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台北的樱花的杂文随笔
从台北市坐捷运到淡水,再转公交到三芝,便是一个欣赏樱花的好去处。
趁没有繁杂的课程,天气又十分诱人,便约了个朋友一起往三芝走走。坐公交到三芝站,再步行半小时左右,便到了三芝游客中心。这里建设得很齐整,花草树木井然有序,像是一处西式的私人花园。周围随意转转,偶然间碰到几棵粉红的樱花树。初一看,还误以为是桃花。二者所喜环境相似,开花时间相近,外观也很像,便容易认错。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桃花是直接生长与枝上,而樱花则有花托,且花瓣尖端有花缺。这里的樱花不多,没有漫山遍野的放肆开放,只是间或抬头,突然一片粉红映入眼中,像正处于青春期的少女,穿了件新买的衣裳,隐藏不住喜悦,露出满脸的笑意。
图片来自简书
我走在花草中,沐浴着这难得的美好阳光,贪婪地吮吸着自然界最新鲜的气息。四周的绿色、粉色、白色相互掩映,构成一幅自然的画卷,好像在向千篇一律的传统设计发出挑战;我闭上双眼,任微风从耳边溜过,感受着大自然的挑逗。身边偶尔传来几声游人路过的声响,除此之外,一切都像睡着了一般,没有了动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此情此景,虽与张岱所处完全相反,但是这种感受,一定有几分相似。
朋友叫醒了我,说往前走走。
我们随着几个游客的步伐悠闲地走着,不久,看到一座很雅致的房子,房子后面也种了几排樱花树,树旁又种了很多瓜果蔬菜。房子前面搭了个棚子,里面坐着三个人,一位女士,两位男士,应该是一家人正在用午餐。我们想进去看看樱花,便走近寻求主人的许可。他们很有礼貌的答应了,请我们随意,只是请我们不要自己采摘那些果蔬。
欣赏了一会,感觉与前下的情景也相似,便转身往回走。到了棚子,那位阿姨邀请我们坐下休息,另外的两位男士用完餐便离开了。细看,发现阿姨五六十岁的年纪,短发,戴着眼镜,让人觉得很文雅。
“您是本地人吗,一直都在家中务农吗?”我向阿姨问道。
“没有啦,我是退休后才来这里的,以前一直都在城里做服装生意。”阿姨带着台湾语音亲切地说到。看到我们略显惊讶,阿姨补充到:“人老了就相找个安静的地方生活,这里环境很好,我来之前,我先生已经在这生活7个年头了。”
“那这些瓜果蔬菜都是您跟您先生种的吗,我们刚刚看到有很多不同的品种,十分丰富?”朋友问到。
“都是自己种的,这边的气候很好,适合果蔬生长,平日里又没其它的事情,便以种些瓜果蔬菜为乐了”。阿姨笑着说道。
“这边好像游客很多,他们会偶尔来您这边带些新鲜的果蔬回去吗?”朋友问到。
“会的,很多人买,一般都会带一个星期的量回去,所以会选择不同的果蔬。一般是看我这边有什么,他们就买什么,不会去提这里没有的。”阿姨颇为自豪地说到。
“那您从生活了那么久的城市来到这偏僻的地方,您会习惯吗,是什么促使让您愿意放弃城里便捷的生活来到这里呢,仅仅是像您前面所说的,喜欢农村这种安静的生活方式吗?”我好奇地问到。
“你有仔细看那边的樱花吗?”阿姨反问道。
“嗯,看了。”我有些不解地回答。
“那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阿姨继续问到。
“不同的地方?嗯...”除了说很好看之外,我好像回答不上来。
“你不觉得它们排列的都很和谐吗,差不多的间距,每棵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不用像旁边的花草去争夺阳光雨露,也不必拼命生长只为抢占一丝一毫的生存空间。尽管它们的花期很短,不如野草般顽强,可耐秋霜,可忍寒冬,仅仅是昙花一现。但是凭借近一年的力量积攒,在每年固定的时节绽放自己的美丽,不也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吗?”阿姨缓缓地说了这么长的话。
我似懂非懂,仿佛眼前的阿姨是位看破了人生真谛的哲学家。
“那您平时除了耕作,还会做些什么吗,会觉得无聊吗?”朋友问到。
“无聊?不会啊。我喜欢做些甜点,所以闲的时候就自己尝试着开发些不同品种的甜品,这是我以前年轻时候想做却没时间做的,现在可以实现了,感觉很满足。你看,你身后的那些樱花便是很好的甜品食材,它有止咳、润肺的功效,加上淡淡的香味,是很好的食材。我还给自己做的甜品起了很多名字,像‘王子的礼物’‘公主的礼服’‘上帝的亲吻’,我先生每次都会笑话我童心未泯,但笑完之后就一口把手上的甜品解决了。”说到这,阿姨不由得笑了。
眼前的阿姨似乎变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我不由得陷入阿姨描述场景的想象中,两个在一起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人,依旧开着岁月禁止的玩笑,蔑视着时间流逝的荒唐。我想,那个场景一定很美!
