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山蒙山九龙山游记散文
(一)你的村落,你的民谣(历山游记)
春天的花蕾,站在带着疤痕的枝头,诉说季节最初的柔情。
所有过往的岁月、所有搁浅的记忆,都只是春阳下无语的淡然。是从容还是淡漠?或者只是起伏跌宕后苍凉的麻木?
桃花年年笑春风,绚烂转瞬是凋零。
燕子栖止,土地漂浮。你的村落,你的民谣,你静静固守的那份信念哦——春天不会这么漫长。
并不漫长的春天总不乏探寻的目光,和踏碎宁静的脚步。
风景在远方,风景就在所有陌生的角落。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蓝天、白云;桃红、柳绿,远去的舜帝和扑来的历山。
逝去的一切,晃动风中果林;该来的一切,野花悄悄走近。
正是怒放的季节,正是拼尽了性命也要破土而出的季节。
躁动的欲望和向上的挣扎,哪朵鲜花能够孕育秋天的果实?
脚步是迤逦的,山势是蜿蜒的,而生命的旅程注定了曲折。
正是这曲折营造了曲径通幽的憧憬,正是这憧憬构建了禅房花木的深邃。
于是让脚步驻留,让瞬间的璀璨进入记忆。当你拥有一段和煦的回忆时,也就拥有整个春天了。
山岗上的眼睛、衰草中的脚步,以及风中放逐的心情。寂静的天空里,有最初的呼唤零落出,纷纷的流云,迎迓我的歌唱。
若人识得心中宝,千年险路一日还。
才真旺姆这么给灵魂定了位,她说如果我们不在当下停下来欣赏一下路边的风景,就永远不可能拥有幸福。
其实幸福只是每个人心中的感受罢了。人生如戏,出将抑或入相,没人能把握最终的结局。但既然已经置身这喧嚣舞台,除了投入,你,无从选择。
只有退场的瞬间,新的轮回会发放每一个人曾经的原乡、曾经的呓语。
于是感慨:我的村落、我的民谣。
这终将成为过往。
(二)蒙山驴踪
蒙山,位于山东省蒙阴县(因处蒙山之阴而得名,西汉置县)南部,东西雄列,绵延百余里,主峰海拔1156米,为山东省第二高峰,素 称“亚岱”。奇峰耸立,层峦叠嶂,深涧遍布,古称有“七十二峰”、“九十九峪”、“三十六洞”。主要分为四个景区,龟蒙是养生旅游区(平邑),云蒙是生态旅游区(蒙阴),天蒙是天险观光区(费县),彩蒙是山林休闲区(沂南)。
五月十八日,一个红了樱桃,绿了野草的葳蕤夏日,披一身骄阳,伫立蒙山脚下。老龙潭的碧柳葱茏繁茂,万缕青丝扬,一领翠衫秀。纤手迎远客,浓荫纳驴踪。
有人说旅游就是卖掉自己的庄园去看他人的庄园,还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而此刻在青山的背景上,所有苍苍的华发都是岁月漂白灵魂后的淡然。我们眼中的风景,或许是他人心中渴望挣脱的羁绊呢。这么想来,我是否该以最谨慎的情态,真诚地去凝视那山、那树、那扶杖的衰老和单薄的村落呢?
面对如斯熟稔的气息,我无权艳羡、无权悲悯、甚至无权惊叹,我只是山中一缕疏忽而过的风。那么,就让我静悄悄地融入这风景吧。
踏过顽石与溪流,硬朗的脚步和柔情的探寻,时光因平和而变得充盈闲适,只是破碎的静谧,是否会因跫音而变得峨眉轻蹙?
