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苗族传统节日
开年节
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一大早,黔湘渝(贵州、湖南、重庆)边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就从四面八方赶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脚,用歌声表达迎新的喜悦。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踩花山节
踩花山是苗族传统节日。云、贵、川等省苗族群众在农历正、二月间或四、五月间盛行踩山、跳场,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寻求配偶;老农们则来到花场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祝愿五谷丰登。居于山区的苗民在节日内还要进行斗牛比赛。屏边县的苗族还举办跳狮子和爬花杆的比赛。
四月八
苗族传统节日,传说这个节日起于明代。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着盛装群集于贵阳市喷水池边,吹笙奏笛,对歌谈心,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英雄亚努。
此外,四月八还是布依族的节日,有称它为“牛王节”的,也有叫“牧童节”或“开秧节”的。每逢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饭,并休息一日,表示对耕牛的慰劳。
龙船节
龙船节是流行于湘西和黔东南施洞、松桃一带的苗族节日。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
姐妹节
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
第二篇:苗族的传统节日
云南少数民族神话文献综述
苗族的传统节日
节日习俗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每一种节日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有着它特定的历史文化与背景。同时,每一种节日又会影响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心理等多方面内容。苗族大小节日众多,由于居住分散,各地苗族有相同的节日,也有不同的节日。苗族的传统节日主要分为四大类型:祭祀性节日、纪念节日、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节日、娱乐和交际性节日。
一、祭祀性节日
(一)苗年
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节,各地区的苗族所过的苗年时间是不一致的,多数地区是“岁首以东冬三月,各尚其一”。岁首即每年的开头,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腊月。苗年是最大的节日,食品比其他节日丰富,并且要供祭祖先。接着要休息五至十五天,并举行各种盛大的娱乐性活动。
祭祀活动,从鸡鸣头遍开始,到天色发白结束,鸣炮竹示之。此时,全家方可入桌就餐,并可对祭祀品指物道名。到二月二后,又需禁忌。请客活动,天明后,主家杀猪宰鸡筹办丰盛饭菜。就餐时先吃甜酒,后吃烧酒,先吃粽粑,后吃米饭。客人转回家时,主人鸣炮送到村外。
(二)鼓社节
在祭祀祖先的节日中,鼓社节是最为隆重的。鼓社节又称“吃牯脏”或“吃鼓藏”。节日中的主要活动着重围绕着绕木鼓进行,吃鼓藏时宰“牡牛”敬祖宗,“牡”即“钴”的意思。鼓社节的间隔时间,以十三年最为常见,但也有三年、五年、七年或二十五年不等者,可分为定期或不定期两类。鼓社节的内容较为丰富,包括购买和饲养鼓藏牛,推选鼓藏牛,接鼓、斗牛、杀牛祭祀等基本程序。
(三)跳场节
跳场是苗族流行得最广的民族风俗活动之一,流行地域非常广,参与人数之多。跳场有各种不同的叫法,如跳厂、跳月、挑花场、芦笙会等等。跳场是苗族不同于汉族和其他民族在春节期间举行的特殊节日活动。跳场的地点称作花场,一个很大的草坪或土坝子。按照传统习惯,跳场第一天是踩场,第二天是正场,第三天是扫场。
跳场的主要活动,首先在赛中安放一张八仙桌,上面供奉丰盛的祭品,主事者燃烛点香、烧钱化纸,一是祭奠列祖列宗,一是敬奉天地神明。意在祈求神明护佑,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每一天的芦笙舞都要跳到日落西山、晚霞满天,他们相约到附近村寨中往下,男女青年三五成群互相吐露心曲,这正是男女双方约定百年之好的重要时刻。
(四)祭祀节日的意义
祭祀节日的举行是为了缅怀祖先,节日寄托了苗民对祖先的思念之情。从中可以学习祖先好的品德,继承中国的传统的优秀文化品德。不忘先烈,有利于个人形成良好的道德感。
二、纪念性节日
