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川区丧葬文化拾零

时间:2019-05-15 08:2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平川区丧葬文化拾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平川区丧葬文化拾零》。

第一篇:平川区丧葬文化拾零

平川区丧葬文化拾零

亚圣孟子在《孟子·梁惠王》卷中云: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意为“生养死葬各得其所, 王道乐土的理想社会自然就来临了”。在古人看来, 丧葬不只是单纯安葬死者, 它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伦理规范乃至政治秩序。丧祭还可以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和尽孝之道。正因为丧葬有如此重要的社会功能, 它受到历代朝廷和民间的广泛重视,并培育出了枝繁叶茂的丧葬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席位。

平川,虽偏居西北一隅,也领受甘霖,形成了既大同又颇具特色的丧葬文化。奈何笔者才疏学浅,未敢探究深宏,发其微旨,今聊作趣味拾零,以飧众目,以助谈资。此为引语。

一、送终

生离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老人病笃处于弥留之际,大都是情依依、意连连,思念儿女,牵挂亲人。这时在家的儿女要日夜侍奉,不离左右,并要给在外的儿女捎话传信,催其速返。儿女在接到此类电、信之后,都是归心似箭,日夜兼程,望乡哭奔,力争与亲人生见一面。一时见不上,不但老人不会瞑目,就连儿女也是终生遗憾,还会被人们指为不孝。有时说来也巧,一旦儿女进门,老人就“撒手归天”一了。因此,儿女守护着父母去世,叫做“送终”。在这个时候,老人当着众人面吩咐一些身后事,如“掌柜的”谁当、事业的继承、则产的处理、账债的往来、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等,俗叫“托家事”。对老人临终遗言,子女要一一应允,让老人放心,即使死后也不改其意。如果死者的所有子孙和亲人守着他死去,俗以为这是难得的“善终”。老人病危,儿孙还在忙自己的活,必然会遭众人的非议和亲邻的责骂。

人到病重没指望的时候,男的要请舅家人来探望;女的要请娘家来问病,这在平川区是必行的礼节,万一病故,好让他们知道人是怎样死的。不然,人亡之后,突然去请他们督丧,他们是会借故刁难的。如果,再和舅家、娘家人有其他不愉快的事,往往是请而不到,这时,惟一的办法就是孝子长跪在门外,叩头回话,求得同情和谅解。舅家、娘家人提出的丧仪条件要尽量满足。因为,平川区风俗是和舅家、娘家人闹了别扭,丧事就无法顺利办理。

穿衣

死者临终时,亲人们就要为其剃头(男)、梳头(女)、盥洗、整容。咽气之前必须把寿衣(俗称“老衣”)穿上,一则死后不好穿;二则说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着光着身子走了,到了阴间还是无衣。寿衣大都是及早准备好的。平川区习俗,寿衣要在闰年闰月缝制,取“功德润泽”后人之意。寿衣袖子讲长,要能遮住手梢,忌讳袖短露手。否则,后辈儿孙就衣不蔽体,伸手讨饭。在寿衣件数上,要穿单不穿双,是避免凶事成双的意思;在寿衣布料上,要穿平纹布,忌穿斜纹布,怕有一个“邪”字,后辈人搞邪门歪道;特别忌穿皮革,因为皮子是畜皮,穿了怕来世变成畜生;可以用绸子但不能用缎子,因为缎子和“断子”谐音,不吉利;寿衣不能用纽子,只能用布带,因为纽子和“扭子”谐音,怕后代出“逆子”。寿衣要两头见棉,即有棉衣、棉裤,冬夏如此,取“以棉(眠)为安”之意。寿衣里子多选用红色,意味着后辈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子女先父母而亡者,要在寿衣上缀个白布条,以示在阴间也要为父母制服。除了公务人员之外,现在民间老人寿衣的样子,多数仍沿袭清朝、民国时期长袍短褂的款式,可见封建习惯的顽固性。

关于往死者嘴里放“噙口钱”的事,民间有三种说法。一是把钱称为“宝”,把钱放进死者嘴里叫“口中含宝”,寓吉祥之意;二是说人辛劳一生,不管贻留多少,“噙口钱”是最后带走的“落头”;三是说人死了就变成了“鬼”,“鬼”还要投胎再脱生,再变成人,有了“噙口钱”,来世不受穷。

有的在人死之后,还要给手里攥块馍馍,意味着在黄泉路上有饭吃,不挨饿,来生再世也不缺口粮。

停床

当病人换上寿衣之后,就应当将其从卧室中移到堂屋正室中来,作为临死者最后告别人世的正式场所,亲人们都守候其左右,让其安详地离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寿终正寝”。

尸体停放在两条长板凳支起的板床上,下铺上谷草,谷草的根数跟死者的寿数相等,俗叫“隐身草”。为什么要铺“隐身草”?过去传说,人死后“魂”就离开了身体,但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只觉得很轻松,就到处游玩。为了使他玩得愉快,暂时不让他看到自己的遗体,就用这些谷草隐藏起来。另一种说法是,人死后两天以内鬼魂还不让进“阴曹地府”,在阴间也不能胡游乱逛,又不能附体,所以要铺上“隐身草”让他暂时藏身。人死后,要把他的身体捋顺好,使他仰面朝天躺着,用一张轻薄的黄表纸或白纸把脸盖上,俗叫“苫脸纸”。人死后为什么要用纸苫脸,说法不一。一说是因为人死后脸色会变得难看,亲人们一看见他的面容,未免有些伤感或害怕,所以用“苫脸纸”遮住;一说是观察死者是否假死,若是假死,气出纸动,还可抢救复生;一说是遮挡尘土,防止噪音,有让死者安息之意。只有死人才能用纸把脸盖上。因此,人们非常忌讳活人用纸盖脸,怕惹来不祥。

尸体入殓前,脚脖上套根绳圈,俗叫“绊脚绳”。传说,“停尸”期间,如果遇上打雷闪电或猫从身上跳过,死人会突然站起来,碰上什么东西或人,就抓住死死不放手,叫做“死不丢手”,非常吓人。所以,要用麻绳绊上,到盛殓盖棺时再解去。

尸体停上尸床,床脚拴一只白公鸡,谓之“看丧鸡”。“看丧鸡”要一直拴到出殡。据说是为了防止猫、鼠、虫豸啮尸。“看丧鸡”只能在集市上卖掉,丧家不能杀食。俗以为鸡是为老人守过丧的,杀之不祥。

平川区习俗只要病人还有一丝气,绝对是不能动哭声的,认为哭不吉利。只能在尸体摆放停当后,全家举哀,放声恸哭,用瓦盆作纸盆,烧上第一把纸,许多地方叫烧“倒头纸”,平川区俗称“引路纸”。人们认为烧纸就是给死者送钱,好让死者带上“盘缠”安然上路。

