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没的乡戏散文

时间:2019-05-15 12:4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渐没的乡戏散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渐没的乡戏散文》。

第一篇:渐没的乡戏散文

乡戏是一种地方戏,因它只在村子上、镇上盛行,所以人们习惯上叫它乡戏。

乡戏不像电视银幕上的戏曲那样奢华。乡戏很简单,一般都是找一大块儿平敞地,在上面搭上一个戏台子,戏子就可以在上面唱了。这戏台大抵是用椽杆和竹竿搭成,用麻绳捆扎。搭成后,再在上面扯上红的绿的几块大布,布从戏台的横杆上垂下来,就成了帷幕。一般会有三道帷幕。最后一道是灰白色的,上面偶尔还会有些图案。这道帘布将戏台隔为两半,前面是唱戏的地方,叫前台;后面供戏子们化妆、换装和起居用,称为后台。中间有一道绿色的帘布,在杀戏时会被拉开。有时未见戏子先听到声时戏子就隐在里面。最后一道是紫红色的大布,垂直倒挂在戏台顶部的撑杆上。她与绿色的幕相互映衬,也算好看。红布的上方会有一个横批,上面写着“**曲剧团”或豫剧团字样,显示着今年戏的基韵。闭幕或谢幕时红布都会垂下来。戏开始时才会被拉开。

说及戏子,大都是爱好戏曲的人稍加培训,穿上戏服、戏帽和长靴就可以登台上场了。大都是平凡老百姓。若是名家,多是为大官们、有钱人表演的,不会在乡庄上演戏,所以寻常百姓不会看得到。乡戏并不完全斟词酌句,戏子也无需完全按照词谱来唱。戏子只要明白这出戏的大致意思,跟着节律唱出来就行。所以乡戏浅显,大都是由大白话组成,稍加听听,就明白了。

所以私下认为乡戏能在农镇盛行主要因为它的朴实与大众。

村上人爱听戏,年年都会有镇上和队里花上几百块钱请一台大戏唱上七八天。唱戏的人清苦,也挣不了多少钱,也都是因为爱唱戏,也就来唱了。唱上一天也就挣下二三十块钱。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把戏子分为三教九流之列,并未真正受到社会真正的尊重。只是在乡村戏子的地位可就没那么样的差别了。他们和普通老百姓一样,乡下人也都带他们像自家兄弟姐妹一样。每每大戏结束后,戏子们会挨家挨户地讨赏钱。赏钱不一定要是实打实的钱,也可以是粮食,白面膜也都行。乡下人实在,会多给几瓢麦子,想着粮食是自家地里建的,也不费啥事,就多给了。

乡戏一年只有一两次,有些年头若缝上天干地涝,乡人们会请戏台大唱三天来祈雨,也有家底后的人家,结婚生孩子吃喜面等也会请台戏唱上一晚。这样一年就会多上几次。若是平常年份,会在二月二或三月三唱上几天。大抵是刚过罢年,人们比较清闲,地里也没有什么活儿,就爽性请台大戏唱唱,忘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每年唱戏的地点基本不会变。二月二在老和尚庙,三月三在镇上。人们习惯称岭上叫老和尚庙是因为这里有一个小庙,随着连年唱戏,小庙也被修葺一新,庙宇也盖大了几间,看上去也算恢弘。所以提及老和尚庙人们就会想到乡戏,知道是岭上。老和尚庙变成了岭上的代名词。

我小的时候,村里人爱看戏。过罢年,天一放晴,人们就忙着去地里锄草,犁春天的荒地,剥花生种等,将手里的农活尽快干完,就是为了赶着二月里的大戏。

临近二月,村人们也会从以前无休无止闲聊的话题转到乡戏上来。在村上,人们都会吆喝着喊:“活儿,干完了没有?老和尚庙快有戏了。”对方总是回答:“可是哩!我得赶紧弄,孩儿早就嚷嚷着要我领他去看戏哩!”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似乎生活燃起了热情。总之,在村上一旦说起戏,人们就来了精神,对戏有着无比的期盼。

