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拾零的散文

时间:2019-05-15 12:48: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春节拾零的散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春节拾零的散文》。

第一篇:春节拾零的散文

大年初六了, 窗外阳光真好, 暖暖的, 柔柔的, 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在微笑着,春节拾零。笑着督促我该拾掇起闲散的心情, 伸出庸懒的双手, 稍稍书写下这个节日里的琐碎与喜悦。

久违的太阳从大年初一开始频频眷顾芸芸苍生。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 20XX年的春节假期即将结束, 不曾结束的是我心底涌动的幸福。望向阳光普照的大地, 我看见幸福随着每一片阳光在闪耀。转身, 我开始幸福地写字, 幸福地微笑。

我们一家是在爱人的家乡浦江度过的。二十九那天去的浦江, 那天, 天空再度飘起纷扬的雪花。车子开上高速公路没多久, 突然的就大雾弥漫, 能见度只有一二十米, 人坐在车内, 只见车窗前雪花飞舞, 别的, 尽是雾蒙蒙的。好在开车的妹夫车技不错, 傍晚五点半, 我们就稳稳当当到了家门口。见到我们, 公公婆婆笑得像花一样。他们早已准备好了晚饭, 就等着为我们接风洗尘呢。

人都要回婆家去, 不为别的, 只为一家人团聚的亲切和热乎。爱人是家中惟一的儿子, 下有两位妹妹。也许作为长子, 生来就比较操心家庭和牵挂父母吧, 爱人嘴上从来不说什么, 但我知道他的心里稳稳地装着双亲呢。

我最怕的就是冷。别的, 比如吃不惯、住不惯的, 我都能忍, 但那个冷实在是教人承受不住。每年春节又往往是最冷的时段, 今年更是雨雪连绵, 寒风凛冽。这次在浦江, 冷得我手脚冰凉, 脚上长出了几百年都不见的冻疮, 还有许久不曾发作的鼻炎也开始张牙舞爪、盛气凌人。那几天, 眼泪鼻涕折磨着我, 我只有时不时地大包“馄饨”和“饺子”, 一朵朵、一堆堆的到处开花。实在很不雅观, 可我也无可奈何, 这过敏性鼻炎就这样, 来了就遭罪。

我还在被窝里吭赤吭赤地难受时, 手机铃声突然响起。从枕下摸起来一看, 是个陌生的号码。之前, 拜年祝福的短信倒是一条一条的, 看得我眼花, 回得我手软。但直接来电拜年的还没有过。想来, 这正月里的电话无非也是拜年问好的。也就没有多想, 按下了接听键。耳边传来的声音绝对是陌生的, 但其中的语气却是有些熟悉和激动。

第二篇:对联拾零

对联拾零

【摘 要】对联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是现代汉语的奇葩,我们有责任发扬光大它。

【关键词】对联作用;趣味;写法。

对联是汉语的专利,其它任何语言都没有这个特性。

对联是我国,更是我们汉语言的精粹。每年春节都要有许许多多的对联表达各行各业,各族人民的心愿。什么是对联呢?对联又称对子,还称联语、联句,古时大多刻在柱子上称之为楹联,有时勒于石碑上,用以褒奖功绩,或用以纪念名流,哀挽英雄,辛辣访刺等。在此,我主要谈一谈对联的妙用。

1.对联的鼓励作用

我们的祖先常常用对联来鼓励年轻人努力读书,最有名的对联我看要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一副了。另外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这两副对联鼓舞了多少中华儿女挑灯夜战,立志成才。

其次有清朝王文治学联:“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

明祝枝山的喜书对联是;“每闻善事心先喜;得见奇书手自抄”。

清郑板桥对联;“书从疑处翻成语;文到穷时方有神”。

周恩来总理的处世对联是:“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座右铭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最令人精神振奋的,读来最有宏伟气魄的还要算顾宪成给东林党学院门口写的那一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对一个读书人做出了全面的要求,如果一个读书人能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你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栋梁之才了。上联讲的是,读书人无论政治的风雨声还是自然界的风雨声与读书声都要听得到;下联讲的是做为一个读书人,小到家事,大到国家大事,甚至到国际时事都要关心,这样的人读书才会有用处。就不会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这些对联在今天任然有它的现实意义。今天的教育已经成了商业化,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要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改革开放以来的各个领域的需要。所以新时期的教育是全民教育。目标是提高全民素质。这就要求老师要更新观念,改变过去学而优则仕的看法,要学会用多把尺子量人。人在社会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可以了,锯和镰各有用处。

