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悠悠岁月,重现遗失的脚印的散文
人生短暂,需要珍惜。
短暂的人生,转眼即逝。想起少年读书之时,真是令我心痛,十几岁正是读书的时候,我却因家庭贫寒,我连小学都没读完就参加了生产队劳动去挣工分。家里人多,只有爸妈挣的工分要养活八口人,实在太难了。我是兄妹中排行老大,只好休学到队里干活,挣半个劳力的工分帮扶父母,为爸妈排忧解难。
因为刚十几岁,还没达到成年人的耐力。到晚上,感觉特别累,只想倒头便睡。想学习等明天吧。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想来想去,不行,明天还是个累。稍做休息,就点上煤油灯,那时煤油也很紧张,打开我从高中生那里借来的语文课本,自学读起古文和唐诗之类的文章,当时还不能理解,不明白意思,只是苦读。不会的自就查字典,字典就是我的老师。
记得当时读过“燕子将使楚”的文章,几十年过去了,还能熟背一段。就这样,每天秉灯学习至深夜。如果晚上实在太累了,就去睡了,等醒来,开始学习,一直到天明。接着就去上工。
那个阶段,我小学没毕业,自学只能选语文,数学没老师学不会。就因为这段的学习,使我爱上了文学,唐诗;羡慕文人作家。初步知道了杜甫、李白、白居易,还有陶渊明隐士。立志长大要做个有文化的人;决心改变家庭贫穷上辈都是文盲的历史。
可是命运捉弄,我这个年龄的人,经历了58年的大跃进、60年的国家困难时的饥荒灾难;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国家困难,家庭又如何能安康呢?悠悠岁月,转眼即失。按现代人的说法,我的大学梦也真是一个梦罢了。我曾经也像高玉宝那样的喜欢学习,每天看着小学生上下课,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多想再去上学。可是年龄大了,又隔过课程太多。后来邻村的老师准许我试试,我直接到初中一年级去学习,隔过的课程,下课后班主任给我补,一个月过去了,我一下子学会了上学期全部数学课程,语文我自学。可是又因为要派我去外地挖河,家里都要去一个人,没办法,又退了学。教我的班主任几次上门说,要我重回学校。说我学习努力,不上学可惜了。然而从此我与学校真的无缘了。
我性格倔强,不服命运的摆布,今生认定的梦想,至死不渝。失去的流年,真的无力回天。我再也回不到十几岁,慷慨激昂,风华正茂的时代。不会再有学习的机会。
转眼一生走过了大半。半生都是为了家庭的生活而奋斗。前段是为了爸妈,姊妹兄弟在一起的大家庭;后来又为了自己的小家庭。总之,荒废了半生,无有学习,路途艰难,人又无才,只有任其自流时光,万事成蹉跎了。
后来自思,真的要像小区广场上整天围着麻将桌去打麻将过日子么?不能,我有理想,我有梦想,不能就这样让它破灭。我要振作起来,不能让时代拉下。于是,我2012年买了电脑,开始了挽救失去的东西,一定要补回来行动。参加了网上学习对联班,后又学习诗词的写作,从零开始,艰难的走过了三年,真的是又夺回了我想要的知识。这是我的一个好友介绍我去的。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她。时至今日,我还要每天坚持学习读诗,译文,写读后感,写诗。写好后,发在QQ空间,与大家分享。求得大家的意见和赞扬。我再改了后,发去。
悠悠岁月,更似那大河流水,一去永不复返。任何人都是难以遏制的,我只能在有生之年,尽我的努力,补回我失去的东西。让人生的价值尽量厚重起来。我并没有要求自己达到怎样的高度,最重要的是人生不能虚度,能走的路还是要努力去跋涉的,兴致在于征途,体味人生。
第二篇:悠悠岁月,知己难寻散文
还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我们的课本里有一些古诗,老师都要求熟读,并背诵下来。那时候很认真,担心背不下来会挨老师骂。语文里的诗词都很有正能量,一般都是孝顺父母,节约粮食一类,还有就是朋友之间的送别诗。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
那时年少,只知诗意,不知真情。
后来接触的诗词多了,更偏爱伤春悲秋之作,对于古人与朋友临别伤怀的诗嗤之以鼻,认为朋友送别并不是件大事,何必无病呻吟?难道是为了写诗刻意应景吗?
