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练习五》教案
教学内容:
P46—47第6—9
教学目标:
进一步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能看懂线段图,能利用线段图帮助解决问题,基本上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46.6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
评讲: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能一步求出问题吗?先求什么?为什么?再求什么?怎样列式?
小结。
2、P47.7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
评讲:你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你能画出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吗?
怎样列式?为什么?
3、P47.8
学生独立审题完成,并要求画出线段图。
小结:两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4、P47.9
指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问:这题的线段图和前面的比有什么不同?
先求什么?为什么?再求什么?
小结。
二、课堂练习
1、一辆中巴车可以坐25人,有80位同学坐车郊游,3辆这样的车够坐吗?
2、桃树有2棵,梨树的棵数是桃树的2倍,苹果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学校买来了39只篮球,买来的排球比篮球的3倍还多4只,买来的足球有多少只?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46—47.8、9
第二篇:苏教《史记》选读教案及练习8
二、阅读提升
(一)、阅读文字,完成各题。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6.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仆窃不逊谦虚
B.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放弃 C.会遭此祸恰逢,正好 D.虽万被戮,岂有毁哉即使 【答案】B(散乱)
7.与“难为俗人言也”中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重为乡党所笑B.为十表,本纪十二 C.故士有画土为牢D.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案】D(原句中的“为“是”介词“对”的意思。只有D项符合)8.对上面文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面文字记叙自己遭受腐刑之后,完成《史记》创作的经过。B.介绍了《史记》所包含的内容及所记事件的历史时期和创作风格。C.此段文字中最早提出了“发愤著书”的理论。
D.能够体现其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内涵的句子是“就极刑而无愠色”。
E.表明自己的创作目的,是要将此书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制之作。
【答案】BC(文中B、C两项的解说不符合文意)9.将下面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1)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解析】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稽,考查。纪,规律。究,研究。际,关系。变,变化规律。通,通晓。【答案】(1)考查他们的成功、失败、振兴和衰败的规律。(2)想把它写成一部研究天地自然与社会关系,通晓古今历史变化规律,而成为一家之言的伟大作品。
第三篇:练习五教案
练习五教案
英才校区魏甜甜 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识我国的四大发明及其作用,流利背诵《竹石》并能说出大意,学会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汉字。2.重点:了解四大发明及其作用,学会完整表达自己的意思。
3.难点:体会四大发明给我们对人类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学习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学和用
1.师:孩子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知道,日晷
简要介绍日晷的工作原理及其作用,并出示图片。
2.你了解我国的四大发明吗?请你从中选出一项,查阅有关资料,并说说他的作用。(出示出四大发明的图片,并做简单介绍让孩子们记住他们及其作用)① 指南针(司南):指示方向。② 造纸术:蔡伦。与现代的生活相结合 ③ 火药:用于战争 ④ 印刷术:毕昇
板书四大发明
4.孩子们看谁的小脑筋最聪明,认真读读,体会带点词语意思的差别,再分别造句。(出示图片)发现:以前有,现在又出现了。
发明:新的东西,以前没有,刚刚发明创造出来的。
5.孩子们,你通过预习查阅资料,知道哪些发明呢?又给你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联系二下和三上刚刚学过的发明家雷奈克)
二.读读背背
1.同学们看,这是?出示图片(竹子),孩子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对他了解对少呢? 生:竹子。岁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
