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魅力分析的论文
一、教师角色得以转变。
中国几千来尊师重教的传统,把教师定位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赋予了教师极高的地位和权利,于是,拉开了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距离。因此,教师只仅仅就是腋下夹一本教课书,手中捏着一支粉笔,一副严肃的冷面孔,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授课”机器,学生则是“填鸭式“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施教机器。在这种教师唱“独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角戏”、“一言堂”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一味养成了总是看着教师的脸色行事,没有十足把握不敢轻言,不敢尝试的陋习,哪里还谈得上自主学习?可想而知,在这种死气沉沉的课堂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千篇一律,毫无棱角可言。
自从我接受新课程实验任务后,总感觉走进语文课堂,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全新的气氛,其的角色不知不觉地改变了: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而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平等中的首席”,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语文课堂成了师生共有的互动活动场所。在课堂上,我始终面带笑容,动不动就走下讲台,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组、合作学习;俯下身子,与学生互动、交流、点拨、帮助学习。
时而俯下身子,倾听学生天真地回答;时而对学生独到的见解,大加赞赏;时而和学生融为一体,或读或演……即使学生误解了,说错了,也不大声斥责,而是耐心解释,引导其弄清真实情况,并对其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表示谢意,感谢他(她)能把老师当作朋友一样而说了心里话。他们不仅听得进学生的不同意见,甚至是批评之声,而且对自己做得欠妥之处也能勇于承认,真诚检讨。正是因为我与学生处在了一种平等的地位,在这种“自由、安全”的课堂环境下,师生之间处于零距离状态中,我始终以对话的方式就某个问题彼此间不断地交换着意见。我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了;学生则把对老师深沉的爱转化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毫无顾忌,畅所欲言,自然是思维更活跃,情趣更高涨,学习效率更高了。
我认为:教师角色的全新转变,还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中。我常常尝试这样的课堂语言:“孩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可以开始了吗?”“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你这一遍比前一遍读得好多了,再来一遍会更棒!”“你理解得真透彻,比老师说得更有道理!”“你的想法真奇妙,还能想出不同的办法吗?越多越好”……在这种商量的口吻中,自主的前提下,耐心的引导中,赏识的激励下,学生的兴趣,能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在学生的心目中,始终感到的是老师是自己可以依赖的大朋友,是来帮助自己学习的,学生在学习中有什么困难、想法,也乐于大胆地提出来,和我一起讨论,共同解决。整个语文课堂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生动活泼,各种奇思妙想,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常常令在座的老师为之振奋,来自童心的精妙回答时时令旁听者拍手叫好。“我在背课时怎么就没有设计到呢?”这是教师们课下交流时经常感慨的。学生动了、课堂活了,这才是真正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高,创新精神得以培养、创造能力得以提高,这是我走进新课程的第一收获。
二、学生学习方式得以改变。
“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过去,由于受老师、知识、应试等旧观念的影响,带着问题读书的这种学习方式逐步被异化为教师用陈旧、琐碎的提问牵着学生走的“一问一答式”的方式,使语文教学由“满堂灌”继而转入“满堂问”的被动学习的误区。整个学习过程缺乏生气,学生也疲惫不堪,兴趣荡然无存。我在新课程实验中,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以激发兴趣,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以拓宽思路。在我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引导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合作意识得到有效培养,能够大胆质疑,人人参与活动,个个品尝成功。
