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齐书·卷五十三原文及译文解析

时间:2019-05-15 12:55: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南齐书·卷五十三原文及译文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南齐书·卷五十三原文及译文解析》。

第一篇:南齐书·卷五十三原文及译文解析

裴昭明,河东闻喜人,宋太中大夫松之孙也。父驷,南中郎参军。昭明少传儒史之业,泰始中,为太学博士。有司奏:“太子婚,纳征用玉壁虎皮,未详何所准据。”昭明议:“礼纳征,俪皮为庭实,鹿皮也。晋太子纳征以虎皮二太元中公主纳征虎豹皮各一岂其谓婚礼不详王公之差故取虎豹文蔚以尊其事虎豹虽文,而征礼所不言;熊罴虽古,而婚礼所不及;圭璋虽美,或为用各异。今宜准的经诰。凡诸僻谬,一皆详正。”于是有司参议,加圭璋,豹熊皮各二。元徽中,出为长沙郡丞,罢任,刺史王蕴谓之曰:“卿清贫,必无还资。湘中人士倘须一礼之命者,我不爱也。”昭明曰:“下官忝为邦佐,不能光益上府,岂以鸿都之事仰累清风。”历祠部通直郎。永明三年使虏,世祖谓之曰:“以卿有将命之才,使还,当以一郡相赏。”还为始安内史。

郡民龚玄宣,云神人与其玉印玉板书,不须笔,吹纸便成字,自称“龚圣人”,以此惑众。前后郡守敬事之,昭明付狱治罪。及还,甚贫罄。世祖曰:“裴昭明罢郡还,遂无宅。我不谙书,不知古人中谁比?“迁射声校尉。九年,复遣北使。建武初为王玄邈安北长史、广陵太守。明帝以其在事无所启奏,代还,责之。昭明曰:“臣不欲竞执关楗故耳。”昭明历郡皆有勤绩,常谓人曰:“人生何事须聚蓄,一身之外,亦复何须?子孙若不才,我聚彼散;若能自立,则不如一经。”故终身不治产业。中兴二年卒。

(节选自《南齐书·卷五十三》,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太子纳征/以虎皮二/太元中/公主纳征/虎豹皮各一/岂其谓婚礼/不详王公之差/故取虎豹文蔚以尊其事/

B.晋太子纳征以虎皮二/太元中/公主纳征/虎豹皮各一/岂其谓婚礼不详/王公之差/故取虎豹文蔚以尊其事/

C.晋太子纳/征以虎皮二/太元中/公主纳征虎豹皮各一/岂其谓婚礼/不详王公之差故/取虎豹文蔚以尊其事/

D.晋太子纳征以虎皮二/太元中/公主纳征虎豹皮各一/岂其谓婚礼不详/王公之差故/取虎豹文蔚以尊其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士是学官名,秦汉时是指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出,常常指官员离开家居地出任某个官职或京官外调为地方官员。本文的“出”指的是后者,相当于京官外放、外迁。

C.祠部是东晋时设的以祠部尚书为主官、掌祭祀之事的官署。朝代不同,其主官有不同的称呼,管辖的部门也有所不同。

D.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永明三年”是用王公即位年次来纪年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裴昭明见多识广。太子结婚时用的纳征礼是玉璧和虎皮,有关官吏不清楚这样安排的依据,裴昭明根据晋代纳征礼的规格标准解释了原因。

B.裴昭明洁身自好。刺史王蕴看到裴昭明很清贫,把湘中人士求职的馈赠礼物转赠给他,但裴昭明为不连累长官的一世清名坚决回绝了此事。

C.裴昭明为官严明。因为有出色的做官才能,历任过好几处郡官,曾担任长沙郡丞、始安内史等职,敢于逮捕以四处吹嘘迷惑民众的“龚圣人”。

D.裴昭明廉于财力。在他看来,除了自身必需之外,没有必要为子孙留下财物,因此尽管有不少政绩,但一辈子都不经营积聚产业,很贫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裴昭明罢郡还,遂无宅。我不谙书,不知古人中谁比?

(2)明帝以其在事无所启奏,代还,责之。

参考答案

4.(3分)B

5.(3分)D(D项错误在于“永明三年”是年号纪年法。)

6.(3分)B(B原文中“湘中人士有须一礼之命者,我不爱也”一事还没有发生,是一种假设。)

7.(10分)

(1)(5分)裴昭明罢职回来,连住宅也没有。我不太熟悉历史,不知道古人中有谁和他一样?(“罢”“谙”“比”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5分)齐明帝因为他在任期间没有章表上奏,所以让人代替他的职位命他回京都,并且责备他。(“在事”“代还”“责”各1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

