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苗族文化

时间:2019-05-15 05:34: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品读苗族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品读苗族文化》。

第一篇:品读苗族文化

品读苗族文化

—黔东南苗族文化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的先民在先秦时代就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他们的历史可上溯至尧、舜、禹时代。传战国时期,苗族先民生活在荆楚地区被称为“荆蛮”。“三苗”后裔势力的兴起,大约在商朝前,成为后来崛起的楚国的主要居民之一。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因苗族先民生活在五溪、武陵地区而被称为“五溪蛮”、“武陵蛮”、“长沙蛮”等。到唐、宋及其以后时期,苗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繁盛,在祖国南方再度呈现出自己的重要影响,引起了唐、宋及其以后各王朝的注目。各中央王朝与苗族的关系亦日渐密切,对苗族的认识也有所增强,于是“苗”遂从若干少数民族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民族的族称重现于文献之中。现在苗族分布在状况,大约成形与汉唐时期。

流传于黔东南苗族地区的古歌《跋山涉水》这样描述了苗族先民的迁徙:“古时苗人住在广阔的水乡,古时苗人住在水乡边的地方;打从人间出现了魔鬼,苗众不得安居,受难的苗人要从水乡迁走,受难的苗人要从水乡迁去。”“日月向西走,山河往东走。我们的祖先啊!顺着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来西放。”他们追赶着太阳的足迹,他们相信“西方万重山,山峰顶着天,好地方就在山那边,好生活就在山那边。”苗族先民在压迫中迁徙,他们带着对新生活的期望,迁向陌生的领地。苗族从古至近代,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迁徙,形成了今天苗族的分布格局。

到了当代苗族聚居人数较多的地方还属贵州,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所以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而贵州苗族较集中的地方则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多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台江、雷山、丹寨、黄平、麻江等县市的苗族文化典型丰富,保存十分完好。

建筑—独特的吊脚楼

苗族人民依山为寨,聚族而居,住房却十分考究,其木楼建筑,清爽、秀气、朴实、大方,不用钉铆,独具风格。一幢幢风格独特的吊脚楼,浮沉于朝雾夕烟之中,有如海市蜃楼般的景象。苗族同胞大多居住在寒山区,山高坡陡,平整、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之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因此,苗族同胞历来依抱山势,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以为居室。名曰“吊脚楼”。

苗家吊脚楼,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之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取平。房顶除少数是用杉木皮盖之外,大多盖的是青瓦。

吊脚楼一般以四排三间为一幢。每排木柱一般有9根。每幢木楼,一般为三层,上层储谷可存放物件,中层住人,下层楼脚围栏立圈,作堆放杂物或关养牲畜之用。住人的层,旁有木梯与楼的上层和下层相接,该层设有走廊通道。在中堂这间屋的前檐下,都装有靠背栏杆。这里敞亮、舒适,既可凭高远眺,又可休息聚会,是各家人口盘桓最多的地方。劳动之余,男人们常在这里吸烟饮茶,谈古道今;妇女们常在这里洗染晾晒,挑花绣裙;儿童们常在这里读书学习,嬉戏

玩耍。

婚姻习俗

苗族婚姻的缔结,有“自主自由式”和“说合自由式”等几类。“自主自由式”是男女青年在“游方”活动中自由恋爱而结为夫妻的婚姻缔结形式,从认识到结婚,完全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拥有绝对的自主权。“说合自由式”是男女双方经过“游方”,感情达到一定程度后,由男家央请媒人到女家说合,征得女方父母同意后即定亲、结婚。“说合自由式”的另一种形式是先由老人提议,请人撮合,女家答应后,男女青年再通过“游方”建立感情,双方同意即可定亲,条件成熟后结婚。

“游方”又称“友方”,系苗语单译,是苗族男女青年进行社交和娱乐的一种形式。苗族小伙子和姑娘们往往通过这种活动结识朋友、物色对象或倾吐爱情。每当夜幕降临,外寨的小伙子们用木叶、口哨等为信号,把寨内的姑娘邀约到游方场来,有的是三五成群地站着(或坐着)轮番对唱,以唱可来幸友谊或表达爱情,有的一对一双地在唱情歌或倾心交谈。他们的言谈举止很有礼貌,对唱的情歌感情真挚,质朴健康,扣人心扉。若男女双方在多次游方中逐渐加深了解,心心相印了,就交换信物(如衣服、围腰、帕子、首饰等)。此后,双方随着爱情的发展,便可通过简单而神秘的方式成婚。

传统节日

黔东南境内苗族节日种类繁多,一年四季都有。在素有“百节之乡” 美称的凯里,民族传统节日多达135个,主要传统节日有芦笙会、苗年、吃新节、爬山节、姊妹节、木鼓节、斗牛节、牯藏节等。其中属传统节日姊妹节、龙舟节、吃新节、苗年最为热闹。

(1)姊妹节

姊蛛节,是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一带苗族的传统节日。有的地区自农历三月二十五开始过(秉县一些地区),有的地区自三月十五开始(如台江县一些地区),历时二至三天。相传,古时清水江边苗寨有一群聪明、美丽的姑娘,因居住偏僻,虽已成年却还未出嫁成婚。于是,其父母们商定,让姑娘们捕鱼虾做菜,蒸花糯米做饭,吸引外地小伙子前来讨花米饭吃。由此,男女双方建立感情,不久都到了心爱的人。时间一久,相沿成习,便演变为节日。节日期问,每户都要做姊妹饭,姊妹饭是一种经过染色、分甑蒸后再捏合在一起的彩色糯米饭团。红色象征爱情,黄色表示富裕_白色表明纯洁,绿色祈盼长寿,蓝色表示友谊紫黑色则示坚贞不屈。饭团晶莹透亮,香软可口,除自己食用外,还用以选择佳偶和招待亲友。姑娘们都会在饭团里面埋藏“小秘密”:藏着小竹钩的,意味着可与小伙子交朋友;藏着一双筷子或两朵花瓣,表示愿结连理;藏着辣椒、姜蒜的,则表示姑娘不愿与小伙子再交往下去„节日期间,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行歌互答,并有许多文体活动。外地朋友和远方游客至此,主人也会敬酒献歌,赠送彩色糯米饭团。因此,外国朋友说:姊妹节,是一个藏在五彩饭团中的“东方情人节”。

