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节走乡散文
每到春节来临时,远在天南地北的游子就会肩扛手提的大包小袋,高高兴兴地行走在乡村那凹凸不平的路上,低矮的老房子上面笼罩着洁白的冬雪,把整个村庄连结成一条白色的银带,一个个通向村头画着的大大小小圆宝,连接着游子归来的步伐,一幅幅红艳艳的春联,映衬着游子满怀喜悦的表情,门口的小狗喜出望外地发出阵阵爽朗地叫声,老人们便携带着一群妇女和孩子们,满面笑容地迎接着游子们的归来……这曾是一幅父辈们走乡时让人心热眼湿、情浓酽酽的图景。
20多年过去了,每次踏上家乡这片热土,我总会回忆起童年春节走乡时的快乐情景。如今,村庄变得美丽了,村民变得富裕了,一条条宽宽广广的马路直通家门口,每家每户都盖起了统一式的洋房别墅,那硕大的豪华宅院,就像一堵堵城墙给村民带来安全的同时,也把你我的情感分隔开了,不知什么时候大家开始变得冷淡了起来,每个人脸上似乎都扮演着虚情假意的神情。
每次春节走乡时,我都在思考着家乡是不是真的像那豪华宅院那样,富丽堂皇,流光异彩。然而,当我走进那一个个大宅门内时,却发现门面和里面的装饰截然不同,大部分村民生活水平根本没有提高到那种程度,但是为了在村里戴上一层那美丽的光环,得到长辈们那种所谓的夸称,他们不惜想法设法打肿脸充胖子,向亲朋好友借着巨款美化庭院,接着就是省吃俭用偿还沉重的债务。
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风气不但没有减弱,而且越演越烈。记得在我上大学时期,听母亲讲村里有一位女妇女主任,因为过于爱慕虚荣,看着家家户户突然间变得富裕了起来,心理严重失衡,整天把自己打份得像一个时髦的美少女,来掩饰内心的虚伪。随后,发展到以高利代向村民们借钱的地步,爱贪小便宜的母亲也同很多村民一样,拿出部分资金进行了投资。没过几年后,这位妇女主任因债务太多,又无力偿还,最终穿着花花绿绿的精美服饰跳进了村边的小河,用死解脱了所有债务的困绕,也让母亲白白损失了一笔发财美梦。
每每想到这些事,我就对咱们村庄流露出来的这股爱慕虚荣的风气而痛恨,尤其是在前些年,部分违法骗人的行当流传到了村里,很多没有文化而又发财心切的村民,纷纷被不法分子引诱受骗上当,不但血汗钱付之东流,而且还受到了法律法规的严惩,醇成了很多惨痛的悲剧。
每次春节走乡,我从父亲身上隐隐约约地看到这种风气日益严重的细微变化。记得那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春节回家我便大张旗鼓地买了好烟好酒送给父亲,老实本分的父亲平时省着吃,唯有当亲朋好友光临时,他就拿出进行炫耀一翻,并夸赞我在外面事业有成了。后来,父亲再次到苏州来看我们,临走前我因手头拮据便送给他一些中等档次烟酒,他却在上火车前,自己掏钱匆匆忙忙地又换成了高档次的东西,生怕回来被村民看到了失去我的身份,以他的话说就是给我长面子。
对于多年生活在他乡异地的游子来说,故乡是我们的根,有着无限的思念,那是一种最真实而朴素的乡情,那是一种得到鞭策获得力量的乡情。有一句话讲话好: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还有那首经典老歌:带上祝福,带上笑容,常回家看看……。然而,每次当我踏上返乡的列车,就有一种沉重的心情,因为我又要不得不编出一年中很多涉及自己成就的谎子,向长辈们做出唯心的汇报,当他们带着羡慕的眼光不断对我称赞时,我的胸口就像是在滴血,阵阵伤痛触动着身上的每条神经,让我时时难以自拔。
今年春节,我又一次回到家乡,老远就听到阵阵鞭炮声,农村的春节氛围比城市浓厚。然而,这一声声喜气村景图中,还有另一层重要的意义,那就是他们为村里刚建成的这座机场而庆祝。一个曾经贫困的小村庄,经过祖国改革开改的洗礼,不担脱贫致富,而且还率先直接与世界接轨,这也许是村里多少代为之奋斗的祖先们想都不敢想的事,然而在这一年它却变成了现实。
当我开着私家车走进村口时,父亲早已在村口等待多时,并开着农家车带我们直接到村里新建的图书室,室内挤满了很多村民。父亲说:“这次回来,你们哪儿也别去了,就在这儿接授知识熏陶!村里的机场建成后,我们这儿将全面开发,全部造成商业街和各国企业的厂房,全村将在5年后搬进一幢幢漂亮的高层大楼!到那时,很多外资企业的厂都要招工,没有文化肯定不行,这叫机遇和挑战并存!”
