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苗族的龙文化

时间:2019-05-15 05:34: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台江苗族的龙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台江苗族的龙文化》。

第一篇:台江苗族的龙文化

台江苗族的龙文化

我们知道,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东方民族的象征。何为龙呢?《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三种解释:一是指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二是指在封建时代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也把龙用在帝王使用的东西上;三是古生物学上指古代某些爬行动物、如恐龙、翼手龙等。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且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龙作为苗族的图腾崇拜物之一,已上升到神灵的色彩,龙的文化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文化生活中处处表现出与龙有关的表象。具体体现在服饰文化,龙船、龙灯等。

一、苗族服饰的龙文化

龙,苗语叫做Vongx,它与苗族有着很深的层次关系。在苗族服饰中的刺绣、蜡染、剪纸、银饰中随处可见。在台江施洞的苗绣中,有人首龙身的图案,很鲜明。苗族古歌唱到,人是龙变的,在变化的过程中,曾经过人首龙身的过渡阶段。古诗唱到:“要传颂远古的史诗/要传说远古的故事/大地出现了万物/天空有了雀鸟飞行/江河湖泊有了游鱼/陆地有了爬虫走兽/„„大地上啊,开始出现龙身人首的鸟基/出现了人首龙身的代基/后来才把宝造啊/后来才生闷造冷/„„几个代雄苗人繁衍十二个宗支/几个代雄生息了一百四十八姓。”苗族古歌《十二个蛋》(Jef Ob Laib Git)也唱到龙的出现与生存。在苗家人的观念中,龙分为牛龙、蛇龙、狮子龙、鱼龙、蚯蚓龙、虎龙、鸟龙、马龙、花龙等等,绣在服饰上的龙图案有人首蛇身龙,人首鱼身龙,鱼身鹿角龙,人首鸟身龙,蚓身牛角龙、狮身鹿角龙、蛇身鸟翅龙、鸟身飞龙等等,非常丰富多彩。银饰上“二龙抢宝”的图案,活灵活现,最为著名。苗家人认为,龙是一切漂亮、神气、有能力、有本事的物象代表。所以把龙附在服饰上视为珍贵和吉祥,又富有平等、友爱、和睦、充满着情感的神物。所以,心灵手巧的苗族女性能够按照她们美好的审美观念去描绘和塑造形态万千的龙在服饰上,并配以祥和的人物与动植物,表现出一个完美的理想生活空间,希望子孙满堂、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人幸福。

二、苗族的龙船文化

在“苗疆腹地”的台江县,不仅有叹为观止的苗族服饰艺术和被誉为“东方迪斯科”的反排木鼓舞,还有世界上唯一的独木龙船。每年农历的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八方来客云集清水江边的施洞和巴拉河的榕山,尽情地欢度为期几天的盛大节日—龙船节。(苗语hxid qiab niangx vongx是“看划龙船”之意,又叫nongx vongx是“吃龙肉”之意)。这里的家家户户包粽子,杀鸭杀鹅、宰猪宰羊观看龙船、吹芦笙跳木鼓舞、唱苗族山歌、斗鸡、斗鸟、赛马等,热闹非凡。

全国其他地方也有赛龙船的习俗,那是为了悼念我国战国时期楚国士大夫屈原,而在清水江和巴拉河的(台江和施秉两县)龙船,则是为了怀祭一位名叫“保”的苗族老人。相传在古时候,在巴拉河畔有位叫“保”的苗族老渔人,一天带着自己七岁的独生子“九”正在河上打鱼,突然阴云遮天,兴风作浪,一条恶水牛龙从深潭中跃出江面,把老渔人的独生子拖下河里去。老人悲痛万分,立即潜水入龙洞去找儿子,当他找到时,恶龙已把人整死当作枕头正酣然大睡。深恶痛绝的老渔人决心要为儿子报仇,于是回到家包好火镰和火草再次潜入龙洞,放火烧正在大睡的恶龙。随之,烟雾弥漫了整个江面,接着又下起了滂沱大雨,一直连续了九天九夜,天昏地暗,不见天日,江岸的人们无法劳作,愁得发慌。就在第十天的早上,一妇女带其六七岁的男孩摸黑到河边洗衣服,说来也怪,男孩用捶衣棒在水面上戏水,口中无意喊出“咚咚哆!咚咚哆!”的声音,顿时天上就云消雾散,人们见到了鲜红的太阳,欣喜万分,欢呼雀跃起来。

随后,人们便发现一条有斗口大,四五丈长且花花绿绿的死恶龙飘浮在江面上,胆大的人们纷纷前去分抢龙肉,现在施秉县的胜秉寨当时发现得最早分得龙头,平寨和台江的平兆分得龙颈,台江的塘龙寨分得龙身,巴拉河和榕山分得龙腰,施洞口分得龙尾,杨家寨分得龙肠子。据说龙肠子是呈深绿色的,因此杨家寨的龙船染成深绿色,叫做青龙。在人们把龙肉分走之后的当天夜里,恶龙便托给大家一个同样的梦,恶龙说:“我害死了老人的独生子,我现已赔了性命,但愿你们老少行好,用杉树依照我的身躯,每年的五月份在清水江和巴拉河上划上几天,就当我还活着的一样在江中游泳,我便兴云作雨,保你们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同样的梦境传开之后,人们便制作几只船来试划,果然是风调雨顺,于是从巴拉河的长滩寨下到清水江的宾洞寨沿江两岸的村寨便纷纷制作龙船来划,一直沿袭至今。

清水江和巴拉河独木龙船是世界独有。龙头、龙颈由一根七尺长的水柳木(苗语叫det jiab jib,音为“豆加基”)雕刻而成,龙头上安有角,雕有耳朵、鼻子、眼睛牙齿、腮子、胡须等,龙嘴张开含有红宝。龙颈刻有龙鳞,并涂上金、银、红、黄、绿等各种颜色,并嵌有小玻璃片。龙头上一对弯弯形如水牛角的大龙角(这里的龙是水牛龙),左右的两只角分别写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句子。龙须飘飘,昂首向前,真是栩栩如生,神彩奕奕。龙船身长为21至24米,宽约1米,每只龙船均由三根粗大而完整的杉树挖成槽形捆扎而成。中间为母船,最长,是一根树子,粗大,挖成长约1.8米至5米不等的六个舱。母船的两则配有子般,短于母船,一般在15米左右,宽约0.5米。龙身前部接近颈根翘起高离水面。划龙船的寨子,根据户数的多少,有龙船一至三只。

