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卫辉北及林州南丧葬文化
卫辉北及林州南丧葬文化
卫辉(原汲县)北部和林州(原林县)南部都系太行山区,文化方言、建筑都类同,彼此往来频繁。从许多家谱记载来看卫辉北部狮豹头乡,特别是原来撤消的池山和拴马两乡(现合并到狮豹头)的居民其先民本身就是林州人,其中拴马一些村庄在民国版的林县志里就明确记载属于林县境地,例如从石口到关井(林县志记为官井),过去可能是以沧河划界的。所以卫辉北和林州南在方言和文化上是很相似的,过去卫辉正面,林州临淇是这两地人民交流和活动的中心。所以他们具备十分相似的习俗。下面我就总结一下这两地的丧葬文化:
穿衣服:病人临终前,先将送老衣穿好,以防断气时落个“赤体”(生死者属于特殊情况,因事而行),同时把身子底下的毡子抽掉,以防死者来世转为长毛的牲畜之类。死者服饰,民国沿用清代服装,即男人上穿白布单衣、大袄、小袄、外穿长袍和马褂,下穿单裤、棉裤,头戴红英帽,瓜皮帽,脚穿高靴;女人上穿单衣、夹衣、棉衣、长衣,下穿单裤、棉裤;腰围缎裙,头裹五尺长的黑纱布,即“包头”,脚穿绣花棉鞋。现在依然如此。
磕头请忙人:在该地区丧事期间,请的人都叫“忙人”,其头叫忙人头,现在有的叫”老总”,后面就用老总代替。老人去世后,对外第一件事就是磕头请忙人头(老总),一般是找本族或本村的长辈(也可长老或族长),见其面儿女先磕头,再告知老人去世消息。这头一磕就是定了,在该地区,磕头者为大,后者老总没有火烧屁股的事就不可以拒绝,再忙也要放下自己的事。如果轻易拒绝那就是大不敬,在别人眼里看来就是很严重的问题。然后老总决定手下的人,他会领着老人的子女去给他选的其它忙人磕头,指到谁头一磕就定了。忙人对外会说他到谁谁家“窜忙”去了,如果其心里不痛快,他会说:你看看,他们头磕哪去了,有事我也走不开了。所以说,在该地区丧事就是天,没有比这更重要了。
抬草铺:之前,先让死者口含一枚银钱(或系上线绳儿的孔儿钱),再抬上灵床(草铺,草是顺着的),身铺缎褥,身盖缎被(有铺儿盖女之说),面蒙白帷,称小敛。一切完毕,在灵前用砖、小长木板支上一个灵台。台上点上黑油灯、供品、碗(碗里填上些沙土,插上几个打狗饼)、火柴、黄表等。紧接着全部孝子哭着到临近的十字路口或土地庙焚纸招魂,俗称压纸。有条件的还可烧一匹纸马(领魂马),边烧边喊死去的亲人,然后痛哭回到家里至灵堂前。到第三日晚再去一次俗称揭纸,通常是半夜去,最好不要碰到人,所以通常选在子时,过去只能一人去。(过去,孝子披发垢面、女去簪珥,此俗现已经废除)。
丧事机构的成立:一般是本族或本村的长辈(也可长老或族长)担任“老总”,由事主近族的叔伯或兄弟或姥姥家的人,负责财务,由事主近族的年龄稍长一点的(叔伯或兄弟的大娘、婶子)女人担任“老婆儿”,负责有关内务事情。丧事的一切事宜(人事安排、经济分担、出殡时间等)皆由老总招集事主、死者的儿女,以及后家,进行协调和摆布。决定丧事时间,本地风俗一般多为3天,3日出葬的称排三,也有排5、7日等。其中出殡时间会请”阴阳仙”看的,要讲对家人有利(一般讲人财两旺,起码人旺),通常新坟要在中午12点之前下葬,老坟不作要求,当然如果”阴阳仙”有特殊要求就按要求办。
报丧:葬日确定后,用讣文告知亲友。老总派人向其他亲戚报丧,给姥姥家报丧必须由孝男(长子优先)亲自报丧。报丧后,较亲近的亲戚,随即就来吊孝了。姥姥家一般留下一人(或死者的弟弟,或死者的侄子)不走,负责督察丧事。
土工、大锅:丧事第一天,老总就要安排土工盘大锅和炊事员等主要人员,开始上工。棺材(棺材以柏木为上等,楸槐稍次,其它杂木为下等。)、送老衣、孝布等预先没准备的,也需要派人去买。除此之外,像大米、白面、食油、蔬菜、肉类、香烟、茶叶及调料之类等等也需要考虑。打墓(墓多用石垒,富户用拱顶式,贫户用平顶式,现在只是土墓。墓以上封马颈形,富户还要为死者立碑,贫户多无,现在多用砖砌,拱顶型。),如果是新坟会按照阴阳仙指定的地点或方法、甚至时间去打墓,老坟通常是在出殡哪一天的前一天下午由孝子亲自到坟地勘察并挖第一揪土,有的还甚至看坟,怕人为使坏。墓在出殡哪天上午打好即可,但不要影响下葬。