一次,看电视换台的时候,正播放到一位妃子,她弹琴念了一段宋词,这时,恶毒的皇后带着随从出现了,打断了琴声,并责怪这位妃子说:“只会唱这些浓词艳曲迷惑陛下,堂堂皇族,整日靡靡之音不绝于耳...”
当时的我自然气愤,词怎么被形容的这么不堪了?靡靡之音不是用来形容妓院才最妥当吗?这个坏女人!
我的文学造诣不高,不敢评判这些。那个年纪的我,情窦初开,细腻的情感表达更能牵动我的心,也最容易被打动。父母、朋友,对我来说他们自然而然的在哪里,我不知道怎么得到的,也从来没有失去过。
唯有情,我从未遇见,却知道它的存在,因为它存在,而我却得不到,思量日久,忧思难遣,所以当宋词里写的,相思之情、离别之苦出现时,我的心思得以抒发,情感有了寄托之地。
我沉浸在这忧愁中,用我十几岁懵懂的心憧憬着爱情,偶尔也模仿着写上几首。那时候没有微博,没有简书,我把它们发到空间里,有个人在下面评论中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此,我特意去查了这句话的完整版,并记到现在: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这句话当时大有讽刺意味,笑我年少,不经世事,又怎么会明白什么是愁,什么是爱而不得的无可奈何。我同样笑他,轻蔑他什么都不知道就妄自评断。年少轻狂,大概就是形容那个年纪的我吧。
后来毕业,进入社会工作,身边的朋友也是换了一批又来下一批,常联系的还会常联系,不联系的也就再没有见过。
社会,不只教人苟且,还让我学会了珍惜身边对自己好的人。因为,全球数以万计的生灵,几十亿的人口,十几亿的国人,上千个同窗,几百号亲朋,几位至亲。在乎自己的,始终就那么几个人。每失去一位亲朋,都要在上面的数字上减下去一位。
失去,并不表示可以再次拥有,这是我十八岁那年第一次体会到的。
那年春节,一家人都聚在一起,她们谈论起一位女孩的病情,从她们的话中,我知道这个病很严重,已经危及生命,我的姐姐和她是好朋友,两家是前后院,经常去看她,回来之后眼睛红红的,我不知道她为什么哭。有一次她们打车到城里去看她,说是重了。
我当时就坐着听,心里并没有感触,她们的紧张与忙碌让我觉得有些滑稽。
没过几天,前院传来消息,说是“走了”。我明白是什么意思,只是不相信。才二十岁!二十岁的人怎么可能死呢?!当我渐渐明白这是一个事实之后,我开始重新给死亡下定义。死!就是任何人都有可能随时离你而去,就是再也没可能见到,但又一点办法都没有。
如今,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经历过生离死别,开始理解古人与好友分别时,那种惺惺相惜的感情。
有时候,我也疑惑,杨贵妃要吃荔枝,不是八百里加急,一天就到了吗?为什么古人分别就好比生离?“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多好的一句诗啊,哪里就讽刺了?
后来,知道古代的交通和现代无法相比,为了一盘新鲜的荔枝,累死了人,跑死了马。
所以,古代与好友话别,那份痛惜与不舍,并不是无病呻吟。因为人的一生,知己好友实在太少,为官的为官,游学的游学,被贬的,也是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想要见一面实在太难。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更多的时候可能就是见不到了,怎么能不伤感嗟叹。
相比现下,有最快的交通工具,有最便捷的联系方式,但是朋友反而越来越少了。人们每天都会见到很多人,在树木耸立的马路上,人流不断的地铁里,行色匆匆上下班的人。每天遇见这么多人,始终遇不到良师益友。
我困惑,是什么原因,让我经常喟叹人心不古,知己难求呢?
