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平县苗族丧葬文化
黄平县苗族丧葬文化
黄平苗族丧葬为土棺葬,因死者年龄、死因有别,其葬礼各异。六旬以上寿终正寝者,葬礼尤为复杂、隆重。安葬前后有整容、沐浴、穿寿衣、报丧、杀牲、守灵、开路、出殡、入殓、退魂、服
三、烧绳、禁忌等过程。
整容 老人病危,命在旦夕,为方便照顾病人,将病人移至火坑边临时搭的简易床上(或地铺),亲房一同陪护。将落气时,孝子以背靠或扶老人坐。落气后,及时按摩亡者眼、嘴、手,使其瞑目、闭嘴、握拳。鸣放鞭炮报丧,寨上人闻讯,相继前来帮忙、守灵。
沐浴 托一男性长者去水井边取水,到井边先丢下几分钱,意为将钱买水,才舀水回丧家,待水烧温热后,孝子替死者象征性洗身,主要把脸部洗干净。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各擦三把至肚脐眼,洗尸者,如抓空气一样抓三把放入自己衣袋内,意为将“荣华富贵”抓回,不给亡者带走。洗尸的白布帕,丢在洗尸盆内,置于死者在世时的床脚。
穿寿衣 洗尸毕,给死者整容穿寿衣,寿衣多以棉布或丝绸为料精心制成。男性死者须剃头修面,穿长衫马褂,腰带置于腰上而不打结。衣合拢而不扣,左襟在下,右襟在上,与在世人相反,谓之“殓衣皆左衽,结纹而不纽”。头包六尺长头帕,足穿鞋袜。女性死者穿百褶裙,上衣是最精致的苗族老年妇女盛装“欧善”(古盛装)。衣襟着法与男性死者同,左手握一块雪白毛巾,戴金(银)手圈、耳环(忌铁、铜质),酷似要走客、赴会的样子。整容着装后,置于堂屋的灵床上,头朝神龛,足向外。灵床两侧置简易木凳,供来吊唁守灵者坐。死者头旁,用菜油灯点,谓之“长明灯”,忌用桐油。供桌上有饭食、酒肉、糖果奠祭死者。不隐尸面,前来吊唁的宾主,随时可去瞻仰死者遗容,妇女们还往往看死者寿衣挑花绣朵的工艺。女性死者的寿衣乃是她在生前的一件精美的艺术佳品。
报丧 丧主请巫师择定安葬日期后,托男性青年,两人为一路,由近及远分头去亲戚好友家报丧。现今多用电话通报。报丧人无论天晴下雨,均须带雨伞。每到一家不吃饭也得喝水才离去。报丧内容为亡者的死期、享年、入葬日期等。亲戚家闻讯后,备敬奠丧礼,如期前来奔丧。如死者系女性,办丧事多征求舅爷意见。丧席请舅爷客人在堂屋就餐,以示尊重。前来吊唁的各路客人,权衡亲疏关系,送大米几百斤,鸡或鸭一只,帐单一幅,鞭炮香纸祭奠。凡送帐单都撕下约二指宽的帐单条退给送帐人,拴在衣带上,谓之“退魂”。寨邻前来吊唁,均送大米一升,如丧家缺柴火、蔬菜等,寨邻自动找来相帮。女婿抬活肥猪一头,糯米饭一挑,大米数斗,帐单、酒、鞭炮、香和纸钱等,另请唢呐,邀约房族十至二十人,一路吹吹打打前往奔丧。各路来宾均自备白酒若干,以备夜间饮用。
杀牲 办丧事,丧主都要杀猪或杀牛马祭奠死者亡魄,谓之“杀牲”,让死者到阴间去得以喂养。过去,苗族男性老人亡故,家境稍好的,除杀猪外,往往还要斩牛砍马,尤其是亡故者在世时酷爱放牛打架、赛马的,亡故时须斩牛砍马。有的亡故者在遗嘱中嘱托子女为其斩牛砍马。苗族信神,认为人死后有灵魂存在。所以杀牲一是交给死者带到阴间去饲养,也同在世一样,照常放牛打架,参加赛马。二是用以飨客。杀牲时,将牲口拉到门外,以棉线系住牲口,线之一端牵至死者手拉着,由巫师念词交给死者,才拉去宰杀。客人送来祭奠的鸡鸭,在垒好坟包后,按主右宾左在墓前宰杀,扯几片翅羽毛插于坟包上,鸡鸭带回丧家待宾朋。斩牛是斩水牯牛,须选择宽阔平坦之地为屠宰场。屠手都是力粗胆大的壮汉。孝子有几弟兄,还请巫师占卜选择其中一人充当屠手。如孝子因种种缘故,无能力和胆量充当屠手,也得提刀在牛旁比试一下,尔后托人代杀。斩前,用一根长约五尺的竹竿,另一人提刀(也是屠手一人完成的)。刀长三尺多,拉牛走几圈后,看准机会,用力一压竹竿,牛头自然高昂,牛颈绷直、绷紧,屠手对准咽喉起刀用力刺去、抽出、甩刀,喷血如柱,任牛狂蹦乱跳,血止倒地,不复二刀。看热闹者,人山人海,欢呼呐喊,好不热闹。有的还在大树的树枝丫上悬挂若干块牛肉。如将某块牛肉戳落下来,就归其所有。观者疾呼呐喊,气氛十分热烈。新中国成立后,少有杀水牯牛的,但有杀黄牛的,其目的是用牛肉来飨客。因不交给死者,所以杀法与平时杀牛无异。砍马是大户人家的事。砍前须备鞍,由一男性牵马(一般是以高价雇请流浪的乞丐充当)。牵马者身背一只放有镰刀的马草箩,将马牵到灵堂前,由巫师念词交给死者。出殡时,仍背马草箩牵马至墓地,待垒好坟包后,牵马回丧家,再牵出去宰杀。意为让死者牵着马去。牵马者被视为到阴间去为死者终身做奴。砍马时,屠手左手牵马行走,右手突然起刀砍马,甩刀,只是一刀,任马狂蹦乱跳,直至倒地。新中国成立后,人人平等,即使砍马,也免去了身背马草箩的马夫。牛、马肉用来给宾主共食。旧时,人们还可以用竹篾扦穿着一串煮熟的成片牛马肉带回家去诓娃娃。马鞍挂于妥当的地方,牛角置于堂屋中的神龛下方,世代相传,永作纪念,以示对亡故老人的缅怀。
守灵 人一死至入葬前都守灵,守灵者多为妇女,按主左宾右就坐于灵床两侧。前来吊唁的妇女一到灵堂皆哭丧,妇女不哭丧,被视为不悲痛或不会哭歌。前来吊唁的男人跪于灵床前焚纸点香,少有哭歌者。哭丧歌无人教,平时也不准练习,皆是解景生情,临时编造。哭歌者按称谓唤死者名,内容一般是:配偶哭诉丈夫死后,自己拖儿带女的艰辛,为儿女创家立业之艰苦,遇事无人相商之难,呼唤死者还阳,表达对死者的挽留及衰思;姑娘、儿媳哭述老辈死后自己生活道路的艰苦,遇事无人教育之难,表达老人养育之恩;兄嫂弟媳及其他人多哭诉死者为人美德,一生勤劳等优秀品质,呼死者还阳,表达对死者怀念。哭歌者声泪俱下,听者无不悲伤。守灵至深夜喝宵夜酒,酒款由各路客人筹集。是时,男人们要做的事已基本就绪,陆续到灵堂守灵,灵堂坐不下,可在院坝围圈就坐听妇女哭歌。悲恸之余,宾主互猜谜语,调节情绪,消磨长夜。谜语皆为话丑理正的事物,猜到精彩处往往引得满屋哄堂大笑。猜谜语仅限于老人亡故,其他人死亡的场合不做此活动。
