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斗牛的文化内涵

时间:2019-05-15 03:4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苗族斗牛的文化内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苗族斗牛的文化内涵》。

第一篇:苗族斗牛的文化内涵

苗族斗牛的文化内涵

苗族斗牛是指人们让两头水牯牛以角相抵斗以争胜论负的活动,被称为“东方式斗牛”。典籍、诗词、舞蹈、传说、鼓社记载斗牛;传统斗牛自由组合,不决胜负,现代斗牛分组、拈阄、定时、淘汰制,决胜负;苗族斗牛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斗牛,就在于苗族斗牛是苗族牛图腾崇拜的遗迹。

斗牛又叫“牛打架”,是指人们让两头水牯牛以角相抵斗以争胜论负的活动。据调查,开展斗牛活动的地域主要在黔、湘、桂、滇、琼等地。目前斗牛活动规模最大的要数贵州黔东南地区。爱好斗牛的民族有苗族、侗族、布依族、壮族、汉族、水族等,其中又以苗族最为突出。西班牙斗牛是人与牛斗,苗族斗牛是牛与牛斗,被誊为“东方式斗牛”。苗族斗牛促进了苗族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是苗族人民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

关于斗牛,苗族有很多的美丽传说。在黔东南苗族,“传说‘姑昂’(苗族始祖)把生下来的肉团砍碎撒在山坡上,便变成了无数无手足的子孙。那时候,牛是他们的伙伴。有一天,牛要求“姑昂”让他们打架。“姑昂”同意了,并让“板告”去帮牛装角,叫“板央”去装“梳子”(牛的旋毛),装好后,它们就打起架来。从此以后,苗族在祭祖时,便叫水牯牛来打架,随后就杀它来代替无手足的娃儿,使子孙不断繁荣,这以后就形成放牛打架和杀牛祭祖的规矩。”既是鼓社祭的来历,也是苗族斗牛的来历。苗族喜爱斗牛,一是为了娱乐,让人们过个快乐节日;二是看谁饲养的牛身肥体壮;三是祈讨吉祥,如果牛肯打,打得凶,预兆年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苗族的文化心态。

鼓社,俗称吃鼓脏,又称为“鼓藏节”、“祭鼓节”、“吃牯脏”、“鼓社祭”等等,苗族称为“篓江略)”、“能纽”“(吃鼓)”、“能扶类(吃公水牛)”等,它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组织,一个鼓即一个共同祖先。吃鼓脏是苗族杀牛祭祖最主要的仪式,也是苗族规模最大的祭祖活动。吃鼓脏主要在贵州黔东南、黔南、黔中等地,吃鼓脏还要推选牯脏头。一共选出五个牯脏头,即“鼓头、发财头、桌子头、接待头、保卫头。”吃牯脏过程复杂,很有讲究。综观苗族吃“鼓脏”,其主要目的是祭祀祖先,望子孙繁衍,兼有传苗规,授苗理,祈丰收,娱人,增强凝聚力。

苗族喜爱斗牛,水牛是苗民的命根子,因而在苗族的节日、服饰、语言上都留下了水牛的影子。节日离不开斗牛。大部分节日都有斗牛的内容。例如,妹妹节、龙舟节、吃新节、七月半、吃信节、苗年(冷酿廖)、春节、重阳节、斗牛节以及一些重大的节日庆典都离不开斗牛,斗牛成为苗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饰上,苗族妇女盛装时戴在头上的“干你”(银角)就是仿照水牛角的形状制成的。

选择斗牛的标准。苗族热爱斗牛,对斗牛的研究颇深。一般来说,牛好斗的时间只有三至五年。牛龄大小通过牙齿数量、牛角的年轮来确定。水牛一般喂足二年半后掉牙,经过四年掉完四对牙。七岁时角轮出现。此后,每满一年,牛角上就形成一圈年轮。据有关人士研究,选择斗牛要:“身体壮大结实,胸宽头大角大,前肢高后肢低,身长挺胸收腹,体毛乌黑粗硬;牛头两角宽实则劲斗;两角节轮呈两窄一宽相对排列能打能碰;眼睛圆浑凶恶,鼻孔大耐打,舌尖带黑斑点打得凶;尾巴根大,尾巴长,尾巴毛内尾尖又甲壳既碰又斗;牛蹄呈整齐半圆,前薄后实便于打斗时用力;小蹄内靠善打。此外,还讲究牛旋多少,分布位置和相互照应的特征等等。”一般来说,斗牛场上“十大九不输”,但也不乏“四两拔千斤”的特例。

苗族斗牛可粗分为传统斗牛和现代斗牛。在苗族地区,传统斗牛都采取自愿自由组合的原则,一般要经过劝斗、量角、放斗、拉脚等程序,多是在民族节日期间进行,多为友谊赛,其特点是规则宽松,不论输赢;不规定时间,放斗时间的长短由双方牛主决定。放斗之后,视强弱态势随时用棕绳拉脚分开。传统斗牛场选在干田坝上,或在河沙坝上,或草坪地上。理想的斗牛场莫过于两面或三面为缓坡、中间为一草坪,附近有河水的地方。这样既利于牛滚水,又看得真切、安全,还便于击鼓呐喊助威。各地均有自己的斗牛场,只不过大小有别。