比如:《雨点》一课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一开始导入新课,我就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主动为自己制订学习目标,创设“悬念”,学生能够提出:“学了这篇课文,我想知道雨点都落到了哪里去了?它去干什么?”有的学生还提出:“雨点还会落到哪里,有什么作用?”“雨点是怎样形成的?”等等。带着这些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感悟,还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以便组内合作、交流时,向会的同学请教,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在进一步深入学习的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让每个学生参与学习,首先由小组长整理组内同学的疑问,并有秩序地组织大家共同讨论。你看,每个学生都有了充分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形成了主动参与、互动互帮的局面。虽然学生的回答还很幼稚,考虑还不周全,但那种强烈的表现欲令人感动。然后各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汇报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最后,我在此基础上,评价哪个小组讨论得最好,介绍得最生动,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这样既激发了个体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达到了集思广益,收到了互帮互学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进入质疑环节,有的学生还提出“雨点是怎样形成的?”等问题。虽然超越了教参、教案和教材,但这正是学生通过参与学习,积极动脑,进而思维活跃,求知欲增强的结果,何等可贵呀!这也是以往课堂教学中所缺乏的。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使得整个语文课堂更显得生机盎然。
三、学习习惯得以培养。
以前在语文教学中,我过多地注重了知识的传授是否扎实、到位,而忽略了与语文学习相关的有关习惯的培养。参加新课程培训后,才知道学习语文虽是一辈子的事,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但也有一个捕捉最佳时机,形成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扎实根基的问题。小学生可塑性极强,是打好学习基础、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抓好这个时机做工作,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不予重视,一旦形成一些不良习惯,再想去改变或矫正,就事倍功半了。
走进新课程,我首先感到眼前豁然一亮的是:语文课本,每册教材都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学内容,并以专门篇幅呈现在书的开篇,形成了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的系列。这是落实《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内容改革的具体举措,是语文教学内容革新的突出表现,具有规范性、科学性、形象性、整体性的特点,这也是以往教材中不足的。教学内容的丰富,必然导致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在用好教材,用足教材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注重了习惯的培养。于是,我在课堂上,除了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外,还在不断地提醒学生应注意像读写姿势、握笔、听讲、发言这些小问题,很是令人欣慰。你千万别小看这些“小问题”,这些小问题抓出成效,才能抓好其它方面的习惯,学习习惯夯实了,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都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记得王尔德有这样一句名言:“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了我们。”学生时代播下优良的种子,便可羸得未来的丰收。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长期行为,绝非一日之功。
正如叶老所言:“要养成一种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走进新课程的教师已重视到了这一点,并正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加强习惯方面的培养,他们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一点一滴地加以引导,满腔热忱地给予鼓励。我深信:只要教师在进行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有恒心、耐心和爱心,“反复抓,抓反复”,一定会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进而激发起他们喜欢读书、写字、交流、探索的欲望,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终身受益。这也是当今语文课区别于以往语文课的一个亮点所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让我倍享其“鲜活”的灵性,也为学生们撑起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语文教学“鲜活”的魅力,已经变课堂为学堂和乐园,使师生在共同成长中,共享语文教学的快乐!
