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丧葬文化

时间:2019-05-15 08:31: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实践丧葬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实践丧葬文化》。

第一篇:社会实践丧葬文化

对鲁西南地区农村丧葬文化的调查研究

学院:管理学院 班级:营销0801 姓名:孔冬冬

学号:20080510014

对鲁西南地区农村丧葬文化的调查研究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植根于传统文化肥沃的文化土地中,中华大地各种文化争奇斗艳,百花齐放。在这之中,民间文化作为其组成部分非常重要,在带有明显的华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民间文化又有自己不同于官方正统的淳朴与自然,拥有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乡土气息。在民间文化中,丧葬文化又是最富有特色种类之一。坐落在齐鲁大地上的鲁西南地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发展活力的地方,丧葬文化得到很好的继承与保护,这个地区的丧葬习俗质朴而富有特色。调查者希望通过对该地区同时也是调查 认识民间丧葬文化的深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谈到丧葬文化不得不提它所处时代,地域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背景。在古代埃及,那里的人们人为人们在世上的生活只是人生一小部分,当人们死去以后才是真正的人生,所以在贵族社会里人们会制作木乃伊来保存自己的尸体来继续自己的人生,在古埃及国王甚至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建造宏伟的金字塔作为自己的死后的皇宫从而继续富贵的生活。在印度,释迦摩尼开创了佛教,佛教宣称人生来是为了受苦的,只有死了以后才能得到永生,佛家讲究因果报应,人在世上的的所作所为将成为他们进入天堂或地狱的标准,所以相信佛教的人在死后他的亲人会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并且富有浓重的宗教气息。在我们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人们相信人死后会在阴间继续生活,儒家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深远,在中国社会,“孝”是很重要的文化,百善孝为先,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孝文化社会,尊敬孝敬老人父母是永恒的主题,加之中国传统的人情文化,在我国丧葬是两个最隆重的仪式之一。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遗弃与冲击,所以民间丧葬文化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果得不到有效地保护,中国传统丧葬文化可能永远的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所以我把传统的丧葬文化作为寒假的实践报告的主题,希望借此唤醒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今年寒假家乡的几次葬礼给我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没有亵渎死者的意思,阿弥陀佛)。

我的家乡位于鲁西南平原——济宁。这里是孔孟之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对这里影响很大,我家就在孔子故里。所以这里可以说是中国葬礼文化最正宗,保存最完好的地方之一。因此这里的丧葬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文化意义。

本人身在农村,由于常年在外求学,因此对本地的丧礼文化却知之甚少。所以决定对本地的丧葬文化进行一次社会实践调查,调查对象是暑假山东省济宁曲阜我村里发生的两场葬礼和对丧礼比较了解的老人,综合自己的实地调查和对专业人士的访问调查,我对鲁西南农村地区的丧葬文化完成本次调查报告。

鲁西南农村地区的葬礼持续三天,每一天都有严格的分工。子夜十二点前去世的这一天是葬礼的第一天,在这一天的工作比较简单,主要有两件:送魂和送信。送魂又被称为送路,意为将死去人的灵魂送到祖坟,有专门的知客处理这件事。知客是在村里比较有威望并且对丧礼熟悉的人。送信是将死者去世的消息告知亲戚朋友的一个流程,如果死者在晚上去世,送信可以安排在第二天。

丧礼的第二天,死者家属会布置好灵堂摆放死者的遗体,因为这时候火化车还没有来,所以遗体暂时被放在灵堂中。第二天的一大早,同村里关系比较好的邻里朋友就会来吊纸(即吊唁),前来吊纸的人一般会带一卷火纸然后在灵前磕四个头,当然是否磕头是由死者的辈分大小来决定的,另外前来吊纸的人数多寡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死者与邻里的关系,来的人多证明死者同邻里的关系和睦,人缘好,这样死者家属也会很欣慰并且觉得很有面子。反之,这说明死者并没有和邻里和睦相处,会让死者的家属更心寒。因此不管一个人的人品有多差,总会有很多人前来吊纸,本人就参加了一次吊纸:你可以感觉到一位新的客人前来吊纸,家属的哭声就会更大,更悲痛一些,然后就把火纸放在一边然后在门前磕四个头,磕头也是有讲究的,这时候是比较简单的,只需要作揖一次然后跪下连续磕四个头,这又叫“懒汉”头,因为只需要作揖和跪下一次。这是主要是为了和路祭相区分,至于路祭时候的磕头方式下面再详细介绍。磕头结束后说几句安慰家属的话吊纸就算结束了。由于前来吊纸的人很多,吊纸会持续整整一上午。这也反映了鲁西南地区和睦的邻里关系和淳朴的民风。吊纸结束后火化车就会来,这时候就有迎火化和送火化两个程序。大家知道,在我国火葬其实是在1949年以后才颁布实施的,到大约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才在我们家乡普及开来,因此这两个部分是在那以后才兴起的,这也体现了农村葬礼与时俱进的特点。当火化车来的时候,死者家属会跪在大街上等车来,磕头然后将火化车迎到家里,这个过程叫做迎火化,虽然简单却非常重要,这是礼节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对死者的爱和对每一个细节的重视。这时候忙人已经准备好了贡桌贡品,忙人是在葬礼期间帮忙处理各种杂务的人,做饭,送菜,准备桌椅等。一般由同死者家关系比较近一家子的人来担当。接下来的程序叫做填箱子,所谓填箱子即是将火纸放入专门的纸箱子中,寓意给死者准备钱到阴间消费。除了钱以外,还有纸扎的牛,房子,仆人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也出现了纸扎的电视机和电冰箱等,但是没发现有纸扎的发电机,不然怎么用这些儿家用电器呢?除非阴间已经使用了火力发电或水力发电,闲话少说,填箱子的是死者的儿女子孙和媳妇,在哀乐的伴奏下,两个人一组,边哭边往箱子里填“钱”。然后就是宴请死者和来人,“来人”是被派来带死者上路的阴间使者。在贡桌旁边摆两把椅子,分别给死者和来人用。贡菜的摆放也很有学位,其中一条就是必须有鸡鱼,并且鸡必须摆在东边而且鱼在中间。在我看来,这个过程有“吃饱了上路”的意思。将遗体送上火化车后,家属必须送走火化车,朝火化车的方向磕头。送走火化车以后,今天一天的工作就基本结束了。