开路 出殡前,请巫师“开路”。开路前先“开灵”。房族各户将煮熟的糯米饭,做成小圆团和切成片的猪肝一碗到灵堂给死者开灵,由巫师交给亡魂吃饱喝足后好上路,并请亡魂给在世生人多福平安。巫师按先主后宾(宾限于女婿)兄弟排行,每叫一家,念咒毕卜一卦,获顺卦者,巫师将其一碗糯米饭和一片猪肝给其食之。不是顺卦者,巫师将其一砣糯米饭和一片猪肝丢在门外给那些饿鬼吃,以消灾驱邪。“开灵”毕,孝子孝孙、女婿外孙,按其家庭或房族习惯,或披麻戴孝或头系麻线,跪于灵床前,巫师手拿一只鸡,肩扛柴刀和几片芭茅草,肩挎一圈白线“开路”。先述生死乃自然规律之典故,呼死者名,复述鸡给亡魂引路,给亡魂报告时辰,啄去路上遇到的蜈蚣,告诉亡魂“鸡飞你(指亡魂)捉翅,鸡跳你抓尾”,再述遇险阻如何通过,遇江河如何渡过,指引亡魂走过“赛马道”,穿过“芦笙坪”,最后到祖先居住的东方,与祖先同桌就餐饮酒。开路毕,巫师将开路鸡在门砍上搭死,甩出门外。灵堂哭声大起,将死尸置于担架上,用白布隐去尸脸捆牢。
出殡 先由孝子抬死者出门,寨人帮忙抬去(抬时忌换肩),巫师肩扛柴刀、芭茅草于前开路,后为一长者手执火把,一人丢钱纸买路。后为抬死者的和送行队伍、唢呐等,一路放鞭炮。八九十岁的老人去世时,一些人家还吹芦笙、牵马送葬。
入殓 苗族安葬是土棺葬,苗族多信神,崇拜地龙神,认为死人葬入好墓地,可给后人带来福荫,有“一人睡觉百人吃饭”之说。请阴阳先生择地,地基择定后,临出殡前,请五、六人拿香纸、酒、刀头猪肉到墓地挖穴。先在墓地中祭供酒肉、烧香纸,一是祭祀地龙神,二是意为已将钱为死者买下这块墓地。而后把这砣泥土带草香纸灰取出,搁在一边,待垒好坟后,置于坟包上,挖穴时忌说不吉利的话。巫师在挖好的墓穴底埋入5个银窝,用大米画太极八卦图,书“荣华富贵”大字后,放鸡跳井,在穴底焚化钱纸,将棺木“下圹”。孝子脱鞋在棺木内垫白棉纸9张或11张,留一张放入自己的衣袋。垫纸毕入殓。孝子将三片银子放在死者嘴边、腰上、手上,给死者在路上买水喝,去做生意,一本万利,遇好朋友打平伙等。清棺,再次整容,是女性死者,取出头上的木梳(待烧绳时烧掉)。六旬以上死者,如牙齿完好,须敲掉一颗,以示死者年事已高,民俗有称“凿齿之民”。盖棺留缝,孝子在棺前跪下,唤死者三声,并叩三个头,表示与死者从此分离。巫师给送葬的在生人退魂。巫师于棺木上用柴刀棒敲打棺木,给死者指出东、西、南、北方向。划竹水,教死者不要喝混浊不,要喝清水。然后使棺木合缝,孝子、女婿等,按主左宾右每人挖三锄泥土盖棺,并述:“挖金土银土盖你了公(或太)”。众人帮忙垒好坟头,按主左宾右,将奔丧客人和丧家祭奠的鸡鸭在墓门杀了,扯翅羽毛插于坟包上。墓上搁一双草鞋给亡魂上路。墓前放酒杯两个、土罐一个。垒毕,送葬的客人将带去的米酒、糖果、花生、葵花等分发给在场的各位亲朋好友,或将礼物向空中抛撒,让人们争抢,意为分享死者送给的荣华富贵。血亲姑娘、儿媳打伞按宾右主左,各绕坟墓一圈或三圈,离去。之后,主、客放鞭炮、烧香纸给死者,安葬完毕。回到丧家后,丧家摆下宴席,答谢帮忙的亲友和前来吊唁的客人。酒饱饭足后,各路客人将带来的糯米饭馈赠给寨上的人,并把自带的白酒酌给丧家主人和厨房帮忙人员喝,表示消灾驱邪,大家平安。厨房代主人馈赠客人一小块猪肉带走,抬猪奔丧女婿丧主馈赠猪腿一只。死者是女性,舅爷回归时,将带有尾巴猪腿一支和一块猪肉作为一挑送给舅爷,懂理的舅爷留下那块猪肉,只要猪腿,猪尾巴是不能要的,舅爷要亲自割下,留给丧家,如舅爷不割下猪尾巴,视为他的姑妈死了,此门亲戚也就断了,此后互不走访,如舅爷要了那块猪肉,被视为不懂理。客人离去,走至院坝,路旁鸣放鞭炮,丧方禁忌用言语相送,更不能说“去了又来”之类的话。客人返回时,寨上中年妇女在门庭院坝或路上与客人争抢送给客人带走的物品,拉拉扯扯,推推攘攘,热闹一番。当客人真的走时,妇女们将所抢的东西交给客人带走,只招手相送,而不言语,各自离去。
退魂 葬后第三天拂晓鸡鸣时分,丧主偕同房族三、四人到墓前“喊亡魂回家”,避免在路上遇到别人。快到达时,捡一块石块掷向坟包,大声喊:“呸!谁(指邪魔)不要在那里,我们来喊我爸(妈)回家去。”返回路上,凡遇过沟、下坎、过桥,均一一告诉亡灵,让其小心。走到家门口,喊:“我们喊公(太)回来了。”在家等的族人答道:“好!回家了就好。”开门相迎,将死者在生时穿的鞋放在一坐凳前,表示亡魂已坐定。
服三 喊魂回家后,待到天亮,房族亲友到墓地,把坟包进一步垒好,宰鸡杀鸭、烧香化纸、鸣放鞭炮,谓之“服三”丧家备酒肉招待众人。
烧绳 服三的当天,请巫师念词烧绳,意为把抬死人的绳子烧断了。新中国成立前,丧家将埋人那天的剩饭,以酒曲发酵,7天或21天后,酿成酒,以招待回来参与“服三”垒坟的姑娘女婿和亲朋好友,谓之“烧绳”,此习俗现已废除,在服三的当天一起进行。
葬后禁忌 葬后49天内孝子不在外歇客,不剃头,忌食鱼鳅、黄鳝及坛装食品,丧家三年内不接龙灯,不在家养蚕。
非正常死亡者,虽也土葬,但极简单。认为此类死者不干净,祖宗不要同路,他们不能上天,也不能投胎做人,而变鬼作祟,故不给死者开路,仅以木匣埋葬。如死于屋外,死尸不能抬进家。请巫师宰羊超度后,方可进屋。产妇死,不设灵堂,出殡不许由大门出,由侧面拆墙抬出。也不许与祖坟葬在一处,多葬于山沟河谷偏僻处。小孩死亡,当天埋葬,意为跟太阳或月亮同去。小孩死,停放于簸箕上,以木匣装尸安埋,坟包上以一破斗笠覆盖,压上几砣泥土。
第二篇:丧葬文化
蔡海霞 发表于 2011-11-3 21:20:18 阅读(41)评论(0)
丧葬文化