丧仪以及祭奠先人要烧纸的习俗是怎样来的?传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天下轰动,名利双收。蔡伦的嫂子见了眼红,逼使蔡伦的哥哥蔡莫学造纸,蔡莫未得要领就背着弟弟自己造起纸来,造出的纸又黑又粗,无人来买,堆积满屋。蔡伦的嫂子深感内疚,急火攻心突然死亡,蔡莫一气之下,就在妻子灵前烧起纸来,烧着烧着听见妻子在棺材里喊:“开门,开开门!’人们打开棺盖,蔡莫妻子坐了起来,嘴里还叨咕说:“阳间有钱通四海,阴间用纸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还肯放我回来。”后来逢人便说,我死了,小鬼把我送到阎王殿,阎王让我去受罪,在途中我丈夫烧了纸,送了钱,小鬼们就争抢起来,他们拿到了钱,就把我从地狱中放回来了。这样,蔡莫造的纸能在阴间当钱使的消息很快传开,原来堆积如山的纸就被抢购一空。蔡莫知道是妻子为了卖纸,特意装死,也没深怪于她。由此,丧家烧纸的习俗就流传下来,平川区丧祭烧的纸叫“阴票”,过去是木版拓印的钞票状的“纸钱”,上有“冥国银行”字样,面额仟、万、亿圆不等。烧这种纸,都是为了给死者送“钱”。

报丧

死者遗体停床之后,就要很快请来“阴阳”先生按死者咽气的时辰推定“出殃’时间、来客开吊、出殡埋葬、“过七”、百日、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的具体日子,并把这些日辰用白纸开列出来,贴在墙上,丧祭仪礼按此如期进行。与此同时,请来头面人物在一起商议丧事怎样办理,请“总管”,叫“知客”,定厨师,约吹手,开始筹办丧事。由总管统筹安排,指挥动作,事主只是出钱出物当孝子。

丧仪诸事商定后,首先派人去舅家(男丧)或娘家(女丧)报丧,请他们来看死亡是否正常,儿女是否都在,寿材寿衣是否完备,丧仪规格是否妥当。娘、舅家人来了,孝子在门前跪齐,嚎哭迎接。他们看了死者遗容后,若无异议,丧事才能按原定计划进行。姑家、姨家、女婿、外甥、干亲等等,则由侄男子弟分头上门报丧,告知他们何时祭吊、何时埋葬,好让他们如期前来吊唁。平川区习俗人死后前两日不穿白戴孝,俗称“黑头孝子”,第三日才“成服”。所以孝子报丧只能隔崖或隔墙喊,不能直入其门,俗以为“黑头孝子”进门多有“冲撞”,会给主家带来不祥。“五服”以外的邻里乡党及族人,闻得噩耗后,便主动拿上香、纸前来烧纸吊唁与死者告别,谓之“送纸”,“送纸”的人多,就证明死者生前有德行,人缘好。

打墓

人死了一般都要尽快埋葬。因此,打墓是丧事中第一件要紧的事。平川区人历来特别相信“风水”、“脉气”,认为祖先理在“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后辈儿孙就可以升官发财,福禄并臻,人丁兴旺,奕世不衰。富贵的说是“坟里‘脉气’好”,贫贱的说是“坟里没出下”,把后人的际运归结于前人坟墓风水的好坏。所以,人们在墓址的选择上非常慎重和认真。

人死后,由长男主孝陪同阴阳先生拿.上罗盘、戒尺、绳丈、木橛、镢头等同到预定的坟地。根据八卦的来龙去脉、相生相克之理,参照八卦太极图、四面八方三十六方位,判断善恶吉凶,选择“风水”好的“山向”,勾画出墓址,俗叫“勾穴地”。“勾穴地”还要兼顾后来,夫妻并埋儿子为父母“挂脚”等事宜。如果葬于祖茔(俗叫“老坟”),穴位就好定,因为原先都是测定好的,稍加校正即可。如果重造新茔,那就需要用八卦罗盘反复测看、划线定位,同时插上五色旗子,摆上香案,敬告祖先,祭奠天地,行成莹礼,平川区把这种仪式简称“成茔”。解放后,坟地统一规划,大田中的坟头多被平毁,普遍实行了公墓制,茔地选择的陋习已被破除,但“墓穴”请“阴阳”先生勘测定位的习俗仍在延续。“阴阳”先生勾定了“穴位”之后,还要选择黄道吉日才能破土动工。

过去,动土时,孝子还要烧香表、行大礼,祈神保佑,也就是为老人修阴宅的“奠基礼”。平川区埋人的墓穴从构造上分两部分:一是“明庭子”,垂直深约7.5尺至8尺左右,宽约4尺左右;二是“穿堂窑子”,在“明庭子”底部大头一端,挖一个大小能放进棺材的土窑洞,盛殓

人死后三日内,若无特殊原因,就要把穿戴好的尸体抬进棺材里,俗叫“盛殓”或“人殓”。“盛殓”时全体孝子参加,亲邻帮忙,必须有娘舅家人在场,或得到他们的允许,并由本族年长者主持,否则不能“盛殓”。

尸体入棺,要稳正尸位,整饰尸相,下铺红褥子,上盖红被单,也取后辈红红火火之意。尸体与棺壁之间,紧插用纸包裹的松柏锯末、叶末或草木灰,以作固定,防止晃动。安排就绪,方可盖棺,俗叫“合龙口”,一旦合了就再不能揭开。俗语说:“宁隔千里远,不隔一层板。”所以,如果“盛殓”时,娘、舅家人未到,奔丧亲人未至,“龙口”就不能合,棺盖留个缝隙,等他们看了遗体之后,才能“合龙口”。

平川区死人“人殓”还有个讲究,就是举尸入棺时,要由长子(承宗人)捧头,其他人抬尸,小心翼翼地把尸体放入棺内。由于受封建宗法思想的影响,长子“入硷”捧头,起灵摔“纸盆”,出殡领头“扯纤”,以至以后的祭奠抱“牌位”、烧纸、酹酒,都是长子一人的事。只要长子在,任何人不能代替。死者“入殓”后,孝子磕头烧纸,痛哭举哀。接着,请人书写“铭旌”,就是在7尺长、2.5尺宽的红绸或红布上,写出死者姓氏、名讳、评语等。生前有官职的还要在姓氏前加官衔,其评语叫“公评”,无官职的其评语叫“乡评”,女的其评语叫“闺评”。下款还要把书写人的官衔或学衔写上,其姓名另用红布或红纸写好贴上。“主旌”最好是请平川区名人领衔写,写罢丧主必须恭谢,能请动名人,算是很有脸面的事。“主旌”虽然写法不一,但一般如下:

为什么要写“铭旌”?因为死者“入殓”后,其形貌已不可见,故用以书写死者姓名的旌幡作标志。平川区丧事有的将“铭旌”挂在灵前,有的开吊日挂在庭院内,作为象征,供客凭吊,以示对死者的敬重。“铭旌’在下葬时,取掉题写者姓名,展盖于柩上,与死者一起埋葬。

