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燕歌行》赏析(龙业原创)

时间:2019-05-13 06:27: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适《燕歌行》赏析(龙业原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适《燕歌行》赏析(龙业原创)》。

第一篇:高适《燕歌行》赏析(龙业原创)

金戈铁马,边塞悲歌 ——高适《燕歌行》赏析

边塞诗其来久矣,至盛唐可谓其巅峰,而屹立于巅峰之上者必是高适。边塞诗,顾名思义,叙写边塞风光及生活的诗歌。有边塞,便有边塞诗。两周立国前后,即有戎狄寇扰四裔,周之君臣奋力攘夷于边关,《诗经》中也有展示,如《采薇》有“不遑启居,玁狁之故”“岂敢定居,一日三捷”之语。到了战国时代,《国殇》中又有“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类的诗句为此类诗歌加入了英雄主义的元素。其后各代,边塞诗逐渐发展繁荣,至唐代蔚然大观,并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唐朝为亘古未有之大时代,君王有包举宇内的大胸怀,将士有壮志凌云的大气魄,于是就有了进取不已的大事业,大边疆。不仅是边塞诗人为之感染激励,就是不在其流派的许多诗人也慷慨高歌,一抒豪迈的边塞情怀,如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高适,无疑是边塞诗人之翘楚。他曾多次壮游北部边塞,历时共计六年。他出入幕府,饱览边塞风光,密切接触前线将士,深入了解了边关生活,深切感受了将士的英雄精神和他们的疾苦,为边塞诗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他流传下来的边塞诗有40多首,占其诗歌总数的六分之一。其中有的是如《塞上》歌颂建功立业、矢志报国精神——“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有的如《塞上听吹笛》抒写将士思乡之情——“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有的如《营州歌》描绘边塞奇异的风情——“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但最能体现他创作最高成就的还是《燕歌行》。

高适的《燕歌行》袭用的是乐府古题,但却挣脱了文人游子思妇题材的窠臼,以一曲悲歌,展现出苍凉壮阔的大背景,抒写出豪迈雄浑的大气魄。

《燕歌行》正文共28句,196字。四句一转韵,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联系紧密的七段。虽为乐府古体,但对仗工稳,音律和谐,节奏多变,音韵铿锵,极富表现力。

《燕歌行》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唐朝军队的一次远征救援行动的全过程,塑造了一个将领和众多战士的形象,歌颂了前线战士勇敢杀敌报效朝廷的英雄精神,批判了骄横自大不恤士卒的将领,全面地揭示了造成惨败的内外原因。揭露批判很有深度和力度。无怪乎后人称《燕歌行》为高适第一大作,也可以说它是盛唐边塞诗的扛鼎之作。

