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婆的战争杂文随笔
公婆春天去孩子三姑家看孩子,前几日被先生接回,到家他接到大哥电话说有事了,把老人给我放到家就走了。
家里就剩下我们三个,先生刚走公婆就开始了互相指责。“忍你了两个多月了,你知道不?”婆婆说,“不知道谁忍谁呢”,公公也不相让,“要不是怕三妮听到,昨天晚上就给你吵了”“吵就吵,别怕别人听到”……我有些晕了,刚到家竟然这样,到底我是儿媳妇,吵架也不避讳我,只是怕他们亲生的孩子们听到。
他们一轮激烈的相互语言攻击后,都看着一脸蒙圈的我。我好像有些明白了。原来他们在女儿家的矛盾,积累了很多,到我的地盘释放了。好歹也是六十多的人了,也算是一个春天不见了,见了面不问孙子孙女,先来一场唇枪舌战。他们彼此忍耐了很久,选择我这里做战场,选择我做裁判。我先支持婆婆,说她有道理,婆婆哭的稀里哗啦,我又蒙了。一向内向的她哭着说着,说着哭着,一个多小时才平复,原来她竟然有这么多委屈,平时看她总是不言不语的,原来也会有如此多的无奈与不满。后来我终于明白了他们爆发的原因。他们回来前一天,公公在路边捡到一个木头棍子,准备拿回老家用,婆婆趁公公不在屋的时候,偷偷给他截了。公公雷霆大发,婆婆甚是委屈,他觉得长度正好,她觉得有些太长,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感受,不同思路,一个捡来的木棒,一场闹剧的开始。我真是懒得断这样的官司,怨之怨我曾经对他们的引导。我刚刚和先生回老家时,婆婆和公公也总是吵架,每次吵架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被我听到,只是一个屋檐下,不想听到也难,总是听到婆婆说:“我想干啥就干啥”,公公总是说:“能的你不行”
……他们激动的吵着,还不时的看着我的房间,怕我听到,我有些好笑,就出去告诉他们“电视已经关了,你们吵吧!我看着学学,回头给你儿子也练练,忍着多不好,要不打一架,谁赢了就不用做饭了……”公婆瞬间笑了。自此他们在我面前吵架很是胆大了。难道是原来我给他们的自由,让他们已经成了习惯,吵个架还要忍着,直到看见我这个观众。有些好笑又无奈。两个小时过去了,累的我有些想犯困,就问她们两个饿不饿,婆婆说不想吃,公公说不饿,我让婆婆出去玩会,让公公看看他孙子是否该回来了。两个老人吵着出门走远了,我的脑袋有些大了,我不知道该喜还是忧,到底是公婆,把爱和忍耐给自己亲生的孩子,把激动的不良情绪发泄给我看,如果我是他们亲生的,也许也会怕我看着生气吧!和先生一起生活的小二十年,公婆给我最多的不是温暖和爱,而是独立和成长,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毫无办法,在我们颠沛流离之时,他们也没有能力给我们一些安全,也许就是因为他们我们才不得不逃离和努力,只是他们毕竟是老人,我们不得不积极面对和超越。默默的开始做饭,一会他们回来了,拿出原来给婆婆准备的礼物,婆婆喜欢的新衣服,婆婆的泪还没有干,看到衣服笑了,一边在镜子边反复看着,一边问我好看不,我说好看,不好看就不给她买了。公公有些不好意思,对婆婆说“美的你不行”,婆婆说“比你强”
……新一轮的吵架又要上演,下最后通牒,婆婆穿新衣服洗脸去女儿家,公公去散步顺便护送。公婆的战争,我已经看了小二十年,也许他们四十多年一直坚持相爱相杀,我有些懊恼,也有些自省,爱,如何才能更旷日持久。
第二篇:再为公婆唱赞歌杂文随笔
1
我是个喜欢做白日梦的大傻妞。自从杀入简书平台后,就天天都像花痴似的盼着我的文章能在一夜之间变得家喻户晓洛阳纸贵。
静下心来,我自己也明白那简直是痴人说梦,异想天开。
简书是个什么地方!丫可是文学大腕出没歇脚的“后宫”。岂是我等乡下丫头片子撒泼打滚的烂泥滩。能进来小心翼翼地觑上两眼都不错了,还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地生出了得寸进尺的非分之想,简直有点愧疚之情。
再回头一想,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人家简叔创立这一平台不也是抱着为国家“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高大上理想而衣带渐宽终不悔地在勤奋耕耘着嘛!