现代斗牛是相对传统斗牛而言,是指在规定时间内,放两牛以角相碰抵,以决胜负的一种活动。对牛龄、角的宽窄严格规定。现代斗牛多为争霸赛,挑战赛,决胜负,规则严格。胜者不但被誉为“牛王”,获锦旗,牛主还领到一万至五千元不等的奖金,名利双收。

斗牛习俗从遥远的古代中走来,随着苗族人民跋山涉水,从黄河流域走进了长江中下游,从“左洞庭,右彭蠡”走入了大西南的崇山峻岭。有苗族的地方,就有斗牛。苗族斗牛,促进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斗牛是与农业、牛耕和种植水稻有密切联系的风俗,具有明显的农业意象。斗牛可以比试饲养耕牛的威猛与雄壮,进而达到优良品种的自然筛选,优胜劣汰,体现苗族人民充分利用自然规律,造福人类自己的智慧。既促进了物种进化,保证了基因遗传,又推动农事、牛耕、水稻种植技术的发展。苗族先民作为屈家岭文化的创造者之一,同时也是牛耕种植水稻的先行者之一。牛耕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推广,使苗族社会迅速地进入农业社会。同时也由于畜养牛的数量增多,人们才有足够的牛来进行宗教祭祀活动,从而也为斗牛活动在数量上做好了足够的准备。总之,从原始农耕到农业社会,牛对苗族的生存与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牛总是被视为六畜之首、财富的象征。如今,牛依然是苗族人民生产生活当中重要的一部分。苗族同胞认为,牛肯打架,预兆年景风调雨顺,庄稼好做。

斗牛既娱人,又表现了苗族的民族精神。有斗牛的地方就有歌声,笑声,掌声,场面热烈,气氛和谐。斗牛一般在节日里进行,人们在观看斗牛的同时也趁机走亲访友,叙亲情,谈家常,摆农活,议国事。苗族青年男女还可以游方(译为谈情说爱)。苗族人民通过斗牛来娱乐,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及文化交流。总之,从择牛标准到猛牛争斗,从杀牛祭祖到堂屋神龛供奉的牛角,从“干你”(银角)到牛角梳,从牛角酒到牛角号,从丧葬习俗到信仰习俗,处处表现了苗族对威猛雄壮的崇拜,对生命和力量、冲突与厚重、团结与踏实、平等与民主的追求,体现了苗族勇敢强悍、积极进取的文化心态,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热情奔放和粗犷豪爽的性格。

现代斗牛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结合,使传统体育获得长足发展。传统斗牛在吸纳现代体育的赛制后,现代斗牛应运而生,不但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而且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斗牛植根于农业经济,随着农田耕地逐渐减少,农业经济的艰难,斗牛面临着挑战。浙江金华等地斗牛风俗近当代已经消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因此,笔者认为,斗牛是苗族带有典型特征的传统习俗,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浓厚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在苗乡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化认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值得挖掘和开发。从另一个层面上说,斗牛属“野性文化”的范畴,而“野性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原始推动力”必须得到保护,才能得到有效利用。文化对与一个民族来说是最重要的,因为“一个民族文化的丧失,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终结。”

第二篇:--贵州黔东南苗族斗牛的社会功能及文化内涵研究--

贵州黔东南苗族斗牛的社会功能及文化内涵研究

杨延立

摘要:本文运用专家访谈法、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对苗族牛图腾崇拜的遗迹“斗牛”进行社会功能及文化内涵研究。斗牛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功能在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提高社会凝聚力、促进经济发、展宗教信仰的唤醒、促进健全人格形成等方面显现得尤为突出。在苗家斗牛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化认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里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值得研究与开发。关键词:黔东南 苗族 斗牛 社会功能 文化内涵

前言

苗族斗牛俗称“牛打架”,“牛打角”,是指人们让两头水牯牛用角相抵斗以此决出胜负,它是一项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又极具刺激性的民族活动。是居住在贵州地区的苗族、侗族、布依族、壮族、水族、毛南族、汉族等民族喜爱的活动。形势多种多样,规模也有大有小。其中又以苗族斗牛特色更为突出,黔东南凯里、雷山、天柱、黎平等地,在每年四月八都有大型的斗牛比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

1、苗族斗牛的生存环境与文化内涵 1、1苗族斗牛的起源

因为古代苗族没有文字,所以关于斗牛的习俗也就没有相关的记载。现在只能从苗族传统舞蹈、苗族史诗、汉族文献等依稀能见。黔东南的苗族“木鼓舞”,是过去每13年才举行一次的“吃牯脏”大型祭祀活动时的“鼓舞”形式。节日时,舞蹈的男女狂舞三日,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如醉如痴。秦汉时期盛行于中原(冀中)“蚩尤戏”。梁代任《述异记》“蚩尤氏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蚩尤戏”其实也是一种舞蹈形式。反映了苗族先民蚩尤族与斗牛的紧密联系。历史变迁,苗族由中原迁徙到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直至现在黔东南苗族不仅爱好斗牛,还在芦笙舞中让然保留《苗族斗牛舞》,足以可鉴文化习俗的根深蒂固。马学良译注的《苗族史诗·追寻牯牛》,“来呀向西来,来到姜央家,把牛放到平坝上,一个见不得一个,见了就干仗。为的是哪样?来到长田下,抢吃一颗芭茅草,为的是这个,见了就干仗”苗族史诗对斗牛的原始记载。《恋峒竹枝词》云“短短衣裳过膝难,各牵牛牯出牛栏。田种博得今朝胜,百十成群拍手欢”[1]。1、2苗族斗牛的传统文化内涵