进了二月份,如若遇到从镇上赶集的人回来,人们总争先恐后的问,戏台搭好了没?之类的话。像是着了道儿,人带着些异动。

乡戏的头一天是试唱,戏台也还没有完全搭好,只是一个空架子扯上两块大布。所以看戏的人并不多。买东西的人也少,并不十分热闹。等到了第二天,人就渐渐的多了起来。小商小贩也就多了。有卖苹果的,橘子的,也有卖瓜子糖块甘蔗之类的。瓜子糖块卖的较快。看戏的人们总是会称上半斤,拎上一壶茶水,端个小凳子在戏台前悠闲地看上一上午。也还有卖米花板、汽水等哄小孩子的零食。其实小孩子们主要是去看人烟的,家乡人常说小孩子们小时候看看人烟,长大就能见大世面,所以家长们总会带着孩子去看戏。小孩子嘴馋,看见好吃的都要,家长有时会嚷着,不许要这要那。有买饭的,主要是些凉粉或凉皮,平日里村人是不舍得买的,也只是在这个时候才会让自己奢侈一回,买上一大碗过过瘾。

真正是去看戏的是一些年龄稍大的人们,他们会在戏台前坐上一个上午,听戏子的唱腔,听戏里的台词和故事。年轻人也会去,只是人很少。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一般不去,多是听一些看戏回来人的描述。

乡戏一般七天,第四天是正会。正会是乡戏最热闹的时候,到时四里八乡的人们都会向这里集聚,人山人海、挤拥不动的,甚是壮观。买东西的小商小贩数量也会达到最多数。逢至正会,小学的学校也会放上一天的假,让娃娃们也去看戏。路上都是行人,有赶车去的,有骑自行车去的,也有地下走去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在春日里很美,尽管上面有很深的皱纹。还离戏台远远地时候,路边就已经是拥挤着的了。吆喝着嗓子的商贩们会挡着道路,抱怨声总会有的。这一天庙里的香火相当旺盛,达到鼎盛。有卖香的,卖纸钱的,也有算卦占卜的。算命的人总会偎在墙角,摆上一个小摊,瞎了的眼略带干枯。有人去算命时,他们将干枯的手微微探出来,在人脸前晃晃,或是默默人的手,似乎就真的知道了天机,知道了命数。算过后,人们都会掏些钱扔进旁边的罐子里。钱的多少,全随人的意愿,觉得算得准时就多给些,觉得不准时少扔些也可以,但不允许不扔钱,这是算命人的忌讳。还有些在佛堂上烧香拜佛的,抽签许愿的,人进进出出的,各种表情。庙院里有挂起的红灯笼,显得格外耀眼。

正会时,人多,噪声也大,若不近戏台,不会听得清戏词。戏台前的场地会扩大到很远,卖汽水的人会跑到场子中去卖,哪个小孩看到了会哭着要。

我小的时候,也爱看戏,一家人都去。而我多半是跟着凑热闹。

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父母亲带着哥姐我姊妹三个去镇上看戏。去的那天恰逢是正会。学校也怜悯似的给我们放上一天的假。(学校是村里的小学,课赶得不紧,放假也是很自然的事。)路上自然川流不息,开着小子的、赶牛车的、骑自行车的,但更多的是地上走着去的。三月的天气,不热不冷,阳光伴着和风,再加上几只鸟雀的清鸣,更是撩人沉醉。当然,那时的我还不懂欣赏这路边的景色,只一心想着赶紧到镇上,能看人烟,看各种小商贩的零食,玩具也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只是这遥远的路途,总是迟迟不见尽头。

我家离镇上有十里的路程,步行去自然很慢。然而,我家当时只有一辆有些年头的单杠自行车,父亲至多也只能带上我们姊妹三个。车上人太多,太乱。父亲也只能勉强带上两个,一前一后坐着。我和哥哥较姐姐年龄小,父亲总是带我俩先走,走一程就将我们放在路边,回过头来接母亲和姐姐。姐姐懂事,不埋怨。有些路段,母亲背着姐姐走,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让姐姐自行走,母亲也舍不得。只是路上着实辛苦了父亲和母亲。就是这样一程又一程,我们颠簸来到镇上。

