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丧葬文化

时间:2019-05-15 07:2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古代丧葬文化》。

第一篇:中国古代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一、中国古代丧葬礼俗的分类与内容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丧礼是一种“凶礼”,丧礼历来都是中国礼制中的重要成份,官方或民间都十分重视。传统丧葬仪礼的一致性或共同性是相对的。不同时代、地域的葬礼方式有相当的不同。如果忽略其细节差异,对中国古代传统丧葬仪礼大致相同的基本过程和主旨进行概括性了解还是可能的。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按阶级划分,主要有两大类:汉代以后的历朝政府,开始有官修丧礼。汉代已经开始制定王室贵族的丧葬仪礼。到了魏晋,官制丧礼制度逐渐扩及于品官,这种官制丧礼在晋、北魏、北齐、隋、唐累世均有修订。但是官修丧礼以皇室与品官之礼制为主,而不及于庶人,为了弥补官修丧礼之不足,明清两代政府都推崇朱熹的《文公家礼》,颁行天下为百姓通用。这一私修丧礼,由宋至清,普遍为士人及庶民所依循,可称为是传统丧礼的具体代表。

主要内容

古代的丧葬礼仪纷繁复杂,有20多项,但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处理尸体的仪礼(殓和葬);2.处理灵魂的仪礼(奠和祭);

3.处理生者的人际关系(家族、亲属及社会关系);4.调适生者的情绪(心理调适)。

二、传统的丧葬礼俗

所谓丧葬,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葬礼部分包括停灵、报丧、吊唁、入殓、丧服、下葬、做

七、居丧等等。停灵是指人去世后不立刻埋葬,而是先把灵柩停放在某处;报丧是指停灵之后,诸事准备就绪,亲属和子孙选择日期将亲属去世的消息告知亲友;吊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亡者家属;入殓是指将亡者入棺;丧服是指人们换上为哀悼死者而穿的服装等等。居丧是指亲人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当然这是经过简化之后我归纳的丧葬礼俗,其中也去除了比如招魂等一些糟粕。古代的丧葬礼俗纷繁复杂,一些学者考证中国古代丧葬礼俗有37项之多,包括初终、复、易服、奉体魄精神、治棺椁、讣告、沐浴饭含袭尸等等。

三、服丧守制制度

守丧斩衰指的是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斩衰之服的丧期是三年,唐宋以前一般是二十五个月,唐宋以后一般是二十七个月。如果父母去世时不在家,那么居丧的开始时间,是指得到丧信返回家中开始守孝的时间。斩衰一般只针对父母、夫妻,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父亲早卒,是“承重孙”,祖父母去世的时候也要服斩衰。

齐衰是指丧服用粗麻布制做,断处缉边。因称“齐衰”。

服期分三年、一年、五月、三月。服齐衰一年,用丧杖,称“杖期”,不用丧杖,称“不杖期”。主要针对直系长辈,如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大功,是次于“齐衰”的丧服。丧服用粗熟麻布制做服期为九个月。小功,是次于“大功”的丧服。丧服用稍粗熟麻布制成。服期五月。缌麻,是次于“小功”的丧服。“五服”中最轻的一种。丧服用较细熟麻布制成,服制三个月。在五服之外,还有袒免亲,袒免亲“遇丧则服素服,尺布缠头”。

守孝中的禁忌,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言语服饰、饮食起居、社交娱乐、生产劳动。在言语服饰方面,要求居丧期间人们尽量少说话,甚至不说话。并且对于不同等次的服丧者,具体要求又有所不同。服饰就以我们前面所说的“五服”为代表。

1.饮食起居方面,很多地方的民俗都规定丧亲之后不得吃肉饮酒,不能参加社交宴会等等。且古代对于居丧期间吃不吃、吃什么也有规定,比如,斩衰之服要先绝食三天,在虞祭(一般在葬日或葬后的第二日)之后,哭完可以吃粗粮饮水,但是不能吃菜和水果。但是,如果哀伤过度,长时间不吃饭,礼制又有最低的限定,来保证居丧者最基本的身体健康。若饮食问题可能影响到身体健康而危及居丧时,则可以不遵守上面的规定。你比如,父母比较长寿,可能居丧者年纪比较大,已经七八十岁了,你不能让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绝食三天嘛!

