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隍阁上听吹笛的心情日记
吴山是杭州历史文化与民俗的游览胜地,1985年新西湖十景评选时,她被冠以“吴山天风”的美誉而名列其中。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的胡庆余堂药店就在吴山脚下。参观了古色古香的胡庆余堂,顺着盘旋的山路上山,满眼郁郁葱葱的树木,多半是香樟和月桂。杭州的市树就是香樟,难怪人们这么钟情于樟树。而此处的樟树却与别处截然不同,随处可见到两人合抱的大树,树龄都在三五百年了,更有一棵树龄有七百年。丹桂飘香的季节,这空气里飘荡的香樟树的清香已经是很醉人的了。可以想象,等到满山的桂花开放时,这吴山是怎样的一片盛景。
吴山,古时候是杭州最高的山,山上的城隍阁,当然就是最高的建筑物了。杭州人历来就把城隍阁作为最好的观西湖的地方,有联为证:八千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灯火尽归此处楼台。据说古时候城隍阁还有一个重大的消防作用,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可以鸟瞰到整个的杭城,所以哪个地方有火情,一眼就可以看到,从而作出及时的补救措施。当然,现在的城隍阁早已退出了它的消防使命,只是一个登高望西湖的景点了。
城隍阁的修建是作为西湖的一个补景,平衡了整个西湖的艺术布局,成为杭城的标志性景观。城隍阁一共有六层,我们先观看了一、二层的展示杭州历史文化与民俗民情的泥塑群。再登上楼,先听得一阵悠扬的笛声,我循着这音乐找到了一间博古的茶社,只见桌椅茶具,包括续水的服务员小姐,都是一派古风。中间的台上,有三位艺人正表演着民乐。一笛,一筝,一胡琴,正弹奏着一曲《明月千里寄相思》。极婉转清亮的音乐如行云流水一般流淌着,除了我,却再无人欣赏了。一曲即完,我不禁击掌叫好。表演者发现了我这唯一的知音,也对我点头致意,竟然示意我点曲。我受宠若惊地点了一曲《梅花三弄》。当梅花刚开始起舞时,服务员小姐走过来叫我点茶了。我这时才如梦初醒,这里是茶社不是音乐会。当然我是不会喝这里琼浆玉液般昂贵的龙井茶的,那就只有开路。
走出去老远,还有细细的笛声执著地跟着相送。远远的,西湖上的游船如树叶一般飘浮在水面上慢慢滑动着。苏堤白堤笼罩在一层迷离的雾气里,真如人间仙境一般的美丽缥缈,让人怀疑眼前美景只不过是海市蜃楼,稍纵即逝。微风伴着香樟树的清香,一阵阵地掠过,心境也被抚慰得极为清香淡雅。梦里不知身是客啊,一心只愿做这吴山脚下的一位老邻居。能日日伴着这鸟语花香,吃一盏粗茶淡饭也是诗意盎然的吧!
第二篇:塞上听吹笛教案
课题:《塞上听吹笛》 教案序号:4 授课时间: 2015年10月23日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高适及其《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塞上听吹笛》 教学过程:
师:唐朝有许多诗人写下了无数描写边塞军事的诗歌,这些诗人被称为“边塞诗人”,高适(约700~765)就是其中一位。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3、欣赏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第三篇:《塞上听吹笛》教学设计
《塞上听吹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诗中的感情。
难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课,揭课题
师:孩子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借景抒情的诗,也学过爱情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边塞诗,什么是边塞诗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出示课件)??,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边塞诗是??《塞上听吹笛》。
揭示课题,板书:《塞上听吹笛》
二、自主学习,明诗意
(一)初读古诗,引入意境
1、我们一起欣赏这首诗。
2、自己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3、指名读,注意读出停顿。
(二)、交流初读情况
1、结合课后注释理解和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古诗的理解。
2、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教师借机指导
三、想象诵读,悟诗情
1、孩子们,你们闭上眼睛,我来描述师的意境,想象一下这幅画面,好吗?
冬去春来、大地解冻、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已经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多么和平宁谧的气氛啊,在如此苍茫而又澄明的夜色中,从戍楼中传来熟悉的《梅花落》曲调。风传笛曲,一夜之间传遍了整个关山。这风吹的仿佛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2、出示问题,引导读、悟: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从中你有什么感受?(2)诗中表现了戍边将士的什么精神?