2.竹子代表什么呢?坚强不屈(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3.通过预习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诗人呢?(出示图片)介绍郑燮,学习《竹石》,简单叙述大意。
4.你还知道哪些和竹子有关的古诗或者词语呢?出示图片(小组共同分享一下)《新竹》胸有成竹,势如破竹
三.写字有方
1.出示田字格里的字(肯)(参),让孩子们观察说出怎样写的规范? 生(肯):长横在上,上宽下窄;(参)撇捺在上,上窄下宽
范写生字,板书
2.在田字格里仿写费和灭(先观察在书写)
四.口语交际:说笑话
师:他们在干什么呢?(观察表情)生:讲故事,玩游戏,讲笑话
师:那在讲笑话与别人交谈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说完整的话;讲笑话的人不能先笑,咬保持冷静;配上适当的动作。师:接下来让我们一块看来听同学们讲笑话吧。
第四篇:练习五教案
练习五
教学目标:
1、按笔顺写好汉字。
2、学习字词句,给独体字加偏旁,再组成词。
3、背熟四条成语和诗歌《蜡梅花》。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和妈妈去买菜,并写一写。
5、照样子,练写带有三点水的字。
第一课时
教学第一题,此项分散在各课教学中进行。
教学第二题
1、请学生读题目。
2、请学生到黑板上用识字8方法拼一拼,再学一组字。
3、同桌相互读新字。
4、简单介绍'虹'。
5、口头扩词,选一个写在黑板上。
6、学习儿歌,了解儿歌的意思。
7、请学生动手为儿歌配上一幅画。
8、把画得好的图画贴到黑板上展示。
教学第三题
1、熟记成语。
(1)揭题。
(2)学生自由读四条成语。
(3)指名读,跟老师读。
(4)先让学生说说读懂了哪几条成语的意思,教师再进行补充指导。
(5)再次自由读,同桌试背。
(6)指名比赛背。
2、诗歌《蜡梅花》。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2)指名试读。
(3)教师范读。
(4)结合插图理解《蜡梅花》这首诗的意思:蜡梅花是黄色的,没有绿叶,别的花都怕寒冷的冬天,只有蜡梅花迎着风雪开得旺盛。这首诗把蜡梅花当作人来写,既写出了蜡梅花的颜色,又写出了蜡梅写开花后长叶和不怕严寒的特点。
(5)学生自由练读,注意读好儿化韵。
(6)指名读。
(7)练习背诵。指名背、集体背。
第二课时
教学第四题
1、读题,审题,弄清题目要求。
2、事先布置学生跟妈妈到菜市场去买菜,并要认真看看有些什么菜,妈妈买了些什么菜。
3、指导。
(1)学生交流,跟妈妈到菜市场看到些什么菜。
(2)学生谈妈妈买了些什么菜。
(3)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4)让学生把两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4、练习。
(1)指名回答两个问题。
(2)让学生动笔把说的内容写出来。
5、反馈。
(1)表扬说得好、写得好的学生。
(2)请写得好的同学读读自己写的内容。
教学第五题
1、审题,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认读“流”、“滑”、“深”“泡”四个字,说说为什么把这四个字放在一起书写。
3、指导书写:
(1)出示“流”,引导学生观察它的结构。
(2)范写“流”。
(3)学生描红、仿写。
4、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写其他三个字。
5、练习。注意纠正不正确的书写姿势。
6、反馈。展示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教学反思:
第五篇:苏教五语24《少年王冕》
24《少年王冕》教学设计
《少年王冕》是小学苏教版教材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了元末明初的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虽家境贫寒,但好学上进,孝亲敬长,勤练画技,终成大家的故事。全文脉络分明,语言朴实无华,细读之下,感染力强,有内在的深刻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王冕与母亲的对话,想象他的神态,语调和心理。
2、扣住重点片断及语句,个性化地理解课文内容,深切感受王冕那种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3、在情意上,不仅感受王冕身上的优良品质,并发自内心地受到震撼和鼓舞。引发对王冕进行深入探究的好奇心,更好地自觉亲近名著。
教学重点:
捕捉文中的重点句子及片断,把“母子对话”“欣赏美景”当作重中之重,从中感悟少年王冕孝敬母亲、好学不倦的美好人格。
教学难点:
课文比较长,如何删繁就简?怎么把握好“孝敬”与“好学”之间的平衡?怎么激发学生透过文字品出情意?这是我在课前所遇到的难题,权且作为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知道《墨梅》这首诗吗?谁能背诵?
出示:《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诗人借梅自喻,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因而深得后人的喜爱而千古流传。
2.这首诗就是著名的诗人王冕所作。板书“王冕”
指导书写“冕”字:左右不靠头。不是“日”字头,也不是“曰”字头。它的意思是古代诸侯、天子、卿、大夫等高级官员戴的帽子,后来专指帝王的礼帽。
3.你了解王冕吗?
王冕(1287-1359)元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出身贫寒、幼年给人放牛,靠自学成为诗人、画家,为后世留下了300多首好诗,著有《竹斋集》。他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画皆负盛名,他一生清贫,不追求功名利禄,潜心诗画,过着隐居的农家生活。后人称王冕为“儒林之楷模,学者之榜样”。
4、王冕气节崇高,是一个杰出人才。那么他的少年时代是怎样度过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王冕少年时期的故事吧!