2.关于居住方面的禁忌主要是要求居丧者离开死者去世的房间,另辟简陋房屋独居,“结庐而居”。

3.社交娱乐方面,在殡葬和守孝期间,普遍存在着丧者亲属在社交和娱乐方面的禁忌。也不能“释服从吉”,从事嫁娶活动。一般来说,丧属在殡葬期间及以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都要尽量减少社交活动。但是这部分的规定,很多都是出于封建迷信思想。比如居丧者身上有“晦气”,会给别人带来不幸什么的。

4.生产劳动方面,在传统的殡葬禁忌中,还或多或少、或繁或简地存在着关于丧期哀痛之人禁止参加生产活动的习俗。当然这一部分主要也是出于封建迷信思想。的“五服”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四、古代丧葬礼俗的特点

1.生死并重

在中国古人看来,人死并不意味着烟消云散,它既可以说是现实生活的结束又可以说是另外一个世界新生活的开始。也就是说,人死就像搬家一样,在九泉之下依旧会好端端地生活,衣食住行与往日相同。故古人在人死之后总是按照其生前的生活习性来安排后事,调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这一特点在中国古代丧礼习俗中不乏反映。譬如:把死者装进棺材时,为其准备足够的衣物,以供死者一年四季穿戴之用;修筑坟墓时,仿照人间房屋的样式,以寓意死者在生时的居室;殡葬和祭祀时,大量焚钱烧纸,以供死者在冥界用作货币等。

2.等级分明

在古代中国,如果人们在生前的社会地位不同,其死后丧葬待遇也会有别,例如:坟墓的高度大小、随葬品之多寡、碑志的规格等,都依据相应等级而有所不同。

首先,对死亡的称谓不同;《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死者称谓尊卑不同,可见社会等级昭然。

另外,丧仪中“饭含”的习俗也是社会等级森严的佐证。《说苑·修文》载:汉制规定“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3.孝道为先,儒家内涵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的主流思想都是儒家思想。因此丧葬礼俗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丧葬礼俗中很多内容都有儒家典籍的影子。

4.形式多样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所居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等各不相同,从而使丧葬在形式上表现为多样性。其中,土葬和火葬是比较普遍的形式,除此之外,还有水葬、树葬、天葬、悬棺葬、瓮棺葬、屈肢葬、二次葬、割体葬,等等。这就使得中国古代丧葬文化多姿多彩,形式不拘。实际上,各种葬式又昭示着人们不同的信仰象征。

五、陵墓—古人的身份象征

1.选址

古人的陵墓选址有很多种考量。首先是风水,古人认为生者与死者是相连的。要善待死去的亲人,令死者不安的话,生者就会有病痛或灾难。因此,在选择墓地的时候十分注重“风水”,讲究“福泽子孙”。

其次,古人很多时候都是“厚葬”,陪葬品十分丰富。因此,如何防止被盗墓也成了墓地选址的考量因素。史书上记载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悬棺的帝王,对六朝和唐代帝陵影响很大。而这种“依山凿穴”,采用不起坟丘的崖墓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防盗的动机。

2.规格

古代的丧葬礼俗等级特点严明。首先是对陵墓规格有限定,比如范围、高度、围墙等有所规定。清朝礼制规定:“公侯墓地一百步,坟高二丈,围墙高一丈。”

其次是对棺椁以及陪葬的规格限定,《荀子·礼论》云:“天子棺撑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对于祭祀的宗庙,《礼记·王制》也有规定:“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陪葬品更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

3.薄葬与厚葬

对于厚葬、薄葬来说,最主要的一个区分因素应该是整个丧葬之事耗费钱物人力的多少。思想状况和外部环境是两大主要影响因素。思想状况主要是指个人对于厚葬与薄葬看法。而外部环境则主要是经济和社会两方面。比如东晋时期,社会比较动荡,所以东晋皇帝大部分都是薄葬。这一点在其他国家也有体现,比如日本战国时代的后奈良天皇,由于皇室没钱,遗骸在放置了两个半月之后才下葬。更别提什么厚葬了。

六、结语

中国古代史十分漫长,相应的,丧葬礼俗的诞生、发展、演变过程十分复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丧葬的相应礼俗与礼俗的执行情况也不尽相同。比如在社会安定的时期或者君主专制集中时期,丧葬礼俗就会复杂一些,执行的就好一些;社会动荡或者君权衰落、礼崩乐坏的时期,丧葬礼俗就会简单一些,执行的差一些。

第二篇:丧葬文化

蔡海霞 发表于 2011-11-3 21:20:18 阅读(41)评论(0)

