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教书生活》优秀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2:1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师的教书生活》优秀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师的教书生活》优秀读后感》。

第一篇:《大师的教书生活》优秀读后感

这一周我读了《大师的教书生活》一书,我们知道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下的热门话题,从各个角度探讨者和实践者又不知有多少人,可谓热闹非凡。然而《大师的教书生活》这本书对于今天的“教师专业发展”话题也是有所启发的。下面的文字,就是自己读后的一些感想。

何谓大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在学问或者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可见,大师是不分专业的,只要取得了突出成就,并且为大家所公认,就可以送上“大师”的称号,正如我们常说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是在学问行当里,做出了成绩,就是大师。

而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是提倡教师走教育教学研究的专业生活道路,所以,面向教师的书籍更多的都是倾向于方法论的书籍,而且大都是教育教学方法,比如班主任工作方面的实例、课堂教学实例,分类越来越细致,也越来越接近教师的工作实际。在教师培训中,学科知识方面的内容很少,几乎都是教师的一般素质要求,也是着眼于教师实际问题的解决。在校本培训中,更是以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问题的反思,来提高教师认识,更新观念。这些方面,应属教师专业发展的范畴,而且对于教师成长的积极作用也是显见的。但是,一味地沉迷于“方法论”,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

工作以后,不愿意读书,再去拓宽和延伸所教学科的的知识;更不愿意阅读理论书籍,阅读趣味选择休闲与实用;教育教学中,缺乏科学分析的精神,这一个方面是因为缺少科学研究的传统,另一方面是因为本身就缺少专业的科学分析知识和能力;认为教学是件简单的事情,只要一些“技术”就可以了,不仅教师这样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任用也是如此;教师从来没有在心目中把自己作为一个“专家”看待,社会、家长都可以对教育教学指手画脚,我们也从来没有想过这样做可能带来的后果。总之,所谓的“专业”在教师心目中不名一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表现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理想、职业思想、专业品质、专业智慧等的发展,要将“学问家”和“教育家”作为追求的目标,在自己的专业化领域或者教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样才能走一条专业化的道路。

第二篇:《教书·读书》读后感

读《教书·读书》有感

初次看到冷玉斌冷老师这本书时,我被封面深深吸引了。“教”和“学”重叠在一起。正如冷老师书中所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归根到底,决定于两件事。一是学习与汲取,即“读书”,二是实践与反思,即“教书”。一天天读书,一天天教书。

喜欢读书,坚持读书的人,应该是淡泊的人,冷老师是一位憨厚而低调的乡村教师。即便他已经拥有“国培计划”北大小学语文课程开发及教学指导专家的头衔,依然安心自在地在一个宁静小镇生活、教书、读书。这是一种安逸的情怀,不急功近利。也许,很多人不理解这种选择,明明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明明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就连冷老师身边的很多朋友也劝他“赶快出来”,他为什么不为所动?其实,冷老师是富有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亦如俞洪敏在某次演讲中提到的,读书给他带来了情怀、胸怀、和气质。这是一个人能把事情长久做下去的最好的三个动力。由此,读书,成就了冷老师的厚积薄发,滋养了他的心灵,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因为大事的焦虑、烦躁、气恼、悲愁以及一切将他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瞬间烟消云散。所以冷老师即 使身处乡村,依然自得其乐,享受读书的孤独与快乐!

我想,这正是我们年轻教师所应追求的,对于读书的渴望,对于内心平静的渴望。读书,不能“取二三诗文务求滚瓜,铭三五散句惟求烂熟”,不能断章取义、囫囵吞枣。读书,就该像冷老师一样,真读!当今浮躁的社会,心静淡泊者胜出。

喜欢读书,坚持读书,实际是与作者的一次次对话,书中有人,人在书中,汲取书中养分,滋养生命与智慧,在实践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坚持阅读何尝不是终身学习的要求?教师,本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新时代发展下,信息的广泛及快速传播,不断推动教师积极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继承无数教育先贤优秀理论思想的基础上,读书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远。古有孔子杏坛讲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学而时习”,言传身教,一部《论语》成就万世师表。《师说》,去璞存真,用简洁朴实的语言道尽师者使命。《大教学论》班级授课制,不光有理论指导,也有我们沿用至今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走班制,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借鉴的经验?一切教育经验的取得和传承、一切教育方法的发展与改进何尝不是在督促我们——读书、实践!

