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必人人有特长的美文摘抄
做一个中国人需要多大的能耐,这个问题并不幽默。
重庆媒体刊登了一个长篇报道,9岁女孩姗姗3年换了6个特长班,仍无任何特长兴趣,并向父母写下保证书:“我自愿不学钢琴、电子琴、二胡、舞蹈,还包括绘画、武术等,我长大后不怨妈妈、爸爸。”
9岁的孩子,3年6套把式,家长和孩子应该说都为“特长”做了努力。这固然有“潜能”未被发现的可能,然而,我们难道就不能问一下,一个人没有特长又有何不可呢?
这个问题是没有人去问的。人们大都相信“一个人总该有特长”,总该会在音乐、舞蹈、绘画、武术当中有一样。他们既不会设想一个人是否可能无特长,也不会设想特长班的种类是不是已经足够多。
于是,大家“共同探讨”对像姗姗这样的孩子怎样培养特长的问题。教育专家说:“当发现孩子遇上了令他双眼发光的事物时,这种兴趣就值得培养。”我知道,这肯定不是指培养孩子去当美食家,虽然他们见到爱吃的东西就很容易双眼发光。“聪明家长”现身说法,孩子不想学特长了,没有逼,没有打,而是陪着去学习,多鼓励,也适当地发一下“威”,孩子就又“学得津津有味”了。记者也着急:爸爸妈妈是望女成凤啊,你怎么就不来劲呢?未来要是不比其他的同龄孩子强……
好心,而且目标明确。弦子总得学点特长才好,否则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就会比同龄人差。这些所谓的“特长”,其实并非发乎意愿,或者发乎意愿也被认为没有意义,大多会戛然而止,因为很快,孩子们就只要“考高分”这个唯一的特长了。目前大家只是暂时地还要在“学特长”的路上走。不知不觉地顺乎大流。对大部分的人来说,“特长班”不过是一个建立在社会焦虑基础上的虚幻的本领培养经历。
从接受“特长教育”的普及程度来说,至少中国的城市,我估计已居国际领先水平。如此普及的特长教育,虽然偶有成功例证,但罕有基于对某一件事情的热爱从而发展为兴趣的情况,仍然是遍产“吃尽苦中苦,方成人上人”的人工锤炼佳话。
我们这个社会已经习惯于认为,人应该掌握高强的本领,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高强的本领、多样的本领,这既是个人的基业,也牵连“强国”、“合格的公民”、“优秀的中国人”等宏大概念。它隐然表明,一个人如果本领不够高强,那么,不仅是活该无法获得基本生存保障,而且有拖累国家、做人不合格、为国增耻的嫌疑。
一个正常的社会又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它本身就是由大多数不具备特殊本领的人组成的,这些人不仅将成为社会的主体,而且将成为社会的基石。所谓芸芸众生,无非如此。这就是说,一个人原本即使无特长、无高超本领。也足以获得怡然自乐的生活,足以获得一种普通人的生活之快乐和意义。
一个社会,如果有这样的理念,即人的基本快乐和基本生活,必须靠“过人的本领”来保障,那其实是构造一种由“人上人”和“人下人”组成的社会。这种理念不仅剥夺了普通人的生活乐趣和生命意义,并且为这种剥夺制造了社会解释。
做一个中国人,需要多少本领?你需要防身的能力,例如你要能够识别假币。辨别商品真伪,面对各种现实伤害和心理危机。因为这些都是你自己将要面对的事情,你须有以备之。你还需要拥有特长和过人的本领。你不能是一个普通人,因为人们都认为普通人无价值、很悲惨,而且有碍国光、不值得同情。
在荒谬的社会现实和社会认知基础之上,我们中国人,都在努力掌握各种本领,走在逃离成为一个普通人的路上,而最后,大多数人仍然无可避免地成了普通人。
第二篇:读书不必张罗美文摘抄
记得有一次,我在加州大学的图书馆内读书,坐在我对面的,是该大学的政治学教授约翰逊博士。图书馆里边,突然起了一些小骚动,原来是3。5级地震。我自问我读书的功力,比不上约翰逊博士,我已有所觉,他却一无所知。他的整个精神,已走到书本里边,我却做不到。
到骚动完了之后,他依然读下去,到他把书读完以后,我向他提起这件事情,他望一望墙上的挂画,并没有偏斜,笑道:如果地震,也不会太大。稍后,他怕我说他是书呆子,向我解释,他在家中读书,他的太太经常开录音机,放迪斯科音乐。他的耳朵可能有点毛病。
其实,读书之乐,就乐在这一个地方。约翰逊博士的耳朵并没有失聪,但一展卷,他的确是失聪了。
读书非读到失聪的程度,是不能进入超凡入圣的境界的。这位博士有一个本事,的确是过目不忘。我曾问过他的过目不忘的秘密,他说不出来,现在我倒明白了,只要精神专一,就可以过目不忘。
有一个朋友对我说,许久没有读书,打算到了秋天,自己到加州东面的太浩湖,租赁一幢木屋,窗明几净,面对湖光水色来读书。我听了之后,口中不言,心内知道,他的书是读不成了。后来他果然到太浩湖去了一个月,回来之后,他的确是钓了几个星期的鱼,书还在行箧中。
读书,千万不要刻意造成读书的环境。读书,是不必这样张罗的。
第三篇: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实施方案
永宁山子宜学校
“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实施方案