所谓幸福,好像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
阿姨又继续说道:“我的孩子也在城里工作,孙子也五六岁了。每年他们都会一起回来几次,小孩子就在这田里玩耍,我会给他们讲花草的故事,讲樱花的秘密,讲四季变化的神奇,这里的花草树木都化身成了自然界的精灵,这座房子也成了他们故事中的城堡。所以,你看,我在这里过得很好。所谓生活,在意的不是到底住哪,而是在哪里能让你觉得安心,觉得舒适,觉得有归属感。我没有那么伟大的雄心,没有征服世界的需要,我所选择的只是一种简单的生活,仅此而已。”
我沉浸在阿姨的话里,思考着它的意义。这些话很朴实,我也曾听过,但是从她口中说出,似有一层魔力,你无法抗拒,随着她的话,思绪飘到了一个一个的场景中。
因时间关系,我们不舍地起身向阿姨告辞。走到门外,转身回头看,阿姨已经背了背篓跟一把小锄头,往田里走去。我想,等她回来时,背篓里除了瓜果蔬菜,一定还有一份幸福。
朋友拍了拍我的肩膀,笑我被阿姨迷住了。是啊,好像是被迷住了!
转过身,天空依旧安详美丽。
“走,我们往前看看。”我提议道......
第二篇:樱花开了,我与谁说杂文随笔
花朝节近,樱花开了,一簇簇,一团团,浓烈奔放,两三棵比邻站着便开成了一种气候。娇嫩的芽儿穿插梢头,分外养眼。每每从花下走过,花枝伸手可触,免不了驻足停留,望着温和的春日,点亮这片粉红色的星海。浓郁花香甜甜,在鼻息间游走,瞬间感觉重感冒都好了。
斟酌这角度,想着怎么把这满园的春色收纳进狭小的相机,毕竟又是一年春来。不时有行人三三两两加入,贪恋这春韵。
“去看樱花吧”,一直没说出口的话。毕业季的小伙伴们最近少有碰面,相处四年,这些日子好像一下子都销声匿迹了。考研、求职、考公,再难聚首。像是突然间,昔日嬉笑怒骂的孩子一下子长大,迅速签下一份工作,选择了一座城市,来避免曲终人尽时无所依附的尴尬。女生的妆容愈加精致,那些几十块的衣服也不会马上动心了,鞋子总是悄悄高出了几厘米;男生也像是一夜间帅气起来,更新了衣橱,在路上骑行奔走,警醒着身边的每一个机会。在还有两个月的日子里,我们都开始认真起来。是的,我们,要毕业了。
拨通了一个号码,寒暄几句后,正要叙叙诉说当下的情谊,却被生生塞给一句“我挂了”,匆匆挂断。简短,没有来由。听着电话里的嘟嘟声,凝视着屏幕渐渐变暗,我想,大概时间把你改变了。我说不上,这是好,还是不好。
晚练时分,操场上的人们像是比往常多了。当我跑过那个起跑线的时候,恍惚间觉得经过的人儿都加入了进来,顿时萌生一种神奇的感觉,这竟也成了一种气候。
我折下一枝六厘米左右的花枝,放在书桌上,白纸做底,生动灵静。次日,樱花渐渐干瘪,遂将其夹入功课本,花做书签,日期为今时今日。
第三篇:遇见黑塞是临近午夜的台北杂文随笔
遇见黑塞是在临近午夜的台北。去台北没什么特别的计划,一直听说台大附近很多独立书店和小酒馆,想着一定要找时间去逛逛。在台北的头几天行动力为负,每每一睁眼发现又到夕阳时分,出门吃顿饭的工夫,一天就结束在台北迷离的夜色中。直到离开的倒数第二天,吃罢晚饭,想着再不去就没机会了,才叫车奔向罗斯福路三段。
开车的爷爷不知道我具体要去哪,我自己也不知道。所幸车就停在一间小书店旁边,书店的名字已经忘了,只记得小小的书店有大大的明亮的落地玻璃,满书架的书脊在夏末的夜里泛着暖黄色的光。推门进去的时候,店员似乎微微惊讶,但还是友好地将我们迎进门。