听着父亲的高谈阔论,我忽然感到茅塞顿开,随即问道:“这些规划都是国家的决策,你也能知道,真是太神通广大啦!”父亲很自豪地说:“这些已不是什么秘密了,你到网上去搜索咱们村的名字,几年的规划哪是一清二楚!”紧接着,父亲又谈论起机场建成结业典礼的壮观场景,周围很快围了很多听客。父亲激动地说:“那天是我们村上史无前例最为热闹的一天,我亲眼看到中央领导的车队一辆接着一辆开到村口,当时有一位扛着摄像机的电视台记者,一不小心跟丢了,正巧遇上了我,一听说是给咱村摄像的,我免费用这辆农用车超近路把他送到机场门口!”
此时,一位乡亲大声说:“那你有没有叫电视台记者给你摄几个画面啊,也为咱村露露脸啊!”周围群众一阵哄堂大笑,父亲点上一根烟深深地吸了一口说:“摄像倒是没有,不过我听那位记者讲,咱们村是国家的一个试点,等到咱们全部搬进新房后,胡锦涛总书记要亲自到这里为我们剪彩!到那时不需要摄像,咱们村自然而然地就会走向全国,冲向世界了……”父亲的讲话不时引起全体村民一次次热烈的掌声,这种氛围就像是领导在做报告,那是对父亲讲话的一种肯定,我能感受到他们是对即将到来的幸福生活的一种发自内心地的赞美,更是对党中央领导情系群众的正确决策部署的由衷感谢!
看着这一幅幅充满真情、友爱和诚信的乡村美景图,我的眼前仿佛又一次呈现了曾经父辈们肩扛手提包裹高高兴兴归家的场景。我庆幸随着村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村民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村里的风气也在书香浸润的指引下向知识型农村的转变,我期盼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当村里那一堵堵豪华宅门被拆除时,村民之间那种隔阂的坚冰也将会被彻底打碎,我们村的新生活也将会随着祖国繁荣昌盛的发展步伐,脚踏实地地迈向幸福美好的明天。
第二篇:春节散文
打扫春节
常年的在外终究是对家乡淡漠了些。每次回去总能看出多出几许的陌生来。先是曾经熟悉的小河的水已经不再有,然后是曾经的老树被连根挖走。看到的只是曾经的老屋除了斑驳的墙壁一层层退掉,不再有往日的一点点生气,曾经院子里的葡萄架早已不知去向,就连那曾经当做餐桌的大磨盘也半掩在土里孤寂起来。
其实变化最大的还是
人。每次回到家,总能听到老母亲的诉说:某某,哪一个邻居脑溢血死去,某某又怎么围墙倒塌而亡。回去的次数多了,听到的这一类的消息的也就越发的多。于是每次听到这种消息的时候总能想起那一畦一畦的麦田来。人如小麦,有一季发芽,就有一季被收割。老一辈子的人逐渐离去,新一代的人也正在像自己年少时一样的在崛起。生与死就这样交替着,没有颜色没有声音。小时候每每听过见过某一家死了人就很惊惧,更不要说看到那冰凉的尸体。我就是这样,小时候邻居大叔上吊而亡(说是大叔,其实那时他正值青春),自己竟然吓得不敢起来撒尿而被迫撒在床上,尽管还是冰天雪地的时节。但是现在,听到母亲的唠叨以后,竟然表现得很是冷漠。自己也很奇怪为何会对生命那么漠视。其实呢,世事如此。谁不会死呢,死就死了吧,人老了都会走这条道路。生命本就如此。不再有对死亡的惧怕,有的只是对这种自然规律的冷漠。其实人就是,这一辈子只要你奋斗了,为你的父母尽孝了,为你心爱的人付出了,死也仅是一种结束的符号而已。
