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戏说文人天地傲诗歌
从爬格子到爬键盘
给文人架了一座桥
不是土木结构
不是钢筋水坭
有多大的跨度
从这头看不到那头
出了地球还登上天高
只是忙和辛苦了一个
它不是人
而是鼠标
它一导航
马上就到……
谁说这就高兴了
谁都满足了
还有什么说道
他抱怨了
她也好象有什么心闹
他说自已是一叶小小的船
她说自已是一只小小和鸟
怎么也到不了彼岸
飞呀飞呀还是飞不高
鼠标哭了
鍵盘发笑
这已经是高科枝了
你要不要我们不吃饭睡觉
世上最难伺候的就是文人
多数是聪明的穷光蛋们
没权没势
腰包里没有多少钞票
取一杯水当酒洒在地下
当作水流浪高
于是有了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不了
还什么明朝再把扁舟漂
哭了笑了还闹成一团糟
文人不但外面吵吵
而他们还在窝里闹
从此有了文人相轻自古有之
你一帮他一派比试低高
没有硝烟的战斗只听到唇剑舌刀
北国派打敗了江南一党
西东线上还血雨腥风不消
于是有权贵们看好了风景
也横来一刀
收留在旗下
帮他们鱼肉风骚
我说咱们都是穷光蛋
穷就穷了
富人的屁股咱不爬
权贵的眼色咱不瞧
咱有的是山珍海味
咱有的是山花野草
破屋里咱读诗念文
旷塬上咱大声疾嚎
不爬格子了咱爬上了键盘
咱和鼠标一定要相好
键盘和天盘一样
宇宙空间任你消遥
摘几颗星星玩玩
和月亮还能聊聊
嫦娥在月宫里还好吗
白免想不想到地下跑跑
想开玩笑
咱採几根太阳的胡子
不想了咱到主莱单里瞧瞧
不然咱叫上鼠标
它是最爱吃大米
左击右击它的牙齿如刀
第二篇:你凭什么那么傲的诗歌
你凭什么那么傲
我有十几套房子
身价几十亿
我傲视你一无所有
你凭什么那么傲
百年之后,你和我还不是一样
什么都不能带走
到头来也是荒冢一堆
我有美丽动人的容颜
矫健的身材
我傲视你丑陋不堪
你凭什么那么傲
到了六七十岁的时候
你和我还不是一样
头发斑白,皱纹满面
我有至高的权利
手握你的生死
我傲视你不能决定你的生死
你凭什么那么傲
你和我还不是一样
生死也是被别人掌控
只不过我没你可怜
第三篇:【诗歌专题复习】——文人诗[模版]
【诗歌专题复习】——文人诗
东汉文人诗东汉文人诗创作出现新局面,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完整的七言诗篇也开始产生。赋末附诗,始见于东汉。
班固、张衡、秦嘉的诗
一、班固。
(一)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咏史》,内容是缇萦救父事。按时间先后道来,以叙事为主,以写纪传体史书的手法创作《咏史》诗,用辞质朴。
(二)《竹扇赋》今存残篇,是完整的七言诗,叙述竹扇的制作过程,它的形制、功用,遣词造句质朴无华,浅显通俗,原来当是系于赋尾。
(三)班固很大程度上以史学家的笔法写五、七言诗,以叙事为主。他的五、七言诗和系于《东都赋》的五首四言及骚体诗有质、文之别,前者质朴,后者典雅。原因在于对于五、七言诗比较生疏,还处于模拟阶段。
二、张衡。
(一)《同声歌》假托新婚女子口气自述,借鉴民歌手法,措辞奇妙,兴寄高远。
(二)《四愁诗》是经改造的骚体,是骚体整齐化之后而形成的七言诗。除每章首句中间有“兮”字外,其余全诗皆为七言句。是后代七言歌行的先声。
(三)《思玄赋》结尾的七言诗。
(四)张衡的五、七言诗在技巧上明显较班固高。班固五、七言诗继承质朴风格,张衡的五、七言诗则沿着缛丽华美的方向发展;班固的五、七言诗以叙事为主,张衡的五、七言诗则长于抒情。自张衡始,东汉文人五、七言诗形成以抒情为主的倾向。
三、秦嘉《赠妇诗》3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一)《赠妇诗》在时间上有连续性。第一首写秦嘉赴京之际遣车迎妇;第二首写秦嘉要前往徐淑处面叙;第三首写启程赴京时以礼物赠徐淑。
(二)在抒发离愁别绪时,把夫妇情爱放到彼此的人生经历中加以审视,点出少与多、早与晚的矛盾。
(三)都用对车驾描写来衬托诗人的复杂心情。“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传达的是失望之情;“良马不回鞍,轻车不转毂”,表现的是临路怅惘、徘徊不定;“肃肃仆夫征,锵锵扬和铃”,暗示车铃催促启程,流露出无可奈何之情。《赠妇诗》是一组艺术成就较高的抒情诗,是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成熟之作。
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
一、桓帝前,东汉文人诗歌经历了由叙事向抒情、由模仿民歌到作家独创的转折,但诗歌基调一直保持前后的连续性。班固、张衡、秦嘉的五、七言诗均表现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东汉末年的几位著名诗人则通过控诉、呐喊,以对现实猛烈批判告终。
二、郦炎五言体《见志诗》2首,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和遭受压抑的不平之气。
(一)第一首诗通篇坦露自己高远的志向;第二首诗格调有些低沉,倾诉坎坷。
(二)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前首以修翼、陵霄羽、千里足等词语构成连绵意象,把自己比作巨鸟和骏马;第二首以灵芝困于洪波、兰荣摧于严霜象征志士遭受压抑。
(三)赵壹《疾邪诗》2首均是5言,附在《刺世疾邪赋》后。
1、以秦客、鲁生对唱的形式出现。
2、第1首诗以“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开头,表示对东汉王朝的绝望。
3、两首诗通过对比,暴露黑暗,指斥时弊。“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批判贿赂公行,取士用人看重钱财而轻视学问。
4、“伊优北堂上,抗脏倚门边。”揭露取士用人不注重品德,致使谄媚之徒升堂而坐,耿直之士倚门而立。
