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

时间:2019-05-12 12:45: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统节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统节日》。

第一篇:传统节日

《民间风俗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上马小学熊联丽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我们上马镇重要的传统节日及日期,了解人们庆祝传统节日的民间传统习俗。

2、通过收集、整理、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

知道我镇有哪些传统节日及具体日期,了解人们庆祝节日的传统习俗。

教学准备:

学生:

传统节日的代表图片及相关资料,绘画、手工、收集古诗、春联等。

老师:

1、各个传统节日的场面及传说的相关图片。

2、收集或上网下载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资料,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我镇的传统节日。

教学过程:

一、从实际生活出发,导入主题。

1.集体背诵古诗《清明》。

师提问:四月份我们过了一个是什么节?(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2.提示课题——民间风俗与传统节日。

导入部分选用儿歌,并结合学生过清明节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了节日的气氛。引发学生对节日的向往,激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研究兴趣。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二、认识我镇的民间风俗。

1.问题:我镇有哪些民间风俗呢?

(1)鼓励学生大胆地说

(2)师小结:我镇民间盛行旧风俗较多,主要包括婚、丧、嫁、娶、做生、贺节、拜年等,虽然内容繁琐,但十分流行。并简要地跟学生介绍我镇的旧时丧礼十分复杂,主要包括送终、“烧落气钱”等等。

(3)明确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

通过课前调查、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记录,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了较多的了解,能准确说出传统节日的名称及日期,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问题的答案,提高自我学习并概括能力。

三、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1.说一说你最了解哪一个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2.学生汇报交流:上马镇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3.师小结:我镇比较流行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及冬至节,其中以春节最为隆重。

每当节日到来,人们都用不同的方式庆祝,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

四、传统节日的传说。

1、问题: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一个动听的传说,你知道这些节日的传说吗?

2.学生讲自己知道的传说。

3.请同学们查阅了解更多的传说故事。

4.小结:把这些传说故事课下讲给别人听。

五、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传统节日(活动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传统节日的喜爱。(用写作文或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2.学生以小组活动形式展示。

3.小组评比。

2013/5/25

第二篇: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

重阳节花糕、菊花美酒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人民传统的节日--重阳节。人们每逢重阳节,都要吃花糕,喝菊花酒。

花糕,即菊花糕点,是九九重阳的节令美食。制花糕的原料分为皮料(精粉、大油、水)、酥料(精奶、大油)、馅料(枣泥、花生仁、葡萄干、青椒、黑芝麻、熟江米粉、小磨香油、蜂蜜、桂花等),经和面、制酥、包馅后,将生坯拍成两个片中间夹上各种果仁,然后上炉烧烤,即成外形美观,色泽素雅的重阳花糕。花糕质地酥松适口,有干鲜果树的混合异香是老幼皆喜食的美点。

在重阳节,人们还要饮象征吉样、祛灾免祸的菊花酒。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以后就得盛行。由于菊花有散热祛风、降火解毒的作用,所以菊花酒被誉为“治头风、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的药酒。

古代把重阳节看作吉祥、长寿的节日。由于九是从一开始的个位中最高的数,古代称“九”为象征吉祥、长久的“至数”、“阳数”。九月九,恰逢至数相迂,两阳相叠,故尔得名“重阳”。九月,正是菊花盛开时令,又有“菊月”之称。吃菊花饮菊花酒,同重阳节一样,被赋予吉祥、长寿的寓意予。

时至今日,每逢重阳节到来,无论南方还是北方,人们亲朋邀集,结伴呼从,登高赏菊,宴饮大贺吉样,尽情欢乐。重阳节与重阳糕

重阳佳节是中国人民一个登山游玩的节日,而且美食佳酿颇为丰富。农历九月九日叫重阳节,人们有佩茱萸、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传统习俗。

“重阳”起源于中国的古代名著《周易》一书。《周易》里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而“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所以叫“重阳”,又谓“重九”。

重阳节开始于古代农事庆祝活动,后来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古老而又充满健康活力和生活情趣的佳节之一。

在重阳节习俗中,饮菊花酒、吃重阳糕是一种象征合家欢乐和吉祥如意的习俗。酒与中文的“久”谐音,意为长久;糕,高谐音,寓义生活步步高,但愿人长久。

重阳糕花色很多,既有油糖果、炉氽的,也有发面垒果蒸的,还有用江米、黄米捣成的。

重阳糕食俗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重视用花粉制作各种食品,重阳糕实际上是中国食文化中的一种新清食物——花卉食物。重阳节

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恒景访遍名山高土,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在仙鹤指引下,仙长终于收留了恒景,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而后仙长送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茯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

恒景回到家乡,九月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

中国人以九为阳数,故九月九日为“重阳”之称。重阳节正值秋收完毕,谷物入仓,水果鲜美,鱼蟹肥硕,秋高气爽,风光宜人。民间有登高,赏菊,饮酒,吃重阳糕的习俗。重阳节尤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每到这一天,文人雅士都要相聚一起举办文会宴,佳肴美食,赋诗唱和,畅饮通宵。

腊八粥的传说

腊月初八中国人有吃腊八粥习俗。此习俗传自印度对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的纪念。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 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至今在中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端午节吃透搪的传说

传说中国古代一个小城镇--淮安,城内有一个小茶食店,店里有父女两人,姑娘乳名叫莲儿,才十六岁,生得心灵手巧,做得一手好糕点。小小的茶食店,天天顾客盈门。

小店的名气越来越大,生意越做越好,这可气坏了那些大字号的茶食店店主们。一天,他们把全城茶食业同行召集在一起,莲儿的父亲也被邀来。一个大店主说:“端午节快到了,大家该想想,能不能制作一种新奇、独特、外地没有的应节糕点啊!”别的店主们纷纷应和:“对呀,对呀!”停了一会,有人对莲儿父亲说:“你家莲儿姑娘心眼伶俐,手艺精巧,你回去何不叫她翻翻花样,拿出一手来给同行看看呢?!”莲儿父亲知道这些人存心捉弄他。只好含糊地回答:“难啊。”

莲儿父亲回去,把这件事告诉了莲儿。莲儿说;“他们想捉弄我啊,我倒要搞出点名堂来给他们看看!”莲儿盘算了一夜,第二天就动手把平时卖糕点积下的各种各样的碎屑儿,统统收拢在一起,过了秤,算了算斤两,再兑上些新鲜面粉,揉和成大面团儿。接着切成小方块儿,再用刀顺着每个块儿的正中划一条浅浅的沟纹。随即引火烧锅,倒入麻油,放进油里炸熟,再捞起来放在铁丝络上晾,然后装进瓷皿,浇上白糖、桂花、玫瑰卤儿,调和而成。

隔了一天,莲儿打开大瓷皿一看,饼儿在甜汁里泡浸了一天,卤汁大半都渗进去,已经变得松软酥透了。她用筷子拣起来尝尝,又甜又香,又酥又粘。她高兴地朝店堂喊道:“爹,成功啦!”父亲跑来一看,莲儿用筷子拣起一块饼儿递进他嘴里,一尝,真是又惊又喜。他问姑娘:“这种新糕点该起个什么名字呀”?莲儿想了想说:“就叫它‘透糖’好啦,糖卤儿都渗到饼里嘛!”父亲频频点头:“叫‘透糖’?行行行!”