3、师:孩子们,我们带着这些感受一起朗读一遍。
四、创设情境,入诗境。师生赛读、小组赛读、展示赛读
五、迁移运用 展示描写边塞的诗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首描写边塞的诗
钜鹿赠李少府
高适
李侯虽薄宦,时誉何籍籍。
骏马常借人,黄金每留客。
投壶华馆静,纵酒凉风夕。
即此遇神仙,吾欣知损益。
这是高适的另一首边塞诗,他还有很多描写边塞军事的诗歌,课下找一找、读一读。
今天我们学了高适的这首《塞上听吹笛》,李白也有一首描写听吹笛的诗歌,我们一起来欣赏:
同样是吹笛,同样是听《梅花落》,李白和高适表达的感情一样吗?请试着说一说你的感觉。
好,最后,我们一起带着高适的情感一起背诵《塞上听吹笛》
第四篇:高适《塞上听吹笛》原文及赏析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赏析:
高适是作为边塞诗人昂首于唐代诗册的。他的诗,总是闪烁着刀光剑影,总是于金戈铁马中显示出一种苍劲,无论是“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的凄凉,还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寂寥,即使是“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的难以自抑的愁绪,都让人读出一种叫着悲壮的东西。
高适曾一度浪迹边关,他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边关的风雨铸就了他安边定远的理想,也孕育出他那激昂粗犷的诗情。然而,在他的那些雄浑的旋律中,《塞上听吹笛》一曲,却跳动出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般的音符,这又给他的边塞诗添上了另一种色彩。
诗从“雪净”起笔,传递出的则是边关解冻、春回大地的信息,由此,诗人了无痕迹地引出了牧马晚归的开廓情景,而“月明”又极柔和地为此添上了清澄的一笔。闭着眼晴,我们的脑海里就会自然地涌出这样的一幅画面:漫漫边关,残雪已收敛起它最后的一片花瓣,茵茵的绿草便从眼前一直漫上了辽远的天际,夕阳依在远山的肩上,安然而祥和。暮色开始缓缓地走了出来,顿时,山野披上了一层灰色的袈裟,牧马人吹起嘹亮的口哨,马群在口哨的召唤下,隐没在灰色的山野中。这时,月亮出来了,清澈如水的月光流泻而下,表达着一种靓丽,写意着一种圣洁。一切是如此的静谧、平和,而隐含在这幅画面背后的却还有另一种意味,则是胡马北还,狼烟暂息,边关危解。于是,也就有了戍楼里的羌笛声,悠悠地沉浮,弥漫在清越明澈的月光里。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在这样苍茫而清澄的夜境里,羌笛的声音如泣如诉,它牵拽出的是戍士们对千里之外家乡的绵绵思情。“梅花何处落”,诗人将《梅花落》这一曲名的三字拆开,而“何处”则又是无计排遣的思乡之情的天问。它与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扬,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意境,可谓异曲同工。风传笛音,音满关山。于是,那关山静寂的夜空里,让人感到飘落的不仅仅是笛声,还仿佛飘落着落梅的花片,那幽幽的梅香,也顿时溢满了整个的天地。这一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它以有声的笛音,描述出无语的落梅,与起笔的清雅空灵的“雪净月明”和谐地组合在一起,交错于一体,构成清丽而邈远的意境,实在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
《塞上听吹笛》,虚实相间,刚柔相济,构思之巧妙,言辞之婉转,情思之含蓄,意境之深远,实在是一首既有独特风格,而又诸美同臻的诗作。无疑,它是唐人边塞诗的上品。
第五篇:与孩子同听蚂蚁唱歌心情日记
有这样一则有趣的故事:一个大人发现一个孩子正聚精会神地蹲在路边观察蚂蚁,便问:“孩子,你在干什么?”孩子仰起稚气的脸,得意地说:“我在听蚂蚁唱歌。”大人听了哈哈大笑:“蚂蚁怎么会唱歌?”孩子不高兴地答道:“你不蹲下来,怎么就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是啊,大人们对孩子往往忽视了教育的角度,结果常常误会孩子。其实,孩子身上的“发光点”既非与生俱来,也非固定不变,重要的是家长应洞察入微,善于捕捉,善于引导,然后给他们的闪光点加温加油,让它们燃烧起来。
大人们的失误常常是由于不懂得孩子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总是一厢情愿地将成人的思想模式强加给孩子,无意中扼杀了人性中极为宝贵的童稚。比如很多儿童喜欢撕纸头,许多大人反对这种“破坏性行为”并加以制止。可医学专家在研究后发现,儿童可以从撕纸中初步认识到自己有改变外界环境的能力,从中得到乐趣,同时还训练了手眼之间的协调能力。家长不但不应反对,还应加以引导,使孩子把大纸撕成小纸,撕成纸屑,直到撕出一些物体的轮廓,以训练孩子手部动作的精确性。
大人们总希望孩子“听话”、“不淘气”,结果画画怕弄脏衣服,做手工怕弄破了手,踢球更怕打碎玻璃,限制多,禁令多,无形中扼杀孩子许多可爱的天性。有时也要求孩子“活泼可爱”,那就是让孩子能在客人面前唱歌跳舞背古诗。这样的“教导”,很难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长。
童心是一片神奇的天地,要想引导、教育儿童健康成长,大人们首先得拥有一颗童心。蹲下来,与孩子一同听蚂蚁唱歌,就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