苗族斗牛历史悠久,是一个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民族活动。有其参与程度高、丰富的文化内涵、场面宏大、惊险刺激等特点。苗族是一个迁徙民族,斗牛在不同时期在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牛是苗族崇拜的图腾,是苗家人的亲族,《苗族古歌》里唱道:蝴蝶妈妈生下12个蛋,孵化出姜央、雷公、老虎、水牛、枫木等植物及诸神。姜央与水牛有血缘关系,实属同胞兄弟,所以苗族先入对牛加以崇拜视为先灵,也就是图腾崇拜的表现。蚩尤族人在西南大地壮大,有了一定的规模,几个大的苗族分支便约定在重大庆典活动中进行斗牛、杀牛。以此来祭父系先祖姜央,也同时祭蝴蝶妈妈。苗人认为蝴蝶妈妈以及众先祖的灵魂都在枫木鼓里,蝴蝶和枫木鼓也就成了黔东南苗族的远古图腾[2]。斗牛往往都是为了一些祭祀活动,斗牛的深层的文化内涵归纳为:

一、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来年丰收。

二、祭祖敬魂。

三、加强族群团结,树立苗族自信心。

四、娱神、娱人满足精神需要,建立心灵归属感。

2、苗族斗牛的社会功能 2、1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提高民族威望,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增加各民族交流,促进民族文化交流。贵州是民族成分居全国第二的省份,大杂聚小聚居的情况明显。也导致了多民族成分,多宗教信仰,境外宗教势力的渗透。这样的复杂情况极为容易造成社会部稳定现象的发生,斗牛活动在民族地区的开展,有利于政治的稳定,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甚至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2、2社会凝聚力

斗牛是贵州地区多个民族喜爱的一项民族活动,规则也大同小异。所以斗牛能使民族精神得到升华,爱国热情得到弘扬,民众之心联成一体,为民族复兴提供无可比拟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民族巨大的生命力与凝聚力最好体现。正是这种力量的作用下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态度和行为发生了改变,找到多个民族之间的认同感,从而激发民众释放深层能量,表明了社会凝聚力是维系黔东南地区民族之间的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内在力量,包括了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丰富内涵,在当前的这个历史形势下,民族地区的人民需要需求一种民族团结、稳定、统一、和谐的发展。2、3促进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繁荣和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利益动机提供了必要条件。斗牛这样的民族传统民族活动形式与民族本身的心理相吻合,使传统文化在劳动力素质提高、发展民族体育旅游、激活第三产业的发展、组织民族体育项目的表演与比赛、谋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发挥着渗透精神重塑的作用。2、4宗教信仰的唤醒

宗教体育文化,包含这三个内容:其一,娱神慰祭隐含的民族体育成分。民族群众为了神灵与人类和睦相处并福佑人类,按照自身的性格、想象和好恶设计了繁多的仪式活动来取悦神灵,由此产生了以各种文化娱乐体育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宗教娱神慰神的仪式。其二,在特定宗教观念的支配下,个人有意识的采用某些特定的手段来对自己的身心进行宗教改造的过程中,透视着民族体育的内涵。其

三、在宗教节日中,大多数伴随着问题活动的开展,体现了宗教的民俗性[3]。2、5促进健全人格形成

体育活动本身就具有教育功能,群体在促使个体能够积极的进行自我提高,每个群体常常要对个体的行为作出评价,有时予以肯定,有时予以否定,在群体活动中,不遵守群体规范的行为,可能会接受到比较严厉的制裁或惩戒。为了与群体保持一致,社会成员总是心甘情愿的去接受来自群体的约束,这些约束迫使成员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某些特征,所

[4]以说宗教体育活动的是提供社会规范和实践社会规范的教育场所。给个体融入社会共同的价值观体系,健全人格的形成,提供了机会。

3、苗族斗牛资源开发与利用 3、1推进品牌旅游项目建设 3.1.1扩大规模,提高知名度

整合凯里地区地区大大小小的斗牛活动,集中人力,物力举办连续的上规模的比赛,集中宣传。让凯里斗牛像,侗族大歌,苗族反排木鼓舞一样享誉世界,成为黔东南的代名词。让斗牛这项极具刺激性的活动走出苗族,与西班牙斗牛一比高低,展示东方斗牛的魅力所在。3、2建立民间斗牛组织

斗牛活动在黔东南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比赛样式繁多,没有一套规范和完整比赛模式,大多都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没有进行很好开发。所以建立民间斗牛组织迫在眉睫。民间斗牛组织的建立,可以很好的促进对于斗牛活动的规范化建设。当然这样的整合一定要在尊重民族信仰,突出民族特色的原则下进行。在开发中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在开放中得民族威望的提升。3、3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建立

可持续性发展机制的建立是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保障,是民族文化得以发育的生命源泉。笔者建议,斗牛活动建议以政府出资为主,民间组织自己进行市场开发,进行造血为辅的模式进行。市场开发成熟以后就可进行政府与社会民间组织的责任转变了

结语

苗族斗牛作为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应该享誉世界,但目前苗族斗牛却处在一个自发、零散、自娱自乐的尴尬时期,对其系统的开发与组织尚待投入和完善,我们期待苗家斗牛能在拥有广泛群众基础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赢得各界的关注,从而为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添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杨昌文.从竹枝词看苗乡风情[J].贵州民族研究:1989,(1).[2] 潘定智.黔东南苗族节日简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3] 卢远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4 ]卢平生.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