2.对联的趣味作用

历史上有趣的对联有: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写对联,传下圣旨:“要求每年春节所有庶民各家各户都要在自家的门上贴一副春联”。圣旨传下后,到了年边,朱皇帝下去视察,发现有一家的门上竟敢还不贴春联。立马了解到,这家主人是阉猪的,还没找到代书春联的人,朱皇帝一听,就叫随从找来书具,稍加思索,写出了一副妙趣横生的对联,流传至今,每当人们闲谈时还经常忆起这副对联,那就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不知何时何人在厕所门写了这麽一副也挺生动自然的,那就是“进门三步紧;出门一身松”。写出了人们解手前和解手后的自然状态。

念对联时要有严格的停顿,如下面的对联如果停顿不当,多好的对联,也会被你把它念歪了。如:古时候有个对对联很有造诣的先生路过一家有钱人家门口,这家知道这位老先生很会写对联,于是就请他写了一副贴在大门上,左边一支是;“养猪条条像老鼠个个瘟,”;右边的一支是:“烧酒缸缸好作醋罐罐酸”。横推是;“家业兴旺”。老先生也太自以为是了,写好并贴好也不念给主人家听一听就洋徜而去,这主人家不识字,只好请一识字的过路人帮念一念,多好的对联被他给念歪了。把主人家差点给气死了。他是这样停顿的;“烧酒缸缸好作醋,罐罐酸;养猪条条像老鼠,个个瘟”

另外,对联有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特性。如;古时有一家世代书香门第的人家,父子皆进士,过年时父子就有点傲气,在自家门上贴了一副对联。写到:“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共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皆夫人”。多么的骄傲,门庭真是荣耀。可是有一个满腹经论的老学究路过他家门口,看后觉得这人家太狂妄了。要治理一下他父子的傲气,把“士”字底下的一横稍添长就成了“土”字,又在“夫”的左边添上一撇就成了“失”字。老学究走后,主人家一念,怎么成了;“父进土,子进土,父子共进土;婆失人,媳失人,婆媳皆失人”。父子俩从此得了个教训,谦谦虚虚地做人了。

还有,古时有一个穷书生经常向朋友及邻居借钱花,总是没法还,时间一长,亲戚和朋友很少与他交往了。一见面就跟他要帐,他只好陪个笑脸,许诺说,再趁两天,到年边一定如数归还,到了大年三十,那么多的帐还是没着落。

只好取出笔砚,写出副对联,大年初一早早的就贴在大门上,自个关好门在家饿睡,早饭后要帐的人在门外越集越多,因看了门上的对联大家都琢磨不透,今早的帐到底拿得着还是拿不着,是个密,因为对联是这样写着,左边一联写到:“拆东墙补西墙拆墙补墙;”右边的一联写的是:“借新债还旧债借债还债,”横批是“老”字不成“考”字不是的贴着两个字,大概就是“老”字把“匕”的右上角那一小撇去了;和“考”字的“5”上边那 一横去了。正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他老先生开开门吗到;有那样议论的,要是老子有一点,还不把你们帐早给还掉,说完又关好门睡觉去了。多少要帐的只好空手散场。

又如;多音多义字“对联”是汉语言的又一特性:“朝朝,朝朝,朝朝朝;行行,行行,行行行。”“长长,长长,长长长。”这些堪称绝对,是否可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不知道。

这样有趣的对联不胜枚举,它在茶余饭后有通筋和络的妙用。多收集,你就能笑口常开,谈笑风生了。那就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上可笑之人”。3.对联的热闹作用