端午节前两天,莲儿店里的透糖上市啦,全城只此一家,别无分店。顾客们觉得新鲜,争着要买到一尝,人人赞不绝口。接连五、六天,做出的透糖一拿到店里,很快就卖光了。

消息一传开,那些原先想捉弄莲儿的大茶食店店主们,虽然心里不服气,但是为了做生意挣钱,也只得硬着头皮去向莲儿讨教。都照着莲儿教给的方法制作透糖,大量应市。从那以后,家家户户端午吃透糖,就成为淮安的一种民俗了。

月 饼

月饼又被称为:“国饼”或“龙饼”。

月饼是源于几千年前的传统节日食品。月饼不仅表现了食品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更是一种能表现大自然景观的文化美食。中秋月饼美在风味、美在造型、美在色彩、美在纯真、美在包装、美在艺术。月饼不仅让人一饱口福,而且还能受到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月饼是精致食品与精美包装组成的艺术品。质量上乘的月饼配上诗情画意、艺术精美的包装,不仅身价倍增,又使人从中得到美的艺术享受。现代的豪华宫灯盒、莲花转盒、音乐旋转盒等,既有现代气息,又古色古香,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欣赏性、收藏性和实用性。

月饼与5000多年中华民族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古代文学经典中,有许多文人墨客,吃饼赏月,对酒当歌,作诗娱乐,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些动人的诗句,美好的祝福,充分体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无穷韵味。

月饼是爱情、友情的象征。在中秋节这一天,情侣之间互送月饼,互相祝福,表达了真挚的爱情。而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传说,更为佳节添加了一番情趣。

月饼是乡情、亲情的象征。几乎所有的炎黄子孙,无论在国内,还是在世界各地,在中秋节这一天都会吃饼赏月、望月思乡。月饼能沟通人们之间的感情,表达美好的祝福。同事和朋友之间送上一份月饼表达了互相之间亲密的友情;向老人送上一份七星伴月、福星高照等月饼,表达了人们对他们的尊敬和美好祝福。

月饼,可以说是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的一个缩影。

春节赠橘的风俗

在中国的广东地区流行着新春佳节互赠橘子的风俗,这个风俗是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紧密相连的。在民间,人们习惯上把橘字写成桔字,而桔字和吉字又很相近,新春时节民间用橘子相互馈赠以求吉利,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小小的橘子也就成了人们的护身符。

通常,女人到亲戚朋友家里拜年的时候都要准备一些红橘,用篮子提上作为新春的礼物,而所得的回赠礼物也都是这些东西。

在广东的海丰,小辈给长辈拜年时要以叩头作揖贺年,而长辈就用红纸包着钱或拿柑橘赏给小辈。与中国各地的风俗一样,小辈向长辈拜年是向长辈致敬,长辈自然要犒赏小辈.至于用什么食物赠给小辈,自然是要选择孩子爱吃并且有吉利意义的物品,于是,橘子便被选为这种有特殊意义的食品了。至于赏赐红包,则是让孩子们自己去买些他们爱吃,爱玩的东西,这是后来为简化手续而变化的,虽然意思相同,但还是不如传统的送个橘子更有意义。

在潮州,人们把柑橘叫大桔,它的谐音又是“大吉”,因而,到亲戚家贺年都要带柑橘,主人就拿自家的大桔和贺客带来的互换,以便互尽好意,各得吉祥。假如新春佳节期间甲家的孩子打了或骂了乙家的孩子,甲家必须送一对大桔去赔礼,而甲家的爸妈也不责备自己的儿童;乙家的人接受了大桔,也就原谅了甲家的孩子。这说明乙家遭受了不吉祥的打架,甲家赔礼以吉祥献给乙家,就可以使乙家和乙家的孩子今年没有不吉利的事情发生了。

春节与吃年糕

春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佳节。大年初一这一天,北方地区家家要吃饺子,而南方有些地区的风俗习惯则是户户吃年糕,并有南式、北式之别。南式尤以广东、苏州年糕为最 佳期。

苏式糖年糕历史悠久,名传中外,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苏州这座著名的古城,在古代曾是吴国都城。当时吴王阖闾从当时军事需要出发,命名将伍子胥筑城,称之为“阖闾大城”。城垣建成,吴王很高兴,召集众将欢宴庆功,独有伍子胥闷闷不乐。伍子胥回营后,悄悄嘱咐随从说:“我死后,如国家遭难,民饥无食,可往相门(苏州六个主要城门之一)城下掘地三尺得食”。后来伍子胥遭诬陷,自刎身亡,吴国亡于越国。居民断食,饿殍遍野。这时,随从众人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带领众民前往相门拆城掘地。这才发现原来相门的城砖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后做成的“砖”。于是百姓把这些“糯米城砖”用来作为食物解决了一时的困难。苏州人民为了铭记伍子胥的功迹,就在春节这一天,家家吃年糕,以此来纪念他。以后,这种习俗流传下来,直至今天。

苏州的年糕,以苏州市观前街“稻香村茶食店”制作的最好,分为猪油年糕和红、白糖年糕。红、白糖年糕,糯甜,色泽白亮,蒸透揉韧,水煮不腻,油煎香甜,久藏不霉。猪油年糕有玫瑰、桂花、枣蓉、薄荷四种。其特点:色泽鲜艳美观,肥润香糯,食而不腻。它独特的食用方法是将糕切成薄片,沾上蛋液(略加面粉调匀),入热油锅内氽熟即可食用。春 节

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国人民过春节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尧舜时代,不过那时春节不是在正月。到汉武帝时,确定以农历正月初一,即“岁首”为春节,一直至今。春节,古代称为“元旦”、“元日”等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开始采用公历纪年。改称“春节”。

春节时,各地的节日食俗因地而异。北方人普遍吃饺子、面条和年糕。南方普遍的风俗是吃元宵、面条和水磨年糕,江浙和闽粤等地初一吃元宵,或炸或煮;福建漳州人初一早上吃生蒜、香肠和皮蛋;广东潮州人初一吃当地特有的“腐圆”;回族人正月初一吃面条和炖肉,初二方食饺子;白斩鸡、酿豆腐、粽子、油堆等则是壮族人的春节食品。人们在春节必食年糕的风俗,兴于宋代,盛于明代,取吃年糕,有“年年(粘粘)高(糕)”的吉祥如意之意。屈原与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人民习惯所称的端午节;这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民族传统节日。“端”就是开端,而“午”和“五”古时互为通用,故称端午节。

这一天,又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殉国的日子。故六朝以来,人们便把这个节日和纪念屈原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屈原名平,战国时代的楚国人,政治上主张任用贤能,联齐抗秦,颇受楚怀王的信任,委以三闾大夫要职,但后来楚怀王偏听亲秦派的挑拨离间,谗口中伤,而遭致冷落。到荒淫昏庸的楚镶王时,更把他放逐于汉北,过着长期流浪的生活。但他并不因此而放弃政治主张和伟大理想。写出了著名长诗《离骚》等价值很高影响很大的不朽作品。当秦兵攻破楚都消息传出后,他大失所望,悲愤投汨罗江,以身殉国,这天正是五月初五。