裴昭明,河东郡闻喜县人,是宋太中大夫裴松之的孙子。其父裴骃任南中郎参军。裴昭明年轻时便传授儒学和史学,宋泰始年间,任太学博士。有司奏报说:“太子结婚,纳征礼用的是玉璧和虎皮,不清楚这有什么标准和依据。”裴昭明发表见解说:“周礼男方给女方送聘礼,把成双成对的皮作为礼物陈列于中庭。这成双成对的皮就是鹿皮。晋太子用两张虎皮纳征礼,晋太元年间公主结婚时的纳征礼,用了虎皮豹皮各一张,大概是认为周礼中关于婚礼条款并不完备详尽。王公之礼应有等差,所以取用花纹华美的虎皮豹皮,为的是使公主的婚礼显得隆重。但是,虎豹皮虽有彩色花纹,征礼并没有说要用它;用熊皮作为礼物虽然很古朴,婚仪中并没有说要用它;珪璋虽然很美,其用途却各不相同。现在应当以古代的典籍为准则,凡是违离典籍的,都应当加以补充、纠正。”于是有司又多次讨论,决定在礼品中增加珪璋和豹皮熊皮各二张。元徽年间,裴昭明出任长沙郡丞。任职完毕时,刺史王蕴对他说:“你很清贫,一定没有回去的路费。湘中人士中如果有馈赠礼物给我而求职的,我是不会吝啬的。”裴昭明说:“下官我愧为郡的辅佐,不能够对长官您有所帮助为您争光,怎能因为鸿都之事连累您清正的名声呢。”历任官职至祠部通直郎。齐永明三年,裴昭明奉命出使北魏,齐世祖对他说:“因为你有承担重任的才能,出使回来之后,一定奖赏你做一个州郡的官员。”回来之后裴昭明作了始安内史。郡中有一个叫龚玄宣的百姓,说是神人传给他玉印玉板书,不须用笔,只须对着纸吹气就能现出文字,自称“龚圣人”,以此来迷惑民众。前后任郡太守对他很恭敬,而裴昭明把他逮捕入狱治罪。等到裴昭明任满还都,贫困得几乎一无所有。齐世祖说:“裴昭明罢职回来,连住宅也没有。我不太熟悉历史,不知道古人中有谁和他一样?”提升他为射声校尉。永明九年,又派他出使北魏。建武初年,裴昭明任王玄邈的安北长史、广陵太守。齐明帝因为他在任期间没有章表上奏,所以让人代替他的职位命他回京都,并且责备他。裴昭明说:“我是不想和别人争着执掌大权才这样做啊。”裴昭明历任过好几处郡官,都有勤劳的政绩,他常常对人说:“人生有什么事需要积蓄财物呢?除了自身之外,你还需要些什么呢?子孙如果没有才能,我积蓄财物会让他们给散失殆尽;子孙如果能够自立,则不如使他们精通一种经书。”所以裴昭明一辈子都不经营积聚产业。齐和帝中兴二年,裴昭明去世。

第二篇:节选明史原文及译文解析

金幼孜,名善,新淦人。建文二年进士。成祖即位,改翰林检讨,与解缙等同直文渊阁,迁侍讲。永乐五年,迁右谕德兼侍讲,因谕吏部,直内阁诸臣胡广、金幼孜等考满,勿改他任。七年从幸北京。明年北征,幼孜与广、荣扈行,驾驻清水源,有泉涌出。幼孜献铭,荣献诗,皆劳以上尊。帝重幼孜文学,所过山川要害,辄命记之,幼孜据鞍起草立就。使自瓦剌来,帝召幼孜等傍舆行,言敌中事,亲倚甚。尝与广、荣及侍郎金纯失道陷谷中。是夜,帝遣使十余辈迹之,不获,比至,帝喜动颜色。自后北征皆从,所撰有《北征前录》和《北征后录》。二十二年从北征,中道兵疲。

帝以问群臣,莫敢对,惟幼孜言不宜深入,不听。次开平,帝谓荣、幼孜曰:“朕梦神人语上帝好生者再,是何祥也?”荣、幼孜对曰:“陛下此举,固在除暴安民。然火炎昆冈,玉石俱毁,惟陛下留意。”帝然之,即命草诏,招谕诸部。还军至榆木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寻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是年十月,命幼孜、荣、士奇会录罪囚于承天门外。诏法司,录重囚必会三学士,委寄益隆。帝御西角门阅廷臣制诰,顾三学士曰:“汝三人及蹇、夏二尚书,皆先帝旧臣,朕方倚以自辅。尝见前代人主恶闻直言,虽素所亲信,亦畏威顺旨,缄默取容。贤良之臣,言不见听,退而杜口。朕与卿等当深用为戒。”幼孜等顿首称谢。洪熙元年进礼部尚书兼大学士、学士如故,并给三俸。寻乞归省母。幼孜简易静默,宽裕有容。眷遇虽隆,而自处益谦。名其宴居之室曰“退庵”。疾革时,家人嘱请身后恩,不听,曰:“此君子所耻也。”

(节选自《明史》)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还军至榆木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寻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

B.还军/至榆木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寻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

C.还军至榆木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寻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

D.还军/至榆木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寻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是臣子对帝王的尊称。当帝王与臣子谈话时,臣子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称“陛下”。

B、尚书省下设吏、礼、兵、户、邢和工六部。刑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兵部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

C、在先秦时,诸侯国君主一般自称“孤”“不谷”“寡人”,随着秦朝建立,秦王政创立皇帝称号,规定“朕”专作皇帝自称。这个称谓一直流传至帝制终结。

D、文渊阁始建于明代。功用早期主要在于藏书、编书。著名的《永乐大典》就是在南京宫中文渊阁开馆编纂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幼孜文才出众。北征路遇清水源泉水涌出,他写的铭和杨荣写的诗,都得到皇上最高级别的慰劳。