再有就是曾经一起跑跑颠颠的同伴了,现在却更加地陌生起来。不再有小时候那种的天真,更不再有那时候在一起玩泥炮捉迷藏的那种快乐。见面了也只是一句淡淡的回来了啊就没有他话。夏季的一次回家碰到了小学同桌的时候,看他剃了光头,问他,则说头发白了呢。很显然的眼中多了几份陌生。邻居的同学也是,两个孩子都已经长大,一个初中,另一个竟然外地打工去了。回来的时候在他家大门口看到他的时候,只是比原来胖了些,然后就是背有点点的驼,脸上竟然有了几道皱纹,有些饱经沧桑的样子。互相看了一眼,只是简单的一句回来了,我也是说了一句回来了就互道再见。
不知是时间捉弄了人还是世事过于沧桑,但是每次回家总能一下子让我想起一畦畦麦苗青绿地长起又有一畦畦黄枯的麦秸被收割。小村瘦了,小村也静了。没有小时候每到吃饭时总能听到的那呼儿唤女回家吃饭的喊叫,也看不到每家灶房那袅袅的散着香味的青烟,更别说晚饭后自己拿了小凳去邻家看那12寸的黑白电视了。甚至就连狗叫都没有,所以在家的夜晚更是万籁俱寂,寂静的让人失眠。
村里青壮的人出去打工了,只是为了娶得一房媳妇为了一幢新的房子。家里住着的几乎清一色的老弱病残。有的地方好几处老屋都空着,窗开墙裂。就像我家那片,原来那么热闹的地方,几十户人家现在前前后后也只有几个人在住。来来往往就只有几个老头老太太坐在一起喝茶聊天,聊着聊着就回到了自己年轻时段,那时哪家的院子里不是绿叶茂盛人来人往的呢。所以现在回到老家,除了陌生,也就只剩下母亲那慈祥的唠叨了。
母亲身体依然很好,前后两个院子周围都让她给开了小块的菜地出来,种了茄子,黄瓜,垃圾,韭菜,白菜一类,所以我们弟兄不管谁回家母亲都会满满的装很多的菜带回去。其实这哪里只是一些青菜呢,这是母亲满满地关爱。人老了,总是希望自己的儿女常回家看看,母亲当然也是,还好我们弟兄几乎都能经常回家,这时候母亲也总是拿出自己纳的鞋垫来,嘱咐着这双是给哪个儿子的,而那双又是给哪个孙子的,然后就说自己爱花花草草,也给自己的儿子孙子纳些长着草开着花的鞋垫。所以我家弟兄以及侄儿侄女基本是不买鞋垫的,都是垫着母亲亲手纳的鞋垫。给我的呢,我舍不得用,看得精致一些的就积攒起来,放好,不允许别人再用。这都是母亲的一片心血呢。
儿行千里母担心,不错的,母亲现在已经八十有三,依旧是精神矍铄身体康健。每天除了伺弄那些菜地,纳鞋底,还要照顾最小的侄子,包括平日的一日三餐。晚上呢还有搂着我那小侄子一起睡。每次回家我都会抱怨母亲把小侄子宠坏了,每晚还得搂着睡。但是母亲却离不开小侄子的,小侄子也是很听话和乖巧的。母亲一有点感冒咳嗽他就会立即喊我四嫂去找医生拿药。早上呢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喊他妈妈赶紧给母亲冲鸡蛋和泡茶。如果我四嫂稍微怠慢一点,他就生气地大喊他妈妈不孝顺!呵呵,正因为这个,母亲竟特别的宠他。
母亲的一丁点的风吹草动我那小侄子都是能立即知道的。春节年夜饭后,我坐在母亲身边,握着母亲那嶙峋但很温暖的手陪母亲说话。侄子偎在母亲的怀里打断了我们的谈话:“聂老五,别说话,我给你说个奶奶的秘密!”