扎响:雇用乐队,庭摆密盘。一般人家儿,死者享年在60岁以上者,有儿有女,家里又不太困难,至少一班儿乐队,有的儿女各一班儿。
老盆:用的一般是瓦盆,孝子每人在盆子的底部钻一个孔。然后三日之内的每顿饭,都要往盆里添点饭,直到出殡。
五色丧柳条:一般用桑条、柳条、桃条共七根,用五色线缠紧,放到门槛旁的门墩上,以备斩丧时用。
撕孝:由老婆儿负责这项工作。哀杖、领魂幡:一般每根哀杖用高粱秆将绵纸缠上,长约二、三尺,死者每个儿子一根;领魂幡,只有一根,长子用,也是小绵纸糊上高粱秆上,长比哀帐稍长一点。顶端系上绵纸做的三角形底边,糊缀的长纸条,再剪上些镂空的图案。
其它的像“摇钱树”、钱叉、钱兜、元宝之类,一般都是由儿媳、闺女们抽时间所要做的。
街坊邻居一般三五人一群,甚至更多的人一起,男男女女、陆陆续续的在出殡头天到死者灵堂前烧纸。
纸扎:出殡头天下午,就把纸扎弄来,有马(死者还留有老伴儿,是一匹,两人都过世了是两匹,男的白色,女的红色。)、童男童女、金銮殿、幡子四个、白天鹅一对、等。现在纸扎又添了电视,汽车等等。
搭灵棚:在堂屋正门外,搭一个方一丈的棚子。灵棚前有家谱的挂上,摆上金銮殿(居中)等,灵前挂上幡子,棚前柱子上贴上挽联。
贴挽联:葬前一日或本日,门挂白帆,名岁头纸。街门、院内事主家的每个门都张贴“哀”、“丧”、“痛”之类。
请灵位:死者的老伴儿有先亡故者、或先于死者的晚辈,在出殡的头天傍晚,响乐班到来后,有老总组织带队,拿着亡故的灵位,全体孝子、小孙们,穿上孝衣,到邻近的十字路口,烧烧纸,并叨念:家中办事,需要回去。然后,乐器奏起领先,全体孝子们跟着灵位痛苦回家至灵堂前。
烧纸:所有孝子,按从近到远、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烧纸。孝子身穿孝服,腰系麻绳,头戴孝冒,手持哀杖弯腰痛哭,在灵棚旁边等候,比自己辈分大的长辈,都要向前痛哭、爬跪,以表谢意。老总或其他会主持仪式的人负责。烧纸顺序一般是:女婿、后家、老少外甥孝子、兄弟、侄儿、孙子等,主持的口令是:启乐、就位、上香、一杯三点、鞠躬、作揖、跪下、叩首(男四女三)、哭呀、请起、孝子谢、退下。一般是对老少女婿要求苛刻,有的还要三十六拜甚至七十二拜的。
入殓:等夜静时(一般是第三天夜里),将尸入殓、净面,并放一些随葬物品。入棺时,任何人都不准喊叫名字。棺内先放七块小方纸,摆成勺头星的形状,每张纸上放上小钱:然后由老总手拿一撮儿麻,死者的儿女由大到小每人从中抽出一缕,放到棺里。之后把死者的尸体抬进棺里。头不要高。把死者的衣物塞到周围,衣物的件数也有些说法。去掉蒙脸布及口噙钱儿。净面:孝子由大到小,每人用一小团棉花去净水里沾沾,然后去死者的面上擦擦,喝一口水完毕,以示孝心,然后扣棺。
出殡:出殡这天,所有窜忙的人,被通知来后,先看榜单。榜单上写有丧事上所有人的分工,然后吃饭。榜单上不外乎大锅、土工、抬重、板凳、礼房、赢摘供、马、殿、花圈等纸扎具体人员、找锨等。
老丧:也叫“喜丧”,是指死者年龄在60岁以上,且儿孙满堂的。在办丧事时,就可以开适当的玩笑。
挂孝:死者儿媳的娘家,出殡这天,送来一股儿布,披挂在女婿和女儿的身上。孙媳娘家送的是花布,挂在孔儿媳和孙儿身上。
赢供:所有亲戚、宾客带馒头、花糕、挽帐前来吊孝,来了以后都先到礼房报账,报账的同时,只要是喜丧,赢供者看对象,一般是女婿都逃不了这一关。赢供者往往要看被赢对象的性格、经济条件确定要赢的数目,已达到悲中有喜之目的。
摘供:把每家亲戚送来的供品,经礼房写出帖子付在供品上抬到灵棚前,就等于通知该家亲戚报到了。然后行家祭礼,孝子主祭,相者入赞礼,三献爵,读祭文,上祭品。启乐男的在灵棚前烧纸,女的到堂内灵柩前烧纸。
烧纸:所有亲戚到齐后,仍按头天晚上的顺序烧纸。
出殡:吃过饭以后,就要出殡(现也可出殡之后吃饭,有的出殡前烧纸时间也长)。新茔地午时下葬,老茔地不作要求。钉棺:儿女齐喊:“xx、xx,铎钉儿,xx,铎钉儿。”
斩丧:屋里不准有人,老总站在门口,面朝门里,右手拿刀,左手拿着五色丧柳条,用力砍三下,然后,左手拿着一个预先放在门槛上的碗,右手用刀猛击碗,将碗打破。挎箩头的将灵堂前的烧纸全部跨走,走出门外。抬重人员全部进屋,将棺材抬到大街上的适当位置,马上出绑。礼房人员将捞布系在棺材前,一切就绪后,抬起棺材,礼房人员搀着孝子,起步后,立即扳老盆,开始前行。用纸人、纸马、鼓乐等开道,孝子执灵魂幡,拄着哀仗,用布挽着棺材慢慢前行,亲属皆随其后。有娱乐班儿的,每走一段就停下来,吹奏、演唱一段。以时间和到坟地的路程决定待的时间长短。