丧葬文化

作为殡仪系的一名学子,丧葬已经很深很深地驻在了我们心中。对于丧葬文化的了解虽然不是很深,但是也有自己的一些见解。丧葬文化是我们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自古生死并存,生有生文化,死有死文化。丧葬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了。丧就是人去世,葬就是把去世的人埋葬,这种自然现象慢慢的扩大,变得有韵味,从随便到正式,从古板到灵活,发展的越来越有特色。我们殡仪行业就是为这服务的。丧葬即是生者对死者的深深的怀念,也使生者在心灵上得到了安慰。学丧葬文化这课,更加了解了各地方不同风俗的丧葬文化。民间的各有差异,各有特色。如图所

示:

然而基本的丧葬历史是与民间的有所不同的,民间的有自己的特色,而殡仪馆所做的比较正式。拿追悼会来做一个比较。基本的追悼会仪式是这样子的。追悼会

林软女士追悼会

司仪:林软女士告别仪式即将开始,请襄仪引领家属及来宾就位。司仪: 旭日在一天的绚烂后化为西下的夕阳,尘埃在日久的飘摇后重回大地。

下面本司仪宣布:林软女士的告别仪式现在开始。

生命是一颗有思想的芦苇,悲怆而又骄傲的耸立着,在极端的河流中,她仅仅抓住脚下的那一抹泥土,傲然的迎着河水的冲击,终于有一天,她累了,看尽了万千风景,也看腻了细水长流,而后,她安然的走入了梦乡。大海因浪花而美丽,人生因她而充实,她把快乐的音符作为礼物送给我们大家,愿爱她的人更爱她。下面,请全体肃立,默哀,奏乐(哀毕)

司仪:林软女士是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文学家,教育家,四川大学副校长,桃李满天下,但她的一生却并不幸运,自幼失去父母的她,自小生活在祖父的怀抱里,因幼年的一个小小的失误,导致她的胫骨错位,一生只能昂首而不能低头,因此,她教会学生们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能低头,直面风雨;只能昂首就永远不想屈服,不能避免的是困难的本身,而能够获得的是战胜困难后得到的双倍的幸福。

下面,有请林软女士生前单位领导四川大学校长xxx为林软女士献花(拜)并致悼词林软女士于1954年,出生在四川九龙坡。1967年下乡当知青,后在丰都教书,1986年调回四川教书。在工作中林软女士始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得到了单位领导及其同事的好评。获得大家的喜爱。

林女士,我们相信此刻你并没有走远,相信你一定可以感知:你的祖父,你疼爱的女儿,都在你的身边,向你作最后的告别,你的亲朋好友也都来到这里为你送行。

女士走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离开了我们,她是一位好同志,一位好母亲,她的离去,让亲朋好友心中充满了惋惜与不舍。林女士,你安息吧!(三鞠躬)

司仪:为国育英才,手栽桃李三千树;一生薄名利,坐守青毡数十年。下面有请林软女士生前的学生,xxxx为老师献花(拜)并致悼词:

老师,我们真的舍不得你走!我们真的不想让你离开!您回来吧!您再睁开眼睛看看你的亲人!看看你的女儿,看看你和你一起工作的同事,还有一直关心你,照顾你的单位领导!还有最爱你的学生们!到现在我们仍然无法相信这个事实,仍然无法走出失去你的痛苦。道尽浩瀚的长江之水也倾诉不完我们对您的思念,摘下天空无尽的星辰也唤不回我们的亲人!音乐送去了人们万语千言的祝福和对你无尽的思念,今天你的亲人们都怀着沉痛的心情来送别您了,我们相信,我们挚爱的你在天之灵一定能看到这么多的人间真情,您也一定能够感受到我们对您无限眷念,望你在西去的路上一路走好!一路保重!你安息吧!愿在天国里的您保佑您所有的亲人朋友,保佑他们健康平安,一生幸福。(三鞠躬)

司仪:师恩难忘意深浓, 桃李人间茂万丛.历苦耕耘勤育李, 谆谆教诲记心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已干,这证实林软女士的真实写照。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过往的45个春秋里,林软女士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和太多的回忆。

下面请林软女士的养女XXX向到场的各位领导及来宾致答谢词:各位领导来宾: 我母亲的去逝,让我们全家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在这里,我代表我们全家感谢你们在生病期间前来探望的亲朋好友们,感谢去逝后前来悼念的亲朋好友们,和感谢今天前来参加我母亲告别仪式的众多亲朋好友们。谢谢你们对我们全家的关心,我们全家将永远铭记,真诚谢谢你们!(鞠躬)

司仪:茶叶因沸水才释放出深蕴的清香,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挫折,才能留下人生的幽香,离开了的人已经不会再回来,所以我们不要过于伤悲,只盼她能在天园看到她爱的人过的快乐。我们以三鞠躬礼向我们最可敬的老师告别。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礼成!