传说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等风俗,就是为把粽子投入江中祭祀屈原而来的,屈原投江后,沿江百姓不忍屈原尸体被蛟龙所吞食,便造龙舟争相竞捞,并鸣锣擂鼓驱赶蛟龙。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一举动便逐渐演化成为今天文体活动内容的赛龙舟了。少数民族过春节 藏族:

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壮族:

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粽粑。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吃不上饺子不算过年

吃上饺子才算过年,这是中国北方人过春节不可更改的习俗。

初一这顿饺子因此不比平日的饺子,有特殊的意义。初一吃饺子的风俗,古代把饺子称为“扁食”。直到现在北京人有的还把饺子叫“扁食”,或者叫“煮饽饽”。

初一的饺子大年三十就得捏好,不光捏得够初一吃的,还得够初五以内数日食用的,因为这几天是忌讳动刀的。初一的饺子馅,一般是猪肉白菜,或者猪肉韭黄,或者羊肉胡萝卜的。

为了渲染节日气氛,主妇们在包饺子时将一两枚硬币包在其中,并提示大家谁吃着谁有福气,于是这顿饺子伴着外面的鞭炮,吃得格外热闹,直到硬币各有其主。饺子蘸上腊八醋,就着腊八蒜吃得更香。台湾的民间年俗

春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美丽的宝岛台湾与祖国大陆血肉相连,息息相关。台湾过年的民间风俗,跟祖国大陆基本相同,但也有其独特之处。围炉:

在台湾,大年夜全家大小,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一起聚餐,叫做“围炉”。参加“围炉”的人,不论大小,桌上的每样菜都得下筷子。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讨吉利。“围炉”时桌上的每样菜都是很有意思的:鱼圆(丸)、肉圆取意“三元”,象征团圆。萝卜,台湾和闽南一样叫“菜头”意为“好彩头”有吉兆之意。全鸡的“鸡”,台湾语谐音“家”即“食鸡起家”。一些油炸食物,因为经过油煎火炸,以示“家运兴旺”。蚶,台湾诘解作“胖”。吃蚶,取意“发财发福”。“围炉”进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净连根煮熟后,吃时也不咬断,而是从头到尾,慢慢地吃进肚里,以祝父母长寿。“围炉”时,如果家里有人外出,来不及赶回,也要留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大小对他的思念。“走春”:

是台湾民间对“拜年”的一种俗语,至今仍很盛行。走春的人每到一家,彼此都说些吉利话,主人都会拿出以朱红色木盒或九龙盘盛的糖果,并端甜茶,热情招待,表示主客之间的亲密。客人告辞离去时,主人和客人向对方的孩子互赠红包。

吃长年菜:

新年春节里,台湾同胞有一种吃长年菜的习惯。所谓长年菜,其实就是那种茎叶很长,带有苦味的芥菜。他们认为这种菜,叶长,丝长,象征命长。有的人在煮时还故意加上一些长长的粉丝,说这样绵绵不断,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一般人都知道,蔬菜具有吸油的功能。新年春节里,大鱼大肉,油油腻腻的,吃点蔬菜不仅可以解油,而且还能调剂胃口。所以,台湾同胞新年春节里吃“长年菜”的习惯,是一种很符合科学的饮食之道。

避债戏:

过去,台湾过年时,民间有这样一项别开生面而又富有人情味的节目——“避债戏”,就是大年三十晚上,一些寺庙演戏。那些欠有别人债款而年前又无法还清的人,为了躲避债主上门催债,便偷偷地跑到庙前的“避债戏”台前“看戏”这时,如果讨债或收账的人,硬是闯到“避债戏”台下来找人要钱的话,不仅会惹起“公愤”,而且必遭“群打”,讨个没趣。这台戏,从除夕一直演到新年的早晨。这样,那些躲债的“看戏”者,也就可以安然无恙地回家“欢度”新年了。这一习俗,如今在台湾民间的一些乡村里仍然保持。

元宵节的由来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人民传统的元宵节。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挂彩灯、放焰火;大街上高挂千万盏琳琅满目的花灯,东北和新疆等寒冷地区,还要制作千姿百态的冰灯,到了晚上,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品尝各种元宵的风味。那么,这

个有趣的节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古时候,人们称元宵节为灯节、上元、灯夕或者灯期。因为上元之夜,又称为元夜或元宵,因此后人才管正月十五又叫元宵节。其实正月十五这个节日,起初是由灯引出来的。

西汉以前,皇帝的宫殿里到处是花花绿绿的宫灯,汉武帝在创造《太初历》时,就把正月十五日作为一重大的节日。每逢这一天,皇宫里的所有灯盏,都要大放光明。当时,元宵节玩灯、赏灯,还仅仅局限于皇宫,并没有形成一种民间风俗。元宵节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是以后的事。

过去每逢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皇帝还要大宴群臣,酣歌曼舞,彻夜游乐。因此,当时的玩灯、赏灯,是一种独特的享乐。当时,首都长安规定,每天夜晚街鼓鸣响之后,所有人不许在街道上走动。但是,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夜晚,长安城内却允许人们上街观游,尽情欢娱,直至天光大亮。这样一来,元宵节的玩灯、制灯、观灯,便逐渐形成了一种民间的风俗。传统腊八节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时在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简称“腊八”,也叫“佛成道节”。

在远古时期,腊,本是一种祀仪,常在新旧接替时,用猎获的禽兽举行大祭,以此来祈福求祥,避灾驱邪。当时,腊、猎如同一字,猎字原意为“合”,并有“接”的意思,古人就把这种祭祀称为“腊祭”,于是是冬至的十二月就被称为“腊月”了。当时每年的腊月,奴隶主都要举行“腊祭”,以求祖先神灵保佑。十二月初八,古称“腊日”。从先秦起,“腊日”是当作年节来过的,但当时并不固定在十二月初八这一天。将“腊八节”固定在初八这天,是以后的事了。

腊八节也被称为“佛成道节”是源于这样一个传说,相传释迦牟尼成佛之前,绝欲修行。一日饥饿劳顿,昏倒在地,被一牧羊女发现,用各种黏米、糯米、野果、山泉水煮成“乳糜”粥相救,醒后独坐菩提树下,静观默想,终于在腊月八日悟道成佛。从此之后,佛教徒都取新解谷果,洗净器皿,熬成粥,以供奉佛祖,并举行群僧集会,诵经演法,喝“腊八粥”,以示纪念。中秋节吃芋头

中秋节吃芋头是源远流长的一项习俗,但各地人们在中秋节吃芋头的含义却各有不同。古时,中秋节对农民来说是个重大的节日。北方农村每年只有秋季收获一次稻黍。一到秋收季节,看着一年艰苦劳动的收获,以为是土地神和自己的祖先暗中保佑自己。而且八月十五是土地神的生日,要好好的热闹一番,在八月十五祭神时,有一款贡品是芋头。将整个芋头煮熟装在碟上,或是米粉芋(加入芋头煮成的米粉汤)装在大碗里摆在供桌上,以此来祭谢土地神。

现在这种谢神仪式已不复存在了,但是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却保留了下来。南方人在中秋节祭月时使用芋头,据说是纪念元末汉人杀鞑子(指元朝统治者鞑靼人)的历史故事,当初汉人起义,推翻元朝蒙古人暴虐的统治,是在八月十五夜晚,汉人在杀鞑子起义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当然不可能在每年中秋节用人头祭月,便用芋头来代替,至今还有些地方在中秋节吃芋头时把剥芋皮叫做“剥鬼皮”。

第三篇:传统节日

1.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开始于哪个朝代?

