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猪过年优秀散文

时间:2019-05-15 12:2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杀猪过年优秀散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杀猪过年优秀散文》。

第一篇:杀猪过年优秀散文

大红灯笼高高挂,烟花爆竹噼啪响,乡亲们又迎来了中国人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过新年”。喜气洋洋过新年、迎新春、闹元宵在乡村的味儿最浓。年前,乡下人就早早谋划着操办过年货、扫房除尘、添置新衣、备足走亲访友各色礼品……整个腊月里,家家户户便开始忙碌起来,人们欢欣鼓舞地延续着世世代代的过年习俗,笑逐颜开品味着一年的收成,紧锣密鼓地张罗着热热闹闹“过新年”。

提到春节,浓浓年味在乡里,杀猪过年在农村。春节是永远镌刻在每个人记忆深处的痕,特别是在孩童时代,父母会在新年的日子里,把无尽的爱和欢乐留给孩子,这时的孩子们可以在那几天变得肆无忌惮、变得有恃无恐、变得无忧无虑……长辈们,总是回以抿而一笑了之,稍逝的宽容、甚至是纵容,更多的是满怀喜悦那份喜滋滋的心情。临近春节了,看着城市里渐渐淡漠无视的冷清,勾起了我对家乡童年时期的回忆,特别是那杀猪过年的场景,尽管消逝了近几十载,却还在脑海里萌芽生根,让我记忆犹新。

1铭刻在我记忆深处的是儿时在乡下过的新年,那时,还常会听到长辈们说“腊月二十三,除尘扫房间”,寓意是扫除陈旧迎接新年,全家人会一起动手打扫房屋,拆洗被褥、清洗家具、粉刷墙壁、披红挂彩……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春节临近时家家户户还要忙着杀年猪、蒸年糕、炒干货……直到吃上年夜饭时才算忙完。

“杀猪过年,样样齐全。”小时候的故乡,每至年关时节,家家户户就为过春节忙乎开了,做炒米糖、磨豆腐、推糯米、打年糕……农历进入腊月后,过年的忙碌就到了高潮,其中最热闹隆重的就要数“杀年猪”了。

土地承包到户后的岁末腊月,杀猪匠(屠夫)在年前最吃香,杀过年猪要提前给杀猪匠预约排队,杀猪匠依次从村头挨家逐户杀到村尾。杀猪以前,要把长得毛色光亮、头壮膘肥、肉厚浑圆的那头猪挑选留起来,提前一天赶出猪圈,不再给猪喂任何饲料,以便肥猪把吃进肚子里的东西排尽拉空,杀猪匠打整肠肝肚腑时就快捷顺手。

腊八节前后,村前的空地上,每天都能听到人们吆猪、按猪、捆猪、杀猪的嗷嗷叫唤声。杀猪过年是乡里人的习俗,其实在那生活相对贫嘴薄舌、缺吃少穿、生活拮据的猴年马月,杀-条肥猪过年寄托着全家老小一年的奢求和欲望。

我父亲在世时常常感叹地说:“还是改革开放好啊!联产承包土地下户后,这二三十年我回村上去看了看,猪吃的饲料与五十年代至70年代末相比,以前的人还没有现在的猪吃得好!”那个年代的肥猪要饲养一年半载,猪食主要是米糠、麦肤、酒糟、糠壳和青饲料,家庭生活的残羹剩饭,还有就是山坡上长的野猪草,地里种的红苕藤、卖蔬菜时剩的残枝败叶等就是喂猪养猪的好东西,即便是要喂点精饲料(红苕、玉米、高粱、杂豆类)都是从人的嘴巴里挤出来的,因为这些都是人们一日三餐锅里碗里的主食。喂精饲料也有讲究,母猪下崽、小猪出笼以前、肥猪宰杀前一两个月,而且能挤出点粗粮用红苕(红薯)、玉米、高粱、杂豆类喂猪的家庭是相当殷实的,家里既要没负担,且全家人都能在生产队挣工分,生产队分口粮先按人口分,年终决算后按每家的工分多少来分口粮,所以每户人家要在一年内喂养出栏几条肥猪,那是相当不易的。

要说喂养肥猪在那清贫的年代,喂养到120斤以上的一条肥猪,少则十个月到一年多才够收购达标等级,130斤以上为三等,140斤为二等,150斤为一等,超过160斤为特等。猪喂肥后,就要请人用竹块栏子或背柴架子抬到食品公司收购站,换回那精贵的肉票、油票、宰杀证和近六十元钱。过年杀的肥猪多半要喂上一年多,而且重量也就在150至200斤左右,若那家喂出一两头上200多斤的大肥猪,同一生产队、大队或近村、邻村的乡亲们都要跑起来看稀奇。那时七姑八婆们就要夸谁家的媳妇或婆娘最能干,养出了又肥又壮的大肥猪,总是啧啧称奇:“平常喂了些啥子哟!快把妙招说来听听……”此时的家庭主妇们最出彩,脸上总是绽放着一阵阵红晕和那芙蓉出水的笑靥。若让大队干部知道喂出了大肥猪的消息,准能在当年被推荐为先进个人,在全公社广泛宣传,或许还可能在公社三代会上戴大红花,获得诸如“养猪能手”、“勤劳突击手”、“致富标兵”等等殊荣称号。换到现在科学养猪,200斤以上的肥猪“小儿科”,最多四个月左右,就早超过了那个年代的大肥猪的重量水准。

2计划经济时期,就是我童少时代(上世纪70年代),农村人要想杀头过年猪,必须先向国家缴纳(也称统征统购)。一头毛猪,办了宰杀证才有资格,叫送一宰一,更不能私自宰杀,要被罚款没收和批斗。那时粮食少,人们填饱肚子都很困难,哪还有粮食喂猪?收购站规定缴毛猪要120斤才达标,一头猪很多人家喂了一年多,收购站除去几斤食(活猪肚子里吃进去的东西),那猪还是不够秤。村民卖肥猪的时候,为了避免猪在路上屙屎撒尿减少体重,会找一个背柴的背架或卖猪栏,在上面铺垫上草,把猪按倒后五花大绑捆在背架上,再请三四个人抬上猪飞快跑至收购站。猪坐上“轿子”后一点不领情,发出刺耳的声音表示抗议,从乡村一直叫到乡场上的收购站。

村里杨大爷家养了一头“金猪”,只吃东西就是不长肥往采购站送了几次都没交脱。常言道: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杨大爷的幺儿有残疾(帮别人修房时被土墙砸断了一条腿),幺儿媳妇是盲人,只能在家里做一点家务,两个正在读书的娃儿又不理事,回家书包一丢就到外面耍去了。家里喂猪要糠没糠,要粮没粮,全靠杨大爷生产队收工回来到地里扯点猪草,那猪饱一顿,饿一顿,喂了一年半看上去才像一头出栏的猪。杨大爷请了人,抬到收购站,除去食重,净毛猪差5斤才够120斤,采购站不肯收。杨大爷只好把猪抬回家,又喂了5个月,抬去一称还是差3斤。杨大爷软磨硬泡,收购站的人还是斩钉截铁地说:“不收!”