下面进行最后一个环节,请全场所有人员手持鲜花,绕另一周,一起瞻仰遗容,送出手中的鲜花,希望它们伴随着我们的祝福飞向天国,让我们衷心的祝愿林软女士一路走好!

请家属在灵前自由悼念,以表哀思!

我宣布,林软女士告别仪式到此结束!

民间的追悼会比较随意的。例如甘肃的丧葬就是这样的。一般人去世了。首先当亲人刚去世,家人要为他穿上寿衣寿裤,将他放在上房。把上房布置成为灵堂,一般都是黑色和白色为主。家人都披麻戴孝,跪坐在灵前烧纸钱,其他家人轮流哭丧。晚上轮流守夜,白天有人来吊唁。上香,烧纸钱,并对家属表示慰问。大多数带来的为花篮。还有纸人,这样持续三天才下葬。下葬时家中大小都要到,并且大大小小都要戴孝。从家中哭丧到墓地。整个过程没有司仪主持,完全由孝长子主持完成。祭品完完全全都是自己自作的。什么猪啊,牛啊,羊啊。没有祭文,没有正规的悼词。只有亲人的哭泣和家人闹闹叨叨的悼念。这样持续两至三个小时,下葬完毕就又是一阵的哭丧。中道中有人哭的死去活来,又哭回去。这是真感情的流露。没有专门的哭丧着。

而对于丧葬文化,各地方因经济、文化、风俗、地理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丧葬仪式也会有差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丧葬文化也越来越规范,社会化。一般都是由家庭自行自发的处理。现在发展到了由专门的殡葬服务者为之做丧葬仪式,集体处理。这样就会显得隆重,意义重大,悼念面广,更体现了这一文化的丰富内涵。

殡葬规范化就是对丧事的操作程序是由国家专业人员来服务的。面对社会的需求,我们学习并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为这一行服务,也有助于拓展丧葬事业。让更多的人为之服务,将丧葬文化更加的规范,更加的系统,更加的完善,形成更加积极向上的一种文化。而对于没有选择为这一行业服务的人,也有必要学习这一文化知识,原来对丧葬不懂的我们,开了丧葬文化这门课程后,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自己感兴趣的了解,能清楚地认知这一行业,人情这一文化,看懂它的积极影响和文化性。更加有力的扶持并帮助这一行业,也有死亡和生存会有更加清楚的认知。知道死意味着什么,死的含义理解了,更加有利于我们生活的积极态度。所以丧葬文化这一课程是非常有必要开的。让我们看清生与死的意义之外,也了解懂得了各地各家的丧葬文化的特色,并且学习和借鉴,把实际学的和书上的相结合,创造更加的有特色的,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丧葬文化正确地分析了生与死的观念,这是有一定历史发展的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传统文化。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它发展与壮大。使它驱除糟粕,更加的科学化,更加的跟上历史时代的发展,所以学习这一文化,了知丧葬习俗,真正做到对生的渴望,对死的不惧,有个正确的生死观。

学习这门课程,我收获了很多,启发很大,对丧葬文化了解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帮助。殡葬并不是什么忌讳的事情了。是一种很专业的文化知识了,也是一种真正崇高的工作和伟大的职业。

第三篇: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

除汉族外,古代匈奴,突厥也多以土葬为主,土葬通常用棺木。汉族贵族的棺木有数重,外层叫“椁”,内层叫“棺”,制作很讲究。有钱人家会在棺盖雕刻精美的动物图形。一般百姓的坟墓是很简便的,他们选择一块“吉地”之后,就在那里挖墓穴,埋葬死者,然后在上边堆成圆锥或土堆儿。同一家族的人,埋在一个地区,形成一个坟区,俗称祖坟地。每座坟头都按家族辈份的大小,前后依次排序,以便后世能辨别清楚,哪个坟属于哪一辈。人们把死后能埋入祖坟,看作一种礼遇,是做人的起码条件之一。因为许多人不能入祖坟,如优伶、娼妓、暴病、凶死之人,有痼疾的人,未婚早矢者,汉族死在外乡的人,一般也不能回乡安葬,即使千里迢迢运回尸体,也只能在村外直接埋葬,所谓“野鬼不能见家神”。