周朝

2.请列举出五个清明节节日习俗?荡秋千、踏青、蹴鞠、扫墓、植树、插柳、放风筝、拔河

3.在我国宝岛台湾和闽南一带地区,未婚女子在元宵夜里有偷菜或偷葱的风俗,请问这有什么含义? 希望婚姻美满, 期待未来家庭幸福

4端午节还有一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B)。她于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A.秋瑾B.李清照C.薛涛

5..端午节的来源与史上的百越族有关。百越族的图腾是什么?C A.恐龙B.狮子C.龙D.老虎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请问这个“端”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B A.端正B.初开端C.末端D.端着、托着

7、【问答】(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上诗中提到的是哪个节日?

答案:诗名为《寒食上家》,提到的是清明节。8清明节又称什么? 踏青节 9元宵节又称什么? 上元节 10⑵守岁俗称? 熬年

11,以下内容,哪项属于七夕节的风俗?(B)

A、乞巧、祭拜钟馗、登高、赏月 B、乞巧、祭拜魁星、晒衣、晒书 C、乞巧、祭拜钟馗、晒衣、晒书 D、乞巧、团圆、祭拜魁星、饮菊花酒 ,12、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希冀家人团圆的两个节日是(D)

A、中秋节、七夕节 B、中秋节、重阳节 C、中秋节、春节 D、中秋节、元宵节

13、【问答】《晋书》记载:“冰冻始泮,蜇虫始发,鸡始三号,天曰作时,地曰作昌,人曰作乐,鸟兽万物莫不应和。”驱除灾邪、祈求平安贯穿于整个春节的活动。如元日的饮屠苏酒、燃爆竹、贴挑符等。而元日即指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元’为开始开端的意思,这一天被称之为‘三元’是指哪三元? 答案:年、季、月

14、以下不属于端午节来源的典故是?(D)A纪念曹娥B 纪念伍子胥C 纪念屈原D 纪念楚庄王

15、粽子最早叫做什么?(C)A米角B 米包C 角黍D 米黍

16、端午节要防的五毒除蝎子、蛇、蜈蚣、壁虎以外,还有什么?(C)A蜥蜴B 青蛙C 蟾蜍D 毛毛虫

17、端午节在我国有不同的称呼,以下哪个不是端午节的称呼?(C)A五月节B 菖蒲节C 六月节D 沐兰节

18、下面这首古诗描述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日的景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个传统节日是(C)A、重阳 B、七夕 C、中秋 D、元宵 19.传说每在“七夕”这天都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那么牛郎织女第一次相遇的地点在? 碧莲池

14、清明与哪一个节日的日期接近以至于后来合二为一? 寒食

20、到了哪个朝代,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因为那时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A A、唐 B、宋 C、明 D、清

21.冬至起源于那个朝代? C A宋代 B明代 C汉代 D唐代

22大家俗称的九九歌与那个节日有关? B A 春节 B 冬至 C 夏至 D 春分 重阳节一般认为起源于什么时候? A A 春秋战国时期 B 南北朝 C 汉代 D 明代

24元宵节猜灯谜的活动一把认为从什么时候开始? A A 汉代 B 宋代C 明代 D 元代

25、一把认为哪个皇帝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B A 汉高主 B汉文帝 C 唐玄宗 D 汉武帝

26、下面的传统节日中哪个也是节气? B A 重阳节 B 清明节 C 寒食节 D 端午节 27.“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A A 伍子胥 B 勾践 C 廉颇 D 白居易

28、春节扫尘是在哪一天? B A 腊月二十三 B 腊月二十四 C 腊月二十五 D 腊月二十六 29.“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描述的是哪个节日?(C)

A中秋节 B春节 C元宵节 D 除夕

30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源于纪念春秋时代晋国“士甘焚死不公侯”的? 介子推 31农历正月十五夜是元宵节又称—— 上元节 灯节

32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个成语出自于—元宵—节的一段故事 33春联起源于——明代初年——

34到了哪个朝代,中秋才成为固定节日? A唐 B宋 C明 D清 答案:A 35我国主要传统节日定型于哪个朝代? A唐 B宋 C明 D汉 答案D 36哪个皇帝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A汉高主 B汉文帝 C唐玄宗 D汉武帝 答案B 37“月上柳梢头梢,人约黄昏后”后描写的`是哪是个传统节曰? A中秋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七夕节 答案B 38牛朗织女传说形成七夕最早可追朔到哪朝? A春秋 B战国 C汉 D南北朝 答案B 39扫墓活动通常是清明的什么时候?

A前十五天 B前二十天 C前十天或后十天后 D前五天 答案D 40南宋诗人辛弃疾《清玉案》中“东风夜放花千树,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描绘的是

A中秋 B元宵 C七夕 D除夕 答案B 41.以下哪个少数民族不过春节? A回族 B藏族 C彝族 D苗族 答案A 42.新年的余庆,佳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该联出现在什么时候? A三国时代 B五代时期 c隋朝 D唐朝 答案B 43.古人庆祝腊八是为了

A庆祝丰收 B祭祀祖先 C表达美好愿望 D团圆 答案A 44.每当端午节那天,家家户户都要悬挂什么 A桃木剑 B贵妃醉酒图 C钟馗画像 D猪前腿 答案C 45 蜘蛛及蛛网在哪个节日里都被视为吉祥? A端午节 B七夕节 C重阳节 D腊八节 答案B 46.重阳节的传说和下列哪个人物有关? A恒景 B后羿 C王维 D张衡 答案A 47.重阳节和那个教派有关?

A佛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基督教 答案C 48.粽子多是做成角形的,一般有正三角,尖三角形等形状,为什么粽子的形状大多以角为主?

A象征牛祭祖 B象征剑勇猛 C象征果实丰收 D象征塔健康 答案A 49简答题

一般认为的中国传统节日是哪八个?