划龙船的人员有:鼓头、锣手、撑篙、理事(管帐)、艄公和桡手。龙船的制作日期,所需的物品和程序、人选、服饰、仪式与禁忌都有严格的规定和富有神奇色彩,三言两句是道不完说不尽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生活的发展与进步,龙船节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仍保留其特有的习俗外,又增加了促进民族团结,增进友好往来,方便青年男女相互谈情说爱等新的内容。独木龙船的文化引起了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以及观光旅游者的兴趣与关注。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贵州省有关部门已经在台江县的施洞镇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龙舟博物馆。

三、苗族的龙灯文化

龙是苗族的图腾,苗族对龙的崇拜、敬仰与保护的方式多种多样,谈到此不能到谈到龙灯,其舞龙嘘花的场面非常的激烈与壮观。

龙灯包括草编龙和龙灯两种。草编龙是用稻草编制而成,编制简单,包括龙宝和龙身两个部分,草编龙无角,龙身上插上柏树叶,点上香在正月初七(用单日)后的晚上扛去拜年讨糍粑和钱。一般吉利祝词如下: 今晚扛龙到你家,你家要送对粑粑,你家发财又发展。

一年得十二个金宝,一年得十二个银宝,你家有九个男孩,你家有七个女孩,九个男孩九匹马,七个女孩七银衣。

你家养鸡大如鹅,你家养猪大如门。

„„

吉利念完后,主人家根据念吉利的好坏送一至二个糍粑或钱。

龙灯又分有硬灯,亮灯和花灯等。每条龙灯有三个宝:引路宝(五色宝)、绿宝、红宝(吃宝)。引路宝是引路的,引路宝走哪里,龙就走哪里。硬灯,又叫硬颈龙,整条龙用铁丝与竹片捆扎,然后用不同颜色的纸(主要有红、黄、蓝、白等)或布包糊而成,下支有木棒,便于玩龙人扛,龙身里面放有油灯或者蜡烛,另外还有一至二头狮子跟龙。亮龙又叫节节龙,龙的身体不连接的,是一节一节地独立存在,扛起来远看就像一条龙。花灯龙,是制成不同形状的各色花灯,很好看,单独看不像龙,只有在远处看来缓缓游动,像是一条龙,这种花为龙主要是取到宣传政策的效果,每个花灯上都写得有字。比如今年台江正抓“普九”的工作,花灯就写有抓好义务教育的标语,如“有女不嫁文盲汉,有男不娶文盲女”、“初中不毕业,打工不合格”等等。花灯龙一般不用于参加嘘花,是自娱自乐。

龙灯要有锣鼓,由班锣、钵和木鼓组成。钵根据打法分为头钵和二钵(过街调不分头,二钵,同时打)。因此锣鼓的敲打法有:过街调法、几百次法、水波浪法等。锣鼓只能跟在龙后,不能在前。舞龙的村寨一般在腊月甚至在腊月之前就开始训练敲锣打鼓了。

编龙。在正月初三开始推举德高望重且能儿女双全的人当龙头,由他全职负责组织编龙。编龙要请师傅并给师傅礼:一块猪肉、一只红公鸡、十二元钱、一匹缎子、一斤酒(多不限)和几挂鞭炮。龙编好后,就举行亮灯仪式,很有讲究,也较为隆重。选择单日亮灯,一般在初七和初九,双日视为不吉利,不用。亮灯时,在龙头前摆上刀头(几两重的四方形熟猪肉),一对筷子和三杯酒。大家到齐后,由龙头讲吉利,祝词如下:

开光,开光,开眼光,眼看四方!

开光,开光,开耳光,耳听四方!

开光,开光,开口光,口吃四方!

开光,开光,开脚光,脚踏四方!

开光,开光,龙头龙尾亮堂堂!

念毕,从龙头至龙尾依次把灯点亮,人们各就各位,敲锣打鼓扛龙围绕本寨四门土地敬土地公、敬菩萨、敬水井神,保好新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敬完后,龙要归位(出发地),什么东西也放回原处,在龙头下烧一柱香和放一碗水,意为不让龙干口,待次日龙灯出寨。

次日上午,由龙灯会二名代表手担灯笼或马灯到其他村寨找领导发接龙贴子,即通知对方当晚接龙灯。贴子上写有龙灯会名称、时间、庆贺元宵等内容。对方若能同意接龙进寨,便派人来回话说欢迎。待天快黑时,龙灯亮灯,鸣锣打鼓出寨。接龙的村寨如果也玩龙的话,便也敲锣打鼓扛龙到村头或半路来迎接。当二龙相遇时,都放低龙头各走右边,主龙调头后跟在客龙身后一起回寨。进寨后,主龙回原地休息,客龙在广场上舞龙,主方便摆上酒和茶燃鞭炮欢迎,由位德高望重的人讲吉利:

龙头高上色色青,(众人:“好的”)

今晚××(龙灯会名称)好龙灯,(众人:“好的”)

扎匠师傅扎得好,(众人:“好的”)

画匠师傅画得明,(众人:“好的”)

××青年好齐心,(众人,“好的”)

初三初四才动手,(众人:“好的”)

初六初七就亮灯(众人:“好的”)

这条黄龙绕过后,(众人:“好的”)

风调雨顺国太平。(众人:“好的”)

其他人能补充则补充,讲好吉利后,主方就给龙挂红(红绸或红缎子),挂在龙头或龙尾上,然后向龙方敬酒。此时轮到龙方人讲吉利:

龙头高上五色花,(众人:“有的”)

今晚来到主人家,(众人“有的”)

主人的情意真好呀,(众人:“有的”)

又敬酒来又敬茶,(众人:“有的”)