(一)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是贵阳、黄平、松桃、湘西等地苗族都过的节日。四月八是一个纪念性的节日,有的苗族地区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而有的地区是为了纪念祖先。每年的四月八各地苗族的男女老少会用一天的时间来游乐,以此表示纪念
(二)端午节
过端午是在五月初五的早上。这天,有的杀鸡,有的杀羊或宰猪,荤食一餐,但不包粽粑。在门外都挂菖蒲和艾叶,有的以艾叶扎一只狗挂在门外的,用意都不祥。另外,也会在高山顶上举行“踩花”。附近的苗族都来参加,男女青年就利用这一机会进行社交活动。
(三)七月半
七月半就是中元节,在旧历七月十三日的下午过节。这一天每家都买点肉加餐,并买钱纸封包,追念祖宗。已故的祖先每人二包,晚餐后就在门外烧包。此外,没有什么别的活动。
(四)摔跤节 摔跤节是惠水九龙一带苗族的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和六月初六举行两次。相传古时候,九龙马门寨有一名苗族青年叫杨首辈,在官家的武举应试擂台上摔跤倒官将黑煞神,为此不但榜上无名,反而被毒打入狱。杨首辈出狱后召集人们与官家作对,并活捉黑煞神。人们遂跳舞唱歌庆祝胜利,并举行摔跤比赛,由于那天正好是农历三月初三,故沿袭成此节。
(五)纪念性节日的意义
有利于发扬和养成民族英雄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长存,激励着这个民族向前发展,不断地增强这个民族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节日
(一)土地会
苗族的土地会一年举行两次,一次在三月初三,一次在九月初九。土地会是祭祀“山王菩萨”,山王菩萨设在村子附近的山坳上,设立的目的是希望它保护牲畜,不要被虎豹、豺狼危害。祭祀时可以用猪、羊、鸡都可以,有几家共同筹钱办的,也有独家自办的。祭祀只有男家长办理,不是每人都要过的节日。
(二)开秧门
开秧门在播种时节举行,在每年春季播种前,选择吉日举行仪式,以祈求插秧顺利和稻谷丰收。先由“秧头”带上鸭子、酒、饭、香纸、茅草、泡木树等敬品,在天刚亮时到田里祭神,以避免途中遇见人或鸟雀而招致不吉。当“秧头”举行完开秧门仪式后,其他人家才可以开始插秧,并欢度节日。
(三)吃新节
吃新节是在收获季节举行。吃新节一般在农历六七月间进行,是人们以品尝新米或新包谷的方式,敬天祭神,庆祝丰收的一个喜庆节日。每年稻谷或旱谷成熟后,苗族以村寨为单位,择吃新饭。家家户户都要以新糯米为主食,来庆贺丰收。吃新包谷时,则以新小米和包谷同煮,并用鸭、鱼、酒、茶等物品向祖宗祭祀,然后全家同吃新包谷,以示庆祝丰收。
(四)捕鱼节
捕鱼节是贵州中部独木河及南明河沿河两岸苗族的节日。这个节日最初是在播种插秧需水时,苗族人民在河边祈祷龙王降雨的求雨节,后来逐渐演变为捕鱼节了。捕鱼节的时间各地不一致,大概从三月到六月。届时,青壮年子都要到山上采集树叶做“闹药”,到河中闹鱼捕鱼,妇女则在家中备办腊肉、香肠、糯米饭和酒。中午时,全家老少都穿着盛装、携带酒肉到河边进餐。吃完后,男吹芦笙,女唱山歌,尽兴欢乐。到夕阳西下时,人们带着鲜鱼回家,并设宴招待或以鱼馈赠亲友。
(五)意义
人们按节令进行庆祝活动,反映了农耕民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这些节日的产生有着特定的背景,在生产力极其低落的情况下,只依靠人力是无法战胜自然灾害的。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自然灾害,只能借助传说或神话来维持生产。人们把抵制灾害的活动寄托在神明的身上,以此来找回生活的信心。但是一味的向上苍祈福,而不发挥人的能动性,这样是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生产力继续向前发展。
四、娱乐和交际性节日
(一)清明歌会
清明歌会又称“赶清明”,一般在三月三举行,是湘西苗族的大型歌会。传说从前苗族住在偏僻的大山中,日常用品都必须用土产到遥远的市场去交换,而且常常受骗上当,于是大家便邀约以清明这一天作为自己赶集的日子,既可互通有无,也可进行娱乐,年代久了,便成了清明歌会的节日。这一天,各寨的苗族群众都纷纷赶来参加,善歌者引吭高歌,一唱一和。老年找老年,青年找青年,参加者常达数万人,白天唱了晚上又唱,一直通宵达旦。
(二)赶秋
赶秋是湘西苗族群众性的主要节日之一,时间是在每年立秋之日,其主要活动是打秋千。赶秋最初也是为了便于青年男女交际而兴起的,后来男女交际的内容逐渐减少,而演变为以娱乐为主要内容了。
(三)九月芦笙会
九月芦笙会是贵州黄平县的谷陇、五里墩等十几个地方的节日,以谷陇的规模最大。节日的时间大致为秋收结束之时。节日到来,周围数十里的苗族男女青年都着盛装前来参加。在芦笙会上姑娘们穿着长裙,戴银手镯、银项圈,头盘田螺髻。男青年们爱在芦笙差几支野鸡毛,这是战胜邪恶的标志,也是表达爱意的信号。姑娘们则把自己精心编织的长带挂在意中人的芦笙管上。芦笙会规模宏大,观众有数万之多。
(四)意义