搂蒲草:棺材离开家里以后,有的家里还要放一把长火鞭,至门外。楼蒲草的将蒲草搂起,至十字路口焚烧。
路祭:一般是坟地前的马路口,烧纸顺序同前烧纸顺序相同。这期间大儿媳和女儿要去茔祭,类似人间的暖房。
下葬:至墓棺材入墓穴后,摆好向口,油灯、罐子放到棺上,孝子亲手覆土三掀后,所有窜忙的,每人拿掀开始埋土,若有人累了,需要替换,要把掀丢到地上,另一个人再从地上拾起掀,可以再埋。墓堆埋好后,洒下五谷。墓石的摆放、插灵魂幡、哀帐时都是一次性的,再放上画圈。帮忙的共同向死者烧纸,就可以离去。但回时,不准空手。孝子、亲戚们将马、金銮殿等一同烧去。再向死者烧纸,完毕。
家门口预先准备好一个盆子,里边放些水,再放上刀,从坟上回来的人,先洗手,再将刀转一圈。所有孝子穿的孝,要一律洗一洗。
大门口有礼房预先写好的做“五七”的月日。
安葬后,第二日,男女孝子到姥姥家谢孝(现在只是男的)。第七日为“一七”,按“五七”之间应为三十五天做“五七”日,但本地素有“短五七长周年”之说,即按死者一月计算,本人减一日,儿子一人减一日,算出“五七”日。一子者不做“一七”,二子者不做“二七”,以此类推。有时因事所需,随意酌定一日做“五七”的也有。一年为“一周年”,三年为“满周年”,周年之日邀请亲戚、自己家祭奠一次,做到“尽孝三年”而毕。也有的还做“十年”,其实,不是十周年,而是九周年。
建国后,随着社会的变革,丧礼仪式也发生了变化,废除了一些迷信活动。60年代兴起了开追悼会的新风,对生前有贡献的死者,送花圈,挽联、布帐,出葬时为死者举行追悼会,大致程序有三:一是默哀,二是致悼词,三是慰问死者亲属。
报丧帖格式(一般为书写,这里以横排记之)
显考(显妣)xx府君(x氏孺人)享年xx岁
于xx年x月x日寿终,定于x月x日扶框安葬。
谨讣此闻。
孤(哀)子xx稽首
注:父丧称“显考”,写“孤子稽首”,母丧称“显妣”,写“哀子稽首”,父母皆丧称“显考妣”,写“孤哀子稽首”。
谢孝帖格式:
孤(哀)长子xx泣血稽首
次子xx泣血稽首
期服侄
xx泣血稽首
谢期服侄
xx泣血稽首
功侄
xx拭泪顿首
功孙
xx拭泪顿首
注:1父死孝男自称孤,母死自称哀,父母皆死自称孤哀子。继母娘死者,自称奉继母命。2 不论长次子,如跟过一门或从异性家里要来孩子,自称降服子。3亲侄亲孙者称期限,堂叔伯侄或孙者称功侄、功孙。分远近亦称大小功侄、功孙。
民俗收集人:李光华
第二篇:丧葬文化
蔡海霞 发表于 2011-11-3 21:20:18 阅读(41)评论(0)
丧葬文化
作为殡仪系的一名学子,丧葬已经很深很深地驻在了我们心中。对于丧葬文化的了解虽然不是很深,但是也有自己的一些见解。丧葬文化是我们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自古生死并存,生有生文化,死有死文化。丧葬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了。丧就是人去世,葬就是把去世的人埋葬,这种自然现象慢慢的扩大,变得有韵味,从随便到正式,从古板到灵活,发展的越来越有特色。我们殡仪行业就是为这服务的。丧葬即是生者对死者的深深的怀念,也使生者在心灵上得到了安慰。学丧葬文化这课,更加了解了各地方不同风俗的丧葬文化。民间的各有差异,各有特色。如图所
示:
然而基本的丧葬历史是与民间的有所不同的,民间的有自己的特色,而殡仪馆所做的比较正式。拿追悼会来做一个比较。基本的追悼会仪式是这样子的。追悼会
林软女士追悼会
司仪:林软女士告别仪式即将开始,请襄仪引领家属及来宾就位。司仪: 旭日在一天的绚烂后化为西下的夕阳,尘埃在日久的飘摇后重回大地。
下面本司仪宣布:林软女士的告别仪式现在开始。
生命是一颗有思想的芦苇,悲怆而又骄傲的耸立着,在极端的河流中,她仅仅抓住脚下的那一抹泥土,傲然的迎着河水的冲击,终于有一天,她累了,看尽了万千风景,也看腻了细水长流,而后,她安然的走入了梦乡。大海因浪花而美丽,人生因她而充实,她把快乐的音符作为礼物送给我们大家,愿爱她的人更爱她。下面,请全体肃立,默哀,奏乐(哀毕)