板书:
24、少年王冕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读词:
生字词语:耽误 晶莹
贴补
高手
孝敬
明媚
牵挂
隔壁
特色词语:早出晚归
不知不觉
阴云密布
青翠欲滴
争先恐后
多音字:供他读书 供不起 供你两顿饭 闷得慌 闷热 载着
不禁 词义理解:
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的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
正音:年成 耽误(读轻声)
“耽”右边撇要出头,“耽误”是什么意思?(耽搁)轻声 2.检查读文(2、5自然段)。
3.通过课前预习,王冕给你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板书)4.预习中是否还存在什么困惑?
三、浏览课文,理清层次
1.王冕的少年时代是艰辛坎坷的,请你浏览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描写了王冕哪几个年龄段理发生的故事,找出有关年龄的词。
(“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到了十七八岁”)
2.交流:
板书: 七岁
十岁
十三四岁
十七八岁
根据这四个年龄,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四段,用“//”再没断后做上标记。
3.哪个年龄段的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你感兴趣的段落再读一读,思考,这个段落写了什么?
生边读,师请个别同学读,评价。
板书: 家贫
放牛
学画
成才
4.你如能把这几部分内容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先在下面练说一下。(后指名说)
时间、事件串一串
王冕是元末明初人,七岁时,________________;十岁时,_________________;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_______________; 到了十七八岁,________________。5.王冕的少年时代虽然很不幸,但他的品德却如他写的墨梅那样,清香四溢,你觉得他是一位怎样的人?
板书
孝敬母亲
勤奋好学
四、学习第一小节,初步了解王冕家境贫寒:
1、介绍人物,我们就应该寻根溯源。轻声读课文第一段,从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板书:浙江诸暨)
理解浙江诸暨的方位,引出江南,为下文中的美景做铺垫。(齐背古诗《忆江南》)
2、你还知道了什么?(板书:父亲早亡家境贫寒)
3、王冕是靠母亲做针线活供他读书。(板书:读书)理解“针线活”。
五、学习第二小节,从朗读中体会王冕对母亲的体谅之情。
1.引渡:三个年头过去了,这天,母亲把王冕叫到面前,对他说了一番话。出示:第二小节的内容。请你静静地读一读母亲的话,你读出了什么味儿?
母亲是迫于无奈才对孩子这么说,她自责、愧疚、伤心、难过„„ 2.句式比较:
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 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 读一读这两句话,有区别吗?(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读书就要这样,读到骨子里去。你看,母亲对儿子的“耽误”,心中盛满了无奈。一个逗号就显示了母亲欲言又止的神情。除此之外,母亲心中的那份无奈,你还能从哪些词语中找到?请用“~~”画出来。
a.“年成不好”意味着什么?“这几年的年成不好”又意味着什么? 一年的“年成不好”,也许会饿肚子,但“几年”的“年成不好”,那又意味着什么呢?不是要流离失所,外出乞讨了吗?
b.“这点钱”和“这些钱”有什么区别?
母亲白天在田里辛勤劳动,晚上还要做针线活。可是能挣到的钱实在太少了!不要说供小王冕读书,甚至连饭也快吃不饱了!
c.去掉“实在”这个词行不行?
一个女人只能用她柔弱的肩膀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她真的是无能为力了!
d.原著:母亲唤他到面前来,说道:“儿啊!不是我有心要耽误你,只因你父亲亡后,我一个寡妇人家,只有出去的,没有进来的;年岁不好,柴米又贵,这几件旧衣服和些旧家伙,当的当了,卖的卖了;只靠著我替人家做些针黹生活赚来的钱,如何供得你读书?如今没奈何,把你雇在隔壁人家放牛,每月可以得他几钱银子,你又有现成饭吃,只在明日就要去了。” 赏析:原著中母亲的话有三层意思:一是她是个寡妇,没有其他依靠,没有其他收入;二是家境越来越艰难;三是靠针线活度日本已困难,哪里还有可能供其读书。这样具体的对话,更能让人看出母亲的无奈和辛酸。
王冕母亲的话不长,但却字字含泪,句句辛酸。
3.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齐背《游子吟》 有一首歌这么唱道“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可是孟母在送孟郊的时候心中满载着的是希望,而王冕的母亲送儿子去放牛,心中盛满了什么?(学生交流)
4.你们读懂了母亲的心,王冕读懂了吗?