作为殡仪系的一名学子,丧葬已经很深很深地驻在了我们心中。对于丧葬文化的了解虽然不是很深,但是也有自己的一些见解。丧葬文化是我们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自古生死并存,生有生文化,死有死文化。丧葬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了。丧就是人去世,葬就是把去世的人埋葬,这种自然现象慢慢的扩大,变得有韵味,从随便到正式,从古板到灵活,发展的越来越有特色。我们殡仪行业就是为这服务的。丧葬即是生者对死者的深深的怀念,也使生者在心灵上得到了安慰。学丧葬文化这课,更加了解了各地方不同风俗的丧葬文化。民间的各有差异,各有特色。如图所
示:
然而基本的丧葬历史是与民间的有所不同的,民间的有自己的特色,而殡仪馆所做的比较正式。拿追悼会来做一个比较。基本的追悼会仪式是这样子的。追悼会
林软女士追悼会
司仪:林软女士告别仪式即将开始,请襄仪引领家属及来宾就位。司仪: 旭日在一天的绚烂后化为西下的夕阳,尘埃在日久的飘摇后重回大地。
下面本司仪宣布:林软女士的告别仪式现在开始。
生命是一颗有思想的芦苇,悲怆而又骄傲的耸立着,在极端的河流中,她仅仅抓住脚下的那一抹泥土,傲然的迎着河水的冲击,终于有一天,她累了,看尽了万千风景,也看腻了细水长流,而后,她安然的走入了梦乡。大海因浪花而美丽,人生因她而充实,她把快乐的音符作为礼物送给我们大家,愿爱她的人更爱她。下面,请全体肃立,默哀,奏乐(哀毕)
司仪:林软女士是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文学家,教育家,四川大学副校长,桃李满天下,但她的一生却并不幸运,自幼失去父母的她,自小生活在祖父的怀抱里,因幼年的一个小小的失误,导致她的胫骨错位,一生只能昂首而不能低头,因此,她教会学生们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能低头,直面风雨;只能昂首就永远不想屈服,不能避免的是困难的本身,而能够获得的是战胜困难后得到的双倍的幸福。
下面,有请林软女士生前单位领导四川大学校长xxx为林软女士献花(拜)并致悼词林软女士于1954年,出生在四川九龙坡。1967年下乡当知青,后在丰都教书,1986年调回四川教书。在工作中林软女士始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得到了单位领导及其同事的好评。获得大家的喜爱。
林女士,我们相信此刻你并没有走远,相信你一定可以感知:你的祖父,你疼爱的女儿,都在你的身边,向你作最后的告别,你的亲朋好友也都来到这里为你送行。
女士走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离开了我们,她是一位好同志,一位好母亲,她的离去,让亲朋好友心中充满了惋惜与不舍。林女士,你安息吧!(三鞠躬)
司仪:为国育英才,手栽桃李三千树;一生薄名利,坐守青毡数十年。下面有请林软女士生前的学生,xxxx为老师献花(拜)并致悼词:
老师,我们真的舍不得你走!我们真的不想让你离开!您回来吧!您再睁开眼睛看看你的亲人!看看你的女儿,看看你和你一起工作的同事,还有一直关心你,照顾你的单位领导!还有最爱你的学生们!到现在我们仍然无法相信这个事实,仍然无法走出失去你的痛苦。道尽浩瀚的长江之水也倾诉不完我们对您的思念,摘下天空无尽的星辰也唤不回我们的亲人!音乐送去了人们万语千言的祝福和对你无尽的思念,今天你的亲人们都怀着沉痛的心情来送别您了,我们相信,我们挚爱的你在天之灵一定能看到这么多的人间真情,您也一定能够感受到我们对您无限眷念,望你在西去的路上一路走好!一路保重!你安息吧!愿在天国里的您保佑您所有的亲人朋友,保佑他们健康平安,一生幸福。(三鞠躬)
司仪:师恩难忘意深浓, 桃李人间茂万丛.历苦耕耘勤育李, 谆谆教诲记心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已干,这证实林软女士的真实写照。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过往的45个春秋里,林软女士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和太多的回忆。
下面请林软女士的养女XXX向到场的各位领导及来宾致答谢词:各位领导来宾: 我母亲的去逝,让我们全家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在这里,我代表我们全家感谢你们在生病期间前来探望的亲朋好友们,感谢去逝后前来悼念的亲朋好友们,和感谢今天前来参加我母亲告别仪式的众多亲朋好友们。谢谢你们对我们全家的关心,我们全家将永远铭记,真诚谢谢你们!(鞠躬)
司仪:茶叶因沸水才释放出深蕴的清香,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挫折,才能留下人生的幽香,离开了的人已经不会再回来,所以我们不要过于伤悲,只盼她能在天园看到她爱的人过的快乐。我们以三鞠躬礼向我们最可敬的老师告别。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礼成!
下面进行最后一个环节,请全场所有人员手持鲜花,绕另一周,一起瞻仰遗容,送出手中的鲜花,希望它们伴随着我们的祝福飞向天国,让我们衷心的祝愿林软女士一路走好!
请家属在灵前自由悼念,以表哀思!
我宣布,林软女士告别仪式到此结束!