杨大爷灰溜溜地把猪抬回来,心中怒火全发泄到两个孙子身上,解下拴猪的棕绳,把两个孙子打得哭爹喊娘。两个孩子被打怕了,答应杨大爷以后每天放学扯一篮猪草回来。

还是那头猪,又被一家人精心呵护喂养了半年,杨大爷左看右看还是不放心,请来几个懂行的村民看那猪是否够秤。杨大爷用几片菜叶把猪引诱到一旁,挠着痒痒,几个汉子衔着烟斗站在一旁仔细观察,估量那猪到底够不够秤。那时乡下只有大抬秤,要是把猪捆上过秤,猪一旦受到惊吓,几天不吃食,又要瘦下去几斤。杨大爷不敢冒这个险。几个汉子蹲下身子,用麻线围绕猪脖子一圈,然后取下来用食指和拇指丈量麻线的长度,以确定猪脖子的大小,再和那些够秤的猪比较了半天,最后一致认为够秤了。

出乎预料,事实就是那么残酷,那头猪被送到收购站过秤,除去8斤饱食,还是差两斤才够达标级。这头喂了两年多的猪,收购站坚持原则,杨大爷只好软拖硬磨找收购站领导说了两天好话,最后好不容易僧人开佛口,在春节前让主人吃了“对半开”。这让杨大爷怎么都高兴不起来,他铁青着脸齿稀露龈地说:“那猪肉皮太厚,煮不粑(方言:不软和),只有嚼半天就捆吞了……”

肯定有人要问什么叫“对半开”?就是没有办宰杀证的猪,宰杀后公家一半,私人一半。吃“对半开”有两种办法:一是单独吃,自家把猪吆到收购站,杀了猪背一半肉回来;二是合伙吃,一家把猪抬到收购站卖了办宰杀证,另一家无证的杀猪,一家分一半肉。那年头肉食很稀罕,乡下精明人也有,生怕收购站的人大手大脚的把到嘴的肉糟蹋了,很多村民不愿意把猪赶到收购站宰杀;要是两家人合伙吃“对半开”,就把个头小的猪抬去缴公卖毛猪,办-张宰杀证,大的留下来两家一起想办法催肥长膘,到时候宰杀平分。总之是想尽办法为自己多留点肥肉,熬炼好猪油日常生活备用。

记得那是1973年,也就在那个还贫困的特殊年代,还是有人天不怕地不怕,不办宰杀证,也不想吃“对半开”,偷偷就把猪杀了,这叫私宰毛猪。我有一个在洒厂当工人的表哥,胆子特大,人也油滑精灵,他家的肥猪几乎隔一年都要是偷着杀一条。他单家独户住在一座山的树林下,距村子有近10里路,私宰肥猪鸡不惊狗不叫,当然同一生产队没人去检举,就吃稳了。

到腊月以后,表哥提前两个星期就让家里做好准备,悄悄备好盐巴、辣椒、花椒等腌肉的物品,劈好烧水退毛用的柴火,约定好回家杀猪的时间。到了这一天,表哥先让家里人给肥猪喂他从酒厂挑回烤白酒糟黄水(烤洒窖底的粮食酒,酒精度在60度以上),猪吃了就醉倒酣睡,他就在入夜后悄悄带着杀猪匠,背上买好的接槽猪(小猪崽),连夜赶几十里山路摸黑回家。冬天的夜晚,万籁俱寂,呼呼的北风割得耳朵生疼。表哥到家已是深夜十二点过,家中三个孩子早已睡熟,他母亲和媳妇早已烧好了一锅滚烫的开水等候。表哥不等解开背篼里的小猪,就打起电筒,和表嫂一起轻轻走进猪圈。表嫂给猪搔痒,待猪安静下来,表哥将准备好的一个麻布口袋轻轻套在猪嘴上,捆上细绳。一切准备就绪,两口子配合杀猪匠,按猪脚的按猪脚,捂猪嘴的捂猪嘴,那猪还没完全从睡梦中醒来,就已成了刀下鬼。接下来就简单了,退毛,开膛,清洗,肢解,腌制,整个过程都在紧张的气氛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天亮前,必须结束这一切。表嫂炒点肉,表哥和杀猪匠喝完酒,就乘着夜色匆匆返回酒厂上班去了。

表哥常年在酒厂工作,家里只有他老母亲、表嫂和三个孩子,一般人不会怀疑,但也不保险,那时阶级斗争抓得紧,经常有民兵晚上查夜,万一撞在枪口上就糟了。临村有一家人半夜三更偷杀猪,被查夜的民兵抓了个正着,父子俩都被扣上“破坏革命生产”、“搞资本主义”、“损公肥私“、“腐朽思想生活”的四顶高帽子,搜去了猪肉、遭到了昂贵的罚款、挨了十多次批斗,从此在村里头也抬不起来。为此,表哥想了一个更好的办法:依然头天晚上和杀猪匠悄悄回家,有时把杀猪时间安排在第二天生产队出工的时候。这天,表嫂照常出工,他母亲在房前自留地里干活,担任警戒放哨任务。一旦猪的叫声传出来,他母亲立即声嘶力竭地咒骂家里那头黑牯牛:“死瘟的老牯牛,你发疯啦,猪儿哪里惹到你了嘛,弄得它惊叫唤(四川方言:大声叫)?”

如果遇巧,偶尔有人从表哥家门前经过,听到里面有猪叫,也以为是牛在欺负猪。至于表哥家的猪怎么长不大,他母亲还时不时在外面放烟幕弹:“我家简直是撞鬼了,那死瘟烂蹄的猪喂了几年,越喂越倒缩,几年了连点油星星儿都看不到,肠子都快锈断了,好背时(方言:倒霉)哟!”