5、“势家多所宜,颏吐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控诉权势成为价值判断的唯一尺度,从而出现善恶颠倒,正义和真理被扭曲的反常现象。
6、《疾邪诗》所表达的感情在东汉文人诗中最为激烈,有东汉党人的婞直之风。
三、蔡邕《翠鸟诗》是乱世文人全身远害心态的写照。
四、上述五言诗都作于灵帝时,具有乱世文学的特征。蔡邕《翠鸟诗》流露出深重的忧患意识;郦炎、赵壹诗都以批判社会黑暗为宗旨,表现压抑感和抗争意识,体现出汉代作家的独立人格。郦炎、赵壹的作品大声疾呼,锋芒毕露,影响了后来建安文学梗概多气、志深笔长特点的形成。
《古诗十九首》
一、《古诗十九首》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不是一时一地作,作者多人,其出现最迟不晚于桓帝时期。
二、游子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相互补充,是基本内容。
(一)游子情怀。
1、思乡情结。《涉江采芙蓉》:“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明月何皎皎》:“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以往的史传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是富贵还乡的场面,《古诗十九首》作者多是失意士子,充满沦落凄楚;《诗经》中思念对象有妻子,更多的是桑梓情中渗透亲子爱,《古诗十九首》思乡焦点集中在妻子身上,思乡和怀内密不可分。
2、作者之所以离家在外,目的建功立业,步入仕途。《今日良宵会》:“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轲常苦辛。”《回车驾言迈》:“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两汉乐府诗除叙事诗外,也有抒情诗,格调上和《古诗十九首》相近,但表现积极用世精神的作品很少。
3、由于仕宦成功率低,需要寻找慰藉,以保持心态平衡。作者人生意识清醒,追求现实享受:“荡涤放情志”(《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目的是寻求补偿,话虽达观,有深层悲哀。
(二)思妇心态。
1、盼望游子早归。盼而不归,反应不同。(1)有的珍视婚姻:保存游子的信“三岁字不灭”(《孟冬寒气至》)。(2)有的因“游子不顾返”,日感衰老,宽慰自己“努力加餐饭”(《行行重行行》)。(3)有的在春光明媚的季节经受不住寂寞,“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
2、其作者大部分可能是游子揣摹思妇心理而作,重在表现独处的苦闷。《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和游子的形象都是孤独的。和游子相比,思妇更孤独。
(三)游子思妇徘徊于礼教与世俗之间,时有违礼之言,但无违礼之行。游子即使决心“荡涤放情志”,一旦面对燕赵佳人,又“沉吟聊踯躅”。(《东城高且长》)女子先是埋怨对方的迎娶过迟,但又表白:“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冉冉孤生竹》)游子从立功立名转向佳女美酒体现了失路士人的趋势,徘徊于礼教与世俗之间的做法,是东汉士林风气的折射。
二、展示游子思妇复杂心态,揭示出许多人生哲理:
(一)永恒与有限。《古诗十九首》把人生短暂写得充分,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手法:一是物长人促,以物的永恒反衬人生的有限,“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回车驾言迈》),《青青陵上栢》、《驱车上东门》;有时也写物我同构,外物和人命都有限;多首表现节序感,都是推物及人,点出人生的短暂。
(二)人心态与生命周期。《行行重行行》和《冉冉孤生竹》有“思君令人老”语,前者是思妇叹息,后者是待嫁女子怨艾,流露出青春易逝的惋惜。她们是思念使芳华早逝,更悲哀,背后隐藏潜台词;男主人公的羁旅情怀,也有早衰的感慨。抑郁、思念使他们衰老速度加快。
(三)忧郁与欢乐。《古诗十九首》揭示忧与乐的关系,并提出消极的解脱方式。“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解脱办法是及时行乐:“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生年不满百》)诗人从精神解脱的高度看待行乐,对物质条件并十分注重,即使“驱车策弩马”,也不妨到繁华都市游戏(《青青陵上栢》)得乐且乐,化忧为乐,甚至以忧为乐。
(四)来去亲疏。“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去者日以疏》)诗人从历史长河中看待亲疏的推移变化,揭示时间带来的角色转换;生者间亦有来去亲疏之异,《西北有高楼》、《明月皎夜光》等诗篇对此作了表现。
三、游子漂泊生活使他们产生独特感受:
(一)敏锐的节序感。明确标出季节的有6篇,反映节序感的占绝大部分,作为激发诗人情感的对象出现,也是表达情感的载体。诗人以感伤情调回应季节变化,不同季节多种物候都被愁思笼罩。萧瑟秋风引起苍凉之感,“东风摇百草”的春天,也使他们“所遇无故物”(《回车驾言迈》);闺房思妇更因春天牵动愁肠。
(二)微妙的空间感。诗人把自己置于不同空间,产生微妙感受。“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客从远方来》)是远距离的心灵沟通;“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是近距离的感情交流受阻;“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回车驾言迈》)通过展现空间距离的遥远,抒发未能及时建功立业的惆怅,道路漫长暗示宦游前程渺茫;“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以远距离行走比喻人生历程,人生短暂感和距离遥远感交织。