司仪:林软女士是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文学家,教育家,四川大学副校长,桃李满天下,但她的一生却并不幸运,自幼失去父母的她,自小生活在祖父的怀抱里,因幼年的一个小小的失误,导致她的胫骨错位,一生只能昂首而不能低头,因此,她教会学生们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能低头,直面风雨;只能昂首就永远不想屈服,不能避免的是困难的本身,而能够获得的是战胜困难后得到的双倍的幸福。
下面,有请林软女士生前单位领导四川大学校长xxx为林软女士献花(拜)并致悼词林软女士于1954年,出生在四川九龙坡。1967年下乡当知青,后在丰都教书,1986年调回四川教书。在工作中林软女士始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得到了单位领导及其同事的好评。获得大家的喜爱。
林女士,我们相信此刻你并没有走远,相信你一定可以感知:你的祖父,你疼爱的女儿,都在你的身边,向你作最后的告别,你的亲朋好友也都来到这里为你送行。
女士走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离开了我们,她是一位好同志,一位好母亲,她的离去,让亲朋好友心中充满了惋惜与不舍。林女士,你安息吧!(三鞠躬)
司仪:为国育英才,手栽桃李三千树;一生薄名利,坐守青毡数十年。下面有请林软女士生前的学生,xxxx为老师献花(拜)并致悼词:
老师,我们真的舍不得你走!我们真的不想让你离开!您回来吧!您再睁开眼睛看看你的亲人!看看你的女儿,看看你和你一起工作的同事,还有一直关心你,照顾你的单位领导!还有最爱你的学生们!到现在我们仍然无法相信这个事实,仍然无法走出失去你的痛苦。道尽浩瀚的长江之水也倾诉不完我们对您的思念,摘下天空无尽的星辰也唤不回我们的亲人!音乐送去了人们万语千言的祝福和对你无尽的思念,今天你的亲人们都怀着沉痛的心情来送别您了,我们相信,我们挚爱的你在天之灵一定能看到这么多的人间真情,您也一定能够感受到我们对您无限眷念,望你在西去的路上一路走好!一路保重!你安息吧!愿在天国里的您保佑您所有的亲人朋友,保佑他们健康平安,一生幸福。(三鞠躬)
司仪:师恩难忘意深浓, 桃李人间茂万丛.历苦耕耘勤育李, 谆谆教诲记心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已干,这证实林软女士的真实写照。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过往的45个春秋里,林软女士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和太多的回忆。
下面请林软女士的养女XXX向到场的各位领导及来宾致答谢词:各位领导来宾: 我母亲的去逝,让我们全家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在这里,我代表我们全家感谢你们在生病期间前来探望的亲朋好友们,感谢去逝后前来悼念的亲朋好友们,和感谢今天前来参加我母亲告别仪式的众多亲朋好友们。谢谢你们对我们全家的关心,我们全家将永远铭记,真诚谢谢你们!(鞠躬)
司仪:茶叶因沸水才释放出深蕴的清香,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挫折,才能留下人生的幽香,离开了的人已经不会再回来,所以我们不要过于伤悲,只盼她能在天园看到她爱的人过的快乐。我们以三鞠躬礼向我们最可敬的老师告别。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礼成!
下面进行最后一个环节,请全场所有人员手持鲜花,绕另一周,一起瞻仰遗容,送出手中的鲜花,希望它们伴随着我们的祝福飞向天国,让我们衷心的祝愿林软女士一路走好!
请家属在灵前自由悼念,以表哀思!
我宣布,林软女士告别仪式到此结束!