世之奇伟,常在于险远,美丽的彩虹,总是风雨过后的装点。为了一睹江山的曲线,为了俯瞰大地的秀美,我们——登攀。
孔子登东山(蒙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今天的攀爬只让我感受了自身的弱小和人类的渺小。
“不惊渤海桑田变,来看云蒙漏泽春”(苏轼)。春的踪迹已然归隐绿肥红瘦的深处,顽石上叩响的,只有驴者的踪迹,怀念曾经的绚烂和馥郁。
“马蹄踏碎琼瑶路,隔断蒙山顶上峰”,我无法想象康熙大帝在那个冬日是如何面对苍茫山野的,但一个骑射王者的英雄之气,分明已散入那历史的皱褶,渺渺回响。当乾隆再度吟哦“山灵盖不违尧命,示我诗情在玉峰”的时候,也就意味着细腻替代了粗粝,只是那豪情和峥嵘,已然变成了山脊上最后的琶音。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这是李白和杜甫同游蒙山留下的佳句。今天,当我跏趺蒙山之巅,坐成山峦背景上一尊沉思时,我又该发出怎样的感怀呢?斩开一隅飘然山,双肩横担东来峰。蒙山,你属于我,我属于你,灵魂相握的瞬间,我们——彼此深深感悟。
千古飘然山,万世东来峰。绿梦无涯处,宁静享太平。
为万物祈福!
(三)烟雨濛濛访九龙
细雨深春锁九龙,高山幽谷隐三清。
莫道红尘仙踪远,雾岚生处听松风。
凤城幽峡,房干深壑,赏景何须赴远?密林苍石,青松碧潭,迤逦小径蜿蜒。苔痕自莹然。心空天地阔,跫音无边。放逐浮生,恬然长梦,我来也!
霪雨和风流岚,过槐香氤氲,冰姿翩跹。一步一景,移步易景,贪心驴友欢颜。凝眸复顾盼,造化多神秀,一路惊叹。身边皆是风景,只需用心看。
一枝松
翻腾蛟龙的身姿
探向起伏的山峰 和遥远的海洋
雨就这么飘过
风就这么飞过
滴水穿石不容争辩的翠绿
浸蚀的千百年
就这样流——过
天空比心小了些
生命比心薄了些
可是心你坚硬又脆弱
以至细叶磨出的伤痕
在顽石中砥砺成一钩残月
第二篇:蒙山游记
蒙山游记
2月4日8时多分,我们五人带着狗来到了蒙山脚下,前面不远处就是蒙山四峰之一——云蒙。
走过那具有恢宏气势的大门,我们一行人就一脚迈进了云蒙山。
先是金刚门广场,一尊尊佛像展现在我们面前,姿势不同,形态各异。再四处走走,还能发现龙头喷水池,那栩栩如生的龙头在面前——头朝上,大嘴张开,显得威武极了。
再往里走,就能看见林间了。
一步迈一个台阶,一边走着,一边看旁边的风景:一颗颗高大挺拔的树耸立在小路边,树下方的大石头轻轻的靠在树边,仿佛孩子依偎在妈妈身旁睡觉似的。
继续往上走,就看到了李时珍的塑像。
塑像的旁边还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中国蒙山药用植物园,很显然,这里就是种植各种药物的地方了。
把这些风景化为纪念以后,我们就继续往上走。走着走着,就到了十分美丽的蒙山天池。
定睛一看,小路的旁边有一条“雪河”。看着那片洁白的雪,我们的“战意”顿时大增,开始加快速度往上爬。
终于,我们看到了很别致的一道风景,那是一个非常大的猴笼。里面有许许多多的猴子,那些小猴子十分的可爱,看见我们,都一起涌了上来。
看着它们的样子,我们不禁给他们喂食吃,看着他们争抢火腿肠的样子,真是有些好笑呢。
小猴子们都吃饱了,我们却累得不行了,一只手拖着腿,另一只手拿着拐杖往上爬,爬到了一处悬崖边,往下一看,真是能吓死人。
还真是站得高,看得远。这么一看,就能看到千米以外的东西,真是奇妙极了。
十点多分,我们爬到了三分之二的地方,还想再继续往上爬的时候,看到前面的路被封住了,我们“迫不得己”地下了山。
“哎呦,我的腿呀,好疼呀,以后再也不爬山了,累死了。”我旁边的邵雅琪摸着自己的腿,十分埋怨的
说道。
“就是,好累呀,我的腿疼死了。”看到邵雅琪这么说,我也不禁说出了一句。