“好,你说吧!”我笑着看着侄儿。
“就是吧,你上次在咱家离开的时候,奶奶哭了呢!”小侄子很认真地说。
“怎么呢?”我看着侄儿。
“奶奶用衣角擦着眼泪,嘴里还说呢,‘五儿,我的五儿又要离开家了呢!’”侄子一边说着一边学着母亲,也撩起自己的衣角擦拭着自己的眼角:“就这个样子”。母亲假装生气地把侄子推出怀里:“瞎说呢你!”
我的眼角湿了,没有再说什么话,我只是紧紧握住了母亲那双温暖的手,把头靠在了母亲的肩上。
每个人的幸福虽然不一样,但是有母亲的牵挂却总是最幸福的事!
第三篇:春节散文
“叮咚”,门铃一声响,走过去打开门,是一位乡下的朋友,提着满满一袋子油炸的糖花进来(糖花是本地一种风味面食,馍的一种),放在桌子上。
“嫂子,快过年了,家里做的年馍。给你们送点过来尝尝。”招呼朋友坐下,泡茶,寒暄,那一袋子金灿灿的糖花散发出浓郁的清油香,馋嘴的儿子跑过来,抓起一个就吃,边吃还边矫情:“叔叔,你家的糖花比妈妈买的还好吃,又香又甜。”那个小馋样,惹得我们呵呵笑。
“嫂子,我走了,媳妇和孩子在街上等着呢。我们去商场买衣服,明天家里还要杀年猪,要过年了,忙。”朋友喝口水就要走。我送他到街口,看他们走车走了,刚要转身,耳边响起一阵“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还夹杂着一颗颗礼花弹,原来是一家“浏阳花炮专卖店”开业了。这种临时的鞭炮销售处,一般在春节前半月左右开业,年后就停了。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烟花爆竹,才感觉到空气中真的飘着一丝丝年的味道。
住到了这高楼林立的城市,总感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冷漠。大街上车水马龙,市场里人声鼎沸,可回到家里把防盗门一关,似乎就与世隔绝了。同住在一栋楼上的邻居,几年都不说一句话,见面互相目光矜持地笑笑,彬彬有礼地问候,一转身,都是陌生人,完全没有乡下时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热情味。
城市里的节日气氛,首先从市场上体现。一进入腊月,商场打着促销的牌子,广告铺天盖地,各种春节用品纷纷上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辛苦工作一年,大家的荷包也丰满,该好好消费一番了。大包小包的东西可尽往家里搬,用老人们的话说,穷一年也不能穷了一节,何况现在的社会,人们生活都富裕了,更要好好过个年。
可不知怎的,总觉得现在生活条件虽然好了,吃的穿的都不愁,可快乐的感觉却越来越少。天天吃肉,肉不香了;满柜子的衣服,挑来捡去不知道穿什么好;电视频道越来越多,可视觉疲劳,看啥节目也没兴趣。网络里倒是热热闹闹,人人回家抱着电脑手机嘻嘻哈哈,跟家人倒没共同语言了。
我们小时候多快乐啊,一进入腊月,我们就掰着手指头一天天算,巴望着早一点过年,能穿上新衣服,吃上好吃的,男孩子惦记着放鞭炮,女娃娃盼望着新卦褂褂,连老爷爷,都等着过年买顶新帽子戴呢。
那时候的农村生活条件差,平时难得吃点荤腥,只有到了过年时,才能连着吃几天肉饭,也只有过年时,妈妈才给每个孩子扯几尺布,缝上一件新衣赏。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吧,那时候我们的心,总是很容易就能满足。现在的孩子顿顿吃肉,却一个个都仿佛得了厌食症,吃饭挑挑拣拣,这也不吃,那也不爱,我们的妈妈们曾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发愁,我们面对着美味佳肴,却为“众口难调”为难,什么时候的妈妈,似乎都不好当。
