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节,宁静散文
2014年的春节,是离家在外做事这么多年过得最为踏实,最为温暖的一个春节。
老家在乡下,跟往年的不一样,今年过年基本都是在老家,没有出去玩。虽然没有写文字,但是脑子里却可以一直在思考,也想了很多很多的东西。因为整个世界都是宁静的。
在外面的时候,基本都是车马喧嚣,很少有这样子一个世界,很难得有这一份安宁。
正月二十七买完自己的新年衣服,就收到群里晶宏陶瓷的短信,她说,要去接我,一定要请我吃饭,一定要见下面,因为我们都是在德化,而她是在德化开陶瓷厂的,是老板娘。
虽然我很不好意思,但是我还是厚着脸皮。二十八回去,我们见面了,她早早都在等。
二十八我是跟几个朋友一起回去的,因为他们要坐我的车,我也就慢慢开,慢慢回去了。
打电话给晶宏陶瓷时,我还在我表弟家,但是她说她马上下来等,后面她又叫她老公下来。她的妈妈,她的朋友后面也来。几个人,我们聊了好多,有网络,有工厂,有品牌。
后面我才知道,她的妈妈是我们县城第一个工程师,现在还做事,她的朋友是我们县书法协会秘书长,很厉害。看到他们其实我真的蛮惭愧的,因为跟他们比,我真的只是小孩子。
而且在我走之时他们还送了我很多的礼物,真的很感谢,很感谢。
常常我都在想,我真的蛮幸运的,因为大家都可以一直对我很好。
晶宏陶瓷的妈妈说,有时候晶宏陶瓷会用她电脑,她也会一直听我的课程。
然后我就回去了,回去之后真的也就没有出来县城了。都是在家里。
整个春节都是,跟往年一点都不一样,要是我往年,早跑出去县城了。
正月二十九回家,每年的三十,有时候二十九。就是过年的那天,我跟爸爸都会去烧香,今年也是一样。想着在很早的时候,我们总会有所求,然后再去还愿。
所以常常在那个时候,我们都想好新一年的愿望,但是今年我们没有。
我跟我弟弟爸爸说了,我们所有的愿望都放心里,努力,随缘,但是呢,香还照样烧。
明年我们肯定都还会继续去烧的。因为我跟他们讲了,不求,无所求,放内心。
当然,玩还是蛮多人玩的,初一的时候,很多的人就来到我家,就是串门,农村很多是这样子的,都会带礼物的。只是谁带我们来,我们都是会带更多去的。
很多的同学也都会来我们家喝茶,一起玩。
今年,我们基本都是在家里,弟弟,爸爸,亲戚基本都是他们去走。
当然,整个村,玩的人少了很多。
因为结婚了,基本就是初一在家里过下,初二基本都是去女方家,不然也不会呆家里。
到我们这个年纪,不结婚的倒是真的很少。
很多人说,过年回去有没有去相亲,真没有。我长这么大都没有,农村人没相亲的。
而且在我们村,很奇怪,很多人都是嫁到外面去,要不就是邻居下手了,很多还没嫁的,一些小妹妹,20,,21岁的就很多人去问了,他们的同学,他们的同事什么的。
也是,这几年来,村里,20岁,21岁,结婚,有孩子好多好多。
我们就是这样子就被剩下了。
回去那天把车停下,今天下来,我才去动下那车。
我整个在家春节的日子,就如同这个车一样。
中间时间没出去玩,每天就是在家吃了睡,睡了吃。
当然不是真的睡,是比较早睡觉,早上6点基本就起床,中午没睡觉,所以晚上9点就睡了。还有的时间就是看电视,也没有网络,但是现在想想,还好没有网络。
还有一点不爱去玩的就是,我们那里好多人过年他们都是比较随意的。
不像我们,会搞得比较清楚,比如我们的糖,都要几百块,我们的东西,都是爸爸妈妈很用心的去做的,但是很多的别人,他们的孩子没带回去,父母亲只能在村里店铺买点。
其实整个春节,我也一直在想着,我们人到底要追求什么,什么东西我们能做,什么东西我们不能做,什么东西我们该用心去做,什么东西才是事情的本质。