第三篇:雪花脚印散文欣赏
干冷了一个冬天,小城到处尘土飞扬,一直盼着有场心仪的大雪飘下。
今天下午,天空中飘起了久违的小雪花。飘飘的落下,文文静静的没有声响。像柳絮,像芦花,像蒲公英,如丝如缕;屋顶、树枝、路上都被飘飘洒洒落下的雪花覆盖着。
雪花是冬天的主人,飘飘洒洒地留下银白的身影。
我沿街漫无边际地走着,迎接着这久违的雪,任其雪花撒落在我的头上、肩膀上、身上;几棵老树依然在那里站着,头却光秃秃的在寒风中吹着口哨。周围是一片寒冷,一片寂静。
踏在雪上,脚下传出吱嘎吱嘎的响声。天渐渐黑了,街道旁的路灯将我的影子拉的修长。回头望去,只见两行脚印清晰地留在了雪地上,使我想起小时候唱的一首歌:“漫步走在这小路上,脚印留下了一串串,有的直,有的弯,有的深,有的浅,朋友啊想想看,道路该怎样走,洁白如雪的大地上该怎样留下脚印一串串!”不由自主地让我升腾起一份对童年的追忆。堆雪人、打雪仗、滑雪板......布面鞋早已湿透,脚丫子又麻又痛,跺跺脚、搓搓手、捂捂耳朵,急忙跑回家里。迎接的不是一顿臭骂就是一顿暴揍,虽然嘴上保证下次不敢了,但一出门肯定忘到后脑勺。
匆匆地就走过了人生的不惑之年,童年的欢乐,青年的憧憬,中年的奋进,路在脚下延伸,从歪歪扭扭的小脚印到踏实有力厚重的足迹,又有谁知这一路走来人生有了怎样的经历?我们在长大、在成熟,留在雪地上的脚印会随着雪的融化而消失,而人生路上的足迹却永远不会被抹去,它将伴我们一生。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曲折的人生之路留下勇往直前的脚步!
雪花那个飘,飘进心里,飘进生命的记忆;默默地等待着春天的消息……
第四篇:悠悠岁月浓浓米香的优美散文
端午快要临近的时候,上党这座千年古城的大街小巷里,时常会飘散出一股清甜的粽米香味来。每逢这个时节,我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回想起岁月里那些曾有的端午情怀。
记得,小时候农村里的那些端午节,母亲总会紧前紧后地忙活上一阵子。捡红豆、簸黍米、拔艾叶、拾柴火。可是那个年代,我从来没有吃过糯米包的粽子,我也不晓得在这个世界上,有糯米这种食材。记忆当中,每逢端午节,母亲总是做上一大锅黍米饭。
在农村,做蒸米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每个人都会做些,可是那时候,却没有几个人讨论这件事情,对于端午节的由来,我也从来没有去思考过这一天为什么叫端午,从长辈那里知道和屈子有关,再后来方知端午节其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信仰,一种文化传承……或许是那时的纯朴与简单,反而在生活里让我得到的快乐和幸福才会更多些吧。
黍米性平味甘,能补中益气,安神助眠,据《民医别录》中记载,它除热,止烦渴,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同时还能补充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虽然在制作时,于程序上稍有繁冗,但是经常看到母亲做着来吃,时间长了我也在心里记下一两个步骤来:第一步需要用凉水把黍米浸泡,大约需要一整天。第二步准备两个沙锅,上下对接,然后再用箅子隔开,再找一些玉米糊糊把中间的接缝封严,箅子下面放些水,水不可多,留些安全空间即可。第三步用白纱布轻轻铺展,然后把米一层一层摊开、放平。待这些做好之后,便可以用坐在火上蒸煮了。