镇上已经聚拢了很多人了,各种小商贩将摊位摆在路边,只在路中留下一条窄窄的类似甬道的狭长的径。父亲将自行车放在亲戚家,而后将我和哥哥一手拉一个,母亲牵着姐姐,侧身穿过这条小径,艰难地来到戏台前。戏台前稍宽阔,前面离台子近的地方早已被人占了,黑压压的人群。我们找个能遮阴的地方先占着,父亲找几块砖头,再在上面摊上几块旧报纸,就可以坐了。然后父亲去称些瓜子,和糖果。水是母亲自带的。父亲不爱看戏,将我们安置好就离开,转悠去了。有时我和哥哥会粘着他也要跟了去。他便嚷着说,人多,太挤,不好领。实在不行,他只从两人中挑一个。剩下的一个多少有些闹心。姐姐乖巧,不闹着去,就偎着母亲看戏,看着花花绿绿的戏子,姐姐也问东问西。中午杀了戏,一家人就去吃饭,买点油条,喝碗凉粉也就饱了。然后去街上逛逛,看着东西也会嚷着要,母亲有些舍不得,脸一沉,我们也爽性作罢。当然,也是会买的,一个氢气球也就安了我们的心。牵着仅值两元的气球,那心中竟有一种自豪和炫耀。似乎这成了一种卑鄙的浅薄的资本。逛得累了,就歇在树荫下,一家人说说话,有时我姊妹三会倒在父母亲的身上睡着了去。下午,开了戏,看一会儿,就要回家去了。回家时父亲总也推着车慢慢走着,我哥姐三人坐在车上,母亲在后扶着。我和哥哥在后座上打闹,母亲嚷我们,却有一串串“咯咯”的笑流动在空气中。一路上依旧看到各种方式行走的人。天空中有几只鸟轻掠过,伴着好听的鸣叫声。手中牵着买回的气球,在金色的阳光下随风飘荡……

时间依旧一年一年地流走,乡戏也一年又一年地再唱。当年领着孩子们看戏的老人也多半归于黄土,嚷嚷着看戏的娃娃早已长大,要么走进走进了大学,要么结婚生子,为生计奔波。草枯荣一茬又一茬,只是在每个盛夏知了还会没完没了地叫。杨树长得更高了,笔直笔直的。

似乎一切都在变着。就连现今的乡戏也大抵不如往昔。

现在总会有这样的景象发生:

乡戏来了,身后有做各种生意的伙计们奔波而来,风尘仆仆的样子。

家乡的集镇是条大街。街的两旁都盖上了房舍,多是两到三层的楼房。街道东西走向,随着现代化的需求,街道也向着两个端点的方向延伸,叫扩街。街的东头有所小学,小学的不远处有快较大的空地,地还算平,每年有台戏会搭在那里。街的西头是汽车站,而戏台蜷缩在一角。镇上每年都会请来两台戏(乡下十里八里的人都来镇上买卖东西,叫做赶集。镇上经济发展较快,所以镇上人较富。),只是戏台还未搭好,各地商人都赶着来了。他们会在街道的中间打上偌大的帐篷,只在两旁留下可仅供人行走的小道。街道中一座有一座的房子几乎是在一夜间出现的。马戏团、飞车团、歌舞团,买东西的铺子等在街道中一字排开。唱戏时,十里八里的人都会积聚在这里。与其说是来看戏,不如说是来购物、消费,娱乐。

街道里的噪音自然是很大。马戏团、歌舞团等台前各置着两个大的音响,里面放着些动感的流行音乐。也有人会拿着大喇叭在入口处买票、拉票。街道里的小贩儿们有高调而地道的吆喝声。街道里是极度拥挤的,几乎是人挨着人,摩肩接踵的。这样那些割包的、小偷等也趁乱伺机行动。稍不留神,口袋就会被割破,钱等重要物什也被偷了去。平日里,从街东走到西不过几分钟,有戏时就算是一个小时也抵不过。人们拥挤着,还不会忘记踮脚去观赏街道两旁的新奇玩意。说话声、小孩子的哭声、大人们的嚷嚷声,混成一片。