B.金幼孜敢于直谏。士兵疲惫,皇上向群臣问对策时,众人畏惧不敢回答,只有他据实进言不宜深入。

C.金幼孜深受器重。仁宗下诏给法司,审查重案犯时,须会同金幼孜、杨荣、杨士奇三学士一起办理。

D.金幼孜谦恭淡泊。金幼孜虽然很受皇上宠信,但他却更加谦虚,病重时拒绝家人为他请求身后之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帝重幼孜文学,所过山川要害,辄命记之,幼孜据鞍起草立就。(5分)

⑵尝见前代人主恶闻直言,虽素所亲信,亦畏威顺旨,缄默取容。(5分)

参考答案

4.A(可根据句意以及句中的关键词进行断句。这句话中断句时需抓住名词宾语“榆木川”主语“帝”“荣”“幼孜”“仁宗”,谓语动词“崩”“讣”“护”“拜”。)

5、B(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刑部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

6.D(“家人为他请求”有误。)

7.⑴皇上敬重金幼孜的文学才华,所经过的山川要害之地,总命他加以记载,金幼孜跨坐在马鞍上起草文书,很快就写好。(“文学”“据”“立就”各1分,大意2分)

⑵朕曾见前代君主讨厌听直言,虽是一向所亲近的人,也因为惧怕君主之威而顺从君主的旨意,缄默不言来讨好君主。(“恶”“亲信”“取容”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金幼孜,名善,是新淦人。建文二年中进士。成祖即位后,改任翰林检讨,与解缙等人同在文渊阁当值,再升为侍讲。永乐五年,(皇上)晋升金幼孜为右谕德兼侍讲,于是又传谕吏部,在内阁当值的胡广、金幼孜等人任满时,不要改作他任。永乐七年,金幼孜遂从皇上到北京。第二年北征,金幼孜与胡广、杨荣随行。圣驾驻扎在清水源,有泉水涌出。幼孜献上铭,杨荣献上诗,皇上都以最高等级给予慰劳。皇上敬重金幼孜的文学才华,所经过的山川要害之地,总命他加以记载,金幼孜跨坐在马鞍上起草文书,很快就写好。有使者从瓦剌来,皇上召金幼孜等人傍车舆而行,谈论敌方之事,对他很亲信和倚重。他曾与胡广、杨荣和侍郎金纯迷路陷在山谷中。那个晚上,皇上派出十几批人追踪寻找杨荣和金幼孜,但都没有找到,等到他们回来后,皇上十分高兴,脸上露出笑容。此后每次北征金幼孜都随从,写下了《北征前录》和《北征后录》。永乐二十二年,金幼孜随从皇上北征,途中士兵疲惫,皇上向群臣问对策,没有人敢回答。只有金幼孜说不宜深入,皇上不听。

驻扎在开平时,皇上对杨荣、幼孜说:“我梦见神人两次对我说上帝爱惜生灵,这是什么兆头?”杨荣、幼孜回答说:“陛下此举,本意在于除暴安民。但火烧昆仑,玉石俱焚,望陛下留意。”皇上认为他们说得对,当即命他们起草诏书,招抚各个部落,军队回到榆木川时,皇上驾崩,秘不发丧。杨荣到京师报丧,金幼孜护卫梓宫返回。仁宗即位,幼孜被任为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不久加封为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这一年十月命金幼孜、杨荣、杨士奇在承天门外一起审查并记录囚犯的罪状。皇上还下诏给法司,审查重案的囚犯必须会同这三位学士一起办,皇上对他们的委任更重了。皇上御临西角门阅览廷臣的制诰,对三学士说:“你们三人和蹇义、夏原吉两位尚书,都是先帝旧臣,朕才靠你们来辅佐。朕曾见前代君主讨厌听直言,虽是一向所亲近的人,也因为惧怕君主之威而顺从君主的旨意,缄默不言来讨好君主。贤良之臣,所言不被采纳,也会退而闭口。朕与诸位爱卿一定要引以为戒。”金幼孜等人叩头谢罪。洪熙元年幼孜晋升为礼部尚书,仍兼大学士、学士,并支给三职俸禄。幼孜不久请求回家探望母亲。金幼孜为人平易,沉默寡言,心胸开阔。虽很受皇上宠信,但他自己更加谦虚。他给自己起居之室命名为“退庵”。他病重时,家人嘱咐他请求去世后的哀荣,但金幼孜不肯听从。他说:“这种做法是君子感到耻辱的。”

第三篇:关于《明史》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王邦瑞,字惟贤,宜阳人。早有器识。为诸生,山东盗起,上剿寇十四策于知府。正德十二年成进士。改庶吉士。与王府有连,出为广穗知州。

嘉靖初,祖忧去。补滁州。屡迁南京吏部郎中,出为陕西提学佥事。坐岁贡不中式五名以上,贬滨州知州。再迁固原兵备副使。泾、邻巨盗李孟春,流劫河东、西,剿平之。以祖母忧去。服除,复提学陕西,转参政。母忧解职。起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寇乘冰入犯,设f败之。改南京大理卿。未上,召为兵部右侍郎。改吏部,进左。