远流出版社出版的《流浪者之歌》摆在最醒目的地方。久闻黑塞大名,他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曾深深击中我,是我读过述说陀氏最切中的文字(1),不过此前我并未真正读过黑塞的小说。
邂逅一本书也需要契机。近几年来才渐渐懂得德语世界的美妙,譬如茨威格的潇洒,托马斯曼的学究气,卡夫卡戏谑之下的颓废。远流的这版《流浪者之歌》收录了茨威格对黑塞这部小说的评价以及黑塞写与茨威格的短信,翻看时发觉自己喜欢的作家之间存在种种联系,不禁莞尔,这书是铁定要买的了。结帐时,看店的小哥笑说刚刚本来准备关店,还好让我们进来了,黑塞可是他的精神导师,笑容里洋溢着爱书人的热情。
读《流浪者之歌》是愉悦的。黑塞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成名,因为家庭的缘故,从小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后来又对东方文化情有独钟。《流浪者之歌》始于一个婆罗门男子悉达多(2)的修行,伴随他探索自我的生命历程,又糅进佛教和包括道家在内的东方哲学为背景,作为东方人读来很有亲近感。远流的译本完好展现了黑塞作品中如行板的韵律,译者柯晏邾在头两章的某些段落一度试用骈文,与文中浓郁的东方情调相得益彰。
但这本书读来并不轻松。倒不是说黑塞的书写晦涩难懂,相反,他写悉达多修行的历程仿佛一气呵成,读来酣畅淋漓。不轻松的意味,是指黑塞在东方故事的外壳下,包裹着西方特质的宗教观和世界观。悉达多剖析自我的根源,实则极为近似《一句顶一万句》里牧师老詹向世人提出的问题——你是谁,打哪儿来,要往哪儿去。
我不敢说自己真正看懂了《流浪者之歌》,只知道黑塞曾经皈依佛法,在写作这本书时又对道家兴味颇浓。因此,悉达多最终得道,可以解读为入了佛门的无我之境,又或许是应了道家的道法自然。但正如黑塞试图在悉达多与佛陀的会面中想传达出的讯息一样,这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求道的书。描绘得道之境的美,是为了告诉世人这美只有在靠自己剖析、认清和抛弃自我后才能寻得,而每个人剖析自我的历程毕竟是不同的。
后来读了黑塞的几本其他小说,越读越发现他其实一生都执着于自我剖析的主题,也越来越懂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尊他为精神导师。这些书里,有我打心底喜爱和认同的,也有尚且不那么合自己口味,需要假以时日慢慢消化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真诚地活过一生的作家,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读懂他留下的种种思索。有时我后悔没有更早遇见黑塞,也庆幸终于在那一年遇上他。
第四篇:樱花开在十指外随笔
我把杯子冲洗干净,注入热水,许小川的模样在心底清晰浮现。此时想起这张面孔,再也没有变频的心跳和欲说还休的言语,待水变温,我一小口、一小口地饮尽这杯温热。
一
关彤一边和我说话一边从包里拿出小镜子补妆,我看了一眼镜盖上的图案,随口问她:“你还是那么喜欢樱花呀?”