在家里感悟很多,我知道,我要是在城市里,也许5年,8年都不会有这样子的感触。
也想想自己的家,也想想自己这么一路走来。真的感触多多。
想着自己一路走来做的很多的事情,自己真的是蛮浮躁的。
比如想想以前过年的时候,总是会在很早的时候就出来,从我懂事起,基本都是初三就跑出去玩了,去年还好,初四出来。出来干嘛呢,就是跟朋友一起玩,喝酒。
想着以前每年回家的时候,总是跟着父母亲汇报一年自己赚了多少,别人一年怎么的糟糕,我们怎么的好,怎么的努力,怎么的凶险。想想以前的自己,真的很可笑。
我们却是从来没想着,要给父母带点什么实在点的。
我们却是从来没想着,要帮父母亲分担点什么。
说心里话,我在比较早的时候,真的是觉得父母亲蛮不行的,总觉得他们不对,我老想,他们要是对的话,为什么在以前的时候,在他们年轻时,不懂得把我们环境搞好点呢。
现在,渐渐的长大了,终于知道,老爸老妈真的懂得很多,听话,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今年大部分时间都是跟爸爸妈妈在一起,听他们讲以前的故事,讲典故,讲各种各种的故事,有风水的,有关于鬼神的,第一次感觉他们原来真的懂得这么的多,这么的实在。
我也没有炫自己的,更没有述说别人的,一切一切都是在朴素的自然。
弟弟今年回家没有买新衣服。
我以前真的蛮喜欢说他的,总觉得他不听话。但是他很多的东西真的都可以领悟得很快。
我很多经历,很多花钱买来的经验,他一听,基本也都明白了。特别是我跟他跟我爸爸妈妈在一起讲故事的时候,我们总能联想到生活中,因为实在,他肯定可以少走弯路。
今天回来,爸爸妈妈也都让我带一些东西回来,这也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带他们说的东西出门。以前总觉得,不要拿就真的不要拿,这些东西在外面都有得买。
只是,很久很久现在我才懂得,那些包里那不只是东西,更多的是沉甸甸的情感。
我们跟朋友在一起的时间还很多,很经常都可以见面的,但是跟父母亲在一起的是时间却是很少,一年就那么几天。而且也是在过年时,我更明白一个道理,最厉害的是最朴素的。
跟父母一起,东西都是从内心出发。2014年的春节,过得很开心,很实在。从来没有一个春节这么宁静,从来没有一个春节如此踏实,从来没有一个春节让我过得如此安心。
第二篇:春节散文
打扫春节
常年的在外终究是对家乡淡漠了些。每次回去总能看出多出几许的陌生来。先是曾经熟悉的小河的水已经不再有,然后是曾经的老树被连根挖走。看到的只是曾经的老屋除了斑驳的墙壁一层层退掉,不再有往日的一点点生气,曾经院子里的葡萄架早已不知去向,就连那曾经当做餐桌的大磨盘也半掩在土里孤寂起来。
其实变化最大的还是
人。每次回到家,总能听到老母亲的诉说:某某,哪一个邻居脑溢血死去,某某又怎么围墙倒塌而亡。回去的次数多了,听到的这一类的消息的也就越发的多。于是每次听到这种消息的时候总能想起那一畦一畦的麦田来。人如小麦,有一季发芽,就有一季被收割。老一辈子的人逐渐离去,新一代的人也正在像自己年少时一样的在崛起。生与死就这样交替着,没有颜色没有声音。小时候每每听过见过某一家死了人就很惊惧,更不要说看到那冰凉的尸体。我就是这样,小时候邻居大叔上吊而亡(说是大叔,其实那时他正值青春),自己竟然吓得不敢起来撒尿而被迫撒在床上,尽管还是冰天雪地的时节。但是现在,听到母亲的唠叨以后,竟然表现得很是冷漠。自己也很奇怪为何会对生命那么漠视。其实呢,世事如此。谁不会死呢,死就死了吧,人老了都会走这条道路。生命本就如此。不再有对死亡的惧怕,有的只是对这种自然规律的冷漠。其实人就是,这一辈子只要你奋斗了,为你的父母尽孝了,为你心爱的人付出了,死也仅是一种结束的符号而已。