(2)龙舟节

每年农所五月下旬。清水江流域曲苗乡都要举办龙船节台江施洞一带的龙船节最为壮观。相传,苗族英雄久保斩杀清水江上的恶龙,为民除害,后人为纪念这位英雄,制成龙船巡江游弋,以祝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龙船由独术雕制的一只母船和两只子船捆扎而成,名为“子母船”,龙头长约2米,用水柳雕刻,除龙角外,还有一对巨大的牛角。参加龙船竞赛的人由鼓头、鼓手和水手组成。竞赛前,龙船会沿江接受鼓头亲朋好友赠送的鸭、鹅等礼品,并挂置在龙船颈脖,以显示其亲友众多和富有。竞赛时,鼓乐喧天,热闹非凡。

(3)吃新节

吃新节,是苗族集祭祀和娱乐为一体的重要的传统节日,苗族称为“努嘎西”(意为吃新米)或“努莫”(意为吃卯),在贵州除苗族外,还有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都有过“吃新节”的传统。过节当天,主人以公鸡、鱼肉祭供祖先,主客饮酒庆贺,次日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吃新节规模较大的有雷山望丰乡的乌香、西江、响楼、郎德、凯里挂丁、开怀、凯堂、旁海、台江台拱、排羊等处,人数均达上万人。集会的内容有斗牛、赛马、斗雀、跳芦笙、“游方”、打蓝球、田径赛、对歌、踩鼓等活动。(4)苗年

苗年,是苗族祭祀祖宗和庆祝丰收的最隆重的节日。苗族以十月为“岁首”,苗年也是“辞旧迎新”的节日。苗年一般在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或第二个卯日过,分三次,第一次称“小年”,第二次称“大年”,第三次称“尾巴年”,大年是苗年最热闹的节日。“大年”一般持续三至五天,有的地区持续十来天。“大年”这天,家家户户在祖先牌位、花树、岩妈等“神坛”面前摆上桌子,放上酒菜及糯米粑等物敬供,然后宾主举杯欢渡佳节。入夜,合家围在一起谈古论今,吟唱古歌、酒歌,谓之“守年”。第二天,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迎接新年。节日期间,老人们轮流宴请宾朋,青年们梳装打扮,参加跳芦笙、斗牛、赛马、游方等活动。苗年规模较大的有雷山西江、台江施洞和凯里挂丁等处,每处集会都有上万人参加,集会的内容有跳芦整、赛马、斗牛、斗雀、游方、对歌等等,男女青年各自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不同的活动。

银饰

银饰是苗族人最喜爱佩戴的装饰品,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它在苗族人民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实在许多民族也都喜欢用银作装饰,但无论品种还是款式都不及苗族,在黔东南苗族人民的银饰的种类丰富,可分为:

1、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2、胸颈饰:包括银项圈、银压领、银胸牌、银胸吊饰等。

3、手饰:包括银手镯、银戒指。

4、衣饰:包括银衣片、银围腰链、银扣等。

5、背饰:包括银背吊、银背牌等。

6、腰坠饰:包括银腰带、银腰吊饰等。

7、脚饰:贵州黎平个别苗族地区有戴脚饰的习俗,脚饰为扭丝状,儿童佩戴用来避邪。

苗族银饰做工精巧,颇具特色,它们是手工工艺的精品,如细小的银链是由数百个微型不到2毫米银环连缀而成,全靠银匠精心打磨,其精致的饰品不得不叹服。这与古老淳朴,独特精湛的银饰工艺技术和苗族审美意识心理是分不开的。如此才有了今天苗族服饰艺术这样地丰富绚丽。

民歌

黔东南被誉为“歌的故乡,舞的海洋”,这里的苗家人每天都生活在欢乐的歌舞之中,可以说是人类诗意的栖居,即人类自由自在地生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淳朴的原生态民族歌舞,体现了苗族同胞质朴的生态观点。

苗族的歌曲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祭祀歌等几种。飞歌是苗族音乐中富特色的体裁,多在山岗林野和田间地头演唱。特点是音调高昂,气势雄浑,节奏舒广自由,旋律起伏大。飞歌多用在喜庆、迎送等大众场合,见物即兴,现编现唱。歌词内容以颂扬、感谢、鼓动一类为主,过苗年、划龙舟等节日喜庆活动,一般要唱飞歌。飞歌题材内容极为广泛,堪称苗族歌唱艺术的瑰宝。

舞蹈

黔东南苗族民间舞蹈最常见的是芦笙踩鼓舞。舞姿可表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台江反排木鼓舞的节奏分明、动作热情奔放,被誉为“东方迪斯科”。丹寨的“锦鸡舞”也很有特点.这是一种男女混合的集体舞,数名男青年排成数行在前面吹芦笙做引导,数十名乃至上百名青年妇女排成长蛇阵紧跟其后,沿逆时针方向转圈,边转边舞。舞蹈以脚步动作为主,腰膝自然摆动,双手则垂直放松于裙边,舞步舒缓有致,在独具特色的服饰的衬托下,整个舞蹈就犹如锦鸡觅食,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除此之外在黔东南还流行有板凳舞、铜鼓舞等。