第三篇:品读苗族文化

品读苗族文化

—黔东南苗族文化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的先民在先秦时代就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他们的历史可上溯至尧、舜、禹时代。传战国时期,苗族先民生活在荆楚地区被称为“荆蛮”。“三苗”后裔势力的兴起,大约在商朝前,成为后来崛起的楚国的主要居民之一。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因苗族先民生活在五溪、武陵地区而被称为“五溪蛮”、“武陵蛮”、“长沙蛮”等。到唐、宋及其以后时期,苗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繁盛,在祖国南方再度呈现出自己的重要影响,引起了唐、宋及其以后各王朝的注目。各中央王朝与苗族的关系亦日渐密切,对苗族的认识也有所增强,于是“苗”遂从若干少数民族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民族的族称重现于文献之中。现在苗族分布在状况,大约成形与汉唐时期。

流传于黔东南苗族地区的古歌《跋山涉水》这样描述了苗族先民的迁徙:“古时苗人住在广阔的水乡,古时苗人住在水乡边的地方;打从人间出现了魔鬼,苗众不得安居,受难的苗人要从水乡迁走,受难的苗人要从水乡迁去。”“日月向西走,山河往东走。我们的祖先啊!顺着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来西放。”他们追赶着太阳的足迹,他们相信“西方万重山,山峰顶着天,好地方就在山那边,好生活就在山那边。”苗族先民在压迫中迁徙,他们带着对新生活的期望,迁向陌生的领地。苗族从古至近代,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迁徙,形成了今天苗族的分布格局。

到了当代苗族聚居人数较多的地方还属贵州,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所以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而贵州苗族较集中的地方则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多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台江、雷山、丹寨、黄平、麻江等县市的苗族文化典型丰富,保存十分完好。

建筑—独特的吊脚楼

苗族人民依山为寨,聚族而居,住房却十分考究,其木楼建筑,清爽、秀气、朴实、大方,不用钉铆,独具风格。一幢幢风格独特的吊脚楼,浮沉于朝雾夕烟之中,有如海市蜃楼般的景象。苗族同胞大多居住在寒山区,山高坡陡,平整、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之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因此,苗族同胞历来依抱山势,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以为居室。名曰“吊脚楼”。

苗家吊脚楼,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之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取平。房顶除少数是用杉木皮盖之外,大多盖的是青瓦。

吊脚楼一般以四排三间为一幢。每排木柱一般有9根。每幢木楼,一般为三层,上层储谷可存放物件,中层住人,下层楼脚围栏立圈,作堆放杂物或关养牲畜之用。住人的层,旁有木梯与楼的上层和下层相接,该层设有走廊通道。在中堂这间屋的前檐下,都装有靠背栏杆。这里敞亮、舒适,既可凭高远眺,又可休息聚会,是各家人口盘桓最多的地方。劳动之余,男人们常在这里吸烟饮茶,谈古道今;妇女们常在这里洗染晾晒,挑花绣裙;儿童们常在这里读书学习,嬉戏

玩耍。

婚姻习俗

苗族婚姻的缔结,有“自主自由式”和“说合自由式”等几类。“自主自由式”是男女青年在“游方”活动中自由恋爱而结为夫妻的婚姻缔结形式,从认识到结婚,完全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拥有绝对的自主权。“说合自由式”是男女双方经过“游方”,感情达到一定程度后,由男家央请媒人到女家说合,征得女方父母同意后即定亲、结婚。“说合自由式”的另一种形式是先由老人提议,请人撮合,女家答应后,男女青年再通过“游方”建立感情,双方同意即可定亲,条件成熟后结婚。

“游方”又称“友方”,系苗语单译,是苗族男女青年进行社交和娱乐的一种形式。苗族小伙子和姑娘们往往通过这种活动结识朋友、物色对象或倾吐爱情。每当夜幕降临,外寨的小伙子们用木叶、口哨等为信号,把寨内的姑娘邀约到游方场来,有的是三五成群地站着(或坐着)轮番对唱,以唱可来幸友谊或表达爱情,有的一对一双地在唱情歌或倾心交谈。他们的言谈举止很有礼貌,对唱的情歌感情真挚,质朴健康,扣人心扉。若男女双方在多次游方中逐渐加深了解,心心相印了,就交换信物(如衣服、围腰、帕子、首饰等)。此后,双方随着爱情的发展,便可通过简单而神秘的方式成婚。

传统节日

黔东南境内苗族节日种类繁多,一年四季都有。在素有“百节之乡” 美称的凯里,民族传统节日多达135个,主要传统节日有芦笙会、苗年、吃新节、爬山节、姊妹节、木鼓节、斗牛节、牯藏节等。其中属传统节日姊妹节、龙舟节、吃新节、苗年最为热闹。