再有就是曾经一起跑跑颠颠的同伴了,现在却更加地陌生起来。不再有小时候那种的天真,更不再有那时候在一起玩泥炮捉迷藏的那种快乐。见面了也只是一句淡淡的回来了啊就没有他话。夏季的一次回家碰到了小学同桌的时候,看他剃了光头,问他,则说头发白了呢。很显然的眼中多了几份陌生。邻居的同学也是,两个孩子都已经长大,一个初中,另一个竟然外地打工去了。回来的时候在他家大门口看到他的时候,只是比原来胖了些,然后就是背有点点的驼,脸上竟然有了几道皱纹,有些饱经沧桑的样子。互相看了一眼,只是简单的一句回来了,我也是说了一句回来了就互道再见。
不知是时间捉弄了人还是世事过于沧桑,但是每次回家总能一下子让我想起一畦畦麦苗青绿地长起又有一畦畦黄枯的麦秸被收割。小村瘦了,小村也静了。没有小时候每到吃饭时总能听到的那呼儿唤女回家吃饭的喊叫,也看不到每家灶房那袅袅的散着香味的青烟,更别说晚饭后自己拿了小凳去邻家看那12寸的黑白电视了。甚至就连狗叫都没有,所以在家的夜晚更是万籁俱寂,寂静的让人失眠。
村里青壮的人出去打工了,只是为了娶得一房媳妇为了一幢新的房子。家里住着的几乎清一色的老弱病残。有的地方好几处老屋都空着,窗开墙裂。就像我家那片,原来那么热闹的地方,几十户人家现在前前后后也只有几个人在住。来来往往就只有几个老头老太太坐在一起喝茶聊天,聊着聊着就回到了自己年轻时段,那时哪家的院子里不是绿叶茂盛人来人往的呢。所以现在回到老家,除了陌生,也就只剩下母亲那慈祥的唠叨了。
母亲身体依然很好,前后两个院子周围都让她给开了小块的菜地出来,种了茄子,黄瓜,垃圾,韭菜,白菜一类,所以我们弟兄不管谁回家母亲都会满满的装很多的菜带回去。其实这哪里只是一些青菜呢,这是母亲满满地关爱。人老了,总是希望自己的儿女常回家看看,母亲当然也是,还好我们弟兄几乎都能经常回家,这时候母亲也总是拿出自己纳的鞋垫来,嘱咐着这双是给哪个儿子的,而那双又是给哪个孙子的,然后就说自己爱花花草草,也给自己的儿子孙子纳些长着草开着花的鞋垫。所以我家弟兄以及侄儿侄女基本是不买鞋垫的,都是垫着母亲亲手纳的鞋垫。给我的呢,我舍不得用,看得精致一些的就积攒起来,放好,不允许别人再用。这都是母亲的一片心血呢。
儿行千里母担心,不错的,母亲现在已经八十有三,依旧是精神矍铄身体康健。每天除了伺弄那些菜地,纳鞋底,还要照顾最小的侄子,包括平日的一日三餐。晚上呢还有搂着我那小侄子一起睡。每次回家我都会抱怨母亲把小侄子宠坏了,每晚还得搂着睡。但是母亲却离不开小侄子的,小侄子也是很听话和乖巧的。母亲一有点感冒咳嗽他就会立即喊我四嫂去找医生拿药。早上呢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喊他妈妈赶紧给母亲冲鸡蛋和泡茶。如果我四嫂稍微怠慢一点,他就生气地大喊他妈妈不孝顺!呵呵,正因为这个,母亲竟特别的宠他。
母亲的一丁点的风吹草动我那小侄子都是能立即知道的。春节年夜饭后,我坐在母亲身边,握着母亲那嶙峋但很温暖的手陪母亲说话。侄子偎在母亲的怀里打断了我们的谈话:“聂老五,别说话,我给你说个奶奶的秘密!”
“好,你说吧!”我笑着看着侄儿。
“就是吧,你上次在咱家离开的时候,奶奶哭了呢!”小侄子很认真地说。
“怎么呢?”我看着侄儿。
“奶奶用衣角擦着眼泪,嘴里还说呢,‘五儿,我的五儿又要离开家了呢!’”侄子一边说着一边学着母亲,也撩起自己的衣角擦拭着自己的眼角:“就这个样子”。母亲假装生气地把侄子推出怀里:“瞎说呢你!”
我的眼角湿了,没有再说什么话,我只是紧紧握住了母亲那双温暖的手,把头靠在了母亲的肩上。
每个人的幸福虽然不一样,但是有母亲的牵挂却总是最幸福的事!