总的来说,在前两天,葬礼的过程是比较简单的,也许这一切都是为第三天做准备吧。最隆重的礼节被安排在第三天,作为压轴。

第三天是葬礼的高潮部分,包括打坟,请魂,待客,上礼,发丧,上山,付山。下面我将对这六部分一一介绍。在清晨六七点钟的时候,忙人会去死者家的祖坟挑选一个位置挖开埋放骨灰盒,这个坑被砖,水泥砌成方形。因为现在不是整个把尸体连同棺材一块儿放进去,所以现在的的墓坑不像土葬的时候那么大。打完坟后,死者在祖坟的家就建好了。这时候差不多到吃饭的时候了,在第一天,送信的已经把死者去世的消息传达给了死者的亲戚,他们在这一天从四面八方赶来,这时候到差不多到了吃饭的时候,叫做待客。亲戚来了之后还需上礼金,帐子,花圈。在我们古老的中国,无论婚丧嫁娶都离不开人情关系,人情关系就需要礼钱来维系。按照同死者的关系轻重,礼金也有多少之分,上完礼金的亲戚就可以到灵堂里屋领取一份丧服作为参加丧礼的服装。这种服装可是十分具有特色的,不想我们的校服那样标准化,清一色。根据同死者及其子孙关系不同而不同。比如我在寒假参加的一场葬礼,作为同死者孙子最好的朋友,我的丧服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绑在腰间,一部分系在胳膊上,当然其他关系的就跟我不同。待客结束后就要把死者的魂魄请到家里来,叫做请魂,因为接下来会给死者开追悼会。等请魂的队伍回来就要开追悼会,在我们那个地方叫发丧,其中的主要环节叫做路祭。因为追悼会是面向全村人的一场盛会,所以会在村里最主要的交通要到上举行。在追悼会开始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叫做“摔盆子”,所谓盆子即放在灵堂前的一个装火纸灰烬的盆子,灰烬象征对死者的思念和爱,一般由死者的大儿子来摔盆子,如果没有儿子也要找最近的人来摔,如果没有人为死者摔盆子的话,是很不吉利的。的等一切准备工作就绪,追悼会才开始,首先,村长会致追悼词,主要内容是死者生平如何,性格如何,一般是生的光荣,死的伟大之类。主要是赞扬的话,因为死者为大嘛。村长致辞结束后的内容叫做路祭,路祭是追悼会的重头戏,基本上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回来观看。知客的一句“路祭开始!”表明亲戚们可以对死者做最后的悼念。路祭亲戚的顺序根据亲戚同死者的关系远近决定,最先出场的一般是死者的侄儿们,他们的礼节也最隆重以及繁琐:走到贡桌前作揖一次,然后上香,拿起一张叠成钱的火纸烧开,浇上一杯酒,回到贡桌前,作揖,磕头。然后重复之前的动作,作揖,上香……四次!有的甚至五六次以表达对死者的思念及爱。当然这只是最繁琐的,其他人的礼节相应减轻,比如像我参加的那次葬礼,只是作揖一次然后磕四个头。一般一次路祭下来要持续两到三个小时,达到了丧礼的高峰。路祭快结束的时候知客会大声的询问:“还有没路祭的客(kei)吗?”如果没人应答,就“谢客”。路祭结束后,送葬的队伍就要上山将死者的骨灰盒买到祖坟里,等到了山上,送葬的队伍要围绕目的走三圈,每一圈结束后都必须磕头一次,每一次都有特殊的含义,分别是拜墓,拜见土地公。谢墓,感谢土地公,辞墓,离开死者。这时候的哭声会分外的大,因为死者将永远离开……

从祖坟回来,亲戚都要回家了。送走所有的亲戚,死者的家属还有一件事要做:付山。付山是指死者请以前的死去的家人吃饭。付山在夜里十二点进行,也许死人晚上是不能出来。,死者的家属(在世的)准备热乎乎的饭菜放到祖坟,磕头等候死去的亲人们享用。