那些年杀过年猪的事,乡村里老年人肚子里最清楚,有明杀的(办了宰杀证)、暗杀的(借故猪生病害瘟)、有偷着杀的(表哥那种),穷饿怕了的人们总是想着法子沾上点油荤……

3寒冬腊月里,杀过年猪那天,家里热闹非凡。乡村家里的人必然是起一个大早,邀请的杀猪匠也早早的来了,同时还要找几个身强力壮的邻居或亲朋好友来帮忙,前呼后推把猪拖到事前准备好的杀猪板上,杀猪匠熟练的长刀对着肥猪气管、动脉血管捅进去,再倒弄三下拨出来,猪就在-阵阵嚎叫呜咽声中“光荣牺牲”了。

在我们童年时,杀猪匠有名堂,杀过年猪也有讲究。对主人家平常殷勤贤惠、人缘关系好的,只需-刀进去,再大再肥的猪只这一刀,刀拨出来猪血就喷涌而出一命呜呼,杀出猪肉也就剽白肉红,让大家眼馋馋的。若主人与邻里关系不很融恰,或者说日常招呼应酬欠妥,这时杀猪匠便会耍花样,猪杀死流少量血出来,要么猪流血不断气,故意折腾时间或大家按猪时的体力,直到猪痛死不动弹为止,这时主人家就很难堪。家乡人对杀年猪有风俗讲究,杀的时候只能一刀进去再拨出来,不能补二刀,乡下人杀年猪最忌讳;其次,杀猪匠要念恭喜主人家质四句子,刀工钱用红包封好放在接猪血的盆子里,刀一拨出杀猪匠就顺手将红包抄起放在嘴上牙齿咬住,名曰:封口费(70年代四元钱)。杀猪刀平放在血盆的口沿上,主人家明年运势如何,杀猪匠的刀上看乾坤、说子丑,这一封建迷信当然不再细说,现今科学社会的人就肯不会有人相信这些的!

肥猪放完血,猪血用小木盆或瓷盆装好凝固备用。在猪两个后蹄上各取一个口子,用一根长约一米八的元钢(俗称挺胀)沿着肉皮推进去反复十余下,然后杀猪匠嘴皮贴着猪蹄上割的口子,呼气鼓腮狠命地吹气,边吹边用用木棒使劲地敲打猪身,直到猪身鼓得圆圆的,将整头猪弄得象一只超大充气的气球,再用麻绳栓着割开口的上方捆扎起来,防止漏气。

几个壮实大男人,有大土灶的家庭就把肥猪抬上灶烫毛,没大灶的人家就把年猪抬在大木桶或大脚盆中,倒入沸腾的开水浸泡十分钟左右,再从尾到头开始褪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死猪不怕开水烫,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典故。倒入沸腾的开水,用刮毛子褪毛,然后反反复复用刮毛子推刮,直到把年猪打整得白白净净,再用连环钩从年猪后屁股-侧捅进去,钩着后腿内大骨,倒起抬到房梁上去挂着剖取内脏、砍边口。边口砍开,年猪腰身背脊骨处两侧的背脊肉,各切下一斤半左右的精瘦肉作为杀猪匠的工资(70年代),杀猪的工序就算完成了,然后就是做杀猪饭了。

去净后的年猪肉,最后按主人要求,将肉分成小块。这些肉除了留下少许肉尝鲜,其它的肉都用盐腌制,入盐后用棕叶串好,挂在灶堂梁上,用柴火烟熏火燎。讲究一些的,直接放入一小房子,将肉挂在横梁上,用草木屑加入柏香、甘蔗壳、桔子皮等有香味的柴火燃料文火熏烤,这样熏烤后的腊肉色泽香味都堪称上乘,是村人待客、送亲、访友的特色佳肴和赠品。

年猪杀完后,主人家要用大锅煮上一锅“刨锅汤”招待左邻右舍。女主人在土灶的大锅里放上一大锅刚挑来的泉水,并点着柴火,将火烧着旺旺的,映红了她那张笑意盈盈的脸。不久,水开了,咕噜咕嘟地使劲地翻滚着。女主人把新鲜的猪肝、猪心、猪肺等下水放到锅中。那时人们没有条件讲究什么配料、调料,只是加点盐,自产的花椒、生姜,放一些香葱而已。另外还用猪肝、猪舌、猪肚等内脏配上干辣椒、青菜等炒一些下酒菜。农村里养的年猪基本上都是喂红薯、苞谷(玉米)、毛芋头的“绿色猪”,用年猪身上新鲜的下水做出来的菜肴,有种天然的鲜香味,非常可口,爆炒、白肉、回锅肉、炖煮都令人垂涎欲滴。

这一天很是热闹,几家至亲的亲戚全家必是要来的,还有左邻右舍,加起来有四五桌,男人们围坐火堆,一边说笑聊天拉家常,谈谁家的年猪大,谈谁家的收成好,小孩们喜欢成群在外面玩耍,女人则在家中忙碌着做饭;煮肉时,小孩们会被灶边的肉香吸引跑进厨房,女人们笑着切下几切精肉分发给每个小孩,小孩们如获至宝后又热热闹闹的跑到外面去了,忙碌几小时后,就要在门前的空地上摆上桌椅吃“杀猪饭”了。

“刨锅汤”烧好后,大盆大盆地端上桌来,热气腾腾,赶紧趁热吃上一碗,口味异常鲜美。配上农家人用山泉水自酿的米酒,清香、淳厚,大家围坐在一起,大口喝酒,大块地吃肉,你来我往,好不热闹。米酒初入口尚可,后劲却足,有的男人开始不胜酒力,黝黑的面庞变得红红的,象秋后的红高梁。说话的声音不知不觉大了几个分贝,喝起酒没有了分寸,最后被家人强行扶着回去,嘴上还尤自嘀咕。

酒足饭饱后,大家开始坐在火塘边烤火,火熊熊燃烧着,火苗直窜、上好的木柴干裂得噼噼叭叭响的,火塘里的柴灰里,埋着花生、红薯,烤好后,香气四溢。小孩子拿着这些花生当零点,大人们围坐火堆,一边说笑聊天拉家常,谈一年的收成,谈子女外出谋生的新鲜事。在欢声笑语中,新年就要来扣门了。

4乡村有讲不完的故事,过年有道不尽的热闹。离开故乡已久,曾经,我竭力融入城市,很多年后,我才发现骨子仍是乡下人。乡愁、亲情,常常不约而至,被封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时时被唤醒,有时,仅仅源自一种家乡的食物的味道。

80年代,国家放宽政策,取消了缴毛猪办宰杀证制度,杀年猪杀多少也不会人追究,农村一下子热闹起来。到了杀年猪的时候,家家户户笑逐颜开,跟置办一场喜事差不多。主人家杀年猪该请的客提前请到,做的菜都跟猪肉有关:回锅肉,炒肉片,炖排骨,烧肥肠,爆猪肝,煮血旺,炸酥肉,元子汤……花样不多,却实实在在。村里一家人杀猪,家家出动,关门插锁,扶老携幼,邀邀约约去吃年猪肉。大猪少说要吃掉一半,小点的猪一头还不够吃。村民们穷怕了、饿怕了、馋怕了,现在一下子有了底气,家里有的是粮食,每年喂三五头猪不成问题,吃掉一头猪算啥?一年苦到头,不就是图个喜庆、热闹、高兴吗?