在 广大的农村,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黄白喜事时,人们总喜欢贴上几副对联,一是凑凑热闹,二是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情。贴春联是中华民族的一大习俗。通用春联有;“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迎新春”。商店里贴的是“门迎春夏秋冬客;户纳东西南北财”。做生意的人家爱用:“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大三江。”饭店酒楼贴;“美酒佳肴迎挚友,名楼雅座待高朋”。茶座贴:阵阵清香频入座;人人知己细谈心。”农村合作医疗室贴:“亦中亦西精心疗百病,送医送药热情走万家。”等等。

男女洞房更是少不了对联,通用对联是:“在天愿作比翼鸟;下地乐为连理枝”。“相爱相亲如鱼得水;同心同德似蝶恋花”;“二姓联盟成大礼,百年偕老乐长春”、“不愿如鸳鸯我我卿卿戏浅水;有志学海燕朝朝夕夕搏长风”。在就是灵活多样,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场景写出妙趣无穷的对联。如一个物理教师与数学老师结合,写一副恰如其分的对联,那就是:“大圆小圆同心圆心心相印,阳电|阴电异性电性性吸引”、英语老师跟语文老师结合就应写;“A、B、C、D洋为中用;逗、点、句、顿、学贯中西”。横批就是“中西结合”。

通过以上几点拾零我们就可以看出,对联的用处之广,内涵之丰富,变化又相当灵活,我们那怕教语文几十年,总有活到老,学不了的感觉!这是我们汉语言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要创作好它是不易的,在生活中我们只要会应用就可以了。但是我们要了解他的一些基本规律。

4.对联的访刺作用

我国的科考在明清时到达了高峰,各种舞弊现象层出不穷,有一些落地秀才写出了很多揭露科考的辛辣对联,如有一副这样写到:“老姜全无辣味,小李大有甜头。”访刺的是两考官,年老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驳姜还是老的辣的俗语,好事全被小李占尽了。对联的作用之大,我们有责任传承与发扬,下面让我讲讲对联的基本要求

4.1对联的写法 了解平仄对仗,是集比喻、双关、讽刺、夸张,比拟等多种修辞方法于一体的汉语奇葩。

说起对联我们云南人还有无上荣光,清朝时的孙冉翁在大观楼上写了一副180字的长联,堪称天下第一联。赞美了古时昆明滇池的美好自然风光,他是昆明滇池的最好的广告词,自有了这长联后,给春城增添了一件美丽的艳妆,吸引了喜多中外游人,不妨你再来欣赏一下,那简直是太美丽了。

上联是:“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广阔无边。看东骧神峻,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这写出滇池景色为王,显示了春城无冬的特点,读来真是脍炙人口。

下联为:“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和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鱼火,两行秋雁,一枕轻霜”。下联以抒发思古之幽情为主。数千年往事,叹英雄何在?读来让人感慨万千,意味无穷。

此副对联,上联与下联平仄大多相反,只有“帻”,“虚”皆平;“看”、“想”皆仄。这几字例外。

上联突出个“看”字;下联突出个“想”字。看;写出了滇池四季如春的美景;想:写出了人生感慨:昔日英雄今何在?对仗工整,比喻贴切,联想自然。对联是文人功底的高度体现。要看文人功夫有多深,可从写对联窥一斑而见全豹。

这是其它民族语言无法做到的,西方文化更是望尘莫及。现在科技的发达与应用,给对联有些淡化。这个精华我们要保留并发扬光大。汉语言的博大精深我们要研究,东方的文明,我们要传播。

第三篇:教学拾零

教学拾零

语文教学的知识点: 字、词、句、段、篇。语文学习的方法: 听、说、读、写。识字和写字。学习字从两个方面:

识字的时候,必须读准字音,字音包括声母、韵母、声调。要想读准字音,这三部分都要读准确之外,还要掌握拼读方法。拼读的时候要做到:声母轻,韵母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写字,必须从笔画名称学起,我们学习的基本笔画有()个,再学习笔画的写法,最后按照笔画的顺序把我们要学习的汉字写下来。平时我们学习的汉字按结构可以分成独体字,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要想把字写好,必须掌握字的结构及笔画的变化。例如:独体字人,书写时就必须把撇和捺分开,这样才规范。左右结果的字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和左宽右窄。等等,这样才能把字写规范 小学时孩子必须把字能够读准音和规范的书写汉字。

