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沪教版:一年数下《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是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新教材一年级第二学期p33页上的内容。教材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主体图。小胖跟妈妈去玩具商店买玩具,小胖想买足球和飞机。接着(题2)介绍三种算法。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两位数或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或一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因此,这堂课关键是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究、合作学习,将新知识转化、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自主的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我将算法思维、算法多样化渗透于整节课。特别是在“构建算法模型,优化算法多样”这一部分。主要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借助直观,产生算法。
第二层次:展示交流、描述算法。
第三层次:归纳、提炼、优化算法。这里一是要缩小个体差异。
二是尽可能的选择大多数学生接受、理解、掌握的算法。
三是有效构建了算法模型。
因此教师在此层次特意安排两个提问:“在这么多算法中,你最喜欢哪几种算法?为什么?假定你是老师,你想推荐哪几种算法给你的同伴?为什么?”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构建数学模型。
让学生自己在尝试探索的学习中,经历算法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充分显现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和创新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在探索不同的算法过程中,没有让学生加强操作与讨论。优生明白理解,但中差生不一定明白,听懂,如果让学生将每种算法再用学具操作一下,或小组充分讨论,那么效果可能更佳。
第二篇: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教学反思
关于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理解掌握进位加中“满十进一”的方法,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教学反思。根据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进位加中“满十进一”的算理,并能正确进行笔算。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内容。有了这个基础,探索本课内容就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进行探究。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笔算。但考虑到学生的表达能力不是很强。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说出计算的过程。
以上这些是我在教学本课之前的一些想法,上完之后,感觉没有第一次那么顺,首先是导入,因为本课的进位加需要用到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因此在课的开始,就安排了这些口算,能为后面的列竖式计算做些准备。笑话大全
接着是教学新知,直接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后提问列式。在探索算法时,我设计的是先通过摆小棒来计算,再过渡到拨计数器,最后是列竖式计算。摆小棒是最直观的,学生一下子就能看明白,不需要多解释什么,接下来拨计数器就有些抽象了,并且涉及到了数位,初步体会个位上满了10颗珠子要变成十位上的1颗珠子,也就是满十进一,教学反思《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教学反思》。通过这两种方法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再尝试列竖式计算,大部分学生都能算一算。课后经其他老师提醒才发现教材上是说“先用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拨一拨,再想想用竖式怎样计算。”教材的意思是从摆小棒和拨计数器这两种方法中选择一种。不过我还是觉得这两种方法不应该是并列的关系,应是有逐步抽象的关系。这是我的一个疑惑。另一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其实满十进一已不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在前面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时就知道了这个算理,那本课的难点就应该是十位上的数怎么算,它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的区别在哪里。事实确实如此,在作业中发现,很多学生的十位上都会算错。而我在处理十位上的数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没有突破难点。
最后是练习的处理,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第一题,用竖式计算,很多学生算完之后就没事做了,开始说话,做小动作。其实这时可以找一些学生上黑板算一算,同桌说一说算法。学生都有事可做了,那就不会有时间做小动作讲话了。
从这节课中,我更加认识到了课堂上对学生的组织很重要,只有组织好了学生的听课,课堂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文章来源:小学语文网
第三篇: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教学反思
郭河镇福元小学 汪雄兵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一年级上学期学习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近阶段学习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知识为基础的,教学完这节课,我真正感受到了数学的确是一门前后知识联系性很强的学科,可说是环环紧扣,一环脱落,将直接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
数的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一项基本技能。而二十以内的加减法更是重中之重,必须让每个学生都切实掌握。如果前面的20以内进位加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整十数没有学好,那么这节课就会寸步难行。要较准确的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学生必须对基础知识达到很熟练的计算程度。这部分知识对部分学生来说很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首先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上节课学习的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然后运用情境图导入新课,通过情境图让学生找出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加法问题,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探索计算方法。对于计算24+6来说,难点在于算出4+6得10之后,要把10个一转化成1个十,接下来才能把2个十与1个十合起来。