第二篇:激趣教学点燃魅力语文论文
依据现代心理学,语文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力求认识语文学科或爱好语文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和意志去努力探索语文及语文活动的底蕴,直接促进学生们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有心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会尽可能地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接受信息的感官处于最有效的状态。并力求使这种状态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在这一方面,笔者作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愿与同仁共勉。
一、感官刺激调动情绪
感官是指我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等器官,当这些器官接收到外界的讯息后再传入脑子加以处理,诠释这些讯息的内容,之后再进行相对的反应等。
音乐对人情绪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笔者常常运用音乐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如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刘欢的《好汉歌》顿时让学生热血沸腾起来,鲁达那种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性格更是深深印在了学生们的心中。又如崔京浩的《父亲》之于《背影》,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之于《伟大的悲剧》等。其他感官的刺激也同样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学习《散步》时则播放大家都很熟悉的公益广告《妈妈洗脚》,这段人所共知的广告却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体验到中华民族的美德在一代一代的传承。在教学《竹影》时,我将一棵竹子投影在大屏幕上,引领学生看竹影,并让学生们分小组画竹影,让天真的游戏走进课堂,让孩子在稚嫩的画笔中体验到美感,很好地领悟到了文章的主题。在学习《安塞腰鼓》前,我用多媒体放映国庆周年庆典时安塞腰鼓的表演场景,让学生还没有学习课文就感受到了安塞腰鼓豪迈粗犷的动作,刚劲奔放的舞姿以及蕴藉其中的黄土高原人的朴素豪放的性格。又如在学习《端午的鸭蛋》《看云识天气》《雷电颂》《中国石拱桥》等课文时,均可以使用视频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走进文本,自编自演
在课堂教学中,我大胆突破课堂教学老套单一的模式,让学生走上讲台,编演课本剧。当幻灯屏幕上投射出“编剧”“导演”“主演”等同学的名单时,一堂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便展开了。参与的同学集思广益,团结协作,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深入走进了文本,并在文本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进行合理性的改编,创造性地完成了对文本的改编。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班中的两个小调皮自报奋勇扮演“骗子二人组合”,一人自称是“大骗子”,另一个则自称中“小骗子”,惹得听课老师和同学们笑声连连。在教学《吆喝》一文时,学生们则将身边熟悉的吆喝声搬进了课堂,这些吆喝声全部来自他们的日常生活,孩子们将它们模仿的惟妙惟肖,充满了浓浓的家乡气息。在教学《喂——出来》时,全班同学都参与到课本剧中来,分中在剧中找适合自己的角色,扮演学者的同学穿来爸爸的西服,借来同学的眼镜,连说话的语气都慢条斯理起来。另一同学借来一硕大纸箱当作洞,他们的敬业和投入深深打动了我。看到他们刻意营造出来的情趣和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幽默,讲台下的我总有一种大师般的快慰。而同学在编演和观看时,除了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外,更会有一些预设之外的收获。
三、角色互换教学与共
角色互换就是师生互换角色,我的学生作为老师走上讲台为我和同学们讲课,而我则和其他同学一起坐在下面听课,和其他学生一样,要回答台是“老师”的提问。开始,我将事先选择好的部分课文在班内公开招聘“老师”。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们踊跃竞聘,每位获聘的“老师”可以指名一位“助教”。我给他们最少一个星期的时间备课。一轮课上完,由我和其他学生们共同评出最优秀的“全真老师”。为了上好自已的那一课,“老师”们当然不遗余力地挖掘课文,搜集资料,狠练口语表达能力。经过精心的准备,他们上课大都没有怯场,激扬澎湃,侃侃而谈。“准备一节课,成就半个专家”。看着他们因教学《丑小鸭》而展开的关于“如果真是一只小鸭,能变成天鹅吗?”的热烈而持久的讨论时,我也感到了极大的快慰。
四、爱上读书同感同乐