设灵堂

“灵堂”是停尸、放柩、供人们祭奠及孝子守丧的地方。在厅堂正中挂一幅能遮蔽尸床或灵柩的大帐慢,帐慢正中书一大“奠”字,帐慢前空中悬吊剪有各种图案的条形白纸“吊帘”,上书“严父(慈母)养育恩似海,儿孙未报终是憾”等悼语。帐慢前摆上桌子,桌上正中靠帐慢处供奉标志死者灵柩的灵牌或遗像,桌上摆上茶饭、点心、果品等供品,桌前沿陈列香筒、香炉等祭器,同时点上白烛。桌前糊上白纸桌裙,放着白纸包裹的土蟹,供洒酹奠酒用,还要放上“纸盆”。供孝子烧纸和来客祭奠盛纸灰。桌子两侧铺上谷草或麦草,供孝子守丧跪卧(男左女右)。桌前至房门左右摆列“纸活”。这种“纸活”是由“纸活匠”用苇子、色纸扎糊而成,丧主掏钱购买。“纸活”的形式有:灵庭、过亭、冥儿、冥女、冥马、仙鹤、祥鹿、鲜花、瑞草等等。还有“七星剑”、“十二件”等名堂。陈列多少根据丧家经济状况而取便。

房屋及庭院中大、小门上,在开吊祭奠前一日下午都要贴上白纸丧联,平川区流传的“白事”联语大体都是:“倚门人去三更月,泣杖儿悲五夜寒。”“守孝不知红日落,思亲常望白云飞。”“三更月冷鹃犹泣,万里云空鹤自飞。”“白马素车愁人梦,青天碧海怅招魂。”“桃花流水杳然去,清风明月何处寻。”“悲音难挽流云驻,哭声相随野鹤飞。”“三径寒松含露泣,半窗残竹带风号。”“旌飘户外含孝意,韵满堂前恸悲情”等哀挽死者的套语。但要注意的是在联语上要区别男女,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总之,在灵堂和庭院布置上要营造一种白茫茫、凄惨惨的丧事气氛。

出子

人死后第三日早八九点钟左右,是平川区约定俗成的“出子”日辰。“出子”就是“出门告”、“出报讣(讣闻)”。平川区也叫“成服”。叫“出子”是因为有显示子孙多少的意思。“出子”是丧仪中绝不可缺、严肃而隆重的一环。“出报讣”的实际用意在于向社会公开宣告丧事。另有一种迷信的说法是,不“出报讣”,亡人还自不知死,出了“报讣”,亡人才知道在阳世的寿命终结。“报讣”就是把死者的生卒年月,“五服”内的子、侄、孙写在纸上(不上女性),贴在一个长方形的木板上,放在大门外,供人们观看和了解。写“报讣”在民间至关重要,若是死者无子,也无既定的继承人,“出子”时必须临时在侄辈中选一人作为承宗子写在“报讣”上,写了谁,谁就有“合法”的财产继承权。“期服”、“大功”、“小功”等项下,应写谁,谁在前,谁在后,谁远谁近,都要慎重对待,绝不能漏人。反之,宗族之内、孝子之间会打架闹事,弄得丧事混乱,家族不睦。“报讣”由阴阳先生书写,格式不尽一致。

所谓“成服”,就是在“出子”时,全体孝子穿白戴孝(详见第二章第五节),拄起哭丧棍(俗称“哭棍”,即柳枝缠上牙状的白纸条,),满院一片白。“孝服”的缝制没有成规,一般除了给直系的女婿、外甥、已嫁女子有缝“孝衫”(即“孝褂”)的外,其他“家门父子”中的孝子“孝服”自备,有的只散漫鞋的白布。孝子穿上“孝服”以后,就要在灵前跪草守丧,接应来客祭奠,陪伴哭嚎致哀,一直守到出殡。孝子特别是亲生子女在守丧期间,按旧礼要求,不洗脸,不剃头,鞍着鞋,不坐凳,不吸烟,见人低头,不食荤腥,寝苫枕块,更不得乱开玩笑,嬉皮笑脸;女子不可涂脂抹粉。这种旧礼,现在多已废止,但守丧致哀,乃人之常情,至今沿袭。

“出子”时,所有孝子要到齐,娘舅家人要在场,女婿、外甥及至亲也要参加。吹着唢呐,奏起鼓乐,全体孝子在灵前磕头烧纸后,由长子怀抱“报讣”领头,其他孝子手拄“哭棍”随后,排成一串,哭奔大门以外,把“报讣”放在显眼的地方,孝子跪成一片,烧纸磕头,再返回灵前烧纸献饭。“出子”时孝子越多,阵容越庞大就越体面,人们借此来显示死者儿孙满堂,家族人多势众,所以,民间对“出子”的礼仪非常重视。

领羊

女婿、外甥或儿子向死者献羊,俗叫“领羊”(也有提前“领”的)。“领羊”就是把绵羯羊拉到灵前,赞礼者面向灵堂高喊:"x x献羊者名字),给你领羊哩!”有人便把水灌入羊耳,灌后还说:“抖毛大领。”羊受冷水刺激全身抖动,就算是死者“领了”,拉出去宰杀作席场,第二天待客。为什么给死者“领羊”?有的说是送给死者在阴间当马骑的;有的说是让死者食用的;有的说是让死者驮钱的。人们各有自己的理解,没有什么定论。

开吊

一般在安葬前一日,设席待客祭奠。所谓“开吊”也有公开祭奠的意思。平川区俗称“来客”或简称“奠”、“吊”。此日来客最多,也是丧事的高潮。

当日清晨,先由孝子跪拜烧纸,“执客”动手,在大门以外“出纸”。平川区人把这种“纸”叫“大纸”,是由“纸活匠”用各种色纸(以白纸为主),凿刻出金钱、花纹等图案,用苇子作骨架,扎成亭台楼阁模样,然后粘糊串连成筒状长条形,外加纸质旗蟠飘带,吊挂在两丈左右的高杆上。其简繁由丧家自定。“出纸”有扬幡招魂、招回死者灵魂享受祭奠的意思。

“出纸”毕,接着是孝子在灵前磕头烧纸,给亡灵献饭。献饭时,还要把丧事中杀了猪的猪头都献上。来客一看祭桌上的猪头,就会知道过丧事杀了几口猪。

当日,亲朋邻里陆续前来祭奠,丧家大门外设“礼桌”、“礼簿”,有人专门登记来客和礼品,俗叫“上礼”。凡有来客都鼓乐齐奏,热情欢迎,有“知客”专职接客。客人先在“礼桌”“上礼”,再到灵前烧纸奠酒。礼品中若有“名人”题写的匾幛之类,要在赞礼人的带领下,乐队前行,孝子列队随后前往村旁跪拜迎接,以示尊重。近年来,丧事奏乐除了唢呐以外,又引了西洋鼓号,就显得更加壮观、庄重、气派。来客在灵前烧纸奠酒后,就有人散给他们“孝纱”,以作佩戴。接着由总管安排,知客招呼他(她)们人席就餐。不参加第二天早上“送埋”的一般亲友,饭后即可向丧主告别离去。