俺答犯都城,命邦瑞总督九门。邦瑞屯禁军郭外,以巡捕军营东、西长安街,大启郭门,纳四郊避寇者。兵部尚书丁汝夔下狱,命邦瑞撮其事,兼督团营。寇退,请治诸将功罪,且浚九门濠堑,皆报可。邦瑞见营制久弛,极陈其弊。遂罢十二团营,悉归三大营,以成宁侯仇鸾统之。邦瑞亦改兵部左侍郎,专督营务。复条上兴革六事。中言宦官典兵,古今大患,请尽撤提督监枪者。帝报从之。

仇鸾构邦瑞于帝,帝眷渐移。会鸾奏革蓟州总兵官李凤呜、大同总兵官徐珏任,而荐京营副将成勋代凤鸣,密云副将徐仁代珏。旨从中下。邦瑞言:“朝廷易置将帅,必采之公卿,断自宸衷,所以慎防杜渐,示臣下不敢专也。且京营大将与列镇将不相统摄,何缘京营,乃黜陟各镇。今曲徇鸾请,臣恐九边将帅悉奔走托附,非国之福也。”帝不悦,下旨谯让。鸾又欲节制边将,罢筑蓟镇边垣。邦瑞皆烈为不可。鸾大憾,益肆谗构。会邦瑞复陈安攘大计,递严旨落职,以冠带办事。居数日,大计自陈。竟除名,以赵锦代。

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冬童日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既至,疏便宜数事,悉允行。逾年卒。赠太子少保,谥襄毅,遣行人护丧归葬。邦瑞严毅有识量。历官四十年,以廉节著。子正国,南京刑部侍郎。

(《明史》卷一百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日用}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B.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日月}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C.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D.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日月}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怍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邦瑞年轻时就有气量和才识。补任滁州知州时,因贡A国子监的生员有五人以上考试不合格而获罪,被贬为滨州知州。

B.王邦瑞谙熟军务。他总督九门时,因兵部尚书丁汝夔下狱,由他代理兵部事务,他提出的很多合理建议,皇帝都同意了。

C.王邦瑞仕途坎坷。仇鸾向皇帝诬陷他,皇帝对他的信任渐渐转移。仇鸾因专横被杀后,皇帝又重新重用他。

D.王邦瑞能够审时度势,因地制宜。他到了京营以后,根据具体情况向皇帝上书,都被允许施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醅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邦瑞屯禁军郭外,以巡捕军营东、西长安街,大启郭门,纳四郊避寇者。(5分)

(2)朝廷易置将帅,必采之公卿,断自宸衷,所以慎防杜渐,示臣下不敢专也。(5分)

参考答案

4.C【解析】注意人名出现的地方只能做主语或宾语,宾语后应断句,“曰”后应断句。该句正确的标点应是: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3分)

5.C【解析】应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3分)

6.A【解析】A项,“补任滁州知州时”错,应为“调出京城任陕西提学佥事时”。(3分)

7.(1)王邦瑞把禁军驻扎在城外,以巡捕军驻守东、西长安街,大开城门,接纳四郊躲避敌寇的百姓。(关键词:“屯”、“营”、“大启”、“纳”各1分,大意1分,共5分。)

(2)朝廷改换将帅,必须要采纳公卿的意见,由皇帝决断,以此来谨慎防止和杜绝祸乱的苗头,表示臣下不敢专断。(关键词: “易置”、“采”、“宸衷”、“所以”各1分,大意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王邦瑞,字惟贤,宜阳人。年轻时就有气量和才识。作诸生的时候,山东盗匪兴起,向知府上呈剿寇的十四条策略。正德十二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与王府有关系,于是出京作广德知州。

嘉靖初年,因祖父去世而离职。(后)补任滁州。多次升迁至南京吏部郎中,调出任陕西提学佥事。因贡入国子监的生员有五人以上考试不合格而获罪,被贬为滨州知州。再迁任固原兵备副使。泾、汾大盗李孟春,流窜抢劫黄河东、西,王邦瑞剿平了他们。因祖母去世离职。守丧期满,又担任陕西提学,转任参政。因母亲去世离职。起用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巡察安抚宁夏。敌寇乘河水结冰进犯,王邦瑞设伏击败了敌寇。改任南京大理卿。未上任,召为兵部右侍郎。改任吏部,进升左侍郎。

俺答进犯都城,(朝廷)命王邦瑞总督九门。王邦瑞把禁军驻扎在城外,以巡捕军驻守东、西长安街,大开城门,接纳四郊躲避敌寇的百姓。兵部尚书丁汝夔被关进牢狱,(朝廷)命王邦瑞代理兵部事务,同时督察团营。敌寇退却,请求奖惩各将功过,并且疏浚九门濠沟,都被回复可以。王邦瑞见军营制度长期松弛,极力陈述其弊端。于是废置十二团营,全都归入三大营,让咸宁侯仇鸾统管。王邦瑞也改任兵部左侍郎,专门督察军营事务。又条列呈上兴办废除的六件事。其中说宦官掌管兵权,是古今的大患,请求完全撤回监军的宦官。皇帝回复依从了他。

