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剪梅》《扬州慢》《燕歌行》导学案答案
《一剪梅》导学案答案
(1)、“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红藕香残”——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玉簟秋”——从主观感受表达秋的到来。
(2)、轻:轻手轻脚。怕惊动别人、小心翼翼。独: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独:——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
(3)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赵明诚 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4)、1、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
2、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无可奈何花落去,水流无限似侬愁
(5)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6)、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相思之情无法排遣。“才——却——”有连接关系,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诗人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幻起伏,真实形象,给人以遐想。(联想: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合作探究】
(1)李词中的“闲愁”是写作者的相思之苦和离愁之深,作者由自己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和离愁不是单方面的,彼此都在思念对方,表达了词人与丈夫离别后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蒋词中的“春愁”既包含作者漂泊在对外对家乡和亲人急切的思念之情,也包含光阴易逝、生命短促的人生感慨,后者是对前者的深化。(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寂寞思念之情难以排遣,眉头刚刚有所舒展,更浓重的愁绪又涌上心头;这是以女性特有的笔触,用心理描写来抒发感情,细腻委婉,深切动人。“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写因思念家乡和亲人而引发的对流光易逝的感叹;运用借景抒情手法,通过“樱桃”“芭蕉”这两种事物的变化来形象地显示时光的流逝,“红” “绿”两词活用为动词,色彩鲜明,生动可感。
【课标巩固】
(1)写了三个生活阶段:“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2)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三个不同的生活阶段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拓展训练】
三、“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四、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五、“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扬州慢》导学案答案: 一. 预习部分
(一)3.A.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 B.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二首》(其一)C.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遣
怀》 D.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E.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二)1.注音略
2.解释词语略
3.淳熙丙申冬至日,我路过扬州。昨晚的雪停了,天气转晴,放眼望去尽是荠麦。走进扬州城,四面都是萧条景象,冬河依然碧波荡漾。暮色渐渐降临,军营的号角发出悲凉的声音。我的心多么悲伤,面对扬州的今昔,感慨万千,于是自创词牌《扬州慢》。千岩老人认为有 《诗经.黍离》诗的悲凉感伤。4.译文参考:
扬州,这淮水东南的名城,竹西亭有着美丽的风景,我解鞍下马,只作短暂的
走过昔日繁华的街道,不见人影,只有青青的荠麦在冷风中哀鸣。自从金人扫过长江之后,荒废的池塘,憔悴的树木,都怕提起那场战争。
夜色渐渐降临,清冷的号角声,久久回荡在这座空城。
杜牧哟,你有着卓越的鉴赏力,当你此时和我一道同来,这残破的景象也会使你震惊。纵然你年轻英俊,才华缤纷,曾在美人的闺房中享受过春梦,此时,忧伤会断却你的诗魂。二十四桥依然无损,月光摇荡在水波中,清冷无声。最可怜的是桥边的芍药花,花开花落,无人过问。5.6.答案略 二,内容梳理
(一)1.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2.明确:“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明确:“悲”字。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
(二)、整体感知,把握表现手法。1.明确:“空城”——破败荒凉。
2、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赏析: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关眼。
3、明确:“惊”。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
4、明确:名都。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5、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6、明确:繁华热闹。
这些景象词人和我们并没有看到,而是通过杜牧的诗句想象得来。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今昔对比 7、明确:虚写 8、明确:实写。
赏析:A.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B.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C.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9、明确:“自胡马窥江去后”,表明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战争。
(三).1.A.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B.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C.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2.赏析步骤同上。
3.A.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B.这是用声来衬托宁静。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C.来突出“黍离之悲”。
4.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三.课堂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1.B 2.D 3.B 4.A 5.A 6.C.7.B 8.C 9.C 10.C 11.A C E 12.B 13.B 14.答案:扬州的繁盛 昔日繁华长街,如今呈现出一片 荒凉景象 盛衰对比 对国事的痛惜伤感
15.参考答案:用了拟人修辞。无情之物怎会“厌言”呢?作者借此写出了扬州人民的痛苦,并对此表示同情。16.答案:承上启下。
17.《扬州慢》写了哪些景象?