汉代崇尚黄色,历代帝皇都以黄色为显贵之色,黄色实为土色。在阴阳五行中,土又居五行之中位,是一个最稳定、最可靠的基础,因此,人死后葬于土中,被认为是使灵魂得到安息最好办法。土葬符合汉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以及“有地则生,无地则死”的传统观念,所以土葬千百年来一直是汉族人民的主要葬法。

土葬一般会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停尸仪式:整个仪式包括为垂死之人沐浴,穿好寿衣,移上灵床、送终、买水、饭含等步骤。所谓买水,是因为民间所取用的洗尸水往往都是买的,俗称“买水”。“买水”是以投钱入水来加以体现的,即将“阳水”变成“阴水”。买水所用的钱主要是阴钱、烧香、化纸,即纸钱。饭含指的死者口中放入米贝、玉贝及米饭之米,是指在死者嘴上放入珠玉等物。

2.报丧仪式: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在汉族的观念里,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

3.丧服仪式:丧服,也就是披麻戴孝,即穿孝服的俗称,所谓“成服”就是指此而言。古时家里有了丧事,所有家庭成员按照自身与死者的关系,遵旧礼成服。一般说来,男女孝属均身穿粗白布长袍,俗称“孝袍子”。子女孝属不缝底襟、腰间系上麻绳或麻缕,谓之“披麻戴孝”。只有姑爷穿漂白布的孝袍子,不戴孝帽。

4.做„七‟仪式: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5.吊唁仪式: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首先要布置灵堂。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怕受所谓“日晶月华”,更怕冲犯上天过往的神灵。因此只要是举行简单的祭奠仪式,就必须要搭灵棚。

接下来就要举行开吊仪式。现在城市,吊唁仪式已经大大简化了,主要是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前来吊唁的人身着素装,佩戴白花和黑纱,在悠戚的哀乐声中,一一向遗体鞠躬致哀,而后在绕遗体一周瞻仰遗容。吊唁的人可以向死者的主要亲属说些简短的劝慰的话,如“请多保重”、“望您节哀”、“要主意身体”等,劝慰丧家节哀顺便,保重身体。

6.入敛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主持仪式的人开始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铺席,再铺绞,它们的质地,要据死者的身份而定。无论贵贱尊卑,死者都应该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以后,亲属用被子把尸体裹上,然后用绞带捆紧。在这以后,再把布囊(称“冒”,分为上下两截)套在尸体上,然后盖上被子,覆盖好尸体。殓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还要举行开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动。替死者穿好衣服后,“又拿一碗温和水,用一块新棉花,蘸这水,将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开光,这也是孝子亲手作的事。说是死人若不开光,下辈子必是瞎子。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大敛的时间是在小敛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后的第三天举行,以等待他生还过来。按照民间习俗,要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在铺一层黄纸,意思是死者的灵魂能够高高地升入天堂。当主人“奉尸敛于棺”的时候,是最能表现也最需要抒发子女们的孝心的时候,是亲人孝思形式化的最佳场合。所以,家人们都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殡。

7.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出殡的时候必须有全体后代尤其是男人们“唱哭”,否则按照民间旧俗就会被视为不孝。另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黄泉路上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便在方圆数十里传为笑柄,其子孙后代也要被人们视为不孝,大逆不道,天理难容。为了求得孝得美名,孝子贤孙们在此确实也颇费了一番心机,花钱请人替死者哭丧便是历代孝子贤孙们得惯用手法。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职业性的哭丧夫或哭丧妇,收入不菲。

8.下葬仪式:下葬是最后的环节。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汉族主要是实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

这些民间传统的风俗习惯都反映了了生者对于死者的寄意和对生命兴旺的美好愿望。

第四篇: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由此而延伸展开形成了诸如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仪经济、殡葬科技以及其它有关活动等。

中国不同名族和不同文化,造成各地不同的葬法、葬式,也造成了不同的葬制。葬法和葬式受自然环境、生存、形态、宗教信仰的影响较大,而葬制则主要受社会形态、社会意识的影响更多。这使得我国的丧葬文化具有多元性。

①关中地区:中是炎黄始祖的发祥地,丧葬文化悠久而厚实。丧葬属于古代“五礼”中的“凶礼”,长期以来,人们遵循“生,事之以理,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理”的古训,“丧尽礼,祭尽诚”。而农业时代的亲情、孝悌、道德、习俗、法律、崇拜等,在关中的丧葬文化中都有充分展示。