然而,尽信书不如无书。斜塔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西欧人信奉多年的“真理”在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落地之时轰然倒塌。千年“真理”尚且如此,更何况是面对着有主观能动性的孩子。教育是充满创造性的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用不变的理论来面对变化着的孩子,用千篇一律的方法来面对独具特色的人,那样,教育也只能成为生产机器的机器。因此,青年教师们我们需要用一种审视的眼光和高度来研究教材,做好对教材的多元解读、创造性解读,非照本宣科。同时,秉持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正如冷老师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读书、教书、反思。

冷老师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诠释了教育的真谛、教师的使命与责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引着教师们的前进方向:一天天读书,一天天教书!

一天早晨,捧着这本书在地铁里阅读,被崔永元和教师们的精彩对话所吸引,一不留神竟坐过了站。北京十一学校的教师,确实够有魅力的。

十一学校始终不断地在进行着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将自己的优秀教师遴选出来,为他们举办教育教学思想的展示活动,让更多的人们从不同的视角来了解十一学校的变革,了解教师们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学校将该活动冠名为“课堂里走出教育家”,每次都邀请崔永元来主持,从2014年到2016年,先后有11位教师通过这一平台展现各自的风采。

每位教师的展示基本上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学校为这位教师精心拍摄的大约10分钟左右的视频,生动活泼地再现校园生活、课堂教学、师生活动以及教师在教育改革中孜孜以求的探索和实践;二是教师的主旨演讲,向大家阐述自己的教育观念,遇到的各种难题以及破解难题的途径和方式;三是亲情互动,邀请教师的子女、家属以及学生、同事、老师等来到展示现场互动交流,从更多的细节凸显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崔永元以他一贯的机智幽默、亲切活泼的主持风格,为这一活动增添了不少的色彩。

一、阅读的意义

名师成长的路径各不相同,但还是有一些共性的东西是很值得大家借鉴的。对阅读的重视,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名师所具备的共同特征。

十一学校的这些名师在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的过程中,也不约而同地谈到了阅读。王笃年老师认为,自己能够立志做一名中学教师,就是因为“阅读成就了我”。在上大学期间,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参加工作之后,他在系统研究苏霍姆林斯基重要著作的同时,有进一步研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等系列教育名家经典著作,也因此确立了自己化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在课程教学领域有了相应的基础之后,王笃年老师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皮连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学》,以及加涅、奥苏贝尔等认知科学的相关理论,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闫存林老师更是“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喜欢上阅读,爱阅读的孩子永远是永福的。”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动身阅读的良好习惯,他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包括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在“豆瓣”上创建读书平台,和学生一起聊与阅读相关的话题,在课堂上朗读经典作品让学生从中感受文章所带来的多元理解,带领学生将相关的作品进行改编并演出,在亲身实践中体会作品的韵味„„

教师自己喜欢阅读,并且以身作则,才有可能让学生也爱上阅读。十一学校的这些优秀教师,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身体力行,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表率。

十一学校取消行政班,建立起一个个学科教室之后,学生每人一张课表,可以只有支配的时间多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多了。但时间就像手里的沙子,要想将其抓牢控制住很不容易,如何有效地利用时间、如何提升阅读的质量也是各学科的老师们一直关注的重点。他们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规划,从一节课的规划到一天的规划,从一周的规划到一学期的规划,着力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一个具备自我管理能力的人,自然也会不断调整自己的阅读策略,提升阅读的品质,让自己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人们已经很难用自己所掌握的这些现有知识来面对未来、应对未知世界的挑战。而养成阅读的习惯,其实就是为我们自己、也为学生提供了一把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

二、改变的力量

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如此的熟悉,以至于大家并不觉得它有什么不妥。但这习以为常的教学究竟有多大的效果,是否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多少教师对此做过深刻的反思呢?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坐在教室里,他们有不同的学习基础,有对学科不一样的兴趣和志向,但却要在相同的时间里做相同的事情,这本身就凸显出整齐划一的课程教学管理与风格迥异的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突出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途径,一是小班化,二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开展学习,而不是始终跟着老师亦步亦趋。