(三)深切的世态炎凉感。作者饱经忧患,需要同情和帮助,对人间冷暖感受深切。《西北有高楼》:“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明月皎夜光》:“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富贵易交的悲伤。
四、长于抒情,委曲宛转。
(一)许多诗篇巧妙起兴发端,有具体物象,如《涉江采芙蓉》、《庭中有奇树》。以物象起兴发端多选择和时序相关的景观,引发思绪;以事件起兴发端的诗篇,往往推衍成故事,如《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以具体物象起兴的诗篇,由这些物象构成优美的艺术境界;以写景叙事发端,自然地转入抒情。
(二)许多诗篇以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凛凛岁云暮》《明月何皎皎》典型写境;《西北有高楼》“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抒情主人公绝大多数在诗中直接出现,《迢迢牵牛星》例外。
五、语言,钟嵘《诗品》称“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用明白晓畅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具高度概括性和表现力;名言警句,哲理深诗意浓;多日常用语,造语平淡有韵味;化用古代典故,不晦涩生硬;《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连用叠字;《客从远方来》双关语。
六、《文心雕龙·明诗》谈“古诗”时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第四篇:天地之爱的爱情诗歌
亿万年了
那一刻始终没法忘记
邪恶的斧神狠心地劈开了我们
遥远再遥远
眼睁睁地 我看着你离去
从此各居一方
你成为了地 我变成了天
无期的思念 不可逾越的距离
亿万年了
我依然深爱着你
纷纷飘落的雪花是我对你感情忠贞的见证
绚丽的朝霞是我一直为你保存着的嫁衣
无边的大海装的全是我流下的相思泪
亿万年了
我知道你也一样在想着我巍峨耸立的群山是你伸出的手
一次又一次尝试着靠近再靠近
还有翱翔高空的鹰 洁白美丽的鸽
都是你派出的信使
来吧 来吧
邪恶的斧神
我从来就没有惧怕过
相聚的路可以斩断
相爱的心谁能奈何
看 一望无际的绿 谈笑风生的人群
就是我们爱情的结晶 永远的孩子
第五篇:乘着诗歌的翅膀在语文天地翱翔
题目:乘着诗歌的翅膀在语文天地翱翔——浅谈吟诵古诗 提高学生素养
单 位:安徽省芜湖市 大庆路小学 学 科:语文 作 者:窦 雪 梅 时 间:2011-4
乘着诗歌的翅膀在语文天地翱翔
——浅谈吟诵古诗 提高学生素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的文学之宗就是诗。它以精练的语言,优美的韵律,丰富的蕴涵,深邃的意境,富含人生哲理,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
伟大的教育家培根曾经说过:“读诗使人灵秀!”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它常常是一字惊人,千锤百炼的语句里蕴涵着深刻的寓意,承载着古人沉重的生活,它又常常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引人遥看“西岭千秋雪”,注目“万里送秋雁”,听的“十里蛙鸣”,闻到“十里荷香”,它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汉语言特点最完美的结合,是中华民族精神实质最完美的呈现。
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是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充分挖掘古诗文的人文内涵,不断净化学生灵魂,陶冶情操,开启心智,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一、以诗辅德,塑造健全人格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那些千古传诵的诗文佳作,所蕴涵的古代诗人、作家的情感体验,往往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我们用心灵去接近它、去解读它,就会发现古人与今人之间,在情感的交流上并不存在时代的隔膜,我们的性情,原来是如此地息息相通和亲密无间。当学生学习懈怠时,它催学生勤奋自勉“博学而不行,笃行而不倦”;吟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端正了学习态度;当学生在人生的征途中徘徊不前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他们树立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当学生迷惘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为他们指点迷津,树立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走在校园中,你经常会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告诫;“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劝勉;“少