既是一首叙事诗,就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相应的叙述者以及以叙述者为中心的叙述方式。《燕歌行》采用的是一波三折的线性情节,以全知全能视角全景式地再现战事全过程,在前六段保持了客观叙述者的姿态,只有第七段例外。而各段叙述者传达的声音却不尽相同,极尽变化之能事,产生出微妙而耐人寻味的效果。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在全诗的开篇,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传达出却是“汉将”的声音,而这声音好似京剧武戏主将登场后的台词。他身着戎装,背插令旗,呕哑高喊,边提甲,跨马,正冠,一番起霸后,扫视全场,目光炯炯,眉宇间透出英气,面庞上洋溢着得意之色,字正腔圆、铿锵有力地诵出上述四句韵白:好不豪迈!好不威武!他的第一句告知观众,东北战事紧张,正是朝廷用人之际;第二句表明汉将当仁不让的决心,辞家杀敌报国是本分,更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是自己的的榜样;第三句自诩天生就该横行战场,现在是生逢其时;第四句说明自己不是浪得虚名,因为连皇帝都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看来,这位汉将确有“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决心,会打出一场漂亮的战争的。但是,仔细品味会发现,叙述者如此设计恐有弦外之音:诗人连用两个“汉”,固然是以汉朝代指唐朝——两者都是大一统的王朝,人们都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但是,两朝也屡屡失利于边战,其统帅往往高调“横行”灭敌,实则好大喜功,一事无成,甚至一败涂地。如果高适有这方面的隐喻的话,那么,这场战事的前景就让人担忧了——为将者如此知己不知彼却傲慢轻敌,那可是庙算失误的。“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此处传达的是叙述者的声音。他似从天上俯视,将敌我双方战场形势一览无余。“汉将”率领的唐军进军场面宏大壮观:金鼓齐鸣,旌旗招展,浩浩荡荡,迤逦至榆关碣石。主将的心态也传染给军队,他们摆出一副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做派,慢条斯理地开拔。岂知此时前线求救,校尉飞畸送来十万火急的羽檄,蛮夷酋首亲帅大军将战火烧到了狼山。而那座狼居胥山是光荣之山、辉煌之山,霍去病曾在此替汉武帝封禅,那是一个民族的荣耀啊!无论如何,前线士卒都要为荣誉而战,可以预见战事将是极为惨烈的。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叙述者的声音告诉我们,边庭的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尤其不利于唐军,唐军擅长步战、车战的优势无从发挥,而敌军的轻骑兵却如排山倒海、暴风骤雨席卷而来——呼应了次句“破残贼”的“残”字,敌军残酷残忍,战斗力极强!虽然敌强我弱,实力悬殊,战场形势非常不利,但唐军战士依然视死如归,浴血奋战,死伤过半。此时,他们多么需要支援啊——需要物质的,更需要精神的!可是,“汉将”们亵渎了他们:营帐内美人正翩翩起舞,将领们沉醉于花天酒地中,哪还顾得上战士的死活。将士不能戮力同心,此战必败矣!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叙述者有意渲染了浓重的悲剧色彩。前十一个字是战场的环境描写:深秋时节,大漠一片苍茫空旷,北风吹来,黄沙四起,百草枯萎,禽鸟远徙,满目死寂。恰值黄昏,残阳如血,一座土城伫立在天际,孤独地承受着荒凉、衰败、萧索、凄寒。击鼓声,鸣金声,马嘶声,呐喊声,渐渐稀少,直至宁静,但这是可怕的宁静——这也是真切的生命体验。战争如此残酷,战士们因为有忠君报国的壮志,所以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要杀出重围,无奈势单力薄,竭尽全力,也无法成功。悲剧降临了!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这是一场打不赢的战争,唐军早早地就陷入了绝境,士卒们也渐渐绝望起来。越是绝望,就越思念亲人和故乡。此处使用了两组对仗,两相对照。一面是战士,远离故乡来戍边已经多年了。身着冰冷的铠甲,或是日夜与敌搏战,或是守候在营垒中,饱尝艰辛痛苦,不料却遭遇如此结局。回首遥望长安,悲愤无语,无可奈何。一面是思妇,望眼欲穿盼亲人归来。天长日久,音讯皆无,思念之情更加强烈,泪水如玉箸双流,愁苦欲肠断!这场思念的结局必是“可怜无定河边骨,尤是深闺梦里人”!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叙述者对战士命运的关注,又由点到面,表现普遍的心理状态。

辽阔边关无法飞度,纵然有万里长风吹送,也无法将真情送进;即使送进,也无法送达爱人的心中,因为这里将是一座死城,没有生命的死城!大决战前的情景是,白日里戎狄大军重围,刀光剑影,黑云压城;夜晚,城里不断传来敲击刁斗的声音,寒气逼人。此景此声,令人不寒而栗,死神随时会降临战士的头上。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叙述者忍不住将客观姿态改为干预姿态,加入到战士们的讨论与声讨中。面对绝境,战士们大义凛然,心静如水,彼此以锋刃上的敌血来展示战绩。他们血战沙场,不为加官进爵、荣华富贵,而是为恪守报销国家的节操。相形之下,“汉将”与战士境界高低一目了然,有霄壤之别,也是读者进一步知晓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含意。大难临头,生命之花即将陨落,战士们没有顾恤自己的生命,而是由衷地表达了最后的愿望:李将军再世!汉武时代,猛将如云,飞将军李广也难算是战功卓著,但他备受士卒爱戴,流芳千古,原因就是他体恤下属,与他们同甘共苦,同生死共患难。众望所归,他赢得了士卒最真诚的回报——“士为知己者死”!

叙至结局,我们可以推导出战事失利的原因了,确知此次悲剧的罪魁祸首了。战场环境对唐军不利,但敌人在此方面获益不会太多;敌军攻势凶猛,但起初他们似乎并不占有人员数量的优势;唐军将领严重失职失误,他骄横轻敌,刚愎自用,不能审时度势,以致贻误战机;还是唐军将领,他不仅指挥不当,而且沉迷歌舞,荒废军务,更严重的是,不顾前线战士的死活,涣散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斗志。

高适,用雄健有力的如椽大笔,为我们抒写了万里边关的慷慨悲歌——《燕歌行》,时过千年,它依然余音袅袅,动人心魄。

第二篇:诗歌鉴赏 高适《燕歌行》

边塞悲歌

——高适《燕歌行》赏析

一、边塞诗的含义及盛行的原因

边塞诗,顾名思义,就是叙写边塞风光及生活的诗歌。盛唐文人多热衷于追求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的另一条求取功名的新出路。因此,边塞诗在唐代十分流行,盛唐时蔚然大观,并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二、高适个人介绍