这些节日有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不仅有利于苗族人民之间的交流,也有利于汉族和苗族之间的交流。汉族与苗族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民族大团结,有利于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发展。同时,这些节日大多属于相亲类的,节日的举行为广大男女青年创造了结合的条件,青年们借节日表达自己的爱意。从更深的层次讲,交际性节日还有利于苗族地区人口繁衍,壮大苗族人口的数量。
苗族节日异彩纷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部分。苗族节日的产生是由特定 的社会背景决定的,它的产生对于当时的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今天随着社会发展,虽然有些节日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但作为一种文化,应该被保留和继承,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
参考文献:
[1]陈斌、赵云生:《苗族文化》,《丰富多彩的节日》,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5 [2]贵州省编辑组:《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三,《生活习俗》中的节日,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4 [3]《苗族简史》编辑组:《苗族简史》,《生活与习俗》中的节日,民族出版社,2008.4 [4]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著:《苗族文化大观》,《风俗习惯》中的节日、娱乐习俗,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6
第三篇:XX年黎、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活动实施方案
XX年黎、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活动
实施方案
三月三”是海南黎族、苗族的重大传统节日,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镇文化产品内容,推进文化产业化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构建和谐xx,让我镇黎族苗族同胞在欢乐祥和中庆祝节日,今年继续举办“三月三”节庆活动。为切实做好我镇XX年“三月三”节庆活动,弘扬黎苗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生活,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做到热烈、隆重、重点、全面、特色,融民情、风情于一体,特制定本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县、镇中心工作,有机结合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党的政策,以“高效、节俭”为原则,以展现“大团结、大包容、大和谐”为主线,以促进活动本身和挖掘、发展、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为目标,打造幸福xx美丽乡村,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成立机构
为加强对活动的组织和领导,镇委、镇政府决定成立领导小组。
xx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林xx兼任,王xx任副主任,成员为邢xx、王xx。办公室设在党政办(联系电话:xx9),王xx、唐xx同志负责“三月三”活动具体工作。
办公室下设五个组,分别是活动策划组、安保组、交通秩序及场地保洁组、医疗保障组
(1)活动策划组:负责活动内容的编排策划工作,包括活动所需设备、器材的布置工作。
组长:林xx
成员:邢xx、韦xx
(2)交通秩序及场地保洁组:负责活动场地范围内的车辆引导和管制工作以及场地保洁。
组长:林xx
成员:何xx、张xx
xx中心小学设立临时停车场(除县领导车辆),xx中学设立县领导及重要嘉宾临时停车场,维护好交通秩序。
(3)医疗保障组
组长:杨xx
成员:陈xx
由xx卫生院派出医疗队负责活动场地范围内的医疗保障工作。
(4)安保组
组长:刘xx
组员:田xx、周xx,另外从xx中学、xx镇中心学校抽调部分人员。
由xx派出所派出6名干警、三平派出所派出6名干警、镇干部协助负责。按实际情况进行警力布置,确保活动场地范围内的会场秩序和人员安全。
三、活动项目
(1)民族传统趣味体育竞技
组
长:陈xx(兼)
副组长:张xx(兼)
成员:邢xx、王xx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时间:3月30日上午8:30