随着时间推移,农村杀年猪的喜庆、闹热场景渐渐远去。如今很多集镇或人口相对集中的村落,村民们在杀年猪这件事上又有了新变化:一年要杀几头猪,但不会在同一天杀。村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嘴巴也刁起来了,除了吃腌制的腊肉外,也想吃点新鲜肉换换口味。年前杀一头猪,估摸着肉吃得差不多了再杀一头。冬天猪肉用一点盐腌着慢慢吃,夏天杀了猪吃不完的肉卖给村里其他乡亲。后来,有人从中看到了商机,置办了专门的灶具帮人杀猪。村民早上把猪吆过去,两三个小时后去取肉,省事儿又省心。

去年提前回农村老家过春节团年,腊月二十八,一大家子围在一起好闹热,老家四代人(同祖的)全部回家相聚,仅我这辈就有叔伯的九个弟兄和三个姐、四个妹,七大八小共16家子人,座满了八张大圆桌,这个年确确热闹,在我叔伯大哥家办的办“九大碗”吃团年饭,杀了两条大肥猪,团年饭用了几乎所剩无几。年团完了,剩下的那一二十斤鲜肉用塑料袋一封,丢在大冰柜里,待我们那天走,每人还要提上一两块年猪肉回家。

去年腊月二十九,又遇到叔伯二哥家里杀过年猪,居然左邻右舍只有三五人来吃年猪肉。我就问我已满过九旬高龄的伯妈,才知道现在村子的里人都外出打工忙着挣钱去了,就算你弄好了,请人家也没有几人有时间来吃。村里请客吃年猪肉、喝“刨锅汤”的习惯也不知从何时起淡下来了。听伯妈说,随着村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每家每户经常都在杀猪吃肉,请来请去觉得太麻烦、太浪费,慢慢的就不再请客了,最多就是找几个邻居帮着按猪和杀猪。

我溜达到二哥房后的一排猪圈,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仅他家后面那一字排开的猪圈里,每个圈里少则十七八头,多则二十五六头,全部长得油光水滑、白毛红皮、活蹦乱跳的,全是圆滚滚的大肥猪,共有八十多条,大的有近三百多斤,小的也有二百三四斤重。听二嫂说,这些猪时间长的有五个月,最小那一圈猪还不到四个月,正月过完年就全部卖了,给重庆工作的小侄儿办婚礼和买辆结婚的小车……

品味着乡村过的年咮,仿佛又闻到了故乡那猪肉香。又到新年了,今年还是回老家过年吗?我在心地里盘算着……

第二篇:杀猪过年散文

进入腊月,年来了,年味也越来越香浓了。无论是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乡村的农舍集市,到处都漂浮着浓浓香香的年的味道,楼下院子里时不时的传来儿童燃放鞭炮的声音,年的脚步确实近了。

每当这时,我都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儿时过年的味道,想起那香醇的骨头肉骨头汤的味道。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从幼年到童年,到花季,每个年头都在农村老家过。而过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杀猪、吃猪肉、啃猪大骨头。

从我记事起就知道,每年过完年的春天,父亲就会去集市买回一头黑色的小猪娃娃,然后精心喂养到当年的腊月,村上都有杀猪的,进入腊月就开始杀猪,我和儿时的伙伴,就会围在杀猪的周围,有时,要个猪蹄甲,在地上捡些散落到地上猪油,回家放上一根棉花做的灯芯,晚上点着,拿着出去玩,油不够了,有时,还偷偷的在自家的猪肉上撕下一块猪油,放在猪蹄甲里,让它燃烧。

记得那年腊月杀猪,早晨,天刚麻亮,朦朦胧胧中听到父亲和周围村邻的声音,几个人一起,就去猪圈里把猪捆了,随后就听到猪的嗷叫声,我马上意识到准备杀猪了,我一下子来了精神,腾腾从被窝中站起来,麻溜溜的穿上衣裤飞身下床,准备去杀猪场看杀猪的。

早饭做好了,我匆匆茫茫吃了一点,看着平日里喜欢吃的食物,却没有胃口,我想等着吃肉,等杀猪后父亲煮的大骨头肉。

八十年代的腊月,寒风凛冽,滴水成冰,特别的冷。那年的腊月也不例外,北风呼呼的刮个不停,天空飘着小雪粒,小雪粒偶尔打到脸上手上,还真钻心的疼。尽管如此,我还是站立杀猪场的院中,等待着杀猪。

想想和我相伴近一年的黑猪就要变成刀下菜,我的眼睛湿润了。此时此刻我幼小的心充满了矛盾,特别想吃猪肉,特别想啃大骨头肉,可又不想叫杀大黑猪。从初春到冬末,每当喂猪的时候,我准会尾随其后,然后扒在猪窝边上看猪吃食。人们吃剩的饭、菜,还有刷锅的泔水,都是猪的主食,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花开花落,草荣草枯,黑猪和我产生了浓厚的感情,我每每叫它,它都会看着我卷着细小尾巴哼哼哼哼的叫个不停。

那时候,喂猪是每户人家必须的,如果谁家没养头猪,人们便会议论纷纷,你看他家懒的连头猪都不养。其实,养猪并不是能赚多少钱,俗话说得好;“喂猪不打圈,等于瞎胡乱。”说的就是要圈养,因为圈养起来,猪拉的猪粪可以做土地的肥料。养猪,是人们节约的象征;养猪,是人们勤劳的象征。

正当我为杀大黑猪伤心难过的时候,轮到该杀我们家的猪了,把捆好了前后蹄的大黑猪抬到桌子上,只见杀猪者拿起一根长木棍,照准猪的耳朵下狠狠的打上一棍子,那棍子下去就把猪打晕了,只听一声穿破云霄的嚎叫,杀猪手迅速把长长的刀子从猪的脖子下捅去,大黑猪应声倒在了血泊中。