(1)姊妹节

姊蛛节,是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一带苗族的传统节日。有的地区自农历三月二十五开始过(秉县一些地区),有的地区自三月十五开始(如台江县一些地区),历时二至三天。相传,古时清水江边苗寨有一群聪明、美丽的姑娘,因居住偏僻,虽已成年却还未出嫁成婚。于是,其父母们商定,让姑娘们捕鱼虾做菜,蒸花糯米做饭,吸引外地小伙子前来讨花米饭吃。由此,男女双方建立感情,不久都到了心爱的人。时间一久,相沿成习,便演变为节日。节日期问,每户都要做姊妹饭,姊妹饭是一种经过染色、分甑蒸后再捏合在一起的彩色糯米饭团。红色象征爱情,黄色表示富裕_白色表明纯洁,绿色祈盼长寿,蓝色表示友谊紫黑色则示坚贞不屈。饭团晶莹透亮,香软可口,除自己食用外,还用以选择佳偶和招待亲友。姑娘们都会在饭团里面埋藏“小秘密”:藏着小竹钩的,意味着可与小伙子交朋友;藏着一双筷子或两朵花瓣,表示愿结连理;藏着辣椒、姜蒜的,则表示姑娘不愿与小伙子再交往下去„节日期间,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行歌互答,并有许多文体活动。外地朋友和远方游客至此,主人也会敬酒献歌,赠送彩色糯米饭团。因此,外国朋友说:姊妹节,是一个藏在五彩饭团中的“东方情人节”。

(2)龙舟节

每年农所五月下旬。清水江流域曲苗乡都要举办龙船节台江施洞一带的龙船节最为壮观。相传,苗族英雄久保斩杀清水江上的恶龙,为民除害,后人为纪念这位英雄,制成龙船巡江游弋,以祝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龙船由独术雕制的一只母船和两只子船捆扎而成,名为“子母船”,龙头长约2米,用水柳雕刻,除龙角外,还有一对巨大的牛角。参加龙船竞赛的人由鼓头、鼓手和水手组成。竞赛前,龙船会沿江接受鼓头亲朋好友赠送的鸭、鹅等礼品,并挂置在龙船颈脖,以显示其亲友众多和富有。竞赛时,鼓乐喧天,热闹非凡。

(3)吃新节

吃新节,是苗族集祭祀和娱乐为一体的重要的传统节日,苗族称为“努嘎西”(意为吃新米)或“努莫”(意为吃卯),在贵州除苗族外,还有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都有过“吃新节”的传统。过节当天,主人以公鸡、鱼肉祭供祖先,主客饮酒庆贺,次日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吃新节规模较大的有雷山望丰乡的乌香、西江、响楼、郎德、凯里挂丁、开怀、凯堂、旁海、台江台拱、排羊等处,人数均达上万人。集会的内容有斗牛、赛马、斗雀、跳芦笙、“游方”、打蓝球、田径赛、对歌、踩鼓等活动。(4)苗年

苗年,是苗族祭祀祖宗和庆祝丰收的最隆重的节日。苗族以十月为“岁首”,苗年也是“辞旧迎新”的节日。苗年一般在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或第二个卯日过,分三次,第一次称“小年”,第二次称“大年”,第三次称“尾巴年”,大年是苗年最热闹的节日。“大年”一般持续三至五天,有的地区持续十来天。“大年”这天,家家户户在祖先牌位、花树、岩妈等“神坛”面前摆上桌子,放上酒菜及糯米粑等物敬供,然后宾主举杯欢渡佳节。入夜,合家围在一起谈古论今,吟唱古歌、酒歌,谓之“守年”。第二天,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迎接新年。节日期间,老人们轮流宴请宾朋,青年们梳装打扮,参加跳芦笙、斗牛、赛马、游方等活动。苗年规模较大的有雷山西江、台江施洞和凯里挂丁等处,每处集会都有上万人参加,集会的内容有跳芦整、赛马、斗牛、斗雀、游方、对歌等等,男女青年各自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不同的活动。

银饰

银饰是苗族人最喜爱佩戴的装饰品,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它在苗族人民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实在许多民族也都喜欢用银作装饰,但无论品种还是款式都不及苗族,在黔东南苗族人民的银饰的种类丰富,可分为:

1、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2、胸颈饰:包括银项圈、银压领、银胸牌、银胸吊饰等。

3、手饰:包括银手镯、银戒指。

4、衣饰:包括银衣片、银围腰链、银扣等。

5、背饰:包括银背吊、银背牌等。

6、腰坠饰:包括银腰带、银腰吊饰等。

7、脚饰:贵州黎平个别苗族地区有戴脚饰的习俗,脚饰为扭丝状,儿童佩戴用来避邪。

苗族银饰做工精巧,颇具特色,它们是手工工艺的精品,如细小的银链是由数百个微型不到2毫米银环连缀而成,全靠银匠精心打磨,其精致的饰品不得不叹服。这与古老淳朴,独特精湛的银饰工艺技术和苗族审美意识心理是分不开的。如此才有了今天苗族服饰艺术这样地丰富绚丽。

民歌

黔东南被誉为“歌的故乡,舞的海洋”,这里的苗家人每天都生活在欢乐的歌舞之中,可以说是人类诗意的栖居,即人类自由自在地生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淳朴的原生态民族歌舞,体现了苗族同胞质朴的生态观点。

苗族的歌曲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祭祀歌等几种。飞歌是苗族音乐中富特色的体裁,多在山岗林野和田间地头演唱。特点是音调高昂,气势雄浑,节奏舒广自由,旋律起伏大。飞歌多用在喜庆、迎送等大众场合,见物即兴,现编现唱。歌词内容以颂扬、感谢、鼓动一类为主,过苗年、划龙舟等节日喜庆活动,一般要唱飞歌。飞歌题材内容极为广泛,堪称苗族歌唱艺术的瑰宝。