十一学校在几年前开始了这样的探索和实践。取消行政班级、学科按照不同程度分层、建立一个个的学科教室„„学校最担心学生在这样的变革中出现混乱和迷茫,并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最终发现最难改变的其实还是教师自己。班级里的学生少了,按理可以因材施教了,但教师们还是喜欢从头讲到尾;有的老师看上去关注到了学生的实际,也做出了相应的安排,但很多都是教师自己一厢情愿的安排,学生并不认帐。

在这样的过程中,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就显得非常关键了。王春易老师在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中,也有很多的迷茫。她33岁就成为特级生物教师,对生物课程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总是能够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学生。但现在课堂不再是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了,改革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踩到脚底下去了,而展示给学生的都是自己不成熟的那一面。面对这样的情况,她哭了很多次,流了不少泪,但她坚信,教育改革的这个方向是对的,我们不能再向过去那样对学生的成长大包大揽,一定要给学生的自我成长搭建更多的平台。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自己必须首先改变。为此,她一次次地问计与学生,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学生的展示需求,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手段和策略。看到学生会阅读了、会做笔记了、会画图了、会反思了、会提问题了,她就觉得是自己获得了新生一般。她的一段演讲让我印象深刻:“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师都要改变,越是爱讲,越是会讲的老师越要改变。为什么?因为教师讲得越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就越少;教师讲得越清楚、明白,学生自主钻研、思考、探究的意识就越弱,到最后,学生也就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曹书德老师在语文课堂上的改变,更是值得老师们学习。遇到非常聪明的学生,你说一件事情他立刻就会给出答案,在课堂上根本安静不下来,这样的境况相信很多老师都经历过,曹老师给他设计单独的学习计划,让他自主学习,通过个别辅导来解决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矛盾。布置同一题目要求学生完成某种类型的作文,是教学的一种常态,到了曹老师这里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有学生不喜欢借景抒情类的文章,但对科幻类的作品非常喜爱,他就鼓励学生科幻作品;有学生非常喜欢推理类的作品,他支持学生的这一喜好,赞同有相同志趣的学生成立读书小组,就推理类作品展开研究,并鼓励他们创作推理类的小说„„改变统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统一的作业要求,这些针对学生实际的变化和处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记得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一点点的改变,就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对此,我深信不疑。

三、做事的标准

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衡量的标准很简单,即看是否有利于学生。如果这件事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就要好好去做,如果不利于学生成长那就不能去做。

《翻转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一书的作者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件事情:在他还是一个年轻的物理学教授时,曾经非常努力地讲授了一系列激动人心的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他自己也引以为豪。但有一天,有一位毕业生来到了他的办公室,语气中透出愤怒和悲哀,“你把我的生活给毁了!”“这是怎么回事?”“我上大一时选了你的课。因为你把物理学讲的那么趣味横生,我才决定选物理学作为专业,直到上了高年级我才意识到,自己实际上对这个科目兴趣不大,我得才能和目标在别的方面。就是因为你,我的整个大学都被浪费了。”

如果有学生这样来和你交流的时候,不知道你会怎样想?周志英老师对此曾感慨的说:“优秀的教师更有可能让学生迷失自我。”在很多时候,学生就是因为“亲其师”然后“信其道”的,我们也常以此来评判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但因为很多中学生很不是非常明晰自己的志向,缺少生涯发展的规划,教师也很容易把学生带到他自己并不擅长的发展道路上,会给他今后的发展到来麻烦。学生仅仅“信其道”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要“明其志”,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志向与所信的“道”是否相匹配,让学生避免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弯路,这才是真正的有利于学生,真的在做“以为人本”的教育。