祭礼

丧事应当过几天,在平川区没有定则。一是根据“阴阳”先生推算选定的埋葬吉日定;二是根据丧家的筹备情况定;三是根据时令季节定,如盛夏就得快葬。因此,丧事过四五天、七八天的都有。过去,还有因“年命”不利,不宜动土或其他原因而厝柩待葬的习俗,就是把灵柩用土蟹砌埋起来存放,等待吉日吉时再过事埋葬。

进饭

平川区普通丧事,在埋葬前一天晚上,都要在灵前举行“进饭”仪式。因为死者在家“住”最后一晚了,儿女及亲人们难免有永诀痛别之情。所以,许多地方把“进饭”叫“辞灵”或“家祭”。

“进饭”这天夜里,从晚八点左右开始,鼓乐班子集坐灵旁,从孝子到至亲,按门氏近远依次分别进行。该谁“进饭”,谁就端跪灵前,双手持香于胸前,鼓乐奏起曲子,有一人用盘子端上一盏茶饭献于灵前,一首曲子吹奏完了,“进饭”人叩头退位,再轮第二个人。

“进饭”时,除了本家孝子外,其他至亲“进饭”还要给鼓乐班子送小钱。给的钱多,就吹奏的好,时间长;给一次钱,就吹奏一曲。因此,各人“进饭”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吹奏什么曲子,可由“进饭”人自点。例如:子侄点《祭灵》,女儿点《女望娘》,孙子点《状元游街》,其他孝子点《雁落沙滩》等。

女婿、外甥“进饭”时,小姨子、内兄弟媳、表兄弟等能开玩笑的,还要“刁难”嬉闹一番。有的给他们膝下放砖头、瓦渣,让他们跪着难受;有的给他们头上顶只碗,使他们跪着而纹丝不能动;有的“逼”着他们多次掏钱点曲子。打打掀掀,拉拉扯扯,十分热火。死者年龄越大,辈分越高,就闹得越欢。这是平川区丧仪中惟一能笑闹的一环。

起灵

平川区安葬一般都在早晨举行,具体时辰由“阴阳”先生推定。“起灵”就是人们常说的“出殡”。‘也就是把灵柩从家里抬到墓地的过程。“起灵”之前,先由吹手在村里吹奏一阵,乡邻听到嘹亮的唢呐声,从梦中醒来,就知道要起灵了。有的人即到丧家帮忙,有的人掮上锨直奔墓地等待“全墓”。孝子及亲邻都到齐了,灵前烧纸磕头后,便把灵柩抬到大门外两条长凳上,在灵柩两侧绑上椽作为抬杠。平川区“出殡”一般不用车,由四人或八人扛抬。与此同时,有人把灵前的谷草(麦草)、台蜡、纸活等收拾在一起,随灵柩带到墓地去焚化。一切准备停当了,孝子跪地烧纸“起灵”。灵柩抬起后,有人用脚蹬倒停柩的两条长凳,由长子在柩头前地上摔碎“纸盆”,顿时哭声大动。习俗上是谁摔“纸盆”谁就是当然的承宗子,就有继承权。灵柩起动时,长子在前一手拄着“哭丧棍”,一手拉着扯纤布,抱着“灵牌”低头弯腰哭奔墓地。“出殡”的队列顺序是,鼓乐走在最前面,吹奏哀乐。还有一人提着灯笼,俗叫“引路灯”。一人提着纸笼边走边撒“纸钱”,俗叫”引路纸”。一人提着斗,斗内装有五谷杂粮、铭旌和牌位等物。一人端着献饭,一人背上祭桌,这些一般都由女婿、外甥充任。接着就是男孝子、灵柩、女孝子、“送埋”的亲朋好友随后。灵柩出村时路过谁家,大门谁家就烧起火堆,一则为“路祭”,二则为驱邪。

下葬灵柩抬到墓地,要绕“墓穴”转一圈,示意死者踏看“地方”,熟悉环境,才好安息。转完了,把灵柩放置在墓穴之前。孝子全部跪倒在地。“阴阳”先生下到墓室,用罗盘测定。灵柩放置的方位,同时划出线来。下葬的时辰到了,用绳索把灵柩吊人墓室,长子事先进人墓室,在其他人的帮助下,把灵柩扛挪在“阴阳”先生划定的线上。接着,在灵柩盖上铺好铭旌,柩前放置灵牌、墓志砖(记死者姓名,生卒年月及生平)“阴间地契”(由“阴阳”先生用两块砖写明这块地方是属于死者的)点上长明灯,摆上献饭,放个吃“饭”碗,然后用土蟹或石板封闭墓室口。上述事宜办完了,就开始填土“全墓”。孝子再次大哭,长子填人第一锨土,娘、舅家人也要填上几锨,以作最后告别,接着众人就都动起手来,行动迅速,人人卖力。插条扁担以定中心,防止坟头偏斜。知客不断地给“全墓”人散烟,总管不住地高喊:“孝子给代劳人磕头!”全体孝子一个劲地磕头作揖。很快一个墓冢就堆起来了。冢上散上五谷杂粮,孝子与众人一起跪拜烧纸,火化纸活后,埋葬即告结束。返回时,长子抱上“牌位”,扛抬灵柩的绳索给成一团,由女儿怀抱回家放人粮囤,取“材(财)绳(神)到家”之意。

埋葬完毕回到家里后,全体孝子先叩头烧表敬天;再到“家门父子”各家“谢灶”。然后,招呼“全墓”人吃饭,过去多为耠烙面,俗称吃“埝墓汤”。当日上午,再摆酒席,谢总管、知客。然后拆席棚,送还家具,清理用物,送客人,丧事全部过完。

葬后祭祀

死者安葬后第三日下午,原来“送埋”(即“送葬”)的孝子及女婿、外甥,端上“献饭”,掮上锨,到坟上去烧纸祭奠,修理墓冢,平整坟院,然后把“哭丧棍”全部插在冢尾,又把垂在脑后的孝纱盘上头去,从此,孝子才可以随意出入人家大门。这种祭祀活动平川区的叫法很多,如“复三”、“全三”、“踏墓”等等。带去的“献饭”献过亡灵之后,孝子分食不完就地埋掉,不能带回家中。原来“送埋”的孝子及至亲,必须参加“复三”,俗语说:“送埋不复三,家里穷个干。”所以,人们都非常忌讳,“复三”时“送埋”者无一有缺。

人死从咽气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也叫“祭七”或“过七”。第一个七天叫“头七”,第二个七天叫“二七”,直到第七个七天叫“尽七”。“三七”、“五七”、“尽七”比较隆重。“过七”丧家及亲友多在坟头烧纸祭奠和煨火。为什么要“过七”?传说,阴间有“十殿阎罗”,人死后的灵魂,每一个“七”就到一个“阎罗”那里去过堂、受审,常言说“阎王好见,小鬼难见”、“有钱能使鬼推磨”。所以,每隔七天人们就要上坟烧纸“送钱”,意为买通“小鬼”,贿赂“阎王”,使亲人的阴魂免受灾难。