高适,字达夫。他曾多次壮游北部边塞,历时共计六年。他出入幕府,饱览边塞风光,密切接触前线将士,深入了解了边关生活,深切感受了将士的英雄精神和他们的疾苦,为边塞诗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高适,他的边塞诗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慷慨悲壮,气骨遒劲,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且深刻地揭露出唐朝军队内部的黑暗现象。但在众多边塞诗中,最能体现他创作最高成就的还是《燕歌行》。

三、《燕歌行》艺术特色及诗歌内容分析

高适的《燕歌行》袭用的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但内容上却挣脱了文人游子思妇题材的窠臼,以一曲悲歌,展现出苍凉壮阔的边塞,抒写出豪迈雄浑的大气魄。

《燕歌行》是一首叙事诗,以浓缩的笔墨叙写了唐朝军队的一次远征救援行动的全过程,揭露出唐军将帅荒淫骄敌的罪行,抨击将帅腐败无能且不恤士卒,赞颂了戍边战士奋不顾身、英勇杀敌、舍身报国的精神,对广大士兵久戍边疆、苦战沙场的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表达了期望出现李广式英勇善战、爱惜士兵的将领的美好愿望,全面地揭示了造成战争惨败的内外原因。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时的威武荣耀,实则隐含讥讽,为下文埋下伏笔。“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宏大壮观的进军场面:金鼓齐鸣,旌旗招展,浩浩荡荡,迤逦至榆关碣石,可以看出将士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做派,为下文作反衬。“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羽书”已是十万火急,一个“飞”字更显军情危急,迫在眉捷。这两句 1

不仅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而且紧紧吸引着读者的兴趣。“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四句写出边戍自然环境的十分恶劣,荒芜萧条满目凄凉,而“胡骑”却迅急剽悍,像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视死如归迎敌,浴血奋战,死伤过半。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领却在营帐寻欢作乐。强烈的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战争必败的原因。“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这四句写出了大漠苍凉,孤城落日,衰草连天,力竭兵稀,重围难解,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这四句既写出在围困险境中的战士的绝望痛苦和浓厚的思乡怀亲之情,又写出了思妇悲愁之苦和强烈的思念之情。“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白天,戎狄大军重围,刀光剑影,黑云压城,夜晚,城里不断传来敲击刁斗的声音,寒气逼人。“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大难临头,士兵大义凛然,浴血奋战,不为加官进爵、荣华富贵,而是为恪守报销国家的节操。在生命的最后,他们由衷地希望那位可以与士兵同生死共患难的李将军再世。这四句总结全篇,悲壮淋漓,感慨无穷。

高适,用雄健有力的如椽大笔,铿锵有力的语言,为我们抒写了万里边关的慷慨悲歌——《燕歌行》。即便时过千年,它依然那样动人心魄。

参考文献

1.崔亮.高适《燕歌行》赏析[J].语文知识,2003,(10):41-1041/G4.

第三篇: 燕歌行/高适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边塞诗的多重主题,掌握诗歌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揣摩诗歌精湛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法与提问法,品味诗歌的主题美、技巧美、语言美,学习诗歌鉴赏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作者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体会边塞诗深、广的社会意义。

2.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诗歌的主题美、技巧美、语言美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岑参《走马川行》(齐声背诵)

岑参为我们描绘一场慷慨激昂、催人奋进的战争。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另一位伟大的边塞诗人: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盛唐边塞诗代表作家。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长于七古。《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

二、诵读

三、诗歌思想主题

思考讨论:这是一场(?)的战争。

(1)一场完整的战争: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

第二段八句写战败;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

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通过关键词分析赏读诗文:

(一)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1. 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2.“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3. 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二)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风雨”天气之恶劣。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三)被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1. 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

(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系?

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

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四)苦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2. 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

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

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3)一场催人泪下(英勇、感人、沉痛)战争

士兵:战士军前半死生

拼死作战、流血牺牲

孤城落日斗兵稀

力尽关山未解围

短兵相接

浴血奋战

视死如归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质朴、善良、勇敢、可悲

征夫思妇:为了揭露军中苦乐不均,从士兵的内心痛苦来写。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将领临战失职、纵情神色鲜明对比。这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用对比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将领更深刻的谴责。

补: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分析: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

将领: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骄傲轻敌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贪功冒进

身当恩遇恒轻敌

美人帐下犹歌舞

纵情声色

腐败无能

(5)一场正义的战争„„

小结: 边塞诗的思想主题: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久戍思归,离愁别绪;边地苦寒,厌恶战争

多重主题: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

课堂小结

清人宋宗元在《网狮园唐诗笺》中评述高适《燕歌行》道:“沉痛语不堪多读”。

这样的“沉痛语”不是文人的无病呻吟,不是诗人稳坐高堂的想象。高适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適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这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而此诗也是有感而发。

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背景: 御史大夫张公,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所以,此诗含有讥讽张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诗篇的思想深度来自勇敢针砭时弊的精神。

课后习题

揣摩诗歌语言,“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句中哪些字用得好?