仇鸾向皇帝诬陷王邦瑞,皇帝的信任渐渐转移。恰逢仇鸾奏请革除蓟州总兵官李凤鸣、大同总兵官徐珏的官职,而举荐京营副将成勋代替李凤鸣,密云副将徐仁代替徐珏。圣旨从宫中直接下达。王邦瑞说:“朝廷改换将帅,必须要采纳公卿的意见,由皇帝决断,以此来谨慎防止和杜绝祸乱的苗头,表示臣下不敢专断。况且京营大将与各镇将领互不管辖,为什么为了京营,却贬斥各镇守将。如今曲从仇鸾请求,臣担心九边将帅都奔走依附,这不是国家的福分。”皇帝不高兴,下诏书责备他。仇鸾又想节制守边将领,停止修筑蓟镇的边墙。王邦瑞都认为不可行。仇鸾非常恨他,更加肆意进谗言诬陷他。恰逢王邦瑞又陈述剿抚大计,(皇帝)于是下严厉的诏令免去他的官职,让他以一般官吏的身份办事。过了几天,官吏考核时自我陈述。最终被除去官籍,让赵锦代替。

王邦瑞离职,仇鸾更加专横,第二年被杀,赵锦也因结党定罪贬戍边关,于是皇帝渐渐思念王邦瑞。过了十年,京营缺人,皇帝说:“非王邦瑞不可。”就起用他任原来的官职。王邦瑞到了京营以后,上书根据具体情况办理的几件事,都被允许施行。过了一年去世,追赠太子少保,谥号襄毅,派行人护送灵柩回乡安葬。

王邦瑞严正刚毅,有才识和气量。做官四十年,以廉正有节操著称。儿子王正国,任南京刑部侍郎。

第四篇:关于《北史列传卷十二》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王)昕字元景,少笃学,能诵书。太尉、汝南王悦辟为骑兵参军。悦好逸游,或驰骋信宿,昕辄弃还。悦乃令昕在前,手为驱策。昕舍辔高拱,任马所之,左右言其诞慢。悦曰:“府望唯在此贤,不可责也。”悦数散钱于地,令诸佐争拾之,昕独不拾。悦又散银钱以目昕,乃取其一。悦与府寮饮酒,起自移床,人争进手,昕独执板却立。悦作色曰:“我帝孙,帝子,帝弟,帝叔,今亲起舆床,卿何偃蹇?”对曰:“元景位望微劣,不足使殿下式瞻仪形,安敢以亲王僚采,从厮养之役。”悦谢焉。

文宣帝以昕疏诞,非济世才,骂:“好门户,恶人身!”又有谗之者,云:“王元景每嗟水运不应遂绝。”帝愈怒,乃下诏曰:“元景本自庸才,素无勋行,早沾缨绂,遂履清途。发自畿邦,超居詹事。俄佩龙文之剑,仍启带砺之书。语其器分,何因到此?诚宜清心励己,少酬万一。尚书百揆之本,庶务攸归。元景与夺任情威福在己能使直而为枉曲反成弦害政损公名义安在?伪赏宾郎之味,好咏轻薄之篇。自谓模拟伧楚,曲尽风制。推此为长,余何足取?此而不绳,后将焉肃?在身官爵,宜从削夺。”于是徙幽州为百姓。昕任运穷通,不改其操。

(文宣)帝怒临漳令嵇晔及舍人李文师,以晔赐薛丰洛,文师赐崔士顺为奴。郑子默私诱昕曰:“自古无朝士作奴。”昕曰:“箕子①为之奴,何言无也?”子默遂以昕言启文宣,仍曰:“王元景比陛下于纣。”杨愔微为解之。帝谓愔曰:“王元景是尔博士,尔语皆元景所教。”帝后与朝臣酣饮,昕称疾不至。帝遣骑执之,见其方摇膝吟咏,遂斩于御前,投尸漳水。天统末,追赠吏部尚书。

(选自《北史列传卷十二》,有删节)

注释:①箕子:名胥余,殷商末期人,与微子、比干并称“殷末三仁”。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景与夺/任情威福/在己能使直而为枉/曲反成弦/害政损公名/义安在B.元景与夺任情/威福在己/能使直而为枉曲/反成弦/害政损公名/义安在C.元景与夺任情/威福在己/能使直而为枉/曲反成弦/害政损公/名义安在D.元景与夺/任情威福/在己能使直而为枉曲/反成弦/害政损公/名义安在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多指成本的著作。文中指儒家的四本经典,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有时“诗”“书”并举,如《孔雀东南飞》中有“十六诵诗书”的诗句。

B.门户,即门第。“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一般通过门第、道德、才能来臧否人物。晋代以后曾出现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C.畿,即古代王都所领辖的方圆千里的土地,后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从周代开始,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就被称为“王畿”。唐时设有京畿道,宋时设有京畿路。

D.士,上古掌管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朝士指朝廷之士,泛称中央官员。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昕从小就很爱学习,后被汝南王悦征召为骑兵参军。汝南王悦外出游玩时让他在前挥鞭驱马,王昕却放开缰绳,让马随意乱跑,显得狂放不羁。