“祭七”过完到了百日,再烧化纸钱,进行祭奠。以后三年内每遇死者去世的日子,都要举行祭奠礼仪,以示纪念,俗称“三年守制”。第一年叫“头周年”,第二年叫“二周年”,这两年祭礼比较简单,多为本家孝子及至亲参加。到了“过三年”,这时已经“服满”,所以最为隆重,有的像过丧事一样,杀猪宰羊,布置祭堂,来客祭奠,祭礼繁杂。“三周年”的中心是“换服”,即“守制”期到,脱去孝服。埋葬时,过了“大事”的,多数“过三年”都比较简单,本家孝子及至亲烧纸祭奠,坟上“换服”就可以了。在“守制”的三年内,孝子都穿白鞋。清明、农历十月一日、冬至、除夕、新年时都要烧纸祭奠,孝子家不放炮,不作乐,过年门上不贴红对联。三年后,才可进行正常的节日习俗活动

第二篇:丧葬文化

蔡海霞 发表于 2011-11-3 21:20:18 阅读(41)评论(0)

丧葬文化

作为殡仪系的一名学子,丧葬已经很深很深地驻在了我们心中。对于丧葬文化的了解虽然不是很深,但是也有自己的一些见解。丧葬文化是我们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自古生死并存,生有生文化,死有死文化。丧葬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了。丧就是人去世,葬就是把去世的人埋葬,这种自然现象慢慢的扩大,变得有韵味,从随便到正式,从古板到灵活,发展的越来越有特色。我们殡仪行业就是为这服务的。丧葬即是生者对死者的深深的怀念,也使生者在心灵上得到了安慰。学丧葬文化这课,更加了解了各地方不同风俗的丧葬文化。民间的各有差异,各有特色。如图所

示:

然而基本的丧葬历史是与民间的有所不同的,民间的有自己的特色,而殡仪馆所做的比较正式。拿追悼会来做一个比较。基本的追悼会仪式是这样子的。追悼会

林软女士追悼会

司仪:林软女士告别仪式即将开始,请襄仪引领家属及来宾就位。司仪: 旭日在一天的绚烂后化为西下的夕阳,尘埃在日久的飘摇后重回大地。

下面本司仪宣布:林软女士的告别仪式现在开始。

生命是一颗有思想的芦苇,悲怆而又骄傲的耸立着,在极端的河流中,她仅仅抓住脚下的那一抹泥土,傲然的迎着河水的冲击,终于有一天,她累了,看尽了万千风景,也看腻了细水长流,而后,她安然的走入了梦乡。大海因浪花而美丽,人生因她而充实,她把快乐的音符作为礼物送给我们大家,愿爱她的人更爱她。下面,请全体肃立,默哀,奏乐(哀毕)

司仪:林软女士是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文学家,教育家,四川大学副校长,桃李满天下,但她的一生却并不幸运,自幼失去父母的她,自小生活在祖父的怀抱里,因幼年的一个小小的失误,导致她的胫骨错位,一生只能昂首而不能低头,因此,她教会学生们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能低头,直面风雨;只能昂首就永远不想屈服,不能避免的是困难的本身,而能够获得的是战胜困难后得到的双倍的幸福。

下面,有请林软女士生前单位领导四川大学校长xxx为林软女士献花(拜)并致悼词林软女士于1954年,出生在四川九龙坡。1967年下乡当知青,后在丰都教书,1986年调回四川教书。在工作中林软女士始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得到了单位领导及其同事的好评。获得大家的喜爱。

林女士,我们相信此刻你并没有走远,相信你一定可以感知:你的祖父,你疼爱的女儿,都在你的身边,向你作最后的告别,你的亲朋好友也都来到这里为你送行。

女士走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离开了我们,她是一位好同志,一位好母亲,她的离去,让亲朋好友心中充满了惋惜与不舍。林女士,你安息吧!(三鞠躬)

司仪:为国育英才,手栽桃李三千树;一生薄名利,坐守青毡数十年。下面有请林软女士生前的学生,xxxx为老师献花(拜)并致悼词:

老师,我们真的舍不得你走!我们真的不想让你离开!您回来吧!您再睁开眼睛看看你的亲人!看看你的女儿,看看你和你一起工作的同事,还有一直关心你,照顾你的单位领导!还有最爱你的学生们!到现在我们仍然无法相信这个事实,仍然无法走出失去你的痛苦。道尽浩瀚的长江之水也倾诉不完我们对您的思念,摘下天空无尽的星辰也唤不回我们的亲人!音乐送去了人们万语千言的祝福和对你无尽的思念,今天你的亲人们都怀着沉痛的心情来送别您了,我们相信,我们挚爱的你在天之灵一定能看到这么多的人间真情,您也一定能够感受到我们对您无限眷念,望你在西去的路上一路走好!一路保重!你安息吧!愿在天国里的您保佑您所有的亲人朋友,保佑他们健康平安,一生幸福。(三鞠躬)

司仪:师恩难忘意深浓, 桃李人间茂万丛.历苦耕耘勤育李, 谆谆教诲记心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已干,这证实林软女士的真实写照。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过往的45个春秋里,林软女士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和太多的回忆。

下面请林软女士的养女XXX向到场的各位领导及来宾致答谢词:各位领导来宾: 我母亲的去逝,让我们全家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在这里,我代表我们全家感谢你们在生病期间前来探望的亲朋好友们,感谢去逝后前来悼念的亲朋好友们,和感谢今天前来参加我母亲告别仪式的众多亲朋好友们。谢谢你们对我们全家的关心,我们全家将永远铭记,真诚谢谢你们!(鞠躬)

司仪:茶叶因沸水才释放出深蕴的清香,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挫折,才能留下人生的幽香,离开了的人已经不会再回来,所以我们不要过于伤悲,只盼她能在天园看到她爱的人过的快乐。我们以三鞠躬礼向我们最可敬的老师告别。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礼成!

下面进行最后一个环节,请全场所有人员手持鲜花,绕另一周,一起瞻仰遗容,送出手中的鲜花,希望它们伴随着我们的祝福飞向天国,让我们衷心的祝愿林软女士一路走好!

请家属在灵前自由悼念,以表哀思!

我宣布,林软女士告别仪式到此结束!