那时候,左邻右舍的大伯大婶从田里干活回来,路过我家的门前时,他们经不住蒸米熟时那种味道的诱惑,于是推门进来。母亲见是他们到来了,便会倒上几碗凉茶,他们坐在我家院子的石墩上呷着茶,农人的专用话头就如一个被拆开的信封,一句句交心的话源源不断地讲了出来。
他们聊起庄稼,聊起年景,聊起艾叶,聊起百索子,聊起自家的孩子。见他们聊天,我就站在旁边看着、听着。院子里的那些杏树,椿树,槐树,榆树,好似也能体会到一种特有的幸福感觉,于是它们在风中哗哗作响,兴奋地来迎合着这种欢乐的气氛。
母亲做得蒸米马上就要出锅了,她拿起围裙垫住锅耳,慢慢地从铁火上端下来,待冷却几分钟之后,找来几个瓷碗盛给大伯大婶们品尝,他们倒也不推脱,接过之后,就立刻吃起来。许是做农活把身子累饿了,一刻钟未到,立马见了碗底,好吃!真好吃!这是他们吃完蒸米之后的一致评价。然后,他们把碗筷往旁边的石头上一搁,便又夸奖起母亲的手艺。
说母亲是一个非常勤快的人,把日子过的井井有条,熨熨帖帖,并且做什么饭都那么可口。接着又夸奖我与弟弟是既聪明又听话的两个孩子,并且还大胆预测,不久的将来必然是有用之材。虽然在当时,我不晓得这些话真正的意思,但是有一个直觉告诉我,这些话,都是长辈们给孩子们的由衷鼓励,因此,我很喜欢他们来我家走访,特别是许多人一起聊天的那种感觉,真的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母亲不喜欢别人当面恭维,想着法子又把话题绕在了蒸米上来。母亲说着,还要再盛给他们,可是这些大伯大婶,怎么都不肯接受了。大伯大婶开玩笑地说,我们若要再吃,你们家可真没得吃了。一整缸黍呢,母亲指着窑洞里的大缸笑着说,最后,大家哈哈地笑了起来……
大伯大婶就要起身回家,他们没走几步,又回过身子说,随后让小胖(弟弟的小名),来我们家拿些白糖,配着糖吃这蒸米的味道才会更好,母亲应着。而此时,我的手指早已经吮吸在了嘴里,好像已经提前尝到了糖的味道。
清楚地记得,有一年过端午节,那天早上,我从睡梦中刚醒来,母亲便悄悄地在我和弟弟的手上、脚上,以及脖子上戴上了五颜六色的百索子,这些百索子是母亲亲手编织的,是她赶在端午节的前一夜,精心地把那些彩色的细线绳,一根一根地从线砣上缠下来,再一根一根地穿插编织在一起,量好尺寸,把两头系好,再给我们每个人分开。母亲做好百索子,给我们戴得紧紧的,深怕我们会偷偷摘掉,让她的祈盼失去灵性。或许是那时候,我们少不更事,不懂的母亲一番心思,所以偶尔也会尝试用小剪刀偷偷地剪断,然后,把它抛进我家对面那条幽静的河里。我不知道当时为什么总喜欢那样去淘气,也不明白那时候的幻想力为啥会那样的丰富。我幻想着会像一只鸽子传信那样,把童年里的信息一条一条带到某个遥远的地方,然后再得到一个意外的惊喜。小时候,母亲常讲,只要人们戴上了百索子,那些夏蝉就会有所感知,它们寻着五彩的绳子悄悄地从土里钻出来。又或许是对母亲所编织的那些故事着了迷。因此,我总是充满着期待,期待着我是第一个在夏季里捉到蝉儿的人。