第四篇:金戈铁马,边塞悲歌 ——高适《燕歌行》读后感

唐朝为亘古未有之大时代,君王有包举宇内的大胸怀,将士有壮志凌云的大气魄,于是就有了进取不已的大事业,大边疆。不仅是边塞诗人为之感染激励,就是不在其流派的许多诗人也慷慨高歌,一抒豪迈的边塞情怀,如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高适,无疑是边塞诗人之翘楚。他曾多次壮游北部边塞,历时共计六年。他出入幕府,饱览边塞风光,密切接触前线将士,深入了解了边关生活,深切感受了将士的英雄精神和他们的疾苦,为边塞诗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他流传下来的边塞诗有40多首,占其诗歌总数的六分之一。其中有的是如《塞上》歌颂建功立业、矢志报国精神——“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有的如《塞上听吹笛》抒写将士思乡之情——“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有的如《营州歌》描绘边塞奇异的风情——“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但最能体现他创作最高成就的还是《燕歌行》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诗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校尉”两句写抵达前线。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诗虽古体,多用偶句,此段因内容需要,而犹着意作对仗。又此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与表现双方摇摇不安的心绪相适应。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岂顾勋”三字,仍是对将帅的讽刺。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再次点明主题。盛唐时,殷璠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此诗确实可以作为代表。

高适,用雄健有力的如椽大笔,为我们抒写了万里边关的慷慨悲歌——《燕歌行》,时过千年,它依然余音袅袅,动人心魄。

第五篇:盛唐边塞诗《燕歌行》赏析

盛唐边塞诗《燕歌行》赏析

诗是最能代表唐代文学的,它在盛唐达到繁荣的顶峰。在盛唐诗歌中,除山水、田园等传统题材外,边塞诗更能集中体现盛唐诗歌的特色。它作为一种独立流派占据当时诗坛的一席之地,创作数量丰富,描写的大多是边疆的风情,表现征戍的艰辛,战争的残酷以及围绕战争引出的种种矛盾,无处不饱含着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融注着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具有雄浑壮阔的风调。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最大特色和最高成就在于思想深刻,触及到深层次的社会内容,现实意义比岑参诗更强烈。由于经历过边塞军旅生活,高适对下层士兵的思想有更多的了解和同情,更体恤他们生活的艰苦及久戍不归、有家难回的遭遇。高适还擅长通过对比,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平待遇,指出这是造成边战失利的重要原因。这方面的代表作当推《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中不但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敌人的猖獗,我军的危机,更写出了我军将士浴血奋战,保卫孤城的献身精神。更可贵的是通过对比,写出了官兵之间天地悬隔的苦乐不均;一方面是“战士军前半死生”,一方面是“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就难怪使士兵“至今犹忆李将军”了。这前后呼应的描写,饱含了作者对视士卒生命如草芥的将军的强烈谴责,而对这腐败“轻敌”的将军,“天子非常赐颜色”,把矛头隐隐地转向天子,使全诗的思想性显得更为深刻。诗前原序曰:“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张守珪)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据《旧唐书·张守珪传》载,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与奚人作战“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可见高适作此诗是有针对性的,在此基础上,又揉进“感征戍之事”的各种体会,遂写下这首现实主义名篇。

下载高适《燕歌行》赏析(龙业原创)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适《燕歌行》赏析(龙业原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教案 高适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深......

    燕歌行教案(范文)

    教案2 燕歌行 高适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深入理......

    《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教案 高适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味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2、探讨诗歌的艺术手法。 3、了解边塞诗,体会其深广的社会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

    燕歌行__教案

    榆次一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 设计 毕美华 审核 高二语文备课组 《燕歌行》导学案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

    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教案 高 适 高二语文组梁秀娟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 2、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3、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及对比的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 1、体会诗......

    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 高适 主备人:蔡旭东 刘莹 戴慧君 总第 节 月 日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 2、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3、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及对比的艺术手法。 【......

    燕歌行二首·其一原文,翻译,赏析(小编整理)

    燕歌行二首·其一原文,翻译,赏析燕歌行二首·其一原文,翻译,赏析1燕歌行二首·其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鹄南翔 一作: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

    燕歌行活动单

    《燕歌行》活动单 学习目标:1.品读高高適的《燕歌行》 2.诵读课文,了解诗歌描绘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3.了解高適,体会其边塞诗的特点。 活动一:了解作者以及边塞诗 边塞诗派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