民间的追悼会比较随意的。例如甘肃的丧葬就是这样的。一般人去世了。首先当亲人刚去世,家人要为他穿上寿衣寿裤,将他放在上房。把上房布置成为灵堂,一般都是黑色和白色为主。家人都披麻戴孝,跪坐在灵前烧纸钱,其他家人轮流哭丧。晚上轮流守夜,白天有人来吊唁。上香,烧纸钱,并对家属表示慰问。大多数带来的为花篮。还有纸人,这样持续三天才下葬。下葬时家中大小都要到,并且大大小小都要戴孝。从家中哭丧到墓地。整个过程没有司仪主持,完全由孝长子主持完成。祭品完完全全都是自己自作的。什么猪啊,牛啊,羊啊。没有祭文,没有正规的悼词。只有亲人的哭泣和家人闹闹叨叨的悼念。这样持续两至三个小时,下葬完毕就又是一阵的哭丧。中道中有人哭的死去活来,又哭回去。这是真感情的流露。没有专门的哭丧着。

而对于丧葬文化,各地方因经济、文化、风俗、地理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丧葬仪式也会有差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丧葬文化也越来越规范,社会化。一般都是由家庭自行自发的处理。现在发展到了由专门的殡葬服务者为之做丧葬仪式,集体处理。这样就会显得隆重,意义重大,悼念面广,更体现了这一文化的丰富内涵。

殡葬规范化就是对丧事的操作程序是由国家专业人员来服务的。面对社会的需求,我们学习并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为这一行服务,也有助于拓展丧葬事业。让更多的人为之服务,将丧葬文化更加的规范,更加的系统,更加的完善,形成更加积极向上的一种文化。而对于没有选择为这一行业服务的人,也有必要学习这一文化知识,原来对丧葬不懂的我们,开了丧葬文化这门课程后,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自己感兴趣的了解,能清楚地认知这一行业,人情这一文化,看懂它的积极影响和文化性。更加有力的扶持并帮助这一行业,也有死亡和生存会有更加清楚的认知。知道死意味着什么,死的含义理解了,更加有利于我们生活的积极态度。所以丧葬文化这一课程是非常有必要开的。让我们看清生与死的意义之外,也了解懂得了各地各家的丧葬文化的特色,并且学习和借鉴,把实际学的和书上的相结合,创造更加的有特色的,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丧葬文化正确地分析了生与死的观念,这是有一定历史发展的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传统文化。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它发展与壮大。使它驱除糟粕,更加的科学化,更加的跟上历史时代的发展,所以学习这一文化,了知丧葬习俗,真正做到对生的渴望,对死的不惧,有个正确的生死观。

学习这门课程,我收获了很多,启发很大,对丧葬文化了解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帮助。殡葬并不是什么忌讳的事情了。是一种很专业的文化知识了,也是一种真正崇高的工作和伟大的职业。

第三篇: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

除汉族外,古代匈奴,突厥也多以土葬为主,土葬通常用棺木。汉族贵族的棺木有数重,外层叫“椁”,内层叫“棺”,制作很讲究。有钱人家会在棺盖雕刻精美的动物图形。一般百姓的坟墓是很简便的,他们选择一块“吉地”之后,就在那里挖墓穴,埋葬死者,然后在上边堆成圆锥或土堆儿。同一家族的人,埋在一个地区,形成一个坟区,俗称祖坟地。每座坟头都按家族辈份的大小,前后依次排序,以便后世能辨别清楚,哪个坟属于哪一辈。人们把死后能埋入祖坟,看作一种礼遇,是做人的起码条件之一。因为许多人不能入祖坟,如优伶、娼妓、暴病、凶死之人,有痼疾的人,未婚早矢者,汉族死在外乡的人,一般也不能回乡安葬,即使千里迢迢运回尸体,也只能在村外直接埋葬,所谓“野鬼不能见家神”。

汉代崇尚黄色,历代帝皇都以黄色为显贵之色,黄色实为土色。在阴阳五行中,土又居五行之中位,是一个最稳定、最可靠的基础,因此,人死后葬于土中,被认为是使灵魂得到安息最好办法。土葬符合汉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以及“有地则生,无地则死”的传统观念,所以土葬千百年来一直是汉族人民的主要葬法。

土葬一般会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停尸仪式:整个仪式包括为垂死之人沐浴,穿好寿衣,移上灵床、送终、买水、饭含等步骤。所谓买水,是因为民间所取用的洗尸水往往都是买的,俗称“买水”。“买水”是以投钱入水来加以体现的,即将“阳水”变成“阴水”。买水所用的钱主要是阴钱、烧香、化纸,即纸钱。饭含指的死者口中放入米贝、玉贝及米饭之米,是指在死者嘴上放入珠玉等物。

2.报丧仪式: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在汉族的观念里,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

3.丧服仪式:丧服,也就是披麻戴孝,即穿孝服的俗称,所谓“成服”就是指此而言。古时家里有了丧事,所有家庭成员按照自身与死者的关系,遵旧礼成服。一般说来,男女孝属均身穿粗白布长袍,俗称“孝袍子”。子女孝属不缝底襟、腰间系上麻绳或麻缕,谓之“披麻戴孝”。只有姑爷穿漂白布的孝袍子,不戴孝帽。

4.做„七‟仪式: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5.吊唁仪式: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首先要布置灵堂。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怕受所谓“日晶月华”,更怕冲犯上天过往的神灵。因此只要是举行简单的祭奠仪式,就必须要搭灵棚。

接下来就要举行开吊仪式。现在城市,吊唁仪式已经大大简化了,主要是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前来吊唁的人身着素装,佩戴白花和黑纱,在悠戚的哀乐声中,一一向遗体鞠躬致哀,而后在绕遗体一周瞻仰遗容。吊唁的人可以向死者的主要亲属说些简短的劝慰的话,如“请多保重”、“望您节哀”、“要主意身体”等,劝慰丧家节哀顺便,保重身体。

6.入敛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主持仪式的人开始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铺席,再铺绞,它们的质地,要据死者的身份而定。无论贵贱尊卑,死者都应该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以后,亲属用被子把尸体裹上,然后用绞带捆紧。在这以后,再把布囊(称“冒”,分为上下两截)套在尸体上,然后盖上被子,覆盖好尸体。殓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还要举行开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动。替死者穿好衣服后,“又拿一碗温和水,用一块新棉花,蘸这水,将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开光,这也是孝子亲手作的事。说是死人若不开光,下辈子必是瞎子。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大敛的时间是在小敛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后的第三天举行,以等待他生还过来。按照民间习俗,要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在铺一层黄纸,意思是死者的灵魂能够高高地升入天堂。当主人“奉尸敛于棺”的时候,是最能表现也最需要抒发子女们的孝心的时候,是亲人孝思形式化的最佳场合。所以,家人们都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殡。

7.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出殡的时候必须有全体后代尤其是男人们“唱哭”,否则按照民间旧俗就会被视为不孝。另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黄泉路上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便在方圆数十里传为笑柄,其子孙后代也要被人们视为不孝,大逆不道,天理难容。为了求得孝得美名,孝子贤孙们在此确实也颇费了一番心机,花钱请人替死者哭丧便是历代孝子贤孙们得惯用手法。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职业性的哭丧夫或哭丧妇,收入不菲。

8.下葬仪式:下葬是最后的环节。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汉族主要是实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

这些民间传统的风俗习惯都反映了了生者对于死者的寄意和对生命兴旺的美好愿望。

第四篇: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由此而延伸展开形成了诸如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仪经济、殡葬科技以及其它有关活动等。

中国不同名族和不同文化,造成各地不同的葬法、葬式,也造成了不同的葬制。葬法和葬式受自然环境、生存、形态、宗教信仰的影响较大,而葬制则主要受社会形态、社会意识的影响更多。这使得我国的丧葬文化具有多元性。