要做到读准字音也很不容易,我们中国的汉字非常神奇,我们学习的有一字2个或3个甚至有4、5个读音,叫多音字,还有的2个或几个字读同一个音,音同字不同,叫同音字。

我们学习的汉字字的形状相近,如:心和必、大和天等。这就要求我们认真、规范的写字。

我们掌握了字音和字形,还要学习字的运用。如:在和再、有和友、向、像及象的用法,在句子中怎样进行正确运用。这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时结合课文找到合适的语境进行讲述字义。平时也要对这些字进行造句训练,使孩子们掌握用法,在以后的写作文中避免出现白字和错字。

在掌握了汉字的基础上,就要给汉字组词,一个汉字至少组3个或3个以上的词语,这样有利于掌握字的用法。

汉字的正确运用其一组词,能够给汉字正确组词,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技能,也是语文学习双基的一种体现。

词语的难点在于掌握词义的基础上恰当的运用。平时近反义的考试也就是对词语意思的一种检测。能够掌握词义也是小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体现。

理解词义有以下几种方法:

1、联系上下文

2、查阅工具书

3、找近义词

4、抓关键字理解,让学生牢记这几种方法,平时养成自主解决词义的习惯。

我平时上课的时候,总是老师找到重点的词去提问学生,学生没有准备,老师讲一讲就过去了,学生还是理解不够透彻。该不会还是不会。总之学生没有养成自主去理解词义的意识,就像有的学生在读书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跳过去一样,根本就不去主动把他解决了。久而久之,自主识字和主动理解词义就成了学生的难点,导致高年级的学生在写近义词和反义词严重失分。还有就是词语的构词方式,这是小学段经常要考试的知识点,词语的构词方式是有规律的,小学段学习的构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AB2ABB 3ABCD4AB 3

第四篇:春节散文

打扫春节

常年的在外终究是对家乡淡漠了些。每次回去总能看出多出几许的陌生来。先是曾经熟悉的小河的水已经不再有,然后是曾经的老树被连根挖走。看到的只是曾经的老屋除了斑驳的墙壁一层层退掉,不再有往日的一点点生气,曾经院子里的葡萄架早已不知去向,就连那曾经当做餐桌的大磨盘也半掩在土里孤寂起来。

其实变化最大的还是

人。每次回到家,总能听到老母亲的诉说:某某,哪一个邻居脑溢血死去,某某又怎么围墙倒塌而亡。回去的次数多了,听到的这一类的消息的也就越发的多。于是每次听到这种消息的时候总能想起那一畦一畦的麦田来。人如小麦,有一季发芽,就有一季被收割。老一辈子的人逐渐离去,新一代的人也正在像自己年少时一样的在崛起。生与死就这样交替着,没有颜色没有声音。小时候每每听过见过某一家死了人就很惊惧,更不要说看到那冰凉的尸体。我就是这样,小时候邻居大叔上吊而亡(说是大叔,其实那时他正值青春),自己竟然吓得不敢起来撒尿而被迫撒在床上,尽管还是冰天雪地的时节。但是现在,听到母亲的唠叨以后,竟然表现得很是冷漠。自己也很奇怪为何会对生命那么漠视。其实呢,世事如此。谁不会死呢,死就死了吧,人老了都会走这条道路。生命本就如此。不再有对死亡的惧怕,有的只是对这种自然规律的冷漠。其实人就是,这一辈子只要你奋斗了,为你的父母尽孝了,为你心爱的人付出了,死也仅是一种结束的符号而已。

再有就是曾经一起跑跑颠颠的同伴了,现在却更加地陌生起来。不再有小时候那种的天真,更不再有那时候在一起玩泥炮捉迷藏的那种快乐。见面了也只是一句淡淡的回来了啊就没有他话。夏季的一次回家碰到了小学同桌的时候,看他剃了光头,问他,则说头发白了呢。很显然的眼中多了几份陌生。邻居的同学也是,两个孩子都已经长大,一个初中,另一个竟然外地打工去了。回来的时候在他家大门口看到他的时候,只是比原来胖了些,然后就是背有点点的驼,脸上竟然有了几道皱纹,有些饱经沧桑的样子。互相看了一眼,只是简单的一句回来了,我也是说了一句回来了就互道再见。