这涉及加法计算的基本原理,即:只有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但学生在计算时,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因此引导他们用小棒摆一摆是有必要的。)为突破这个难点,我先引导学生用小棒摆着计算,再通过课件演示。而对于计算24+9来说,关键在于把24+6的计算方法进行类推,从而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因此,可以先让学生试着算一算,再通过交流加以明确。至于学生中可能存在的不同算法,提供机会让他们表达出来,就是一种肯定和鼓励。如24+9,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凑十法,把9分成6和3,4和6凑成10,这样和20组成了30,然后再用30加3,得33;第二种就是先算4和9合成13,再算13加20,得33。在练习的处理上,由于在小结的时候只是强调了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最后把相加后的数合起来。这为后面学习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奠定了基础,但是从另外一个侧面来看却让学生对凑十法感到陌生,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很少用凑十法进行口算。这样对于后面教学简便计算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凑十法是简便方法计算中一种非常常用的方法。
学完这节课,最大的感悟就是学生的差异什么时候都在所难免,统一的教学思路,同层次的练习,实在是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教学环节都很好,只是个别学生掉队,使我感到伤心,因材施教仍然是我努力的方向,看着那些吃力的孩子我心里着急难过,更为自己教学能力的不足而惭愧万分。
第四篇: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依据学生已有的旧知识,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我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解题中,当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时,要向十位进一,这个一要写的小一些,在十位数的右下方。在本节课中,突出了以下两大特点:
首先,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方面,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有了不同的想法或困惑时,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进一步反思,找到正确的方法并得出正确答案。在本节课中,我抛砖引玉的将问题抛出,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通过摆小棒,拨计算器,理解当个位上两数相加满10时,我们就会把这10根小棒捆成1捆,变为一个十。在研究竖式计算时,我就点了一下,对于满10怎么向十位进1,孩子可以很好的接受。
其次,本节课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
流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在不同观点碰撞中产生绚烂的火花,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考交流习惯,并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在实际列竖式计算时,对于进到十位的小1的处理上不理想,有的学生将小1写的很大,我问答这个1要怎么写时,他们可以很清楚的说出要求。还有部分学生在满十进一时,会说,但列竖式计算的时候,容易忘记加进上来的“1”,今后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竖式训练。
第五篇: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教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的例3、85页的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进位加法中,“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以及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4、培养学生作业书写格式规范、字迹工整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五、教具:口算卡片,课件。学具:小棒,计数器。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示卡片口算。
4+6=()
20+10=()
24+5=()
20+13=()
5+7=()30+40=()6+43=()17+60=()
2、用竖式计算,指名学生板演。
44+32= 26+53= 74-24= 57-51=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我们班有没有小朋友收集邮票?收集邮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增长知识,可以培养办事认真的习惯和毅力。你们看,有两位小朋友都是集邮爱好者,他们正在数自己的邮票张数呢。(出示情境图)
2、根据现实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小朋友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能列式解答吗?
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求和的问题:“两人一共有多少张?”并让学生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34+16”
(三)实践操作,探索算法。1.学生尝试计算34+16。
(1)“34+16=?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来讨论一下。同学们可以借助计数器、小棒这些学具,也可以尝试创新用别的方法,看哪个小组讨论的最好。”
(2)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教师巡视,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讲解算法。
反馈方法1:我们组用计数器,先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个位上拨4个珠子。要加16,十位上拨1个珠子、个位上拨6个珠子。个位上4个加6个是10个珠子。就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把个位上10个珠子拨去。得到50。
反馈方法2:我们组用小棒来摆的。先摆3捆4根,再摆1捆6根。4根加6根是10根,10根可以再捆成1捆。3捆加1捆再加1 捆是5捆就是50根。
反馈方法3:列竖式,并引导学生讨论应该从哪一位算起?说说自己的理由。
十 个
位 位 3 4 + 1 6 ————
先算个位4加6得10,个位写0,向十位进1,再算3加1再加进上的1得5,34+16=50.2、试一试 6 5+28= 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再请一个学生板演,集体评议、订正。
3、结合两道算式,请小组讨论在笔算进位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四)巩固提高,练习实践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分组练习,指名板演,并选择其中的几道题说说笔算的过程。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学生读题,再独立列式解答,注意提醒学生写上单位名称。展示交流时,说一说从题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你是怎样算的。
(五)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