民间的追悼会比较随意的。例如甘肃的丧葬就是这样的。一般人去世了。首先当亲人刚去世,家人要为他穿上寿衣寿裤,将他放在上房。把上房布置成为灵堂,一般都是黑色和白色为主。家人都披麻戴孝,跪坐在灵前烧纸钱,其他家人轮流哭丧。晚上轮流守夜,白天有人来吊唁。上香,烧纸钱,并对家属表示慰问。大多数带来的为花篮。还有纸人,这样持续三天才下葬。下葬时家中大小都要到,并且大大小小都要戴孝。从家中哭丧到墓地。整个过程没有司仪主持,完全由孝长子主持完成。祭品完完全全都是自己自作的。什么猪啊,牛啊,羊啊。没有祭文,没有正规的悼词。只有亲人的哭泣和家人闹闹叨叨的悼念。这样持续两至三个小时,下葬完毕就又是一阵的哭丧。中道中有人哭的死去活来,又哭回去。这是真感情的流露。没有专门的哭丧着。
而对于丧葬文化,各地方因经济、文化、风俗、地理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丧葬仪式也会有差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丧葬文化也越来越规范,社会化。一般都是由家庭自行自发的处理。现在发展到了由专门的殡葬服务者为之做丧葬仪式,集体处理。这样就会显得隆重,意义重大,悼念面广,更体现了这一文化的丰富内涵。
殡葬规范化就是对丧事的操作程序是由国家专业人员来服务的。面对社会的需求,我们学习并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为这一行服务,也有助于拓展丧葬事业。让更多的人为之服务,将丧葬文化更加的规范,更加的系统,更加的完善,形成更加积极向上的一种文化。而对于没有选择为这一行业服务的人,也有必要学习这一文化知识,原来对丧葬不懂的我们,开了丧葬文化这门课程后,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自己感兴趣的了解,能清楚地认知这一行业,人情这一文化,看懂它的积极影响和文化性。更加有力的扶持并帮助这一行业,也有死亡和生存会有更加清楚的认知。知道死意味着什么,死的含义理解了,更加有利于我们生活的积极态度。所以丧葬文化这一课程是非常有必要开的。让我们看清生与死的意义之外,也了解懂得了各地各家的丧葬文化的特色,并且学习和借鉴,把实际学的和书上的相结合,创造更加的有特色的,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丧葬文化正确地分析了生与死的观念,这是有一定历史发展的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传统文化。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它发展与壮大。使它驱除糟粕,更加的科学化,更加的跟上历史时代的发展,所以学习这一文化,了知丧葬习俗,真正做到对生的渴望,对死的不惧,有个正确的生死观。
学习这门课程,我收获了很多,启发很大,对丧葬文化了解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帮助。殡葬并不是什么忌讳的事情了。是一种很专业的文化知识了,也是一种真正崇高的工作和伟大的职业。
第三篇: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
除汉族外,古代匈奴,突厥也多以土葬为主,土葬通常用棺木。汉族贵族的棺木有数重,外层叫“椁”,内层叫“棺”,制作很讲究。有钱人家会在棺盖雕刻精美的动物图形。一般百姓的坟墓是很简便的,他们选择一块“吉地”之后,就在那里挖墓穴,埋葬死者,然后在上边堆成圆锥或土堆儿。同一家族的人,埋在一个地区,形成一个坟区,俗称祖坟地。每座坟头都按家族辈份的大小,前后依次排序,以便后世能辨别清楚,哪个坟属于哪一辈。人们把死后能埋入祖坟,看作一种礼遇,是做人的起码条件之一。因为许多人不能入祖坟,如优伶、娼妓、暴病、凶死之人,有痼疾的人,未婚早矢者,汉族死在外乡的人,一般也不能回乡安葬,即使千里迢迢运回尸体,也只能在村外直接埋葬,所谓“野鬼不能见家神”。
汉代崇尚黄色,历代帝皇都以黄色为显贵之色,黄色实为土色。在阴阳五行中,土又居五行之中位,是一个最稳定、最可靠的基础,因此,人死后葬于土中,被认为是使灵魂得到安息最好办法。土葬符合汉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以及“有地则生,无地则死”的传统观念,所以土葬千百年来一直是汉族人民的主要葬法。
土葬一般会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停尸仪式:整个仪式包括为垂死之人沐浴,穿好寿衣,移上灵床、送终、买水、饭含等步骤。所谓买水,是因为民间所取用的洗尸水往往都是买的,俗称“买水”。“买水”是以投钱入水来加以体现的,即将“阳水”变成“阴水”。买水所用的钱主要是阴钱、烧香、化纸,即纸钱。饭含指的死者口中放入米贝、玉贝及米饭之米,是指在死者嘴上放入珠玉等物。
2.报丧仪式: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在汉族的观念里,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
3.丧服仪式:丧服,也就是披麻戴孝,即穿孝服的俗称,所谓“成服”就是指此而言。古时家里有了丧事,所有家庭成员按照自身与死者的关系,遵旧礼成服。一般说来,男女孝属均身穿粗白布长袍,俗称“孝袍子”。子女孝属不缝底襟、腰间系上麻绳或麻缕,谓之“披麻戴孝”。只有姑爷穿漂白布的孝袍子,不戴孝帽。