除了以上描述的文化外黔东南苗族的服饰也是最丰富和最漂亮的,尤其是女式盛装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手工刺绣精美、银饰亮丽、工艺独特、构图大胆夸张。其图案有苗族历史和民间传统故事中的人物和神灵,有大自然的动物花草,也有工整对称的几何图形。刺绣工艺手法有平绣、破绣、锁边绣、绉绣、堆绣、挑花、织锦等。一般一件苗装盛装要花费数年时间才能完成。在一座座依山傍水而建的苗族山寨木楼里,华贵的盛装把能歌善舞的苗家少女装扮得无比婀娜多姿、楚楚动人。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它经过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依然保留着它的那份淳朴、自然。它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它更显神秘,让更多的人因它而陶醉其中。

品读这样一个神秘的民族,让身处快节奏生活当中的我们得到了心灵片刻的宁静,自然的呼吸离我们原来并不遥远,只要我们愿意,愿意停下脚步驻足聆听,我们将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这种宁静让我记起我原来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只是生活的节奏太快,快得让我们忘记了初衷。我庆幸我是这个古老民族的一员,我愿意一直默默的守护着它,细细地品读它的神秘,它的朴实,它的宁静,它所带给我的力量。

第二篇:品读文化经典

品读文化经典,共建书香校园

书香与梦想起飞,读书与人生相伴;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书香飘逸校园;

用书籍开启智慧,让智慧点亮人生;

倡导经典诵读,弘扬中华文化。

读高雅书,做高尚人;

与好书做伴,与文明同行;

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同名著为伴,塑造美好心灵。热爱书籍,享受阅读,品味人生;

让学习成为终身的必需,让读书成为永远的习惯。走进文化经典,让书香的气息充满我们整个校园。让书香的气息透过心灵透过历史的烟尘,我用心灵去感知着热血凝成的中国文化。它激荡着我们多少莘莘学子,我们奋进,我们骄傲;我们自豪!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了翅膀。可见,书籍对于我们来说,何其重要。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书籍;一个人的自我完善,离不开书籍;一个民族的振兴,一个国家的强盛,同样离不开书籍。中华民族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光辉而灿烂的文化,我们看到长城的雄伟,故宫的博大,兵马俑的浩荡;同时,我们没有忘记虎门的硝烟,圆明园的火光以及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辽阔土地上的践踏。

“书籍是时代进步的阶梯”,它开启人类的智慧,塑造时代的伟人。一本好书,能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变得文明和富有爱心;一本好书,能激发我们的斗志,让我们拥有向上的动力;一本好书,更能给我们启迪,让我们获得无穷的智慧。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书香校园是一种氛围,是一种整体风貌, 也是校园文化的一种集中显现,更是学校人文传统和优良校风延伸的基础。走进博大精深的书香世界,我们虚心聆听古圣贤的谆谆教诲,尽情领略文人骚客...我们要从书籍中品尝文化盛宴,在校园里享受氤氲书香腹有诗书自华,走进博大精深的书香世界,我们虚心聆听古圣贤的谆谆教悔,尽情领略文人骚客的奕奕风采;走进百花齐放的名著领域,我们享受着知识的阳光雨露,悠然徜徉在智慧的海洋。“文墨之香飘满长春的心海,激情岁月徜徉经典的殿堂”“厚积薄发,用书记点亮人生,让感动溢满校园,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等等。这些都是莘莘学子在长期学习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书香文化,它是一口掏不完的井,是一座掘不尽的矿。从文化中来,到文化中去,让知识的浪花,滋润你的肺腑;让感动的箴言,树起你人生的路标!关注校园书香,让书香飘满校园,让我们品读文化经典,共建书香校园吧!

第三篇:苗族文化风情简介

苗族文化风情简介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共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苗族现有人口739.8万人,在所有少数民族中仅次于维吾尔族、蒙古族、壮族而超过我们所熟知的藏族(总人口459.33万人)排第四位,作为第四大少数民族,我们对其却知之甚少,甚至还不如朝鲜族、傣族了解的多,最早关于苗族的了解,莫过于三国时期为平南方蛮夷之乱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典故,而当时蛮夷之人即指苗族,孟获则是苗王,当时故事的发生地是现贵州黔东南的从江县。

现在苗族居聚地主要分布在贵州黔东南、湖南西部、及云南,少数分布在广西、四川及海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其整个地区以苗族为主,苗族人口超过400万,占全国苗族人口的一半以上,而与黔东南苗族相邻湘西及云南的苗族也是其分支,至今还有往来。

苗族作为第四大少数民族,有其源远流长、神秘多彩的民族文化,比较具有神秘色彩的如传说苗族的蛊术及赶尸,这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都有体现,赶尸已无从考究,但蛊术据传民间还有,这里不必多讲。苗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主要还是体现在其建筑、服饰工艺、歌舞及饮食等方面:

1.苗族建筑

苗族居住地多位于山间水边,山间盛产木材,因此其房屋多为木结构的吊脚楼。建筑在山里的吊脚楼,或单独分布在山脚、坡上,或聚集成群从山顶一直蜓绵于坡底,其保存最完整具代表性的要数贵州黔东南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西江千户苗寨也是当今苗族文化的心脏。从结构功能上分,吊脚楼一般分为两三层,上层住人,下层堆放杂物。现在相当多的吊脚楼已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看上去古色古香,别有一番味道,而现在苗族年轻人仍以能建造一座吊脚楼为荣。2.苗族服饰工艺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华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从工艺上讲苗族服装以苗绣或蜡染为主,都是以纯手工制做,节日装以苗绣服装为主,便装以蜡染服装为主,现在一套完整的苗绣服饰(包含银饰)价值两万多元,每个苗族姑娘都以有这样一套服饰为荣。千百年来,苗族特有的劳作生活、民风民俗、古老传说、神奇故事,为苗族手工绣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艺术养分。苗绣女看似不经意间的一针一线所绣出的图案,无不展现出奇思异想,无不蕴涵着神秘、幽远、自然、古朴,而又耐人寻味的艺术风韵。苗族手工绣着色热烈大胆、张扬鲜活、苗绣女常用反差大而对比强的手法,把色块的分割与组合运用到极至,使苗绣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强烈的震撼力;苗族手工绣常用平绣、绉绣、辨绣、数纱绣、十字挑花绣、破线绣、细线绣、堆绣、盘筋绣、打籽绣、绞绣等多种艺术手法,据目前收集的手工绣绣法就有几十种之多,其作品变化多端,精巧夺目,妙不可言。最让人着迷的还在于每一幅苗绣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绝品”,其色彩与图形绝不与其他作品相同,因而极具收藏价值.,苗绣和蜡染除了用在服装上外,还广泛应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窗帘、桌布、床单等,艺术形式上有各式的背包、壁挂等,其中的一些精品更是价值不菲,如去年的一套收藏近百年的苗绣拍卖出30万人民币的价值,从针法上讲,以破线绣最为昂贵,其一平方的破线绣法的苗绣在市场上能卖到万元以上,现在有不少国外的游客专门到苗族民间去寻找苗绣及蜡染的精品用以收藏。

银饰也是苗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苗族中有“穿金显富贵,戴银保平安”的说法,其寓意无非戴银要好过穿金,苗族人认为:戴银饰时银的颜色可以显示人的康健状况,如果银的色泽发亮说明这个人健康状况很好,色泽发乌说明健康状况不太好,所以苗族人从头到脚都是银,银花冠、银项链、银项圈、银手镯、脚镯、以及镶嵌在衣服上的各种银饰,苗家姑娘节日盛装时所戴的银饰足足有10斤以上,正因其银饰的名目品种繁多,并且每个苗族村子中都有自己的银匠,当地的汉族人干脆就把银称作“苗银”,以表示银饰在苗族中的地位。

3.苗族歌舞

苗族的歌舞多在节日时或来客人时表演,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即清明)、龙舟节(即端五)、情人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大约在每年的十一月份,每到过苗年时,苗族人便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吹芦笙、歌舞、斗牛、斗鸡、斗狗等各式的节目,其中以吹芦笙及歌舞最为普便,在节日期间万人盛装,云集广场,男的吹起芦笙,女的和着芦笙的节拍跳起芦笙舞,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围一圆圈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竞赛性的芦笙舞一般在节日或集会上由少数技巧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动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难动作,很受群众欢迎。除了芦笙舞外板凳舞、铜鼓舞也比较普便。

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之所以称为“飞歌”,其起源于苗家青年男女对歌,倾诉真情时相聚较远,男的在这边山,女的在那边山,高亢嘹亮的歌要从山这边“飞”到山那边才能给心仪的对像表达心声。除了飞歌外还有苗族的祝酒歌也是一大特色,每当远方的客人到来时,苗家人摆起丰盛菜,斟上自家酿的酒,叫出家里最漂亮的姑娘,以歌劝酒,歌词融入欢迎祝福之意,这时你喝也得喝,不喝也得喝,苗家人以些来表达他们的好客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这种原生态的歌舞也逐步被外界所认知,如2006年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时,黔东南州选送的《蝉之歌》获得大赛银奖;2007年春节晚会时,在演唱各少数民族的祝酒歌时便以苗族歌手阿幼朵演唱的苗家祝酒歌为压轴戏,阿幼朵的飞歌也曾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响起;2007年5月温总理出访日本时随行人员中就有从贵州黔东南民间选出的苗家歌手为日本友人表演苗族飞歌。4.苗族的饮食

苗族喜食酸味和辣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汤、酸汤鱼等。带辣味的菜肴更是口感各异,又分为油辣、糊辣、青辣、酸辣、等几大系列,有的辣而酸、有的辣而香、有的辣得令人张口咋舌、大汗淋漓。

苗家菜肴突出酸。贵州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的民谣。酸汤的制作主要分为麻辣酸、米酸等,完全靠生物自然发酵而成。毛辣酸在当地俗称红酸汤,以新鲜野生麻辣果(即野生番茄)和红辣椒为主料,把麻辣果及辣椒切碎,加以相应配料,放入坛中密封三个月以上,经过发酵后即可开坛食用,红酸汤以酸辣为主,主要用来煮食各种肉类,如鱼,鸡,猪牛羊肉等各种荤菜类火锅;白酸汤主要以糯米汤为主料发酵而成,白酸汤以酸为主,主要用于煮食各种蔬菜,普便是把四季豆、豆芽、包菜、青瓜等一起煮,无论是红酸汤还是白酸汤,在煮食时一定要放入苗家所特有的调料--木姜子,木姜子是贵州黔东南所特有的,并且是野生的,因海拔高度的关系在贵州其它地区也没有,只有放入了木姜子,酸汤类的菜才能算完美,所以木姜子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效果,酸汤家家会做,食之口舌生津、开胃消食,夏天食用更可解暑,有爽口提神、杀菌消毒、去油腻化脂肪、健脾防结石的功效。

