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同步练习题(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12:52: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的第一本书》同步练习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的第一本书》同步练习题》。

第一篇:《我的第一本书》同步练习题

【基础练习】

1、下列加黑字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酷似(kù)

盈眶(kuànɡ)

马鬃(zhōnɡ)

塾师(shú)

B、晾晒(shài)

磨蹭(cenɡ)

苦楚(chǔ)

背熟(shú)

C、红薯(sǔ)

驮灯(tuó)

奥秘(mì)

愣了(lènɡ)

D、掺和(chān)

愁苦(cóu)

崇敬(chónɡ)

沙哑(shā)

2、下列句子中与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我以为父亲要凑我了,可是没有。

B、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

C、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

D、他一辈子挎着蓝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3、下列各句中,说明父亲回家次数最少的一句是()。

A、我父亲在离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不常回家。

B、我父亲在离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极少回家。

C、我父亲在离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少有回家。

D、我父亲在离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很少回家。

4、下列词语中词性完全一致的一组是()。

A、愁苦

崇敬

赞美

晾晒

B、掺和

奥秘

凄惨

酷似

C、温厚

欣慰

荒寒

幽默

D、昏黄

磨蹭

金黄

稀奇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

B、通过一晚上的修修补补,让书成了完完整整的两本。

C、前几天一位诗人来访,看见我写的这个在稿纸上的题目,以为是写我出版的第一本诗集。

D、父亲在北京大学旁听过,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带回一麻袋书和一箱红薯。

6、元贞“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造成他这种境况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练习】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的第几名?”我说:“第二名。”①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②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③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着头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可是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关不起书,教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④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他_____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_____,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

7、①、②两处描写了父亲的哪些方面?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通过③、④两处的描写,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给这段文字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元贞比你有出息”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填入文中空格处恰当的一组词是()。

A、竟然

缝缝补补

B、居然

缝缝补补

C、竟然

修修补补

D、居然

修修补补

【热点考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祖母的呼唤(节选)

童年时,每当黄昏,特别是冬天,天昏黑得很突然,随着田野上冷峭的风,从我们村许多家门口响起呼唤儿孙回家吃饭的声音。男人的声音极少,总是母亲和祖母的声音。喊我回家的是我的祖母。祖母身体病弱,在许多呼唤声中,她的声音最细最弱,但不论在河边,在树林里,还是在村里哪个角落,我一下于就能在几十个声调不同的呼唤声中分辨出来。她的声音发颤,发抖,但并不沙哑,听起来很清晰。

有时候,我在很远很远的田野上和一群孩子逮田鼠,追兔子,用锹挖甜根苗(甘草),祖母喊出第一声,只凭感觉,我就能听见,立刻回一声:“奶奶,我听见了。”挖甜根苗,常常挖到一米深,挖完后还要填起来,否则大人要追查,因为甜根苗多半长在地边上。时间耽误一会,祖母又喊了起来:“狼下山了,狼过河了,成汉,快回来!”偶然有几次,听到祖母急促而愤怒的呼吼:“你再不回来,不准进门!”①祖母的声音拉得很长,充满韧性,就像她擀的杂面条那么细,那么有弹力。有时全村的呼唤声都停息了,只我还没回去,②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声音格外高,像扩大了几十倍,小河、树林、小草都帮着她喊。

12、解释下列词语。

冷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韧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祖母呼唤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与标题相呼应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①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祖母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②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祖母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提示】

1、B

2、C

提示:

A、揍

B、“马鬃”

D、篮

3、B

4、C

5、A

提示:

B、缺主语;

C、语序不当;

D、定中搭配不当,应为“一箱子书和一麻袋红薯”。

6、⑴、在他成长的第一阶段,就失学了;

⑵、当地文化、经济极度贫困落后。

提示:此题要结合全文和写作背景来理解。

7、行动、情态、语言等方面。爱孩子、关心孩子的思想感情。

提示:此题可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分析描写角度,再结合人物形象来品析说话人的感情。

8、温和、善良,理解并尊重孩子的友情。

提示:此题要结合上下文意来理解分析。

9、如“夜补课本”、“巧补课本”。

提示:此题要综合概括文意,并抓住关键词作答。

10、元贞家境不如“我”,成绩却比“我”好。

11、D

提示:此题要认真辨析各组词的词义差别并结合文意来选择。

12、形容冷气逼人。指顽强持久,不易变化的特性。

13、祖母的呼唤声最细最弱,发颤发抖而富有弹性,但不沙哑。

提示:此题要抓住文中关键句子来分析。

14、喊我回家的是我的祖母。

15、比喻。通过描写声音的特色,传达出呼唤声中的真情。

16、夸张和拟人。

与15题相近。

提示:此两题要结合修辞知识,抓住关键词辨析所使用的修辞,然后综合文意理解人物的感情。

第二篇:我的第一本书

我的第一本书

手捧《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这是第一本令我有所体悟的书,坐窗前,任时光流转,飞逝。

