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梦与现实优秀散文
人人都做梦,梦梦皆不同。同梦是梦想,想梦难如梦。
梦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对梦的解释为:
一、睡眠时局部大脑皮层还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而引起的脑中表象活动。
二、做梦。
三、比喻幻想。第一条是对梦的文字解释,第二、三条是引申义。第二条说的是晚上做梦,第三条的幻想就是人的梦想,有点白日梦的意思。哈!这样说来,人无时无刻不在梦中,你在清醒时稍一走神,可能就做了一个青天白日梦。看来,梦与现实是无法分割的,难怪古人早就有人生如梦的感叹了!
再说开头的顺口溜,只要是人就没有不做过梦的,但却没有相同的梦可做。相同的梦就是青天白日梦了,也叫梦想。有一句话是为了共同的梦想而奋斗。要奋斗,看来梦想不是好实现的,于是有人在遇到困难时求救于晚上的梦。说:求求神仙给我个梦吧,告诉我这个事怎么解决!就很早上床等待梦的来临。可奇怪了,越是想做梦越没有梦可做。不知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体验。
世间的平凡人把晚上做的梦当作飘渺的虚无,把现实当作实现梦想的实境。而世外的隐士则把梦当成清醒的实在,把世间当作混沌的梦境。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诸葛亮自是世外高人,他早就梦到世事的变化和自己的命运。《三国演义》中交代:当徐庶对刘备走马荐诸葛后,怕诸葛亮不答应出山,去曹营之前先去见了诸葛亮。说了来意后,诸葛亮的态度是极不情愿。书中这样描述---孔明闻言作色曰:“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说罢,拂袖而入。可见,诸葛亮已经知道自己出山后鞠躬尽瘁的命运。另外,三国中还有一位更高明的做梦高手,就是水镜司马徽先生,他洞察世事,知道诸葛亮的命运还要二荐贤士。书中有:“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和“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的描写。诸葛亮要出山辅佐刘备,按现在的官职,就是国务院总理。水镜先生为什么替他惋惜,他自己又不情愿去呢?那是他们对未来已了如指掌。
诸葛亮为此躲出去俩次,没想刘备求贤若渴,又三次去请诸葛亮。诸葛亮这次没躲,大白天佯睡于草堂。他想用傲慢激怒刘、关、张三兄弟。张飞脾气急要发作,刘备忙制止。诸葛亮在不能装睡了,才隆中三分天下,出山辅佐刘备,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其实他没有死,世间的一切,只是他在隆中做的一个梦而已。
有关梦的见解,海天居士在他的文集《诺亚方舟》中有详细的论述。他把人分成三个我,我还不太认同他的观点,这里我们谈梦与现实的关系,就不在详细介绍了。
晚上我们做梦,这样或那样的梦,它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我们如何运用梦的启示来实现我们现实中的梦想呢?关于运用梦最绝的当属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一则名叫《牛飞》的故事。
我们县有个人买了头牛,很健壮能干。这天夜里,他做梦梦见牛生了两只翅膀飞走了。醒来之后,他觉得很不吉利,担心这牛要保不住。于是他就把牛牵到市场上,赔了点钱卖掉了。
他把卖牛得来的银子用手巾包好,缠到胳膊上,便往家里走去。走到半路,他看见一只鹰正在吃着半只兔子。他走过去,那鹰也不惊动,似乎是人家驯熟的猎鹰。他觉得捉一只猎鹰可以换不少钱,就抓住鹰,把手巾头拴住鹰腿,架在胳膊上要继续赶路。那鹰这回可不老实了,一个劲地挣扎着要飞,这人一下子没有抓住,那鹰竟然带着手巾一起飞走了。自然,包在手巾里的银子也被带走了。
这似乎是天命注定的,可是如果这人不信梦,或者不贪图捡便宜,那走着的牛怎么会飞掉呢?