4.做„七‟仪式: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5.吊唁仪式: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首先要布置灵堂。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怕受所谓“日晶月华”,更怕冲犯上天过往的神灵。因此只要是举行简单的祭奠仪式,就必须要搭灵棚。
接下来就要举行开吊仪式。现在城市,吊唁仪式已经大大简化了,主要是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前来吊唁的人身着素装,佩戴白花和黑纱,在悠戚的哀乐声中,一一向遗体鞠躬致哀,而后在绕遗体一周瞻仰遗容。吊唁的人可以向死者的主要亲属说些简短的劝慰的话,如“请多保重”、“望您节哀”、“要主意身体”等,劝慰丧家节哀顺便,保重身体。
6.入敛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主持仪式的人开始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铺席,再铺绞,它们的质地,要据死者的身份而定。无论贵贱尊卑,死者都应该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以后,亲属用被子把尸体裹上,然后用绞带捆紧。在这以后,再把布囊(称“冒”,分为上下两截)套在尸体上,然后盖上被子,覆盖好尸体。殓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还要举行开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动。替死者穿好衣服后,“又拿一碗温和水,用一块新棉花,蘸这水,将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开光,这也是孝子亲手作的事。说是死人若不开光,下辈子必是瞎子。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大敛的时间是在小敛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后的第三天举行,以等待他生还过来。按照民间习俗,要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在铺一层黄纸,意思是死者的灵魂能够高高地升入天堂。当主人“奉尸敛于棺”的时候,是最能表现也最需要抒发子女们的孝心的时候,是亲人孝思形式化的最佳场合。所以,家人们都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殡。
7.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出殡的时候必须有全体后代尤其是男人们“唱哭”,否则按照民间旧俗就会被视为不孝。另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黄泉路上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便在方圆数十里传为笑柄,其子孙后代也要被人们视为不孝,大逆不道,天理难容。为了求得孝得美名,孝子贤孙们在此确实也颇费了一番心机,花钱请人替死者哭丧便是历代孝子贤孙们得惯用手法。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职业性的哭丧夫或哭丧妇,收入不菲。
8.下葬仪式:下葬是最后的环节。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汉族主要是实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
这些民间传统的风俗习惯都反映了了生者对于死者的寄意和对生命兴旺的美好愿望。
第四篇: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由此而延伸展开形成了诸如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仪经济、殡葬科技以及其它有关活动等。
中国不同名族和不同文化,造成各地不同的葬法、葬式,也造成了不同的葬制。葬法和葬式受自然环境、生存、形态、宗教信仰的影响较大,而葬制则主要受社会形态、社会意识的影响更多。这使得我国的丧葬文化具有多元性。
①关中地区:中是炎黄始祖的发祥地,丧葬文化悠久而厚实。丧葬属于古代“五礼”中的“凶礼”,长期以来,人们遵循“生,事之以理,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理”的古训,“丧尽礼,祭尽诚”。而农业时代的亲情、孝悌、道德、习俗、法律、崇拜等,在关中的丧葬文化中都有充分展示。
旧礼中的繁文缛节有迷信成分,但不排除某些讲究所具有的文化背景和科学道理。关中丧俗中,人死不能言死,要说“殁了”、“走了”、“倒头”、“晏驾”、“奄息”等,否则就是对逝者不敬。人死后的第一件事是报丧。关中的报丧“急如星火”,不分早晚晴雨。一个丧讯按方向由数人分别面报,不能捎报。同时,主家门外挂纸幡、出门牌,告示乡邻村人家有丧事,免拜访打扰。