苗家人也喜食辣,其辣又与四川的辣不同,不像四川那样多用干辣椒而且油多,苗家菜多用青辣椒或自家腌制的泡椒,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青椒童子鸡火锅,泡椒牛肉火锅等,往往是半锅辣椒半锅肉,这里特别说的是,苗族的泡椒与我们通常所见的泡椒亦不相同,其选用细长的尖辣椒,分青色和红色的分别封入坛中泡制,青色泡椒出味,红色泡椒配色,苗家泡椒做出的火锅可谓色味俱全;苗家喜食辣还从一个方面看得出来,即使是用辣椒类做的火锅,里面有半锅辣椒,苗家人食用时还要蘸其它辣椒蘸水(即我们通常吃火锅用的调料),蘸水的调料主要是辣椒、蒜泥、姜末、葱花、香菜、花椒等酌情添减。蘸水的辣椒也有讲究,有的有香喷喷的干辣椒面,有的把尖细的青辣椒或朝天椒在炭火上烤,烤到适当时候再捣碎后再做蘸水,大多人尤其偏爱后者。

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滚山酒、双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酒多是自家酿制的糯米酒,杨梅酒。拦路酒是指在重大节日时,过路人通过时,如有苗家人正在饮酒,过路人必须喝三杯酒才能走;进门酒多在接亲时,来接新娘的人要想进门,必须喝杯酒才能进门,否则是接不走新娘的;特别一提的是苗家的滚山酒,多在清明时,清明时苗家人挂清时(即扫墓),往往聚集很多亲戚朋友,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一早上山,在山上墓前选出一块空地,主人家杀猪祭祖,放鞭炮,仪式完成后,在山上支起大锅,生起火,煮起肉,煮好后大家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吃肉饮酒,直到日暮时分,才结队下山,而往往这时总有人喝醉,不能走路,就顺着山路往下滚,滚山酒由此得名。

第四篇: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调研地点:湖南省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扭仁村、高通村

调研对象:当地居民、学生、游客等

调研时间:2010年7月7日至2010年7月16日

1、苗歌

听扭仁小学龙校长、麻老师及麻志官老人说起:苗歌对上一辈的人来说就像我们现在的必修课,它主要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贺喜歌,庆典歌,其中用到了许多隐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法,且这些喻体大都来自自然的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因此唱出的歌也都是取自生活反映生活,需要演唱者有较高的观察、鉴别、领悟和创作能力;可称得上是心灵的造化,自然的灵现。苗歌一般没有音乐伴奏。

2、苗鼓

居村民介绍,凤凰苗族鼓舞,大体上可分为猴儿鼓和花鼓两大类。猴儿鼓是娱乐者模拟猴子的动作翩翩起舞,其动作诙谐,难度大,舞得好的人不多;花鼓异常柔美,异常抒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在凤凰腊尔山、山江、麻冲、落潮井一带苗区十分流行。

打花鼓(即花鼓舞)一般是两个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还有一个站在鼓旁敲击鼓梆,控制舞蹈节奏的,谓之敲边鼓。花鼓的基本功有三:一是手功,二是腰技,三是步法。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两种,步法是否踩到点子上,直接关系到花鼓的“套路”,因此至关重要。

3、苗舞

盛传在湘西凤凰的苗舞主要包括:竹竿舞和三人鞋,这两种舞蹈简单易学。例如竹竿舞据说是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平行摆开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最好能跳出潇洒自然的动作(我们的两位队员尝试了一下,跳了几下下就被吓得跳了出来)。

三人鞋也是很有趣的,三个人同穿一双“鞋”(两根长板),苗家姑娘们很厉害,还能跳出优美的舞姿,节奏感很强,游客观众们惊叹不已。

4、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主要表现在:服装、头饰、银饰、银梳、银镯、银项几个方面,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现在他们只有在传统节日、喜庆的日子才穿上本族传统服饰。

5、苗族传统节日

湘西苗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开年节、四月

八、龙船节、六月六。节日那天,村民都身穿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

6、苗族待客礼仪

当游客们进入苗寨时,苗家人们会进行苗家拦门“三道卡”风俗,即“卡歌”、“卡鼓”和“卡酒”。所谓“卡歌”,即当远方的客人到苗寨来做客,苗寨里的青年男女要肩拱肩、手拉手,用对歌的方式来表达对客人的热情欢迎;“卡鼓”,即在进苗寨的路上,苗家阿姐阿嫂们会用击鼓拦门的方式,同客人比试鼓艺,并展示苗家人多姿多彩的鼓舞智慧;“卡酒”,即好客的苗家人在寨门口端着自家酿造的包谷烧或米酒拦门,苗家人将农事或家事编成苗歌后向客人提问,客人答对并喝下拦门酒,则表示客人看得起苗家人,客人方可入寨并被试为最尊贵的客人。这是非常典型苗族村野文化。

6、湘西苗族文化现状

苗族人们的能歌善舞以及对歌舞的热爱在这里表露无遗。记得我们到达的那天已经晚上十一多了,可村里面那回荡的苗歌丝毫没有疲惫的感觉,一直延续到晚上十二多才停下来!调研中还得知扭仁村是周围人口较少然喇叭最多的村,通宵达旦的歌声在这也是常有的事。

调查中发现这里的小孩几乎都不懂不会这些传统的东西,一方面是他们的父母很少有时间也没有这份心去教他们,另一方面是他们自己不喜欢难得静下心来学习。当然这其中更大的是没有被重视起来,社会风气和现状的驱使,大家都在忙于为生计奔波跟本就难以顾及这些。平时的对唱更多注重于各自的一种休闲和爱好,而没有想过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些事实的反映不得不让我们为祖国文化遗产的继承感到担忧,即使在这种地方都被利益深深的覆盖那些所谓的保护政策起到的作用实在微乎其微。当然这也不是一个政策那么简单的事情,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不仅需要整体形式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更需要苗族同胞们乐于奉献,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维护和继承祖辈的传统。这些都需要社会力量和国家政策的相应扶住,毕竟民以食为天只有在解决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后人们才能把多余的精力投入到精神世界里。值得庆幸的是在我们回来的前一天,麻老师跟说了许多关于苗族文化方面的事,最后还拿出了他自己的一本根据一段发生在清初民国时期的追求爱情自由的故事。并告诉我们他将用他的一生来继承祖辈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并将其传承下去……