参考答案:A.夜雪初霁,荠麦青青,废池老树,黄昏清角,寒气空城,波心冷月,桥边红药。B.这些景象写出了扬州遭劫后的荒凉、寂寞,渲染了郁闷悲凉的气氛,景中含情,C.寄托了作者感怀家园、伤时念乱的无限痛惜之情,并形成这首词令人回味的意境。
18.参考答案:杜牧在扬州生活多年,写了许多关于扬州的诗,描写了当时繁荣的景象,社会影响很大。姜夔身处名都看到的却是满目疮痍的一座空城,自然联想到他。杜牧的诗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浩劫后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19.参考答案:暗喻自己漂泊江湖之感。随云而无心,则喻示自己纯任天然之意。20.参考答案:这几句怀古伤今,今世如何?只有衰残柳枝当风舞。柳本纤弱,哪堪又残,故其舞也参差不齐,然而仍舞。“舞”字执著有力,苍凉之中,无限悲壮。此一自然意象,实为南宋衰世之象征。
21.参考答案:此词通过眼前之景来抒发身世之感、家国之悲。上片写燕雁随了流云,沿着太湖西畔悠悠飞去。湖上数峰清寂愁苦,黄昏时分正酝酿着一番秋雨,饱含自己漂泊江湖之意。到结尾处又用衰残柳枝当风舞象征南宋之衰世,苍凉之中,无限悲壮。
《燕歌行》导学案答案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试分析“摐金伐鼓”“旌旆逶迤”的唐军怎么会遭遇如此惨痛的失败?原因有哪些?期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师明确:原因 ①“山川萧条极边土”:自然条件恶劣;
②“胡骑凭陵杂风雨”: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 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士兵在前线拼命,而将军却在醉生梦死。“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将军的骄傲轻敌导致军队被围困。
总结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将领的骄奢轻敌,醉生梦死,不恤士卒;以及军中严重的苦乐不均,令战士心寒。
五、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诵读课文,划出诗中描写边塞景物的词句,说说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描写这些景物的作用是什么?
描写景物的句子: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景物的特点:凄清、辽远、苍凉、开阔。
作用: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反映战争的惨烈,烘托出士兵战败凄凉的心境。
2.本诗写一次战斗场面,为什么后面又提到了征人思妇,是不是偏离了诗歌主题?
这两节是写士兵被围困时的痛苦,其实这是对唐军将领更深的谴责。同时这两节并不是游离于战争进程外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四句中一句写征夫,一句写征夫日夜想念的思妇,四句相互交错,将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深深的刻画了出来。二人遥隔万里,何时才能相见呢?更何况身处大漠绝域,环境险恶,看到听到的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生死只在一线之间,不由得会让人想到是谁将他们推到了如此绝境?是封建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更是边关将领的无能轻敌,所以说这两节是深化主旨不可缺少的一段。
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入帐下犹歌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诗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5分)
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A士兵浴血奋战——将军荒淫腐败;
B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将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
C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 D当时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的当今的将军——古代勇猛善战、与士卒同甘共苦的李将军;
E出征时的狂妄——战败时的惨烈
句中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情感爱憎分明。六.课堂小结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1)两首诗均为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不同。李诗表达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抒发了作者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许诗揭示了战争的残酷,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战争中牺牲的战士的深切同情。
第二篇:扬州慢导学案
扬州慢导学案
【教学构想】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语)一语中的地揭示了“读”与“思”(赏)之间的有机关系,然现在学生大多忽视文学作品的赏读,他们的读往往带有较大的功利性。或为完成背诵而有口无心地速读,或为对作品有所了解而一目十行地默读,这极大程度地抹杀了作品的内涵和意蕴。本节课我即意在倡导或强化学生的赏读意识。【学习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词中“黍离之悲”。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写法
【学习环节】预习热身 → 教材淘金 → 拓展感悟 【课时安排】2课时 【使用说明】
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句子,再研读本学案。必须牢记:不读完课文,不做学案。
2、认真限时,规范书写,独立完成,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第一课时 【预习案】
【自主学习】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地处江苏中部,有2500多年的建成史,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旧唐书•地理志》。扬州富庶甲天下。——《资治通鉴》.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美丽风光,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几百年后,到南宋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一起来学习《扬州慢》。
一、学习必备
1、姜夔简介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姜夔屡次考进士都不中,一生未入仕途,只好往来于官宦之家,是清客幕僚一类的人物。由于他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所以很受高级士大夫的赏识,曾自言“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周密《齐东野语》)。
2、背景
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在1176年冬至,诗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3、阅读读本《黍离》了解内容及思想。
彼黍[1]离离[2],彼稷[3]之苗。行迈[4]靡靡[5],中心[6]摇摇[7]。知我者谓[8]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9]苍天!此何人哉[10]?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11]。行迈靡靡,中心如噎[12]。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⑴黍: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去皮后叫黄米,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等。
⑵离离:繁茂貌。⑶稷:谷子,一说高粱。黍的一个变种,散穗,子实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为稷。
⑷行迈:道上走。⑸靡靡:迟迟、缓慢的样子。⑹中心:内心。⑺摇摇:心神不宁。⑻谓:说。
⑼悠悠:遥遥,形容天之无际。⑽此何人哉: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是谁造成的呢? ⑾实:籽粒。⑿噎:食物塞住咽喉,这里指哽咽。[1]
4、慢词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二.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1、你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