出示王冕的话: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指名读一读。师换位询问:
王冕,你是哭丧着脸说这话的吗?学生否认,是脸含笑意说的。请他再读。
王冕,你是用沉重的语气在对母亲说吗?生否认,是轻松地说的,甚至是快乐地说的。因为他不愿意让妈妈伤感。请他再读。
王冕,你真的不想读书了吗?因为他体谅母亲的难处,这样说是为了安慰母亲。请他再读。
5.小结:
为了不让母亲伤感,王冕压抑着自己想读书的愿望,多么懂事的孩子呀!小小年纪,就知母亲甘苦,真是不简单的孩子。
6.分角色朗读母亲和王冕的话,指名演一演。从母亲和王冕的话中,我们读懂了什么?
读文时,我们可以通过揣摩人物的语言、行为来深入了解人物。习作时也可以通过人物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来反映人物特点。
五、总结
本文是一篇人物故事,学到这儿,你觉得主人公王冕是个怎样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下节课再接着说。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对王冕,我们已经了解到:元代人,诗人、画家,诗画皆负盛名。我还想告诉大家,王冕所取得的成就与他少年时付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去认识:(齐读课题:少年王冕)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少年王冕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知道他七岁„„(学生自然而然地接说:丧父。)只靠母亲(生:做些针线 活供他读书),真是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在他10岁就不得不辍学放牛。
二、学“放牛”,感悟孝心,了解好学品质:
1.过渡:母亲送王冕去秦家放牛,是再三叮嘱:“你在这里处处都要小心,每天早出晚归,免得让我牵挂。”之后才含着眼泪离去!
(1)从母亲会对王冕叮嘱中你体会到什么呢?
(2)面对母亲的叮嘱王冕一一答应,从中你感受到什么?(懂事)此时母亲内心是无比酸楚的,别人家的孩子每天开开心心去学堂读书,而自己的孩子却要给人家放牛,想到这,泪水应该是夺眶而出才对呀,怎么是“含着眼泪呢”?
因为母亲知道,王冕是个懂事的孩子,当着他的面流泪会让孩子十分难受的,所以“含着眼泪”这一神态描写是非常恰当的。我们读文章有时候一个字抓住了去读去品就可以读出另一番境界。
2.那王冕又是怎么做的?请读读第4小节,想一想,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王冕?把你感触最深的词儿划一划,体会体会,待会儿大家交流。学生自主交流:
(1)抓住“白天、晚上、总、包„„”进一步步体会到王冕的孝心。肯定“百善孝为先”,王冕孝心之浓。
相机板书:孝心可鉴。(2)抓住:“积攒,旧书„„”等一些词,体会王冕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来看书。体现他的好学。
相机板书:好学不倦 ※两个“舍不得”
第一个“舍不得”吃,可见他的孝心
第二个“舍不得”花,联系上下文,理解、想象:每天早上宁可饿着肚子,也要想方设法,多读书。多么好学的王冕!
3.出示:书上配图
请你仔细观察这幅插图,能用一些好词
佳句来说说王冕读书的情景吗?
生会说一些词:如,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专心致志等
还会说些自己积累的句子,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连牛儿也笑咪咪地看着它,好像在说:“我的小主人真看读书呀。”
4、(齐读第4小节)课文学到这儿,你有什么话想对王冕说吗? 生:一个多么有孝心的孩子,一个多么好学的孩子(向他学习)师:让我们忍不住向他竖起大拇指!来,竖起大拇指,读课题!