春节 端午节 冬至节 重阳节 七夕节 中秋节 清明节 元宵节

50.俗有“南龙舟、北踏青”之说,因为北方少江河,所以端午节人们大都选择踏青。踏青古时又叫什么? A A、踏春

B、遍游

C、郊游

D、远郊

51.“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描述的是哪个节日?(C)

A中秋节

B春节

C元宵节

D 除夕

52..饺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也是春节必不可少的食物,请问它的出现与那个传说有关(B)

A 盘古开天 B 女娲造人 C女娲补天 D

大禹治水

53.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请问是什么时间被叫做老人节的(D)A 明初 B 清初 C 民国

D 改革开放后

54.“彩索拂庭柯,轻球落邻圃”说的是哪个节日的习俗(B)A 春龙节

B 寒食节

C 端午节

D 七夕节

55.南宋词人辛弃疾《青玉案》中“东风夜放花千树”、“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描绘的是-----晚上的狂欢情景(B)A中秋节 B元宵节 C七夕节 D端午节

56.在以下内容中,哪项与中秋节起源的节俗完全相符?(B)

A、嫦娥奔月、玉兔捣药、拜月赏月、燃放鞭炮和张贴耀武扬威的门神 B、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拜月赏月赏玩神气活现的兔儿爷 C、嫦娥奔月、拜月赏月、祭祖扫墓、龙舟竞渡和祭拜面目狰狞的钟馗 D、嫦娥奔月、玉兔捣药、拜月赏月、晒衣晒书和祭拜相貌丑陋的魁星爷 动

57.崔涂《除夜有怀》

迢递巴山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僵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除夜,是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又称除夕、岁除、大年夜等。除夜的风俗活动甚多。其中北方人做(),南方人做()。答案:北方饺子,南方年糕 58.七夕又称什么?

乞巧 或女儿节

59.我们俗称过年中的“年”在传说中指的是什么?

一种怪物 60.写出属于七夕节的风俗活动(4个)乞巧、祭拜魁星、晒衣、晒书

61.、春节时,人们在门上张贴倒着的“福”字,寓意是(福到了)

62.请说出元宵节的两个习俗

(吃元宵、闹社火、耍龙灯、舞狮子、划旱船、猜灯谜)

63.中秋起源于远古人类对对自然的崇拜,所以中秋又称“(祭月节)” 64.寒食节曾是我国最大的祭祀节,后来被清明节所取代。下列哪个国家的祭祀节仍然在寒食节(D)A日本 B越南 C新加坡 D韩国

65.春联是由古代的“桃符”发展而来的,开始时桃符上只刻有两位门神的名字,请问他们是(A)

A神荼 郁垒

B尉迟恭 秦叔宝

C钟馗 成庆

D降龙 伏虎

66、端午节是哪一天?(C)A 农历六月初五B 阳历六月初五C 农历五月初五D 阳历五月初五 67、端午节在我国有不同的称呼,以下哪个不是端午节的称呼?(C)A 五月节B 菖蒲节C 六月节D 沐兰节 68、下列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习俗?(C)A 吃粽子B 赛龙舟C 登高采菊D 饮雄黄酒 69、下列选项不属于我国传统节日的是:(A)A、元旦B、端午C、重阳D、元宵

70、按照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七月初七是七夕节,那么(C)是重阳节。

A、正月十五B、八月十五C、九月初九D、六月初六

7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C)

A、春节B、中秋C、重阳D、端午

72,正月初二有祭财神的风俗,而财神并非专指一人,而是一个总称,请问下列没有被称为财神的是(D)A、比干B、范蠡C、赵公明D、吕不韦

73、中秋节有分月饼的习俗,请问月饼应该由谁来切(C)A、家中最年长的人B、男当家的C、家庭主妇D、长子

74、相传元宵节的起源与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宠臣有关,此人足智多谋并且善良,为帮助一宫女与家人团聚,才衍生出今日的元宵,那么请问是一下那位名人?(C)A卫青

B 霍去病

C东方朔

D李勇

75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C)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A战国

B春秋

C殷商

D周

76“走桥摸丁,去百病”说的是那个节日的习俗(A)A元宵节

B端午节

C腊八节

D中秋节

77“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紧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描述的是哪个节日?(C)A中秋节

B春节 C元宵

D除夕 78、请说出中秋节的两个习俗:(AB)A、吃月饼B、玩花灯C、贴窗花D、放鞭炮

79下面这首古诗描述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日的景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个传统节日是(C)A、重阳B、七夕C、中秋D、元宵

80、在我国一些地区,端午节要在门上插什么东西来祛毒?(C)A 薰衣草B 苇叶C 菖蒲D 荷叶

81,“割股救君“的故事和那个节日起源有关(B)A端午 B寒食 C 寒衣 D 中元 82.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B A,蒿饼 B.巧果 C.汤圆 D.竹茼饭 83 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没有D A糯米酪、B麦酪、C杏仁酪扬 D汤圆 84.清明节不吃的是C A青团子 B馓子 C粽子 D粥

85元宵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食物,元宵流行于C A唐朝 B五代十国 C宋朝 D元朝 86.元宵节的兴起与哪个宗教有关?D A道教 B伊斯兰教 C基督教 D佛教 87

自汉朝的哪个皇帝开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C A汉高祖 B汉元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 88

以下哪个少数民族不过春节A A回族 B藏族 C 彝族D苗族 89

“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它的原料没有B A.面 B枣 C.糖和蜜 D芝麻

90以下哪个不是七夕的别称?(C)A香日

B星期

C菊夜

D巧夕 91每年的“中元节”成为(A)

A 鬼节

B 乞巧节

C元宵节 D端午节 92“中元节”源自(A)

A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93下边哪个名称不是“腊八节”的别称(D)A腊日祭

B王侯腊 C 佛成道日 D上元节 94第一个清明被扫墓的人是(C)

A黄帝

B周武王

C介子推

D秦始皇 95元宵节的来源和一下哪个无关(D)

A汉文帝平息“诸吕之乱”B东方朔和元宵姑娘 C点火保平安D秦始皇吞并六国

第四篇:传统节日

【篇一:家乡的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这一天中国人民同欢喜共度过,虽然各地的习俗不同,但欢乐仍在每个人的心中荡漾。照我们家乡的习俗,春节的开端大约是在腊月二十几吧,一过腊月二十,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过年的物品,孩子们也陆续放了假。欢天喜地的和伙伴们一起玩耍,大人们也忙里忙外,全然一片忙年的繁荣景象。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快天黑的时候。妈妈的厨艺在我们家中可是最好的了,所以肯定要品尝她为我们准备的丰盛晚餐啦!面对着一桌子香喷喷的饭菜,我们一大家子围坐在桌边,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真的感到了“生活比蜜甜”的滋味呢!

在除夕晚上,我们一群小朋友,手里拿着鞭炮,在大人们的带领下放鞭炮,在天上炸开时,一朵朵七色花朵出来,像彩虹一样,五彩缤纷;又像仙女撒花,送给人们幸福,好漂亮!放完鞭炮我就和爸爸妈妈去看春节晚会。家家灯火通明,热闹极了。

在第二天,天没亮,妈妈就催促我快点起床,我起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起了。妈妈把昨天包好的包子,放到盘子里,我们有说有笑地吃起了包子。不一会,天亮了,大部分的人都穿上新衣服去走亲访友给长辈拜年去了。我们家也不例外,我和爸爸妈妈都穿上了新衣服,爸爸显得更英俊潇洒,妈妈变得更年轻美丽!“噼噼叭叭”,阵阵清脆的鞭炮声迎来了大年初一,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给亲戚们拜年。走着走着,我们来到老奶奶家。爸爸一见老奶奶就像跪下给老奶奶磕头,可是被老奶奶拦住了!“唉,你说你磕什么头呀!来快吃点瓜子,抽根烟!”“不用不用,我不抽烟!”。拜完老奶奶家,我们又去给大妈家、叔叔家拜年!不久我们终于拜完了年!