我等草莽写手,有什么好遮遮掩掩的,不怕你优秀,就怕你拿不出好的文艺作品回馈广大爱我们如初恋的读者朋友啊。
解开了这一疙瘩,我也就变得坦然大胆了。就如初涉爱河的小伙子,一次次大胆地在简书平台上向我的心上人——读者,表白心迹。
皇天不负有心人,我们的读者朋友也都是有情有意的主。只要我捧出一颗赤诚的心来表达,总能收到更浓情蜜意的回馈。这恐怕是简书带给每个写作爱好者最大的福报了吧!
昨天下午,在简书里无意中浏览到一篇文章提到婆媳关系的话题,勾起了我对一些往事的回忆。夜里瞌睡,写得也比较潦草。没想到在后台激起了不少网友内心的波澜。有几位网友单独简信夸奖我是好儿媳,我感到很汗颜啊。
我无德无能,只是运气好,碰到了一对通情达理的公婆,我不配得到万里之外那么多朋友的夸赞。
斟酌再三,决定今晚补写一篇送给公婆的赞歌,也算是报答他们将近三十年来对我呵护备至地关爱的真情告白吧。
我是一个敏感而多情但又笨嘴笨舌的拙妇。每当别人对我有一点点小恩小惠的时候,我都会牢记在心,感激涕零。
谁让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的呢。锦上添花的事比比皆是,而雪中送炭则是百年难遇。特别是难得碰到一个人把“炭”送到我这来时,我感觉都和中了五百万大奖似的高兴。
因为我在生活中是个小人物啊,就和地上的蚂蚁一样普通。门前从来没有拴过高头大马,家里也从来没有贵客登过门,走在哪里看到的都是不冷不热带理不理的表情。时间长了,我自己也变得对人不冷不热带理不理起来。
多可怕啊!环境对人的改变简直是不可超越的。就真中了社会上流行的那种说法:我们最终都会变成我们当初讨厌的样子。
这难道就是我们人类的宿命?想到这一点,都让人有点不寒而栗。老有人盼望去天堂,难道我们现在待的世界是地域?如果不是地域,为什么人的笑脸都对着有钱人,酒桌上的酒,杯杯都敬有权人?
我是个心胸狭窄的人,现在几乎不参与任何酒水应酬活动。我马上就要变成个特立独行的老怪物了。没办法,谁让世界变化太快的,我跟不上了呀。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的优点也往往是他的缺点。我不会见风使舵趋炎附势,所以在找婆家的时候,也只愿意和与我品行差不多的人交往。
我们家的于先生是个脑子比我还死的人。当初我和他认识了有半年左右吧。有朋友想给他介绍某领导的女儿认识。声称事成后立马往上一级部门提拔调动。
人家老先生就把这一消息告诉了我,我云淡风轻地怂恿他放手一搏,这可是改变命运的百年难遇的好机会啊,让他把握住哟。
我当时心里打着我自己的小算盘,只要他去和那位姑娘见面了,不论结果如何,我都会和他毅然决然地分手。因为,我最讨厌边吃着碗里的,边看着锅里的人了。
他没有去见面。倒并不是他对我多死心塌地,主要是他怕事后人家压在他头上,让他喘不过气来。其实这也是一种不自信。性格呗,没法说。
关于姻缘,老百姓有很多说法。我们常听说“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也留不住”。
对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在感情上,我是个比较被动的人。做姑娘时,我从来不去死乞白赖地纠缠任何男人。即使我心里很喜欢一个人,我也要看对方爱我的态度是否坚决。那时候还不懂什么情比金坚。反正对我态度持首鼠两端的人,通通Pass.婚姻是个漫长单调的过程,一开始就三心二意的人,弄进屋做什么,等着离婚用吗?