不知是时间捉弄了人还是世事过于沧桑,但是每次回家总能一下子让我想起一畦畦麦苗青绿地长起又有一畦畦黄枯的麦秸被收割。小村瘦了,小村也静了。没有小时候每到吃饭时总能听到的那呼儿唤女回家吃饭的喊叫,也看不到每家灶房那袅袅的散着香味的青烟,更别说晚饭后自己拿了小凳去邻家看那12寸的黑白电视了。甚至就连狗叫都没有,所以在家的夜晚更是万籁俱寂,寂静的让人失眠。

村里青壮的人出去打工了,只是为了娶得一房媳妇为了一幢新的房子。家里住着的几乎清一色的老弱病残。有的地方好几处老屋都空着,窗开墙裂。就像我家那片,原来那么热闹的地方,几十户人家现在前前后后也只有几个人在住。来来往往就只有几个老头老太太坐在一起喝茶聊天,聊着聊着就回到了自己年轻时段,那时哪家的院子里不是绿叶茂盛人来人往的呢。所以现在回到老家,除了陌生,也就只剩下母亲那慈祥的唠叨了。

母亲身体依然很好,前后两个院子周围都让她给开了小块的菜地出来,种了茄子,黄瓜,垃圾,韭菜,白菜一类,所以我们弟兄不管谁回家母亲都会满满的装很多的菜带回去。其实这哪里只是一些青菜呢,这是母亲满满地关爱。人老了,总是希望自己的儿女常回家看看,母亲当然也是,还好我们弟兄几乎都能经常回家,这时候母亲也总是拿出自己纳的鞋垫来,嘱咐着这双是给哪个儿子的,而那双又是给哪个孙子的,然后就说自己爱花花草草,也给自己的儿子孙子纳些长着草开着花的鞋垫。所以我家弟兄以及侄儿侄女基本是不买鞋垫的,都是垫着母亲亲手纳的鞋垫。给我的呢,我舍不得用,看得精致一些的就积攒起来,放好,不允许别人再用。这都是母亲的一片心血呢。

儿行千里母担心,不错的,母亲现在已经八十有三,依旧是精神矍铄身体康健。每天除了伺弄那些菜地,纳鞋底,还要照顾最小的侄子,包括平日的一日三餐。晚上呢还有搂着我那小侄子一起睡。每次回家我都会抱怨母亲把小侄子宠坏了,每晚还得搂着睡。但是母亲却离不开小侄子的,小侄子也是很听话和乖巧的。母亲一有点感冒咳嗽他就会立即喊我四嫂去找医生拿药。早上呢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喊他妈妈赶紧给母亲冲鸡蛋和泡茶。如果我四嫂稍微怠慢一点,他就生气地大喊他妈妈不孝顺!呵呵,正因为这个,母亲竟特别的宠他。

母亲的一丁点的风吹草动我那小侄子都是能立即知道的。春节年夜饭后,我坐在母亲身边,握着母亲那嶙峋但很温暖的手陪母亲说话。侄子偎在母亲的怀里打断了我们的谈话:“聂老五,别说话,我给你说个奶奶的秘密!”

“好,你说吧!”我笑着看着侄儿。

“就是吧,你上次在咱家离开的时候,奶奶哭了呢!”小侄子很认真地说。

“怎么呢?”我看着侄儿。

“奶奶用衣角擦着眼泪,嘴里还说呢,‘五儿,我的五儿又要离开家了呢!’”侄子一边说着一边学着母亲,也撩起自己的衣角擦拭着自己的眼角:“就这个样子”。母亲假装生气地把侄子推出怀里:“瞎说呢你!”

我的眼角湿了,没有再说什么话,我只是紧紧握住了母亲那双温暖的手,把头靠在了母亲的肩上。

每个人的幸福虽然不一样,但是有母亲的牵挂却总是最幸福的事!