B.王昕为人清高。当侍从争相拾取汝南王扔在地上的钱币时,王昕却不予理睬;当其他幕僚争相帮助汝南王抬起坐榻时,王昕却退立一旁。

C.王昕超脱功名,保持操守。在文宣帝下诏责备自己凭借家世担当重任,少年得志,却不思竭心尽力报效朝廷时,王昕依然听任贬谪,不为所动。

D.文宣帝因对临漳令嵇晔及其门客李文师特别生气,罚二人做了奴仆。王昕不满文宣帝的做法,斥之为商纣王,后又称疾不赴帝宴,终因自己的孤傲招来杀身之祸。

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元景位望微劣,不足使殿下式瞻仪形,安敢以亲王僚采,从厮养之役。(5分)

(2)推此为长,余何足取。此而不绳,后将焉肃?(5分)

参考答案

4.C

5.A 书指《尚书》。

6.D.“斥之为商纣王”与原文不符。

7.(1)我的地位低下,又没有威望,不值得让殿下敬仰我的仪容风度,怎么敢凭亲王的幕僚的身份,来从事仆役干的活呢?(微劣、式瞻仪形、僚采、厮养之役各1分,大意1分。)

(2)除了这个是他的长处,剩下的还有什么可取之处?这种行为如果不纠正,以后将怎样整肃(朝纲)?(推、而、绳、肃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王昕,字元景,从小就很爱学习。太尉、汝南王元悦任用他为骑兵参军。元悦喜欢出游,有时骑马整夜在外,王昕便丢下他,自己回来。元悦让他在前骑马,挥鞭驱赶,王昕却放开缰绳,让马随意乱跑。元悦的随从说王昕放诞傲慢,元悦说:“本府的名望全靠这个贤士,不能责备他。”元悦经常扔一些钱在地上,让他的侍从们去争着拾,只有王昕不拾。有一次,元悦又扔了银钱,并看了王昕一眼,王昕只好拾了一个钱。元悦与他的府僚饮酒,亲自起身抬床,周围的人都争着帮忙,只有王昕手拿板退到一边站着。元悦变了脸色,说:“我是皇帝的孙子、儿子、弟弟和叔叔,现在亲自来抬床,你为什么那么高傲呢?”王昕回答说:“我的地位低下,又没有威望,不值得让殿下敬仰我的仪容风度,怎么敢凭亲王的幕僚的身份,来从事仆役干的活呢?”元悦听了此话便向他道歉。

(齐)文宣帝认为王昕浅薄怪诞,不是济世之才,骂道:“真是好门户、恶人身。”(这时)又有人进谗言,说:“王元景常感叹说魏国水运,不应当就此断绝。”文宣帝更加生气,就下诏说:“元景本是庸才,并无功勋,却早得官职,走上仕途,出于京畿,担任詹事,顷刻之间佩带龙文之剑,翻阅磨砺之书,说到他的才能,怎能至此!正应清心自励,略报万一。尚书为百官之本,各项政务所归。元景凭感情办事,自己作威作福,以直为曲,曲反成直。危害朝政,有损公门,尚书名义何在?装腔作势以赏味,好咏轻薄之诗文。自以为模拟楚调,尽得风韵;除了这个是他的长处,剩下的还有什么可取之处?这种行为如果不纠正,以后将怎样整肃(朝纲)?王昕官爵,应于削夺。”于是王昕被迁徙到幽州,当了平民百姓。王昕听任时运的变化,并不改变他的操守。

皇帝很恨临漳县令嵇晔和舍人李文师。他把嵇晔赐给了薛丰洛,李文师赐给了崔士顺当奴仆。郑子默私下引诱王昕说:“自古以来,没有朝廷的士大夫做奴隶的啊!”王昕说:“箕子曾做过人家的奴隶,怎么说没有?”郑子默把王昕的话告诉了文宣帝,并说:“王元景把陛下比作商纣王。”杨愔在一旁暗中为王昕解释,文宣帝对杨愔说:“王元景是你的博士,你的话都是王元景教的。”后来,文宣帝召朝臣一起饮酒,王昕说他有病,因此没有去,皇帝便派骑兵去抓他,见他正摇动着身子吟咏诗文,便将他抓到皇帝面前杀了,并把他的尸体扔进了漳水。天统末年,王昕被追赠吏部尚书。

第五篇:关于《淮南子泰族训》原文及译文解析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镵①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设法而不犯,刑错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②,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③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者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选自《淮南子·泰族训》,有删改)

注①镵(chǎn):刺、刻。②熙:光明、兴盛。③临:统管、治理。

【简评】

本段文字节选自《淮南子?泰族训》。《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内容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等家,一般列《淮南子》为杂家。实际上,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泰族训》总论天人之际,古今之变,而落实于治国之道,节选部分“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强调了礼义教化的作用,阐明了德与法的关系。

【补充注释】

文章:文采。仪表:表率。还踵:转身,比喻退缩。这句的意思是至死也不后退。经诽誉:经,划分;诽誉,就是毁誉。百工:就是百官;维,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无义;时,善。庶绩:庶,众;绩,功绩。这两句的意思是,百官都做好自己的工作,各部门的业绩都光明显赫。与同:亲附赞同。党与:朋友。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能刑窃盗者 刑:处罚

B.死不还踵 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经诽誉以导之 经:衡量

D.上唱而民和 唱:唱歌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例句: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A.背贪鄙而向仁义