一路上,我们说说笑笑,慢悠悠的走下了山,那时候,已经一点多了。
果不其然,等到第二天起床的时候,我们大家的腿,都很疼,甚至是走不动的那种,但是回想起来,既然收获了快乐,之后的疼痛就不算什么了。
第三篇:蒙山大佛的游记
游览蒙山大佛的遐想
几百年前,一尊巍峨雄伟的大佛在人们的视野中悄然而神秘地消失,上世纪80年代被学者王剑霓老先生发现,2006年,当地政府聘请专家对大佛进行了全面保护和修缮。这就是位于太原市西南郊区坐落在蒙山上的大佛。蒙山大佛也随之被人们知晓,自2008年5月12日向游人开放以来,蒙山大佛之游一直让我魂牵梦萦,借着春日和煦的阳光和一份轻松的心情,借着周末,我和老公开始勾画蒙山大佛景区的游览行程。
蒙山大佛位于太原市西南20余公里处晋源区金胜乡寺底村蒙山北峰之阳,可自驾车到罗城,再向西行驶大约3公里就可以到蒙山景区,在市区可坐58路车终点就是蒙山大佛风景区。因为是初次登蒙山,我们在到达罗城后,看到一批背包客正沿着指示牌向景区徒步前进,我们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沿路盛开的油菜花和疾驰而过的旅游大巴,让我们不仅强健了身体,而且也更多了几分探险猎奇的欣喜和兴奋。当蒙山风景区的几个大字映入眼帘时,心头的欢愉溢于言表。景区的一副对联:“佛是一座山净心净土,山是一尊佛净土净心”,带给了我无限的遐想。
蒙山大佛,又名晋阳西山大佛,所在的寺院原为东魏所建的大庄严寺,经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天保二年高洋帝依山凿制,历任五位皇帝、历时26年之久,到北齐后主高纬时凿成。为佛教净土宗早期道场开化寺的上寺建筑物,是中国最古老的摩崖石刻大佛。大佛高约60多米,低于四川乐山大佛,但开凿时间比其早162年。
传说唐武德三年,李渊留守晋阳常来拜大佛,从此与李世民父子有着不解的渊源。有一次他参拜过大佛的当晚梦见佛光普照,以为祥瑞,从而坚定了起兵的决心。唐武宗灭佛时,大阁虽然失修破败,但大佛未损。元末寺毁阁倾,火佛头部掉落,残砖破瓦和山间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晋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称法华寺。显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便从此埋没六百余年。
蒙山大佛,自北齐全国的工匠们终于将它建成之日起的800年间,它目睹了隋唐的盛世,经历了五代的纷争,度过了宋金的劫难,到了元代的时候,这尊饱经沧桑的大佛终于抵抗不住历史给它带来的一次次磨难,大佛的头部颓然坠落,它的身躯便又一次沦入大自然的风雨中。在查看了蒙山大佛的深厚历史背景后,怀着对先人技艺的慨叹和岁月无情剥蚀的复杂心情,我们走进了这座位于开化寺沟内栩栩如生,安详恬静的摩崖大佛。
随着人流我们从景区入口向最深处迈进,拂面的春风和沿途郁郁葱葱的绿树,沁人心脾的感觉扑面而来,一路的徒步不仅没感到一丝劳累,反倒兴奋异常。没有了城市的嘈杂和喧嚣,静谧悠远的感觉平复了心绪,我深切感受到这的确是个修养身心,颐养天年的佛家圣地。4月的蒙山给游人营造了一个清凉的胜景,但游人的嬉戏和开心的兴致,又为这个幽静的山林增添了几分喧闹和勃勃生机,轻松愉悦的表情洋溢在了每一位游人的脸上。