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激励。学生把这些名人警句当作自己学习、生活的座右铭,作为自己思想、行动的准则,不断上进,汲取力量,取得自信。
正如小说家金庸所说,让孩子背诵古诗文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继承温柔敦厚,乐而不疲,哀而不伤的诗教,使孩子养成至大至刚的性格。我们相信,持之以恒地吟诵古诗,不久的将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之”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的风范。
二、以诗陶情,提高审美品鉴
新《语文课程标准》说: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与审美情趣。引领学生徜徉在古诗词的海洋里,体会作品中反映的画面美、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含英咀华,探寻意境,感受萦回在意境里的美好情思,沉潜到文化的深层,感悟人生真谛与宇宙哲理,极大的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养,提高对人生事相的洞察力和感悟力。
苏轼曾赞美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并非单王维如此,许多优秀的诗词,都是意味隽永的画。尤其是其中的佳词丽句,更是诗人的匠心独运,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花自飘零水自流”,“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无一不是诗画合一的名言佳句。欣赏时,让学生注意推敲品味,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眼前的方块字很快就形成了一幅幅有形的意境优美的图画。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夏日里,假如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坐在西湖的凉亭中,迎着徐徐的微风,惬意地举起了手中的酒杯。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再让他们想象:“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有感而发的。古诗更是如此。古人往往“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石灰吟》中“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托物言志,写出决不媚俗的清刚之气,表现了坚定的志向,歌颂了高洁的精神品格;“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绘了古代凉州一带荒凉辽阔的景象,气势磅礴,感情奔放,令人感到情思无穷。反复吟诵这样的千古名句,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再把这些最优美的语言文字背得滚瓜烂熟,甚至融化到自己的精神生命里,就会得到心灵的陶冶。
三、以诗启智,积淀文化底蕴
古典诗文中涵盖文学、哲学、美学、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民俗学、伦理学等多门知识,饱含人生、社会、民族、地域和观察、想像、思维、动作等多元智慧。经过五千年来的精选,留下脍炙人口的优秀名篇,他们韵味强,格调一致,读起来琅琅上口,正是学生积累的良好素材。小学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通过天天吟诵,很快就能熟读成诵。熟诵这些诗文,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承民族之精髓,继传统之真功;增学习之兴趣,强大脑之记忆;提审美之目光,炼人品之丰采。如从诗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了解到古人佩戴茱萸避灾的民间风俗;从诗人胡玢的《桑落州》中了解到河流的地质作用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诗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体悟到“绿”字的巧妙之处„„
不断诵读古诗词,诗化的语感就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胸中情感自然如“鲠骨在喉,不得不吐”,写作便是水到渠成之事。在学生的习作中,他们能把自己诵读的诗句运用进去,作文中会经常出现“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等。这些能力的形成,正是语文素养的体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沉淀,必将厚积薄发,在潜移默化中,润物细无声。
书声琅琅,开卷有益,文以载道,继往开来。我们坚信孩子们的成长,将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理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这一切,都将成为孩子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成为点燃创造性的生命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