“是呀,我记得你以前也喜欢的。”
我笑笑:“我自己都不记得了。”
“那你还记得我们是怎么熟识起来的吗?”关彤咽下一口果汁,神采奕奕地看着我。
“当然记得啊,许小川那个白痴,我们的笔记本虽然都是樱花封面的,可是我的本子上面是3朵樱花,而你的是4朵。”我不由自主地提起了那个让我内心颤抖的名字。
彼时,我们高二。
我和许小川一起长大,小学、初中,我們都是在一个学校,高中又都考上了市重点,并且几次被分到了一个班级。当我还沉浸在被缘分和概率同时选中的喜悦中时,班级中同学们已经把“许小川喜欢关彤”这个话题传开了。
对此,我不以为然,许小川才不是那种会主动追女生的男生呢。现在想来,当年的我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是怀有一叶障目的私心。期中考试成绩发布后,我们重新按成绩排了座位,那一次,我和关彤并列排在班级第五,然后我就成了班级里拥有最美丽的同桌的人。
每当许小川进出教室路过关彤身边的时候,班级里的咳嗽声和口哨声此起彼伏,虽然我自认为和许小川无话不谈,可我却始终无法鼓起勇气去问他关于这个传言的任何问题。我害怕,怕他亲口告诉我那个我并不想听到的真相。
二
比真相更迫切的是,学校要开运动会了,大家都在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所报的项目进行练习。我的项目是跳高,关彤的项目是800米长跑和接力,许小川这种体育全能捡了两个没人报的项目直接报了上去,他最后定下来的是3000米长跑和标枪。
关彤看了一眼比赛时间表,拍着我的肩膀兴高采烈:“时间表安排得太好了,你的项目在第一天下午,我的项目在第二天上午,咱们都可以去为对方加油啦!”关彤的话音刚落,我的另一侧肩膀也搭上了一只手:“也算我一个呗!”许小川拿出了两只甜筒在我和关彤的眼前晃了晃。
在我毫不客气地夺过许小川手里的甜筒时,关彤则双手接了过来,并很温柔地说着 “谢谢”。我不知道她是在谢我还是在谢许小川,总之,听到她吐出那两个字时,我的心也柔软了一下呢。
许小川则撇着嘴用眼角看着我:“啧啧,这就是差距喽,你这么彪悍,小心以后嫁不出去啦!”我一边吃着甜筒一边拿着一本练习册追着许小川打,这就是我和许小川之间的相处模式,简单且随意。
直至多少年后我才明白,我们对待心里最重要的那个人的方式,都是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学来的。从小到大,我生病时,我妈妈总是把药丢到我面前对我说:“你赶快好起来吧,可别传染给我们!”所以在我烧得人事不省时,从来不知晓她一直守着我替我物理降温,整夜都没有合过眼。我只看到父母在生活里互相指责,不停地埋怨对方,却没看到他们总是默默地为对方做着一切贯穿于生活细节里的小事。
不明白不要紧,因为我已经掌握了其中的精髓,我也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许小川,纵然心中有万马奔腾,却无法对他说出一句贴心的话。
由于天气原因,关彤的800米挪到了第一天的下午,我在跳高比赛中进入了决赛,我们无法像约定的那样去为彼此加油了。
“没关系啦,那我就穿一套荧光绿的运动装,你跳起来的时候就能看到我,咱们互相给对方加油好不好啦?”关彤笑呵呵地说。
在我一跃而起的时候,关彤果然一下子就映入我的眼帘,我不仅看见了她,而且也看到了在她身边陪跑的许小川。一瞬间,我的左胸口像是被锐器击中那样疼痛,双脚落地时突然失重。我试着自己站起来,感觉胸口的痛感倏忽转移到了脚踝处,我连试了几次,每一次用力都疼得更深刻一点。
三
当许小川和关彤一起出现在我的面前时,我看到了传言成真,关彤的右手已经很自然地跨在了许小川的左臂里,左手则腾出来和我打招呼。
许小川把一个保温汤煲放在了桌子上:“真的是够笨的!”