岁月更替,时过境迁。如今的端午节,包粽子、绣香囊、赛龙舟、赏诗画,可谓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可是时代好了,我的父母亲也已到了花甲之年,这无法改变的时光,和那些无法重现的往事,如每个人与自己的影子那般深深重叠,印在了那个特定的记忆里。那些记忆时刻警醒着我,让我懂得父母的关爱,生活的艰辛,岁月的蹉跎,也让我更加懂得珍惜和平年代里所拥有的一切,永远向着美好的未来,迈出幸福的脚步。
第五篇:遗失的美好情感散文
微雨蒙蒙,墓地里站立的黑衣人群被灰沉沉的乌云笼罩,气息十分沉重,连花草都停止呼吸,微风卷不起半丝氧气,雨伞下藏着一副副快要窒息的表情。
在墓碑的最前方呆立着一副似乎早已麻木的胴体,地上悲哀地躺着被他遗弃的伞,微雨打在他煞白的脸上,与泪水交融,滴落墓下,气氛静谧得只能让人听见这滴答的声音,他的双眸似乎忘记了眨动,忘记了疲倦,却须臾不忘直视墓碑,无声无息中,没有人看不出他内心在疯狂地抽搐。
在他忧伤,愧疚,布满遗憾的眼球里回映着一个缠绵悱恻的故事。他的抽屉里躺着一封封被他曾经摔进去的信,当他在忙里偷闲里打开最上面的那一封信时,心中的感觉如百味杂陈,信里的一行字正是他感觉的调味品,“亲爱的朋友,我愿意为你牺牲我的时间,这一封封的信只为纪念我们的友谊。”“友谊”二字深深地刺疼着他的心,在这之前,他一直以为她追求他,才不加节制地一封封信寄过来。他把抽屉里所有的信读完,得知她不仅仅只给他寄信。明白自己自作多情后想起她已经有一个多星期没有销信来,心里不免失意,也许这是因为他已经习惯信不停地寄来,而突然间信停了,心里仿佛被抽空了什么,塞进去的是一段段失落感。
失意之际,又一句震撼心灵的话映入他的眼帘:“我知道你很忙,几次打电话给你听得出你厌烦的语气,而短信又略为虚幻,最后我决定以写信的方式关心你。”他又想起当初对她说的一句句敷衍的话,心里仿佛被一只隐形的手狠狠地揪了一把……之后当他拿起手机给她打了一个久违的电话时,接电话的不是她……她不在了。他的心仿佛停止了跳动,他的情愫在寂静的空气里游荡,抽噎,呐喊,已无法发泄他心中的痛,于是,他麻木了。
清晨的那一缕温暖的晨曦温柔地抚慰着你冰冷的心,你却撑起毫无感情的伞,无情地隔绝晨曦的美好,像海边的贝类般躲在僵硬的壳里孤芳自赏,当沙漏以静止的姿态提醒时间逝去时,你终于舍得离开那狭小的天地,但,这时的你只是恍如隔世,在前方等待你的是火辣辣的太阳或是一片氤氲肆意的天空,而曾经一刻的晨曦将成为你永远遗失的美好……
墓地里的他面如死灰,在他的眼里,仿佛天空再也不会晴朗,属于他的美好永远不会回来,墓碑上写着的那个人如热情美好的夏天一样,被秋风偷偷地带走了,留下的只是无边无际的悲凉。
人生有太多的意外,身边的人都活在看似安全的保护层下,却也藏着许多隐形的危机,生活看似风平浪静,殊不知在下一刻是波涛汹涌的侵蚀,当这一刻来临时,人类的力量却是最渺小的。身边的人是每个人生命中美好的饰品,如她为他做的事都是他生活的点缀,珍惜这些微妙的点缀,让其成为最美的记忆,何乐而不为?难道非要用偏激的手段来抹杀不喜欢的事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有自己忙的事,而不仅仅只有你在忙,别认为别人牺牲时间关心你是理所当然的事,若他对她的关心没有无动于衷,那遗憾便会降到最小程度。
一片叶子如蝴蝶般在空中飘舞,然后盘旋飘落,落在他的衣肩上,他轻轻地把落叶拿下,托在手心,静静地看着,诚心握起手,把遗失的美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