第三篇:春节散文
“叮咚”,门铃一声响,走过去打开门,是一位乡下的朋友,提着满满一袋子油炸的糖花进来(糖花是本地一种风味面食,馍的一种),放在桌子上。
“嫂子,快过年了,家里做的年馍。给你们送点过来尝尝。”招呼朋友坐下,泡茶,寒暄,那一袋子金灿灿的糖花散发出浓郁的清油香,馋嘴的儿子跑过来,抓起一个就吃,边吃还边矫情:“叔叔,你家的糖花比妈妈买的还好吃,又香又甜。”那个小馋样,惹得我们呵呵笑。
“嫂子,我走了,媳妇和孩子在街上等着呢。我们去商场买衣服,明天家里还要杀年猪,要过年了,忙。”朋友喝口水就要走。我送他到街口,看他们走车走了,刚要转身,耳边响起一阵“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还夹杂着一颗颗礼花弹,原来是一家“浏阳花炮专卖店”开业了。这种临时的鞭炮销售处,一般在春节前半月左右开业,年后就停了。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烟花爆竹,才感觉到空气中真的飘着一丝丝年的味道。
住到了这高楼林立的城市,总感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冷漠。大街上车水马龙,市场里人声鼎沸,可回到家里把防盗门一关,似乎就与世隔绝了。同住在一栋楼上的邻居,几年都不说一句话,见面互相目光矜持地笑笑,彬彬有礼地问候,一转身,都是陌生人,完全没有乡下时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热情味。
城市里的节日气氛,首先从市场上体现。一进入腊月,商场打着促销的牌子,广告铺天盖地,各种春节用品纷纷上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辛苦工作一年,大家的荷包也丰满,该好好消费一番了。大包小包的东西可尽往家里搬,用老人们的话说,穷一年也不能穷了一节,何况现在的社会,人们生活都富裕了,更要好好过个年。
可不知怎的,总觉得现在生活条件虽然好了,吃的穿的都不愁,可快乐的感觉却越来越少。天天吃肉,肉不香了;满柜子的衣服,挑来捡去不知道穿什么好;电视频道越来越多,可视觉疲劳,看啥节目也没兴趣。网络里倒是热热闹闹,人人回家抱着电脑手机嘻嘻哈哈,跟家人倒没共同语言了。
我们小时候多快乐啊,一进入腊月,我们就掰着手指头一天天算,巴望着早一点过年,能穿上新衣服,吃上好吃的,男孩子惦记着放鞭炮,女娃娃盼望着新卦褂褂,连老爷爷,都等着过年买顶新帽子戴呢。
那时候的农村生活条件差,平时难得吃点荤腥,只有到了过年时,才能连着吃几天肉饭,也只有过年时,妈妈才给每个孩子扯几尺布,缝上一件新衣赏。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吧,那时候我们的心,总是很容易就能满足。现在的孩子顿顿吃肉,却一个个都仿佛得了厌食症,吃饭挑挑拣拣,这也不吃,那也不爱,我们的妈妈们曾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发愁,我们面对着美味佳肴,却为“众口难调”为难,什么时候的妈妈,似乎都不好当。
到了八十年代末,农村条件就好了,大多数人家都能杀上一口猪过年。喂了一年的大肥猪,刚进入腊月就早早杀了,一直吃到来年二月里。孩子们不馋肉了,大人们也吃过瘾了,在开春种地干活都浑身全是劲。
农村里过年最隆重的,应该要数做年馍了。妈妈们精心和制一盆一盆的发面,蒸花卷,烧糖饼,炸糖花,做上好几天,两个大大的竹笸篮里装的满满的,堆成两座小山。做的年馍除了自己家吃,还要给亲戚朋友们送。听老人们说,正月里有讲究,不能做馍,所以要在腊月里一次做足了,吃到二月份。幸亏那时候的冬天冷,虽然没有冰箱,做的馍也不长毛不发霉。农村里有句俗话,看谁家的媳妇手儿巧,尝尝他家的年馍就知道了。
“过了腊月二十三,过年还有整七天。”腊月二十三是祭灶日,据说这一天灶王爷要去天上见玉皇大帝,要做上一些“灶干粮”,就是用平底锅烙的小花卷,供在厨房里灶王爷像前,让他老人家带去当路上的干粮。在这一天祭灶的时候,还要杀一只大公鸡,是灶王爷骑的大马,烧上一张买来的灶符,上面填上家主人的姓名,家里人口,让灶王爷带去给玉帝汇报去。农村里有讲究,出门在外打工的人,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之前一定要赶回家,免得灶王爷汇报时遗漏了,来年会有灾难。这个传统带着一些迷信的色彩,可在我们家乡,至今都保持着这个习俗,所以腊月二十三也叫“过小年”。