到了八十年代末,农村条件就好了,大多数人家都能杀上一口猪过年。喂了一年的大肥猪,刚进入腊月就早早杀了,一直吃到来年二月里。孩子们不馋肉了,大人们也吃过瘾了,在开春种地干活都浑身全是劲。
农村里过年最隆重的,应该要数做年馍了。妈妈们精心和制一盆一盆的发面,蒸花卷,烧糖饼,炸糖花,做上好几天,两个大大的竹笸篮里装的满满的,堆成两座小山。做的年馍除了自己家吃,还要给亲戚朋友们送。听老人们说,正月里有讲究,不能做馍,所以要在腊月里一次做足了,吃到二月份。幸亏那时候的冬天冷,虽然没有冰箱,做的馍也不长毛不发霉。农村里有句俗话,看谁家的媳妇手儿巧,尝尝他家的年馍就知道了。
“过了腊月二十三,过年还有整七天。”腊月二十三是祭灶日,据说这一天灶王爷要去天上见玉皇大帝,要做上一些“灶干粮”,就是用平底锅烙的小花卷,供在厨房里灶王爷像前,让他老人家带去当路上的干粮。在这一天祭灶的时候,还要杀一只大公鸡,是灶王爷骑的大马,烧上一张买来的灶符,上面填上家主人的姓名,家里人口,让灶王爷带去给玉帝汇报去。农村里有讲究,出门在外打工的人,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之前一定要赶回家,免得灶王爷汇报时遗漏了,来年会有灾难。这个传统带着一些迷信的色彩,可在我们家乡,至今都保持着这个习俗,所以腊月二十三也叫“过小年”。
我们最盼望的,是大年三十。这天要早早起来,太阳一出就开始贴对联。那时候的对联大多是买两张大红纸,请村上会写字的人来写,村里也就一两个老师才能写几个像模像样的毛笔字,一些人家干脆让念书的孩子自己写,我们小时候上学有专门的毛笔书法课,学生们基本会写毛笔字。我们家的对联,都是我自己编自己写,有时候还给邻居家也写,虽说写的不怎么好看,但农村里识字的人也不多,我能糊弄出来,爸爸妈妈看着都得意着呢。贴完对联,要放上一大串鞭炮,从鞭炮声一响起,这过年的序幕,就算正式拉开了。
妈妈们今天可要忙了,把各种蔬菜早早备好,放上大片的肥肉,白菜豆腐粉条,做上满满一锅香喷喷的烩菜,一家人围着火炉热热腾腾地吃上两大碗,其乐融融。等妈妈把碗筷收拾了,才会小心翼翼地从一个红木头箱子里把我们的新衣服新鞋子拿出来,对我们小孩子来说,这才是最开心的时刻,等上一年,只有过年时才能浑身上下一身新,村里的孩子们聚在一起,第一件事就是互相炫耀身上的新衣服。
年夜饭吃的是饺子,四五点钟就要吃,吃完了给先人们上坟,说是去请先人们回家过年,过了正月初五再送出去。这种仪式只有家里的老人才会,我们只是跟着去烧纸磕头,顺便也去显摆自己的新衣服。
除夕晚上要守岁,妈妈说那叫“熬福”,谁熬的长,谁来年就有福气。我们眼巴巴等着的,是爸爸妈妈给的压岁钱。爸爸最多给十块,妈妈给五块,这对我们来说,可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我们都舍不得乱花,留着上学时买文具买书了。
那时候的农村人家大多都有了电视,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我们坐在热炕上,吃着糖果,磕着自家种的瓜子,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没电视的人家大人小孩都到邻居家来看。妈妈熬一壶枣茶,给每个人都倒上一杯,一屋子的人“吧唧吧唧”,一直要看到十二点。十二点的钟声敲过,全村子都响起鞭炮声,这时候也有个仪式,叫“接老爷”,据说接的还是腊月二十三日送去天上的灶王爷。
大年初一日早上,天不亮就要吃“黄钱饺子”,三十日下午妈妈一次就把饺子包好了,在几个饺子里放上几枚硬币,谁吃到谁就是最有福气的人。这些民间传统的习俗其实都很有含义的,在我们家乡也一直沿袭着,只是我们现在离开家乡太久,在城市里就不这样过了。