民间的追悼会比较随意的。例如甘肃的丧葬就是这样的。一般人去世了。首先当亲人刚去世,家人要为他穿上寿衣寿裤,将他放在上房。把上房布置成为灵堂,一般都是黑色和白色为主。家人都披麻戴孝,跪坐在灵前烧纸钱,其他家人轮流哭丧。晚上轮流守夜,白天有人来吊唁。上香,烧纸钱,并对家属表示慰问。大多数带来的为花篮。还有纸人,这样持续三天才下葬。下葬时家中大小都要到,并且大大小小都要戴孝。从家中哭丧到墓地。整个过程没有司仪主持,完全由孝长子主持完成。祭品完完全全都是自己自作的。什么猪啊,牛啊,羊啊。没有祭文,没有正规的悼词。只有亲人的哭泣和家人闹闹叨叨的悼念。这样持续两至三个小时,下葬完毕就又是一阵的哭丧。中道中有人哭的死去活来,又哭回去。这是真感情的流露。没有专门的哭丧着。
而对于丧葬文化,各地方因经济、文化、风俗、地理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丧葬仪式也会有差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丧葬文化也越来越规范,社会化。一般都是由家庭自行自发的处理。现在发展到了由专门的殡葬服务者为之做丧葬仪式,集体处理。这样就会显得隆重,意义重大,悼念面广,更体现了这一文化的丰富内涵。
殡葬规范化就是对丧事的操作程序是由国家专业人员来服务的。面对社会的需求,我们学习并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为这一行服务,也有助于拓展丧葬事业。让更多的人为之服务,将丧葬文化更加的规范,更加的系统,更加的完善,形成更加积极向上的一种文化。而对于没有选择为这一行业服务的人,也有必要学习这一文化知识,原来对丧葬不懂的我们,开了丧葬文化这门课程后,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自己感兴趣的了解,能清楚地认知这一行业,人情这一文化,看懂它的积极影响和文化性。更加有力的扶持并帮助这一行业,也有死亡和生存会有更加清楚的认知。知道死意味着什么,死的含义理解了,更加有利于我们生活的积极态度。所以丧葬文化这一课程是非常有必要开的。让我们看清生与死的意义之外,也了解懂得了各地各家的丧葬文化的特色,并且学习和借鉴,把实际学的和书上的相结合,创造更加的有特色的,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丧葬文化正确地分析了生与死的观念,这是有一定历史发展的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传统文化。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它发展与壮大。使它驱除糟粕,更加的科学化,更加的跟上历史时代的发展,所以学习这一文化,了知丧葬习俗,真正做到对生的渴望,对死的不惧,有个正确的生死观。
学习这门课程,我收获了很多,启发很大,对丧葬文化了解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帮助。殡葬并不是什么忌讳的事情了。是一种很专业的文化知识了,也是一种真正崇高的工作和伟大的职业。
第三篇: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
除汉族外,古代匈奴,突厥也多以土葬为主,土葬通常用棺木。汉族贵族的棺木有数重,外层叫“椁”,内层叫“棺”,制作很讲究。有钱人家会在棺盖雕刻精美的动物图形。一般百姓的坟墓是很简便的,他们选择一块“吉地”之后,就在那里挖墓穴,埋葬死者,然后在上边堆成圆锥或土堆儿。同一家族的人,埋在一个地区,形成一个坟区,俗称祖坟地。每座坟头都按家族辈份的大小,前后依次排序,以便后世能辨别清楚,哪个坟属于哪一辈。人们把死后能埋入祖坟,看作一种礼遇,是做人的起码条件之一。因为许多人不能入祖坟,如优伶、娼妓、暴病、凶死之人,有痼疾的人,未婚早矢者,汉族死在外乡的人,一般也不能回乡安葬,即使千里迢迢运回尸体,也只能在村外直接埋葬,所谓“野鬼不能见家神”。
汉代崇尚黄色,历代帝皇都以黄色为显贵之色,黄色实为土色。在阴阳五行中,土又居五行之中位,是一个最稳定、最可靠的基础,因此,人死后葬于土中,被认为是使灵魂得到安息最好办法。土葬符合汉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以及“有地则生,无地则死”的传统观念,所以土葬千百年来一直是汉族人民的主要葬法。
土葬一般会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停尸仪式:整个仪式包括为垂死之人沐浴,穿好寿衣,移上灵床、送终、买水、饭含等步骤。所谓买水,是因为民间所取用的洗尸水往往都是买的,俗称“买水”。“买水”是以投钱入水来加以体现的,即将“阳水”变成“阴水”。买水所用的钱主要是阴钱、烧香、化纸,即纸钱。饭含指的死者口中放入米贝、玉贝及米饭之米,是指在死者嘴上放入珠玉等物。
2.报丧仪式: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在汉族的观念里,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
3.丧服仪式:丧服,也就是披麻戴孝,即穿孝服的俗称,所谓“成服”就是指此而言。古时家里有了丧事,所有家庭成员按照自身与死者的关系,遵旧礼成服。一般说来,男女孝属均身穿粗白布长袍,俗称“孝袍子”。子女孝属不缝底襟、腰间系上麻绳或麻缕,谓之“披麻戴孝”。只有姑爷穿漂白布的孝袍子,不戴孝帽。
4.做„七‟仪式: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5.吊唁仪式: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首先要布置灵堂。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怕受所谓“日晶月华”,更怕冲犯上天过往的神灵。因此只要是举行简单的祭奠仪式,就必须要搭灵棚。