(2014--2015--2)
“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是小学阶段教育工作核心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德、学、能”阶段培养目标的有机载体。旨在把基础教育目标与学生的终生发展相联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育人理念。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奠定既博又专的坚实基础,打造学校教育品牌的长期工作。
一、指导思想
实践科学发展观、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激发培养兴趣直至形成能力为主旨,坚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原则,坚持强化学生成功体验的原则,坚持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原则,坚持防止学生厌学的原则,构建学校特色教育的基本模式。
二、对“班班有特色”的界定
“特色”是指经过长期基础教育的培养,使每一个受教育个体的兴趣爱好得到充分的发展,逐渐转变成为个性特长;志趣相同的受教育群体,运用其特长能力推动研究性学习,从而产生鲜明的学习发展个性,能够在某一方面,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深刻影响,并具有一定导向功能的具体形象。比如:演讲活动是集声音训练、演讲技巧、舞台表演、作品分析等一系列活动的集合,是高于学科教学的能力特长的培养过程,是综合了语文、音乐、舞蹈、艺术鉴赏等多学科知识所形成的能力。“班”是“特色”的载体,是广义的群体概念。“班”可以是一个班级内的活动小组、一个班集体、一个年级,更可以是校级的特色活动队。是灵活的、多元化的特长活动的组织形式。
如果人人有特长,学校教育就有了特色。班班有特色是人人有特长的条件,也是人人有特长的集中体现。二者紧密相联、相辅相成,没有主与次的区别,个性特长的发展与班级特色的建立是密不可分的。
三、“班班有特色”的整体结构
1、学科特色活动层面:这个层面是以培养特长意识、形成特长观念、养成特长活动习惯,最终形成“特长”成果为目的,以每个班级体为活动的基本载体,以班主任老师或任教班级的科任教师为活动的组织引领者,以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和教师的特长为依据,确定班级特色发展主题,开展特色教育的总和。
学科特色活动,绝不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而是学科知识之上的兴趣发展,是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是生活知识的涉猎,是特色化了的学习活动。例如:语文学科可以有“好词好句”、“美文欣赏”、“小小剧社”、“私塾先生”、“诗歌广场”、“小鉴赏家”等活动。数学学科则可出现“趣味数学”、“精彩思维”、“我的猜想”等活动。英语学科设立“口语交流广场”、“童话王国”、“单词巧记”、“英语口头作文”等活动。科学学科可成立“恐龙时代”、“物种起源”、“飞行器俱乐部”、“小小责任田”、“太空探索”、“模型世界”等研究活动。艺术学科的“炫彩T形台”、“舞蹈之星”、“手工坊”、“书画大观园”、“收藏家”、“红领巾歌剧院”、“小品大舞台”… …
2、能力特色活动层面:这个层面是以“掌握一项终生健身技能、学习一种终生娱乐技术”为教育目的的校本课程为基本活动载体,以社会力量办学和艺术特长教师为组织引领者,以全体学生的终生发展需要为依据,开展的全校性的统一特色教育。
能力特色活动,是学科特色向艺术特色活动的引领,是对学生特长发展方向的丰富。例如学校校本课程所开设的足球、音乐课程,以及现已出现的计算机、美术、书法等。
3、艺术特色活动层面:这个层面是以发展部分学生的艺术特长为目的,以学校艺术特长活动队为活动的基本载体,以艺术学科教师为活动的组织引领者,开展特色活动的集体的总和。例如学校现有的七个艺术特长兴趣组。
四、工作途径与目标
基础阶段:养趣——以学科特色和校本课程为主体,以教学班级为活动载体,构建特长培育的基础。
发展阶段:拓趣——以学科特色和艺术特长活动为主体,扩充特长活动选项,满足小群体的兴趣需求,形成主题活动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进入特长的自主发展阶段。
提高阶段:成趣——打破班级界限,以学科特长团队、艺术特色团队为载体,迅速提高整体特长水平,形成高品位的、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真正意义上的特色。
五、实施过程