还送一匹大机纱,(众人:“有的”)

挂在龙头出天子,(众人:“有的”)

挂在龙尾出状元,(众人:“有的”)

挂在左脚出丞相,(众人:“有的”)

挂在右脚有郎君,(众人:“有的”)

龙来龙来四季招财,(众人:“有的”)

招财童子,进宝郎君,(众人:“有的”)

这条黄龙绕过后,(众人:“有的”)

主家儿孙万代发,(众人:“有的”)

人也发来财也发,(众人:“有的”)

风调雨顺国太平。(众人:“有的”)

念完吉利后,主方派代表引客方扛龙去敬主方寨上的四门土地,菩萨和水井(由龙方备供品)。然后扛龙装家进户拜年。每进一家,龙方高呼:“拜年喽,主人家!”主人家便打开大门,烧香烧纸,堂屋中四方桌上摆上酒肉、瓜果、烟和“红包”等,燃放鞭炮欢迎,红宝进屋后,龙跟着进,龙方讲吉利: 大门大大开,(众人:“好的”)

财宝滚进来,(众人:“有的”)

滚进不滚出,(众人:“好的”)

滚到大堂屋,(众人:“有的”)

堂屋四角方,(众人:“好的”)

金银堆满仓。(众人:“有的”)

主人有红挂红,敬酒、送“红包”,又讲一番的吉利。进完家后,客方龙回到广场接待处舞龙灯,主方鸣鼓嘘花,尽兴之后,安排客人进家吃夜消,猜拳行令。夜消之后,客方敲锣打鼓扛龙绕主方寨子一圈谢灯后方返回家。途径村寨必须亮灯并敲锣打鼓,回到家后把龙放回原地,并放一碗的清水于龙头前并让龙嘴含红宝。每条龙走村窜寨直到正月十四日。在元宵之夜,由街道、农村、机关的青年、小孩、妇女挥舞着上百条各式龙灯穿梭于台江县城的大街小巷,成了一片龙的世界。

台江苗族民间的舞龙活动,大约开始于清朝时期。这里舞龙的重头戏是嘘花,数万群众涌向街头赏灯、嘘花、放炮通宵达旦。嘘花是用竹筒装满火药、芒硝、炭末和铁粉,点火后火星狂射而出,发出呼呼的声响,嘘花者手持竹筒直嘘向龙身和舞龙人。好几条大街上,千百筒嘘花与上百条龙灯拼争搏击,锣鼓声、炮声、呼喊声如雷贯耳,激烈之至,火爆壮观,好一派欢庆盛世,娱乐升平的景象。

在正月十六日,人们把嘘花烧烂的龙修复一新鸣锣打鼓再次进本寨的各家各户,然后用香纸和酒内敬四门土地公、菩萨和水井神。正月十七日结帐、化龙和会餐。正月十七日再敬一次四门土地公、菩萨和水井神后,敲锣打鼓扛龙到河边烧香烧纸,用酒肉敬河神后,放火化龙,燃放鞭炮欢送“龙王归大海,来年再相会。保五谷丰登,保人畜兴旺„„”停止鸣锣打鼓回寨会餐。

[责任编辑:贵州CP]

第二篇:品读苗族文化

品读苗族文化

—黔东南苗族文化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的先民在先秦时代就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他们的历史可上溯至尧、舜、禹时代。传战国时期,苗族先民生活在荆楚地区被称为“荆蛮”。“三苗”后裔势力的兴起,大约在商朝前,成为后来崛起的楚国的主要居民之一。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因苗族先民生活在五溪、武陵地区而被称为“五溪蛮”、“武陵蛮”、“长沙蛮”等。到唐、宋及其以后时期,苗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繁盛,在祖国南方再度呈现出自己的重要影响,引起了唐、宋及其以后各王朝的注目。各中央王朝与苗族的关系亦日渐密切,对苗族的认识也有所增强,于是“苗”遂从若干少数民族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民族的族称重现于文献之中。现在苗族分布在状况,大约成形与汉唐时期。

流传于黔东南苗族地区的古歌《跋山涉水》这样描述了苗族先民的迁徙:“古时苗人住在广阔的水乡,古时苗人住在水乡边的地方;打从人间出现了魔鬼,苗众不得安居,受难的苗人要从水乡迁走,受难的苗人要从水乡迁去。”“日月向西走,山河往东走。我们的祖先啊!顺着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来西放。”他们追赶着太阳的足迹,他们相信“西方万重山,山峰顶着天,好地方就在山那边,好生活就在山那边。”苗族先民在压迫中迁徙,他们带着对新生活的期望,迁向陌生的领地。苗族从古至近代,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迁徙,形成了今天苗族的分布格局。

到了当代苗族聚居人数较多的地方还属贵州,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所以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而贵州苗族较集中的地方则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多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台江、雷山、丹寨、黄平、麻江等县市的苗族文化典型丰富,保存十分完好。

建筑—独特的吊脚楼

苗族人民依山为寨,聚族而居,住房却十分考究,其木楼建筑,清爽、秀气、朴实、大方,不用钉铆,独具风格。一幢幢风格独特的吊脚楼,浮沉于朝雾夕烟之中,有如海市蜃楼般的景象。苗族同胞大多居住在寒山区,山高坡陡,平整、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之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因此,苗族同胞历来依抱山势,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以为居室。名曰“吊脚楼”。

苗家吊脚楼,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之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取平。房顶除少数是用杉木皮盖之外,大多盖的是青瓦。

吊脚楼一般以四排三间为一幢。每排木柱一般有9根。每幢木楼,一般为三层,上层储谷可存放物件,中层住人,下层楼脚围栏立圈,作堆放杂物或关养牲畜之用。住人的层,旁有木梯与楼的上层和下层相接,该层设有走廊通道。在中堂这间屋的前檐下,都装有靠背栏杆。这里敞亮、舒适,既可凭高远眺,又可休息聚会,是各家人口盘桓最多的地方。劳动之余,男人们常在这里吸烟饮茶,谈古道今;妇女们常在这里洗染晾晒,挑花绣裙;儿童们常在这里读书学习,嬉戏