沿着石阶而上,穿过绿树丛,我们来到了位于开化寺的连理塔,我脑海中闪现过颂扬忠贞爱情的千古名句“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我和老公当然也要上去祈祷一番的。当真正走进的时候,放眼望去,开化寺的连理双塔留下了岁月侵蚀的斑斑烙印,塔高约11米,砖砌单层,平面呈方形,已有些破败,两塔形似相同,间隔1.7米,下连基座,所以也称“连理塔”。据考证是两座墓塔,北齐创建的开化寺下寺遗物,具有唐代手法过渡到宋代手法的特点,我国现保存的仅此一例。看来是一座建筑遗迹。开化寺的祈愿树上数不清的祈愿条在风中尽情地摇曳着。在群山丛林中,我们尽情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踩着石阶,沿着淙淙溪水,又向大佛一点点迈进。“佛光普照”的大字好似将世间的福运播撒给前来礼佛朝拜的信徒们,经受心灵的洗礼,感恩的心态,虔诚地对待各种际遇和周遭的一切。
持之以恒的攀爬让我们终于走到了了心仪很久的大佛面前,我仰头注视着这尊佛像,眼睛微闭,面容安详,似在沉思,又似乎在诠释一个佛教界亘古不变的规律:因果轮回!无言地教导各位凡夫俗子们恪守自然规律,修身养性,颐养身心,才能永葆安康。大佛现场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由于年久风雨剥蚀,岩石表层风化严重,但巍伟的气势还是让游人嗟叹不已。
当岁月的风吹去历史的浮尘,留下的都是中华文明的博大包容与心意相通。自2008年5月12日,蒙山大佛景区对外开放以来,这片静谧的山林也成了市民们休闲郊游的好去处,然而,它因何而建,又为何被破坏得如此严重,它的身上被蒙上了太多谜一样的色彩。一尊大佛如沉睡的历史,将文明血脉已镌刻在岁月的长河中,又如一座永远的丰碑,吸引着无数的朝拜者薪火传承,亘古不绝。
第四篇:游记散文
一、写景状物栩栩如生
我国地大物博,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历代文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秀丽的景象加上文人卓越的才华,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描写了这样的景色,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长江边,作者心境如水,啜饮着美酒,吟诵着关于明月的诗文,“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简短两句,把寂静无声的月亮写得宛如八九岁的小姑娘,活泼可爱。此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置身于朦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来,油然而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难怪老苏要“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了。寥寥数笔,作者便勾勒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当时的江月都已成空,但读着这段文字,我们却如身临其境一般,扇动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亦能看到波光粼粼的万顷碧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举头望去皓月当空,在云间穿梭,似乎和人间的儿女嬉戏追逐。要不是散文对当时明月传神的描摹,又有谁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好?