在平时早读课或阅读课时,我都会和学生们一起读书。有时和他们读的内容一样,有时和他们读的内容不一样;有时我和一样大声朗读,在时默记。由于我感染和暗示,许多学生都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多学生在学习《智取生辰纲》《荒岛余生》之前就读完了《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等。另外,在班级我开设了专门的图书角,组织学生将家中的课外读物择两本拿到班级中,利用每天课间的十分钟或中午上课前的午休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现在我班的课桌上,窗台上,图书角,随手有书可读,学生们的课余时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他们的大脑得到了充实,班级也营造出一股浓浓的书香氛围。而我则和学生们一起同读同思,同感同乐。每周周末的时候,我都会布置学生回家之后读课外读物的一段文字,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读书笔记,这篇读书笔记除了必要的摘抄之外,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读后感悟。而我也会和他们一样在周一交出一篇读后感,与全班同学交流心得体会。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地内化了知识,升华了情感,提高了心智,达到了师生之间的和谐之乐。
五、归依生活灵动智慧
“语文课程应该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这种语文教学观的指导下,我真正体会到语文是活性的、开放的,是实在的、包容的,给我们实践体验,给我们熏陶感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一直倡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这种思想的倡导下,他们远离了《还珠格格》,喜欢上了《新闻联播》,丢掉了《明星在线》,喜欢上了《扬子晚报》。另外,我还组织学生为我市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拟宣传标语,向本市的多家广告公司投稿广告词和宣传材料,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征集对联的活动,本班就有好几名学生参与,尽管他们的语言还很稚嫩,录用率也不高,但却是他们的智慧在灵动。
在这些活动或生活中学习了语文,学生们不再有来自“语文”的压力,相反,学生可以从语文学习活动中得到快乐,真正被语文的魅力所吸引,学习由被动行为变成了自我需要和求知的渴望,这就使师生之间教和学达到了和谐融洽的状态,教学效率也自然随之提高。直到蓦然回首时,才发现,语文已不再是阑珊的灯火。当然,这方面的思考探索更是无止境的,漫漫长路上,吾等正上下而求索。
第三篇: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论文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论文
——听刘玖萍老师《祖父的园子》一课的思考
茶山坳大石渡小学
肖珏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在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将讲练结合,同时也体现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既需达到知识技能目标,又结合过程方法达到能力和情感目标。本文将从课堂的导入、教学过程以及对教学的思考三个方面对刘玖萍老师《祖父的园子》课例进行研究,从而总结语文教学的经验。
关键词:刘玖萍;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2017年9月25日,有幸参加了由衡阳师院和刘敏名师工作室主办的课例研究教学活动,而刘玖萍老师《祖父的园子》是那天我们听的第一堂课,刘老师的课堂教学生动精彩,让我收获许多。因此,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和关于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课堂导入;教学过程;以及对教学的思考。我相信,研习一节好课,再进行自我反思,是老师在教学中取得进步的重要方式。
一、课堂导入
课堂一开始,刘老师就开始跟孩子们互动,她介绍自己是“酒瓶子”老师,一下我就记住了她的名字。介绍完自己,她开始鼓励学生想一个办法,让老师也能够快速地记住自己的名字。学生们一听,兴味浓厚,一个个都开动脑筋,积极踊跃地举手发言,很快就跟她熟悉起来。熟悉之后,她才开始真正带孩子进行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导入作为新课的起始环节,必须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和趣味性。如果这不是一堂公开示范课,我会觉得她跟孩子们的第一次见面相当成功,因为十分具有趣味性,如果我是学生,我也一定会喜欢这个可爱可亲的老师。因为,这个“酒瓶子”老师实在太亲切了!无形之中,和孩子们的距离就拉近了。
但同时,课堂导入也需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使是短短的课堂导入环节,也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在课堂之后的评课中,黄宁老师说道“教学要更具向心力,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为教学目标扶,甚至是第一个自我介绍。”深表赞同。在导入时,谈及与课题并无关系的内容,用五六分钟时间来跟孩子互动,在我看来有点太奢侈。但总的来说,她这种与孩子拉近距离的互动方式有其可取之处,如果能联系到本篇的课文内容,一定十分精彩!