地点:xx中学(原乐中学校)
内容:拔河、趣味比赛
要求:①参加比赛的团队,以村委会、镇机关各单位为单位组队。参赛运动员必须属本村籍或本单位。②3月24日前将参赛项目、人员名单、性别、加盖本单位公章后送到“三月三”领导小组办公室(镇党政办)。③各单位带队代表于3月27日前到镇“三月三”活动办抽签。
(2)竞赛办法:
1.男女混合拨河:采用三局两胜制淘汰赛,4男、4女混合。每单位选派男、女运动员各6名,其中替补队员男女各2名。表彰前三名,颁发证书和奖金(第一名XX元、第二名1500元、第三名1000元)。(裁判员:xx中学派出3名、三平中学派出3名;工作人员:邢孔龙、杜慧卿、吉琼壮、符辉、邢良明、记录员:张龙培、李杨海)
2.三人六脚混合赛(二男一女):每队跑50米,以时间定名次,每个单位选派1个队,男运动员2名、女运动员1名。表彰前三名,颁发证书和奖金(第一名500元、第二名300元、第三名200元)。(裁判员:韦罗定、黄李英;工作人员:陈跃江、邢青元、张鲁;记录员:陈艳芳)
3、男女双人夹运球:每队搬运路程50米,以时间定名次,每个单位选派1个队,男运动员1名、女运动员1名。表彰前三名,颁发证书和奖金(第一名500元、第二名300元、第三名200元)。(裁判员:李畅强、韩嘉玮;工作人员:吴宇照、陈普之;记录员:唐明卓)
4、套鸭子:每队派一位运动员,在相对的距离内套住鸭子就奖得套住的鸭子,鸭子套完为止。(负责人:吴挺安、王丽云、胡富智)
四、其他要求
(一)各村、镇直机关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注意安全,精心组织,统筹安排,落实任务,实行专人负责,务必排出队伍参赛。同时,各驻村工作组要协助各村按要求有序组织好50名群众参与“三月三”节庆活动。
(二)各相关活动的负责人要严格按照工作方案要求,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在活动开展期间遇到的情况和问题要及时与活动领导小组主要领导沟通解决,保证活动安全顺利有序进行。
(三)各村、镇直机关各单位要于3月30日前张灯结彩、悬挂横幅,内容是:热烈庆祝乐东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
第四篇:苗族名人
苗族知名人物
沈从文(1902—1988)中国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项崇周(1856年—?)又称项四,苗名称年四,云南麻栗坡人,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抗击法国殖民者入侵的民族英雄。
陶新春(1825—1867)原名陶正春,又名陶虎,贵州威宁人,太平天国革命时期黔西北苗族人民起义的著名首领。
张秀眉(1823—1872)贵州台拱(今台江县)人,清朝咸丰同治年间黔东南苗族农民起义领袖。
东丹甘(1935年-),又名杨万选,贵州黄平人。苗族芦笙演奏家,作曲家,贵州省黄平县重兴乡人。
宋祖英(1966年8月13日-)当代歌唱家。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人。中共党员。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
宋布兰(布兰达宋,1988年-)美国著名演员
王宝(1931年-2011年1月6日)著名老挝苗族将军、美国苗族人民领袖。
阿幼朵(1980年4月29日 —)当代歌唱家,中国国家一级演员
1.屈原(BC340—BC278),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化名人,楚国政治家。在政治上,力主改革、联齐抗秦,为馋言所害,郁郁不得志,其主张不为朝廷所纳,反屡遭贬谪和放逐。楚都郢城被秦国攻破之后,投江殉国。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招魂》、《九歌》等。其创造的文化艺术成就享誉世界、千年不衰。有学者论证屈原是苗族先民,但仍有争议。
2.杨完者(?—1358),湖南绥宁人。元代农民起义将领,后受招为官,初授千户,官至元帅。后矜骄日肆,被同僚围困而自缢。
3.沐英(1345—1392),明初大将。安徽定远人,籍贯湖南城步。元末参加朱元璋起义军,任大将军,讨西番、征云南,屡立战功。授西平侯,卒,假追封黔宁王。或以为回族。
4.蓝玉(?—1393),明初大将。安徽定远人,籍贯湖南城步。元末参加朱元璋起义军,战功显赫。曾任大将军、封凉国公。后居功自恣,以谋反罪被诛。或以为回族。
5.吴鹤(?—?),明代苗族儒士、教育家。湖南吉首(镇溪)人。曾随大思想家王阳明游学江西,为其著名弟子。耿直不阿,不乐仕途,拒官不就,坚持在乡里设馆办学。为唐宋以来苗族第一代汉文化知识分子。后人为其建祠立碑,开设“源溪书院”以示纪念。有诗章若干流传于世。
6.满朝荐(1561—1629),湖南麻阳人。是苗族中迄今所知最早的科举文人,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曾任陕西西安府咸宁知县、明朝廷刑部郎中、尚宝寺正卿、太仆寺正卿等职。