付山结束后葬礼就基本结束了,拾掇玩葬礼的事宜,除了以后三年家里不贴春联死者家属又开始正常的生活。毕竟逝者已逝,生者坚强。

通过这次关于家乡丧礼的调查研究,我详细的了解了家乡丧礼的知识,丰富了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同时,学到的不仅是生硬的模式,更多的是人间的爱,对亲人离世的痛,对亲人的依恋,对亲人的——爱!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亲情总是我们心头最暖的情愫,我们最多,最原始,最直接的爱,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感觉它是那么的平凡,甚至不懂得去珍惜。可当要失去的时候,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令人难以忍受,所以我们要珍惜它,爱护它,保护它。同时我也看到了真情,让我相信在这个社会上还有最真实,质朴的爱。

除了人间有爱,我还对民间文化有多了一份新的认识。文化就在我们身边,不只那些令人眼花缭乱拍手叫好的绝技绝活称得上民间文化,我们的生活,其实就是文化,保护我们的生活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

为了了解更多村民对丧葬文化的认识,我进行了一次关于农村丧葬文化的调查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调查问卷如下:

关于鲁西南地区丧葬文化的调查研究

前言:

你好,我是本村村民,同时也是一名在校大三学生,现在正在就农村的丧礼对您进行一次调查,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与配合。您的答案将得到妥善的保护,请不要对隐私泄露有顾虑。正文:

(选择为单选,横线用于发表自己的想法)1.你参加过葬礼吗?

A参加过

B没有参加过.2.您参加过几次葬礼? A.零次

B.一次

C.两次

D.三次及以上

3. 您对葬礼的过程清楚吗?

A.不清楚

B.比较不清楚

C.比较清楚

D.很清楚 4.您认为现在的葬礼能体现出对死者的追思吗? A.不能

B.基本上能

D.完全能

5.您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葬礼是否发生变化? A,是,————(请指出)

B.否 6.您认为外来文化对本地葬礼产生影响了吗? A.是,————(请指出)

B.否 7.您认为现在的葬礼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吗?

A.有,————(请指出)

B.没有

8.在葬礼上看到在世的人对亲人死去的痛苦,您对生命有了什么看法? ——————————————-————————————(请回答)调查人员:孔冬冬

调查时间:2011年7月23日 调查地点:(鲁西南村庄)曲阜市南辛镇北山村

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题:50被采访人中有42人参加过葬礼,8个没参加葬礼的基本都是小孩子。说明参加葬礼在农村是比较普遍的,也对调查提供了便利。

第二题:50被参访人中有8位没参加过葬礼,10位参加过一次,16位参加过两次,16位参加过三次及以上。对被采访人的经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便于对答卷质量进行前后分析。

第三题:50被参访人中有1人对葬礼不清楚,5人比较不清楚,37人队葬礼比较清楚,7人对葬礼很清楚。可以看出虽然有些人每餐过葬礼,但对葬礼并不是处于一窍不通的水平,大部分人队葬礼比较清楚但只有少部分对此精通,可见村民对葬礼是比较熟悉的。

第四题:50被参访人中有0人认为葬礼无效,38人认为基本能体现思念之情,12认为葬礼完全能体现亲人对死者的爱。可见,葬礼流露出的人情打动了所有人,确实是令人感动,人心都是肉长的啊!

第五题:50被参访人中有39人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葬礼也随着发生了变化。开放式的答题也为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提供了便利,他们说:哀乐队比以前规模大了,纸扎的房子,车子,电视机出现了,出现了哀们(跟结婚的彩们差不多,但颜色不同)等等,只有11人认为没有改变,这里没留位置让他们表达,或许认为葬礼 的过程还没变吧。

第六题:50被参访人中有2人认为外来文化对葬礼产生了影响,他们提到了电视剧中的葬礼,原来是审题不精啊。48人认为没影响。我认为我们毕竟是农村,搞西方那一套,村里的老封建会疯掉的。

第七题:50被参访人中有15人提出改进,有的认为过程太复杂,繁琐,有的认为相对以前还是太简单,有的认为应恢复土葬,五花八门。35人为现在就挺好,也能接受。对于现在的葬礼形式是否应该改革,赞成占大多数,说明现在葬礼基本满足了村民的需求。

第八题:最后一题是开放题,由于村民的文化水平不高,有的不会写字,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太差。另外有些被采访者比较忙,所以就都得到了32份有效问卷,他们有的说生命脆弱,应该好好活着,“好死不如赖活着”是被提到最多的,有的说看到在世的死者家属这么伤心他们很心疼,有的说一定好好活着,并且要越过越好,越过越富。这体现了村民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的珍惜。

谢谢,结束!

第二篇:丧葬文化

蔡海霞 发表于 2011-11-3 21:20:18 阅读(41)评论(0)

丧葬文化

作为殡仪系的一名学子,丧葬已经很深很深地驻在了我们心中。对于丧葬文化的了解虽然不是很深,但是也有自己的一些见解。丧葬文化是我们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自古生死并存,生有生文化,死有死文化。丧葬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了。丧就是人去世,葬就是把去世的人埋葬,这种自然现象慢慢的扩大,变得有韵味,从随便到正式,从古板到灵活,发展的越来越有特色。我们殡仪行业就是为这服务的。丧葬即是生者对死者的深深的怀念,也使生者在心灵上得到了安慰。学丧葬文化这课,更加了解了各地方不同风俗的丧葬文化。民间的各有差异,各有特色。如图所

示:

然而基本的丧葬历史是与民间的有所不同的,民间的有自己的特色,而殡仪馆所做的比较正式。拿追悼会来做一个比较。基本的追悼会仪式是这样子的。追悼会

林软女士追悼会

司仪:林软女士告别仪式即将开始,请襄仪引领家属及来宾就位。司仪: 旭日在一天的绚烂后化为西下的夕阳,尘埃在日久的飘摇后重回大地。

下面本司仪宣布:林软女士的告别仪式现在开始。

生命是一颗有思想的芦苇,悲怆而又骄傲的耸立着,在极端的河流中,她仅仅抓住脚下的那一抹泥土,傲然的迎着河水的冲击,终于有一天,她累了,看尽了万千风景,也看腻了细水长流,而后,她安然的走入了梦乡。大海因浪花而美丽,人生因她而充实,她把快乐的音符作为礼物送给我们大家,愿爱她的人更爱她。下面,请全体肃立,默哀,奏乐(哀毕)

司仪:林软女士是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文学家,教育家,四川大学副校长,桃李满天下,但她的一生却并不幸运,自幼失去父母的她,自小生活在祖父的怀抱里,因幼年的一个小小的失误,导致她的胫骨错位,一生只能昂首而不能低头,因此,她教会学生们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能低头,直面风雨;只能昂首就永远不想屈服,不能避免的是困难的本身,而能够获得的是战胜困难后得到的双倍的幸福。

下面,有请林软女士生前单位领导四川大学校长xxx为林软女士献花(拜)并致悼词林软女士于1954年,出生在四川九龙坡。1967年下乡当知青,后在丰都教书,1986年调回四川教书。在工作中林软女士始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得到了单位领导及其同事的好评。获得大家的喜爱。

林女士,我们相信此刻你并没有走远,相信你一定可以感知:你的祖父,你疼爱的女儿,都在你的身边,向你作最后的告别,你的亲朋好友也都来到这里为你送行。

女士走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离开了我们,她是一位好同志,一位好母亲,她的离去,让亲朋好友心中充满了惋惜与不舍。林女士,你安息吧!(三鞠躬)

司仪:为国育英才,手栽桃李三千树;一生薄名利,坐守青毡数十年。下面有请林软女士生前的学生,xxxx为老师献花(拜)并致悼词:

老师,我们真的舍不得你走!我们真的不想让你离开!您回来吧!您再睁开眼睛看看你的亲人!看看你的女儿,看看你和你一起工作的同事,还有一直关心你,照顾你的单位领导!还有最爱你的学生们!到现在我们仍然无法相信这个事实,仍然无法走出失去你的痛苦。道尽浩瀚的长江之水也倾诉不完我们对您的思念,摘下天空无尽的星辰也唤不回我们的亲人!音乐送去了人们万语千言的祝福和对你无尽的思念,今天你的亲人们都怀着沉痛的心情来送别您了,我们相信,我们挚爱的你在天之灵一定能看到这么多的人间真情,您也一定能够感受到我们对您无限眷念,望你在西去的路上一路走好!一路保重!你安息吧!愿在天国里的您保佑您所有的亲人朋友,保佑他们健康平安,一生幸福。(三鞠躬)

司仪:师恩难忘意深浓, 桃李人间茂万丛.历苦耕耘勤育李, 谆谆教诲记心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已干,这证实林软女士的真实写照。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过往的45个春秋里,林软女士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和太多的回忆。

下面请林软女士的养女XXX向到场的各位领导及来宾致答谢词:各位领导来宾: 我母亲的去逝,让我们全家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在这里,我代表我们全家感谢你们在生病期间前来探望的亲朋好友们,感谢去逝后前来悼念的亲朋好友们,和感谢今天前来参加我母亲告别仪式的众多亲朋好友们。谢谢你们对我们全家的关心,我们全家将永远铭记,真诚谢谢你们!(鞠躬)

司仪:茶叶因沸水才释放出深蕴的清香,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挫折,才能留下人生的幽香,离开了的人已经不会再回来,所以我们不要过于伤悲,只盼她能在天园看到她爱的人过的快乐。我们以三鞠躬礼向我们最可敬的老师告别。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礼成!

下面进行最后一个环节,请全场所有人员手持鲜花,绕另一周,一起瞻仰遗容,送出手中的鲜花,希望它们伴随着我们的祝福飞向天国,让我们衷心的祝愿林软女士一路走好!

请家属在灵前自由悼念,以表哀思!

我宣布,林软女士告别仪式到此结束!

民间的追悼会比较随意的。例如甘肃的丧葬就是这样的。一般人去世了。首先当亲人刚去世,家人要为他穿上寿衣寿裤,将他放在上房。把上房布置成为灵堂,一般都是黑色和白色为主。家人都披麻戴孝,跪坐在灵前烧纸钱,其他家人轮流哭丧。晚上轮流守夜,白天有人来吊唁。上香,烧纸钱,并对家属表示慰问。大多数带来的为花篮。还有纸人,这样持续三天才下葬。下葬时家中大小都要到,并且大大小小都要戴孝。从家中哭丧到墓地。整个过程没有司仪主持,完全由孝长子主持完成。祭品完完全全都是自己自作的。什么猪啊,牛啊,羊啊。没有祭文,没有正规的悼词。只有亲人的哭泣和家人闹闹叨叨的悼念。这样持续两至三个小时,下葬完毕就又是一阵的哭丧。中道中有人哭的死去活来,又哭回去。这是真感情的流露。没有专门的哭丧着。