一眨眼到了年初八,春节就结束了,人人都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去上学了。新的一年开始了,人们纷纷向新的生活、新的目标进发、努力了。【篇二:我家乡的元宵节】

今天是大家期盼已久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大家是不是在桌前一边吃着香甜的汤圆,一边看着精彩的电视节目呢?

我们家乡,每年的元宵节都要放烟花,看花灯,今年也不例外。晚上,我和爸爸妈妈来到街上看花灯。只见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提起元宵佳节,除了汤圆,我想更多人会想起赏灯。而在我的家乡,正月十五上午的游街“闹元宵”却更被人们看重。

清早五点多钟,便有大批人马在水镜广场聚集。老人,小孩,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人都在队伍里满面春风。打腰鼓、划旱船、扭秧歌,无人不迫切地表达着自己的欢喜。游行队伍从大街小巷走过,路边观看的人摩肩接踵。调皮的小孩,拿出过年没放完的鞭炮,“刺啦”一声擦燃往人群里一丢,吐吐舌头跑掉了。只剩下母亲无奈的苦笑、抱歉的赔罪及众人宽容的笑声。狮子在街上上蹿下跳,长龙在人海中上下翻腾。夹杂着震天撼地的锣鼓声,欢乐的气氛沸腾到了极点。

元宵是团圆的日子,自然少不了一顿丰盛的午宴。宴席通常在中午十二点开始,万家鞭炮齐鸣,当满城的地面都被喜庆的红色铺满时,人们便开始吃饭了。汤圆当然必不可少——每逢元宵,奶奶的汤圆最令我挂念——奶奶不会夹馅,所以总是把汤圆揉成一个个小团。但这一点都不影响它的味道:煮好后盛起来,一人面前一碗汤,加上白糖和炒好的芝麻,绝不亚于蒋雯丽代言的那“味美香甜甜”的“三全凌汤圆”。

吃完汤圆,我们又来到广场观看礼花。只见深蓝色的天空布满了五彩斑斓的礼花,开放的礼花如一个个彩球,似一朵朵雪花,像一颗颗拖着彩带的流星,把漆黑的夜空照的如同白昼一样,把元宵之夜变得无比美丽,我简直被迷住了。

月亮渐渐西落,我依依不舍得离开了。但观灯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各种彩色的灯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

我相信,随着祖国的日益发达,今后的元宵节一定会更好、更令人们期盼!这就是我家乡的元宵节!【篇三:清明节游记作文】

清明节,我和妈妈、弟弟等人游渣滓洞、白公馆。

首先,我们来到松林坡。听导游阿姨讲,松林坡是罗世文伯伯和车耀先伯伯的坟墓之地,而且,他们是合葬在一起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国民党反动派把罗世文和车耀先的骨头放在了一起,解放后,解放军叔叔们不知道谁是车耀先的骨头、谁是罗世文的骨头,所以就把他们合葬在一起。听完了导游阿姨的介绍,我和弟弟一起拿了几束美丽的鲜花放在了他们的坟墓上。大人们还表扬了我们呢。

然后,我们来到白公馆,导游阿姨说:“白公馆原来是军阀白驹的别墅,1938年起被国民党特务机关花三十个大洋买下了,当作秘密监狱,把卧室、书房改成了地牢或牢房,把饭厅改成了办公室,把客厅改成地面……”我和弟弟争先恐后地跑进去看。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最小的烈士,他叫小萝卜头。小萝卜头真名叫宋振中。由于从小在监狱长大,营养不良,头大身子小,所以叫小萝卜头。他遇害时年仅(]9岁,但是,他在敌人的监狱里被关押了8年。他是在敌人的监狱里长大的,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但是他懂得了谁是坏人,谁是好人。

最后,我们到了渣滓洞。渣滓洞是国民党反动派囚禁、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的集中营。渣滓洞原为人工采煤的小煤窑,因煤少渣多而得名。因为它地形隐蔽,被国民党特务机关改造成秘密监狱。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坏蛋们审讯革命先烈们所用的各种各样刑具。尤其有一个叫老虎凳的刑具,是让烈士们坐直在凳子上,然后拿砖垫在脚下,垫几块砖的时候烈士们可以坚持,可是垫多了,有的烈士昏倒,有的烈士甚至死了。在这样的环境下,烈士们没有屈服,还在斗争。我们在女牢二室看见了一些铁器。这些东西是新修整渣滓洞的时候发现的,他们是大屠杀之前准备越狱的工具。

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了今天美好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好好珍惜,努力学习。【篇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端午节最早源于战国时期,当时有个叫屈原的楚国人,他在楚王身边做官,是一位忠臣。昏君楚王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而赛龙舟是楚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而粽子则是百姓不忍心忠臣被鱼虾吃食,故而将米饭等食品做成粽子投入江中,以求保屈原全尸。小孩还要挂香囊的。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还有挂艾叶、菖蒲的习惯: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节的活动可真多呀,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要好好的继承下来!【篇五:七夕节】

七月,暑假开始了!酷热的阳光照着我们,照进心田,让心也温暖起来。这酷热的阳光引来了牛郎织女,七夕节就要来到了!

七夕节,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一年只能相会一次,也只有一个七夕节。在七夕节的夜晚,许多人们在织衣服,来庆祝这美好的七夕节。农村的人们也攀上高梯,许下自己的愿望。一切都很美好。就在这时,我仿佛看到了一只只小鸟排成一队,组成了一座桥:鹊桥。我又看见了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的两岸。他们的眼神充满幸福,他们的脸,充满渴望,期盼。渐渐地,两人走上鹊桥,在桥的中央相会。鸟儿叽叽的叫着,好像在祝福牛郎织女,树上的知了不停地叫,好像想推迟黎明的到来。牛郎织女仿佛插上了翅膀,在天空中相爱,让人陶醉,让人沉浸在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家园里。

可惜,谁都阻挡不住清晨的到来。在离开的那一刻,牛郎紧紧地拉住织女的手,想留住这美好的一切,可这是没有办法的。感人的一刻就要到来了,鸟儿仿佛很珍惜这一切,知了仿佛在哭,连老天爷也流下了感动,大家多想挽回这一切啊!最让人激动的是,牛郎织女都不肯放手,宁愿牵手一起消失。

我也从这美好的梦中醒来,只望见繁星在空中闪烁。我心中也在祝福牛郎织女,期盼七夕节再一次到来,下次,我一定要在梦中留住牛郎和织女,让他们永不分开,幸福的过着生活,我更希望他们能下凡,与我一同生活。虽然这一切是不可能的可我依然有着这样的梦想。【篇六:中秋节】

我最喜欢的节日是中秋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它起源于唐朝时期,那时,以赏月为中心。到了清明时期,成为“民俗大节”。

中秋节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就要团团圆圆在一起赏月,吃月饼,看电视上的《中秋晚会》。去年的中秋节,我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可开心了。在这月圆之夜,我们分享着美味的月饼,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那天的月亮虽没有往年的中秋节那么亮。不过,也挺美的。月亮时而像一位害羞的少女,风哥哥夸她几句,就躲到云层后面,蒙上一层细纱,显得更加娇气,真迷人;时而又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把脸露出来偷看我们过节呢!真好玩!