二、教学过程
导入一结束,“酒瓶子”老师迅速把孩子们带入到课堂中,首先明确了课堂的学习目标。这种有目的的学习,做到了让学生和老师一样,心中有数。本节课是《祖父的园子》第二课时,“酒瓶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按照刻板的课文写作顺序进行教学,而是将教学进行了精心却不着痕迹的设计。
1.示范性的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在课文的讲解过程中,她首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1~3段。只抛出一个问题“你认为哪句话写得好,好在哪里?”,就让学生学会了自己感悟和品味句子的妙趣,文本的深意。一边让学生分析,一边指导学生分析的技巧,即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的每一个答案,她几乎都进行了点评,并对班上同学进行有效的指导,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更多更精彩的答案。从而让学生明了,每个词语和句子都具有自己的“意义”,而不是随便使用的。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她不仅对文本进行示范性的讲解,并让学生在学习时掌握了主动权,自由地寻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得出自己的体悟。如此讲解,对学生的指导,意义非凡。
2.开展合作学习。
接下来,“酒瓶子”老师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学习不同的部分,各有分工,然后分别汇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性极高,讨论热烈,互相交流自己的感悟。在汇报时,每个组的组员都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分析与体会。老师在教学中由扶到放控制得较好,在进行小组汇报时,又给予了学生极大的自由。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酒瓶子”老师的主导下,孩子们不仅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小主人,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合作学习这一方法的实施,不是表面的一团热闹,而是真正的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合作,才会使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从而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在“酒瓶子”老师的课堂上,我听到了许多精彩的答案,黄宁老师说,“课堂的精彩一定是学生的精彩。”而我认为学生的精彩,也绝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和启发性的,层层相扣的提问。
3.讲练结合
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总结了文章的写作方法后,“酒瓶子”老师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训练。练笔跟文本的教学结合起来,不仅让学生能够及时运用到所学的方法,而且能在今后的写作中举一反三。
可惜在分析文本时,“酒瓶子”老师没有总结文本语言的奥秘,让学生了解其“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即文章在表情达意上运用了何种技巧,学生在练笔时会更有针对和目的性,训练的效果则更容易达到。老师让学生练笔前一定要有明确的训练要求,这样学生的作品会更精彩,也会更容易达到老师预期的目标。其次更要留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时间,课堂上“学生是主体”的教学观应成为精彩课堂的一条严格标准!
4.文本分析有“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不能只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个目标的实现,更重要的是,体现“语文味”,情感目标,即培养学生感悟语言文字之美的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熏陶。
本节课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祖父的“笑”和“愿意„„就„„”句式的分析,此环节的问题设计可谓精妙。在学习第8~10段时,首先便让学生抓住了祖父的表情——“笑”。通过两个问题的设置:1.祖父在什么情况下笑?2.你从祖父的笑中体会到什么?让学生由衷地产生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即文本所说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感悟,讲读结合,体悟情感。一系列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领会到,童年时小小的“我”在祖父的园子是如何地“自由”、“快乐”。更让他们意识到,这其实就是文本或者说作者萧红,想要表达的主题,与其说作者是在回忆“自由、快乐”的园子,不如说他是在回忆或怀念慈祥可亲的祖父。
从这两处文本的把握与分析中,“酒瓶子”老师语文课的人文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学生一步步感受到萧红的“自由”,更让我感受到“酒瓶子”老师课堂的“自由”。
三、教学思考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的呈现,我们作为课例研究者,应该着眼于学生的“精彩”,更应该思考,老师是如何让学生呈现这些“精彩”的。首先,“酒瓶子”老师对文本的分析能力,层层递进推进教学,升华情感却又不失语文的趣味性教学,实在很棒;其次需要学习的是她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由扶到放的把控力,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是“自由”的,也实属不易;最后,她那亲爱的语言、具有启发性和诱导性的提问和巧妙的教学设计,都让她的课堂熠熠生辉,处处焕发着语文的生机与活力!