而对于丧葬文化,各地方因经济、文化、风俗、地理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丧葬仪式也会有差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丧葬文化也越来越规范,社会化。一般都是由家庭自行自发的处理。现在发展到了由专门的殡葬服务者为之做丧葬仪式,集体处理。这样就会显得隆重,意义重大,悼念面广,更体现了这一文化的丰富内涵。

殡葬规范化就是对丧事的操作程序是由国家专业人员来服务的。面对社会的需求,我们学习并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为这一行服务,也有助于拓展丧葬事业。让更多的人为之服务,将丧葬文化更加的规范,更加的系统,更加的完善,形成更加积极向上的一种文化。而对于没有选择为这一行业服务的人,也有必要学习这一文化知识,原来对丧葬不懂的我们,开了丧葬文化这门课程后,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自己感兴趣的了解,能清楚地认知这一行业,人情这一文化,看懂它的积极影响和文化性。更加有力的扶持并帮助这一行业,也有死亡和生存会有更加清楚的认知。知道死意味着什么,死的含义理解了,更加有利于我们生活的积极态度。所以丧葬文化这一课程是非常有必要开的。让我们看清生与死的意义之外,也了解懂得了各地各家的丧葬文化的特色,并且学习和借鉴,把实际学的和书上的相结合,创造更加的有特色的,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丧葬文化正确地分析了生与死的观念,这是有一定历史发展的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传统文化。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它发展与壮大。使它驱除糟粕,更加的科学化,更加的跟上历史时代的发展,所以学习这一文化,了知丧葬习俗,真正做到对生的渴望,对死的不惧,有个正确的生死观。

学习这门课程,我收获了很多,启发很大,对丧葬文化了解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帮助。殡葬并不是什么忌讳的事情了。是一种很专业的文化知识了,也是一种真正崇高的工作和伟大的职业。

第三篇: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

除汉族外,古代匈奴,突厥也多以土葬为主,土葬通常用棺木。汉族贵族的棺木有数重,外层叫“椁”,内层叫“棺”,制作很讲究。有钱人家会在棺盖雕刻精美的动物图形。一般百姓的坟墓是很简便的,他们选择一块“吉地”之后,就在那里挖墓穴,埋葬死者,然后在上边堆成圆锥或土堆儿。同一家族的人,埋在一个地区,形成一个坟区,俗称祖坟地。每座坟头都按家族辈份的大小,前后依次排序,以便后世能辨别清楚,哪个坟属于哪一辈。人们把死后能埋入祖坟,看作一种礼遇,是做人的起码条件之一。因为许多人不能入祖坟,如优伶、娼妓、暴病、凶死之人,有痼疾的人,未婚早矢者,汉族死在外乡的人,一般也不能回乡安葬,即使千里迢迢运回尸体,也只能在村外直接埋葬,所谓“野鬼不能见家神”。

汉代崇尚黄色,历代帝皇都以黄色为显贵之色,黄色实为土色。在阴阳五行中,土又居五行之中位,是一个最稳定、最可靠的基础,因此,人死后葬于土中,被认为是使灵魂得到安息最好办法。土葬符合汉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以及“有地则生,无地则死”的传统观念,所以土葬千百年来一直是汉族人民的主要葬法。

土葬一般会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停尸仪式:整个仪式包括为垂死之人沐浴,穿好寿衣,移上灵床、送终、买水、饭含等步骤。所谓买水,是因为民间所取用的洗尸水往往都是买的,俗称“买水”。“买水”是以投钱入水来加以体现的,即将“阳水”变成“阴水”。买水所用的钱主要是阴钱、烧香、化纸,即纸钱。饭含指的死者口中放入米贝、玉贝及米饭之米,是指在死者嘴上放入珠玉等物。

2.报丧仪式: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在汉族的观念里,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

3.丧服仪式:丧服,也就是披麻戴孝,即穿孝服的俗称,所谓“成服”就是指此而言。古时家里有了丧事,所有家庭成员按照自身与死者的关系,遵旧礼成服。一般说来,男女孝属均身穿粗白布长袍,俗称“孝袍子”。子女孝属不缝底襟、腰间系上麻绳或麻缕,谓之“披麻戴孝”。只有姑爷穿漂白布的孝袍子,不戴孝帽。

4.做„七‟仪式: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5.吊唁仪式: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首先要布置灵堂。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怕受所谓“日晶月华”,更怕冲犯上天过往的神灵。因此只要是举行简单的祭奠仪式,就必须要搭灵棚。

接下来就要举行开吊仪式。现在城市,吊唁仪式已经大大简化了,主要是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前来吊唁的人身着素装,佩戴白花和黑纱,在悠戚的哀乐声中,一一向遗体鞠躬致哀,而后在绕遗体一周瞻仰遗容。吊唁的人可以向死者的主要亲属说些简短的劝慰的话,如“请多保重”、“望您节哀”、“要主意身体”等,劝慰丧家节哀顺便,保重身体。