我们最盼望的,是大年三十。这天要早早起来,太阳一出就开始贴对联。那时候的对联大多是买两张大红纸,请村上会写字的人来写,村里也就一两个老师才能写几个像模像样的毛笔字,一些人家干脆让念书的孩子自己写,我们小时候上学有专门的毛笔书法课,学生们基本会写毛笔字。我们家的对联,都是我自己编自己写,有时候还给邻居家也写,虽说写的不怎么好看,但农村里识字的人也不多,我能糊弄出来,爸爸妈妈看着都得意着呢。贴完对联,要放上一大串鞭炮,从鞭炮声一响起,这过年的序幕,就算正式拉开了。
妈妈们今天可要忙了,把各种蔬菜早早备好,放上大片的肥肉,白菜豆腐粉条,做上满满一锅香喷喷的烩菜,一家人围着火炉热热腾腾地吃上两大碗,其乐融融。等妈妈把碗筷收拾了,才会小心翼翼地从一个红木头箱子里把我们的新衣服新鞋子拿出来,对我们小孩子来说,这才是最开心的时刻,等上一年,只有过年时才能浑身上下一身新,村里的孩子们聚在一起,第一件事就是互相炫耀身上的新衣服。
年夜饭吃的是饺子,四五点钟就要吃,吃完了给先人们上坟,说是去请先人们回家过年,过了正月初五再送出去。这种仪式只有家里的老人才会,我们只是跟着去烧纸磕头,顺便也去显摆自己的新衣服。
除夕晚上要守岁,妈妈说那叫“熬福”,谁熬的长,谁来年就有福气。我们眼巴巴等着的,是爸爸妈妈给的压岁钱。爸爸最多给十块,妈妈给五块,这对我们来说,可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我们都舍不得乱花,留着上学时买文具买书了。
那时候的农村人家大多都有了电视,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我们坐在热炕上,吃着糖果,磕着自家种的瓜子,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没电视的人家大人小孩都到邻居家来看。妈妈熬一壶枣茶,给每个人都倒上一杯,一屋子的人“吧唧吧唧”,一直要看到十二点。十二点的钟声敲过,全村子都响起鞭炮声,这时候也有个仪式,叫“接老爷”,据说接的还是腊月二十三日送去天上的灶王爷。
大年初一日早上,天不亮就要吃“黄钱饺子”,三十日下午妈妈一次就把饺子包好了,在几个饺子里放上几枚硬币,谁吃到谁就是最有福气的人。这些民间传统的习俗其实都很有含义的,在我们家乡也一直沿袭着,只是我们现在离开家乡太久,在城市里就不这样过了。
初二开始,就要拜亲访友,第一个要去的人家,一定是舅家,舅舅是外甥的主心骨,大着呢。新婚的小伙,必须先拜老丈人去,初二这一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走亲戚,来的来,去的去,炒几盘好菜,喝几杯小酒,小小的农家院里,处处都是欢声笑语。走亲戚的活动,一直要持续六七天,每一家亲戚都走完,这是礼节,也是亲朋好友传递情谊的纽带。
初五一过,村里开始闹社火。农村里的社火比城里老头老太太们组成的秧歌队热闹红火多了。小伙子们背腰鼓,姑娘媳妇敲铜锣,还有胆大的年轻人踩着一米多高的高跷。所有的社火队成员都穿着花花绿绿的戏装,勾着脸谱,扮演的也是戏曲里的人物,白蛇传啦,西游记啦,三堂会审啦,表演者演绎的活灵活现,村民们看得津津有味。社火在村子里挨家挨户表演,人们也跟着一家家串,锣鼓喧天,欢声笑语,那种热闹快活的场景,好多年没见过了。以前村子里有上了年纪的人专门负责主持,那些人老的喊不动了,年轻人怕麻烦,宁愿聚在一起打麻将斗地主,也没人去操那个闲心,现在农村里过年,也不热闹了。
看完了社火,还有大戏呢。那时有的村子里有戏台,演员也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有些人大字不识几个,戏里的台词却能唱的滚瓜烂熟,真佩服他们那超常的记忆里,应该也是兴趣所致吧。戏台上唱的,大多是古装戏传统戏,以秦腔为主,有时候也唱眉户,黄梅戏,一个小小的戏台下面,人山人海,几个村的男女老少都聚在那里,不管天多么冷,都影响不了人们看戏的兴致。晚上还有夜场,人们在露天地里或坐或站,个个脸上都挂着愉快的笑容。