初二开始,就要拜亲访友,第一个要去的人家,一定是舅家,舅舅是外甥的主心骨,大着呢。新婚的小伙,必须先拜老丈人去,初二这一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走亲戚,来的来,去的去,炒几盘好菜,喝几杯小酒,小小的农家院里,处处都是欢声笑语。走亲戚的活动,一直要持续六七天,每一家亲戚都走完,这是礼节,也是亲朋好友传递情谊的纽带。
初五一过,村里开始闹社火。农村里的社火比城里老头老太太们组成的秧歌队热闹红火多了。小伙子们背腰鼓,姑娘媳妇敲铜锣,还有胆大的年轻人踩着一米多高的高跷。所有的社火队成员都穿着花花绿绿的戏装,勾着脸谱,扮演的也是戏曲里的人物,白蛇传啦,西游记啦,三堂会审啦,表演者演绎的活灵活现,村民们看得津津有味。社火在村子里挨家挨户表演,人们也跟着一家家串,锣鼓喧天,欢声笑语,那种热闹快活的场景,好多年没见过了。以前村子里有上了年纪的人专门负责主持,那些人老的喊不动了,年轻人怕麻烦,宁愿聚在一起打麻将斗地主,也没人去操那个闲心,现在农村里过年,也不热闹了。
看完了社火,还有大戏呢。那时有的村子里有戏台,演员也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有些人大字不识几个,戏里的台词却能唱的滚瓜烂熟,真佩服他们那超常的记忆里,应该也是兴趣所致吧。戏台上唱的,大多是古装戏传统戏,以秦腔为主,有时候也唱眉户,黄梅戏,一个小小的戏台下面,人山人海,几个村的男女老少都聚在那里,不管天多么冷,都影响不了人们看戏的兴致。晚上还有夜场,人们在露天地里或坐或站,个个脸上都挂着愉快的笑容。
常听老人说,穷欢乐,穷欢乐,穷的时候,人们都不忘给自己寻找欢乐,现在日子过的衣食无忧,却少了快乐的感觉,那些曾经欢乐的年味,如今只能在回忆里重现了。难怪现在的人都说,生活越来越好了,年味越来越淡了,连春节联欢晚会都越看越没劲了。也许,这就是不同的时代具有的不同特点吧。
不管到了什么年代,什么地方,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在人们的心目中还是占着很重要的位置。社会在繁荣发展,生活在日渐富裕,几千年来的传统习俗一脉相承。过年过的是喜庆,是幸福,是团圆,是快乐,是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祝福。
愿普天下每一个人,都能过个平安快乐年,让浓浓的年味,永远在我们的生活里飘香。心是快乐的,生活就是幸福的。
第四篇:春已走散文
这一阵的梅雨过後,我知道又一个春天,已悄然地从身边走了。在我竭力挽留的视线里、在我企图并拢的手指间,无声滑走。为大地留下了遍地的翠绿、盛开的繁艳,还有我生命里那一道模糊的伤痕和被岁月车轮碾过的老茧……
年复一年的疤痕和老茧被时光一次次地打磨着,就像此刻窗外的细雨还在淅淅沥沥地冲洗大地被粉尘包裹的肌肤一般,坚守着一份执着、期待着一种跃动,也让我此刻敲击键盘的手指,触摸到了自己心跳的韵律和黑暗中丝丝游离的思绪。於是,我有一次地?在电脑中独语,只为把这份生命的感受记起、时光的消失祭奠。
曾几何时,我们期待有清风送往,将千山的波澜起伏,看艳红是花,瞧翠绿是叶,处处花叶争春春满园。曾几何时,我们期待有梦想实现,纵然是云荒万里七海连天,也蜿蜒春斗艳,婉转尽繁华,终将有忧郁远离欢笑相送。而这样的期许这样的等待,无不点点萦绕,盘旋心里;无不时刻相随,浓烈了情。一如我此刻的品春观雨,也是一种无声的等待、一种静默的想往,在雨水中慨叹四季的春去春来春又归,感怀生命的心喜心忧心枉然。