6.入敛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主持仪式的人开始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铺席,再铺绞,它们的质地,要据死者的身份而定。无论贵贱尊卑,死者都应该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以后,亲属用被子把尸体裹上,然后用绞带捆紧。在这以后,再把布囊(称“冒”,分为上下两截)套在尸体上,然后盖上被子,覆盖好尸体。殓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还要举行开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动。替死者穿好衣服后,“又拿一碗温和水,用一块新棉花,蘸这水,将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开光,这也是孝子亲手作的事。说是死人若不开光,下辈子必是瞎子。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大敛的时间是在小敛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后的第三天举行,以等待他生还过来。按照民间习俗,要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在铺一层黄纸,意思是死者的灵魂能够高高地升入天堂。当主人“奉尸敛于棺”的时候,是最能表现也最需要抒发子女们的孝心的时候,是亲人孝思形式化的最佳场合。所以,家人们都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殡。

7.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出殡的时候必须有全体后代尤其是男人们“唱哭”,否则按照民间旧俗就会被视为不孝。另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黄泉路上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便在方圆数十里传为笑柄,其子孙后代也要被人们视为不孝,大逆不道,天理难容。为了求得孝得美名,孝子贤孙们在此确实也颇费了一番心机,花钱请人替死者哭丧便是历代孝子贤孙们得惯用手法。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职业性的哭丧夫或哭丧妇,收入不菲。

8.下葬仪式:下葬是最后的环节。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汉族主要是实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

这些民间传统的风俗习惯都反映了了生者对于死者的寄意和对生命兴旺的美好愿望。

第四篇: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由此而延伸展开形成了诸如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仪经济、殡葬科技以及其它有关活动等。

中国不同名族和不同文化,造成各地不同的葬法、葬式,也造成了不同的葬制。葬法和葬式受自然环境、生存、形态、宗教信仰的影响较大,而葬制则主要受社会形态、社会意识的影响更多。这使得我国的丧葬文化具有多元性。

①关中地区:中是炎黄始祖的发祥地,丧葬文化悠久而厚实。丧葬属于古代“五礼”中的“凶礼”,长期以来,人们遵循“生,事之以理,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理”的古训,“丧尽礼,祭尽诚”。而农业时代的亲情、孝悌、道德、习俗、法律、崇拜等,在关中的丧葬文化中都有充分展示。

旧礼中的繁文缛节有迷信成分,但不排除某些讲究所具有的文化背景和科学道理。关中丧俗中,人死不能言死,要说“殁了”、“走了”、“倒头”、“晏驾”、“奄息”等,否则就是对逝者不敬。人死后的第一件事是报丧。关中的报丧“急如星火”,不分早晚晴雨。一个丧讯按方向由数人分别面报,不能捎报。同时,主家门外挂纸幡、出门牌,告示乡邻村人家有丧事,免拜访打扰。

人死以后,直系的晚辈要披麻戴孝,表示后代对逝者的孝意和哀悼,这一习俗源自周礼。人倒头之后要设立灵位。按关中丧俗,死者脚下要点一盏长明灯,长燃不灭直到埋葬。人没咽气前,就要剃头、洗脸、净身,并穿上事先准备好的长袍马褂型的“老衣”。穿旧款式衣裳是因为逝者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怕老祖宗不识别新式服装,而不让逝者认祖归宗。老衣忌缎和皮毛。“缎”谐“断子绝孙”意,皮毛是因为顾虑来生托生为畜类。人死以后,脸上要盖一张麻纸,俗称苫脸纸。一是怕人看见逝者脸上的痛苦,二是希望人能复活,因为一有呼吸,从纸上就显现。关中人死之后最少放3天,也是考虑到假死的情况。男性逝者入殓时,必须有舅家人到场,以监督是否正常死亡。同理,女性入殓时,必须有娘家人到场。关中埋人不叫埋,叫“安顿”,有尊奉之意。另外,孝子们围住棺材痛哭,不能有眼泪掉入棺内,说是对亡者不好,其实是变相地劝人节哀。又如,送埋以后在回家路上,孝子不能回头,意思是亡灵会跟着回来,其实也是规劝孝子尽快离开墓地,不要过度悲伤。

②蒙古族:旧时蒙古族平民百姓,特别是牧区贫苦人民,葬礼比较简单。人死前,全家人以至诸亲好友都守在其边。死后,全家举哀,通常不设灵堂,不摆供献,不穿孝服,不烧纸,不用音乐,不给亲友通讣闻。差不多都请喇嘛念经。死者没有文字遗嘱,仅口头嘱咐牲畜等遗给某人,遗骨送至何处。倘若死于暴病而没有遗言,其子向呼图克图(**)求问死之遗志,以便遵守,按照蒙古民族的传统习惯,家中如长辈死了,忌讳说“死了”,应说“老了”,以示尊敬,喇嘛死了,也不准说“死”,而称“圆寂”。蒙古族的丧葬礼仪,经过元、北元(明)、清各朝代,七百多年中,有许多变化,加之各地自然、经济、文化条件不同,丧葬礼仪也不一样。一般分深葬、野葬、火葬、土葬----几种,其中石葬、深葬、风葬属于宫廷葬法。

③藏族:在藏区,由于地域不同,丧葬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在丧葬方式中有较明显的等级制,这是相同的:最高级别是塔葬,其次是火葬,最流行的是天葬。有些地区长期保存着极古老的丧葬习俗,或者受邻近民族的影响,往往还有诸如穴葬、寄棺葬、楼葬、平台葬、室内葬、树葬、婴儿红手水葬等鲜为人知的特殊葬俗。