常听老人说,穷欢乐,穷欢乐,穷的时候,人们都不忘给自己寻找欢乐,现在日子过的衣食无忧,却少了快乐的感觉,那些曾经欢乐的年味,如今只能在回忆里重现了。难怪现在的人都说,生活越来越好了,年味越来越淡了,连春节联欢晚会都越看越没劲了。也许,这就是不同的时代具有的不同特点吧。
不管到了什么年代,什么地方,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在人们的心目中还是占着很重要的位置。社会在繁荣发展,生活在日渐富裕,几千年来的传统习俗一脉相承。过年过的是喜庆,是幸福,是团圆,是快乐,是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祝福。
愿普天下每一个人,都能过个平安快乐年,让浓浓的年味,永远在我们的生活里飘香。心是快乐的,生活就是幸福的。
第四篇:作文---宁静
独守宁静
高三
幽邃致远的大海深处黑暗静谧,不动声色。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危机四伏。洁白冰雪覆盖下的富士山泰然,神圣,隐藏的又是怎样蓄势待发的力量。黄河并不是永远咆哮,汹涌湍急的流水会触发人类征服的欲望。沉默的外表,流动的内心,却让勇往直前的人们却步。
身静,心未死。大自然如此,智者亦然。沉潜宁静的生活,涌动的内心正积蓄着不可估量的潜力,火山般酝酿着惊心动魄的爆发。内心的流动促使他们心无旁骛地思索,孜孜不倦地探寻真理。直到有一天他们不再沉默,人们便可见识到他们博大深邃的智慧,感慨他们“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神奇。
季羡林老人,年近期颐,北京大学教授、中国语言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中国东方学的创始人,是学界的泰斗。他的一生,经历过山重水复,亦经历过柳暗花明。他走过阳关大道,也踏过独木小桥。始终不变的,是他那平静如水般的心境和人生态度。他在十年浩劫中曾有过“牛棚”挨整的经历。即使是这样,他也没有消沉颓废,以平静的心态面对一切。那时,他利用在传达室看大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梵文作品,同时还著成《牛棚杂记》一书,凝结了他对文革历史的反思,道出了千百万人没有说出口的话语。
老人如静水,内心不动声色地流动,蕴含着强大的力量。
静,对立于动。没有虚张声势,没有夸夸其谈,没有张扬肆意,这些只会让人想起莎士比亚的话:“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智者总是在静中修身悟道,升华灵魂。静,方可远离繁华世俗的一切纷纷扰扰,让日益沉重的心归于安宁,让你的目光始终辽远,思维始终清晰。静,是一份淡泊,一份内敛,一份自知。诸葛亮的《诫子篇》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陶渊明拥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感受,只因为他“心远地自偏”。摒弃一切聒噪和喧嚣,在宁静中反省自我,冷静地对待周围的世界,甘于沉潜,处世不惊。静,是一种人生境界。
向往宁静者,胸襟必宽。追求宁静者,心灵纯净。拥有宁静者,内心一定博大深邃。静,利欲者永远攀附不到的崇高境界。在这个物欲纵横的世道,独守宁静,确是一种伟大。
[点评]
宁静,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境界;是属于心灵的清闲与干净。作者对“宁静”的理解超越了“安宁”和“安静”,是深刻的。季羡林的宠名皆忘,陶渊明的心远地偏,都是对“宁静”的诠释。此外,一个“守”字,强调了坚持,强调了恒久不改,强调了屡挫不移。一个“独”字呢?又传递了太多了无奈,太多的悲情,和太多的崇高。
第五篇:宁静美文
宁静是一种内心生发的恬适和怡然自得,是一种心灵的清风,是一种甘美的回味,是一种明心见性的沉淀,是一种洗涤心灵污垢后的惬意,是一种心灵的环保。在困境中需要宁静,在胜利后更需要宁静。享受宁静,需要学习,需要滋养。