人死以后,直系的晚辈要披麻戴孝,表示后代对逝者的孝意和哀悼,这一习俗源自周礼。人倒头之后要设立灵位。按关中丧俗,死者脚下要点一盏长明灯,长燃不灭直到埋葬。人没咽气前,就要剃头、洗脸、净身,并穿上事先准备好的长袍马褂型的“老衣”。穿旧款式衣裳是因为逝者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怕老祖宗不识别新式服装,而不让逝者认祖归宗。老衣忌缎和皮毛。“缎”谐“断子绝孙”意,皮毛是因为顾虑来生托生为畜类。人死以后,脸上要盖一张麻纸,俗称苫脸纸。一是怕人看见逝者脸上的痛苦,二是希望人能复活,因为一有呼吸,从纸上就显现。关中人死之后最少放3天,也是考虑到假死的情况。男性逝者入殓时,必须有舅家人到场,以监督是否正常死亡。同理,女性入殓时,必须有娘家人到场。关中埋人不叫埋,叫“安顿”,有尊奉之意。另外,孝子们围住棺材痛哭,不能有眼泪掉入棺内,说是对亡者不好,其实是变相地劝人节哀。又如,送埋以后在回家路上,孝子不能回头,意思是亡灵会跟着回来,其实也是规劝孝子尽快离开墓地,不要过度悲伤。
②蒙古族:旧时蒙古族平民百姓,特别是牧区贫苦人民,葬礼比较简单。人死前,全家人以至诸亲好友都守在其边。死后,全家举哀,通常不设灵堂,不摆供献,不穿孝服,不烧纸,不用音乐,不给亲友通讣闻。差不多都请喇嘛念经。死者没有文字遗嘱,仅口头嘱咐牲畜等遗给某人,遗骨送至何处。倘若死于暴病而没有遗言,其子向呼图克图(**)求问死之遗志,以便遵守,按照蒙古民族的传统习惯,家中如长辈死了,忌讳说“死了”,应说“老了”,以示尊敬,喇嘛死了,也不准说“死”,而称“圆寂”。蒙古族的丧葬礼仪,经过元、北元(明)、清各朝代,七百多年中,有许多变化,加之各地自然、经济、文化条件不同,丧葬礼仪也不一样。一般分深葬、野葬、火葬、土葬----几种,其中石葬、深葬、风葬属于宫廷葬法。
③藏族:在藏区,由于地域不同,丧葬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在丧葬方式中有较明显的等级制,这是相同的:最高级别是塔葬,其次是火葬,最流行的是天葬。有些地区长期保存着极古老的丧葬习俗,或者受邻近民族的影响,往往还有诸如穴葬、寄棺葬、楼葬、平台葬、室内葬、树葬、婴儿红手水葬等鲜为人知的特殊葬俗。
④近代:人们越来越淡视丧葬的祭祀以及一些禁忌,导致文化的衰败。
丧葬文化也有一定的弊端:
①死者入土, 并不意味着丧葬活动的结束, 家人和亲戚还要为死者服丧守孝。但在居丧的过程中, 有些守制者常常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 以种种自我虐待和压抑人性的极端方式, 体现所谓的“孝道”。
②祭祀也是丧葬礼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对亡亲尽孝和寄托哀思的主要方式,追悼亡灵的祭祀活动主要在三年服丧期内进行;期满之后每年于特定的节日上坟墓祭, 俗称“扫墓”。清明节扫墓已成习俗,现在清明属于国家法定假日,原本用来祭奠先人的节日却演变为一些人外出旅游放松的好时间。
③古人安排后事力图将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和拥有的财富再现于鬼魂世界。
厚葬使大量的社会财富弃于地下, 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若此风不改, “国家必贫, 人民必寡, 刑政必乱”, 势必导致国弱民贫和社会**的严重后果。
④不仅如此,盗墓与古人厚葬的习俗也有直接关系, 是厚葬的恶果之一。历代埋藏在地下墓穴中的大量宝物,为盗墓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厚葬之风在古代经久不衰, 盗墓也就成为历史上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葬埋愈厚,盗掘愈甚。道家不仅反对厚葬,甚至主张不葬。而现今盗墓的不全是盗墓者,还有考古学家。
⑤值得提及的是, 在中国古代,还有所谓夫死妻从的“ 殉节”。封建伦理道德要求女子为丈夫保持贞节, “生是夫家人, 死做夫家鬼”在一些史书和古装戏中已是见怪不怪了。一些受封建礼教毒害甚深的女子, 在丈夫死后每每以身殉之, 用牺牲生命的极端方式表明对丈夫忠贞不贰的心志。殉节被封建礼学家们津津乐道、推崇备至,而且古代妇女的殉节具有自愿从死的特点。更可悲的是, 那些以身殉夫的“ 烈女” 们, 至死也不明白她们实际上是充当了封建礼教无谓的牺牲品。
阶级社会实际上是等级社会, 生活在人世间的芸芸众生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高低贵贱之别。生前地位不同,死后待遇也有很大差异。古人通过丧葬礼仪, 将现实社会的等级关系移植到了鬼魂生活的冥界。传统的丧葬习俗根植于古老的中华大地, 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一定影响, 兼容并蓄, 丰富多彩。从某种意义上说, 丧葬是人类社会的缩影,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丧葬习俗容纳的古代社会的信息量是其他礼仪风俗所无法比拟的, 是了解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第五篇:浅谈苗族丧葬习俗
苗族丧葬文化,爱与团结的碰撞
—以贵州松桃地区为例
姓名:吴小丽 学号:2012011211 班级:12级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贵州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其中贵州最多,遍布全省的各州县市。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松桃苗族自治县就占很大的比例,也最集中,并且松桃又是以苗族为主的一个县,苗族占全县人口97%,其余分布在毕节、铜