④近代:人们越来越淡视丧葬的祭祀以及一些禁忌,导致文化的衰败。

丧葬文化也有一定的弊端:

①死者入土, 并不意味着丧葬活动的结束, 家人和亲戚还要为死者服丧守孝。但在居丧的过程中, 有些守制者常常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 以种种自我虐待和压抑人性的极端方式, 体现所谓的“孝道”。

②祭祀也是丧葬礼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对亡亲尽孝和寄托哀思的主要方式,追悼亡灵的祭祀活动主要在三年服丧期内进行;期满之后每年于特定的节日上坟墓祭, 俗称“扫墓”。清明节扫墓已成习俗,现在清明属于国家法定假日,原本用来祭奠先人的节日却演变为一些人外出旅游放松的好时间。

③古人安排后事力图将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和拥有的财富再现于鬼魂世界。

厚葬使大量的社会财富弃于地下, 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若此风不改, “国家必贫, 人民必寡, 刑政必乱”, 势必导致国弱民贫和社会**的严重后果。

④不仅如此,盗墓与古人厚葬的习俗也有直接关系, 是厚葬的恶果之一。历代埋藏在地下墓穴中的大量宝物,为盗墓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厚葬之风在古代经久不衰, 盗墓也就成为历史上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葬埋愈厚,盗掘愈甚。道家不仅反对厚葬,甚至主张不葬。而现今盗墓的不全是盗墓者,还有考古学家。

⑤值得提及的是, 在中国古代,还有所谓夫死妻从的“ 殉节”。封建伦理道德要求女子为丈夫保持贞节, “生是夫家人, 死做夫家鬼”在一些史书和古装戏中已是见怪不怪了。一些受封建礼教毒害甚深的女子, 在丈夫死后每每以身殉之, 用牺牲生命的极端方式表明对丈夫忠贞不贰的心志。殉节被封建礼学家们津津乐道、推崇备至,而且古代妇女的殉节具有自愿从死的特点。更可悲的是, 那些以身殉夫的“ 烈女” 们, 至死也不明白她们实际上是充当了封建礼教无谓的牺牲品。

阶级社会实际上是等级社会, 生活在人世间的芸芸众生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高低贵贱之别。生前地位不同,死后待遇也有很大差异。古人通过丧葬礼仪, 将现实社会的等级关系移植到了鬼魂生活的冥界。传统的丧葬习俗根植于古老的中华大地, 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一定影响, 兼容并蓄, 丰富多彩。从某种意义上说, 丧葬是人类社会的缩影,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丧葬习俗容纳的古代社会的信息量是其他礼仪风俗所无法比拟的, 是了解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第五篇:中国丧葬文化

中国丧葬文化

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而这就揭示了中国人生死观的深层内涵。

中国的丧葬主要包括以下程序:

一、慎终追远闰月年

在闰年、闰月“慎终追元”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重要的事情。其主要做法是在闰年、闰月给老人做寿衣寿材,取闰余成岁,增福添寿之意。寿衣有许多风俗禁忌。做寿衣的料子,一般是棉的或绸子的。有洋字的不用,因为“洋”、“阳”同音。做寿衣一律不用缎子,因缎子与“断子”同音,是忌讳断子绝孙之意。寿衣也不能用皮、毛料制作,否则,死者来世会转生为兽类。寿衣一般都不钉扣子,不论内衣还是外衣,一律钉原衣料缝成的带子,据说是不要结仇疙瘩(古代衣服扣是用衣料或布头儿打的算盘疙瘩),且有后继有人之意。至于寿衣的数量,一般都是单数,忌讳双数,恐怕死亡的凶祸再次降临。而棺材的用料有陶、木、金、铜等。春秋以后以木为主。汉族习尚以松柏制作,因为松柏象征长寿。一般不用柳木,因为柳树不结籽,唯恐有绝后之患。

二、停尸仪式

整个仪式包括为垂死之人沐浴,穿好寿衣,移上灵床、送终、买水、饭含等步骤。所谓买水,是因为民间所取用的洗尸水往往都是买的,俗称“买水”。“买水”是以投钱入水来加以体现的,即将“阳水”变成“阴水”。买水所用的钱主要是阴钱、烧香、化纸,即纸钱。饭含指的死者口中放入米贝、玉贝及米饭之米,是指在死者嘴上放入珠玉等物。右人举行“饭含”的含义是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成为饿死鬼。古代饭含作了严格的等级限制。明代规定五品以上饭稷含珠,九品以上饭梁含小珠,庶人饭梁含钱

三、报丧仪式

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在汉族的观念里,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

四、丧服仪式

丧服,也就是披麻戴孝,即穿孝服的俗称,所谓“成服”就是指此而言。古时家里有了丧事,所有家庭成员按照自身与死者的关系,遵旧礼成服。一般说来,男女孝属均身穿粗白布长袍,俗称“孝袍子”。子女孝属不缝底襟、腰间系上麻绳或麻缕,谓之“披麻戴孝”。只有姑爷穿漂白布的孝袍子,不戴孝帽。汉人大都戴口袋顶的孝帽,上边钉有小铜钱,还有棉球。长子钉一个,次子钉两个,三子钉三个,其他类推。孙子辈的在孝帽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重孙辈的在孝帽上钉粉红色棉球。无论男女,一律把青布鞋蒙上白布。如双亲均已去世,则可蒙严,若有一亲健在,就不能蒙严,露着黑色后跟,孙子、孙女则蒙红后跟。