虎父无犬子哦!老公公人品就相当好啊!他给了我应有的地位。每星期鸡鸭鱼肉地做了,请我去享受,他老人家亲自上门请我,一遍又一遍,只要我不到,全家人是不准揭锅盖的。如果我不去,他会派遣小姑子骑车再去请我,直到我去了为止。他会露出开心的微笑,全家人都会露出开心的微笑来。
他很勤劳,我女儿出生后,老公公就提前打报告退休了,当时传闻要加工资,他也不管不顾了,他要帮我带小孩。婆婆的身体不是很好,和带孩子相比,她更喜欢做针线活。
老公公带孩子是非常敬业的。我给他的钱他全部用于给孩子买零食。什么时候,一个纸箱子里,五花八门的零食都应有尽有。孩子在屋外玩,只要摔坐在地上一次,他马上要抱回家来洗PP.夜里,陪孩子看有图片的书,孩子要哪一样,只要家里有的,他都会打着手电筒翻箱倒柜地找到实物给孩子看。动静大得令全家人都没法休息。他才不理大家的诉求呢。
家里养了二十多只鸡,他每天还要去很远的地方打鸡草喂鸡。每次回到家都用自行车驮满满两麻袋。很重的。
我女儿13岁时,老公公生病去世了,他是这个世界上,我遇见的对我最好的人。
老婆婆也是温和老实的人,她不像一些老太太,很懂得迎合媳妇的套路。她总是恪尽职守地安排好家里的一切开支。她是个心灵手巧的老太太,做出来的针线活没人能比,包出来的饺子没人能比,蒸出来的馒头没人能比,她从不嫌媳妇笨,她的忍耐力更无人能比……
因为她的培养,我现在五十岁了,还不会炒菜,不会擀饺子皮,不会蒸馒头,不会包粽子,不会做针线活……除了吃,我什么都不会。
我如果再不会唱赞歌,那可真没脸面在这个世界上混了呀!
第三篇:孝敬公婆
孝敬公婆好儿媳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这句古语在王芳身上是最好的体现!在她的家里每天都演绎着以孝感人、至纯至真的亲情!
走进王芳的家里,迎面扑来的是一种温馨和幸福!婆婆抱着自己的孙子高兴地说:“有这样的好儿媳,是我们前世修来的缘分呀,谁说婆媳关系难处,好处的很哩,她把我们当亲生父母,她就是我们的亲姑娘”!公婆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其实很多时候,孝敬公婆不需要做出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能结出温馨幸福的果实!
每次回家休假的时候,王芳都义不容辞给公婆干这干那。
由于工作的需要,王芳在家里的时间是有限的,家在巨野县城三十多里的农村小学,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每天都是早晨匆匆赶到学校,回来时夜幕降临。为了在这有限的时间里给公婆带来更多的欢乐,她是想尽了办法,每当星期的时候,早晨陪着老人去散步,上午和老人去逛市场,下午和老人练太极拳,晚上的时候和老人探讨养生之道,她亲自下厨给老人做出可口的饭菜,用她的话说:要让老人吃的舒坦,吃出健康,食疗总比药疗强!婆婆自豪的说:“要说养生学,儿媳妇比专家还厉害,她把枯燥的文字,给我讲得栩栩如生,以前身上那些乱七八糟的毛病也少了,我们是越活越滋润呀!”利用业余时间,王芳还学习了很多按摩的知识,在家的日子里,她天天给老人做按摩,婆婆由于年轻的时候工作太劳累,身体落下的毛病不少,于是她就根据婆婆身体的特点进行按摩治疗,在她的努力下,婆婆的身体日益康健!婆婆经常自豪的说:“我家的儿媳妇都快成为我的家庭医生了!”看到老人健健康康,王芳比吃了蜜还甜,什么是和谐幸福的生活,王芳给了我们答案!