接下来就要举行开吊仪式。现在城市,吊唁仪式已经大大简化了,主要是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前来吊唁的人身着素装,佩戴白花和黑纱,在悠戚的哀乐声中,一一向遗体鞠躬致哀,而后在绕遗体一周瞻仰遗容。吊唁的人可以向死者的主要亲属说些简短的劝慰的话,如“请多保重”、“望您节哀”、“要主意身体”等,劝慰丧家节哀顺便,保重身体。
6.入敛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主持仪式的人开始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铺席,再铺绞,它们的质地,要据死者的身份而定。无论贵贱尊卑,死者都应该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以后,亲属用被子把尸体裹上,然后用绞带捆紧。在这以后,再把布囊(称“冒”,分为上下两截)套在尸体上,然后盖上被子,覆盖好尸体。殓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还要举行开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动。替死者穿好衣服后,“又拿一碗温和水,用一块新棉花,蘸这水,将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开光,这也是孝子亲手作的事。说是死人若不开光,下辈子必是瞎子。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大敛的时间是在小敛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后的第三天举行,以等待他生还过来。按照民间习俗,要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在铺一层黄纸,意思是死者的灵魂能够高高地升入天堂。当主人“奉尸敛于棺”的时候,是最能表现也最需要抒发子女们的孝心的时候,是亲人孝思形式化的最佳场合。所以,家人们都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殡。
7.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出殡的时候必须有全体后代尤其是男人们“唱哭”,否则按照民间旧俗就会被视为不孝。另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黄泉路上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便在方圆数十里传为笑柄,其子孙后代也要被人们视为不孝,大逆不道,天理难容。为了求得孝得美名,孝子贤孙们在此确实也颇费了一番心机,花钱请人替死者哭丧便是历代孝子贤孙们得惯用手法。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职业性的哭丧夫或哭丧妇,收入不菲。
8.下葬仪式:下葬是最后的环节。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汉族主要是实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
这些民间传统的风俗习惯都反映了了生者对于死者的寄意和对生命兴旺的美好愿望。
第四篇: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由此而延伸展开形成了诸如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仪经济、殡葬科技以及其它有关活动等。
中国不同名族和不同文化,造成各地不同的葬法、葬式,也造成了不同的葬制。葬法和葬式受自然环境、生存、形态、宗教信仰的影响较大,而葬制则主要受社会形态、社会意识的影响更多。这使得我国的丧葬文化具有多元性。
①关中地区:中是炎黄始祖的发祥地,丧葬文化悠久而厚实。丧葬属于古代“五礼”中的“凶礼”,长期以来,人们遵循“生,事之以理,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理”的古训,“丧尽礼,祭尽诚”。而农业时代的亲情、孝悌、道德、习俗、法律、崇拜等,在关中的丧葬文化中都有充分展示。
旧礼中的繁文缛节有迷信成分,但不排除某些讲究所具有的文化背景和科学道理。关中丧俗中,人死不能言死,要说“殁了”、“走了”、“倒头”、“晏驾”、“奄息”等,否则就是对逝者不敬。人死后的第一件事是报丧。关中的报丧“急如星火”,不分早晚晴雨。一个丧讯按方向由数人分别面报,不能捎报。同时,主家门外挂纸幡、出门牌,告示乡邻村人家有丧事,免拜访打扰。
人死以后,直系的晚辈要披麻戴孝,表示后代对逝者的孝意和哀悼,这一习俗源自周礼。人倒头之后要设立灵位。按关中丧俗,死者脚下要点一盏长明灯,长燃不灭直到埋葬。人没咽气前,就要剃头、洗脸、净身,并穿上事先准备好的长袍马褂型的“老衣”。穿旧款式衣裳是因为逝者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怕老祖宗不识别新式服装,而不让逝者认祖归宗。老衣忌缎和皮毛。“缎”谐“断子绝孙”意,皮毛是因为顾虑来生托生为畜类。人死以后,脸上要盖一张麻纸,俗称苫脸纸。一是怕人看见逝者脸上的痛苦,二是希望人能复活,因为一有呼吸,从纸上就显现。关中人死之后最少放3天,也是考虑到假死的情况。男性逝者入殓时,必须有舅家人到场,以监督是否正常死亡。同理,女性入殓时,必须有娘家人到场。关中埋人不叫埋,叫“安顿”,有尊奉之意。另外,孝子们围住棺材痛哭,不能有眼泪掉入棺内,说是对亡者不好,其实是变相地劝人节哀。又如,送埋以后在回家路上,孝子不能回头,意思是亡灵会跟着回来,其实也是规劝孝子尽快离开墓地,不要过度悲伤。
②蒙古族:旧时蒙古族平民百姓,特别是牧区贫苦人民,葬礼比较简单。人死前,全家人以至诸亲好友都守在其边。死后,全家举哀,通常不设灵堂,不摆供献,不穿孝服,不烧纸,不用音乐,不给亲友通讣闻。差不多都请喇嘛念经。死者没有文字遗嘱,仅口头嘱咐牲畜等遗给某人,遗骨送至何处。倘若死于暴病而没有遗言,其子向呼图克图(**)求问死之遗志,以便遵守,按照蒙古民族的传统习惯,家中如长辈死了,忌讳说“死了”,应说“老了”,以示尊敬,喇嘛死了,也不准说“死”,而称“圆寂”。蒙古族的丧葬礼仪,经过元、北元(明)、清各朝代,七百多年中,有许多变化,加之各地自然、经济、文化条件不同,丧葬礼仪也不一样。一般分深葬、野葬、火葬、土葬----几种,其中石葬、深葬、风葬属于宫廷葬法。
