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何必事事争个第一美文摘抄
20XX年1月中在深圳,和钢琴名家格拉夫曼(GaryGraffman)有场公开对谈,从他的自传《我为什么要练琴》讨论其教学与人生。在活动结束前,我好奇地询问大师,在教了这么多中国学生,造访中国将近四十次之后,对于中国琴童及其家长,有没有特别想说的话。
“我觉得中国人太强调竞争,尤其要争第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就不自觉地强调如此观念。”竞争难道不好吗?格拉夫曼却有另一番想法。“比方说我看中文,常有‘某某是第一人’‘谁谁谁天下第一’这样的说法。我读中国书法与绘画的书,也常看到作者写‘某人是某朝第一’。我总是觉得很困惑。西方世界不常见到这样的表述;你可曾见到介绍法国19世纪后期绘画的书,上面写‘梵高是法国绘画第一人’‘莫奈是印象派首尊’或‘高更作品天下第一’这样的话吗?这种争第一的心态真是好事?对钢琴学生或钢琴家而言,这样真的健康吗?”
这世上有很多事物可以分个高下。就算只是快0。01秒,赛跑就是得依此决定名次,可以比出第一。但天下也有太多事,没办法找出第一,艺术正包括在内。“谁是天下第一的小说家?”“谁是世上最杰出的导演?”你真能心安理得而不带一丝迟疑地给出答案?
以前女高音西弗丽德(IrmgardSeefried)也曾被问:“谁是当今最好的元帅夫人?(歌剧《玫瑰骑士》的女主角)”她仰头一笑,回叹:“这是什么问题?”
是啊,对于这内涵丰富,表现方式又有无限可能的精彩角色,怎么可能会有唯一选项?标举米开朗基罗为文艺复兴时期第一,那么达芬奇的艺术何以要被视为第二?面对无法找出“第一”的事物,我们该欣赏个别特质,也鼓励发展独特风格。作为个人,我们当然可以有自己的偏好顺序,就像我总是开玩笑地说米芾是“宋代书法第一名”。若真觉得书法艺术可以分出第一第二,这可就一点也不好笑了。
但偏偏有人就是要这样比,虽然也是情有可原。村上春树讨论文学奖,就表示“世间众人大多只看眼睛看得到具体的、形式化的东西……文学作品的质,毕竟是无形的东西,当授予某种奖或徽章时,就附上具体形式了”。谁是最好的钢琴家?艺术很难比,那就比技巧;但技巧其实也不好比,那就比准确。许多音乐比赛结果之所以可笑,在于最后获得冠军的,实是安全却乏味的庸才。但音乐比赛在最好的情况下,毕竟还能兼顾诠释、艺术、思考与技巧。参赛者演奏的是别人的创作,品评总是有所客观依据。若是连这点都不论,却去比“谁接了最多活动”或“谁音乐会最多”,这就和讨论作家却不读著作,只去数得过多少奖,讨论画家却不欣赏作品,以画作拍卖金额决定成就一样荒谬。
竞争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知道什么可争。谁是印象派第一人?没有“第一”也就是多元衡量。要了解印象派的绘画艺术,你就必须研究那个时期的诸多画家,品味各种观点与手法,自然也就不会以狭隘定义、以管窥天。这当然是更细腻也更深入的思考与涵养。我不知道中国人是否特别爱竞争、特别爱比第一,但我们确实已经看到太多无意义的排名和没道理的比较。如果竞争不能带来进步反而降低水平,是否还需要这种竞争,答案应该显而易见。
第二篇:何必问许多美文摘抄
以前,有位同事,交了个漂亮的女朋友。但是他带女朋友才在公司出现过两次,就听到风言风语,说那漂亮女人是“鸡”。同事终于听说了,而且查出是谁放的话,冲到那人面前,厉声问:“你凭什么这么说?”
那人先不答,隔了一下,淡淡地说了四个字:“我睡过她。”
同事怔住了,接着一拳过去,转身就走,回到自己桌子前收拾东西,当天就辞职了。他去了另一个公司,而且不久就结了婚,没请几个人。娶的还是那个女朋友。
事隔几年,有一天,几位老友在他家聚会,有人不知怎的说漏了嘴,讲到他以前“给过某混蛋一拳”。
“什么?他还会打人?”那同事的太太吓了一跳,问丈夫:“你打了谁?原来你是因为打人才离开那家公司的啊!”
同事居然很冷静,双手一挥:“不谈过去!”