第五篇:春节散文

“叮咚”,门铃一声响,走过去打开门,是一位乡下的朋友,提着满满一袋子油炸的糖花进来(糖花是本地一种风味面食,馍的一种),放在桌子上。

“嫂子,快过年了,家里做的年馍。给你们送点过来尝尝。”招呼朋友坐下,泡茶,寒暄,那一袋子金灿灿的糖花散发出浓郁的清油香,馋嘴的儿子跑过来,抓起一个就吃,边吃还边矫情:“叔叔,你家的糖花比妈妈买的还好吃,又香又甜。”那个小馋样,惹得我们呵呵笑。

“嫂子,我走了,媳妇和孩子在街上等着呢。我们去商场买衣服,明天家里还要杀年猪,要过年了,忙。”朋友喝口水就要走。我送他到街口,看他们走车走了,刚要转身,耳边响起一阵“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还夹杂着一颗颗礼花弹,原来是一家“浏阳花炮专卖店”开业了。这种临时的鞭炮销售处,一般在春节前半月左右开业,年后就停了。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烟花爆竹,才感觉到空气中真的飘着一丝丝年的味道。

住到了这高楼林立的城市,总感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冷漠。大街上车水马龙,市场里人声鼎沸,可回到家里把防盗门一关,似乎就与世隔绝了。同住在一栋楼上的邻居,几年都不说一句话,见面互相目光矜持地笑笑,彬彬有礼地问候,一转身,都是陌生人,完全没有乡下时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热情味。

城市里的节日气氛,首先从市场上体现。一进入腊月,商场打着促销的牌子,广告铺天盖地,各种春节用品纷纷上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辛苦工作一年,大家的荷包也丰满,该好好消费一番了。大包小包的东西可尽往家里搬,用老人们的话说,穷一年也不能穷了一节,何况现在的社会,人们生活都富裕了,更要好好过个年。

可不知怎的,总觉得现在生活条件虽然好了,吃的穿的都不愁,可快乐的感觉却越来越少。天天吃肉,肉不香了;满柜子的衣服,挑来捡去不知道穿什么好;电视频道越来越多,可视觉疲劳,看啥节目也没兴趣。网络里倒是热热闹闹,人人回家抱着电脑手机嘻嘻哈哈,跟家人倒没共同语言了。

我们小时候多快乐啊,一进入腊月,我们就掰着手指头一天天算,巴望着早一点过年,能穿上新衣服,吃上好吃的,男孩子惦记着放鞭炮,女娃娃盼望着新卦褂褂,连老爷爷,都等着过年买顶新帽子戴呢。

那时候的农村生活条件差,平时难得吃点荤腥,只有到了过年时,才能连着吃几天肉饭,也只有过年时,妈妈才给每个孩子扯几尺布,缝上一件新衣赏。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吧,那时候我们的心,总是很容易就能满足。现在的孩子顿顿吃肉,却一个个都仿佛得了厌食症,吃饭挑挑拣拣,这也不吃,那也不爱,我们的妈妈们曾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发愁,我们面对着美味佳肴,却为“众口难调”为难,什么时候的妈妈,似乎都不好当。

到了八十年代末,农村条件就好了,大多数人家都能杀上一口猪过年。喂了一年的大肥猪,刚进入腊月就早早杀了,一直吃到来年二月里。孩子们不馋肉了,大人们也吃过瘾了,在开春种地干活都浑身全是劲。

农村里过年最隆重的,应该要数做年馍了。妈妈们精心和制一盆一盆的发面,蒸花卷,烧糖饼,炸糖花,做上好几天,两个大大的竹笸篮里装的满满的,堆成两座小山。做的年馍除了自己家吃,还要给亲戚朋友们送。听老人们说,正月里有讲究,不能做馍,所以要在腊月里一次做足了,吃到二月份。幸亏那时候的冬天冷,虽然没有冰箱,做的馍也不长毛不发霉。农村里有句俗话,看谁家的媳妇手儿巧,尝尝他家的年馍就知道了。