旧礼中的繁文缛节有迷信成分,但不排除某些讲究所具有的文化背景和科学道理。关中丧俗中,人死不能言死,要说“殁了”、“走了”、“倒头”、“晏驾”、“奄息”等,否则就是对逝者不敬。人死后的第一件事是报丧。关中的报丧“急如星火”,不分早晚晴雨。一个丧讯按方向由数人分别面报,不能捎报。同时,主家门外挂纸幡、出门牌,告示乡邻村人家有丧事,免拜访打扰。

人死以后,直系的晚辈要披麻戴孝,表示后代对逝者的孝意和哀悼,这一习俗源自周礼。人倒头之后要设立灵位。按关中丧俗,死者脚下要点一盏长明灯,长燃不灭直到埋葬。人没咽气前,就要剃头、洗脸、净身,并穿上事先准备好的长袍马褂型的“老衣”。穿旧款式衣裳是因为逝者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怕老祖宗不识别新式服装,而不让逝者认祖归宗。老衣忌缎和皮毛。“缎”谐“断子绝孙”意,皮毛是因为顾虑来生托生为畜类。人死以后,脸上要盖一张麻纸,俗称苫脸纸。一是怕人看见逝者脸上的痛苦,二是希望人能复活,因为一有呼吸,从纸上就显现。关中人死之后最少放3天,也是考虑到假死的情况。男性逝者入殓时,必须有舅家人到场,以监督是否正常死亡。同理,女性入殓时,必须有娘家人到场。关中埋人不叫埋,叫“安顿”,有尊奉之意。另外,孝子们围住棺材痛哭,不能有眼泪掉入棺内,说是对亡者不好,其实是变相地劝人节哀。又如,送埋以后在回家路上,孝子不能回头,意思是亡灵会跟着回来,其实也是规劝孝子尽快离开墓地,不要过度悲伤。

②蒙古族:旧时蒙古族平民百姓,特别是牧区贫苦人民,葬礼比较简单。人死前,全家人以至诸亲好友都守在其边。死后,全家举哀,通常不设灵堂,不摆供献,不穿孝服,不烧纸,不用音乐,不给亲友通讣闻。差不多都请喇嘛念经。死者没有文字遗嘱,仅口头嘱咐牲畜等遗给某人,遗骨送至何处。倘若死于暴病而没有遗言,其子向呼图克图(**)求问死之遗志,以便遵守,按照蒙古民族的传统习惯,家中如长辈死了,忌讳说“死了”,应说“老了”,以示尊敬,喇嘛死了,也不准说“死”,而称“圆寂”。蒙古族的丧葬礼仪,经过元、北元(明)、清各朝代,七百多年中,有许多变化,加之各地自然、经济、文化条件不同,丧葬礼仪也不一样。一般分深葬、野葬、火葬、土葬----几种,其中石葬、深葬、风葬属于宫廷葬法。

③藏族:在藏区,由于地域不同,丧葬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在丧葬方式中有较明显的等级制,这是相同的:最高级别是塔葬,其次是火葬,最流行的是天葬。有些地区长期保存着极古老的丧葬习俗,或者受邻近民族的影响,往往还有诸如穴葬、寄棺葬、楼葬、平台葬、室内葬、树葬、婴儿红手水葬等鲜为人知的特殊葬俗。

④近代:人们越来越淡视丧葬的祭祀以及一些禁忌,导致文化的衰败。

丧葬文化也有一定的弊端:

①死者入土, 并不意味着丧葬活动的结束, 家人和亲戚还要为死者服丧守孝。但在居丧的过程中, 有些守制者常常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 以种种自我虐待和压抑人性的极端方式, 体现所谓的“孝道”。

②祭祀也是丧葬礼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对亡亲尽孝和寄托哀思的主要方式,追悼亡灵的祭祀活动主要在三年服丧期内进行;期满之后每年于特定的节日上坟墓祭, 俗称“扫墓”。清明节扫墓已成习俗,现在清明属于国家法定假日,原本用来祭奠先人的节日却演变为一些人外出旅游放松的好时间。

③古人安排后事力图将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和拥有的财富再现于鬼魂世界。

厚葬使大量的社会财富弃于地下, 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若此风不改, “国家必贫, 人民必寡, 刑政必乱”, 势必导致国弱民贫和社会**的严重后果。

④不仅如此,盗墓与古人厚葬的习俗也有直接关系, 是厚葬的恶果之一。历代埋藏在地下墓穴中的大量宝物,为盗墓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厚葬之风在古代经久不衰, 盗墓也就成为历史上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葬埋愈厚,盗掘愈甚。道家不仅反对厚葬,甚至主张不葬。而现今盗墓的不全是盗墓者,还有考古学家。