再看看东西的两个戏台,甚是寥落。台子在有些料峭的风中孤独的竖着。上面几块大红大绿的布随风吹起,飘摇不定。台前坐着些人,大多是些老头、老太们,还很专注的听着。两个喇叭震动着,音调却不大。那音调被淹没在音响的狂躁声中去了……老人们多是听不太清楚,只是在看着戏子,们耍着花枪,舞者长袖,趟马之类的动作。树荫里有卖芋头的人,不时会有人来买。

还能记得歌舞团初来的那年的情景。

那个岁月人们还都爱看戏。戏台前总是围坐着很多的人。一进二月,人们还是念叨着戏怎么还没有来。那一年,有人从镇上回来,带着满脸的欢愉说,今年有歌舞团要来。歌舞团对当时的农村来说是个陌生的概念。在彩电还不是很多的年代里,人们对歌与舞充满了好奇与期盼。歌舞团是个新奇的名词,并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冲击着每一个人的心。它的诱惑力是无限大的。

歌舞团立在街道的中间,像一个巨大的蒙古包,顶上像是一个倒扣的锅,顶上还插着一面不大不小的红旗。这个搭帐篷由帆布搭成,人不能目视其内。帐篷的四围围起了网,以防那些不买票却想偷看的人。歌舞团有一个门,不算很大。门前有一个高高的架子,架子上有用木块搭成的平台。平台的两侧各有一个偌大的音响,在歇斯底里的吼着。平台上站着一个男人,拿着话筒,说着一些艳俗的辞藻来诱惑男人。有多是人想着就几块钱,便想都不想就进去了。门前围着许多的人,有男人,还有女人和孩子。这些男人想进去看,却惮于老婆在旁边,就爽性作罢。想着一个人来时再看也不会太迟。也有女人进去看,多是看起来不大正经的女人。也还是有一些还在徘徊在帐篷的门口,踟蹰在人群中。

戏台边的喇叭音在人潮中和噪杂声中隐没。隐没了。

我在想,其实街东街西的戏台着实像是两个灯塔,招引着四方来客。而戏台间长长的甬道则飘荡着浓浓的商业气息。矗立其中,有心的人儿不能呼吸!

第二篇:乡戏优美散文

有一段时间了,算起来应该是不下于两年,对于看戏我非但没瘾,甚至可以说是不看。偶然有一天,路过戏院的门口,就看到一块巨大的广告牌,巨型的广告牌子上写着:今晚举行大型歌舞晚会,XXX,XXX将出席晚会并演唱歌曲,我一下就被广告词吸引住了。因为我刚学会写歌词,于是就花了几十元买一张入场券坐到了戏院的前三排。

歌会开始了,是现代流行的摇滚,唱的也是现代流行的歌曲,只是演员并不太出名。随着曲调节拍的不断变换,演员们摇动着身体,大幅度晃动脑袋,当时我想,倘若扭坏了胫骨、摇浑了头至成了脑振荡怎么办呢。

看着这流行歌舞的疯狂,我突然想起小时侯在乡下看戏的情节来。

那时候的戏才叫真正的戏,五、六个人组成一个戏班子,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咿咿呀呀地唱,到底唱了些什么,我实在没有听明白。后来,我稍微大了一点,大概也就是五岁的样子吧,再跟着大人们去看乡戏,听大人们说,那演的戏叫《彩蓝船儿》、那唱的叫五句子歌儿。

有时出来耍大刀的,大人们就指着穿花衣拿大刀的花旦,对我们说那戏是京戏。儿时对于乡戏的依稀记忆就是从这时侯开始的,虽然压根儿对京剧是不太了解。只是到了后来,看电视里的京剧就觉得乡戏里演唱的京剧是差了一大截,值得庆幸的是,乡戏中毕竟还是演绎了京剧。

第一次看乡戏是奶奶带着去的。那一次,月色朦胧,天象要下雨,刚开始,大人们是不让去的,母亲说:“看看这天,快要下雨了,去看戏淋湿了病了怎么得了,再说,这么多一摊子的家务事儿等着做呢。”母亲说她的,可我却执意要去,大哭大闹着往外跑,母亲拿着一根竹鞭拉着我很很地抽了几下,我便哭得更凶,恰在这时父亲从外边归来,看着母亲凶巴巴的样子,马上埋怨说:“孩子还小,就不能想想其他别的法子么,这么会打坏孩子胫骨的。”