舞蹈

黔东南苗族民间舞蹈最常见的是芦笙踩鼓舞。舞姿可表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台江反排木鼓舞的节奏分明、动作热情奔放,被誉为“东方迪斯科”。丹寨的“锦鸡舞”也很有特点.这是一种男女混合的集体舞,数名男青年排成数行在前面吹芦笙做引导,数十名乃至上百名青年妇女排成长蛇阵紧跟其后,沿逆时针方向转圈,边转边舞。舞蹈以脚步动作为主,腰膝自然摆动,双手则垂直放松于裙边,舞步舒缓有致,在独具特色的服饰的衬托下,整个舞蹈就犹如锦鸡觅食,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除此之外在黔东南还流行有板凳舞、铜鼓舞等。

除了以上描述的文化外黔东南苗族的服饰也是最丰富和最漂亮的,尤其是女式盛装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手工刺绣精美、银饰亮丽、工艺独特、构图大胆夸张。其图案有苗族历史和民间传统故事中的人物和神灵,有大自然的动物花草,也有工整对称的几何图形。刺绣工艺手法有平绣、破绣、锁边绣、绉绣、堆绣、挑花、织锦等。一般一件苗装盛装要花费数年时间才能完成。在一座座依山傍水而建的苗族山寨木楼里,华贵的盛装把能歌善舞的苗家少女装扮得无比婀娜多姿、楚楚动人。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它经过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依然保留着它的那份淳朴、自然。它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它更显神秘,让更多的人因它而陶醉其中。

品读这样一个神秘的民族,让身处快节奏生活当中的我们得到了心灵片刻的宁静,自然的呼吸离我们原来并不遥远,只要我们愿意,愿意停下脚步驻足聆听,我们将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这种宁静让我记起我原来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只是生活的节奏太快,快得让我们忘记了初衷。我庆幸我是这个古老民族的一员,我愿意一直默默的守护着它,细细地品读它的神秘,它的朴实,它的宁静,它所带给我的力量。

第四篇:文化内涵

第一章医院简介

三原县中医医院成立于1978年,由原城关地段医院易建而成。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是我县唯一一所以中医特色见长的综合性医院,是我县职工(居民)医保、新农合、残疾人鉴定定点医院。2010年与陕中附院建立协作关系,加挂陕中附院三原医院牌匾。医院先后被评为陕西省卫生行业“文明示范单位”、咸阳市“优秀中医医院”和“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三原县“文明标兵单位”。

医院位于县丰原街中段,占地15亩,建筑面积8000㎡编制床位180张,年门诊量9万人次,医院现有职工273名,其中卫技人员198名(高级职称18名,中级职称50名),医院拥有螺旋CT、彩色B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流变、C型臂、腹腔镜、电脑牵引床、CR及电透系统等30余种100多台件先进的医疗设备。

医院设立两个门诊部,开设内科、脑病科、普外科、骨伤科、疼痛康复科等30多个临床和医技科室,以及标准化的中西药房、制剂室。疼痛康复科、脑病科为省级中医特色专科,骨伤科为省级中医重点专科。

医院坚持“中西并重,中医立院,特色强院”的办院方向,坚持走专病专科的发展之路,注重中医特色优势的发挥,针灸、推拿、按摩、火罐、刮痧、艾灸等中医特色疗法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中风病、颈肩腰腿痛、椎间盘突出、股骨头坏死等顽疾的治疗上,采用中医传统疗法配以中药制剂,内服外敷,疗效显著,颇受赞誉。专科、专病、专药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医院始终秉承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病人至上的服务理念,以弘扬、继承、传承、创新祖国传统医学为己任,注重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全力为患者提供一个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第二章医院文化

中医药核心价值理念

“仁”,体现了中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为宗旨,表现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

“和”,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以及医患信和、同道谦和的道德观。“精”,体现了中医的医道精微,要求精勤治学,精研医道,追求精湛的医术。

“诚”,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要求心怀至诚于内,言行诚谨,表现在为人处事、治学诊疗、著述科研等方面贵诚笃端方,戒诳语妄言、弄虚作假。

三原县中医医院院徽及释义

三原县中医医院院徽由医标和太极图案组成,意喻中医阴阳平衡衡,天地人相合的中医药人文理念。

双鱼太极图案以绿色为背景,象征着生命与健康。十字医标,体现了医务人员以病人为中心,全方位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这样一个理念,白十字代表以病人为中心,四颗红心代表对病人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院训

爱中医,爱医院,爱同事,恪守医德,关爱病人。

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祝健康之完美。

医院精神

视病犹亲的人文精神 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刻苦钻研的拼搏精神 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爱院如家的主人翁精神

医院主题文化

弘扬祖国医学,继承、传承、创新中医

药文化,做中医人,树中医魂。

发展战略

中医名医云集、驰名中医药特色科室、渭北中医名院的“三名战略”。

发展定位

中西并重,中医特色突出,中医药优势明显,名医、名科、名药齐备,专科一流,设备先进的现代化二级甲等中医医院。

服务宗旨

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

第五篇:苗族文化风情简介

苗族文化风情简介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共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苗族现有人口739.8万人,在所有少数民族中仅次于维吾尔族、蒙古族、壮族而超过我们所熟知的藏族(总人口459.33万人)排第四位,作为第四大少数民族,我们对其却知之甚少,甚至还不如朝鲜族、傣族了解的多,最早关于苗族的了解,莫过于三国时期为平南方蛮夷之乱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典故,而当时蛮夷之人即指苗族,孟获则是苗王,当时故事的发生地是现贵州黔东南的从江县。