玩耍。

婚姻习俗

苗族婚姻的缔结,有“自主自由式”和“说合自由式”等几类。“自主自由式”是男女青年在“游方”活动中自由恋爱而结为夫妻的婚姻缔结形式,从认识到结婚,完全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拥有绝对的自主权。“说合自由式”是男女双方经过“游方”,感情达到一定程度后,由男家央请媒人到女家说合,征得女方父母同意后即定亲、结婚。“说合自由式”的另一种形式是先由老人提议,请人撮合,女家答应后,男女青年再通过“游方”建立感情,双方同意即可定亲,条件成熟后结婚。

“游方”又称“友方”,系苗语单译,是苗族男女青年进行社交和娱乐的一种形式。苗族小伙子和姑娘们往往通过这种活动结识朋友、物色对象或倾吐爱情。每当夜幕降临,外寨的小伙子们用木叶、口哨等为信号,把寨内的姑娘邀约到游方场来,有的是三五成群地站着(或坐着)轮番对唱,以唱可来幸友谊或表达爱情,有的一对一双地在唱情歌或倾心交谈。他们的言谈举止很有礼貌,对唱的情歌感情真挚,质朴健康,扣人心扉。若男女双方在多次游方中逐渐加深了解,心心相印了,就交换信物(如衣服、围腰、帕子、首饰等)。此后,双方随着爱情的发展,便可通过简单而神秘的方式成婚。

传统节日

黔东南境内苗族节日种类繁多,一年四季都有。在素有“百节之乡” 美称的凯里,民族传统节日多达135个,主要传统节日有芦笙会、苗年、吃新节、爬山节、姊妹节、木鼓节、斗牛节、牯藏节等。其中属传统节日姊妹节、龙舟节、吃新节、苗年最为热闹。

(1)姊妹节

姊蛛节,是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一带苗族的传统节日。有的地区自农历三月二十五开始过(秉县一些地区),有的地区自三月十五开始(如台江县一些地区),历时二至三天。相传,古时清水江边苗寨有一群聪明、美丽的姑娘,因居住偏僻,虽已成年却还未出嫁成婚。于是,其父母们商定,让姑娘们捕鱼虾做菜,蒸花糯米做饭,吸引外地小伙子前来讨花米饭吃。由此,男女双方建立感情,不久都到了心爱的人。时间一久,相沿成习,便演变为节日。节日期问,每户都要做姊妹饭,姊妹饭是一种经过染色、分甑蒸后再捏合在一起的彩色糯米饭团。红色象征爱情,黄色表示富裕_白色表明纯洁,绿色祈盼长寿,蓝色表示友谊紫黑色则示坚贞不屈。饭团晶莹透亮,香软可口,除自己食用外,还用以选择佳偶和招待亲友。姑娘们都会在饭团里面埋藏“小秘密”:藏着小竹钩的,意味着可与小伙子交朋友;藏着一双筷子或两朵花瓣,表示愿结连理;藏着辣椒、姜蒜的,则表示姑娘不愿与小伙子再交往下去„节日期间,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行歌互答,并有许多文体活动。外地朋友和远方游客至此,主人也会敬酒献歌,赠送彩色糯米饭团。因此,外国朋友说:姊妹节,是一个藏在五彩饭团中的“东方情人节”。

(2)龙舟节

每年农所五月下旬。清水江流域曲苗乡都要举办龙船节台江施洞一带的龙船节最为壮观。相传,苗族英雄久保斩杀清水江上的恶龙,为民除害,后人为纪念这位英雄,制成龙船巡江游弋,以祝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龙船由独术雕制的一只母船和两只子船捆扎而成,名为“子母船”,龙头长约2米,用水柳雕刻,除龙角外,还有一对巨大的牛角。参加龙船竞赛的人由鼓头、鼓手和水手组成。竞赛前,龙船会沿江接受鼓头亲朋好友赠送的鸭、鹅等礼品,并挂置在龙船颈脖,以显示其亲友众多和富有。竞赛时,鼓乐喧天,热闹非凡。

(3)吃新节

吃新节,是苗族集祭祀和娱乐为一体的重要的传统节日,苗族称为“努嘎西”(意为吃新米)或“努莫”(意为吃卯),在贵州除苗族外,还有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都有过“吃新节”的传统。过节当天,主人以公鸡、鱼肉祭供祖先,主客饮酒庆贺,次日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吃新节规模较大的有雷山望丰乡的乌香、西江、响楼、郎德、凯里挂丁、开怀、凯堂、旁海、台江台拱、排羊等处,人数均达上万人。集会的内容有斗牛、赛马、斗雀、跳芦笙、“游方”、打蓝球、田径赛、对歌、踩鼓等活动。(4)苗年

苗年,是苗族祭祀祖宗和庆祝丰收的最隆重的节日。苗族以十月为“岁首”,苗年也是“辞旧迎新”的节日。苗年一般在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或第二个卯日过,分三次,第一次称“小年”,第二次称“大年”,第三次称“尾巴年”,大年是苗年最热闹的节日。“大年”一般持续三至五天,有的地区持续十来天。“大年”这天,家家户户在祖先牌位、花树、岩妈等“神坛”面前摆上桌子,放上酒菜及糯米粑等物敬供,然后宾主举杯欢渡佳节。入夜,合家围在一起谈古论今,吟唱古歌、酒歌,谓之“守年”。第二天,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迎接新年。节日期间,老人们轮流宴请宾朋,青年们梳装打扮,参加跳芦笙、斗牛、赛马、游方等活动。苗年规模较大的有雷山西江、台江施洞和凯里挂丁等处,每处集会都有上万人参加,集会的内容有跳芦整、赛马、斗牛、斗雀、游方、对歌等等,男女青年各自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不同的活动。

银饰

银饰是苗族人最喜爱佩戴的装饰品,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它在苗族人民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实在许多民族也都喜欢用银作装饰,但无论品种还是款式都不及苗族,在黔东南苗族人民的银饰的种类丰富,可分为:

1、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2、胸颈饰:包括银项圈、银压领、银胸牌、银胸吊饰等。