二、融情于景,动人心弦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秀的写景散文,都是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写景是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文章的灵魂。在写景中借景抒情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称为他的压卷之作,其中描写自家庭院的明月之景,更是堪称经典。“三五之夜,月明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这段文字看似笔墨疏淡却情韵绵远。十五之夜,圆月高悬,倍感思亲,而作者的亲人却已亡故;桂影姗姗可爱,而赏景之人却“斯人独憔悴”; 景致依然,人事已全非,这样的景物读来,谁人不能体味到作者的悲凉?此外,作者以动态的景物来衬托内心的寂寥,将心底深深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无限追思,化作清冷的月光,摇曳的树影,读来使人不禁为之心动,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也于须臾之间表现的淋漓尽致。融情与景,用景物来抒写心绪,也算是游记散文中的另一番景致吧。
三、托物言志,含蓄隽永
有人说,中外游记散文最重要的不同在于,中国文人写景,不象外国文人习惯与到自然中寻找自我,相反的喜欢将景物的特点投射到自身,因而崇拜山的沉
稳,水的轻灵,大地的浑厚,天空的辽远,从而在中国的游记散文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在描写美丽景色的同时,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学。这无疑给游记散文增加了许多魅力。这样的文章举不胜举,王安石在他的《游褒禅山记》中,作者介绍了山得名的由来,进山游览的经过之后,从前洞游者多,后洞游者少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从山名被误传得出学者必须“深思甚取”的至理名言。读罢此文,使人深深感受到他“务为有补于世”的文风和人格魅力。又如苏轼在《石钟山记》中,不仅用生动的语言,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月黑风高风及浪大的可怕恶滩险境,同时也在文章里,围绕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不断展开追问,面对前人不同的结论,作者不盲目相信其中任何一种,他坚持实践出真知的原则,深夜泛舟到石钟山绝壁之下,借着月光和火把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也给了我们一条终身受用的道理: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加入了作者中学思索的游记散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更表明了我国的哲学不落后于任何一个西方世界。时光流返,这些散文的光彩亦就生辉。
四、语言优美,妙笔生花
在以上这些特点之外,游记散文诸多的语言特色也是必须提及的。如果写景散文是曼妙的女子,其描写的景色就是她国色天香的姣好面容,抒发的浓情就是她风姿绰约的美丽姿态,蕴涵的哲理就是她呵气成兰的优雅气质,那么优美的语言就是她恰如其分的表现伊人的得体服饰。
这其中包含准确到位的用词、变化多样的句式、不一而足的修辞手法、朗朗上口的音韵绝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在描写气势磅礴的天姥山时,用尽了夸张“天姥连天向天横”衬托“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在描写奇幻的梦中仙境时,那奇特的想象:声势浩荡的“熊咆龙吟”,随后是整齐而另人惊叹的“虎鼓瑟”,“鸾回车”,最后是日月照耀着的“如麻仙人”。短短文字间,尽显了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天赋。这样的才思,这样神气的游记散文,不值得我们千百遍的吟颂回味吗!又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其中几乎是字字用典,字字对偶,其华丽的辞藻,丰富的内容,流畅和谐的音律,工整多变的句式,读来给人以畅快淋漓之感,细品之下,又能感受到作者独巨匠心所勾画出的山水美景,连韩愈都情不自禁的赞叹:“江南多临观之作,而滕王阁独为第一”。这样的成功正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排比、通感、叠词、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缘故。像其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上下对偶的同时,在句中自成对偶,形成了“当句对”的特点。同时在色彩上,将碧水青天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上而下,相映成趣,远近虚实整合到一句里,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秋景图,给人以无限美感,最终使得这一句成为千古绝唱,成为游记散文中的绝品。
像这样美不胜收的游记散文在中国文学长廊里还有许多许多,它们就像我国各地的风光景点一样,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热爱中国文化的读者去探索,去发现,去品读!
第五篇:历山瞬王平游记小学生周记
假期中,我、爸爸、妈妈和姐姐一起开车,来到山西省南端的垣曲历山舜王坪风景区。那里的级别是国家自然保护区,4A级景点,哪里的区域面积是2.48万公顷,舜王坪最高海拔(2348)米。瞬王坪因舜王在此耕而得的名,在海拔(2348)米的中条山之巅。
我们一家用了一个小时爬上了陡峭的山顶。顶部土地平坦,四周悬崖峭壁,形成了天然大牧场。一大片连绵起伏的草地,开满了五艳六色的野花,有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这三种颜色,这三种颜色合在一起,好看极了!就像花的海洋,花丛中有许许多多的小昆虫正忙着采蜂蜜,小蜜蜂发出了嗡嗡的响声,又像昆虫的世界。
我们下山时的两侧都是松树,松针落在树下就像铺了一层毯子,松针上挂着许许多多的松果,有一位好心的叔叔送给我一个松果。舜王坪的景点极为丰富,众多的景点不仅具有较高观价值的哦!
我们玩得很开心!小朋友们是不是也想去看一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