每到中秋节,我总是想起我小时候的一件事。那时,妈妈经常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成语故事。我听了许多遍,可还是听不烦。只要是关于月亮上的故事我就觉得新奇,希望有一天我也能飞上天去,飞到月球上与嫦娥一起玩,一起看星星。长大再看,就不是那么奇妙了,只觉得我小时候挺好玩的,挺好笑的。

中秋节的地位仅次于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为“花好月圆”之时。人们从天上那圆圆的月亮想到了人间的团圆。因此,中秋节在古代被又称为“团圆节”,“秋节”等。人们向往着团团圆圆。团圆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生活中的理想。宋朝诗人苏轼写的《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也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中秋节十分重视亲情的培育与表达,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好作用。我非常喜欢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作文600字_中国传统节日作文 【篇七:重阳节】

老、敬老、爱老。现在的人们,也越来越看重这个中国的老人节了,因为重阳不光是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把关爱老人之风传向全国各地,让他们都来尊老、敬老、爱老。然而正值年少的我们,又能为身边的老人么做些什么呢?

我想到的,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无非给老人们捶捶背,推推腰,或者是帮着干点家务,除了这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不会再让我们干些什么了。平常,老人们总是最疼我们。有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就留给我们;有好喝的自己舍不得喝就留给我们;我也从没见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经常给自己添件新衣,却拿来儿女穿旧了的衣服穿;也从没见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很挥霍的买许多贵重的东西从来都是能省下就省下,却把剩下的钱给我们买零食;更没见过爷爷奶奶哪一天接我放学误了点,常常就是有病也要挺着,不让[)我们在校门口干着急。说到这儿,我不免有想到了一些不好的情景。秋天天气转冷,奶奶总是问我:“穿那么少,冷不冷?”这时我便会不耐烦地转过头去,烦躁的说上一句:“不冷不冷。”心里还不住的埋怨奶奶太隆A偕涎埃苁嵌V鲆痪洌骸奥飞闲⌒目闯担鸸馔娑!”往往我来不及听爷爷说完这句话,就插上一句:“知道了,知道了!”就觉得整天听着一句话,耳朵都快听出茧子来了。不知我的这些表现是不是刺痛了您的心,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请原谅我这个孙女的不孝和不懂事。

谈了那么多,其实归根结底就是要理解老人,尊敬老人。想想哪个老人不想得到晚辈的重视与尊重呢?虽然我们不可能有太多的资金与精力去给全体老年人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园,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老人做起,用自己一点一滴的爱去感动他们。最后,祝全社会所有老年人,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篇八:家乡的春节】

我们家乡的春节别有一番特色,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天都会有精彩。虽然春节期间大家都忙里忙外,但是如果把忙碌和欢乐相融,我想应该是宁另一种幸福感和激动吧。

除夕是最值得我们庆贺的一个时刻。因为在这个时刻,除了有特殊原因外,一般大家都会回到家里,与家人们团聚在一起,吃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离别时的奇闻乐事,津津有味地品偿美味佳肴,享受着团圆的乐趣。吃完年夜饭,我们可以到室外去观看四处美丽的烟花在夜空中缤纷绽放,聆听四处每一声喜庆的祝福。走在泰州的每一条大街小巷,你都会真切地感受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企业科技力量的提高,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烟花不断涌现,我们所看到的烟花越来越美、人们燃放的烟花也越来越多,特别是今年我感到变化很大。除了晚上八点钟的春节联欢晚会外,到了十二点左右,也就是午夜零点时刻,我们又能听到一阵一阵激烈的爆竹和鞭炮声,愈演愈烈,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就拉开了序幕。

大年初一的早晨,我们总是要吃枣、糕、包子、干丝等苏扬早点,酌一杯上好的茶,好不丰盛,这是我们维扬的传统。从初一开始至初十左右,我们大家都要到亲戚朋友家里去作客拜年。去时一般都会带上一些礼品,表达一片客气之意。同样,亲戚朋友来作客也是如此。无论是我们去作客,还是亲戚朋友来作客,小孩子肯定赚足了便宜,因为他(她)们能得到大人们的压岁钱,手拿压岁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正月里各个商家初次开门都会燃放爆竹。老爸的工厂在初十开工,也都会燃放大量爆竹,晚上还有的烟花的表演呢,都呈现给人一派喜庆的景象。正月里我们家乡还有各类丰富的娱乐活动,有许多晚会及盛宴,好不热闹。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我们春节期间的一个重要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购买汤圆或自己做汤圆吃。吃汤圆表示我们大家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家乡的春节多姿多彩,最快乐的当然要属我们小朋友了。除了过年能有压岁钱外,最开心的是我们可以轻松自由地玩耍。尤其是春节里,男孩子们可尽情地点放鞭炮,每一次响亮的爆炸声,都预示着一次快乐的欢呼,哪怕是冒着耳朵也能感受到心跳的精彩。大人们虽然没有和我们一起玩,但看着我们那高兴的样子,他们也都心花怒放!

家乡的春节习俗包含了老祖宗们对美后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无比的祝愿!祝大家新年快乐,学业有成!

春节

盼啊!盼啊,眼看春节就快到了,想到这,我不由得笑了起来,在春节前,人们个个喜气洋洋,个个精神饱满。逛街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在买年画,有的在买年货,有的坐着火箱围着火炉看电视,还有的人在打麻将打扑克,等等不一而足。

反正街上五彩缤纷,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货物都齐全,琳琅满目,人们恐怕想买什么都难选择!

春节前,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家家都把房子打扮得别具一格,各有各的个性。他们把买来的年货放得满地都地。

()买来的年画怎么贴法,那就各有自己的风格和喜好了。有的正着贴,有的倒着贴,还有的歪着贴,各有千秋。人们把买来的菜全部都弄好了,只等春节一到,就可一饱口福了。家家备有鞭炮,人们穿上新衣服,准备迎新年,在春节前,人们一出门,如果遇上了好朋友,总是口中不忘说一句:“上街啊!”

人们杀猪宰羊,忙碌地准备着春节大吃大喝一番。

春节到了,小朋友们便早早起床,来到爸爸妈妈的房间,开始了传统的拜年仪式了。小朋友们对父母说着一些吉祥话儿,爸妈就拿出压岁钱,让小孩子们高高兴兴。大家都希望今年能够吉祥如意,招财进宝。一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品尝着美酒佳肴,谈着一些开心的话儿。而最高兴的则是我们,可以大把大把地攒取压岁钱,然后就欢天喜地跑到街上去买很多好玩的东西,如小汽车、四驱车、玩具枪、足球等,而我们只要嘴巴甜一点,多说些祝福的话儿,那可就大赚一笔了!人们一直玩到深夜,嘴里啃着美味水果,手里燃放鞭炮烟花……大人小孩们载歌载舞,忘情地玩个痛快!