7.吴八月(1729—1796),湖南凤凰人。清乾嘉苗民起义领袖。在反抗清朝战斗中,战果累累,被公推为“苗王”。起义军在他的统一指挥下,多次重创清军。因叛徒出卖被俘,被清廷处以极刑。因叛徒出卖,起义受挫。嘉庆元年在贵鱼坡战斗中壮烈牺牲。
8.石柳邓(1744—1797),贵州松桃人。清乾嘉苗民起义领袖。战术灵活,屡败清军。
9.石三保(1746—1796),湖南花垣人。清乾嘉苗民起义领袖。高举“苗王”大旗反清,多次沉重打击清军。组织鸦酉大会战,大败清军明安图部。起义受挫后被俘,押往北京,凌迟处死。有《亮川集》等作品集传世。
10.龙绍讷(1792—1873),贵州锦屏人。晚清苗族举人,著名的苗族学者、教育家。11.张秀眉(1823—1872),中国近代著名的苗族起义领袖。贵州台拱人。1855年在台拱掌梅泥歃血盟誓,被推为大元帅,掀起了长达十八年之久的大规模的反清武装起义,攻克了贵州东部十余个县府,期间曾建立农民政权,创造了著名的黄飘大捷。其起义对清ZF的统治形成很大的威胁,对贵州省各地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1872年被俘,殉难于湖南长沙。起义失败。
12.陶新春(1825—1867),中国近代著名的苗族起义领袖。贵州威宁人。1860年与其弟陶三春在赫章韭菜坪聚众起义。十数年间,叱咤黔、滇、川三省边区,曾攻克水城厅、郎岱厅、大定府等厅府,建立了猪拱箐根据地,活动范围遍及周围数十个州县,各族农民群起响应,声威大震。给封建统治者以沉重打击。1867年被清军重兵进剿,被俘就义。1871年起义失败。
13.杨岳斌(?—?),清朝名将。湖南吉首(乾州)人。原名杨载福。曾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累官湖北提督、福建陆师和水师提督、陕甘总督。中法战争中,率湘西苗兵协助**作战,再立战功。死后,追赐太子太保。
14.项从周(1856—1914),中国近代抗击外国侵略斗争英雄。云南西畴人。武艺高强,曾被当地苗族社区推为苗王。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首兴义旗,率领各族群众抗击法国侵略者,歼灭法国侵略者二百余人。与侵略者斗智斗勇,阻止了侵略者霸占中国领土的图谋,保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受到清政府的嘉奖。15.龙骥(1859—1936),湖南凤凰人。苗族教育家。曾在湖南省试科举中夺魁。两次进京会试,均因“苗籍”而落第。后辞官回乡,以家为馆,一心办学,创立“栖山书院”,培养了大批苗族人才。有诗作若干传世。
16.石板塘(1863—1928),原名石皇玺。湘西苗区著名的民间歌师、民间知识分子。湖南花垣人。创制“板塘苗文”,编著《苗文字典》一本。后人搜集并正式出版有《板塘苗歌选》。
17.熊希龄(1870—1937),中国现代杰出的慈善家、政治家、教育家。湖南凤凰人。曾任中华民国北洋ZF国务院总理兼财政部部长,世界红十字中华部会会长。
18.王宪章(1888—1914),中国现代革命家。贵州兴义人。辛亥革命武昌首义领导人之一,同盟会会员。在“二次革命”中,任江苏江北讨袁军总司令,后组织“铁血团”与袁世凯当局斗争。1914年被冯国璋杀害。
19.梁聚五(1892—1977),政治活动家、学者。贵州雷山人。曾在靖国军、国民革命军、湘西陈渠珍部、印缅远征军等部队中任职。在新中国,曾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民委副主任委员等职。著有《苗彝民族发展史》等著。
20.欧百川(1894—1970),政治活动家。贵州松桃人。曾为贺龙军中名将,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曾被委以南京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高参,但拒绝赴任。曾任贵州省副省长。1970年被迫害致死。
21.石启贵(1896—1959),苗族本族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湖南吉首人。解放前,为苗族争取经济文化发展权益和政治平等权利奔走呼号。曾任民国政府国民大会代表。著有《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等书,是著名的苗族本族民族学家。
22.吴性纯(1898—1979),著名医生、苗族第一个博士学位获得者。贵州威宁人。1929年获华西协合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回到家乡从事医疗卫生事业,曾任石门坎光华小学校长、昭通福滇医院内科部主任,后自办建华药房。解放后,任昭通地区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有口皆碑,远近闻名。