第四篇:语文教学的魅力
语文教学的魅力
吉林省东辽县第一高级中学 王建鑫
教学是充满魅力的艺术,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如沐春风”之感,在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并受到教育,这是语文课历来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探索一个重要课题。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主要体现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教学的魁力来自语文教师的高素质
语文课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理想的语文教学应该飞扬着激情,燃烧着思想,闪烁着青春,充盈着情思,这种魅力则呼唤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做一个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必须走进学生的心里去。闲暇时,我总爱与学生谈心,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他们信任我,喜欢我,进而喜欢语文这一学科,这正是“亲其师,信其道。”与此同时,还要善于用自己丰富的知识赢得学生的敬重。每节课都心里有数,能用艺术的魅力驾驭课堂,这要求教师本人必须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文学素养和较高的艺术品味。肚子里要装下许多唐宋诗篇,古今佳句,在适当的时候便可呼之即出,运用奇妙。如在讲《 记承天寺夜游》 时,让学生讨论:苏轼为何偏偏要寻张怀民?教师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结: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讲学生的作文入题较慢时,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修饰,让学生容易接受;分析鉴赏作品时能旁征博引,挥洒自如;能处理好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分析课文时引导学生评判社会,品尝人生。事实上,语文教师的品位修养、情趣爱好往往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语文美妙境界的通道。
二、语文教学的魁力来自于课堂美育渗透
语文教育所依据的古今中外名篇精粹,是人类思想的精华。它们表现和讴歌了生活中的美,凝聚着作者的审美理想,传递并丰富着人类所共有的美的精神和境界。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无不给人精神上的熏染,行为上的效法。还有优美的语言,传神的动作、细节,独特的环境等无不给人以美不胜收的快感。议论文中那些古今中外、先贤圣哲催人奋进,启人心智的言行无不给世界观正在形成的青少年以思想上的启迪、行动上的鞭策。再加上这些论据和论点的有机结合,水乳交融,相互映衬,无不给人以心悦诚服的逻辑美。即使被学生认为单调枯燥的说明文,不仅有缝合严密的结构,自然巧妙的过渡,单就语言的缜密、干净、自然、生动等无不给人以美感。课堂上渗透美育,让学生充分领悟语文的魅力所在。
三、语文教学的魅力来自于学生的自由参与、快乐分享
语文课程作用的对象是学生的生命和心灵,而不是智力和技能。为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就是要千方百计创设环境、条件,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激发并强化自由表达的欲望,使学生做到“知无不言”,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自由表达的时间和机会,真正做到“言无不尽”,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表达的快乐,如讲授《诗经》中的《关睢》 时,“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时,有学生小声说,鸟也谈恋爱呀,我由此引申开来,让学生讨论对爱情的认识,并进而归结,爱情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美好的情愫,它存在于所有的生物界,而爱情之所以可贵,更在于它与责任紧密相连,如果你不能担负起责任,你就永远不配谈爱情。通过正确引导让学生和语文共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钱理群先生说得好:语文教学将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思想、有韵味的语文世界里留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你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美的世界。”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对语文教学作更深层的探索,不断充实、完善,向开放型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让语文教学更具魅力,让学生在色彩纷呈、风光旖旎的语文园地里自由遨游。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赞赏鼓励的魅力
征集案例
《小小男子汉》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精彩,源于欣赏
【教学背景】
《小小男子汉》这篇文章是湘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强化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语要既恰如其分,又妙语生花,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逐步地实施师生之间互动评价,通过丰富的课堂阅读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关注自我,认识自我。我在上《小小男子汉》这一课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案例】
师:孩子们,现在请你们把第四自然段到第九自然段中自己认为最感动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感受与大家分享,好吗?
生 1 :我认为“他们幸运地抓住了一道栅栏,虽然栅栏的断头将海伦左臂上的一片肉戳了下来,可她死也不松手。”这句话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 1 :我从“一片肉戳了下来”可以感受到海伦受伤的情景,而且知道当时手特别地疼,从“可她死也不松手”可以感受到海伦宁死也要保护儿子的伟大母爱,所以我很感动!生 2 :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海伦在紧急的情况下表现出很坚强,的确令我们感动。
生 3 :你们都说得有理,妈妈坚强,但我们的洛迪也表现不错哦!“洛迪游进漩涡,将手伸向妈妈的脖子,喘着气说:‘妈妈,不要紧,有我在呢。’”这句话将洛迪小小男子汉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师:孩子们,你们学得可认真啦,能从句子中体会到了母爱和小小男子汉的形象。那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小小男子汉的形象呢?(一学生朗读)
生 1 :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
师:你们俩读得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洛迪的坚强和勇敢!生 2 :老师,他们读出了鼓励的语气,我仿佛看到了洛迪和妈妈在洪水中挣扎的画面,我想和他们比一比。
生 3 :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
师:同学们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还有没有句子令你们感动呢?