“过了腊月二十三,过年还有整七天。”腊月二十三是祭灶日,据说这一天灶王爷要去天上见玉皇大帝,要做上一些“灶干粮”,就是用平底锅烙的小花卷,供在厨房里灶王爷像前,让他老人家带去当路上的干粮。在这一天祭灶的时候,还要杀一只大公鸡,是灶王爷骑的大马,烧上一张买来的灶符,上面填上家主人的姓名,家里人口,让灶王爷带去给玉帝汇报去。农村里有讲究,出门在外打工的人,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之前一定要赶回家,免得灶王爷汇报时遗漏了,来年会有灾难。这个传统带着一些迷信的色彩,可在我们家乡,至今都保持着这个习俗,所以腊月二十三也叫“过小年”。

我们最盼望的,是大年三十。这天要早早起来,太阳一出就开始贴对联。那时候的对联大多是买两张大红纸,请村上会写字的人来写,村里也就一两个老师才能写几个像模像样的毛笔字,一些人家干脆让念书的孩子自己写,我们小时候上学有专门的毛笔书法课,学生们基本会写毛笔字。我们家的对联,都是我自己编自己写,有时候还给邻居家也写,虽说写的不怎么好看,但农村里识字的人也不多,我能糊弄出来,爸爸妈妈看着都得意着呢。贴完对联,要放上一大串鞭炮,从鞭炮声一响起,这过年的序幕,就算正式拉开了。

妈妈们今天可要忙了,把各种蔬菜早早备好,放上大片的肥肉,白菜豆腐粉条,做上满满一锅香喷喷的烩菜,一家人围着火炉热热腾腾地吃上两大碗,其乐融融。等妈妈把碗筷收拾了,才会小心翼翼地从一个红木头箱子里把我们的新衣服新鞋子拿出来,对我们小孩子来说,这才是最开心的时刻,等上一年,只有过年时才能浑身上下一身新,村里的孩子们聚在一起,第一件事就是互相炫耀身上的新衣服。

年夜饭吃的是饺子,四五点钟就要吃,吃完了给先人们上坟,说是去请先人们回家过年,过了正月初五再送出去。这种仪式只有家里的老人才会,我们只是跟着去烧纸磕头,顺便也去显摆自己的新衣服。

除夕晚上要守岁,妈妈说那叫“熬福”,谁熬的长,谁来年就有福气。我们眼巴巴等着的,是爸爸妈妈给的压岁钱。爸爸最多给十块,妈妈给五块,这对我们来说,可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我们都舍不得乱花,留着上学时买文具买书了。

那时候的农村人家大多都有了电视,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我们坐在热炕上,吃着糖果,磕着自家种的瓜子,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没电视的人家大人小孩都到邻居家来看。妈妈熬一壶枣茶,给每个人都倒上一杯,一屋子的人“吧唧吧唧”,一直要看到十二点。十二点的钟声敲过,全村子都响起鞭炮声,这时候也有个仪式,叫“接老爷”,据说接的还是腊月二十三日送去天上的灶王爷。

大年初一日早上,天不亮就要吃“黄钱饺子”,三十日下午妈妈一次就把饺子包好了,在几个饺子里放上几枚硬币,谁吃到谁就是最有福气的人。这些民间传统的习俗其实都很有含义的,在我们家乡也一直沿袭着,只是我们现在离开家乡太久,在城市里就不这样过了。

初二开始,就要拜亲访友,第一个要去的人家,一定是舅家,舅舅是外甥的主心骨,大着呢。新婚的小伙,必须先拜老丈人去,初二这一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走亲戚,来的来,去的去,炒几盘好菜,喝几杯小酒,小小的农家院里,处处都是欢声笑语。走亲戚的活动,一直要持续六七天,每一家亲戚都走完,这是礼节,也是亲朋好友传递情谊的纽带。

初五一过,村里开始闹社火。农村里的社火比城里老头老太太们组成的秧歌队热闹红火多了。小伙子们背腰鼓,姑娘媳妇敲铜锣,还有胆大的年轻人踩着一米多高的高跷。所有的社火队成员都穿着花花绿绿的戏装,勾着脸谱,扮演的也是戏曲里的人物,白蛇传啦,西游记啦,三堂会审啦,表演者演绎的活灵活现,村民们看得津津有味。社火在村子里挨家挨户表演,人们也跟着一家家串,锣鼓喧天,欢声笑语,那种热闹快活的场景,好多年没见过了。以前村子里有上了年纪的人专门负责主持,那些人老的喊不动了,年轻人怕麻烦,宁愿聚在一起打麻将斗地主,也没人去操那个闲心,现在农村里过年,也不热闹了。