23.田渠(1900—1957),物理学家。湖南麻阳人。获法国国家天文学博士学位,可能是苗族中最早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者。原西北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24.沈从文(1902—1988),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物学家。湖南凤凰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供仲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国防部办公厅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
25.朱早观(1903—1955),中国现代著名政治活动家、军事家。湖南凤凰人。曾任仲席。
26.滕代远(1904—1974),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湖南麻阳人。曾任红五军、红一军、红三军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部长、国务院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
27.雷兴翰(1904—1989),医学家。湖南麻阳人。1935年到美国留学,获博士学位。原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8.龙咸灵(1911—1993),著名物理学家。贵州锦屏人。原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空间物理研究所所长,原武汉大学物理学教授。
29.任 虹(1911—),原名常学墉。著名口琴演奏家、儿童音乐家。贵州黄平人。曾长期担任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
30.李家文(1913—1980),著名农业科学家。湖南湘乡人。原山东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在美国病逝。
31.杨汉先(1913—1998),民族学家、政治活动家。贵州威宁人。曾任贵州省民委副主任、贵州民族学院院长、贵州大学副校长、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所长、贵州省政协第三、四、五届常委会副主席。是民国时期较有影响的苗族本土民族学家。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全国人大民委副主任委员。被列入《世界名人录》。
32.吴向必(1926—1997),政治活动家、画家。贵州松桃人,曾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33.陈靖(l9l8—),军队作家。贵州翁安人,曾任南京军区炮兵司令部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34.李振军(1920—),军事家。湖南凤凰人。曾任湖南军区副政委、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武警部队政委、总司令。35.王朝文(1930—),贵州黄平人。曾任贵州省委书记、省长、全国人大民委主任委
员。
语专家、民间文艺家。
36.今旦(1930—),原名吴涤平。贵州台江人。曾任贵州民族出版社总编、研究员,苗37.乐黛云(1931—),贵州贵阳人。北京大学著名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领域研究专家。
38.钟哲明(1932—),湖南武风人,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
39.孙瑜(1933—),女,医学家。湖南沅陵人,湖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40.黄勇先(1935—),供电装置专家,广西平乐人。现为武汉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41.李敖(1935—),台湾东吴大学教授、著名作家。黑龙江哈尔滨生人,祖籍贵州威宁。
42.伍略(1936—),原名龙明伍。贵州凯里人。国家一级作家。贵州省作协副主席,《南风》杂志主编。44.潘大金(1937—),科学家。贵州黄平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教授、研究
43.李廷贵(1936—),贵州凯里人,曾任贵州民族学院代院长、教授,苗族研究专家。
员。
45.杨光汉(1938—),著名红学家。贵州台江人。云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46.龙清廉(1938—),画家、书法家。湖南古丈人。现为新疆画院专业书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兼总编。
47.李金池(1938—),贵州雷山人。曾任中央民族学院副校长、《民族团结》杂志社长48.杨绍榈(1940—),作曲家。贵州天柱人。上海电影制片厂专业作曲家。