B.剑阁峥嵘而崔嵬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古者设法而不犯,刑错而不用

7.下列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B.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C.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D.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8.文中有哪些语句是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请举例说明。(4分)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4分)

(2)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3分)

(3)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3分)

参考答案:

5、D(“唱”同“倡”,倡导)

6、B(B项与例句均为并列关系。A项和D项表转折,C项是递进关系。)

7、C(注意人名和分句句式的整齐对等关系)

8、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句子有:①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②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③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答出1点给1分,答出3点给4分)

9、(1)百姓不知道礼义,法令也不能使他们进入正道。不崇尚美好,废弃丑陋,那么百姓不会向往礼义。(关键词:“法”“正”“崇善废丑”“向”)(2)言辞具有文采,行为可以作表率,这是教育所达到的结果(关键词:“文章”“仪表”“成”)(3)而有高于世人尊贵显要的名声,百姓谁能够不跟从他们呢?(得分点:“高世尊显”“从”句式)

二: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弗能正也 正:正确

B.死不还踵 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上唱而民和 唱:倡导

D.察其党与 察:仔细看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解释不正确的是A项。试题所选的四个词语,都是在高中教材中出现过的,仍然是在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踵,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一句;唱,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一文中,“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也曾学过;察,《石钟山记》“徐而察之”用法就和此处相同。A项的“正”应该是一个使动用法,使……正。因为其他三项词义都比较常见,难度并不大。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被创流血,至难也/碧水东流至此回 B.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若风之摇草木

C.百工维时,庶绩咸熙/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D.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

本题考查的是常见文言虚词的理解。所考查的并没有局限于通常所说的18个常见虚词,但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作为对照的句子,有两个出自文本,另外两个出自学过的古诗文。正确答案是C项,句中两个加点的“咸”都是副词,全、都。其他三项,A项两个“至”字,前者是程度副词,极,最;后者是动词,到。B项两个“之”字,前者是代词,代前面的“刻肌肤,镵皮革”,后者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的两个“以”字,前者是连词,相当于“而”,可译为“来”;后者是介词,凭借。

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非崇善废丑,(则)不向礼义

B.无法不可以为治也,(故)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C.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此)教之所成也

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式。考查对文言省略句省略内容的理解,这一点和以往并没有根本区别。不同的是,往年省略句补出的成分不是主语就是宾语,今年补出的内容两个是连词,另两个是代词,分别是主语和宾语。解答这类试题,同样需要对文意的理解。

A项是一个承接关系复句,应该补出“则”,相当于“那么”“就”;C项“教之所成”承前省略了“此”,用以指代“言为文章,行为仪表”;D项意为“不是在该用刑时故意不用刑去惩戒他们”,省略的应该是代词“之”。这三项补出的内容都是正确的。B项两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不应该用“故”,而应该用“而”。所以不符合文意的应该是B项。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

①法能行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②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④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⑥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A.①③⑤ B.①②⑤C.②④⑥ D.③④⑥

本题考查的是信息的筛选,正确答案是C。因为题干问的是“全部”,解答这道题,可以用排除法,①句表达的意思是法律的作用毕竟有限,③句是说世风流俗对人的影响,这两项,都不是“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把包含①③的项排除就可以了。其他四项,⑤句是用比喻的方式表达礼义教化的作用。②句用了一个递进复句,从反面强调礼义教化的重要性,④句“百工维时,庶绩咸熙”是重视礼义的结果,⑥句说孔门弟子“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是礼义教化的结果。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

C.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D.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文意的是D项。本段文字的主旨在于强调礼义教化的作用,认为君主应该修治礼义,任用贤能,这样就可以做到“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因此,ABC三项的表述都是正确的,D项的表述与文章的主旨相抵触,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参考译文】

百姓没有廉耻之心,是不能够治理的,不去修治礼义,廉耻观念是不能够建立起来的。百姓不知道礼义,法令也不能使他们进入正道。不崇尚美好,废弃丑陋,那么百姓不会向往礼义;不向往礼义,那么没有法律能够治理了。不懂得礼义,不能够推行法律。法律能够杀死不讲孝道之人,但是不能使人们达到孔子、曾子的高尚品行;法律能够刑断盗窃之人,但是不能使人象伯夷那样廉洁。孔子弟子中贤人七十,受教的学生三千人,都能做到入家讲孝,出家讲悌,言辞具有文彩,行为可以作表率,这是教育所达到的结果;信奉墨子学说的一百八十人,都可以使他们扑向烈火,脚踏利刃,至死不回头,这是教化而养成的。

刻划肌肤,刺烂皮肉,蒙受创伤,不惜流血,可以说是大的灾难了;但是越国人却把断发文身作为尊荣的标志。圣明的君主处在高位,明确好恶来指示给百姓,衡量诽誉来加以引导,亲近贤才而举用他们,鄙视奸佞而斥退他们,没有蒙受创伤、流血的痛苦,而有高于世人尊贵显要的名声,百姓谁能够不跟从他们呢?