北风继续呼呼的吹着哨,细小的雪粒不住的飘落在冻得硬邦邦的地面上不消不化,像撒了一层薄薄的砂糖。我的脸冻的通红通红的,脚也感觉麻的、木木的。

然后,在猪的后腿上剌开一个小口,用一根长长的铁棍,从那个小口里穿进去,把猪的全身都通一遍,开始吹气,一会儿,用气吹的猪大大的。等着下锅去毛、开膛、洗肚肠。我在跟前目睹了整个杀猪的过程,有时,我还可以要一个猪膀胱,里面放几个玉米粒,趁热吹起来,圆圆的,于是,每年杀完猪,就为我添了一件玩具,可以玩好几天呢。自己把猪肉拉到家,把猪肉放于桌子上,一般情况下,等杀猪的有空时,他会拿着刀去把猪肉劈开,谁家的猪谁家就可以卖肉了。

厨房内,一股淡淡的骨头肉的清香扑鼻而来,我猛地翻身下床,奔向厨房。厨房的大灶上,搭着一口硕大的铁锅,铁锅内装了满满一大锅猪骨头。骨头连带着肉在锅中沸腾着、翻滚着。渐煮渐浓的骨肉的香气飘满了整个厨房,香气顺着门缝窗缝飘向整个院落。

奶奶进了厨房,看着我双眼紧盯煮肉大锅出神的发呆的样子笑了,一脸的灿灿的笑,笑的如一朵含笑的花,那么洁白、纯真,散发着香气。她俯身抚摸着我的头发,说:“饿坏了吧,小馋猫,叫奶奶先给你盛一个大骨头。”骨头肉还在铁锅中不停地翻滚着,我呼吸着锅中发出的浓浓的肉香味。奶奶用大铁勺从锅中捞出一块大骨头肉放到碗中,用手轻轻扯下一块肉,放到嘴边吹了吹塞进了我的嘴里,还没等我自己品尝品尝肉的味道,肉已经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吞咽了下去。奶奶正要再扯一块给我,我上前一步,一下子从碗中把整块大骨抓到手里,骨头还有点发烧,可我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双手抓紧,大口大口的啃吃了起来,吃的我满嘴都是油,一大块大骨头上的肉被我瞬间吃完,真有股饿狼扑食的感觉啊,奶奶在一旁看我吃肉的穷相哈哈大笑,笑的腰都直不起来了。看了吃的差不多了,给我盛了一小碗骨头汤,我慢慢的呷了一口,肉汤顺着咽喉滑向体内,好香好醇啊!

天色渐晚,雪在继续的下,雪粒变成了雪花在空中轻舞飞扬。大黑猪除去了骨头和肚肠,只剩下两大扇肥肉平放在上屋的案板上,只等明日切割后下油锅。

大骨肉还在文火中微微翻滚,更加浓烈的肉香味已满了整个农家小院。

几十年过去了,猪肉早已成了普通人家餐桌上每天都能看到的食物,我早已不再馋猪肉了,可儿时吃肉的童真和奶奶爱我的亲情成了我生命中恒久香醇的滋味,永久的在我胸中脑中回味。

虽然奶奶早已步入天国,但每当想起这香浓的滋味,从舌尖上的记忆里,我就会想起他们,想起和他们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想起儿时过年时的美好快乐时光。

第三篇:过年散文

过年,这是一个普通的、又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

别人家是如何渡过这个年关的?李正方不知道。但是,自已每处在年关时的状况,自已当然清楚。是呵,一年到头有多少事?又有多少事需要在年关前处理完毕?中国人的习惯,年,是以农历年算的。所以,有很多事,都要在年前处理完毕。就是你自已想拖过年,别人也会找上你在年前解决,特别是经济账务一类的。这是中国人的习惯,是一项延续了多少年的习惯!电影《白毛女》正是这个传统习惯的反映,债主要账,欠账的要想着如何渡过年关。因为,就是再多的账务,只要过了年关,在年关过后很长一段时间,很少有债主追着要账的。这也是中国人一个比较普遍的习惯吧!这个习惯相当有道理。你想,刚过了年,你债主总要让人家在新的一年里,有个奔头?就好比农民,人家要留些钱作春种用;或者做生意的人,在新的一年里,多多少少要有一定的资本才能开展生意;你债主将这些钱要了去,这不是要人家的命了?因此来说,这年前的解决要账一类事务,也反映了中国人富有的人情味。用一句流行语,这也是人性化的体现。

李正方没有债务上的事务,但是这不代表他就没有烦心的事了。多年前,每逢过年,李正方也要为一些债务烦恼。欠了人家的钱,虽说已到了年关,不能还上,但是你总要对债主有个交代。还不上钱,话总还是要说的,不然,债主心里也会不平衡,因此他绞尽脑汁也要多多少少的还上一些。就这样,每年多少还上一些,几年下来,李正方总算是无债一身轻了。可是,每到过年,诺大一个家庭,这过年是不会省心的。很多事都需要李正方操劳,当然,这不是体力事,他只需要多动动脑筋就行了。

李正方要想的是,在过年时,如何让整个家庭在过年时热热闹闹,又要体体面面的,不致于让亲戚朋友闲话,又要不多破费,毕竟过年只是几天的事,一年三百多天的平常、普通日子还是最主要的。

已经多年的年夜饭不在家里吃了。事情也真是无奈,一大家子在过年时都聚在一起,总共有十七、八个人,现在居住的都是商品房,而商品房的面积一般也就是一百多点平方,这怎么能容下这么多人?因此大家一商量,干脆就放在酒店里算了,虽说这样一来,年味要少了很多,不过反过来也轻松了很多。以往,年夜饭在家里,老伴在吃年夜饭那天,不知有多操劳,现在要轻松多了。到了吃饭的时间,几个小辈驾车过来,将人载到酒店,只要坐在饭桌上,人到齐了,一声令下,服务员马上将菜端上来。酒和饮料是自带的,这也比用酒店的要少化费很多。虽说是过年,但是该省的地方还是要省。

往年在家吃年夜饭,虽说这是个大团圆饭;但是不可能一家子同时端起筷子,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一桌的菜要慢慢的一碗碗烧出来的。如果等全部煮好了再用餐,早先煮的菜就冷了。所以过年时,老伴是最忙的。等大家吃完了饭,这一大桌还需要收拾和洗抹,等到全部收拾完毕,中央台的春晚早已一切始了。

现在在酒店吃年夜饭,等大家都吃完了,一大桌菜所存不多,但总有几只大菜完好如初,这在年青人眼里,吃过剩下的就算了,但李正方是不会随便浪费的,他让服务员拿来塑料袋,一盆一盆的倒进袋里带回家,要知道,这几盆剩菜也要化上一百多元。拿回家可以食用几天呢!