①关中地区:中是炎黄始祖的发祥地,丧葬文化悠久而厚实。丧葬属于古代“五礼”中的“凶礼”,长期以来,人们遵循“生,事之以理,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理”的古训,“丧尽礼,祭尽诚”。而农业时代的亲情、孝悌、道德、习俗、法律、崇拜等,在关中的丧葬文化中都有充分展示。

旧礼中的繁文缛节有迷信成分,但不排除某些讲究所具有的文化背景和科学道理。关中丧俗中,人死不能言死,要说“殁了”、“走了”、“倒头”、“晏驾”、“奄息”等,否则就是对逝者不敬。人死后的第一件事是报丧。关中的报丧“急如星火”,不分早晚晴雨。一个丧讯按方向由数人分别面报,不能捎报。同时,主家门外挂纸幡、出门牌,告示乡邻村人家有丧事,免拜访打扰。

人死以后,直系的晚辈要披麻戴孝,表示后代对逝者的孝意和哀悼,这一习俗源自周礼。人倒头之后要设立灵位。按关中丧俗,死者脚下要点一盏长明灯,长燃不灭直到埋葬。人没咽气前,就要剃头、洗脸、净身,并穿上事先准备好的长袍马褂型的“老衣”。穿旧款式衣裳是因为逝者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怕老祖宗不识别新式服装,而不让逝者认祖归宗。老衣忌缎和皮毛。“缎”谐“断子绝孙”意,皮毛是因为顾虑来生托生为畜类。人死以后,脸上要盖一张麻纸,俗称苫脸纸。一是怕人看见逝者脸上的痛苦,二是希望人能复活,因为一有呼吸,从纸上就显现。关中人死之后最少放3天,也是考虑到假死的情况。男性逝者入殓时,必须有舅家人到场,以监督是否正常死亡。同理,女性入殓时,必须有娘家人到场。关中埋人不叫埋,叫“安顿”,有尊奉之意。另外,孝子们围住棺材痛哭,不能有眼泪掉入棺内,说是对亡者不好,其实是变相地劝人节哀。又如,送埋以后在回家路上,孝子不能回头,意思是亡灵会跟着回来,其实也是规劝孝子尽快离开墓地,不要过度悲伤。

②蒙古族:旧时蒙古族平民百姓,特别是牧区贫苦人民,葬礼比较简单。人死前,全家人以至诸亲好友都守在其边。死后,全家举哀,通常不设灵堂,不摆供献,不穿孝服,不烧纸,不用音乐,不给亲友通讣闻。差不多都请喇嘛念经。死者没有文字遗嘱,仅口头嘱咐牲畜等遗给某人,遗骨送至何处。倘若死于暴病而没有遗言,其子向呼图克图(**)求问死之遗志,以便遵守,按照蒙古民族的传统习惯,家中如长辈死了,忌讳说“死了”,应说“老了”,以示尊敬,喇嘛死了,也不准说“死”,而称“圆寂”。蒙古族的丧葬礼仪,经过元、北元(明)、清各朝代,七百多年中,有许多变化,加之各地自然、经济、文化条件不同,丧葬礼仪也不一样。一般分深葬、野葬、火葬、土葬----几种,其中石葬、深葬、风葬属于宫廷葬法。

③藏族:在藏区,由于地域不同,丧葬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在丧葬方式中有较明显的等级制,这是相同的:最高级别是塔葬,其次是火葬,最流行的是天葬。有些地区长期保存着极古老的丧葬习俗,或者受邻近民族的影响,往往还有诸如穴葬、寄棺葬、楼葬、平台葬、室内葬、树葬、婴儿红手水葬等鲜为人知的特殊葬俗。

④近代:人们越来越淡视丧葬的祭祀以及一些禁忌,导致文化的衰败。

丧葬文化也有一定的弊端:

①死者入土, 并不意味着丧葬活动的结束, 家人和亲戚还要为死者服丧守孝。但在居丧的过程中, 有些守制者常常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 以种种自我虐待和压抑人性的极端方式, 体现所谓的“孝道”。

②祭祀也是丧葬礼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对亡亲尽孝和寄托哀思的主要方式,追悼亡灵的祭祀活动主要在三年服丧期内进行;期满之后每年于特定的节日上坟墓祭, 俗称“扫墓”。清明节扫墓已成习俗,现在清明属于国家法定假日,原本用来祭奠先人的节日却演变为一些人外出旅游放松的好时间。

③古人安排后事力图将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和拥有的财富再现于鬼魂世界。

厚葬使大量的社会财富弃于地下, 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若此风不改, “国家必贫, 人民必寡, 刑政必乱”, 势必导致国弱民贫和社会**的严重后果。

④不仅如此,盗墓与古人厚葬的习俗也有直接关系, 是厚葬的恶果之一。历代埋藏在地下墓穴中的大量宝物,为盗墓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厚葬之风在古代经久不衰, 盗墓也就成为历史上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葬埋愈厚,盗掘愈甚。道家不仅反对厚葬,甚至主张不葬。而现今盗墓的不全是盗墓者,还有考古学家。

⑤值得提及的是, 在中国古代,还有所谓夫死妻从的“ 殉节”。封建伦理道德要求女子为丈夫保持贞节, “生是夫家人, 死做夫家鬼”在一些史书和古装戏中已是见怪不怪了。一些受封建礼教毒害甚深的女子, 在丈夫死后每每以身殉之, 用牺牲生命的极端方式表明对丈夫忠贞不贰的心志。殉节被封建礼学家们津津乐道、推崇备至,而且古代妇女的殉节具有自愿从死的特点。更可悲的是, 那些以身殉夫的“ 烈女” 们, 至死也不明白她们实际上是充当了封建礼教无谓的牺牲品。

阶级社会实际上是等级社会, 生活在人世间的芸芸众生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高低贵贱之别。生前地位不同,死后待遇也有很大差异。古人通过丧葬礼仪, 将现实社会的等级关系移植到了鬼魂生活的冥界。传统的丧葬习俗根植于古老的中华大地, 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一定影响, 兼容并蓄, 丰富多彩。从某种意义上说, 丧葬是人类社会的缩影,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丧葬习俗容纳的古代社会的信息量是其他礼仪风俗所无法比拟的, 是了解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第五篇:中国丧葬文化

中国丧葬文化

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而这就揭示了中国人生死观的深层内涵。

中国的丧葬主要包括以下程序:

一、慎终追远闰月年

在闰年、闰月“慎终追元”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重要的事情。其主要做法是在闰年、闰月给老人做寿衣寿材,取闰余成岁,增福添寿之意。寿衣有许多风俗禁忌。做寿衣的料子,一般是棉的或绸子的。有洋字的不用,因为“洋”、“阳”同音。做寿衣一律不用缎子,因缎子与“断子”同音,是忌讳断子绝孙之意。寿衣也不能用皮、毛料制作,否则,死者来世会转生为兽类。寿衣一般都不钉扣子,不论内衣还是外衣,一律钉原衣料缝成的带子,据说是不要结仇疙瘩(古代衣服扣是用衣料或布头儿打的算盘疙瘩),且有后继有人之意。至于寿衣的数量,一般都是单数,忌讳双数,恐怕死亡的凶祸再次降临。而棺材的用料有陶、木、金、铜等。春秋以后以木为主。汉族习尚以松柏制作,因为松柏象征长寿。一般不用柳木,因为柳树不结籽,唯恐有绝后之患。