现在苗族居聚地主要分布在贵州黔东南、湖南西部、及云南,少数分布在广西、四川及海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其整个地区以苗族为主,苗族人口超过400万,占全国苗族人口的一半以上,而与黔东南苗族相邻湘西及云南的苗族也是其分支,至今还有往来。

苗族作为第四大少数民族,有其源远流长、神秘多彩的民族文化,比较具有神秘色彩的如传说苗族的蛊术及赶尸,这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都有体现,赶尸已无从考究,但蛊术据传民间还有,这里不必多讲。苗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主要还是体现在其建筑、服饰工艺、歌舞及饮食等方面:

1.苗族建筑

苗族居住地多位于山间水边,山间盛产木材,因此其房屋多为木结构的吊脚楼。建筑在山里的吊脚楼,或单独分布在山脚、坡上,或聚集成群从山顶一直蜓绵于坡底,其保存最完整具代表性的要数贵州黔东南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西江千户苗寨也是当今苗族文化的心脏。从结构功能上分,吊脚楼一般分为两三层,上层住人,下层堆放杂物。现在相当多的吊脚楼已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看上去古色古香,别有一番味道,而现在苗族年轻人仍以能建造一座吊脚楼为荣。2.苗族服饰工艺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华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从工艺上讲苗族服装以苗绣或蜡染为主,都是以纯手工制做,节日装以苗绣服装为主,便装以蜡染服装为主,现在一套完整的苗绣服饰(包含银饰)价值两万多元,每个苗族姑娘都以有这样一套服饰为荣。千百年来,苗族特有的劳作生活、民风民俗、古老传说、神奇故事,为苗族手工绣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艺术养分。苗绣女看似不经意间的一针一线所绣出的图案,无不展现出奇思异想,无不蕴涵着神秘、幽远、自然、古朴,而又耐人寻味的艺术风韵。苗族手工绣着色热烈大胆、张扬鲜活、苗绣女常用反差大而对比强的手法,把色块的分割与组合运用到极至,使苗绣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强烈的震撼力;苗族手工绣常用平绣、绉绣、辨绣、数纱绣、十字挑花绣、破线绣、细线绣、堆绣、盘筋绣、打籽绣、绞绣等多种艺术手法,据目前收集的手工绣绣法就有几十种之多,其作品变化多端,精巧夺目,妙不可言。最让人着迷的还在于每一幅苗绣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绝品”,其色彩与图形绝不与其他作品相同,因而极具收藏价值.,苗绣和蜡染除了用在服装上外,还广泛应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窗帘、桌布、床单等,艺术形式上有各式的背包、壁挂等,其中的一些精品更是价值不菲,如去年的一套收藏近百年的苗绣拍卖出30万人民币的价值,从针法上讲,以破线绣最为昂贵,其一平方的破线绣法的苗绣在市场上能卖到万元以上,现在有不少国外的游客专门到苗族民间去寻找苗绣及蜡染的精品用以收藏。

银饰也是苗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苗族中有“穿金显富贵,戴银保平安”的说法,其寓意无非戴银要好过穿金,苗族人认为:戴银饰时银的颜色可以显示人的康健状况,如果银的色泽发亮说明这个人健康状况很好,色泽发乌说明健康状况不太好,所以苗族人从头到脚都是银,银花冠、银项链、银项圈、银手镯、脚镯、以及镶嵌在衣服上的各种银饰,苗家姑娘节日盛装时所戴的银饰足足有10斤以上,正因其银饰的名目品种繁多,并且每个苗族村子中都有自己的银匠,当地的汉族人干脆就把银称作“苗银”,以表示银饰在苗族中的地位。

3.苗族歌舞

苗族的歌舞多在节日时或来客人时表演,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即清明)、龙舟节(即端五)、情人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大约在每年的十一月份,每到过苗年时,苗族人便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吹芦笙、歌舞、斗牛、斗鸡、斗狗等各式的节目,其中以吹芦笙及歌舞最为普便,在节日期间万人盛装,云集广场,男的吹起芦笙,女的和着芦笙的节拍跳起芦笙舞,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围一圆圈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竞赛性的芦笙舞一般在节日或集会上由少数技巧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动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难动作,很受群众欢迎。除了芦笙舞外板凳舞、铜鼓舞也比较普便。

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之所以称为“飞歌”,其起源于苗家青年男女对歌,倾诉真情时相聚较远,男的在这边山,女的在那边山,高亢嘹亮的歌要从山这边“飞”到山那边才能给心仪的对像表达心声。除了飞歌外还有苗族的祝酒歌也是一大特色,每当远方的客人到来时,苗家人摆起丰盛菜,斟上自家酿的酒,叫出家里最漂亮的姑娘,以歌劝酒,歌词融入欢迎祝福之意,这时你喝也得喝,不喝也得喝,苗家人以些来表达他们的好客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这种原生态的歌舞也逐步被外界所认知,如2006年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时,黔东南州选送的《蝉之歌》获得大赛银奖;2007年春节晚会时,在演唱各少数民族的祝酒歌时便以苗族歌手阿幼朵演唱的苗家祝酒歌为压轴戏,阿幼朵的飞歌也曾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响起;2007年5月温总理出访日本时随行人员中就有从贵州黔东南民间选出的苗家歌手为日本友人表演苗族飞歌。4.苗族的饮食