3、手饰:包括银手镯、银戒指。

4、衣饰:包括银衣片、银围腰链、银扣等。

5、背饰:包括银背吊、银背牌等。

6、腰坠饰:包括银腰带、银腰吊饰等。

7、脚饰:贵州黎平个别苗族地区有戴脚饰的习俗,脚饰为扭丝状,儿童佩戴用来避邪。

苗族银饰做工精巧,颇具特色,它们是手工工艺的精品,如细小的银链是由数百个微型不到2毫米银环连缀而成,全靠银匠精心打磨,其精致的饰品不得不叹服。这与古老淳朴,独特精湛的银饰工艺技术和苗族审美意识心理是分不开的。如此才有了今天苗族服饰艺术这样地丰富绚丽。

民歌

黔东南被誉为“歌的故乡,舞的海洋”,这里的苗家人每天都生活在欢乐的歌舞之中,可以说是人类诗意的栖居,即人类自由自在地生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淳朴的原生态民族歌舞,体现了苗族同胞质朴的生态观点。

苗族的歌曲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祭祀歌等几种。飞歌是苗族音乐中富特色的体裁,多在山岗林野和田间地头演唱。特点是音调高昂,气势雄浑,节奏舒广自由,旋律起伏大。飞歌多用在喜庆、迎送等大众场合,见物即兴,现编现唱。歌词内容以颂扬、感谢、鼓动一类为主,过苗年、划龙舟等节日喜庆活动,一般要唱飞歌。飞歌题材内容极为广泛,堪称苗族歌唱艺术的瑰宝。

舞蹈

黔东南苗族民间舞蹈最常见的是芦笙踩鼓舞。舞姿可表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台江反排木鼓舞的节奏分明、动作热情奔放,被誉为“东方迪斯科”。丹寨的“锦鸡舞”也很有特点.这是一种男女混合的集体舞,数名男青年排成数行在前面吹芦笙做引导,数十名乃至上百名青年妇女排成长蛇阵紧跟其后,沿逆时针方向转圈,边转边舞。舞蹈以脚步动作为主,腰膝自然摆动,双手则垂直放松于裙边,舞步舒缓有致,在独具特色的服饰的衬托下,整个舞蹈就犹如锦鸡觅食,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除此之外在黔东南还流行有板凳舞、铜鼓舞等。

除了以上描述的文化外黔东南苗族的服饰也是最丰富和最漂亮的,尤其是女式盛装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手工刺绣精美、银饰亮丽、工艺独特、构图大胆夸张。其图案有苗族历史和民间传统故事中的人物和神灵,有大自然的动物花草,也有工整对称的几何图形。刺绣工艺手法有平绣、破绣、锁边绣、绉绣、堆绣、挑花、织锦等。一般一件苗装盛装要花费数年时间才能完成。在一座座依山傍水而建的苗族山寨木楼里,华贵的盛装把能歌善舞的苗家少女装扮得无比婀娜多姿、楚楚动人。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它经过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依然保留着它的那份淳朴、自然。它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它更显神秘,让更多的人因它而陶醉其中。

品读这样一个神秘的民族,让身处快节奏生活当中的我们得到了心灵片刻的宁静,自然的呼吸离我们原来并不遥远,只要我们愿意,愿意停下脚步驻足聆听,我们将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这种宁静让我记起我原来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只是生活的节奏太快,快得让我们忘记了初衷。我庆幸我是这个古老民族的一员,我愿意一直默默的守护着它,细细地品读它的神秘,它的朴实,它的宁静,它所带给我的力量。

第三篇:台江苗族独木龙舟节:古老而神秘的苗族传统文化

台江苗族独木龙舟节:古老而神秘的苗族传统文化

从凯里市开车到施洞镇40公里地,弯弯曲曲的乡间公路在山腰上盘旋,黑乎乎的油路比起5年前的碎石路好跑多了。要说和台江苗族同胞欢庆独木龙舟节,我不知道走了多少趟,但每一次来的感觉都不一样。仿佛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苗族传统文化的气息熏陶着我。

“龙舟节”是黔东南清水江沿岸苗族人民重要的传统娱乐和体育竞技节日,是用水上划船竞技形式体现民族团结精神的传统活动,也是苗族人民创造的留给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舟节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七,从施秉的平寨开始,经塘龙、榕山到台江县的施洞镇结束,历时4天。活动内容除赛龙舟之外,还有苗族传统的斗牛、赛马、踩鼓、跳芦笙、游方等。集会期间,台江、剑河、凯里、黄平、施秉、镇远、三穗等县苗族同胞数万人汇集于施洞镇清水江边参加一年一度的盛会。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赛龙船在黔东南苗族人民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每个村寨要制作一两艘龙船参加比赛,获胜夺标是全村人的荣耀。平时,龙船停放于特制的长廊形船棚内,小孩子不得随意攀爬,龙船下水前请寨老一人位于沙滩下,面对龙船唱念祖先起源的古歌,并杀一只公鸡祭祖先以保佑船只平安。

小河寨80岁的老人莫定忠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当我们迎着晚霞刚走到村口,老人笑眯眯迎上前来,脱口而出说“又来了。”这次,跟着我来的一帮学生很好奇。给老人递烟,点火,纠缠老人摆农门阵。老人理一理胡须慢条斯理说,从前,在苗寨流传着一个生动的传奇故事:两千多年前,一位老人带着孩子去河中捕鱼,一条龙把小孩吃掉了。老人潜入水中找到了龙巢,用柴火把龙烧死了。后来村民发现清水江边躺着一条“死”龙。消息传出后,施洞地区沿江村寨的村民都前来分割龙肉。后来,龙表示忏悔,愿意让人们用树子做成它的样子,每年在江河上划上几天,为大家兴云作雨,使施洞地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施洞地区清水江沿岸便有了划龙舟祭龙的活动,并根据各村寨以前分得龙肉部位,打造成象征性的不同颜色的龙舟。据汉文献记载,至迟在清乾隆年间以前当地就有了这一节日。如乾隆《镇远府志》卷9有云:“清江苗人于五月二十五日作龙舟戏,形制诡异,以大树挖槽为舟,两树并合而成。舟极长,约四五丈,可载三四十人,皆站立划桨,险极。”