六、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等,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
苗族有苗族自己的文化特征,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松桃苗族的风俗习惯具有本民族的特色,特别是丧葬文化,整个丧葬过程十分复杂,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在丧葬习俗发展的过程中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松桃苗族丧葬习俗入手,对丧葬的过程、发展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做简要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贵州苗族丧葬习俗
一. 苗族的丧葬过程 1.临终尽孝
在农村地区,特别是以苗族为主的农村地区。大多是以氏族为单位的聚居。在贵州松桃也是如此,长期发展下来,家族就变得越来越大,成员也就越来越多,自然而然的血缘关系也就越来越淡。尽管如此,但在家族里面依然存在着因“爱”而“团结”的形态。农村地区的人民大多朴实善良、爱好和谐、团结友爱、尊重生命,对祖先、长辈总是很尊敬,尤为重视“孝”,正所谓“百善孝为先”,这一优良品德在丧葬文化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的青壮年都选择去外地打工,因此也就出现了许多“空巢老人”,子女都很少能陪伴在身边。但是,不管子女多忙,不管子女身在何方。在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作为子女的都要赶回来尽孝,女儿在这时候就要为老人准备好寿衣、寿鞋、寿帽(都是苗族特有的刺绣服饰),儿子则要请村上的中年人帮忙把早已经准备好的棺材从房梁上放下来,用黑漆把棺材刷好。并且都要在老人的病床前陪伴老人,照料老人的日常起居,不管多脏,子女都不能有一句怨言。同村的人们也会主动陪着主人家守候老人,以防老人突然去世却没有人知道。在老人临终之时,思想是一片混乱的,行为可能就如三岁小孩并且异常啰嗦,子女这时候就要十分耐心的陪着老人,仔细聆听老人的临终遗言,为老人尽最后的一份孝心。
2.临终停尸
在松桃苗族地区,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就要把老人从床上移到偏房,并在偏房的地上铺一个地铺,让老人睡在地铺上,寓意是在老人最后的时候,接一下地气,与地神打个招呼,以便入土的时候能得到地神的庇护。而且在老人临终的时候,如果子女还没有回来,家里的其他人就会一直提醒老人,让他清醒,一定要等子女回来。子女若是在老人断气的时候还没有回到老人身边,即使老人已经咽气,但是他的眼睛还是睁开的。直到子女回来用手让他闭眼。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在老人咽气的时候,子女们就会放声大哭,但是眼泪绝对不能滴在逝者的身上,意思是不能让逝者带着尘世的痛苦离开。一致于他的灵魂不愿离开,始终在家里徘徊,不能轮回。并且要马上在逝者的脚边烧纸钱,意思是送他上路。在老人辞世的第一时间,主人家就要跑到屋外放一串鞭炮,村里人听到鞭炮声和哭声就知道有人去世了,就会自发的来到主人家帮忙,而且是有丧事的主人家是不能进家门请人帮忙的。
2洗身穿衣入殓
在哭了一阵之后,子女就要马上为老人进行简单的梳洗,用从水井里面取回来的干净水为老人擦洗身子,还要检查老人有没有下身是否有屎排出,如果有家里人就会十分高兴,意思是老人为后代留下了金银珠宝。擦洗完了之后就要为逝者穿上衣服,并且是里三层外三层。一切都弄好了之后就把逝者搬进棺材里面(棺材都要放在堂屋,用两根长凳架在下面,头朝里脚朝外),并且要在他的嘴里放一个银饰或者朱砂,以防他到阴曹地府后告状,弄得人间不得安宁。之后还要把他的左手手心朝上,并且在手心里放一沓冥纸,意思是给他一个碗。右手手背朝上,手里放两根香,意为拿筷子。最后盖棺,盖好棺材后要在棺材下面放一个煤油灯,名为长明灯,要有专人看护,不能让灯熄灭,意为为逝者照亮轮回的路。
3报丧
在入殓好之后,主人家就会叫人帮忙去报丧,报丧又分亲疏关系,一般是逝者的兄弟姐妹要第一个通知,其次才是关系稍微有点远的。告诉他们哪天来吊丧。另外主人家还会安排另一个人去请道士和先生,先生就负责算时间,看哪天适合下葬,尸体要停放几天才能出殡。并且还要为逝者找好墓穴,让主人家提前去墓地挖一个浅坑。道士来了之后就会在棺材的两边放两条长凳,棺材的前面放一张高脚桌,在高脚桌和棺材之间放一块长木板,在木板上挂观音像和挽联。在屋子外面搭一个大棚,用三张凳子摆成三角形的样子(两张在下面,另外一张放在那两张凳子上),一共摆六、七个,并且在三张凳子上都要放一碗米,两根燃着的香和一个纸做的牌位。意思是请天上的神吃饭。在棺材的两侧也要摆上许多碗,在碗里放上米,把燃着的香插在碗里。而且要安排村里辈分比较老的老人随时加香和烧纸钱。如果尸体在家里停放一段时间,村里的人都会自发的和主人家一起守丧,白天晚上都有人守。
4吊丧