学生在课堂上顶撞了老师,学生不遵守相关规定、经常自说自话自行其是„„李亮老师作为学生的教育顾问,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违反班规校级的孩子。是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给他们批评教育,还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自己通过反思和醒悟,来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或错误?李亮老师选择了后面这条路,也因此成就了一个个孩子。晓峰因为不满意赵老师对班级同学的批评,当场顶撞了赵老师,把赵老师都给整哭了。李亮老师找晓峰谈话,希望他认识错误,向赵老师道歉,没想到李亮认为赵老师错误在先,应该先给自己道歉才是。赵老师自己也逼着一肚子的气,认为自己是在管理班级,没有做错什么。为了处理好这件事情,李亮想了各种招数,也因此而学习了很多知识,前后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将这一问题化解掉。班级学生大志,更是一位“处分8次也不冤的人”,经常旷课迟到,去中关村买耳机,没有付钱就把商家的耳机给带了回来,时不时还会不打招呼将同学的电脑拿走使用,没有入选到化学竞赛班,但非要参加相关课程的学习,等等。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李亮老师和大家关注的不仅仅是这些表面的现象,而是现象背后折射出的大志那个性独特、思考问题不周全的特征。他不是一个存心给大家制造麻烦的人,很多时候是在无意之中导致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孩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积极引导,同时耐心等待。

学校具备处分学生的权力,但是不是一遇到事情就将其高高举起,通过威权的方式来强迫学生“就范”呢?李亮等老师的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真的把学生的成长放在心上,就会发现,面对问题学生,其实还是有别的路径可以走的。

第三篇:教书,不简单读后感

《教书,不简单》读书心得

《教书,不简单》,这是一本成功的书。本书中,曾老师根据自己的教书经历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仔细掂量,认真读后,品味出曾老师的许多智慧。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教师这个职业是很舒服的,风吹不着雨打不着的,还有暑假、寒假,还有那么多双休日、法定假日„„看似这样,可做教师的没有一个不说“累”的。说真的教书虽不像干体力活那么累人,但是心很累。教书不累,教人真的累!不简单!

我是一个不轻言教人累的。单自从来到杨家接手现在的班级开始,我还是隐隐的感觉教书育人的劳累。尤其是在育人方面,更让人忧虑。从接手开始,我就注重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怎样交本子,什么时候订正作业,上课时有什么常规?„„一学年下来,多少有点起色。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了。每次作业,学生都能认真完成且做到及时订正了。对于一日常规,学生也能基本遵守。但是,这只是大部分学生的表现,但是,对于班内十几号人来说,他们的言行就不那么规范了。引用一位班主任的话说就是:“要是委婉讲理,他根本不理;要是严厉批评,跟你对着干;要是发火,跟你开火;要是体罚,就去告你„„”班内总有几个学生“另类”,总是会你怎么说,他偏忘记这样做。有一些学生忘记带红领巾而扣分,有些家长的接送又越了一点线,有些路队有一个人并排走„„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为什么要算到班主任的头上?难到我们真没有尽力吗?难道学生在干什么,我们像老母鸡一样跟着他们?我们真没有什么好办法!我们太辛苦了!如果不跟着他们又着实无法得到高分。我想这样培养称出来的学生也是虚伪的学生。但若是一举一动都中规中矩,人也就成了机器。班主任工作就是用一颗心感化另一颗心,用一个人改变另一个人。这样的工作能不累吗?

作为老师,每个人的素质是非常不错的。我想教好书对他们来讲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抓好学生的纪律却让我绞尽脑汁。不管怎样的苦口婆心,就是唤不起学生的一丝感动。学生们就是跟你顽抗到底。他们坐在座位上,斜眼看着你,表现出“你能拿我怎么办?”是的,我们不能拿他们怎么办?我们只能

向他们投降,请他坐下来,继续他的“胡作非为”。难道这样的教学不累人吗?从我看来,教师要在教学中有点精神乐园。教育的姿态定格在笑这一表情之上。笑不但是一种表情,也是一种心态;不但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策略;不但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笑着教书,是人生最美的一道风景。因为,只有笑着教书,才更能看出我们对教师职业的垂青与博爱,看出我们对教学过程的百倍信心,看出我们人生追求的无比崇高;因为只有笑着教书,我们才会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成功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只有笑着教书,我们才会把教育当成生命的一部分,才会把她当作生命一样来爱护,来经营,行走在教育之路上,我们才会步履轻松、一如既往地向前奔走。“笑”是一种幸福,更是千万教师成功的名片。

其实“教书,不简单”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追求,只有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深入地反思,灵活地处理各种关系,追求高效,才不至于让自己限于“累”的漩涡„„

第四篇:《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我捧起了《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为什么取名为“不跪着教书”呢?在我从教的这些日子里,有没有跪着呢?带着期待、怀疑、审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便放不下了,胸中涌起无限的温暖……书中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

书中的篇篇随笔如阵阵波涛,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我,让我洞悉当今教育现状,反省自身的教育行为。

吴非老师在书中的《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一文中提到“语文老师应当是思想者,语文课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学会思考是“师与匠之间的差别”我们要学会思考,思考如何培养出能思考,会创新的学生吗?