第五篇:黄平县苗族丧葬文化

黄平县苗族丧葬文化

黄平苗族丧葬为土棺葬,因死者年龄、死因有别,其葬礼各异。六旬以上寿终正寝者,葬礼尤为复杂、隆重。安葬前后有整容、沐浴、穿寿衣、报丧、杀牲、守灵、开路、出殡、入殓、退魂、服

三、烧绳、禁忌等过程。

整容 老人病危,命在旦夕,为方便照顾病人,将病人移至火坑边临时搭的简易床上(或地铺),亲房一同陪护。将落气时,孝子以背靠或扶老人坐。落气后,及时按摩亡者眼、嘴、手,使其瞑目、闭嘴、握拳。鸣放鞭炮报丧,寨上人闻讯,相继前来帮忙、守灵。

沐浴 托一男性长者去水井边取水,到井边先丢下几分钱,意为将钱买水,才舀水回丧家,待水烧温热后,孝子替死者象征性洗身,主要把脸部洗干净。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各擦三把至肚脐眼,洗尸者,如抓空气一样抓三把放入自己衣袋内,意为将“荣华富贵”抓回,不给亡者带走。洗尸的白布帕,丢在洗尸盆内,置于死者在世时的床脚。

穿寿衣 洗尸毕,给死者整容穿寿衣,寿衣多以棉布或丝绸为料精心制成。男性死者须剃头修面,穿长衫马褂,腰带置于腰上而不打结。衣合拢而不扣,左襟在下,右襟在上,与在世人相反,谓之“殓衣皆左衽,结纹而不纽”。头包六尺长头帕,足穿鞋袜。女性死者穿百褶裙,上衣是最精致的苗族老年妇女盛装“欧善”(古盛装)。衣襟着法与男性死者同,左手握一块雪白毛巾,戴金(银)手圈、耳环(忌铁、铜质),酷似要走客、赴会的样子。整容着装后,置于堂屋的灵床上,头朝神龛,足向外。灵床两侧置简易木凳,供来吊唁守灵者坐。死者头旁,用菜油灯点,谓之“长明灯”,忌用桐油。供桌上有饭食、酒肉、糖果奠祭死者。不隐尸面,前来吊唁的宾主,随时可去瞻仰死者遗容,妇女们还往往看死者寿衣挑花绣朵的工艺。女性死者的寿衣乃是她在生前的一件精美的艺术佳品。

报丧 丧主请巫师择定安葬日期后,托男性青年,两人为一路,由近及远分头去亲戚好友家报丧。现今多用电话通报。报丧人无论天晴下雨,均须带雨伞。每到一家不吃饭也得喝水才离去。报丧内容为亡者的死期、享年、入葬日期等。亲戚家闻讯后,备敬奠丧礼,如期前来奔丧。如死者系女性,办丧事多征求舅爷意见。丧席请舅爷客人在堂屋就餐,以示尊重。前来吊唁的各路客人,权衡亲疏关系,送大米几百斤,鸡或鸭一只,帐单一幅,鞭炮香纸祭奠。凡送帐单都撕下约二指宽的帐单条退给送帐人,拴在衣带上,谓之“退魂”。寨邻前来吊唁,均送大米一升,如丧家缺柴火、蔬菜等,寨邻自动找来相帮。女婿抬活肥猪一头,糯米饭一挑,大米数斗,帐单、酒、鞭炮、香和纸钱等,另请唢呐,邀约房族十至二十人,一路吹吹打打前往奔丧。各路来宾均自备白酒若干,以备夜间饮用。

杀牲 办丧事,丧主都要杀猪或杀牛马祭奠死者亡魄,谓之“杀牲”,让死者到阴间去得以喂养。过去,苗族男性老人亡故,家境稍好的,除杀猪外,往往还要斩牛砍马,尤其是亡故者在世时酷爱放牛打架、赛马的,亡故时须斩牛砍马。有的亡故者在遗嘱中嘱托子女为其斩牛砍马。苗族信神,认为人死后有灵魂存在。所以杀牲一是交给死者带到阴间去饲养,也同在世一样,照常放牛打架,参加赛马。二是用以飨客。杀牲时,将牲口拉到门外,以棉线系住牲口,线之一端牵至死者手拉着,由巫师念词交给死者,才拉去宰杀。客人送来祭奠的鸡鸭,在垒好坟包后,按主右宾左在墓前宰杀,扯几片翅羽毛插于坟包上,鸡鸭带回丧家待宾朋。斩牛是斩水牯牛,须选择宽阔平坦之地为屠宰场。屠手都是力粗胆大的壮汉。孝子有几弟兄,还请巫师占卜选择其中一人充当屠手。如孝子因种种缘故,无能力和胆量充当屠手,也得提刀在牛旁比试一下,尔后托人代杀。斩前,用一根长约五尺的竹竿,另一人提刀(也是屠手一人完成的)。刀长三尺多,拉牛走几圈后,看准机会,用力一压竹竿,牛头自然高昂,牛颈绷直、绷紧,屠手对准咽喉起刀用力刺去、抽出、甩刀,喷血如柱,任牛狂蹦乱跳,血止倒地,不复二刀。看热闹者,人山人海,欢呼呐喊,好不热闹。有的还在大树的树枝丫上悬挂若干块牛肉。如将某块牛肉戳落下来,就归其所有。观者疾呼呐喊,气氛十分热烈。新中国成立后,少有杀水牯牛的,但有杀黄牛的,其目的是用牛肉来飨客。因不交给死者,所以杀法与平时杀牛无异。砍马是大户人家的事。砍前须备鞍,由一男性牵马(一般是以高价雇请流浪的乞丐充当)。牵马者身背一只放有镰刀的马草箩,将马牵到灵堂前,由巫师念词交给死者。出殡时,仍背马草箩牵马至墓地,待垒好坟包后,牵马回丧家,再牵出去宰杀。意为让死者牵着马去。牵马者被视为到阴间去为死者终身做奴。砍马时,屠手左手牵马行走,右手突然起刀砍马,甩刀,只是一刀,任马狂蹦乱跳,直至倒地。新中国成立后,人人平等,即使砍马,也免去了身背马草箩的马夫。牛、马肉用来给宾主共食。旧时,人们还可以用竹篾扦穿着一串煮熟的成片牛马肉带回家去诓娃娃。马鞍挂于妥当的地方,牛角置于堂屋中的神龛下方,世代相传,永作纪念,以示对亡故老人的缅怀。