在上山下葬的前一天,主人家的亲戚全部都会来吊丧。辈分比逝者小的且相对较亲的,就会从大门口一直哭到棺材前,在棺材的两侧继续哭(千万不能在摆放逝者头部的地方哭,苗族是很忌讳的),诉说着对逝者的思念和不舍。这时候逝者的女儿就会出来陪着一起哭,哭了一会后,老人的儿媳和村里的相亲们就会来劝。到了晚上,道士就会为逝者念经,做法事,敲锣打鼓,一个主法师和一个副法师就对着棺材念经,孝子孝孙就拿这一根香站在堂屋外面,跟着法师对逝者进行跪拜。道士一念就要念一个通宵,逝者的子女、女婿都要陪伴道士到通宵。逝者的儿子拿着牌位,女婿拿着招魂幡,其他人拿着香,跟在道士后面围着棺材转(苗语叫做“打绕棺”),其中道士还会围着棺材表演(苗族叫“串绕花”),随后会有两个道士在棺材前面表演摔跤(苗语叫“甩抱腰”),接着会有一个道士拿一个两头都是火的竹竿进行表演。最后是逝者的女婿跪在棺材前面的桌子前,头低到地上,道士念着逝者的名字,拿着一个之人,从他背上过,俗称带逝者过奈何桥。敲锣打鼓要一直进行到凌晨。
5出殡
吊丧的第二天早上,要赶在天还蒙蒙亮的时候就把棺材移出堂屋放在大棚里面,等着村里的青壮年来帮忙抬棺材。大概六七点钟的时候,大家都来齐了,就用几根棕绳把大杠和棺材固定好,在棺材两头捆绑两根子杠。等着法师发丧。这时候孝女孝孙就要戴着长帕跪在事先准备好的草垛上,法师发丧了之后,专门负责放鞭炮的人就开始放鞭炮,孝女孝孙则要先几步走在队伍的前面,走一段距离就要背对着队伍的方向跪下,意为等待老人,这也是对长辈尊重的一种体现。
到了墓地后,法师开始念经,子女就跪在前面背对着棺材(逝者的脚部位置)哭,法师念完经后就开始撒“富贵米”,孝女孝孙就用衣服接住,然后就回家,并且不能回头,在回家的途中可以捡一些柴,意为“捡财”,回到家的外面有一盆用水和桃树枝泡着的米,所以送逝者上山的人都要拿一点米,吹到地上。才能进屋,进屋后把米倒进祖先的神龛里,把柴放在用来烧火的土坑里。法师和其他人安置好棺材后会对棺材进行简单的掩埋,吃过早饭后,村里的人就会和主人家一起去把坟垒好。这场丧事就告一段落了。
三、苗族为何如此重视丧葬习俗
人有生就会有死,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现象。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对于死亡,也许大多数人都会把它看作悲惨可怕的事情。但是在苗族人的世界里,死亡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并不可怕,因为他们认为生死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在这个开始里,他们可以重新开始,可以有新的生活。他们还认为每个人都有灵魂,而且灵魂是永恒存在的。“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是他们根深蒂固的心理观念。他们认为死亡是另一种生命存在方式的转换,对于寿终正寝的老人,他们认为这是一件喜事,一方面是让老人摆脱了尘世的苦难,另一方面是老人的逝世符合生殖繁衍的规律,减去了负担。正是对生死的独特认识,促使苗族十分重视丧葬习俗。
四、苗族丧葬习俗的意义
(一)积极的方面
1、丧葬活动为人们学习和交流苗族民间传统文化提供了机会。从丧葬习俗中,人们可以看到苗族人们对生死的认识和理解,丧葬活动中的敲锣打鼓、做法事、念经文等等,向人们展示了苗族的历史和文化,并使其得到传播和发展。促进了苗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对于后代继承苗族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丧葬活动是教育后代,协调人际关系,增强家族内聚力的重要机会。苗族通过丧葬的仪式,教育后代要尊老爱幼,多做善事,孝敬老人。这对不懂得孝敬父母的子女起到一个教育的作用。在丧葬活动过程中,即使是与逝者有过过节,甚至是深仇大恨的人,都会放下仇恨,不计前嫌的来帮忙张罗丧事,在这一过程中,心结也就自然解开了,邻里关系也就会更和谐,人们也就会更团结。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消极的方面
1.丧葬仪式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整个丧葬仪式都是对灵魂和鬼神的宣扬,认为鬼神能给我们带来福祉,也能带来灾难。具有典型的天人崇拜和自然崇拜,这与我们现代社会要求的科学发展是相悖的,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不利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2.丧葬活动花销大,会造成家庭沉重负担。丧葬活动从开始到结束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不管是请法师,还是日常开销和请酒,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于家庭富裕的来说,压力不是很大,但是对于相对比较贫穷的家庭来说,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办丧葬,就会给家庭造成经济负担。3.丧葬活动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劳动。在丧葬期间,村里的人都要来帮忙,就不能干农活,如果是在农忙时期,就会影响人们正常的播种、收割劳动,使农民的收入受到影响。而有丧事的人家,根本就不能进行劳作。要一直忙到丧葬活动结束之后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