1、调查、了解阶段 开展“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这项活动,首先要对学生特长发展的价值取向调查研究,还要思考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是什么。其次考虑学生的基本状况、特长结构。第三要考虑自身的特长及辅导能力。第四要考虑家长的支援能力。只有充分了解了这些方面的问题,才能提出合理的活动主题,确定适合学生实际的发展模式。
2、选择发展模式,确定特色主题
发展模式的确定,应该是在充分进行学情分析和教师能力分析之后完成的。已经确定的模式,也要根据特色建设的实际进程进行调整。确定的特色活动主题,应该是符合实际的、有操作性的。
综合学校办学理念落实情况及主、客观条件,特色工程在本学期的具体实施计划:
各班主任自主确定特色主题,学校根据教师选定的主题及设计内容,充分考虑“特色”的丰富性和学生兴趣的需求,进行适度调整,对不够适当的选题等进行指导。学校可以调整、规定个别班级的特色发展主题。
3、制定中长期活动计划,确立近期活动目标
中长期的活动计划要具有兼容性:学校的教学工作、行为养成教育、临时主题活动都可以成为特色活动的推动力,都要统筹兼顾。学期活动目标的确定一定要从班级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基本能力出发。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取向等各方面因素,绝不能是肤浅的、粗糙的、想当然的、教师一厢情愿的。
4、组织发动,具体实施(1)师生明确创建“特色”培养“特长”的重要意义。(2)制定“特色”、“特长”的规范。
(3)教师制定科学合理的活动计划,并进行培养和训练。(4)及时检查、评价,不断改进。
(5)形成良好的活动态势,特色成果初步显示。
此项工程的开展,最大的阻力在教师。参与活动创建的班主任、学科教师,首先要对活动的意义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影响和带动学生认识,形成教育合力,按照计划展开创建班级特色工作。每一位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此项工程的实施,是锻炼、提高教师的实战训练;是对每位教师综合素质的检验;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办学水平的有效举措。它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的激趣、引趣,形成特长能力之功是课堂教学所难以代替的。其次,合理安排教学、学校活动、常规教育时间,保证特色活动的长期持久地开展。第三,活动规范化。特色班的活动一定是有计划,应付不得,凑合不成。学校对实施过程要有检查、考评,保证计划的具体实施。
5、过程指导,时时调控
班级特色的指导教师要具有责任意识,要时刻关注整体和个体两个方面的特长发展情况。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兴趣减弱、能力不足、消极对抗等问题,则要对主题及活动形式进行及时的调整。
6、期末总结
班级特色活动要有计划,存在的问题要有反思,学期末写出活动总结。
第四篇:宠爱自己的特长美文摘抄
随着时代的变迁,做饭早已不再是女性必备的生存技能,不少现代女性都会理直气壮地表示自己不会做饭。但也有自小就喜爱厨艺,甚至把厨艺当特长的女子,比如凤凰卫视的美女主播沈星。
沈星自小就对做饭特别感兴趣,七八岁的时候就常常待在厨房里看妈妈做饭。对沈星而言,做饭真的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在妈妈的一双巧手的加工下,那些紫油油的茄子、碧绿的豆角,不多时就变成了盘中的美食,简直像变魔术一样!这让沈星十分着迷。
再大一点的时候,沈星就开始自己动手做菜,她一放学就钻到厨房里,抱着菜谱仔细研究,还不时创新一把,自创几道新菜。没多久,小沈星就将厨艺练得炉火纯青,成了妈妈的得力帮手。
看到沈星醉心厨艺,沈妈妈喜忧参半,喜的是女儿颇有贤妻良母的潜质,以后自然有能力照顾好家人的胃,忧的是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做饭早已不是女性的必备技能,就算女儿的厨艺练得再好,以后除了做厨师也没什么用武之地。沈妈妈不希望女儿做厨师,所以常常旁敲侧击地劝她学些别的东西,培养一些文艺特长。“将来你和朋友们在一起,大家各有各的特长,大家有的会唱歌,有的会弹琴,而你却没有特长,只会做饭,会不会感觉自己特别没面子?”沈妈妈有一次这样劝女儿。没想到沈星却不以为然,她反驳妈妈说:“做饭就是我的特长啊,到时候我做一大桌美食给朋友们吃,他们肯定特别开心。”
沈星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北京电视台,成为了一名主持人。因为从事的是文艺工作,沈星的许多同事都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但沈星一唱歌就跑调,跳舞也跟不上节拍,还不会开车,不会玩电脑,唯一钟情的就是厨艺。她常常邀请同事们到家中吃饭,最开心的事就是看着大家把自己做的菜全部吃光。对于自己的爱好,沈星也特别舍得投资,她的公寓里没有专门的衣帽间,却有一个大型的开放式厨房,里面放着许多名贵的厨具,她会为了煮一道菜特地购买与之配套的全部厨具,甚至专门从日本买回了一把昂贵的特级陶瓷刀。每到一个国家出差,她闲暇时间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逛当地的菜市场……