制作龙舟乃是整个龙舟活动之首事。中央民族大学今年出资5万元,在杨家寨“蹬守”了两个月,从砍树开始,课题组参与了准备公鸡、雄鸭各一只,刀头肉一块,青布一尺,丝线一绺,生麻一把,酒一壶及香、纸等物以祭祖山神土地,砍下树木后即由当地木匠制作。舟身由并排三木拼连而成,中为母舟,两侧为子舟,母舟一般由21-24米长的大红杉木或枫木挖制而成,子舟长约15米,亦整木挖成。然后再将三舟绑于一体成为一舟。龙颈由水柳木雕刻而成。母舟连接龙头处翅出高水面约1米。龙头有各种图案,嘴含明珠,悬吊绣球,龙头装有一对大水牛角,龙舟制好要是下水试划,亲友齐聚庆贺。竞划时船上有鼓主、锣手、持蒿手、理事、舵手各一个人,桡手32人。鼓主为龙舟指挥,身穿青布长衫,外套镶黑边绒背心,头载宽页草帽,颈佩银质项圈,手提皮鼓面向桡手坐于母船前端,用鼓点指挥桡手划水。鼓主击鼓锣声紧密配合,鼓两下锣一下地敲,形成“咚咚哆,咚咚哆”节奏调节挠划水频率和龙舟速度。敲手由一身穿女式盛装的男童担任,任务是配合鼓主指挥竞划。蒿手由一识水性、力大手快的男子担任,主要任务是用蒿协助调整龙舟的航向和停舟时航速、航向,桡手是龙舟竞渡的真正主角,共32人,分16对立于子船,身着青色家机布对襟衬衫和阴丹土林布裤,腰束订有银泡腰带,头戴马尾斗笠,手持长约1.7米左右的桡片,站着划水。舵

手负责掌握航向和航速。

从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起,各只龙舟都要划到上述各个地点去参加比赛,沿岸村民纷纷跑来观看,亲友们要燃放鞭炮,送礼物接龙。礼物中,有红绸、鹅、鸭等物,女婿要送一头猪,至少要一只羊。送礼的亲友还要依次向鼓主和舟上所有的人敬酒并把礼物送至船上,亲友多的鼓主,舟里堆满了各种礼物。

第四篇:苗族文化风情简介

苗族文化风情简介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共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苗族现有人口739.8万人,在所有少数民族中仅次于维吾尔族、蒙古族、壮族而超过我们所熟知的藏族(总人口459.33万人)排第四位,作为第四大少数民族,我们对其却知之甚少,甚至还不如朝鲜族、傣族了解的多,最早关于苗族的了解,莫过于三国时期为平南方蛮夷之乱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典故,而当时蛮夷之人即指苗族,孟获则是苗王,当时故事的发生地是现贵州黔东南的从江县。

现在苗族居聚地主要分布在贵州黔东南、湖南西部、及云南,少数分布在广西、四川及海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其整个地区以苗族为主,苗族人口超过400万,占全国苗族人口的一半以上,而与黔东南苗族相邻湘西及云南的苗族也是其分支,至今还有往来。

苗族作为第四大少数民族,有其源远流长、神秘多彩的民族文化,比较具有神秘色彩的如传说苗族的蛊术及赶尸,这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都有体现,赶尸已无从考究,但蛊术据传民间还有,这里不必多讲。苗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主要还是体现在其建筑、服饰工艺、歌舞及饮食等方面:

1.苗族建筑

苗族居住地多位于山间水边,山间盛产木材,因此其房屋多为木结构的吊脚楼。建筑在山里的吊脚楼,或单独分布在山脚、坡上,或聚集成群从山顶一直蜓绵于坡底,其保存最完整具代表性的要数贵州黔东南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西江千户苗寨也是当今苗族文化的心脏。从结构功能上分,吊脚楼一般分为两三层,上层住人,下层堆放杂物。现在相当多的吊脚楼已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看上去古色古香,别有一番味道,而现在苗族年轻人仍以能建造一座吊脚楼为荣。2.苗族服饰工艺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华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从工艺上讲苗族服装以苗绣或蜡染为主,都是以纯手工制做,节日装以苗绣服装为主,便装以蜡染服装为主,现在一套完整的苗绣服饰(包含银饰)价值两万多元,每个苗族姑娘都以有这样一套服饰为荣。千百年来,苗族特有的劳作生活、民风民俗、古老传说、神奇故事,为苗族手工绣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艺术养分。苗绣女看似不经意间的一针一线所绣出的图案,无不展现出奇思异想,无不蕴涵着神秘、幽远、自然、古朴,而又耐人寻味的艺术风韵。苗族手工绣着色热烈大胆、张扬鲜活、苗绣女常用反差大而对比强的手法,把色块的分割与组合运用到极至,使苗绣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强烈的震撼力;苗族手工绣常用平绣、绉绣、辨绣、数纱绣、十字挑花绣、破线绣、细线绣、堆绣、盘筋绣、打籽绣、绞绣等多种艺术手法,据目前收集的手工绣绣法就有几十种之多,其作品变化多端,精巧夺目,妙不可言。最让人着迷的还在于每一幅苗绣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绝品”,其色彩与图形绝不与其他作品相同,因而极具收藏价值.,苗绣和蜡染除了用在服装上外,还广泛应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窗帘、桌布、床单等,艺术形式上有各式的背包、壁挂等,其中的一些精品更是价值不菲,如去年的一套收藏近百年的苗绣拍卖出30万人民币的价值,从针法上讲,以破线绣最为昂贵,其一平方的破线绣法的苗绣在市场上能卖到万元以上,现在有不少国外的游客专门到苗族民间去寻找苗绣及蜡染的精品用以收藏。