守灵 人一死至入葬前都守灵,守灵者多为妇女,按主左宾右就坐于灵床两侧。前来吊唁的妇女一到灵堂皆哭丧,妇女不哭丧,被视为不悲痛或不会哭歌。前来吊唁的男人跪于灵床前焚纸点香,少有哭歌者。哭丧歌无人教,平时也不准练习,皆是解景生情,临时编造。哭歌者按称谓唤死者名,内容一般是:配偶哭诉丈夫死后,自己拖儿带女的艰辛,为儿女创家立业之艰苦,遇事无人相商之难,呼唤死者还阳,表达对死者的挽留及衰思;姑娘、儿媳哭述老辈死后自己生活道路的艰苦,遇事无人教育之难,表达老人养育之恩;兄嫂弟媳及其他人多哭诉死者为人美德,一生勤劳等优秀品质,呼死者还阳,表达对死者怀念。哭歌者声泪俱下,听者无不悲伤。守灵至深夜喝宵夜酒,酒款由各路客人筹集。是时,男人们要做的事已基本就绪,陆续到灵堂守灵,灵堂坐不下,可在院坝围圈就坐听妇女哭歌。悲恸之余,宾主互猜谜语,调节情绪,消磨长夜。谜语皆为话丑理正的事物,猜到精彩处往往引得满屋哄堂大笑。猜谜语仅限于老人亡故,其他人死亡的场合不做此活动。

开路 出殡前,请巫师“开路”。开路前先“开灵”。房族各户将煮熟的糯米饭,做成小圆团和切成片的猪肝一碗到灵堂给死者开灵,由巫师交给亡魂吃饱喝足后好上路,并请亡魂给在世生人多福平安。巫师按先主后宾(宾限于女婿)兄弟排行,每叫一家,念咒毕卜一卦,获顺卦者,巫师将其一碗糯米饭和一片猪肝给其食之。不是顺卦者,巫师将其一砣糯米饭和一片猪肝丢在门外给那些饿鬼吃,以消灾驱邪。“开灵”毕,孝子孝孙、女婿外孙,按其家庭或房族习惯,或披麻戴孝或头系麻线,跪于灵床前,巫师手拿一只鸡,肩扛柴刀和几片芭茅草,肩挎一圈白线“开路”。先述生死乃自然规律之典故,呼死者名,复述鸡给亡魂引路,给亡魂报告时辰,啄去路上遇到的蜈蚣,告诉亡魂“鸡飞你(指亡魂)捉翅,鸡跳你抓尾”,再述遇险阻如何通过,遇江河如何渡过,指引亡魂走过“赛马道”,穿过“芦笙坪”,最后到祖先居住的东方,与祖先同桌就餐饮酒。开路毕,巫师将开路鸡在门砍上搭死,甩出门外。灵堂哭声大起,将死尸置于担架上,用白布隐去尸脸捆牢。

出殡 先由孝子抬死者出门,寨人帮忙抬去(抬时忌换肩),巫师肩扛柴刀、芭茅草于前开路,后为一长者手执火把,一人丢钱纸买路。后为抬死者的和送行队伍、唢呐等,一路放鞭炮。八九十岁的老人去世时,一些人家还吹芦笙、牵马送葬。