母亲的火气正大,听父亲这么一说火气更大了,“都五岁了,还小么?一家八、九张嘴等着吃饭呢,小队里又老是缺粮少工分的,肚子就闹不饱了,还闹着看什么戏,乡下的戏有啥看头?可这孩子就是犟,非要去不可……”母亲说了一大串,我象是什么也没听清,依然大哭大闹着要去看戏,看着这种场面,父亲大吼了一句什么:“烦死了﹗”

这时,奶奶佝偻着身子从后院里走出来,边走边咳嗽着说:“吵什么呢,有啥事不好商量的呢,偏偏就要吵架?”等奶奶弄清是因为我要去看戏而导致的,奶奶刻满岁月络痕的脸顿时舒张了,奶奶微笑着说:“我当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呢,不就是海海儿要看戏么,海海儿,别哭,奶奶这就带你看戏去。”听了奶奶的话,我停止了哭泣。

奶奶说话轻言细雨,却平和了一场家庭战争。父亲瞪了母亲一眼,母亲瞪了我一眼,我倒是特别高兴,还开心的笑。见我笑了,奶奶也笑了。奶奶又说:“家里有困难,也不能光吵架呀,小娃儿好玩是秉性,和气才能生财嘛。”奶奶的话象是说给父母听,又象是说给我们听,更象是自言自语。奶奶的那一番话语至今锲刻在我的记忆里。总之,那天我和奶奶是去看了乡戏。

那一次的乡戏刚刚演完,正如母亲所说的那样,天说下就下起了雨来。奶奶脱下她的布衫搭在我的头上遮雨,然后背着我深一脚浅一脚的在黑夜中摸索着,奶奶终归是年迈力衰,没走几步就跌了一跤,我被甩到了路边的草丛中。奶奶从地上爬起来,摸着黑喊道:“海海儿、海海儿,你在哪儿呢。”听到奶奶颤抖的声音,我马上应答:“奶奶,我在这儿呢。”边说着奶奶顺着声音找到了我,奶奶一把将我拉起来抱住,就在奶奶抱我的同时,我感觉奶奶的手上有一种黏糊糊的东西,雨是越下越大,奶奶就躬腰抱着我一步一步的前移。

回家后,才发现奶奶的手臂被划破了,因为淋雨,奶奶重感冒卧床不起,父母请来了好多医生治疗都不见病情好转,奶奶终究在那一年的冬天与世长辞。奶奶在临终的时候费了好大的劲儿才伸出那双骨瘦嶙峋的手,摸着我的头,面带微笑,一句话也没说(准确的是一句话也说不出)就去了。现在回忆奶奶那时的笑,包涵的寓意太多:有希望、有憧憬、有遗憾、有留恋、有抱怨……

奶奶的过世,于我的打击太大。后来的几十年,致使我一想起来就后悔,这一切都归罪于“乡戏”。何以要演那破戏呢。对于乡戏就这样淡忘了三十多年。

淡忘了几十年的情结因为几曲现代摇滚激起来了,置身于这音乐世界感觉乡戏是差了一段距离,少了一些情调,但在这场合,乡戏的纯情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的。

无论是听现代摇滚还是看乡戏,窃以为都是在传播中华文明。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还能追求一点精神生活,毕竟是一件善事。

感受现代流行歌舞,免不了又要想到乡戏,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然而品茶的人却总是说:茶,是清香的。