49.玉珍(1947—),湖南省花垣县人,女,苗族,仲供仲央候补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50.王正福(1947—),贵州凯里人,男,苗族。贵州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政府党组副书记。十六大代表,十五大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十五届五中全会递补为中央委员,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
51.凌宇(1949—),湖南龙山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沈从文研究专家。
52.徐新建(1955—),贵阳人,四川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比较文学研究学者。53.宋祖英(1966—),女,歌唱家。湖南古丈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政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
第五篇:苗族风俗习惯
苗族风俗习惯
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脚上多缠裹绑腿。古代苗族男子都蓄长发,挽椎髻于头顶,插木梳或发针,戴耳环、手镯、项圈等饰物。至清代末期,他们已不再蓄发挽椎髻,有的改梳长辫子。各地区苗族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式样约几十种之多,但大多数地区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腿根,仅七、八寸长。湘西,贵州松桃、凯里,广西大苗山,湖北宣恩等部分地区苗族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湘西苗族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绣有宽大花边,头缠格子布或青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别具风格。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独具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
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主食。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把糯米饭和蔬菜一起封存坛内,一、二个月后再取食的醅菜,是一种特具风味的酸腌菜。饮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凡遇婚丧、节日或亲友来访,都用酒招待宾客。
苗族的建筑在各地也有很大差别。黔东南居民住木制平房和楼房。楼房一般为两层,建筑形式多为“吊脚楼”(即按山坡斜度竖桩,在桩上建筑),屋顶为双斜面。顶棚上层贮藏粮食、杂物,吊脚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湘西和贵州松桃等地,采用木质结构、双斜面瓦顶或草顶平房,每幢3~5间,“偏厦”作灶房或牲口圈。过去,地主或富裕人家还筑有庭院,并砌高墙或石碉围护。云南文山地区苗族居民住宅的墙壁多用竹条编织、外面糊上泥土的方法建造,屋顶为平形草顶。昭通地区的苗族居民多装权权房”,即一种用几根树干交叉搭糊,盖上茅草,用树枝或竹子编织、糊泥作墙的房屋。一般隔为两间,人畜各一。海南岛苗族住的是长而窄的茅草房,三间一幢,屋檐较长,檐下走廊是休息的地方。川南和黔西北的苗族多住士墙草顶或瓦顶的房屋。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财产由男子继承,主妇在家庭中享有较多的权力和地位。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养。有的地区,有父子连名的习惯,子名在前,父名在后,平时都只呼本名,不连父名。由于受汉族宗法封建的影响,有的制定字辈、建立宗祠、修纂家谱。苗族青年男女婚姻比较自由,男女青年通过“游方”(黔东南)、“坐寨”(广西融水)、“踩月亮”(云南文山、楚雄)、“跳花”(黔中、黔西)、“会姑娘”(湘西)等社交活动,自由对歌,恋爱成婚。云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以便择配良偶。也有父母包办婚姻的,一般通过亲友撮合,讲门当户对。苗族妇女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特别在黔东南至今仍有保留。有的地区苗族还有“还姑娘”、“转房”、“妻姊妹婚”等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