想起另一位老朋友,以风流闻名。
有一天大家聚餐,他抢着付账,掏西装口袋,掉出了一张跟女人亲昵的照片。“天哪!”大家都叫起来,“你可得小心呀!被你老婆抓到就麻烦了。”
他的脸一红,又一白,慢慢把照片放回口袋,又脱下西装看了看,喃喃地说:“大概已经被看到了。”
“为什么?”
“因为我太太昨天帮我换了这套西装,原来那件拿去洗了。口袋里的东西是她换过来的,照片本来放在旧西装里。”
大家都吓了一跳:“她没修理你?”看他摇摇头,大家又松口气:“八成赶时间,她没看到,算你走狗屎运。”
他摇摇头,笑道:“八成看到了,装没看到。”
成熟的人不问过去,聪明的人不问现在,豁达的人不问未来。
第三篇:何必欺人太甚美文
十几年前,我带你妈妈第一次去欧洲,旅行团在短短十天当中游了五个国家,所以到法国的时候没有安排参观卢浮宫。但是因为我熟悉巴黎,旅行团又正好在卢浮宫附近用午餐,于是带着你妈妈以最快的速度跑去,一下子就冲进大厅,看了维纳斯、胜利女神和达芬奇的《梦娜丽莎》,还买了个胜利女神的复制品。
回到游览车,我和你妈妈出示新买的东西,得意地说我们以惊人的速度看了许多名作,旅行团里的人都好羡慕,其中有个人突然问:“门票很贵吧?多少钱?”
我和你妈妈一下子怔住了,因为我们一直到出来,才发现没买门票,我们居然是由“出口”冲进去的。
所幸我才怔了一下,那问话的人就把话题带到别的地方,解除了尴尬。直到今天,我和你妈妈都记得那一刻,对那解除尴尬的中年胖女人很感激。没错!她心里说不定想,我根本只到艺品店买个复制品,就回去吹牛逛了卢浮宫,所以答不上票价多少。但是也因为她这样猜,怕出我糗,所以立刻又把话题带开。
你知道我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吗?
因为今天你说艾琳达讲她暑假去了北京,住在我们住过的那家有名的饭店。可是当你提到饭店大厅的水晶球、摆满瓶瓶罐罐的餐厅和地下室的画廊时,她却全答不上来,所以你猜她根本是吹牛的。
当你感觉艾琳达可能吹牛,发现她一问三不知的时候,你应该继续问,甚至当着大家的面问?还是立刻像我所说的那个旅行团里的妇人,把话带开?你打破砂锅问到底,叫对方认错,甚至当场落泪,对你有什么好处?而且你要知道,有些人因为行程赶,早起晚归,旅馆只是他睡觉的地方,确实可能连旅馆大厅都没看清就离开了。你何不往这个角度去想,犯得着猜她说谎吗?
在台湾,我常看电视上的政治谈话节目。那里面的话题非常尖锐,来宾又立场鲜明,所以总见针锋相对的情况。
可是我发现,即使是政客,当他抓住对方弱点,可以穷追不舍、打死为止的时候,却常常问着问着,看对方已经词穷而招架不住,突然煞车,不再继续。有一次,我碰上个政界的高手,问他为什么那样做,你猜他怎么答。他说谁赢了、谁输了,谁被问倒了、谁理亏了,观众早看在眼里,何必欺人太甚?今天他抓住了对方的小辫子,给对方留一条生路,改天他处于弱势,落在对方手上,对方也会给他开一条生路,不致太难堪。
中国人常说“穷寇莫追”,意思是盗匪已经逃跑,就别去追了。为什么不追?
因为怕把那盗匪逼急了,狗急跳墙,跟你拼命。
当你要保的是财产,那盗匪要保的却是性命时,你当然不值得跟他周旋到底。
古代的军事家也说“围师必阙”,意思是当你包围敌人的军队时,一定要留个缺口,使他能由那里逃跑。
想想,能把敌人包围,全部歼灭的时候,军事家尚且给对方留一条生路,我们处世,是不是更得为人“解围”呢?
孩子!你上高中了,别人渐渐不再把你当小孩儿看,你也不能没心没肺、直来直往了。我在未来会多跟你讨论处世的问题,教你什么时候刚、什么时候柔;希望你能为别人让路,也给自己留下更大的空间。
第四篇:不必事事较真美文
前些时候,国内摇滚乐团“二手玫瑰”的主唱梁龙在参加一档娱乐节目时,被主持人问及“有没有令你们讨厌的摇滚歌手”,梁龙居然想都不想张嘴就说:“我就讨厌‘五月天’,他们唱得那是真不好听,确实不好听,我都不知道他在唱什么。”此话一出,在“五月天”的粉丝圈中引发一片哗然,各自的粉丝们更是在网络上吵得不可开交。几天后,“五月天”组合在参加另一档娱乐节目时,主持人有些挑事儿不怕事儿大地问“五月天”组合说:“你们听说‘二月玫瑰’的主唱梁龙说你们唱得真不好听,而且他也听不懂你们在唱什么吗?你们对这有什么看法呢?”