第三篇:家乡戏社优美散文

都说家乡黄流是诗乡、歌乡、戏乡,一点不假。往昔村子里光戏社就有两个,一个叫“文声”,一个叫“文艺”,一条几百米长的老街,逼逼仄仄,南北走向,把村子“一分为二”。“文声”在街北,“文艺”在街南。街南和街北的旁边各有一片空旷地,两个戏社的戏台就分别搭建在这两片空旷地上。那时,戏社的演出只是为了弘扬乡村文化,娱乐乡民,并非要索取什么。戏社的一切经费都是自筹的。不过,他们的演出是何等的认真,何等的投入,把四邻的乡民都吸引到戏台前,且观得如痴如醉。每有演出,不待日头偏西,男女老少就拿来自家的小凳子砖块“号”位子,他们自觉地按到场的先后顺序把凳子、砖块一排排、一行行,从前排到后,从不争吵,也没有任何人强行霸位或不“对号入座”。当夜幕将从天际挂下来时,老街两边的铺子,已早早点起昏黄的煤油灯,来观戏的人们便潮水般涌向老街,像要把老街两边的房子挤扁似的。梦一样昏黄的灯光映出层层叠印的人影,木屐在街面砖石上敲出哒哒叮咚的戏韵。街尽头的戏台上,几盏汽灯悬在戏台的中央,亮如白昼,开场锣则一声紧似一声,催快了观众的脚步。

剧场里坐满黑压压的观众后,台上锣声钹声便叮叮咣咣骤起。此时,一声哨响,大幕拉开,紧接着木胡高胡等乐器奏起了悠扬的前奏曲,正戏开演了。那旦角儿水袖一甩,那生角儿袍脚一提,仿佛把满场观众的魂儿也勾去了。他们屏息敛气,凝神谛听,只有烟民携来的水烟筒,不时咕咚咕咚响起,烟火明明灭灭,粗烟卷的“喇叭”,吧嗒吧嗒吹出一圈圈袅袅娜娜的淡蓝色烟雾。那时没有电,也没有扩音设备,但演员那珠圆玉滑的唱腔,仍然由丝丝微风挟带着轻轻送到戏迷的耳里和心里,演员演到伤心处,如泣如诉,台上嘘唏,台下也嘘唏;演到精妙之处,观众如喝醇醪,台下边角里;便噼哩啪啦地响起鞭炮声,还有人把粽子、鸡蛋什么的送到台上,或把成把成把的硬币抛上台去,以示对演员演技的肯定和赞赏。这是怎样的古道热肠,怎样的赤子之心!

那时演戏,往往一演二场,从晚上开演一直到凌时三、四点。但演员没有一丝倦意,始终一丝不苟地把戏演完。观众也表现也极大的热情,非得把戏看完不可。孩提时,我就跟着父亲看《林攀桂》“上金銮殿”“上”到天亮。

剧场外老街上则另有一番韵味。汤圆、粽子、海南粉、明火粥等摊档一溜儿摆满老街,热气腾腾,香味诱人。人们倦了困了就溜到老街上买几包花生、瓜子或一海碗汤圆、明火粥什么的下肚,提神醒脑,而后又回到戏场把凳子坐牢。

戏社平时的排练多在晚上。演员们在大院摆好桌椅,搬来乐器,各就各位就练开了。邻里乡亲听到那委婉悠扬的曲调,便聚拢过来,内三层外三层地围成一个大圈,观看排练。一些抱着喂奶小孩的妇女也禁不住往内挤呢,她们一坐下来,就撩起衣襟,把奶头往小孩嘴里塞,一边轻拍小孩脊背,哄小孩入睡,一边和人们津津有味观赏。虽是排练,但演员的一招一式同样一丝不苟。人们观看着,一天劳作之后的疲劳也就随之挥去。

生活,总会有波澜的。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使祖国文艺花园百花凋谢,家乡的戏社也逃不脱这个厄运。一夜之间,戏社便从家乡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如今,改革开放的春风又使琼剧在家乡的土地上得到了复苏。村子里不仅恢复了戏社,还成立了戏剧协会。每当夜幕降临,那悠扬悦耳的琼腔便荡漾在家乡的上空,使人飘飘然如羽化登仙……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琼剧已融入家乡的大地,融入家乡人的血脉,融进了他们的生活……

第四篇:故乡,渐离的梦散文

离开故乡已久,虽是没走过几多地方,梦外的桃园美不胜收,梦里的故乡却总也难忘.