我读不懂古文,这是白话译本。我不知译者是否加进了自己的见解,加了一个结尾。但这应该是蒲先生的文风,爱在故事后加一评。真是很绝的一评,其中有对梦信则有不信则无的概念。但相信了梦,不在做白日梦---想抓住鹰来补贴卖牛的亏损,也就没有牛飞的故事了。这个老蒲,把我弄糊涂了。
下至平民百姓,上至帝王将相,晚上都会做虚无的梦。但还有一种很直白的梦--比如,身在异乡梦见某个亲人摔倒或死亡,惊醒后马上打电话,也许真是亲人有病了或死亡了。这种梦极少,应该属于托梦,更加带有神秘色彩。除了这种梦,谁也不能窥见梦中的隐意,可能只有神仙才能破解梦的谜团。但是不是有神仙存在,还有待于人类进一步发现。
我通过观察,发现了人类一种普遍的现象:孩子天真无邪,看到影视中神仙神通广大,都会有做神仙的梦想。到了青壮年,可能是生活的压力和社会知识的增多,不在相信有神仙存在,就放弃了这个梦想。到了老年,想起自己将不久于世,而神仙能长生不老,又会想起孩时的梦想。我想是不是人类本来就来自那个神秘的地方呢?儿童刚从那地方来,老人要回那地方去,才会形成这样一条梦想的曲线呢?那个地方本来就有一个你,而你的一生,只不过是他在那里做的一个梦!
但无论如何,对人来讲:梦是虚无,现实是实在。如果你做了一些奇怪的梦,不要去管它。这种梦很快就会被忘记,可能你早上就记不清了。如果这个梦做得很清晰,久久不能忘,你要去请教一下高明的解梦人。如果你在现实中造了一个梦,你通过努力实现了它,那我恭喜你梦想成真,如果还没有实现,那你还要加倍去努力!
第二篇:理想与现实优秀散文
有人说,天刚刚黑的时候,天边出现的第一颗星星,叫做黄昏晓。可它,却让人可望不可及。
——题记
理想就像春天,孕育着希望的生命;理想就像夏天,开出了希望的花朵;理想就像秋天,收获了希望的果实;希望就像冬天,埋下了希望的种子。四季轮回,我依旧编织着那橄榄绿的梦想。可是,追梦路上,总有荆棘,现实和理想总是背离,却又同时共存着。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外面的冷风如尖刀般地割着我的我的面颊,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天空也铁青着脸。我和发小坐在雪地上,我们的心,无法沉淀,因为,在追梦路上,我们又一次遇到了坎坷。
头一天,我们商量好把深藏在心底的梦想告诉父母,然后获得一些小小的鼓励和支持。却未想到,我们又一次受到了打击。
我的父母听完我的想法,都以沉默相对。我记得爸爸说:“女孩子家跑去当兵,做梦呢吧?!你从小被我们宠着,去部队,你能受得了那些苦吗?我敢保证,要是去了部队,你是第一个哭鼻子的人!别胡思乱想,做那些空虚又不能实现的梦了,好好学习吧,以后找个好工作就行了。”听完爸爸的话,我难过的跑出家去找两个发小,没想到,她们的爸妈也是一样,不同意!婷婷说:“我爸妈说我们那就是一时兴趣,以后会有真的理想,现在不用这么当真。”我听完以后,两朵泪花在眼眶里“绽放”,我想着:为什么,为什么连父母也不理解,也不支持。也许这个理想却是有些荒唐,但是我们有坚持下去并实现它的决心,可是没人理解,难道真的是我们的想法太荒谬?也许理想和现实就是这个样子吧,两者总是背离,却又共存着,怎么也无法将它们扯开。但是,既然都坚持了三年,我不会因为他们的不理解而放弃。我紧紧的拉着发小的手,告诉她们,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放弃,要证明给他们看,证明我们的坚持不懈,还有执着。
从小一起长大,我们把这共同的理想当作一种使命,去追求,去努力完成。所有人都认为三个柔柔弱弱的女孩子去参军,去自讨苦吃,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是脱离现实的想法。也许他们没错,但是为了这橄榄绿色的梦想,我们可以承受一切,包括那充斥着我们生活的讽刺、打击、挖苦,甚至嘲笑。然而,在我们心中,理想不会因为现实而被放弃,虽然理想与现实总是背离的。
现实,往往没有理想那样美丽;而理想,也不像现实那样真实。可是,我们都坚信,只要坚持,理想就会变为现实!如果说理想是一粒种子,那么它终究会变为枝叶繁密的大树;如果说理想是一棵大树,那么它终究会长出累累的青涩的果实;如果说理想是一个青涩的果子,那么它会在风雨中变得甜蜜可口。所以,在我们看来,只要坚持,我们一定能实现理想。
如今,我们依旧编织着橄榄绿的梦想,而父母们也都看到了我们的执着,并给予了很多鼓励和支持。现在,我们懂得了——理想不一定只会与现实背离,付出后,努力后,现实和理想是和谐共存的!