看完了社火,还有大戏呢。那时有的村子里有戏台,演员也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有些人大字不识几个,戏里的台词却能唱的滚瓜烂熟,真佩服他们那超常的记忆里,应该也是兴趣所致吧。戏台上唱的,大多是古装戏传统戏,以秦腔为主,有时候也唱眉户,黄梅戏,一个小小的戏台下面,人山人海,几个村的男女老少都聚在那里,不管天多么冷,都影响不了人们看戏的兴致。晚上还有夜场,人们在露天地里或坐或站,个个脸上都挂着愉快的笑容。

常听老人说,穷欢乐,穷欢乐,穷的时候,人们都不忘给自己寻找欢乐,现在日子过的衣食无忧,却少了快乐的感觉,那些曾经欢乐的年味,如今只能在回忆里重现了。难怪现在的人都说,生活越来越好了,年味越来越淡了,连春节联欢晚会都越看越没劲了。也许,这就是不同的时代具有的不同特点吧。

不管到了什么年代,什么地方,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在人们的心目中还是占着很重要的位置。社会在繁荣发展,生活在日渐富裕,几千年来的传统习俗一脉相承。过年过的是喜庆,是幸福,是团圆,是快乐,是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祝福。

愿普天下每一个人,都能过个平安快乐年,让浓浓的年味,永远在我们的生活里飘香。心是快乐的,生活就是幸福的。

下载春节拾零的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春节拾零的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班主任工作拾零

    班主任工作拾零1、班主任要有“三有”“四德”:人才、谋才、通才、为校、为教、为师、为生。2、班主任要心明眼亮、远见卓识、能出谋划策、创新、奉献、精深的专业知识、技巧......

    埃及饮食文化拾零

    特点 这些国家生活特点基本相同,绝大部份人信仰伊斯兰教,吃清真食品,以西餐为主。饮食爱好 喜欢吃素菜。爱吃蕃茄、黄瓜、洋葱、土豆和牛肉、鸡、鸭、蛋类等。喜欢喝酸牛奶,咖啡......

    超市管理拾零

    超市管理拾零 从事超市现场管理多年,谈一点多年来在管理中的经历和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 人员的管理——利益与责任的管理。 我认为在超市日常运营中,对员工的管理最为重要,......

    春节回眸散文

    曾有的春节的微笑,又勾起我的思念,有如一汪碧水,有如一面明镜,映照常春藤一蓬如盖的绿荫,拥抱洁白而静谧的云天。那是我的记忆,它多么遥远,漾着一颗自由,纯朴的灵魂,融入我灰色的记忆......

    那时春节散文

    不知不觉又到春节了,街上的人们匆忙如旧,看不出与平时有什么不同,偶尔有熟人相问:年货办了没?嗨,有啥好办的,去一趟超市全齐活了!春节,这个中国传统的节日,越来越淡去了年的味道。记得......

    春节的散文

    往往在渴望春天的日子里这寒冷才显得格外的漫长。我时而向往春,时而渴望秋,时而又分外想念那洋洋洒洒的雪花来。但我的渴望总那么短暂以至于常常才进入状态便想匆匆脱离而去,但......

    春节絮语散文

    窗外,鞭炮声疏疏落落,空气中弥漫着年的味道。飘香的酒肉欢庆丰收的喜悦,大红的对联描绘来年的梦想。没有神,依旧重复着虔诚的祭祀,古老的节日延续着亲情的传承。小年之前,和几个哥......

    春节,宁静散文

    2014年的春节,是离家在外做事这么多年过得最为踏实,最为温暖的一个春节。老家在乡下,跟往年的不一样,今年过年基本都是在老家,没有出去玩。虽然没有写文字,但是脑子里却可以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