在关心公婆日常生活的同时,王芳还很重视他们的精神生活!王芳跟同事聊天的时候经常说:“老人最怕的就是孤独,咱们做儿女的要多给他们精神上的慰藉”王芳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家的日子里,天天陪老人唠家常,给他们讲学校的那些新鲜事儿,聊电视上那些啼笑皆非的细节,常逗得老人开怀大笑,婆婆经常说:“凤格可幽默了,笑一笑更年轻嘛”!在家的日子毕竟是短暂的,王芳经常想:我们出去上班了,老人照样感到很孤独,这可是个大问题呀!因此她想到了女儿,因为在她的脑海里有一个真理,那就是:孩子是连结三代人之间的纽带!于是她每天告诉儿子:“爸爸妈妈走了,你一定要听爷爷奶奶话。”直到今天,王芳一直有个习惯,每次打电话的时候总是询问:“今天爸爸妈妈累不累?”这句话折射出她那种牵肠挂肚的关心!
王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以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在她的思想里,只有让老人快快乐乐才是衡量儿媳妇是否孝顺的唯一标准,她把自古以来认为婆媳难处的说法抛向了九霄云外!她不但让公婆在晚年生活里得到了快乐,而且把一颗善良的心灵传递给了周围的人们!王芳孝敬公婆的事例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建立和谐社会就先从孝敬老人开始吧!
第四篇:晚安杂文随笔
武汉久违的连夜雨 让我回归于幼年时的习惯
随手翻起一本搁置很久的书 慢慢翻看
脱离电子产物的时光 原来也过的飞快
我愿意与自己对话 以各种方式
看过去的划线与注解 “嘲笑”当时自己的心境
当时的感受开始慢慢浸透此刻的灵魂
突然想起在很久以前的多个夜晚
下雨时钟爱起身拉开窗帘 看透彻夜空的闪电
听雨声敲击在屋檐的滴答声 以静默 陪伴
书籍就像一面镜子 它一直在那 投射出不同时期的自己 传达的价值观不@知不觉在变 当时觉得晦涩难懂的文字 在阅历不断加深时慢慢显化真意 又或者是当下的真意 热爱每一个时期的自己
当感觉快要迷失方向的时候就要开始快点与自己对话了习惯在晚睡的夜里提醒我 不要丢失童真 即使看的透彻也要继续往前走 每一个人都在往前 马不停蹄 像大家都渴望找到灵魂伴侣一样 即使不知道它是否存在 也仍然积极寻找 这可以看作一种勃勃的生命力量 有所追求的好事 脱下外表光鲜的皮 是否还能够认清二十多岁的自己的内心呢?被越来越多的事物所束缚 每天又有太多人来动摇自己的世界观 要怎么使它健全且不动摇 很难但需要坚持做到。
越来越少的软件可以单纯的书写,或许不久要回归带着墨香的笔记本了把,打下这段文字时窗外有撕裂的哭声与雨声相承,听不出来男女,不知道什么情况,持续了好久打断思路,准备去冲一杯速溶咖啡就睡了。
第五篇:一条路杂文随笔
公司“退城进园”搬迁到了离市区几十公里以外的新园区,虽然大家对搬迁工作早就有了准备,但正式确定了搬迁日期,又适逢年关,各项事务冗杂,不免显得紧张忙碌。
市区到新园区有班车往返,单程大约一个小时。
每天早上,闹铃要较之前提前一个钟点,才不致贻误班车,谁愿意将暖被里的酣梦截短一个钟头呢?除非他是个傻子!