银饰也是苗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苗族中有“穿金显富贵,戴银保平安”的说法,其寓意无非戴银要好过穿金,苗族人认为:戴银饰时银的颜色可以显示人的康健状况,如果银的色泽发亮说明这个人健康状况很好,色泽发乌说明健康状况不太好,所以苗族人从头到脚都是银,银花冠、银项链、银项圈、银手镯、脚镯、以及镶嵌在衣服上的各种银饰,苗家姑娘节日盛装时所戴的银饰足足有10斤以上,正因其银饰的名目品种繁多,并且每个苗族村子中都有自己的银匠,当地的汉族人干脆就把银称作“苗银”,以表示银饰在苗族中的地位。

3.苗族歌舞

苗族的歌舞多在节日时或来客人时表演,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即清明)、龙舟节(即端五)、情人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大约在每年的十一月份,每到过苗年时,苗族人便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吹芦笙、歌舞、斗牛、斗鸡、斗狗等各式的节目,其中以吹芦笙及歌舞最为普便,在节日期间万人盛装,云集广场,男的吹起芦笙,女的和着芦笙的节拍跳起芦笙舞,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围一圆圈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竞赛性的芦笙舞一般在节日或集会上由少数技巧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动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难动作,很受群众欢迎。除了芦笙舞外板凳舞、铜鼓舞也比较普便。

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之所以称为“飞歌”,其起源于苗家青年男女对歌,倾诉真情时相聚较远,男的在这边山,女的在那边山,高亢嘹亮的歌要从山这边“飞”到山那边才能给心仪的对像表达心声。除了飞歌外还有苗族的祝酒歌也是一大特色,每当远方的客人到来时,苗家人摆起丰盛菜,斟上自家酿的酒,叫出家里最漂亮的姑娘,以歌劝酒,歌词融入欢迎祝福之意,这时你喝也得喝,不喝也得喝,苗家人以些来表达他们的好客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这种原生态的歌舞也逐步被外界所认知,如2006年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时,黔东南州选送的《蝉之歌》获得大赛银奖;2007年春节晚会时,在演唱各少数民族的祝酒歌时便以苗族歌手阿幼朵演唱的苗家祝酒歌为压轴戏,阿幼朵的飞歌也曾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响起;2007年5月温总理出访日本时随行人员中就有从贵州黔东南民间选出的苗家歌手为日本友人表演苗族飞歌。4.苗族的饮食

苗族喜食酸味和辣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汤、酸汤鱼等。带辣味的菜肴更是口感各异,又分为油辣、糊辣、青辣、酸辣、等几大系列,有的辣而酸、有的辣而香、有的辣得令人张口咋舌、大汗淋漓。

苗家菜肴突出酸。贵州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的民谣。酸汤的制作主要分为麻辣酸、米酸等,完全靠生物自然发酵而成。毛辣酸在当地俗称红酸汤,以新鲜野生麻辣果(即野生番茄)和红辣椒为主料,把麻辣果及辣椒切碎,加以相应配料,放入坛中密封三个月以上,经过发酵后即可开坛食用,红酸汤以酸辣为主,主要用来煮食各种肉类,如鱼,鸡,猪牛羊肉等各种荤菜类火锅;白酸汤主要以糯米汤为主料发酵而成,白酸汤以酸为主,主要用于煮食各种蔬菜,普便是把四季豆、豆芽、包菜、青瓜等一起煮,无论是红酸汤还是白酸汤,在煮食时一定要放入苗家所特有的调料--木姜子,木姜子是贵州黔东南所特有的,并且是野生的,因海拔高度的关系在贵州其它地区也没有,只有放入了木姜子,酸汤类的菜才能算完美,所以木姜子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效果,酸汤家家会做,食之口舌生津、开胃消食,夏天食用更可解暑,有爽口提神、杀菌消毒、去油腻化脂肪、健脾防结石的功效。

苗家人也喜食辣,其辣又与四川的辣不同,不像四川那样多用干辣椒而且油多,苗家菜多用青辣椒或自家腌制的泡椒,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青椒童子鸡火锅,泡椒牛肉火锅等,往往是半锅辣椒半锅肉,这里特别说的是,苗族的泡椒与我们通常所见的泡椒亦不相同,其选用细长的尖辣椒,分青色和红色的分别封入坛中泡制,青色泡椒出味,红色泡椒配色,苗家泡椒做出的火锅可谓色味俱全;苗家喜食辣还从一个方面看得出来,即使是用辣椒类做的火锅,里面有半锅辣椒,苗家人食用时还要蘸其它辣椒蘸水(即我们通常吃火锅用的调料),蘸水的调料主要是辣椒、蒜泥、姜末、葱花、香菜、花椒等酌情添减。蘸水的辣椒也有讲究,有的有香喷喷的干辣椒面,有的把尖细的青辣椒或朝天椒在炭火上烤,烤到适当时候再捣碎后再做蘸水,大多人尤其偏爱后者。

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滚山酒、双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酒多是自家酿制的糯米酒,杨梅酒。拦路酒是指在重大节日时,过路人通过时,如有苗家人正在饮酒,过路人必须喝三杯酒才能走;进门酒多在接亲时,来接新娘的人要想进门,必须喝杯酒才能进门,否则是接不走新娘的;特别一提的是苗家的滚山酒,多在清明时,清明时苗家人挂清时(即扫墓),往往聚集很多亲戚朋友,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一早上山,在山上墓前选出一块空地,主人家杀猪祭祖,放鞭炮,仪式完成后,在山上支起大锅,生起火,煮起肉,煮好后大家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吃肉饮酒,直到日暮时分,才结队下山,而往往这时总有人喝醉,不能走路,就顺着山路往下滚,滚山酒由此得名。

第五篇: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调研地点:湖南省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扭仁村、高通村

调研对象:当地居民、学生、游客等

调研时间:2010年7月7日至2010年7月16日

1、苗歌

听扭仁小学龙校长、麻老师及麻志官老人说起:苗歌对上一辈的人来说就像我们现在的必修课,它主要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贺喜歌,庆典歌,其中用到了许多隐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法,且这些喻体大都来自自然的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因此唱出的歌也都是取自生活反映生活,需要演唱者有较高的观察、鉴别、领悟和创作能力;可称得上是心灵的造化,自然的灵现。苗歌一般没有音乐伴奏。