我们的梦想,就像是那名叫“黄昏晓”的星星,虽然现在还无法触及,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几年后,我们会亲手把它从遥远的天际摘下来,黄昏晓,不再是那么让人可望不可及。
在梦里,天亮了,我和发小穿着一身庄严而美丽的解放军军装,在晨阳下笔直的站着,向我们的爸妈敬着军礼,最后,踏上了去往军营的列车,载着我们的军旅梦,缓缓驶离了车站,那是橄榄绿的理想,悄悄变为现实的梦……
第三篇:梦与现实爱情诗歌
1
梦与现实
太近
就象闻到你的气味。谁也不做声
在我的后面
一棵树倒下了
鸟儿飞起来
铺满了一夜的想
记起
一首诗,就象一个灵魂
在运动。
你跟随着
梦
进入更多的梦
也许爱的门能自动的打开
可现实的醒
会让我手足无措
当我想你的时候
我是我吗?
是我想要的一部分吗?
那些锁着心事的雾
在梦里飘着
我得到的一些东西
你的整个躯体
都躺在那上面
那是雾吗?
我对着对面的镜子说
玻璃的雾也一言不发
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有多少个夜晚
我把一幅画,乃至一个风景
握在手间
就象握着美丽的你一样
那样的柔软,舒服
就象握着一杆藤条
在梦里扫
进入记忆
向里
和我的诗在一起
就象在我的动脉里
血与诗
交融
被我的躯体
阅读,在心室里
火与爱
篝火透明
火舌
窜上了屋顶
集中,那美丽动人的所有的表情
都写在诗中,我记起
那个,太多
想要的梦
从各个方向
把我叫醒
屋里,所有的东西
都是多余
只有你的气味
冒昧地飘在我的屋顶
天花板我够不着
只有面壁思过
叹息,拍自己的膝盖
错过了梦的时机
现实
和梦一样吗?
困难,一个个
蜷曲进入梦的地方
我的树在四处摇晃
小鸟飞离的地方
就是你想要去的地方
第四篇:梦与现实,你相信多少?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一觉惊醒,然后惊魂未定地给他/她打电话,小心地问他/她现在是否还好。因为在梦里你看到她在地狱昏暗的角落哀怨地唱歌。还有的时候,明明准备好一大早出门,却因为前一晚梦到地铁失事而果断决定不出门了。
虽然从古至今对梦的解释五花八门,有人认为梦只是睡眠状态下脑区活动的一种简单的副产品,也有像弗洛伊德这样的人认为梦是通往潜意识的大道。很多人愿意相信弗公的话,总觉得梦是有寓意的。因为梦里的人和事都是我们熟悉的,如果没有任何潜在涵义,为什么梦见跟他kiss而不是跟另一个他呢?
不管梦和现实是什么关系,不管梦是否能够预测未来、是否隐含着微妙的寓意,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对梦的理解确确实实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决策。
你认为梦是什么?
卡耐基梅隆大学泰珀商学院副教授凯利?摩尔韦奇(Carey K.Morewedge)和哈佛商学院副教授迈克尔?诺顿(Michael I.Norton)在2009年所做的一个研究发现,梦在每个人心中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研究者给美国、韩国和印度的学生提供了4种已有的梦的理论进行选择,看他们对每种理论的接受程度。
·理论1:弗洛伊德理论:梦体现着深埋在潜意识里的情感,而那些被回忆起来的梦的碎片则能帮助我们揭露这些深藏的情感。
·理论2:问题解决理论:梦主要是用来处理与生存法则有关的信息。因此,梦能给我们提供有关如何解决问题的深刻见地。
·理论3:学习理论:梦是大脑处理白天所接触到的信息的过程,它帮助我们清理掉没用的信息从而避免大脑信息混乱。
·理论4:副产品理论:梦是一种没有涵义的幻象。是大脑在处理感觉输入的随机脉冲时所产生的一种幻象。
结果显示,不管在哪个国家,人们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认同度都是最高的,认为梦具有深层涵义。(美国56%,韩国64.9%,印度73.8%。也许东方文化更加相信梦的潜意识涵义。)那么,对梦的不同理解会对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在调查参与者对不同梦的理论的信念后,研究者要求这些参与者想象三种不同的情景:在他们打算坐飞机出门的前夜„„
(1)他们想象着自己所搭乘的飞机失事了;
(2)他们梦到自己搭乘的飞机失事了;
(3)他们所选择的路线在他出门前夜发生了真实的飞机失事。
哪种情况更可能使你取消航班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梦到飞机失事比想象着失事更可能影响你的决定,无论你对梦有着怎样的理解。而认同弗洛伊德理论的人,会认为梦到的失事比真实发生的失事更加可能使自己取消航班;而不认为梦具有潜意识意义的人则觉得真实发生的比梦到的要可怕,会更容易导致自己取消航班。
所以,看来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那么强烈地因为梦到诡异的事情而惴惴不安。只有强烈认同弗洛伊德的人才会觉得梦到的危险事件比真正发生的事件还让人恐慌。
你喜欢什么样的梦?