在《教师要有精神追求》和《做最出色的教师》中,他也把我带入思考的王国,思考的同时也让意识到教师没有信仰,没有精神追求,他的学生很难成为站立起来的人。就如2011年汶川大地震中冒出来一个“范跑跑”,身为一名教师却在紧急关头丢开学生率先脱逃,尽管事后他如何为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标榜,但是你觉得他值得原谅吗?尽管他也有信仰与追求,可是他的出发点不是站在一个为人师的立场上,他的行为直接影响着他的学生。如果每个学生都引以为鉴的话,不敢想像,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会伦落成什么样。这也让我想到了地震中的另外一个老师,当地震发生时,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冰雹般的砖瓦,水泥板坠落在他的身上,热血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那张开的双臂成为了永恒。让他做出这一举动的是什么样的精神与情操呢?他的形象对多少人产生了极大的震憾呢?教师二字所包含的意义与追求,在他的身上闪闪发光!

另外有一篇文章《口才》讲有个学生考进名校不久,非常高兴地同父母和刚从海外回来的亲友到学校参观,岂知一进校门就遇见了班主任,父母出于礼貌问班主任:我们的女儿在校表现怎么样呢?班主任当着学生的面对家长说:你们的女儿嘛用功是很用功啦,就是脑子笨了一点,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看到这,我也不禁愤怒起来,这是为人师该说的话吗?该生回家痛哭不止,要求转学,父母也觉得失望,亲友也很难堪。

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思考:教师的批评只会使这些学生感到学校生活不愉快、看到老师害怕疏远、对考试感到紧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一事实,“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们的每一点成功。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平时在看到成绩优秀同学那一字不差的作业时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绩较差同学那满是狼籍的作业时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说的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记得我还在担任班主任的时候,有一次在批改周记的时候,看到班上的“小调皮”在自己的周记里写:“尽管我读书读得很不好,字也写得不好看,可是我一定会认真地学习,争取考上好成绩。”我感慨不已,其实在每个学生的心中,他们都渴望被别人认可,我表扬了他。以后的日子里,我总是变着法子夸奖他,我发现他脸上的微笑越来越多,课堂上的发言也越来越积极。大家都说,他变了!

第五篇:《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初识吴非缘于李镇西老师的博客,因为他常常在言语之间流露出对吴非的欣赏。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开始逐渐关注起他!都说,书如其人,我决定寻找他的著作。吴非一共出版了杂文体专著《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的用人术》,杂文集《污浊也爱唱纯洁》和随笔集《不跪着教书》四本书。多方寻觅,在市图书馆的书架上,我终于找到了《不跪着教书》,久违了。

轻轻的打开书扉,慢慢了解到,吴非本名叫王栋生,吴非是笔名,他是江苏省的特级教师,同时也是著名的杂文作家,他出生于1950年,1968年曾下乡插队,1982年春毕业于南京师大中文系,毕业后一直在南师附中任教,现已退休。简单的信息,透露出作者平凡却优秀的人生,怀着景仰、怀着好奇,我认真的阅读开来。

他在序言中这样写道:“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跪着教书,学校便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驯服的思想奴隶。”他睿智的观点、犀利的语言让我倍加赞赏,更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作为一个工作在教育最前沿的普通教师,我常常见证着同行们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之后,如何力敌众议,怎样艰难前行,最终又无奈迷失在各种统分排名中。成为功绩奴隶后的他们因为缺乏独立的空间,自由的精神,正慢慢丧失个性,以至最终丧失学术自信,失去自己作为教育者应有的尊严。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丧失了独立思考精神乃至丧失尊严的教师,能靠他去“立人”吗?读到这里时,我有些暗自庆幸,从教的第一个十年,虽然没取得什么骄人的成绩,但扪心自问,我还是个和他一样有思想、有鲜明个性、有梦想追求的人!