青灰的瓦,古旧的墙,朴素的房屋在雨中静默,斑驳的木板床写满了无穷无尽的童话,吱嘎吱嘎的竹椅摇出了“狼外婆”和“织女与牛郎”,伸展的石板路布满青苔,歪歪扭扭的小脚丫一行行,儿时的欢声笑语又在雨中飘荡……

房前屋后,河岸溪畔,桃树、李树,春风拂来,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花下蜜蜂嗡嗡的闹着,蝴蝶飞来飞去。“吹面不寒杨柳风”,纷纷扬扬的花瓣像一个个小天使洒满大地,飘满水面,一路欢歌一路笑……山花烂漫杜鹃红似火,勾引了成群的顽童满山里跑,惊飞了山雀小兔忙躲藏,划破了衣裳滴血了小手不叫疼,一丛一枝一朵,装饰了新房羞红了“小新娘新郎”的脸庞,笑弯了红杜鹃,却是一个心花怒放了得!

晨曦微露,雾海蒙蒙,薄纱似的,银练似的,“蓬莱仙境”亦不过如此。酣睡中早起的人们来不及打个哈欠,村里村外,林中山里,田间地头,人影攒动。欢快的犁铧,飞溅的水花填平了古铜色的沟沟坎坎,新翻的泥土气息混和着农夫大声的吆喝在空气里酝酿,光脚的泥娃田埂上追逐,勤快的小鸟尾随犁铧寻鱼啄虫,时而轻点水面,“唧”的一声腾空而起直窜向云霄,时而在人的头顶上空盘旋,和着旋律般的吆喝声轻盈舞蹈,电线杆上的五线谱也踩着节拍亦歌亦舞。春寒料峭能耐我何?!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竟是故乡的原版!

东南而望,犬牙差互的河岸蜿蜒前行,不可知其源。恬静的河水,撒下欢歌笑语一串串,河上石头垒起的外婆桥上,飘飞的红领巾,古老的童谣还在心头唱响……河面倒映着蓝天上嬉戏的白云,打情骂俏的鸭子裁剪成了长长的花裙裳。漂着的一两叶扁舟,多情的河水轻轻一吻,只在夕阳中羞赧一笑而过。青石板上洗衣的姑娘,淘米的妇女,清脆的笑声轻舞飞扬,快活了枝头的小鸟叶间的蝉儿。

金秋送爽,走累了的红灯笼乖乖挂满柿子树梢,喝醉了的枫叶笑看山村喧闹冲云天。你看,麦浪翻滚,稻穗弯腰,愁煞了粮仓;你听,肥鱼戏水,乐坏了儿童;你闻,瓜果飘香,醉了心房……

这片土地雪很少光顾,一旦来临,却也颇有气派。大片大片的雪花铺天盖地地,纷纷扬扬就将土地变脸了,使人惊讶得说不出话来。远处,山舞银蛇;近临,瓦棱堆银。冬日暖阳不会遗忘农家小院,编竹蔑的老人倚着石墙安祥地晒着太阳,三五个小女孩跳着绳儿,细细的羊角一晃一晃,陶醉了天边的落日霓裳,袅袅炊烟早早升腾,笑迎夜色送你早早入梦乡,梦里还在笑逐颜开。

城市的匆忙、嘈杂与喧嚣,物欲横流与酒绿灯红,难寻惊鸿一瞥的怦然,难觅屋檐上悬着岁月的风铃和晚霞在天边纷飞时拂琴的音韵,怎不令我忆故乡?

今我回故乡,故乡却已变样,睁着大大的眼睛惊奇地看着我这个熟悉的陌生人,高楼耸立,却不见孩童欢闹,也不见大人拉家常;田埂地头,丛草逢生,冷清徐徐袭上心头;我不知道,春来时,是否还有桃花闹枝头?夏到时,是否还有孩子荷塘中打水仗?秋临时,是否还有农人笑声飞云霄?雪飘时,是否还能找寻雪地里那一片欢腾的喧闹?也许都市的霓虹灯更有诱惑,也许都市的人民币更大,用起来更显阔气,也许,也许就是也许……

故乡,我心中永远的梦。

第五篇:渐行渐远的亲情散文

晚上回家,吃过饭、看会儿电视,我总觉着屋里有些冷清。是啊,女儿今年上高一,学校全封闭式管理,一个月才回来一次,即便回来也是来去匆匆,和我说不上几句话,离开时更是如脱笼的小鸟,头也不回。