我打着哈哈而后白了他一眼:“赶快拿走,怕你下毒。”
关彤则打开盖子,帮我盛了一碗端到我面前:“花生炖猪脚,大补的,他熬了差不多3个小时呢,赶快尝一尝。”
我接过了碗,细细品尝里面的滋味,味道真的不错。想起许小川曾经和我说过,最讨厌厨房里油腻腻的感觉,便趁热喝下这碗感动。
之后的几个月里,一直都是许小川和关彤接送我上学放学。我坐上许小川的单车后座,关彤用手扶着我,而我也理直气壮地做着两人的电灯泡,看着他们的感情逐渐升温。
痊愈的那天,我请许小川和关彤在校外的火锅店大搓一顿,一是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表示了感谢;二是为即将到来的高三互相加油鼓气。
关彤说:“咱们一定要加油哦,争取考到一个大学,考不到一个大学也要考到一个城市,还要像现在这样在一起。”
我则笑笑:“我还继续当你们的电灯泡吗?”
关彤很羞涩地红了脸,许小川接过我的话:“被灯泡晃习惯了,如果没有,还真不太适应呢。”
明明是一句玩笑话,心里却有吃了蜜糖的窃喜。许小川像是冬日的暖阳陪伴着我成长,即使他的气场是阳光普照,可总是会多给我几分灿烂,这样也就足够了吧?
四
真正促使我和他们保持距离的,是一枚戒指。
高三的下学期,学校附近开了家精品店,店里卖的小摆件和小饰品都是新、奇而又分外精致的,店主是海淘的能手,好多东西都是限量版。当年的网络还不太发达,那家精品店从开业起就非常有人气,我和关彤也是那里的常客。
有一天,店里进了一批小首饰,我们在食堂吃过晚饭便逛到了精品店,准备消食完毕回去上晚自习。我的手和关彤的手同时指向柜台的一枚戒指,K金的指环上镶嵌着一朵淡粉色的樱花,花瓣的材质是粉水晶制成,是一枚优雅而内敛的戒指。
关彤敲着柜台,十分兴奋:“姐姐,帮我拿这个看一下呗?”
店主笑盈盈地给她戒指:“妹妹好眼光,这是法国的工艺,只此一枚,如果你能找到一样的,这个我送你。”
“一枚怎么行啊?我好朋友也喜欢呢!”关彤把戒指递给我。
我摊开了双手:“我哪有喜欢啊?我是觉得特别适合你,刚才也是指给你看的。”
我看關彤舒缓地笑了,我也深呼吸了一口气。我偷偷地看了看站在关彤身边的许小川,发现他也正在看着我。
尽管店主让利了好多,可我们3个人翻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也没能买下这枚戒指。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我很喜欢那枚戒指,为什么表现得毫不在意?因为关彤是许小川喜欢的人,所以我也爱屋及乌了吗?
第二天是周末,我揣着钱去了精品店,可店主告诉我,戒指早上已经被昨天和我们一起来的那个男生买走了。周一的早晨,那枚戒指戴在了关彤的手上,异常完美。
一整天闷闷不乐,我在QQ签名里写下:他是太阳,她是女神,而我是那个无所不在的反光板。
五
那天之后,直至高考前,我一直在找借口远离许小川和关彤。接近一个人不易,可如果你想远离谁,这是最容易成功的事情。高考填报志愿时,问好了他们要报的城市,我选择了一个相反的方向。
南辕北辙,我们相忘于江湖。
我对我们共同的记忆,只停留在这里,后来的事情,是坐在我面前的关彤娓娓道来的。
大一的时候,她经过海选和考核,当上了空姐,圆了她曾经的一个梦。而许小川则学的软件开发,大二的时候,他作为学校的交换生,去日本留学。他们,从来都没有机会好好了解过彼此。
“慧慧,我始终无法像你一样,因为许小川很随意地说一句想当航天员,想去地球以外的地方看一看,你就选了那么枯燥的专业,航天工程,你已经是女生里的稀有物种啦!”
我心头一颤,矢口否认:“没有啦!”