⑤值得提及的是, 在中国古代,还有所谓夫死妻从的“ 殉节”。封建伦理道德要求女子为丈夫保持贞节, “生是夫家人, 死做夫家鬼”在一些史书和古装戏中已是见怪不怪了。一些受封建礼教毒害甚深的女子, 在丈夫死后每每以身殉之, 用牺牲生命的极端方式表明对丈夫忠贞不贰的心志。殉节被封建礼学家们津津乐道、推崇备至,而且古代妇女的殉节具有自愿从死的特点。更可悲的是, 那些以身殉夫的“ 烈女” 们, 至死也不明白她们实际上是充当了封建礼教无谓的牺牲品。

阶级社会实际上是等级社会, 生活在人世间的芸芸众生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高低贵贱之别。生前地位不同,死后待遇也有很大差异。古人通过丧葬礼仪, 将现实社会的等级关系移植到了鬼魂生活的冥界。传统的丧葬习俗根植于古老的中华大地, 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一定影响, 兼容并蓄, 丰富多彩。从某种意义上说, 丧葬是人类社会的缩影,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丧葬习俗容纳的古代社会的信息量是其他礼仪风俗所无法比拟的, 是了解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第五篇:中国丧葬文化

中国丧葬文化

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而这就揭示了中国人生死观的深层内涵。

中国的丧葬主要包括以下程序:

一、慎终追远闰月年

在闰年、闰月“慎终追元”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重要的事情。其主要做法是在闰年、闰月给老人做寿衣寿材,取闰余成岁,增福添寿之意。寿衣有许多风俗禁忌。做寿衣的料子,一般是棉的或绸子的。有洋字的不用,因为“洋”、“阳”同音。做寿衣一律不用缎子,因缎子与“断子”同音,是忌讳断子绝孙之意。寿衣也不能用皮、毛料制作,否则,死者来世会转生为兽类。寿衣一般都不钉扣子,不论内衣还是外衣,一律钉原衣料缝成的带子,据说是不要结仇疙瘩(古代衣服扣是用衣料或布头儿打的算盘疙瘩),且有后继有人之意。至于寿衣的数量,一般都是单数,忌讳双数,恐怕死亡的凶祸再次降临。而棺材的用料有陶、木、金、铜等。春秋以后以木为主。汉族习尚以松柏制作,因为松柏象征长寿。一般不用柳木,因为柳树不结籽,唯恐有绝后之患。

二、停尸仪式

整个仪式包括为垂死之人沐浴,穿好寿衣,移上灵床、送终、买水、饭含等步骤。所谓买水,是因为民间所取用的洗尸水往往都是买的,俗称“买水”。“买水”是以投钱入水来加以体现的,即将“阳水”变成“阴水”。买水所用的钱主要是阴钱、烧香、化纸,即纸钱。饭含指的死者口中放入米贝、玉贝及米饭之米,是指在死者嘴上放入珠玉等物。右人举行“饭含”的含义是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成为饿死鬼。古代饭含作了严格的等级限制。明代规定五品以上饭稷含珠,九品以上饭梁含小珠,庶人饭梁含钱

三、报丧仪式

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在汉族的观念里,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

四、丧服仪式

丧服,也就是披麻戴孝,即穿孝服的俗称,所谓“成服”就是指此而言。古时家里有了丧事,所有家庭成员按照自身与死者的关系,遵旧礼成服。一般说来,男女孝属均身穿粗白布长袍,俗称“孝袍子”。子女孝属不缝底襟、腰间系上麻绳或麻缕,谓之“披麻戴孝”。只有姑爷穿漂白布的孝袍子,不戴孝帽。汉人大都戴口袋顶的孝帽,上边钉有小铜钱,还有棉球。长子钉一个,次子钉两个,三子钉三个,其他类推。孙子辈的在孝帽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重孙辈的在孝帽上钉粉红色棉球。无论男女,一律把青布鞋蒙上白布。如双亲均已去世,则可蒙严,若有一亲健在,就不能蒙严,露着黑色后跟,孙子、孙女则蒙红后跟。

五、做„七‟仪式

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另外,父母死后应该合葬。父死

不知母墓,母死不知父墓,都要把死者暂时殡起来,等找到父墓或母墓时再进行合葬。这样灵柩停放的时间就很难说了。

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做七”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和第七个七天,叫做“大七”。在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习俗,就是说在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儿和媳妇们,每人各自提一只灯笼,在规定的仪式中飞也似地赛跑,争取第一个跑回家,俗称“争英雄”,认为这样死者灵魂能庇佑降福。因为人们认为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和活人一样有情感。