五、做„七‟仪式

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另外,父母死后应该合葬。父死

不知母墓,母死不知父墓,都要把死者暂时殡起来,等找到父墓或母墓时再进行合葬。这样灵柩停放的时间就很难说了。

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做七”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和第七个七天,叫做“大七”。在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习俗,就是说在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儿和媳妇们,每人各自提一只灯笼,在规定的仪式中飞也似地赛跑,争取第一个跑回家,俗称“争英雄”,认为这样死者灵魂能庇佑降福。因为人们认为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和活人一样有情感。

六、吊唁仪式

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首先要布置灵堂。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怕受所谓“日晶月华”,更怕冲犯上天过往的神灵。因此只要是举行简单的祭奠仪式,就必须要搭灵棚。

接下来就要举行开吊仪式。现在城市,吊唁仪式已经大大简化了,主要是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前来吊唁的人身着素装,佩戴白花和黑纱,在悠戚的哀乐声中,一一向遗体鞠躬致哀,而后在绕遗体一周瞻仰遗容。吊唁的人可以向死者的主要亲属说些简短的劝慰的话,如“请多保重”、“望您节哀”、“要主意身体”等,劝慰丧家节哀顺便,保重身体。

七、入敛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主持仪式的人开始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铺席,再铺绞,它们的质地,要据死者的身份而定。无论贵贱尊卑,死者都应该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以后,亲属用被子把尸体裹上,然后用绞带捆紧。在这以后,再把布囊(称“冒”,分为上下两截)套在尸体上,然后盖上被子,覆盖好尸体。殓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还要举行开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动。替死者穿好衣服后,“又拿一碗温和水,用一块新棉花,蘸这水,将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开光,这也是孝子亲手作的事。说是死人若不开光,下辈子必是瞎子。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大敛的时间是在小敛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后的第三天举行,以等待他生还过来。按照民间习俗,要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在铺一层黄纸,意思是死者的灵魂能够高高地升入天堂。当主人“奉尸敛于棺”的时候,是最能表现也最需要抒发子女们的孝心的时候,是亲人孝思形式化的最佳场合。所以,家人们都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殡。

八、哭丧仪式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出殡的时候必须有全体后代尤其是男人们“唱哭”,否则按照民间旧俗就会被视为不孝。另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黄泉路上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便在方圆数十里传为笑柄,其子孙后代也要被人们视为不孝,大逆不道,天理难容。为了求得孝得美名,孝子贤孙们在此确实也颇费了一番心机,花钱请人替死者哭丧便是历代孝子贤孙们得惯用手法。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职业性的哭丧夫或哭丧妇,收入不菲。

九、下葬仪式

下葬是最后的环节。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由于各

个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下葬风俗仪式。这种下葬的仪式反映了人们对灵魂的崇拜。汉族主要是实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

民间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的话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

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

这些民间传统的风俗习惯都反映了了生者对于死者的寄意和对生命兴旺的美好愿望。

下载社会实践丧葬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实践丧葬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客家丧葬文化

    2014-2015年第一学期《民间文学》考查作业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 班 级:中文12-1 任课教师:罗远玲 姓名:钟雄健 学 号:12064840151 成 绩: 客家丧葬文化 客家人的丧葬习俗继承了汉......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一、中国古代丧葬礼俗的分类与内容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丧礼是一种“凶礼”,丧礼历来都是中国礼制中的重要成份,官方或民间都十分重视。传统丧葬仪礼的一......

    中国丧葬文化

    中国丧葬文化 绪 论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阶段。死亡,可算是人生的最后历程,但这并不是一切的终结,因为之后还有后人对其尸体的处理--殡葬。殡葬这一行业源远流长。从考古资料......

    平川区丧葬文化拾零

    平川区丧葬文化拾零 亚圣孟子在《孟子·梁惠王》卷中云: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意为“生养死葬各得其所, 王道乐土的理想社会自然就来临了”。在古人看来, 丧葬不......

    农村丧葬文化论文

    祭奠:与逝者最后的告别 ------安庆市宿松县洲头村丧葬礼仪的民俗文化解读 关键词:丧葬礼仪 治丧 孝悌 血缘与等级 因果报应 敬畏 摘要:伴随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不仅是人民生......

    黄平县苗族丧葬文化

    黄平县苗族丧葬文化 黄平苗族丧葬为土棺葬,因死者年龄、死因有别,其葬礼各异。六旬以上寿终正寝者,葬礼尤为复杂、隆重。安葬前后有整容、沐浴、穿寿衣、报丧、杀牲、守灵、开......

    临潼文化风俗历史研究之丧葬文化

    临潼文化风俗历史研究之丧葬文化 中华傲气振长空,万里江山青史中。 自古长安帝王象,不论秦俑与华清。 在陕西这片厚重历史的土地上,蕴涵着丰富的土壤,连丧葬文化也拥有别的特点,......

    关于纳西族丧葬文化的资料

    纳西族的丧葬习俗 丽江纳西族的丧葬,是由火葬逐渐改变为土葬的,它在很多方面保存着民族特点。人将死时,至亲们围优在病者身旁守护。把米(男丸枚,女七粒),茶叶和碎银少许,用红纸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