但这仅仅是一餐年夜饭;大家都到酒店,从进入酒店到用完餐,再长也不过是三、四个小时,这些都不用李正方操心。

过年的节日,从过年前开始到年后,一般再节简,也要十多天,就是按国家的节假日算也要近十天。你总不可能在这段时间里天天上酒店?中国人的习惯,春节期间都要走亲访友,难道你能将每个上门拜年的亲友都带进饭店?不说花销,在礼节上也不对,毕竟,在酒店里少了一份亲情和年味!所以,在年前一个多月,李正方就要开始置办一些年货,和一些传统的春节期间饭桌上大家都喜爱的食品。

首先,他要买一百多斤的白菜,这种白菜细长,是江南地区的特产。白菜买回来,要放在太阳下晒一晒,等新鲜的菜有点蔫了,再用一只缸,将白菜一层层的摆放进缸里,每放一层白菜,要洒上一层盐,然后,人爬进缸里,赤脚踩,要等到菜里的汁水出来了,再放下一层菜,全部白菜踩完了,上面要放上几块大石头压住,然后要经过半个多月,这白菜就成了腌菜了,味道很鲜,江南人一般在冬天,都喜欢食用。取缸里腌好的菜,洗干净,切成段,放在锅里炒,早上吃早饭时,就着泡饭,一餐早饭就吃好了。或者,将腌菜洗净,切成段,放上一些猪肉和冬笋,点上火锅,慢慢的煮,味道鲜美,江南有很人多天天吃都不会厌烦。有时,一段时间不见这道菜还会想念。李正方就经常的想起在改革前,过年时农家杀了猪,用腌菜和刚割下来的猪肉,煮上一大锅。杀猪的人家,会请上队里的亲朋好友,大吃一顿。这肉和腌菜的香,至今不能忘去。

还有就是买上几十斤猪五花肉,放上盐揉搓,然后用一个盛器放上半个多月,等肉腌透了,再取出用清水洗净,用绳将肉一块块系好,放在冬日的阳光下,晒上几天,等到肉里的油一滴一滴的掉到地上,这肉也就晒好了,然后挂在家里通风的地方。等过了年,一般在正月十五之后。取一块,用刀切成一片片,放在盆子里,等煮饭时,放进电饭煲蒸,吃饭时这一盆腌肉香气扑鼻,味道特鲜。它不同于其它地区的腊肉,它有一股香和鲜,它的缺点是放的时间不长,容易坏。到了现代,人们普遍用上了冰箱,于是人们也用来存放腌肉,这样放上一年也不会坏。但在食用时,这肉少了一份香。不过这不能改变人们对这腌肉的喜爱到了春天过后,有时,在高兴时,取出一块腌肉,慢慢的将肉切成丁,再用存放在冰箱里的碗豆和肉丁和在一起在锅里炒,等腌肉炒出油,再放进电饭煲和着糯米煮,在当地,这被称着碗豆糯米饭。因为肉是盐的,所以这饭也是盐的,所以不用其它蔬菜,好吃,又经济实惠。李正方的表弟在广东办厂,广东地区气候不适宜腌肉,有时家乡的亲友去他那里,带上一、二块腌肉,他的表弟不知有多高兴。

这二件大事办好了,还要为春节的菜桌增加一些备货。因为在春节,菜市场的价格高昂,自已能备的就早早的备一点,一是便宜,而来家里随时能取出,也方便,不至于来了客人,要赶菜市场,价格贵不说,还不方便。这些桌上的菜也普通的很,无非就是一些鸡、鱼、鸭以及一些猪内脏。现在国家的三公控制了,不然,每逢春节,李正方都要为家里人拿回家的海鲜洗上几天,那些东西都是公款,不化钱,当然,也为春节饭桌上增添一些色彩。但是,也为李正方带来不少的劳作。现在好了,公费控制了,这些免费的海鲜没了,李正方轻松了不少,同时,他觉得,现在的年味也比以前要浓了很多。人们总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海鲜虽好,但毕竟不是当地特产,李正方还是喜欢当地的风味特产。

李正方有些烦心,过年的年夜饭不在家里过,而一定得去饭店!可是,烦归烦,又能奈何呢?现在的家庭不都是被蜗居在这小小的商品屋里么?当然,也有住别墅的,但那得有钱,而这真正有钱的,毕竟是少数。李正方不是少数,他只是大多数中的普通一员。因此,这“烦”也只是仅仅而已!

第四篇:过年散文三篇

引导语:对于散文相信很多人都接触过不少,亦有很多人看过散文,那么有关过年散文范文哪里有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过年散文一

又一个新年来临,似乎少了些许期盼,多了几分落寞,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车水马龙的街道,不禁想起小时候的过新年。

记得小时候,从农历11月开始,有的甚至更早就开始杀年猪,那时农村家家都养猪,杀猪这天请很多人帮忙,早晨就开始忙活,一群人有说有笑很是热闹。结束时主人都要做一顿丰盛的饭菜招呼客人,肉除了当天吃的以外,其余的全熏制成腊肉,用于来年食用。

每逢春节前,我家如同所有家庭一样,办年货是重中之重,除了要买很多吃喝用具外,母亲从月中旬开始就自己手工做豆腐,豆芽,灌香肠,豆腐干。

小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慢,从放寒假就开始期盼过年,一天天倒数,终于等到年三十了家家张灯结彩,接下来就等团圆饭了,我们一大家子(爸爸的弟兄们)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丰盛的饭菜虽然平时偶尔也吃,但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似乎连味道也变得更可口了呢。尽管那时物质匮乏,但内心的小幸福多到爆表,一件件年货,一份份平安,一桌桌饭菜,一家家团圆。而今,各种花样的食物,玲琅满目款式新颖的衣服,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不变的是心中对于团圆的那份期盼。

过年散文二

初四回来,路上虽不下雪,然夜的黑,加路的滑,依然让我们神经绷得紧紧的。可即便小心加小心,一路上仍有不少车辆不能及时把住刹车,惊心动魄的场面时有发生:先是一辆卡车吻住了拖拉机,接着一辆面包车无缘无故撞上了护栏……后来,一辆红色奔驰车因为速度太快,紧急刹车没刹住,竟撞坏了我们车后的保险杠。