苗族喜食酸味和辣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汤、酸汤鱼等。带辣味的菜肴更是口感各异,又分为油辣、糊辣、青辣、酸辣、等几大系列,有的辣而酸、有的辣而香、有的辣得令人张口咋舌、大汗淋漓。

苗家菜肴突出酸。贵州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的民谣。酸汤的制作主要分为麻辣酸、米酸等,完全靠生物自然发酵而成。毛辣酸在当地俗称红酸汤,以新鲜野生麻辣果(即野生番茄)和红辣椒为主料,把麻辣果及辣椒切碎,加以相应配料,放入坛中密封三个月以上,经过发酵后即可开坛食用,红酸汤以酸辣为主,主要用来煮食各种肉类,如鱼,鸡,猪牛羊肉等各种荤菜类火锅;白酸汤主要以糯米汤为主料发酵而成,白酸汤以酸为主,主要用于煮食各种蔬菜,普便是把四季豆、豆芽、包菜、青瓜等一起煮,无论是红酸汤还是白酸汤,在煮食时一定要放入苗家所特有的调料--木姜子,木姜子是贵州黔东南所特有的,并且是野生的,因海拔高度的关系在贵州其它地区也没有,只有放入了木姜子,酸汤类的菜才能算完美,所以木姜子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效果,酸汤家家会做,食之口舌生津、开胃消食,夏天食用更可解暑,有爽口提神、杀菌消毒、去油腻化脂肪、健脾防结石的功效。

苗家人也喜食辣,其辣又与四川的辣不同,不像四川那样多用干辣椒而且油多,苗家菜多用青辣椒或自家腌制的泡椒,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青椒童子鸡火锅,泡椒牛肉火锅等,往往是半锅辣椒半锅肉,这里特别说的是,苗族的泡椒与我们通常所见的泡椒亦不相同,其选用细长的尖辣椒,分青色和红色的分别封入坛中泡制,青色泡椒出味,红色泡椒配色,苗家泡椒做出的火锅可谓色味俱全;苗家喜食辣还从一个方面看得出来,即使是用辣椒类做的火锅,里面有半锅辣椒,苗家人食用时还要蘸其它辣椒蘸水(即我们通常吃火锅用的调料),蘸水的调料主要是辣椒、蒜泥、姜末、葱花、香菜、花椒等酌情添减。蘸水的辣椒也有讲究,有的有香喷喷的干辣椒面,有的把尖细的青辣椒或朝天椒在炭火上烤,烤到适当时候再捣碎后再做蘸水,大多人尤其偏爱后者。

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滚山酒、双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酒多是自家酿制的糯米酒,杨梅酒。拦路酒是指在重大节日时,过路人通过时,如有苗家人正在饮酒,过路人必须喝三杯酒才能走;进门酒多在接亲时,来接新娘的人要想进门,必须喝杯酒才能进门,否则是接不走新娘的;特别一提的是苗家的滚山酒,多在清明时,清明时苗家人挂清时(即扫墓),往往聚集很多亲戚朋友,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一早上山,在山上墓前选出一块空地,主人家杀猪祭祖,放鞭炮,仪式完成后,在山上支起大锅,生起火,煮起肉,煮好后大家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吃肉饮酒,直到日暮时分,才结队下山,而往往这时总有人喝醉,不能走路,就顺着山路往下滚,滚山酒由此得名。

下载苗族斗牛的文化内涵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苗族斗牛的文化内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调研地点:湖南省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扭仁村、高通村调研对象:当地居民、学生、游客等 调研时间:2010年7月7日至2010年7月16日 1、苗歌 听扭仁小学龙校长、麻老师及麻志官老人......

    黄平县苗族丧葬文化

    黄平县苗族丧葬文化 黄平苗族丧葬为土棺葬,因死者年龄、死因有别,其葬礼各异。六旬以上寿终正寝者,葬礼尤为复杂、隆重。安葬前后有整容、沐浴、穿寿衣、报丧、杀牲、守灵、开......

    设计文化内涵

    设计直到现在,人们已渐渐地明白,设计是为人,而非产品或金钱,慢慢地明白了设计的这种人文精神。 而如何使中国的设计更具民族性和本土文化的特性,这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根本,也是......

    大学文化内涵

    大学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 追求真理、严谨求实。哈佛大学的校训就一个单词:truth(真理;有人把它译为:让 真理与你为友)。追求真理,而不迷信权威。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

    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内涵什么是文化?它是随一个人迎面走来的——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他......

    安全文化内涵

    安全文化内涵、结构与层次特点什么是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就是企业在安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安全管理思想、安全管理理念、安全管理模式、安全价值观念、安全规章制度、安全行为......

    房地产文化内涵

    房地产文化内涵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文化的因子,这种文化因子不单单是指建筑本身的文化内涵,还包括建筑内外的人文活动、建筑附属物甚至楼盘配套中所蕴含的文......

    地税文化内涵

    地税文化创建 一、地税文化的基本内涵: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理念、一种品行、一种责任、一种资源、一种动力。 二、意义: 加强地税文化建设,是地税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