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思考:战争仅仅给中原人民带来了苦难吗?对于战争,你有什么话要说?
【析】这句诗据说是因为当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征讨匈奴,匈奴挫败退守焉支山而写下的,意思是失去了我的祁连山,失去了我的焉知山,我的家畜们(六畜是六种家畜的合称,即:马、牛、羊、猪、狗、鸡。蕃息是指滋生众多;繁殖增多)都没办法生长繁衍了;我那要嫁人的新妇都没办法施粉黛,漂漂亮亮出嫁了。表达了匈奴对失去家园的愤恨和悲怆的热爱家乡的感情。
八、板书设计
九、教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