六、吊唁仪式

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首先要布置灵堂。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怕受所谓“日晶月华”,更怕冲犯上天过往的神灵。因此只要是举行简单的祭奠仪式,就必须要搭灵棚。

接下来就要举行开吊仪式。现在城市,吊唁仪式已经大大简化了,主要是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前来吊唁的人身着素装,佩戴白花和黑纱,在悠戚的哀乐声中,一一向遗体鞠躬致哀,而后在绕遗体一周瞻仰遗容。吊唁的人可以向死者的主要亲属说些简短的劝慰的话,如“请多保重”、“望您节哀”、“要主意身体”等,劝慰丧家节哀顺便,保重身体。

七、入敛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主持仪式的人开始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铺席,再铺绞,它们的质地,要据死者的身份而定。无论贵贱尊卑,死者都应该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以后,亲属用被子把尸体裹上,然后用绞带捆紧。在这以后,再把布囊(称“冒”,分为上下两截)套在尸体上,然后盖上被子,覆盖好尸体。殓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还要举行开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动。替死者穿好衣服后,“又拿一碗温和水,用一块新棉花,蘸这水,将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开光,这也是孝子亲手作的事。说是死人若不开光,下辈子必是瞎子。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大敛的时间是在小敛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后的第三天举行,以等待他生还过来。按照民间习俗,要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在铺一层黄纸,意思是死者的灵魂能够高高地升入天堂。当主人“奉尸敛于棺”的时候,是最能表现也最需要抒发子女们的孝心的时候,是亲人孝思形式化的最佳场合。所以,家人们都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殡。

八、哭丧仪式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出殡的时候必须有全体后代尤其是男人们“唱哭”,否则按照民间旧俗就会被视为不孝。另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黄泉路上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便在方圆数十里传为笑柄,其子孙后代也要被人们视为不孝,大逆不道,天理难容。为了求得孝得美名,孝子贤孙们在此确实也颇费了一番心机,花钱请人替死者哭丧便是历代孝子贤孙们得惯用手法。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职业性的哭丧夫或哭丧妇,收入不菲。

九、下葬仪式

下葬是最后的环节。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由于各

个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下葬风俗仪式。这种下葬的仪式反映了人们对灵魂的崇拜。汉族主要是实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

民间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的话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

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

这些民间传统的风俗习惯都反映了了生者对于死者的寄意和对生命兴旺的美好愿望。

下载中国古代丧葬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古代丧葬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实践丧葬文化

    对鲁西南地区农村丧葬文化的调查研究 学院:管理学院 班级:营销0801 姓名:孔冬冬 学号:20080510014 对鲁西南地区农村丧葬文化的调查研究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植根于传......

    客家丧葬文化

    2014-2015年第一学期《民间文学》考查作业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 班 级:中文12-1 任课教师:罗远玲 姓名:钟雄健 学 号:12064840151 成 绩: 客家丧葬文化 客家人的丧葬习俗继承了汉......

    中国丧葬文化

    中国丧葬文化 绪 论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阶段。死亡,可算是人生的最后历程,但这并不是一切的终结,因为之后还有后人对其尸体的处理--殡葬。殡葬这一行业源远流长。从考古资料......

    浅谈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

    浅谈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摘 要】丧葬习俗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一朵璀璨耀目的奇葩。它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和特点,蕴含了丰富的古代社会信息量。因此,认识、研究古代丧葬习俗对......

    平川区丧葬文化拾零

    平川区丧葬文化拾零 亚圣孟子在《孟子·梁惠王》卷中云: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意为“生养死葬各得其所, 王道乐土的理想社会自然就来临了”。在古人看来, 丧葬不......

    农村丧葬文化论文

    祭奠:与逝者最后的告别 ------安庆市宿松县洲头村丧葬礼仪的民俗文化解读 关键词:丧葬礼仪 治丧 孝悌 血缘与等级 因果报应 敬畏 摘要:伴随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不仅是人民生......

    黄平县苗族丧葬文化

    黄平县苗族丧葬文化 黄平苗族丧葬为土棺葬,因死者年龄、死因有别,其葬礼各异。六旬以上寿终正寝者,葬礼尤为复杂、隆重。安葬前后有整容、沐浴、穿寿衣、报丧、杀牲、守灵、开......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

    摘 要: 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习惯风俗,礼制是礼的制度化,古礼的内容包括典章制度和人们日常的行为、仪节和举止规范, 礼又可分为古代政治礼仪和古代生活礼仪,礼具有文治和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