见朋友人高马大,奔驰车里一对流里流气的小夫妻不得不下了车。朋友说保险杠也不贵,一百多元钱。小夫妻看了一下我们的车,不屑一顾地说:大哥放心,前面我们有熟人,肯定帮你们修好,大过年的,谁还会赖呀。小夫妻嘴上说得好听,但就是不肯掏钱。朋友也没真想要他们赔钱,只要修好就行了。可真到了前面,拐了弯,小夫妻竟仿佛逃命似的跑了。

我迅速记下车一牌号,让朋友快追。我说,什么人,买得起奔驰,竟然不肯陪人家一百多元钱。朋友说,算了,安全第一。朋友始终没加速,倒说我入世太浅。

两天后,当我再次翻看到我记下的那个车一牌号,心里仍觉得有点生气,甚至有找他们算账的冲动。朋友站在无边的夜中,望着鳞次栉比的高楼以及高楼下鱼贯而行的车辆,不无感慨地说:中国目前有富裕阶层,但没有上流社会。

初听,以为故作深沉,后来想想,倒觉深刻,便释然许多。

过年散文三

踏进腊月,每个人的心好似都开始恍恍的期盼春节的到来,但心里又好似都明白期待的并不是过年,多是因为不用上班吧,出去旅游或者纯粹的放松。

我钟情于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因为它存有我们小时候的美好回忆。印象中,腊月一到人们便开始掰扯着手指头数日子了,家家户户都开始张罗年货,每到这时候都有一次大扫除,把家里里里外外全部扫一遍,完了再用抹布擦一遍,这样可以扫走一年的旧气,迎接崭新的一年,早早的都能闻到浓厚的年味。

真正到了三十这天,人们就更忙碌了,大抵心也会更加欢喜,女的都在厨房里准备着年夜饭。

母亲们在厨房进进出出有说有笑的忙着,而父辈们都在张贴从前门到后门以及家里大大小小门上的对联,包括贴门神、土地神、财神等各路神仙的年画,寓意是请神来家过年并保佑全家老少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小孩子充当的角色一般就是打下手,偶尔帮忙拿个年画,还必须得小心翼翼的,生怕弄破了,神仙爷爷会生气。什么都不懂的我们还爱跟在大人屁股后边,把一幅幅贴好的对联读出声来,却总是分不清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因为年龄,跑腿儿的小事都是我们干的,一会向隔壁婶婶家借个凳子,一会又给对面爷爷家送个东西,觉得自己忙的不亦乐乎。贴完对联后,家中男的无论年长年少都得去给祖先上坟,女的不允许去,这是历来的习俗,那时候的我还总是抱怨为什么不带我去。

要去祭祖必须得端上要敬的烟、酒、茶;烧的蜡烛、香、纸,我想是要给祖先也送去过年用的东西吧,当然这不过是人们对已逝亲人的思念,也是精神上的一种寄托而已,但也是每年必不可少的一种仪式,现在想想这便是我们的根,有了它即使生在何处也不会忘记寻根。等到祭祖回来后,臊子面也差不多做好了,捞上一小筷头到碗里,再浇上一大勺子滚烫的臊子汤,冒着热气,香味扑鼻而来。孩子们之间还有一个乐趣,那就是比谁吃的多,有时候一人能吃十几碗,最少的也要吃个七八碗,到现在我都在怀疑自己当初那惊人的饭量。

吃完饭后,会备些瓜子、花生、糖果,长辈们都围着桌子烤着火炉,一边看着春节晚会,一遍喝酒聊天,偶尔会听到他们谈起孩子以及他们的学业,年轻人都另外围起一桌玩起了扑克牌,对于小孩子来说任何时间都会是游戏时间,任何场所都可能会变作游乐场,在他们的脑海里过年就意味着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收,有零嘴吃就十分满足了。这样便可以甜腻腻的度过整个寒假。就这样几代人各自为营热闹的守着年夜,直到凌晨十二点大家都一起到大门口放炮竹,那时候不比现在,放的是烟花,每家几乎就是三两捆鞭炮,几个大炮竹已经算是好的了,几乎同时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让深夜的村庄又热闹起来,再来几个冲天炮沉重的轰隆隆接连响起,这便是春雷的声音。孩子们会在放完的鞭炮灰中去找还未放燃的炮竹,有的断捻子的俗称“瞎跑”。

现在随着电子产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慢慢提高,每天过日子就如过年一样再也见不到像《腊月歌》中唱到的那种景象,所以过年就跟过日子一般了。

第五篇:过年情结散文

对于我来说,过年已经提不起半点儿兴奋之意了,我想,对于很多中年人大多如此。如今,看着繁华的街道,霓虹灯闪烁出绚丽多彩的光芒,由于是大年夜,街上很少有车辆开过,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无论是谁,无论是什么身份,大多守在自己的小家里面享受着家庭的温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如期而至,但是,我看着炫目的荧光屏,却不知为什么没有丝毫欣赏之意。也许,这就是心老吧。清晰的图像,靓丽的色彩,美丽的装束,无不显示出我中华民族的兴旺和发达,如今在世界上,我们华夏儿女也真是可以扬眉吐气,不在被人称之为东亚病夫。这盛世让我赶上了难道不应该满足吗?

浮想联翩,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回到了儿时。那时候,家里很穷,孩子们走盼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可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可分享,还记得,每到年底,母亲总是能给我们准备好一件新衣服,那衣服在今天看来的确算不上漂亮,因为那个时候,百货商店里大多卖一些深颜色的布料,而我们昌图这样的小地方更是如此。妈妈买来深蓝的布料,给我和妹子做一条裤子。小弟弟比我们小,自然可以做一套新衣服。这新衣服妈妈总是在大年三十晚上放在我们的枕头下面,等到大年夜过去,初一早上才能穿。

三十晚上,家里五口人坐在一张桌子旁边包饺子。闻着饺子馅的香味,真是垂涎三尺了,真想偷着吃一口呢。那时候,一年之中也就能吃上这么一顿饺子。现在回忆起来,却觉得那时的饺子是最好吃的东西,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那几乎是素馅的饺子美味。那一天,父亲总是严肃的脸上也会透出一丝轻松和笑意。