看那目录,就爱不释手了。充满古味的折扇,简单却不失美感的画和那盈满趣味的标题:会飞的太阳,一去二三里,琵琶语,小扇轻摇的时光„„再细品内容,其中有一篇写作者回村,夏夜纳凉,在小扇轻摇间回忆童年扑流萤的事。不禁想起小时候,暑假回乡下的事情。夏夜,搬了凉椅,拿了蒲扇,坐在院里。蟋蟀在草丛中弹拨着“琴弦”,奏起夏的乐章;知了不停叫着“热死了——热死了” „„印象最深的便是那 “游走”的光——萤火虫,光一点点的,像珠子一般散在草丛中,闪着微弱而柔和的光,在不紧不慢地飞着。月色如水,盈满了这院落。恍惚间,似乎又清晰的看见,一个小女孩,持着蒲扇,追着去扑流萤,笑着„„ 现在,怕早没了那萤火虫,即使有,却再无兴致去扑那流萤了吧!乡下的房子早已卖了,我早已是初中生了,一切都变了,那时那地扑流萤,便成了记忆中的事了。我想,这扑流萤的记忆,不仅是印在脑海中的画面了吧,更是有那种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这是第一本,让我追忆童年的书。

“月亮像月亮!”这本书中一个叫阳阳的孩子是这么形容月亮的。不禁忆起小学时,老师问我太阳像什么。“太阳像太阳!”我不假思索地喊了出来。下面的同学已笑成一片,是对我“无知”的嘲笑吗?太阳就像她自己啊,有什么不可以呢?太阳若不像太阳,月亮如不像月亮,还能像什么呢?这难道不是最真实,最恰当的比喻吗?大概,阳阳和我那时,都有一颗天真纯洁的心。这也是第一本,让我有所感悟的书。

《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我的第一本书,我将珍藏。

第三篇:我的第一本书

3、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资料链接]牛汉(1923—),原名史成汉,出版的诗集有《彩色的生活》(1951)、《爱与歌》(1954)、《温泉》(1984)、《海上蝴蝶》(1985)、《沉默的悬崖》(1986)、《牛汉诗选》(1998)。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注音:

迢迢()()晾晒()掺和()()马鬃()泪水盈眶()()哄堂大笑()挎着()

(2)释义:

迢迢:挥之不去:掺和:

磨磨蹭蹭:哄堂大笑:

(3)默读课文,请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要求: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自然流畅。

二、学习研讨

(一)、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后,你认为“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什么?

2、围绕这一本书,文中叙述了哪些人物和动物?

(二)、研讨赏析

1、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本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深地叹着气”?结合上下文说说我的父亲一位怎样的人?

2、父亲说:“元贞比你有出息”。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后来元贞却以做小买卖为生,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三)品味语句:完成研讨与联系二

三、巩固、运用

1、你能把你的“第一本书”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吗?

2、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人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想象一下,揣摩人物的心理,写一段话。

四、作业:研讨与练习三

第四篇:我的第一本书

我的第一本书

高云怡

我的书,从小到大数不胜数,客观上的第一本心里也没个数。但这世上,独属于我,绝版唯一的倒是那么“第一本”。

2002年秋,我入小学,到手的第一本书是语文书。语文书与别的书都一般大。封皮是滑溜溜的牛皮纸,摸得顺手极了,画面上是俩缺牙巴小毛孩,那笑眯眯的眼细成了“一线天”,大嘴咧到了耳朵根子,露出大白兔般的两颗门牙,特别讨我喜欢,我时不时拿出来瞅瞅,自己也不禁对着画上小人呵呵傻笑。我常与“他”大眼瞪小眼几个钟头,笑得傻也不觉得累。

那书上映出我的笑容。

我捧着它上了我人生的第一节语文课。教我们的是刚毕业的大女孩,与我们生涩地学习一样生涩地教着。她脸颊上挂着两朵红云,一念到妙处就红得夸张得像个疤。“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老师为我们读着,头也轻轻地左右摆着,我看着她,头也学着一摆一摆,像古时候的小书生。我歪着脑袋,听着什么数,就竖起几根小指头,玩得不亦乐乎,就忘了形,突然疯似地站起来跳。年轻老师的目光刷地一下扫过来,死瞪了我一眼,我竟也吓破了胆,鼻涕眼泪一大把一大把地就下来了。“老师是坏蛋”!我带着这想法,“苟且”地活了她教我的两年,每见必绕道,蒙眼,胆战,心惊。

那书上印着我的泪迹。

还记得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人有两个宝》。学它时,我将小手放在页面上画了半天,书上画满歪歪扭扭的手掌轮廓和画满沟壑的肉团子——大脑。我嘴上跟着大伙一边心不在焉地念叨着“人又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事,大脑会思考”,一边学以致用地“动手画画,动脑浮想”,哈拉子流了一桌。后来,那满书“猪脑和拙手”被摆在讲台上最显眼处,美名曰“反面教材”展览了半个月。