③藏族:在藏区,由于地域不同,丧葬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在丧葬方式中有较明显的等级制,这是相同的:最高级别是塔葬,其次是火葬,最流行的是天葬。有些地区长期保存着极古老的丧葬习俗,或者受邻近民族的影响,往往还有诸如穴葬、寄棺葬、楼葬、平台葬、室内葬、树葬、婴儿红手水葬等鲜为人知的特殊葬俗。
④近代:人们越来越淡视丧葬的祭祀以及一些禁忌,导致文化的衰败。
丧葬文化也有一定的弊端:
①死者入土, 并不意味着丧葬活动的结束, 家人和亲戚还要为死者服丧守孝。但在居丧的过程中, 有些守制者常常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 以种种自我虐待和压抑人性的极端方式, 体现所谓的“孝道”。
②祭祀也是丧葬礼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对亡亲尽孝和寄托哀思的主要方式,追悼亡灵的祭祀活动主要在三年服丧期内进行;期满之后每年于特定的节日上坟墓祭, 俗称“扫墓”。清明节扫墓已成习俗,现在清明属于国家法定假日,原本用来祭奠先人的节日却演变为一些人外出旅游放松的好时间。
③古人安排后事力图将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和拥有的财富再现于鬼魂世界。
厚葬使大量的社会财富弃于地下, 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若此风不改, “国家必贫, 人民必寡, 刑政必乱”, 势必导致国弱民贫和社会**的严重后果。
④不仅如此,盗墓与古人厚葬的习俗也有直接关系, 是厚葬的恶果之一。历代埋藏在地下墓穴中的大量宝物,为盗墓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厚葬之风在古代经久不衰, 盗墓也就成为历史上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葬埋愈厚,盗掘愈甚。道家不仅反对厚葬,甚至主张不葬。而现今盗墓的不全是盗墓者,还有考古学家。
⑤值得提及的是, 在中国古代,还有所谓夫死妻从的“ 殉节”。封建伦理道德要求女子为丈夫保持贞节, “生是夫家人, 死做夫家鬼”在一些史书和古装戏中已是见怪不怪了。一些受封建礼教毒害甚深的女子, 在丈夫死后每每以身殉之, 用牺牲生命的极端方式表明对丈夫忠贞不贰的心志。殉节被封建礼学家们津津乐道、推崇备至,而且古代妇女的殉节具有自愿从死的特点。更可悲的是, 那些以身殉夫的“ 烈女” 们, 至死也不明白她们实际上是充当了封建礼教无谓的牺牲品。
阶级社会实际上是等级社会, 生活在人世间的芸芸众生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高低贵贱之别。生前地位不同,死后待遇也有很大差异。古人通过丧葬礼仪, 将现实社会的等级关系移植到了鬼魂生活的冥界。传统的丧葬习俗根植于古老的中华大地, 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一定影响, 兼容并蓄, 丰富多彩。从某种意义上说, 丧葬是人类社会的缩影,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丧葬习俗容纳的古代社会的信息量是其他礼仪风俗所无法比拟的, 是了解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第五篇:中国丧葬文化
中国丧葬文化
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而这就揭示了中国人生死观的深层内涵。
中国的丧葬主要包括以下程序:
一、慎终追远闰月年
在闰年、闰月“慎终追元”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重要的事情。其主要做法是在闰年、闰月给老人做寿衣寿材,取闰余成岁,增福添寿之意。寿衣有许多风俗禁忌。做寿衣的料子,一般是棉的或绸子的。有洋字的不用,因为“洋”、“阳”同音。做寿衣一律不用缎子,因缎子与“断子”同音,是忌讳断子绝孙之意。寿衣也不能用皮、毛料制作,否则,死者来世会转生为兽类。寿衣一般都不钉扣子,不论内衣还是外衣,一律钉原衣料缝成的带子,据说是不要结仇疙瘩(古代衣服扣是用衣料或布头儿打的算盘疙瘩),且有后继有人之意。至于寿衣的数量,一般都是单数,忌讳双数,恐怕死亡的凶祸再次降临。而棺材的用料有陶、木、金、铜等。春秋以后以木为主。汉族习尚以松柏制作,因为松柏象征长寿。一般不用柳木,因为柳树不结籽,唯恐有绝后之患。
二、停尸仪式
整个仪式包括为垂死之人沐浴,穿好寿衣,移上灵床、送终、买水、饭含等步骤。所谓买水,是因为民间所取用的洗尸水往往都是买的,俗称“买水”。“买水”是以投钱入水来加以体现的,即将“阳水”变成“阴水”。买水所用的钱主要是阴钱、烧香、化纸,即纸钱。饭含指的死者口中放入米贝、玉贝及米饭之米,是指在死者嘴上放入珠玉等物。右人举行“饭含”的含义是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成为饿死鬼。古代饭含作了严格的等级限制。明代规定五品以上饭稷含珠,九品以上饭梁含小珠,庶人饭梁含钱
三、报丧仪式
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在汉族的观念里,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
四、丧服仪式