2、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3、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
第二课时 【探究案】
三、合作探究
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2、“空城” 之“空” 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
3、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5、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小结: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引用诗句,可以加深词的意境,促人联想而意于言外。
6、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
7、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四、自由鉴赏
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说出它的妙处。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第三篇:《燕歌行》导学案
涡阳二中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雷艳
审核人:王建峰
编号
使用时间:2017年 4 月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燕歌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2.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3.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一、自学引路
(一)作家与作品介绍
高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此外,著名的边塞诗人还有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名篇分别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军行》、《出塞》。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
(二)积累有关边塞诗的常识
1.边塞诗的形成。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2.边塞诗标题
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2004年江苏卷)、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2005年重庆卷)等。
3.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四个方面:
(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以如霜月光和似雪沙漠两个朦胧意象营造了绵绵乡思的典型环境,“不知”两字写出征人迷惘心情,“尽”字写出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乡愁。(4)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如陈陶的《陇西行》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对照,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边塞诗中常运用的表现手法。
渲染、反衬、对比、借景抒情、细节、修辞等。岑参善用细节勾勒的手法描绘奇异粗犷、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风掣红旗冻不翻”的细节真实摹写出边地奇寒景象。
5.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意象。
经常出现的关山、狼山、燕山、阴山、陇头、凉州和玉门关等边塞地名,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羌笛、落日、月、旗、鼓、铁衣等意象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
【命题预测】分析情感和分析手法是考查边塞诗的两类主流题型。借景抒情是考查边塞诗的命题核心点,表现手法是命题热点。6.边塞诗艺术风格
豪放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三)预习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燕歌()旌旆()逶迤()功勋()......碣石()塞草腓()玉箸()蓟北()....
二、鉴赏探究
1.这是一首叙事诗,根据内容可划分为几部分,请简要概括?
2.诗人主要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战争的?(“一场 的战争”),并找出依据。
3.你觉得这首边塞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4.诗歌在表现主题时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三、拓展迁移.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的感情是什么?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第四篇:一剪梅导学案
《一剪梅》导学案
讲课人:柴 迎
学习目标:
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学习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步骤:
一、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
二、词文诵读
1、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2、范读
3、全班齐读。
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
三、以意逆志,词文赏析
1.本词写的是哪一季节的景物,其中有没有明确点明时令的词句?
2.本词写了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此诗既写相思之愁,那么李清照是如何表现这种愁的,你能否找出某些字、词、句子进行分析鉴赏?(提示:古诗词中往往通过意象、炼字等手法来精确表现情感)
4.精彩词句赏析:
自找自赏(我要发言)„„
四、拓展延伸:
《声声慢》与《一剪梅》比较阅读(体会相同意象不同意境)
五、播放歌曲《月满西楼》,在歌手安雯的深情演绎中使学生进一步领略李清照词所创设的优美意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五篇:《燕歌行》学案
《燕歌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歌行体诗歌的特点
2.理解诗意,感受、揣摩诗中的词句,体会本诗中作者表现的丰富的情感。并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预习案
边塞诗派:在唐代,有一批诗人,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主要以描写边塞风光、守边将士的生活及征人思妇相思为主,反映边塞征战生活。边塞诗的出现与大唐帝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导致的开边战争与众多盛唐士人渴望通过战功谋求功名有关。边塞诗是唐代主要的诗歌流派之一。歌行:歌行体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一般篇幅较长,以叙事为主,音节格律相对自由,以七言为主。我们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都属于这一类型。字词积累。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燕歌旌旆逶迤碣石塞草腓玉箸蓟北单于
阅读全诗,大体理解诗句的意思。思考本诗所写的是什么事情。课堂案
这次出征失利的原因何在?
在这种失败的形势之下,士兵们在做什么,又在想什么呢?阅读“大漠穷秋塞草腓——至今犹忆李将军”,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加以赏析。总结:本诗所用到的手法以及所表现情感。
练习及补充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两首诗均为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四个方面:
(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如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以如霜月光和似雪沙漠两个朦胧意象营造了绵绵乡思的典型环境,“不知”两字写出征人迷惘心情,“尽”字写出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