入殓 苗族安葬是土棺葬,苗族多信神,崇拜地龙神,认为死人葬入好墓地,可给后人带来福荫,有“一人睡觉百人吃饭”之说。请阴阳先生择地,地基择定后,临出殡前,请五、六人拿香纸、酒、刀头猪肉到墓地挖穴。先在墓地中祭供酒肉、烧香纸,一是祭祀地龙神,二是意为已将钱为死者买下这块墓地。而后把这砣泥土带草香纸灰取出,搁在一边,待垒好坟后,置于坟包上,挖穴时忌说不吉利的话。巫师在挖好的墓穴底埋入5个银窝,用大米画太极八卦图,书“荣华富贵”大字后,放鸡跳井,在穴底焚化钱纸,将棺木“下圹”。孝子脱鞋在棺木内垫白棉纸9张或11张,留一张放入自己的衣袋。垫纸毕入殓。孝子将三片银子放在死者嘴边、腰上、手上,给死者在路上买水喝,去做生意,一本万利,遇好朋友打平伙等。清棺,再次整容,是女性死者,取出头上的木梳(待烧绳时烧掉)。六旬以上死者,如牙齿完好,须敲掉一颗,以示死者年事已高,民俗有称“凿齿之民”。盖棺留缝,孝子在棺前跪下,唤死者三声,并叩三个头,表示与死者从此分离。巫师给送葬的在生人退魂。巫师于棺木上用柴刀棒敲打棺木,给死者指出东、西、南、北方向。划竹水,教死者不要喝混浊不,要喝清水。然后使棺木合缝,孝子、女婿等,按主左宾右每人挖三锄泥土盖棺,并述:“挖金土银土盖你了公(或太)”。众人帮忙垒好坟头,按主左宾右,将奔丧客人和丧家祭奠的鸡鸭在墓门杀了,扯翅羽毛插于坟包上。墓上搁一双草鞋给亡魂上路。墓前放酒杯两个、土罐一个。垒毕,送葬的客人将带去的米酒、糖果、花生、葵花等分发给在场的各位亲朋好友,或将礼物向空中抛撒,让人们争抢,意为分享死者送给的荣华富贵。血亲姑娘、儿媳打伞按宾右主左,各绕坟墓一圈或三圈,离去。之后,主、客放鞭炮、烧香纸给死者,安葬完毕。回到丧家后,丧家摆下宴席,答谢帮忙的亲友和前来吊唁的客人。酒饱饭足后,各路客人将带来的糯米饭馈赠给寨上的人,并把自带的白酒酌给丧家主人和厨房帮忙人员喝,表示消灾驱邪,大家平安。厨房代主人馈赠客人一小块猪肉带走,抬猪奔丧女婿丧主馈赠猪腿一只。死者是女性,舅爷回归时,将带有尾巴猪腿一支和一块猪肉作为一挑送给舅爷,懂理的舅爷留下那块猪肉,只要猪腿,猪尾巴是不能要的,舅爷要亲自割下,留给丧家,如舅爷不割下猪尾巴,视为他的姑妈死了,此门亲戚也就断了,此后互不走访,如舅爷要了那块猪肉,被视为不懂理。客人离去,走至院坝,路旁鸣放鞭炮,丧方禁忌用言语相送,更不能说“去了又来”之类的话。客人返回时,寨上中年妇女在门庭院坝或路上与客人争抢送给客人带走的物品,拉拉扯扯,推推攘攘,热闹一番。当客人真的走时,妇女们将所抢的东西交给客人带走,只招手相送,而不言语,各自离去。

退魂 葬后第三天拂晓鸡鸣时分,丧主偕同房族三、四人到墓前“喊亡魂回家”,避免在路上遇到别人。快到达时,捡一块石块掷向坟包,大声喊:“呸!谁(指邪魔)不要在那里,我们来喊我爸(妈)回家去。”返回路上,凡遇过沟、下坎、过桥,均一一告诉亡灵,让其小心。走到家门口,喊:“我们喊公(太)回来了。”在家等的族人答道:“好!回家了就好。”开门相迎,将死者在生时穿的鞋放在一坐凳前,表示亡魂已坐定。

服三 喊魂回家后,待到天亮,房族亲友到墓地,把坟包进一步垒好,宰鸡杀鸭、烧香化纸、鸣放鞭炮,谓之“服三”丧家备酒肉招待众人。

烧绳 服三的当天,请巫师念词烧绳,意为把抬死人的绳子烧断了。新中国成立前,丧家将埋人那天的剩饭,以酒曲发酵,7天或21天后,酿成酒,以招待回来参与“服三”垒坟的姑娘女婿和亲朋好友,谓之“烧绳”,此习俗现已废除,在服三的当天一起进行。

葬后禁忌 葬后49天内孝子不在外歇客,不剃头,忌食鱼鳅、黄鳝及坛装食品,丧家三年内不接龙灯,不在家养蚕。

非正常死亡者,虽也土葬,但极简单。认为此类死者不干净,祖宗不要同路,他们不能上天,也不能投胎做人,而变鬼作祟,故不给死者开路,仅以木匣埋葬。如死于屋外,死尸不能抬进家。请巫师宰羊超度后,方可进屋。产妇死,不设灵堂,出殡不许由大门出,由侧面拆墙抬出。也不许与祖坟葬在一处,多葬于山沟河谷偏僻处。小孩死亡,当天埋葬,意为跟太阳或月亮同去。小孩死,停放于簸箕上,以木匣装尸安埋,坟包上以一破斗笠覆盖,压上几砣泥土。

下载品读苗族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品读苗族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山州苗族文化(大全5篇)

    文山州苗族文化 苗族 文山苗族的祖先是距今5000多年前,黄河下游一带生活的一个部落联盟,被叫“九黎”,其首领是蚩尤。因与黄帝为首领的部落发生冲突,被其打败,九黎部落举行了大规......

    台江苗族的龙文化

    台江苗族的龙文化 我们知道,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东方民族的象征。何为龙呢?《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三种解释:一是指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

    盖赖苗族文化艺术节

    我的盖赖苗乡之行 得不说这次来到打鱼实习实在是太幸运了。为什么这样说呢?这 就要从民族说起了,在十一月十三号到十五号这几天刚刚举行完 三都县首届少数民族艺术节,马上就迎......

    苗族斗牛的文化内涵

    苗族斗牛的文化内涵 苗族斗牛是指人们让两头水牯牛以角相抵斗以争胜论负的活动,被称为“东方式斗牛”。典籍、诗词、舞蹈、传说、鼓社记载斗牛;传统斗牛自由组合,不决胜负,现......

    学习苗族文化的感悟

    学习苗族文化的感悟吴新莹曾有人言:“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性格,是一个民族骨子里流淌的血液。”而身为苗族同胞的我们,如果对于我们的文化不闻不问或不清不楚,那么我们做人便......

    英语课的演讲稿--苗族风俗文化

    英语课的演讲稿--苗族风俗文化 good afternoon, everybody! today i would like to talk about customs of miao nationality in our country. now it has a population of......

    英语课的演讲稿--苗族风俗文化

    Good afternoon, everybody! Today I would like to talk about customs of Miao nationality in our country. Now it has a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7 million. Half of......

    浅谈苗族风俗与文化(合集)

    浅谈苗族风俗与文化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