哪家公司会录用傻子呢?
清早从家里出门到班车站点,有两条路线选择,一个在东一个在西,以脚力来计,大致相同。
更愿意走东面,迎着晨曦。
天还没有大亮,沿街的门面大多没有开张,早点铺已开始营业。虽是一条小街,吃食却颇为丰盛,当地特色的道和顺的大包子、老东门糁汤、谢家馅饼;外埠的兰州拉面、沙县小吃、南京灌汤包亦是顾客盈盈。我习惯自己在家里做早点,所以从未进去过哪一家买过什么,但那热气腾腾的香味与店家一大早热气腾腾的勤勉总是让我感到亲近与踏实。
大悲庵颇有些历史,那灰墙朱门锁着我无尽的好奇,却从未踏进去看过。逢初一、十五,庵门早开,一清瘦尼姑在阶下清扫,看上去年龄不大,薄唇抿着并无表情,一位年长的尼姑整理着安放在庵门外的香火摊,香烛火纸一应俱全供香客选购,回转身又将一侧的一副一米多高的金属支架往前挪了挪,近前看时,上面红纸黄字“外香莫入”赫赫醒目。安放妥当,那老尼便满意的坐在摊位后面,像守护她的信仰一样守护着她的生意。
会通桥下的河水早已冰消雪融,翠碧的绿波映出岸边萌动的春柳。每天和榆叶梅打着招呼,花苞却紧敛一如美人不说话,才仅仅隔了一个周末呢,再去看时,枝头繁花已烂漫到难管难收。
河边的小公园简静安适,虽有不少早起晨练的人,却并不喧闹,连那太极音乐都极轻缓柔和。不知何处来的一泓泉水,由假山处汩汩流着,激荡出碎玉般的声响。三足亭对着有两丛绿竹,在这轻寒料峭的春晨,那扑人眉宇的浓翠赶走了因早起而滞缠的一点儿困意,生命原是如此清朗,于无声处,那苍郁似暗含了动人心魄的力量,使懦者立弱者强的的力量
惊蛰过了,白昼渐长。倘若不加班而又没有塞车,回家总不致太晚。
小街比早上要热闹的多。日杂店里灯火通明,那些杯盘碗盏在灯光的映照下像重新刷了一层釉色,光洁照人;竹编的笸筐紧致细密,又轻巧又扎实;胖墩墩的钢筋锅,似乎在盘算,揽一怀暄软的大白馒头该是多么可喜……陶瓷的砂锅、香椿木的擀面杖、石雕的蒜臼子......都是过日子所需,价钱也都不贵,却自有俗世的清洁朴实。
花鸟鱼虫市场就要准备打烊了。店家招呼着最后一批顾客,马上就收摊了,价钱好商量,四条锦鲤个头可真是不小呢,收50块钱再送一包鱼食儿,着实够划算,买卖双方都喜笑和气约定下次再来;隔壁关在大铁笼子里的哈士奇可不知为了什么不满意,蹙着眉仰着脖子高声叫嚷;猫儿要柔顺的多,间或优雅地坐直了身子,不屑的四下望望,又蜷缩了身子,不声不响;花店的门虚掩着,营业已移到了室内,玻璃窗里的绿叶红花热情的招邀,我闻到了晚香玉的味道……
这世上有没有完全相仿的两条路呢?我不知道,但一生中走过的每一条路都给我好奇,并不是什么特别的新鲜激起我的探索,在这普通的街,我只是尚葆有热情来爱这当下的一切。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人的一生何尝不是一条路呢,或长或短或曲或直,一马平川要过跌宕坎坷也要过,一路风霜磨砺了耿耿之心,不妥协、不怯惧,顺天应时是对岁月的步步礼让。
每天,都含着笑意,在因缘的变化中顺应、无憾、欢欣,相信在每条路上,都能遇到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