生 4 :“好几次,他哭着想:游不动了,再也游不动了……可他咬着牙没让自己沉下去,他保护着妈妈,在水凉湍急的洪水中坚持了整整三个钟头!”
师:你的眼力不错,我也认为这句话写得好。可好在哪里呢? 生 4 :我认为“再也”“咬着牙”这两个词用得好。师:为什么呀?说给大家听听。
生 1 :我说不清楚,可我就是觉得它们用得好。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再也”“咬着牙”用得好,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再也”一词可以去掉吗?
生1: 不可以,“再也”一词可以感受到洛迪当时没有力气了,但他仍然坚持着,保护着妈妈,他不愧是小小男子汉。
师:你们的小脑子好灵活呀!自己用心读一读,体会一下。你们还觉得写得好的有哪些句子呢?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分析与反思 ]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教学要发扬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导多向信息交流。在《小小男子汉》这一教学片段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展开了交互式的评价方法。教师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富有激励的话语,如“你读得真棒、你评得很到位、你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脑子好灵活!”之类的话语,受到老师真诚的欣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
欣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给予出自内心的欣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学生互评在这一片段中运用的非常频繁,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这种互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如在朗读时,学生能对同伴的朗读作一番点评:“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你读出了鼓励的语气,我要和你比一比。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在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朗读,学会了竞争,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在整个教学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并且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欣赏的途径】
那么,教师在工作中应该怎样去欣赏学生呢?我认为,可有以下几个途径。
1.在课堂上欣赏学生。
课堂是师生接触的主要场所,教师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评价不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而且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学会在课堂这个教学的主要舞台上欣赏学生。有一次,在教学生字这一环节,我请黎雪兵同学到黑板上听写生字,每个字他都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写着,有的同学看到他只写对了几个字,就笑话他,为了鼓励他,他写完后,我对同学们说:“我欣赏黎雪兵,你们欣赏他什么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了——他的认真、字写得整齐……黎雪兵听着一句句出乎意料的话语,竟激动得满脸通红。那节课他表现得非常积极、认真。课后,我曾想:如果当时我没有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以“欣赏者”的心态来评价,未必能取得那么好的教学效果。
2.在批改作业中欣赏学生。
批改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渠道,也是沟通师生之间感情的一座桥梁。班上有一位学生,学习一般,字迹马虎潦草,错别字较多,但每次做作业她都很认真地完成。我并不是按正确率给她评个“不合格”了事,而是在作业本上写道:老师很欣赏你认真的精神,你人长得很漂亮,只要你加强练习写字,老师相信你写的字也会跟你的人一样漂亮!当这位学生看到评语时,从她的眼中我分明看到了信心和客服困难的勇气。
3.在学生评语中欣赏学生。
评语是教师对学生一个学期表现的总结。不仅学生可以看到,他们的家长也以此来了解他们在学校中的表现。因此,我们应该站在欣赏的角度去给学生一些鼓励性的评语,也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在日常活动中欣赏学生。
无论何时,教师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加以欣赏和赞美,对学生都将是莫大的鼓励,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满足,会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是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谢某经常拖欠作业,可她劳动特别积极,特别是大扫除时,她总是哪里最脏最累就上哪儿,平时还经常主动倒垃圾。我多次在班上表扬他——老师是很欣赏你的勤劳能干和乐于助人,同时私下里还多次鼓励她学习上向劳动“看齐”。渐渐地,她不再拖欠作业了。
5.言传身教,教学生学会互相欣赏。
教师会欣赏学生,就成为最好的“活教材”。我们平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时,注意引导他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寻找别人的长处,这样学生就能慢慢地养成用欣赏的眼光去对待别人的习惯。
老师们,让我们学会欣赏学生吧!相信学生的自信会在欣赏中建立,良好的习惯会在欣赏中形成,优秀的品质会在欣赏中得到塑造。让我们相信:精彩,源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