2、苗鼓

居村民介绍,凤凰苗族鼓舞,大体上可分为猴儿鼓和花鼓两大类。猴儿鼓是娱乐者模拟猴子的动作翩翩起舞,其动作诙谐,难度大,舞得好的人不多;花鼓异常柔美,异常抒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在凤凰腊尔山、山江、麻冲、落潮井一带苗区十分流行。

打花鼓(即花鼓舞)一般是两个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还有一个站在鼓旁敲击鼓梆,控制舞蹈节奏的,谓之敲边鼓。花鼓的基本功有三:一是手功,二是腰技,三是步法。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两种,步法是否踩到点子上,直接关系到花鼓的“套路”,因此至关重要。

3、苗舞

盛传在湘西凤凰的苗舞主要包括:竹竿舞和三人鞋,这两种舞蹈简单易学。例如竹竿舞据说是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平行摆开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最好能跳出潇洒自然的动作(我们的两位队员尝试了一下,跳了几下下就被吓得跳了出来)。

三人鞋也是很有趣的,三个人同穿一双“鞋”(两根长板),苗家姑娘们很厉害,还能跳出优美的舞姿,节奏感很强,游客观众们惊叹不已。

4、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主要表现在:服装、头饰、银饰、银梳、银镯、银项几个方面,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现在他们只有在传统节日、喜庆的日子才穿上本族传统服饰。

5、苗族传统节日

湘西苗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开年节、四月

八、龙船节、六月六。节日那天,村民都身穿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

6、苗族待客礼仪

当游客们进入苗寨时,苗家人们会进行苗家拦门“三道卡”风俗,即“卡歌”、“卡鼓”和“卡酒”。所谓“卡歌”,即当远方的客人到苗寨来做客,苗寨里的青年男女要肩拱肩、手拉手,用对歌的方式来表达对客人的热情欢迎;“卡鼓”,即在进苗寨的路上,苗家阿姐阿嫂们会用击鼓拦门的方式,同客人比试鼓艺,并展示苗家人多姿多彩的鼓舞智慧;“卡酒”,即好客的苗家人在寨门口端着自家酿造的包谷烧或米酒拦门,苗家人将农事或家事编成苗歌后向客人提问,客人答对并喝下拦门酒,则表示客人看得起苗家人,客人方可入寨并被试为最尊贵的客人。这是非常典型苗族村野文化。

6、湘西苗族文化现状

苗族人们的能歌善舞以及对歌舞的热爱在这里表露无遗。记得我们到达的那天已经晚上十一多了,可村里面那回荡的苗歌丝毫没有疲惫的感觉,一直延续到晚上十二多才停下来!调研中还得知扭仁村是周围人口较少然喇叭最多的村,通宵达旦的歌声在这也是常有的事。

调查中发现这里的小孩几乎都不懂不会这些传统的东西,一方面是他们的父母很少有时间也没有这份心去教他们,另一方面是他们自己不喜欢难得静下心来学习。当然这其中更大的是没有被重视起来,社会风气和现状的驱使,大家都在忙于为生计奔波跟本就难以顾及这些。平时的对唱更多注重于各自的一种休闲和爱好,而没有想过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些事实的反映不得不让我们为祖国文化遗产的继承感到担忧,即使在这种地方都被利益深深的覆盖那些所谓的保护政策起到的作用实在微乎其微。当然这也不是一个政策那么简单的事情,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不仅需要整体形式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更需要苗族同胞们乐于奉献,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维护和继承祖辈的传统。这些都需要社会力量和国家政策的相应扶住,毕竟民以食为天只有在解决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后人们才能把多余的精力投入到精神世界里。值得庆幸的是在我们回来的前一天,麻老师跟说了许多关于苗族文化方面的事,最后还拿出了他自己的一本根据一段发生在清初民国时期的追求爱情自由的故事。并告诉我们他将用他的一生来继承祖辈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并将其传承下去……

下载台江苗族的龙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台江苗族的龙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黄平县苗族丧葬文化

    黄平县苗族丧葬文化 黄平苗族丧葬为土棺葬,因死者年龄、死因有别,其葬礼各异。六旬以上寿终正寝者,葬礼尤为复杂、隆重。安葬前后有整容、沐浴、穿寿衣、报丧、杀牲、守灵、开......

    文山州苗族文化(大全5篇)

    文山州苗族文化 苗族 文山苗族的祖先是距今5000多年前,黄河下游一带生活的一个部落联盟,被叫“九黎”,其首领是蚩尤。因与黄帝为首领的部落发生冲突,被其打败,九黎部落举行了大规......

    盖赖苗族文化艺术节

    我的盖赖苗乡之行 得不说这次来到打鱼实习实在是太幸运了。为什么这样说呢?这 就要从民族说起了,在十一月十三号到十五号这几天刚刚举行完 三都县首届少数民族艺术节,马上就迎......

    苗族斗牛的文化内涵

    苗族斗牛的文化内涵 苗族斗牛是指人们让两头水牯牛以角相抵斗以争胜论负的活动,被称为“东方式斗牛”。典籍、诗词、舞蹈、传说、鼓社记载斗牛;传统斗牛自由组合,不决胜负,现......

    学习苗族文化的感悟

    学习苗族文化的感悟吴新莹曾有人言:“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性格,是一个民族骨子里流淌的血液。”而身为苗族同胞的我们,如果对于我们的文化不闻不问或不清不楚,那么我们做人便......

    龙母文化

    龙母文化 ——西江民俗 摘要:民俗属于文化的一种,深深烙印在人们日常生活以及精神世界中。龙母文化是西江民俗的核心文化,对西江流域以及港澳的人们影响深远。本文探讨龙母文......

    英语课的演讲稿--苗族风俗文化

    英语课的演讲稿--苗族风俗文化 good afternoon, everybody! today i would like to talk about customs of miao nationality in our country. now it has a population of......

    英语课的演讲稿--苗族风俗文化

    Good afternoon, everybody! Today I would like to talk about customs of Miao nationality in our country. Now it has a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7 million. Half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