原本打算好好赏一赏月的,我家楼顶是最好的赏月场所。可是原计划糟到暗算,学校在中秋节那一天,突然传来了一个不知是好是坏总之破坏了我原来计划的骇人消息:按上级领导规定,中学生中秋节将在学校度过,晚上6点30分到校组织看露天电影《走进毛泽东》,全部学生自带报纸“席地而坐”。我们一听,全部傻眼了。接着,发出一声声叹息:“唉——”“真讨厌——”刹时全班变成菜市场。

可再怎么叫也没办法,我们当即决定:既然如此,就要使这个中秋节过得别具一格。于是,我们便密谋了一个开心的“赏月计划”。

中秋节晚上,我“密谋”的要求,带了一个双黄月饼。呵呵,着不是单我一个人吃的,是……哦,My got,不能说,说了这个计划就完了。

一到校,刚好六点半。我们在愤骂声中勉强坐下后,便把报纸连接铺在一起,那时准备用来放月饼和吃月饼的!呵呵——可能你已猜到一半了,我们将在这里一起吃月饼!

一开始,我们混混沌沌地看了一点电影,然后就是挤成一堆聊天。忽然聊到月亮,便一齐抬头望月。呵,月亮呈红铜色,活像月食发生了。圆倒挺圆,只是……这颜色也真倒挺另

第五篇:传统节日

只有以下节日才属于正式传统节日

除夕 农历12月30(或12月29)春节 农历1月1日元宵节 农历正月1

5清明节 公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农历春分之后15日端午节 农历5月5日七夕节 农历7月7日中秋节 农历8月15冬至节 公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 清明节(节气清明)

▪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 冬至(节气冬至)

▪ 祭灶(农历腊月廿四)▪ 头牙(农历二月初二)▪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除夕(农历十二月卅日)▪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 尾牙(农历腊月十六)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从的祭灶到正月十五,也有的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过到正月底,其中以除夕和大年初一为高潮。春节时间延续长、地域跨度广,节日活动丰富,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也是历史最悠久、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

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冬至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1.94,20世纪=22.60。举例说明:2088年冬至日期=[88×0.2422+21.94]-[88/4]=43-22=21,12月21日冬至。

中国的节日都是非常人本化的,比如清明节表达的是对先人的怀念,七夕节蕴涵的是对妇女的尊重,中秋节寄托的是对家庭团聚的希望,重阳节则体现了对长者的敬爱。

出现这些现状的原因:

冯骥才认为,造成西方节日大举“入侵”的缘故,一方面与西方强势经济的大背景有关,强势的经济使他们的文化富于魅力。另一方面则是商家把这些充满新鲜感的外来节日,当作商机大力炒作,奉为时尚。圣诞节是出售圣诞饰品和新年礼物的由头,大小餐馆也可以借机发财。在商家主导的市场经济年代,商家一折腾,节日氛围就有了,节日就盛行起来。

历史地看,还有一个原因,即我们在过去过分强调生活的政治内容,片面强化政治性节日,淡化了民族民俗的节日,如今人们的口袋和时间都宽裕起来,就需要一个个节日营造生活的高潮,这才发现我们的节日早已变得贫乏,难以应付人们的需求,出现了空白。

再看我们的传统节日,完全沦为商家的卖点,一个个都变成了食品节、吃喝节了。这正是由于我们多年来有意无意地抽空了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使得这些节日名存实亡,空洞无物。于是,那些富于人情味的洋节,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便顺理成章地钻入了中国人的生活。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来华认为,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情况表明,洋节的来临迎合了很多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如今生活水平提高,工作节奏加快,人们特别希望能在过节时放松平常绷得太紧的神经、宣泄压抑太久的情绪。洋节恰好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也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

天津一家国有企业的办公室主任向记者诉说了他的苦恼:每到中秋节、春节这些传统佳节,他都要为打点方方面面的关系绞尽脑汁,“洋节轻松自在,简简单单,而中国传统节日因为人情味过重,过的时候就越发显得特别累。”

天津市民于军祥直言不讳地说,以往喜欢过节,是因为“缺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想吃啥有啥,想穿什么有什么,过节的心境变了,节日的味道也就自然而然地淡了,而那些浪漫的洋节恰恰弥补了这种心境上的失落。

“土”“洋”能否并存共赢

在采访中,一些专家表示,中国传统节日有它鲜明的内涵和文化底蕴,而洋节也有其独特的魅力,不论是过传统节日还是外来洋节,既满足了人们心灵上的愉悦,也刺激了消费,拉动了内需,对节日经济蛋糕的做大可谓好处多多。因此,我们在大力提倡传统节日的同时也不妨对洋节加以宽容和引导。“有人担心洋节会冲淡我们的传统节日,但我觉得这种冲击不是什么坏事。”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说:“如今,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正与日俱增。在世界各地,除了海外华人外,就连许多外国人不是也和我们一起过春节吗?”

冯骥才表示,我们不应该拒绝洋节,那些外来的节日大大充实了我们的文化生活。然而,我们更不能丢弃自己的节日,因为一个民族的节日就是它一种文化的生日。面对全球化的浪潮,面对洋节的“入侵”,要教育国民在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同时,传承光大民族的传统文化,否则,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当务之急是要重新认识和建设我们的节日,要研究、创造我们的节日文化,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还它们一个“本真面目”。

近年来,国家对传统节日越来越重视,并将清明、端午、中秋列为法定节假日,以唤醒公众对传统节日的认识。王来华认为,这些传统节日不能一设了之,应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挖掘这些节日的经典魅力,同时,赋予这些节日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符号,让这些节日真正植根于国人心中,否则,一个个传统节假日就只是留下节日名称的“文化空壳”。

一位网友表示,传统节日和洋节给我们的感觉不一样,从这些节日中得到的东西也不同,就像圣诞节永远不会代替春节,因为春节、中秋给我们的感觉是团聚和家庭的温馨。如今,中西节日的并存日益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中央民族大学田晓岫教授有一句话更为精辟:“其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青年的生活方式日益接近、趋同,这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今天的中国人,在'洋装'下跳动的依然是一颗火热的'中国心'。”(记者 周润健)

下载传统节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统节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一、活动目标: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灿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探寻研究,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和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了解,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

    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 这两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有对联、十二生肖、剪纸,还有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和文字等。其中,我最喜欢传统节日的资料,因为我对传统节日很感兴......

    传统节日

    春节 春节,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今年的春节,我过得特别有意思。直到今天,我还记忆犹新。 早晨,我们一家人忙开了。妈妈在大门上贴春联。映入我眼帘的是“日丽春常驻,人和......

    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

    关于传统节日

    院系: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社会工作 班级:一班 学号:20113320125 关于传统节日—春节的调查报告 院系: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社会工作 班级:一班 学号:20113320125 调查人员:杨鹏鹏 调查时......

    传统节日

    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初二期末复习一、生活是一部教科书。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如逢年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无不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请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和思考,完成下面试题......

    传统节日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好词好句 (一) 春节:忙忙碌碌 热热闹闹回味无穷亲意浓浓年年有余三五成群彻底清扫一尘不染繁文缛节络绎不绝噼噼啪啪 开开心心 赶集上市熙熙攘攘干干净净......

    传统节日和娱乐活动

    传统节日和娱乐活动(图) 节日作为各个民族在特定季节中举行的盛大纪念活动和欢庆活动,是人们调节自身生活内容和节奏的一种具有综合性、群体性、时间性及娱乐性的生活方式,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