整本书共分六辑,它们是:《永不调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往高处飞》、《“实话”怎么说》和《在欢乐中沉思》。每一辑都围绕一个主题,收集的都是他的教育随笔和他对当代教育现象的一些看法以及对部分教育问题的思索,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在阅读的同时,我常常有一种错觉,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他的学生,正在聆听他的教诲。他用他那幽默独特的语言时刻感化我的情绪,点燃我智慧的火花,一次次引领我搏击思索的浪潮!

学会感恩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大概一千个教育家会有超过一千个的答案!不过有一点他们应该都会赞同,那就是要教人向善。他在开篇的第一辑就给读者上了一堂感恩课,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拥有的一切。这本是每个有良知的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美德,但细观社会,我们恰恰最缺少这个。作为普通教师,或许我们不能改变现状,但我们能改变学生,只要我们不推卸、不躲避、不畏难。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安慰,就是我们培养出了人,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只要能经常地发现这样的孩子,就会觉得既幸福又平常。

守住理想

在做《最出色的教师》中,吴老师说:“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被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我很平凡,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师,需要伟大的老师。”“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怎么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呢?先要有教育理想。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标,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理性。这个理想将面临多重挑战,甚至还要甘于寂寞,经得起诱惑;这个理想也许和将军无关,只和学术相关;这个理想需要努力学习、勤于实践,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这个理想需要坚守,不因为物欲横流而迷失,也不因为难以实现而轻言放弃!

锤炼人格

想要挺直脊梁教书,光拥有渊博的知识还不够,还要具备魅力的人格。孟子曰: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那我们又应养怎样的气,铸造怎样的人格呢? 吴老师在书中数次强调了这点。他将自己的精辟论点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读者诠释着。如他在《我不喜欢你的世故》中这样描述,“我们可以容忍青年的幼稚,但是我估计没有人会喜欢一个青年的滑头。一个人在青年时代,他的骨头要是出问题的话,他很可能一生都站不直!”他还在另一篇文章中强调,“人没有信仰,是很可悲的;而人的信仰如果是假的,则很可怕!”我对作者的敬意常常缘起瞬间,思绪就在那无血无肉但精神灵动的字里行间中穿行。吴老师在书中更是毫不避讳地谈到了他和家长关系的处理,这也给那些在这方面感到迷茫和彷徨的同行们指明了方向。

珍视生命

那个可怕的年代留给了吴老师太多的思索,他对于生命的感悟似乎比别人更深。他在文中这样预言:人文

下载《大师的教书生活》优秀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师的教书生活》优秀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山门中学语文组郑增委 "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按照年初的阅读计划,这个月我开始阅......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是我们家袁先生在很多年前买的,是他推荐给我看的。我有空时就翻翻,感觉不像一般的教育专著那么枯燥乏味。作者吴非本身是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与我们一样......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篇1这是南京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的一篇教育随笔,很遗憾我并不熟悉作者,但还是被题目吸引了。我是下载到手机上阅读的,只有42页,并不......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黄龙宝 前不久,教科室推荐了一些书目供我们阅读并要求我们做一个交流。刚听到这个通知时我直接从网上下载了一篇读后感准备应付了事。可当我把下载的这......

    不跪着教书 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我很惊诧,亦很迷惑。带着期待、怀疑、审视和好奇的心态,我打开了《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书里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而是对教育现象的......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1近日阅读南京师大附中王栋生老师的《不跪着教书》一书,让我颇有感触,在所有的教师中,真正做到不跪着教书者能有几人?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龙河初中秦敬原 吴非老师是50年代生人,因此我觉得在书中他是一个以长辈的口吻,教给我许多道理,或者指出了许多我压根就没有考虑过的问题。 这本书让我感......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其实说起写这篇读后感,也不完全准确,我也该反思一下自己,因为这本书暑假忘了带回家,自身也一直忙碌着准备某个考试,一直没有时间去仔细品读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最近才静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