另外,这个研究还发现,不仅不同的人对梦的看法不一样,对同一个人来说,不同的梦其重要程度也不一样。你可能也体会过,虽然做过很多梦,但是大多很快便忘记,有的梦却不断被想起,甚至拿它作为行为指导的重要依据。(这里所说的梦是指被意识到的梦。事实上,每个人每晚都会做大量的梦,只是有的人醒来知道做了梦并能或多或少回忆起梦的内容,有的人却完全不知道自己做梦了。这里所说的对于梦的解析,是指对那些醒来后记得的梦。那些根本没被意识到的梦,就另当别论了。)
什么样的梦更容易被记住呢?人们更喜欢那些与自己的固有想法相符合的梦。
研究中,研究者先通过调查把参与者分成两组,一组是虔诚的教徒,一组是不可知论者。然后要这两组人同样想象,他们梦到上帝对他们发出两种暗示:
他应该去进行环球旅行;
他应该去麻风病人集居地待一年。
然后要他们评判这两个梦的暗示对他们来说有多大的意义。
结果表明,这两组人会因为先验固有想法不一样而对梦里的两种暗示有不同的诠释和赋值。对于虔诚的教徒,不管上帝要他去环球旅行还是去麻风病集居地待一年,他都觉得这是上帝的旨意,是同样的重要的。而不可知论者的答案是,第一个暗示比第二个暗示更有寓意。因为在他眼里,上帝并不重要,他的先验想法是他喜欢旅行而不喜欢去麻风病人集居地呆着。这样他认为让他环球旅行才是有重要寓意的梦。他可能马上以此为理由放下一切去环球旅行,而至于上帝要他去照顾麻风病人的事,当然是提都不会提,甚至想都不会想的了。每个人对梦的诠释都是有选择性的。因为我们渴望梦能验证与支持我们的先验想法,所以我们便选择性地去关注那些 “心有灵犀”的梦。这和其他心理学家们曾经提出的“证实偏见”(conformation bias)不谋而合了。证实偏见是说人的大脑有强大的选择机制,会自动过滤那些你不赞同的观点,只留下你认为正确的。
尽管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在对梦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索,对于梦的真实涵义我们依然知之甚少,所收获的也不过是在大胆假设的基础上,发现了一些有趣但难以解释的现象而已。就让我们暂且看着科学家们继续小敲小打,为将来的某个惊天大发现做铺垫吧!
犹太人流传的古籍《塔木德》里说,“一个没有得到释义的梦,就像一封未曾被启读过的信”
(A dream which is not interpreted is like a letter which is not read)。这么一想,我觉得我像一个存封了无数未开启过的信封的超级大信箱了。你也是吗?但愿我们赶紧找到那把开信箱的锁吧。
文/迷鹿波波
第五篇:现实与理想的落差_文学散文
山涛与嵇康同是“竹林七贤”之一,二人相投甚欢,为何二人突然绝交,而且嵇康还有把他公之天下,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们不欢而散。这值得考虑。从前我模模糊糊接受了一些看法,说是山涛屈服于权贵当着司马家族的官,而嵇康是非常高义的。山涛要嵇康出马做官那真的是为人所难,在道德上说不过去。但话说回来,这至于绝交吗,嵇康推辞了不就完了么?疑点还有,当时嵇康是做着官的,官衔不大,是个闲差,并无多大油水,甚是不能保证潇洒的生活。你看他领着中散大夫的俸禄,还有抡起袖子打铁。也就是说公务员兼职,来买喜欢喝的酒,提到阮籍家去接受他的青眼。想来这样的生活也并不宽裕,既然已经做了官了淌了浑水,何不干脆把官做得大点呢。我们推测,山涛绝对是出于好心帮自家兄弟一把,而绝不是把嵇康往火坑里推。山涛要去当更大的官,把自个的肥缺让给嵇康,这应该说是莫大的帮扶了。嵇康如何不领情,反打一耙行不正的作风。山涛比嵇康年长,两人是忘年之交,按理说,这两人有着同样的地方,不然不会集聚在竹林,但是肯定还有不同之处,不然不至于走到决裂,而这种决裂仿佛是信仰方面的隔阂,有伤原则,却不毁友谊。有什么证据呢?嵇康被处决之前,对着自己的儿子说,有山巨涛在,我对我的儿子就没有忧虑啦。而山涛也在用行动证实了嵇康的遗言,嵇康的儿子得到很好的待遇,后来还在朝中为官。一个被杀头的人的儿子能登上仕途而不比孔融的儿子像覆巢之卵,应当说山涛出了很大的力气。那么说嵇康与山涛究竟是绝交了还是没有。答案很显然,没有。