古时候法规设立而百姓不会触犯,放置刑律而不去使用,不是可以动用刑罚而不去使用。百官们都能干好自己份内的事,许多功业便可以建成了。这是修治礼义而任用贤人所达到的效果。英俊豪杰,各自凭着他们大小才能而处于自己的位置,得到发挥才能的适宜的处所。这样可以从根本流向末节,用重的来制服轻的;君主倡导而百姓应和,国君行动而臣下跟随;四海之内,一个意念归往一处;背离贪婪之心,而归向大道,这对于感化百姓,就象疾风摇动草木,没有不倒的。

现在使愚蠢的教导聪明的,使不肖的面对贤德的,即使施用严酷的刑罚,百姓也不会跟从。小的不能制服大的,懦弱的不能命令强大的。因此圣明的君主,举用贤才而建立功劳;不肖的国君,举用与自己兴趣相同的人。周文王举用太公望、召公奭而称王,齐桓公任用管仲、隰朋而称霸,这是举用贤才而建立功劳。夫差重用太宰豁而失败,秦国任用李斯、赵高而灭亡,这是举用和自己兴趣相同的人。

因此观察他们举用人才的情况,而治乱便可以看到了;考察他们的党羽,而贤能与不肖就能够论说清楚了。

参考译文二:

百姓没有廉耻之心,是不能够治理的;不去修治礼义,廉耻观念就不能建立。百姓不知道礼义,法令也不能使他们(廉耻之心)变得端正。不崇尚美好,废弃丑陋,那么百姓不会向往礼义。没有法律,就不能够进行治理,不懂得礼义,就不能够推行法律。法律能杀死不讲孝道之人,但是不能使人们达到孔子、曾子的高尚品行;法律能够制裁盗窃之人,而不能使人像伯夷那样廉洁。孔子弟子(中贤人)七十,培养的学生三千人,都能做到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友爱兄弟,言辞具有文彩,行为可以作人们的表率,这是教育造成的结果;墨家弟子服役的有一百八十人,都可以使他们扑向烈火,脚踏利刃,至死不退缩,这是教化而养成的。

刻划肌肤,刺烂皮肉,受伤流血,可以说是很大的灾难了;但是越国人却这样做来求得荣耀。圣明的君主处在高位,阐明好恶来给百姓看,区分毁誉来引导他们,亲近贤才而任用他们,鄙视奸佞而斥退他们,没有受伤流血的痛苦,却有高于世人尊贵显要的名声,百姓哪个能够不跟从呢?

古时候法规设立了,却没有人触犯,刑律设置了却没有用处,不是在该用刑时故意不用;百官都能干好自己的事情,各方面的功绩光明显赫,这是修治礼义而任用贤人的结果。对于英俊豪杰,依据他们的才能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使他们得到应有的权力和待遇。从上到下,以静制动,君主倡导而百姓应和,国君行动而臣下跟随,整个天下,就万众一心,摒弃贪婪和卑下,而归向仁义。这样在教化百姓的时候,就像疾风摇动草木,没有不顺服的。

现在让愚蠢的教导聪明的,使没才能的管理有才能的,即使施用严酷的刑罚,百姓也不会跟从,(这是因为)小的不能制服大的,弱的不能命令强的。因此圣明的君主,任用贤才来建立功业;没有才能的国君,任用亲附赞同自己的人。周文王任用太公望、召公奭而称王,齐桓公任用管仲、隰朋而称霸,这是任用贤才而建立的功业。夫差重用太宰嚭而失败,秦国任用李斯、赵高而灭亡,这是举用亲附赞同自己的人(而造成的后果)。因此观察他们任用人才的情况,就可以看出国家的治乱,考察他们的结交的朋友,就可以评定他们的贤明与否了。

下载南齐书·卷五十三原文及译文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南齐书·卷五十三原文及译文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录桃源画记》原文及译文解析

    录桃源画记(唐)舒元舆四明山道士叶沈,囊出古画,画有桃源图。图上有溪,溪名武陵之源。按《仙记》,分灵洞三十六之一支。其水趣流,势与江河同。有深而绿,浅而白。白者激石,绿者落镜。溪......

    曹世叔妻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

    三国志·魏书十三节选原文及译文解析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同郡陶丘洪亦知名,自以明见过歆。时王芬与豪杰谋废灵帝。芬阴呼歆、洪共定计,洪欲行,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

    《东林列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祁彪佳,浙江山阴人。弱冠,第天启二年进士,授兴化府推官,濒行,跪其父请教,不答。或问之,曰:“不见夫诲泅者乎,执壶而扶瓮,人藉其肘,终其身不能泅,一旦挟诸清泠之渊,翻壶却瓮,其身入水,而泅成......

    《伯牙绝弦》原文及译文翻译解析

    导读:《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知己放点歌情谊非常深厚、重情重义、知音难觅的情感。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的《伯牙绝弦》原文及译文翻译解析,供参考借鉴!伯牙绝弦......

    野望原文及译文

    野望 王绩·唐 体裁:五言律诗 题材:抒情诗 东皋(ɡāo)薄暮望,徙(xǐ)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huī)。 牧人驱犊(dú)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原文及译文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原文】 天命之谓性(1),率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

    白雪公主原文及译文

    Act 1 A Beautiful Princess Snow White: I am a princess. My skin is as white as snow. So I am called Snow White. (sadly) My mother is dead. So my stepmother is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