主持人的话音刚落,现场的歌迷就在台下抢先大喊是“梁龙借事炒作刷存在感”,可作为“五月天”贝斯手的玛莎(蔡升晏)则微笑着诚恳地回应说:“我倒觉得‘二月玫瑰’的歌很好听,大家有机会可以去听听看,真的挺不错。”玛莎的话刚说完,包括主持人在内的所有人都鼓起了掌,主持人甚至还称赞他们为“真正的摇滚精神”和“一个除了音乐之外还有信念和气度的摇滚团队”。节目结束后,有人在后台赞扬玛莎“会说话”,玛莎却笑笑说:“这谈不上会不会说话,第一是我真觉得他们的歌挺好听,我只是真诚地说出了我心里的感受;第二是我哪怕不喜欢他们的歌也不必公然说出来,因为这势必会引发不满和矛盾,到时候攻击来攻击去,嘴仗不停,我们又哪有精力去做好音乐呢!”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要有这样的气度,真的没有必要事事较真,事事较真、处处嘴仗的结果只能是对自己的一种拖累。内心豁达一点,说话好听一点,表面上是给别人面子,其实真正得益的是自己。
第五篇:你不必是个特殊的人美文摘抄
当你坚信“我能”时,事情往往会真的梦想成真。
今年17岁的沃森是生长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一个小姑娘,她从小就对航海有一种渴望,期待某一天自己可以独自驾船进行环球航海。
沃森有一个伟大的航海计划:从悉尼北上、经新西兰以北海域,再南下绕过南美洲合恩角,横渡南大西洋,绕过非洲好望角,最后返回澳大利亚,环球行程达2。3万海里。然而当沃森提出要独自环球航海时,却在澳大利亚引发了一场争议。有人说她年龄太小,又是女孩,不适合独自驾船出海:有人怀疑她的航海技术和意志力远远达不到要求:还有人说,让她环球冒险等于把她送上不归路。最后,昆士兰州政府和海事安全部门登门拜访,希望沃森放弃航海决定。但沃森和她的父母都表示坚决不放弃,他们坚信沃森完全有能力在没有任何外力援助的情况下进行不间断的环球航行。
2009年10月18日,沃森独自驾着10米长的小帆船出发了。航程中,沃森经历了狂风巨浪。肆虐的狂风曾撕破船帆,10多米高的海浪甚至抛起她的小船;沃森忍受着寂寞和黑暗,与外界唯一的联系途径就是卫星电话和电子邮件:她吃着饼干类的食品,没有菜、只能抹点澳大利亚人情有独钟、义苦义咸的调昧酱;她的小船被海水反复“洗礼”,她自已就像整天住在“洗衣机”里一样。尽管条件如此恶劣,但是沃森的决心从来没有动摇过,她以坚强乐观来应对重重考验。每次穿过暴风雨,她都会有一种成就感。就这样,沃森驾驶着小船不停靠、无支援地在海上航行了210天,共2。3万海里。
2010年5月15日,沃森驾驶着她的粉红色帆船,驶进她这次旅程中的最后一站——悉尼港口。她已经成为全世界在无外界帮助的情况下,完成单人、不问断环球航海的最年轻的人。很多市民特意驾船出海迎接沃森,并向她欢呼喝彩。妈妈朱莉看到女儿归来,泪流满而地说:“她说过要环游世界,现在她做到了。”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也赶来迎接沃森,并且说:“你令我们同家感到骄傲,你是澳大利亚年轻人和澳大利亚少女的英雄。”但沃森却说:“我不同意总理的说法。我不认为自己是个英雄,我只是一名普通女孩,一个相信梦想的女孩。”由于世界航海协会的最低年龄限制为18岁,所以沃森的航海纪录将不被承认。面对这一点,沃森更是泰然处之。她说,能否列为世界纪录并不要紧,重要的是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好。
坚守梦想就像一束光,不断地指引着前行的方向。小小的沃森曾这样说:“想做成一件令人震惊的事并不难,你不必是一个特殊的人。你只需一个梦想,坚信它,并为它努力奋斗,那么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正是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沃森完成了这次艰辛的海上航行。的确,梦想会赋予我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而这,才是我们在为沃森欢呼的同时,所应收获的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