丧服,也就是披麻戴孝,即穿孝服的俗称,所谓“成服”就是指此而言。古时家里有了丧事,所有家庭成员按照自身与死者的关系,遵旧礼成服。一般说来,男女孝属均身穿粗白布长袍,俗称“孝袍子”。子女孝属不缝底襟、腰间系上麻绳或麻缕,谓之“披麻戴孝”。只有姑爷穿漂白布的孝袍子,不戴孝帽。汉人大都戴口袋顶的孝帽,上边钉有小铜钱,还有棉球。长子钉一个,次子钉两个,三子钉三个,其他类推。孙子辈的在孝帽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重孙辈的在孝帽上钉粉红色棉球。无论男女,一律把青布鞋蒙上白布。如双亲均已去世,则可蒙严,若有一亲健在,就不能蒙严,露着黑色后跟,孙子、孙女则蒙红后跟。
五、做„七‟仪式
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另外,父母死后应该合葬。父死
不知母墓,母死不知父墓,都要把死者暂时殡起来,等找到父墓或母墓时再进行合葬。这样灵柩停放的时间就很难说了。
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做七”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和第七个七天,叫做“大七”。在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习俗,就是说在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儿和媳妇们,每人各自提一只灯笼,在规定的仪式中飞也似地赛跑,争取第一个跑回家,俗称“争英雄”,认为这样死者灵魂能庇佑降福。因为人们认为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和活人一样有情感。
六、吊唁仪式
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首先要布置灵堂。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怕受所谓“日晶月华”,更怕冲犯上天过往的神灵。因此只要是举行简单的祭奠仪式,就必须要搭灵棚。
接下来就要举行开吊仪式。现在城市,吊唁仪式已经大大简化了,主要是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前来吊唁的人身着素装,佩戴白花和黑纱,在悠戚的哀乐声中,一一向遗体鞠躬致哀,而后在绕遗体一周瞻仰遗容。吊唁的人可以向死者的主要亲属说些简短的劝慰的话,如“请多保重”、“望您节哀”、“要主意身体”等,劝慰丧家节哀顺便,保重身体。
七、入敛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主持仪式的人开始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铺席,再铺绞,它们的质地,要据死者的身份而定。无论贵贱尊卑,死者都应该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以后,亲属用被子把尸体裹上,然后用绞带捆紧。在这以后,再把布囊(称“冒”,分为上下两截)套在尸体上,然后盖上被子,覆盖好尸体。殓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还要举行开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动。替死者穿好衣服后,“又拿一碗温和水,用一块新棉花,蘸这水,将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开光,这也是孝子亲手作的事。说是死人若不开光,下辈子必是瞎子。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大敛的时间是在小敛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后的第三天举行,以等待他生还过来。按照民间习俗,要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在铺一层黄纸,意思是死者的灵魂能够高高地升入天堂。当主人“奉尸敛于棺”的时候,是最能表现也最需要抒发子女们的孝心的时候,是亲人孝思形式化的最佳场合。所以,家人们都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殡。
八、哭丧仪式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出殡的时候必须有全体后代尤其是男人们“唱哭”,否则按照民间旧俗就会被视为不孝。另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黄泉路上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便在方圆数十里传为笑柄,其子孙后代也要被人们视为不孝,大逆不道,天理难容。为了求得孝得美名,孝子贤孙们在此确实也颇费了一番心机,花钱请人替死者哭丧便是历代孝子贤孙们得惯用手法。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职业性的哭丧夫或哭丧妇,收入不菲。
九、下葬仪式
下葬是最后的环节。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由于各
个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下葬风俗仪式。这种下葬的仪式反映了人们对灵魂的崇拜。汉族主要是实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
民间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的话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
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
这些民间传统的风俗习惯都反映了了生者对于死者的寄意和对生命兴旺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