掐指算算,孩子在父母身边的时间确实很短暂。幼儿园之前由奶奶、姥姥照看;上幼儿园、小学了才接回在身边,劳作一天后回家逗逗孩子,倾听一下他们学校的趣事见闻是另一番享受。上初中了,女儿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再也不愿意敞开心扉和你倾诉了。每次放学一回家,就关上门写作业。但每天我们能够看到孩子,早上可为她准备早点,晚上做几个她爱吃的小菜。上大学后,一年就回来两次,可是回来打个照面,就忙着和同学朋友聚会去了,和父母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吃饭别等我了”。工作了,再聚到一起的时间就少之又少,如果留在了远方工作,一年也难得回来一次,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可呆不了两天就又走了。

有时我们抱怨孩子把屋子弄得太乱,有时又嫌孩子吃饭挑剔,有时因为孩子打架而烦恼,甚至有时觉得孩子成了我们的累赘。而现在,我们特别怀念孩子粘在身边的日子。

孩子在身边时的感觉是美好的,哪怕是她犯的错误,哪怕是她惹你生气,哪怕是她的蛮不讲理。现在回想起来,都是那么的幸福、那么的甜蜜!

时间一去不复返,过去了就只能永远过去了。“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我和你相处多久,也请好好珍惜共聚时光。无论爱与不爱,下辈子都不会再相见。”网上这样一句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是啊,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可与子女相聚的日子是短暂的,充其量也只不过是十几年的光景。当孩子一脚踏上自己的人生征途,再想让他回到你的身边,就成了一种奢望,所以我们更应珍惜孩子在身边的美好时光,分享他们成长快乐的每时每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目送》中的经典句子,正是我们父母与子女之间真实的写照。而与孩子在一起的日子,成为永远的怀念。

下载渐没的乡戏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渐没的乡戏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渐逝的年味散文

    年味渐渐地远去了,倦怠的身心还没有恢复过来,慵懒地躺在床上,思绪却跨越时空回到儿时的年节里,只有那时的年味能让我久久地回味。一、烫豆粑我的儿时是一个贫瘠的年代,挨冻受饿的......

    一叶落,渐深秋散文[大全]

    回到老家我的心情好很多,有父母的疼爱,有亲友的安慰,有峰的照顾和陪伴,还有暖暖的阳光,我慢慢地恢复了健康。可我发现峰有时会不开心,直到有天早上被嘈杂的吵架声惊醒。峰结婚欠的......

    青春是场戏散文(精选)

    青春,如同一场盛大而华丽的戏, 我们有着不同的假面,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演绎着不同的经历,却有着相同的悲哀。-----陈川写给那些迷离在霓虹灯下的女孩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日子就......

    渐行渐远的荷花现代散文

    从我记事起,村里就有五口大藕塘。一到夏天,村前村后,粉红的荷花,一片一片的,像彩霞降临人间。我对藕塘确实是情有独钟,因为它有我美好的记忆。五十年代,农村的生活艰苦,吃的都是什么......

    情感散文:其实没那么喜欢

    他没有给你打电话,可能是他在忙,可能是他不小心遗失了你的电话,又可能是他在等你打来。你唯一不会去想也不愿意想的那个可能就是,他根本不想打来。 你的朋友也会这样安慰你,或者......

    【原创散文】秋渐远,冬亦浓

    【秋渐远,冬亦浓,】 图文:玲珑珍奇 秋,吐出最后一点眷恋,把漫山遍野渲染成晕红,带着留恋,携着不舍,叶片慢慢的旋转、盘桓,离开母体,纤弱的落于草地,为了报答秋的知遇,叶,把秋天妆点成......

    青春渐远,唯爱留香的散文

    “怀念啊,我们的青春啊,留下来的脚印拼成一幅画。最美的风景是你的笑容,那一句再见有太多的放不下……”近日,抖音APP上的一首《怀念青春》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不少人听着歌曲......

    写给你,渐行渐远的青春散文

    一大早你起床,阳光明媚,你却精神恹恹。你打开电脑,百无聊赖,看着一个个神采飞扬的朋友,你不再是替那些人的好心情而开心着。你在想,有谁会像你一样,明明心里面荒芜的都成了一团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