后来,沈星跳槽到了凤凰卫视,与吴小莉、陈鲁豫等王牌主播做了同事。凭借美食攻略,她很快和大家打成一片。面对优秀的同事们,沈星有时也会感到自卑,但她有自己克服自卑的方式,那就是找到自己的优势并凸显它。经过认真思考,她发现自己最擅长的技能就是厨艺,于是她决定精心宠爱这项技能。
经过反复练习,沈星学会了600多道不重样的菜品的做法。同电视台进行沟通之后,凤凰卫视为她量身打造了一档名为《美女私房菜》的节目,沈星在节目中变身美厨娘,手把手地教观众们如何煮出有创意的美食。这档美食节目一播出就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观众们很快被沈星轻松雅致的主持风格和一丝不苟的烹饪态度所折服,沈星很快成为了凤凰卫视的当家花旦,在业内受到了一致好评。
除了主持美食节目,沈星还出版了几本菜谱,在制作菜谱的过程中,她创下了一天煮19道大菜的记录。为了拍摄出美观的菜品,她没有把葱花和姜丝直接洒在菜上,而是用牙签一个个插着摆在需要的位置;切朝天椒的时候,为了防止辣味沾到手上影响进程,她就用剪刀一点点剪开辣椒;有时候做饭过程中弄破了手,沾到酱料时钻心地疼,但沈星却咬住牙继续煮饭……
就这样,凭借出色的厨艺,沈星顺利开拓了自己的事业。现在她常常告诉朋友,一定要宠爱自己的长处,因为你越宠爱它,就越容易变得自信和快乐。
第五篇:有些事不必清楚美文摘抄
人到中年了,很多朋友和同学都已经有了几十年的交往和友谊。每当大家相聚在一起的时候,总是会听到这样的议论:哪一位朋友混得怎么样,哪一位同学的人生道路本来可以有另一种走法,哪一位同窗如果不犯哪一种错误,也许就是一番大境界了。大家似乎总想弄明白一些事情,甚至弄明白一个人,弄明白我们所处的世界。
到了一定的年龄,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因此对人生有了很多的感慨,这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仔细想来,我们会发现,人世间的很多事情是没有答案的,很多事情是没有办法说清楚的,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道路都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很多重要的人生关口也不是自己能左右的。面对人生,我们自己的力量是十分渺小的,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充满了自己的无可奈何与无能为力。
一个优秀的画家,并不是依靠高超的画技就可以把自己对于大自然的感悟画出来,很多风景,落到纸上,就减弱了它本然的恢弘与壮美。最美丽的风景,还是大自然的本来面目。大自然神奇的韵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大自然最能够打动我们的内在力量,无论技艺多么高超,也是画不出来的。一旦画出来,其实,本来的美就打了折扣。
一个作家也不是依靠自己丰富的阅历和渊博的学养就可以创作出名垂青史的鸿篇巨制。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一个普通的人也是这样。我们之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自己感觉对方是完全可以信赖的、志趣相投的知己,两人之间相处也非常和谐,可是,如果一定要像公式一样把对方弄清楚,却不容易。而且,你还会发现,如果想弄清楚,你的先前的感觉荡然无存,那些本来美好的情愫都打了折扣,你的朋友已经不是你感觉中的那个可爱的人了。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说到缘分。遇到一个知己,是人生的缘分。遇到一个一生相敬如宾的伴侣,我们往往说是前世的造化。遇到一块美玉,遇到一幅珍贵的画,遇到一个重要的机会,这些,你不能不感谢缘分,因为很多时候,这些东西不是可以求来的,不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得到的。
无论人世间还是大自然中的很多事情,是不需要弄清楚的,弄清楚了,一切都变了,变得面目全非,甚至,可爱的东西也变得狰狞可怖。我们认为一个人是可以信赖的,就真诚地信赖他。我们认为一件事情是美好的,就不要心存怀疑。
郑板桥先生的“难得糊涂”,几百年以来都是很多人的人生宝典,其实,也没有什么深奥的秘密,就是要求自己不要总想着弄清一切。以这样的心态处世,自然得到的是一份从容、一份悠闲、一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