守夜是过大年的习俗,妈妈要求我们几个孩子一定要玩到午夜12点后才能睡觉,说是只有那样才能换来一大年的精气神。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娱乐的项目,别说是电视机,就是半导体收音机也没有。吃完了饺子,我们几个孩子围坐在爸爸妈妈身边,缠着大人给我们讲故事。那故事无非是《狼来啦》、《王二小砍柴》什么的,实在没有故事了,爸爸和妈妈就轮流出谜语让我们猜,谁猜到了,就拿出得到一块糖作为奖励。我们几个都是很认真地猜谜语。还有个很有趣的游戏,就是《盘脚莲》,那是全家人伸出双脚凑在一起,由一个人口里念着儿歌:盘脚莲,脚连盘,不梳头,不洗脸,油锅炸面……一边念这样的儿歌,一边用手点数着一圈的脚,要是儿歌结束时手点在谁的脚上,那谁就得表扬一个节目。觉得很温馨,笑声不断地充满房间。

熬到午夜12点,我们几个孩子早都困得不行了,东倒西歪地睡在了炕上。我迷迷糊糊地感觉妈妈在给我脱衣服。被窝一点都不凉,而且很温暖,很温暖。就这样沉沉地睡去,还没睡醒,耳边便传来爸爸妈妈急促地呼唤:“孩子们,起来,起来,快点,快点!一会儿拜年的客人要闯进屋了,快起来吃饺子。”早上煮的饺子,往往是头天夜里包好的,估计是大人们怕早上起不来,毕竟包饺子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或许是一年到头才能包一次饺子,所以,我感觉包饺子很繁琐的细活儿,从做馅子到和面包饺子,一直到煮好饺子怎么也要两个小时。那时,因为心里盼着吃到香喷喷的饺子,所以,感觉爸爸妈妈包的实在是很慢,看得我们三个孩子都很着急,爸爸总是说:“晚食以当肉!”在我们几个孩子的期待中,饺子的香味终于弥漫开来来。这时的我们已经在爸爸妈妈的吆喝声中穿上了新衣服,美滋滋的坐在桌子旁边等着吃饺子了。匆忙地吃完饺子,我们就要挨门挨户地给邻居拜年。我和妹妹手拉着手,挨家拜年,“过年好”这三个字用得最多,前面加上称呼就可以了!直到把认识的邻居家都走访过一遍后才能回家做自己想做事儿。

要说过大年最想做的事儿那就是放鞭炮了,或许是因为我和妹妹都是女孩子,爸爸从来都不会给我们买鞭炮,看着街坊邻里的孩子们放鞭炮,我们好羡慕。于是,我和妹妹就捡炮仗玩儿,那些没有爆炸的小鞭便是我们的目标,我和妹妹沿着胡同走来走去,寻找没有炸开的红色的小鞭,很是乐此不疲。回到家里,我们把捡到的小鞭从中间折断,用燃香冲着里面黑色的火药一点,火药呲的一声串出一道火星,紧接着,一股浓郁的火药味弥漫开来,我们就这样开心的玩儿着。现在回想起来,那浓浓的年味还荡漾在心底与眉间。

初一的晚上,外面很黑,我们院子里的孩子们都提着灯笼跑出去玩,我和妹妹的灯笼是爸爸用玻璃做得长方形灯笼,那就算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了。其他孩子手里的灯笼大多是用罐头瓶做的,再在里面放一小截蜡烛就当做是灯笼了。我们这个居民委只有两三个孩子能够买得起很漂亮的宫灯。初一的夜晚,不论是谁,手里都提着灯笼在小胡同里跑来跑去,很是快乐。直到大人们喊我们回去时,大家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去。

儿时的过年已经过去了太久太久,可如今回忆起来,还是觉得很有味道。或许是有盼头吧。这个盼头不就是我们人生的目标吗?一个人只有内心充满期待,充满对未来美好的追求才会觉得生活有趣。那时的人们,吃顿饺子就感到很满足很幸福了,而现在的我们吃的穿的用的都是信手可得,而这么轻而易举的得来的幸福却失去了幸福的味道。就像如今的鸡蛋和笨鸡蛋,看起来一样,其实,却有很大不同。看来,生活在一帆风顺里,幸福指数并不高,而在充满挑战与危机下生活,虽说风险随处可见,但这样的生活才是丰富多彩的,才是使我们产生幸福感的源泉。

下载杀猪过年优秀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杀猪过年优秀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漫话过年散文

    过年的烟花仍在时不时地绽放着绚烂,人们却早已开始了新的征程。一转眼,年就这样过去了,一切都似乎没什么变化,一切又似乎重新来过。年,如同一条气势恢宏的大河呼啸而来,狂潮席卷蔚......

    过年回家散文

    “老婆,准备得怎样了?什么时候出门?“王悦走进卧室,看着在收拾东西的元芳,一头大波浪卷发披散着,只看到白晰的侧脸。“行了,别催了,真不知你那破地方有什么好去的,如果不是浩浩一时好......

    初六过年散文

    除夕,奶奶把饺子从热气腾腾的锅里舀到碗里的时候,外面的天早就该黑了。辞岁的挂鞭、轰天雷、还有带着哨儿的二踢脚此起彼伏地响,冲得老高的礼花“轰”的一声就会布满满天的星。......

    儿时过年散文

    写过好多文字,或诗歌,或随笔,也曾填词赋诗,临摹过了唐风宋雨。多少心情与人生感悟尽释其中,多少离愁别绪或是痛楚氤氲于纸,墨泪成殇,笺里宿醉。也有过清欢,如网海邂逅,如心与心地碰触......

    过年快乐散文

    孩童时,最向往的就数过年了。那些年的冬天,记忆中是异常寒冷的。雪花总是飘满大地,这场还没完全消融,那场已经迫不及待了。可能与那时的年景有关吧,我的双脚总是被冻得多出一些。......

    讨厌过年散文

    小时候是掰着手指头盼过年,年来了,有新衣服穿,有零食吃,还有压岁钱收,更高兴又长了一岁……可如今是讨厌过年,怕过年,年到了,年龄又增长一岁,加上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身体状况一年不......

    过年味道散文

    我过了五十几年,好像对过年还是那么向往,因为这里面有青春的记忆,还有那乡情亲情友情的过往。回家过年,是人一年中最愉悦的时光。今年又要过年了,思乡的愁绪逐渐漫延开来,如施了肥......

    回家过年的散文——【回家,回家】

    在外漂泊多年,每到长假,特别是春节,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回家。今年也不例外,我再次不能免俗地加入了庞大的春运人潮。按理说,今年我可以不安排回去过年的,因为今年我回家的次数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