陈庆元先生给嵇康写的传的大标题是“龙性难训”,也就是嵇康身上太有自我的个性,不容妥协不许被收买,这个性格是难以驯服的,像传说中摸不着而且神秘的龙。嵇康就是这样的人,才会得罪钟会,得罪司马昭,而这一切,都要从《与山巨源绝交书》说起,这是一个伏笔。嵇康所任的小官不能满足其生活需要,他不往上爬也不辞官,这是由于他对理想世界的幻想,或者说对以往时光一种追悼式的怀念。为什么这么说呢,嵇康是曹家的女婿,这个官是曹家给他的,不论大小,嵇康都十分珍惜。嵇康所在的年份处在魏朝末年,朝政已经被狡猾的司马家族把持着,魏朝天下俨然改姓司马了。当时人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说明司马家的野心勃勃,而且公然在政坛上耀武扬威了。司马家族扮演着篡夺者的身份,企图拉拢天下名士来巩固自己的位置。山涛也许就是那个识时务的,但不能说他品格低下。显然如果让朝廷比自己才能差的人来管理,那么社会不是更为黑暗么。何况山涛自幼家道中落,重新振兴家族的愿望需要政绩来实现。其实山涛的选择说到底也没有过错。只是嵇康身上更多一份不羁,更多一种不合适宜的想法而已。
嵇康和山涛绝交,实质的说法应为,嵇康和司马家族的绝交。如果一个大名士不为我所用,他的下场只有一个,杀,这是司马昭的想法。嵇康不是想对世界宣布和山涛断绝来往,而是张扬和司马的决断。嵇康一日不辞官回家打铁去,其实就是对曹魏王朝还保留着美丽的幻觉。如果司马家早两年夺位,也许嵇康便不在任上了吧。嵇康虽然官位低,生活作风有点像隐士,但是名气很大,几乎当时无有过其者,因为何晏等人早被气量狭隘的司马家以某种接口杀绝了。钟会,大名士钟繇的儿子,像在玄学上混出点名堂来,于是就前来拜会嵇康。第一次,他是很虔诚被抱着自己的论著过来的,但是没有进嵇康家门便匆匆离开。或许是因为觉得文章不够分量,不敢在高人面前出丑。第二次过来拜访,他已不带著作来,而是带着马车仆人来——他在官场得意,于是感觉有资本吧?但是嵇康没有理会这个人,把他晾在一边,自顾着手上的铁和槌子。钟会很没有面子,想走。嵇康就问他,“听到什么了过来,看到什么了就回去呢”,钟会说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意思说听闻嵇康先生的声名过来,看到今天如此对待来客就走啦。钟会这个来茅草屋看寒士,带着车马,这架势似乎故意不给嵇康台阶,而且有点仗势充胖脸的意味在里头。嵇康怎么要理会这种人呢,当然不理了,钟会不免怀恨在心。如果说嵇康和山涛的绝交只是表象的真实,那么嵇康拒绝钟会就是从骨头里面的排斥。钟会会陷害嵇康,这个世界的黑暗势力同样张开犬牙对付嵇康。嵇康本意调解他朋友兄弟的失和,却无端陷入冤狱莫可辩白。司马集团暗暗道,这下好了,可以拔除这颗眼中钉、肉中刺了。当嵇康被处死的消息传开,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走上街头,拜嵇康为师。这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学生请愿运动并没有得到效果。嵇康弹奏绝调《广陵散》后就慷慨赴死,带着他中散大夫的官衔走向坟地。
嵇康的死,是对司马家族的血色宣战,也是他为他一生不羁的性格埋单。会有人说这个代价太大了吧,不值得,但是这一切似乎又符合情理。千百年前的嵇康,被今时的我久久怀念着。因为他的傲骨风度,也因为他的悲惨结局。想着嵇康的绝决,想着嵇康在独自抚琴把绝唱传远。这时候,想起余秋雨的一篇大作《遥远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