习惯了在夜里的思索,也好比像是习惯了夜里的思念一样,将等待的心情默默沉醉於夜色的深邃与旷远之中。可是梅雨撩人,滴滴答答得好像也在诉说着它同样有过这样那样漫长的等待一般,使得我夜深後的心情,忽然地变得慌乱了起来,心灵随着雨声而悸动、思绪随着等待而忧伤。那一道道被岁月、随时光打磨出来的伤疤和老茧里的故事也随之而翻新,来了又去,有如潮汐。
记得曾读过这麽一句话,任会因为思念而变得寂寞,因为爱而变得温柔。诚然,我是常常思念也常常体会到爱的,也常常因为思念而忧伤,也时时因为爱而细腻,但我有更多的是等待的经历和感受,有对春天的等待、对收获的等待、对友情的等待、对关怀的等待、对财富的等待等等……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那样的等待,让我的心可以在秋来时描绘起满山梨树的花开,在泪落时望见云尽头鹤飞燕舞的浪漫;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那样的等待,让我的思绪可以在静静的夜里,任由埋藏心海的记忆纷至遝来,任由那些没有言语的画面深深地感动着岁月的情怀……
年复一年的疤痕和老茧被时光一次次地打磨着,又一个春天就这样地悄然从身边走了,为新添的疤痕和老茧覆盖上了春的新绿。茵茵岁月,寻春几何?我也因为对春的爱恋,将心情收藏,重新再做来年的等待。松手间,春天残余的片刻甜蜜,也随着这季的梅雨同时悄悄离去。
也许春走了,爱也就远了。但请你相信——无论相隔千里生命旷远,无论天涯海角梦想离析,为了心中的草原为了生命的春天,我还会坚守着不动声色地继续等待下一个春天的来临……
第五篇:迎着风儿走散文
在南京,张近东和金庸老先生作客同一家媒体。有记者问张近东是否喜欢看金庸的武侠小说,他点头。又有记者称赞张近东是商海江湖上的绝世高手,并问他像金庸小说中的哪位人物。张近东笑了,他说记不清楚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只记住某个片断。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笑傲江湖》中令狐冲化解武当掌门冲虚道长的武当剑法,在无数个剑圈砸过来的时候;在一招失误、身首将分处异地的时候,令狐冲把他的剑刺向了危险无比的剑圈圆心!最后,他胜利了!
那么,你是如何找到商海战场上的那个圆心的呢?又有记者站起来提问。
这很容易,每人都可以找到!关键在于找到以后要去勇敢地去实践它。张近东提到他自己的一个故事。青年时代,他进行了一次徒步旅行。经过甘肃的时候,想起了心驰神往的敦煌莫高窟。于是租借了两匹马儿,带上行李出发了。或许是年轻气盛,认为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挡,依旧是独自一人!没有想到,在穿越那片沙漠的时候,暴风来了!刹那间,遍地的黄沙席卷而来,混天暗地!两匹受惊的马儿是无论如何也迈不开步子,在一个小沙丘的后面躲了起来。睁不开眼睛的张近东知道在沙漠中遇到暴风意味着什么,死神就站在面前。他有点害怕起来,难道自己要和这两匹无名无氏的马儿葬在一起?不,他向自己呐喊!马儿躲在沙丘后面再也不肯移动,但人不能坐以待毙。摆在面前的还有一个问题:是顺着风儿走,还是迎着风儿上?这或许要思考好几分钟。但张近东没有,他迎着风儿继续前进了!——哪怕是眼睛不能睁开,哪怕是让如针尖的沙粒打在自己的脸上,哪怕是暴风把自己抛在空中……后来,风停了,两匹马被埋在了黄沙下面,没有留下一丝痕迹,而张近东却站在了沙丘的上面,并最终到达目的地。
这位10亿富豪最后说:“迎着风儿走,是我个人的成功秘诀。让我们一起迎着风儿走,就是我们集团成功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