二、停尸仪式

整个仪式包括为垂死之人沐浴,穿好寿衣,移上灵床、送终、买水、饭含等步骤。所谓买水,是因为民间所取用的洗尸水往往都是买的,俗称“买水”。“买水”是以投钱入水来加以体现的,即将“阳水”变成“阴水”。买水所用的钱主要是阴钱、烧香、化纸,即纸钱。饭含指的死者口中放入米贝、玉贝及米饭之米,是指在死者嘴上放入珠玉等物。右人举行“饭含”的含义是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成为饿死鬼。古代饭含作了严格的等级限制。明代规定五品以上饭稷含珠,九品以上饭梁含小珠,庶人饭梁含钱

三、报丧仪式

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在汉族的观念里,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

四、丧服仪式

丧服,也就是披麻戴孝,即穿孝服的俗称,所谓“成服”就是指此而言。古时家里有了丧事,所有家庭成员按照自身与死者的关系,遵旧礼成服。一般说来,男女孝属均身穿粗白布长袍,俗称“孝袍子”。子女孝属不缝底襟、腰间系上麻绳或麻缕,谓之“披麻戴孝”。只有姑爷穿漂白布的孝袍子,不戴孝帽。汉人大都戴口袋顶的孝帽,上边钉有小铜钱,还有棉球。长子钉一个,次子钉两个,三子钉三个,其他类推。孙子辈的在孝帽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重孙辈的在孝帽上钉粉红色棉球。无论男女,一律把青布鞋蒙上白布。如双亲均已去世,则可蒙严,若有一亲健在,就不能蒙严,露着黑色后跟,孙子、孙女则蒙红后跟。

五、做„七‟仪式

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另外,父母死后应该合葬。父死

不知母墓,母死不知父墓,都要把死者暂时殡起来,等找到父墓或母墓时再进行合葬。这样灵柩停放的时间就很难说了。

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做七”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和第七个七天,叫做“大七”。在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习俗,就是说在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儿和媳妇们,每人各自提一只灯笼,在规定的仪式中飞也似地赛跑,争取第一个跑回家,俗称“争英雄”,认为这样死者灵魂能庇佑降福。因为人们认为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和活人一样有情感。

六、吊唁仪式

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首先要布置灵堂。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怕受所谓“日晶月华”,更怕冲犯上天过往的神灵。因此只要是举行简单的祭奠仪式,就必须要搭灵棚。

接下来就要举行开吊仪式。现在城市,吊唁仪式已经大大简化了,主要是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前来吊唁的人身着素装,佩戴白花和黑纱,在悠戚的哀乐声中,一一向遗体鞠躬致哀,而后在绕遗体一周瞻仰遗容。吊唁的人可以向死者的主要亲属说些简短的劝慰的话,如“请多保重”、“望您节哀”、“要主意身体”等,劝慰丧家节哀顺便,保重身体。

七、入敛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主持仪式的人开始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铺席,再铺绞,它们的质地,要据死者的身份而定。无论贵贱尊卑,死者都应该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以后,亲属用被子把尸体裹上,然后用绞带捆紧。在这以后,再把布囊(称“冒”,分为上下两截)套在尸体上,然后盖上被子,覆盖好尸体。殓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还要举行开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动。替死者穿好衣服后,“又拿一碗温和水,用一块新棉花,蘸这水,将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开光,这也是孝子亲手作的事。说是死人若不开光,下辈子必是瞎子。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大敛的时间是在小敛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后的第三天举行,以等待他生还过来。按照民间习俗,要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在铺一层黄纸,意思是死者的灵魂能够高高地升入天堂。当主人“奉尸敛于棺”的时候,是最能表现也最需要抒发子女们的孝心的时候,是亲人孝思形式化的最佳场合。所以,家人们都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殡。

八、哭丧仪式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出殡的时候必须有全体后代尤其是男人们“唱哭”,否则按照民间旧俗就会被视为不孝。另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黄泉路上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便在方圆数十里传为笑柄,其子孙后代也要被人们视为不孝,大逆不道,天理难容。为了求得孝得美名,孝子贤孙们在此确实也颇费了一番心机,花钱请人替死者哭丧便是历代孝子贤孙们得惯用手法。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职业性的哭丧夫或哭丧妇,收入不菲。

九、下葬仪式

下葬是最后的环节。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由于各

个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下葬风俗仪式。这种下葬的仪式反映了人们对灵魂的崇拜。汉族主要是实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

民间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的话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

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

这些民间传统的风俗习惯都反映了了生者对于死者的寄意和对生命兴旺的美好愿望。

下载平川区丧葬文化拾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平川区丧葬文化拾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实践丧葬文化

    对鲁西南地区农村丧葬文化的调查研究 学院:管理学院 班级:营销0801 姓名:孔冬冬 学号:20080510014 对鲁西南地区农村丧葬文化的调查研究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植根于传......

    客家丧葬文化

    2014-2015年第一学期《民间文学》考查作业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 班 级:中文12-1 任课教师:罗远玲 姓名:钟雄健 学 号:12064840151 成 绩: 客家丧葬文化 客家人的丧葬习俗继承了汉......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一、中国古代丧葬礼俗的分类与内容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丧礼是一种“凶礼”,丧礼历来都是中国礼制中的重要成份,官方或民间都十分重视。传统丧葬仪礼的一......

    中国丧葬文化

    中国丧葬文化 绪 论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阶段。死亡,可算是人生的最后历程,但这并不是一切的终结,因为之后还有后人对其尸体的处理--殡葬。殡葬这一行业源远流长。从考古资料......

    农村丧葬文化论文

    祭奠:与逝者最后的告别 ------安庆市宿松县洲头村丧葬礼仪的民俗文化解读 关键词:丧葬礼仪 治丧 孝悌 血缘与等级 因果报应 敬畏 摘要:伴随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不仅是人民生......

    黄平县苗族丧葬文化

    黄平县苗族丧葬文化 黄平苗族丧葬为土棺葬,因死者年龄、死因有别,其葬礼各异。六旬以上寿终正寝者,葬礼尤为复杂、隆重。安葬前后有整容、沐浴、穿寿衣、报丧、杀牲、守灵、开......

    对联拾零

    对联拾零 【摘 要】对联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是现代汉语的奇葩,我们有责任发扬光大它。 【关键词】对联作用;趣味;写法。 对联是汉语的专利,其它任何语言都没有这个特性。 对联......

    教学拾零

    教学拾零 语文教学的知识点: 字、词、句、段、篇。 语文学习的方法: 听、说、读、写。 识字和写字。 学习字从两个方面: 识字的时候,必须读准字音,字音包括声母、韵母、声调。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