关彤像是没有听到我的话,继续说:“在许小川去日本前,我见过他,告诉他要好好珍惜你,他没有找过你吗?”
我摇摇头,吃了一口热乎乎的云吞面:“即使喜欢过,也是好久前的事情了,现在真的不那么重要啦!”说出这句话时,我紧闭的心门像是突然射进一道霞光,在孤军奋战多年后,我终于看到自己的成长。
几个月前的一天,我收到了一个来自日本的包裹。一层层仔细地拆开,是星巴克限量发行的樱花杯,包装盒内附了一张卡片,许小川的字迹再熟悉不过:早知道你喜欢樱花,抱歉这份礼物迟到了这么多年。
我把杯子冲洗干净,注入热水,许小川的模样在心底清晰浮现。此时想起这张面孔,再也没有变频的心跳和欲说还休的言语,待水变温,我一小口、一小口地饮尽这杯温热。
摘自《故事林》
第五篇:想念台北的时候,就想吃一碗蚵仔面线杂文随笔
离开台北才不到一个月的日子,又开始想念台北的小美好了。
暗暗压抑不住内心的思念之情,原来很多时候的魂牵梦萦确实是有万千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理由的。
或许是迷恋那亚热带海岛略微湿冷的风,也或许是冬天来自太平洋那缠绵的雨,更或许就是那隐遁在小街小巷那一碗热气腾腾的蚵仔面线。
很多时候,爱上一座城市,或许不一定是因为它如画般的风景,而是因为这个城市美食的记忆了。那舌尖上的味蕾,会毫不费力地牵动着莫名的情怀。
很多姐妹嫁到台湾后,生活了数十载都还没有适应那边的环境。毕竟,那是另外一个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它需要自我成长和体验,就像婚姻一样要不断地磨合才能渐入佳境。
但对我而言,最开始融入台湾的社会反而是因为一碗简简单单的蚵仔面线。这是本地人喜欢的一道寻常美食,在台北市的很多小巷弄就有迹可循。
面线店的老板总是细心温和地接待着每一个顾客,就像台湾给人的印象一样,总是小而暖。
口碑在这里永远价值千金,他们坚信对待食物跟做人有着惊人相似的道理:要诚信认真,考验的不仅仅是食物的本身的味道,还有一颗做人的良心。
那氤氲的香气啊,夹杂着蚵仔的鲜甜,伴着淡淡的蒜香味扑面而来。坐下来轻轻地喝上一口微辣的汤,让丝滑的面线暖暖地流过,丝丝慰藉着那颗略显疲惫快被快节奏吹散的灵魂。
这突如其来的暖意,让全身上下的细胞都甘之如饴,让一颗远嫁的心突然有了归宿感,也让一个回乡的游子有了莫名的感动。
其实,本地的台湾人很多都不愿意做饭,而是选择去外面吃。十步一个小吃店,五十步一个料理店,每一个货真价实的吃货或许都没法拒绝诱惑。
一方面是因为外面的美食种类繁多,有着赫赫有名的“吃文化”;另一方面却是做饭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是不划算的,精明的主妇们第一时间做出了最好的比算。于是,蚵仔面线或许就是一个老少皆宜的选择。
记得刚生完小孩坐月子那段时间,特别想念蚵仔面线的味道,就迫不及待地让老公去外面买了一碗。然后大口大口地一扫而空,方觉回味无穷。
然后就被老公打趣了,说看着我大口大口吞的样子很搞笑。他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台湾小吃这么多却如此眷恋一个蚵仔面线,其实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却是生活本身的味道。
虽然看上去很普通,比不上各种精致的料理,却也是最地道美味。因为普通,所以感觉格外的真实;因为真实,所以更让人体味到人间的酸甜苦辣。
或许,对台湾的感情已经深深地埋在了我这个资深吃货的细胞里。它承载着最美好的时光,也是一个远嫁的女人最发自内心的期待。
某个夜晚,忽然之间又想吃一碗蚵仔面线了。原来细细想来,我想念的其实不只是那深入味蕾的美食,还有那座充满人情味儿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