四、抓住关键语句,体会王冕的“好学”。1. 出示: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 读了这段文字,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你的感受吗? 美不胜收,心旷神怡,绚丽多彩,生机勃勃,赏心悦目„„ 2.有人说,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相信同学们都有一双雪亮的眼睛,下面我们就随王冕一道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这美景。
1)请你能把眼前的景色美美地读一读。出示:
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云边上镶着()云。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山上()一块,()一块;山下树木葱茏,()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得尤其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2)一阵大雨过后,()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青一块,紫一块;()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3)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着白云。阳光()出来了,()得湖水通红。山上青一块,紫一块;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树枝像水()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欣赏了这幅美景,读了这段美文,你认为这幅奇妙的景色美在哪儿? 画面色彩丰富:黑、白、红、青、绿 景物错落有致:天空、山坡、湖里
动态描写:镶、透、照、洗、缭绕、掩映
这段景物描写,把雨后天空、湖水、青山、绿树、荷花等景物写得如诗似画,清新美丽,读来令人如在画中,陶醉不已。一是描写有序,从天空——湖面——山上——山下——湖中,由上到下,从远到近,一清二楚,很有条理;二是描写生动,以“色”动人。这段话里蕴涵着美丽而又协调的色彩美,云彩的颜色,湖水的通红,山的青和紫,树木的葱茏青翠,绿意盎然,荷花的鲜艳,种种极具美感的色彩组织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读来令人有“人在画中游”的感觉;三是描写有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喜爱之情,此等美景,此种画面,在幼小王冕的心目中,是何等动人的景象,连阳光也那么可爱,把湖水映照得通红,山上山下,树木荷花,各种景物,无一不令人觉得非常“可爱”。写景,有序,有“色”,有情,为突出王冕创作欲望激发,从此走上自学成材之路做出了极好的铺垫。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王冕为什么能够发现如此美丽的景色?
生:善于观察
师:是呀,处处留心皆学问,王冕就是这样一个善于观察,热爱学习的孩子。谁再来读大自然这本书,美美地读一读王冕细心观察到的美景?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3.这美景,让王冕入了迷,他不禁想:生接“古人说,人在画图中,真是一点不错。可惜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下来。”“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几笔?”
1)这儿有两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生说,师打出)个别练读:读出话语中透出的那份自信。板书:自信
2)自信是成功的前提,有了自信,王冕有没有成功?靠什么成功的? 快速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画出展现王冕学画过程的句子。3)交流:
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
原著:初时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著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
赏析:原文句子,更能让人体会到王冕所画荷花,栩栩如生,生动传神,简直令人拍案叫绝!
抓“三个月”抛砖引玉: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语文老师之间产生了一个争论:有的老师说“三个月时间短”,有的老师却说“三个月挺长”,现在还没有一个定论,大家愿意不愿意加入到这个争论中来,帮助一下老师呢?
(1)同桌争论,教师下位倾听。(2)自由发表见解。
形成一个既似矛盾,又显统一的认识:
说三个月长,是因为王冕在三个月里,抓紧分分秒秒在练画,这不是一般人所过的三个月,是勤奋的三个月,是刻苦的三个月,是坚持不懈的三个月。
(板书:勤奋)请大家想像:没有老师的指点,他是怎么练画的?(自己仔细观察,认真练习)师引说:第一天,很有兴趣;第二天,„„;一星期,„„;十天,„„;
一个月,„„;三个月,„„这需要什么?(持之以恒)说三个月短,是肯定了王冕的天赋,归功于他平时的天赋、会观察。板书:天赋
他成功了!是什么促使他成功了!
巧妙概括、相机出示:自信+勤奋+天赋=成功
这就算是老师送给大家的一句并不成熟的“凡人名言”吧。(3)学到这儿,你又想对王冕说什么?(生说)(4)成功之后,得了钱,王冕做了什么?(生读)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孝心)
五、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君子之风
师:课文选自哪里?(生:吴敬梓《儒林外史》。)师:古代读书人叫做儒生,儒家追求的人生理想就是成为君子,在《儒林外史》中,王冕就是一个君子。那么什么是儒家的君子?请看这三段文字:
出示:君子,孝悌也者!——《论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朗读深化
师:原来,荷花还有另一种意思啊,它是君子的化身,儒家精神的象征。让我们再读一读,这象征了儒家精神的荷花:
出示:转眼间,阴云密布。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山上青一块,紫一块;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师:是的,古典小说中的风景往往不只是风景,它可能还是心情,情节,人格。
3、激情作结
师:大家想不想看看长大后的王冕?(生:想!)出示王冕著名的《墨梅图》及诗。
师:再读读这首你们已经背诵过的诗吧!(生:读)
师小结:梅花淡去,黑色的背景下,惟有灰白的诗句在闪烁着千年的光泽: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精气满乾坤。下课。
布置作业:
1.背熟第5小节。
2.摹仿第5小节写一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