宁静就是给心灵放个假,宁静就是让思想去远足,给身心沐浴,给耳目清净。真正学会宁静了,才会真正享受有品位的人生。宁静天天都可以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稀少,也不会像高山上的氧气那么少,也不是昙花一现,更不是凤毛麟角。其实,宁静如水,一直在滋润着我们。只是我们,没有过多注意它的存在。或者,因为太留意苦难,太留意欢乐,往往把它的存在给忽略了。
人们常在痛苦不堪时才容易想到它;人们常常在经历很多人生沧桑之后,才懊悔不已地说:“我多么需要它,它比幸福和快乐还要重要,也比名利权势重要,是人生的必需品。”
红尘间,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地加快。常常地,我们每一天都在不停地忙碌,有时忙得有价值,有时根本是瞎忙、胡忙,忙得毫无意义。在这样的匆匆忙忙中,往往失去了自我,迷失了方向,已不知宁静是何物,宁静成了流星一般一闪即逝。我们刚看到它的身影,就又被下一个匆忙所代替,淹没在滚滚红尘之中,笼罩在熙熙攘攘的名利场之中。
宁静是清新的。宁静来了,心里是雨后新绿,脑中是旱天甘霖;冬天是雪中梅花,夏季是荷花盛开。
宁静是特别珍贵的。很多时候,我们渴望宁静,可我们做不到。我们有太多的事要去操心,一肚子的烦心事和琐碎无奈的杂事将我们的心切割得支离破碎,我们只好暂时远离宁静。我们像不停旋转的陀螺,像死拼的战士,像永远不会停下的红舞鞋,一直在跳,在转。我们肩上承担了太多的责任,大家庭有集体有国家,小家庭有老有少,要我们必须背负,不能止步。痛在昨天,活在今天,关注明天,盘算后天,计划着下半生,打算着后代,研究着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一切的一切都压在我们的一颗心上。我们的心毫不宁静。于是,在我们心中,宁静比钻石和黄金还宝贵,变成珍贵稀少的东西。
宁静降临,逼迫自己宁静下来,过滤掉浮躁浮华,过滤掉炎凉世态,过滤掉冷漠忧愁……这时,也许让你当国王你都不去,因为你是你自己内心的国王啊!这时,也许给你万贯家产你都不要,因为你的内心比什么都充实,你是你内心的富翁啊!
许多人认为,宁静可有可无。没有权势地位,没有名车豪宅,那叫生活吗?在无限的追求中,我们失去了寻找内心宁静的能力。当我们拥有了想要的东西时,我们依然找不到宁静。因为我们已经忘记了,宁静与地位高低无关,宁静与财富多少无关,富人可拥有它,穷人也一样可以拥有它;它既不嫌穷,也不爱富,它公平对待,不偏激,不偏心,就看你是否欣赏它,能否找到它。
宁静其实也很简单,并不复杂。只要沉下心来,独处时可以找到,和好友交流时也可以找到,登山观海时可以找到,晨练看日出时可以找到,月下散步时可以找到,听歌唱歌时可以找到,读书跳舞时也可以找到。它亲近真正真心靠近它的人,它拥抱真心深爱它的人。它不是孤独的朋友,也不与寂寞为伍,它是一种心灵的静谧和享受。
宁静无处不在,充盈人间。它像静静的月光,照彻我们的心窗,它像雪中送炭,也像锦上添花,它像清静的湖面,也像宽阔的草原,更像博大的蓝色海洋。即使你困在一隅,宁静照样可以来到你的身旁,哪怕你一无所有,它也会让你发现它的存在。
把心养大,让心放大,宁静才会提升档次,才能享受更好的人生,欣赏更多更美的人生风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宁静,宁静源于自己的感觉和自我关怀。每个人的宁静并不一样,有的人体会的浅,有的人体会的深。一直保持一份内心宁静的人,才会得到更多的欢乐和幸福。
宁静是一种心境,宁静是一种智慧,它在生活中时常出现。如果觉得自己内心很宁静,那你的内心就是宁静的。宁静的人面对任何环境和遭遇都能淡定、坦然,勇敢面对,保持乐观,心胸旷达,眼界开阔。人的一生,每一天都应该有宁静,它比快乐还重要。没有它,快乐就会减少。宁静的习惯能使一个人不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和羁绊,而永远葆有一颗明朗如洗、洞察秋毫的心。即使即将驾鹤西去,也能固守宁静,无怨无悔。
宁静也是有比较的。繁忙时想念宁静,理不清头绪时渴望宁静,有问题时需要宁静,身心糟糕时需要宁静,事物琐碎繁杂时希望宁静,迷失方向时应该宁静……让我们多多经历宁静,一切都会好起来,一切都会变得阳光明媚。
提醒自己,人生在世不要忘记背上宁静这个行囊,你会走得更远更踏实,会迎来越来越多的好运好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