那书上作了我的“名画”。

如今,那“劣迹”斑斑的书像压箱底的珍宝,作为一段记忆,同公式字母一并留在我大脑的库存中,以一个另类形式成为我人生的教材。每当我看着记满规整的“听写”下的笔记与格式的答题方法,想象着自己同所有人走在教育流水线上,又如剁板上的猪肉,切割成统一肉块的样子,本想陷入一片无奈与顺从时,那第一本语文书便会凭空飞出,拉我走出“染缸”。

对书嬉笑那是爱书情绪的种子培育,闻鸡起舞那是专心品书的习惯养成,随文想象那是大脑联想能力的启蒙开发,这第一本书,其本身上上下下都有我“到此一游”的印迹,也是我不可多得的童年回忆。

引用牛汉先生对他的第一本书的感慨之语——人不能忘本。

我的老妈

老妈总爱在我身上安点东西,特烦人。

起初,她只在我的两个耳廓上订上了她的嘴。这样,随时随地,那两只唇瓣便可张张合合,松松驰驰,上上下下地律动,嘴中的魔音仿佛唐僧的紧箍咒,消失之后也会余音环绕,三日不绝,那副作用不是一时半会。一句警告,一句指示,一句短语,一句叮嘱,皆可以把我的心收得死死。那张外形小巧的樱桃小嘴,开了闸便是“滚滚长江天际流”“恰似一江春水想东流”那个滔滔不绝,让人防不胜防,胜似周力波,赛比郭德纲,只是仔细一听内容,却全是“起床,洗衣,上学”这样,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琐事,叮嘱监督。能将家务操持得如此有板有眼,说起家常宛如列举大道理的除了我职业家事女强人的老妈,还有谁能叫板?想当初,对于我赖着不做家务事,把着“要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荒谬借口,还是在我妈现一番“孩子,我还不晓得你么?”拆了我跳梁小丑的戏台子,再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样,古今中外俗语谚语古诗哲理的轮番轰炸,兼以最后“想好好学习,就给我抢个名次回来等威逼利诱,这比驴还倔那么两点的我早已为之动容,气场也仿佛落汤小鸡,悲哉悲哉。母大胜。

老妈的嘴,是我这个“社会盲人”的“声控指南”。

后来。老妈在我身后安装了她那一双随时跟进的“大眼睛”。从此,一张嘴,一双眼的紧密配合往往使我汗颜,我一个动作下去,那“鹰隼目光”便紧跟而来,时带严厉,时带宽慰,时带怀疑的审视之光便向激光枪一样将我从头至尾扫射一遍,那张有雷霆之势的嘴巴便接踵而至地跟了上来,起先“指点”,再升华成为“指指点点”。妈的眼很明,视人看人是她的本领,眼中审视似地把秤,谁有点分量,谁有几斤几两,一目了然,有价值的,有新意的,便将信息传递到嘴上,言语如蹦跶出的金珠子,让我每每丢下手中事,洗耳恭听。

老妈的眼,是我心中那个在她帮助下建立起的认人标秤。

最后,老妈在我的笨手上安了一双她的灵手。这下好了,“手把手”又在成为一种短暂的形势了,那双手常年陪伴我左右,指点迷津。让我先自己操作,却用尽办法,不得正果,气极败坏之时,一个妙手回春,让我仿佛回光返照,一下子如诸葛亮同刘备三人共同商讨天下大势后,刘备那“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受了。我瞪着这双手,如林间小鹿灵活蹦跶,指间如同有飞花,真是“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心灵手巧”这话还真不是盖的。

老妈的舌,是我迷途中,指正修改我行为品格的刻刀。

“母大十八变,越变越烦人”,可吾家老母,可谓烦的直白,烦的可爱,只好让我永生带着一身她安上的不明物体,好好地不厌其“烦”了。

第五篇:我的第一本书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实录

(执教/刘宏业 评点/ 余映潮)

一、巧妙导入

师:对于诗人牛汉,同学们并不陌生,我们曾学习过他的(生齐说)《华南虎》,今天我们学习诗人牛汉的一篇散文,一篇他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我的第一本书》(生齐说)。牛汉先生在课文第1节中解释为什么写这第一本书时,这样说:

(生齐读)(投影)

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师:这节课,我和同学们就从这句话入手,一起走进课文。

二、感知故事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阅读活动。

(投影)

活动一:请快速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章写了哪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

师:好,下面我们进行第一次交流,哪位同学先说?

生1:第一件事是写作者小时候看他父亲的书。

师:这是文章第2节写到的事情。继续。

生2:第二件事是他的父亲发现他把书裁成两半,一半送给了没有钱买书的朋友。

生3:第三件事是他的父亲让他把那半截书从乔元贞那里要回来,然后装订成两本完好的书。

师:能否简洁些?

生3:父亲替我补书。

师:好!很简洁。还有补充吗?

生4:第四件事是他们小时候上书房时候的一些事情。“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师:是啊,这么有趣的事怎么能忘记呢?但是你的回答还欠简洁。请概括一下。

生5:大狗小狗陪“我”读书。

生6:“我”教大狗小狗背书。

师:谢谢刚才几位同学的精彩发言。他们的回答基本概括了文章所写的人和事。老师将这些故事再精炼一下,请看大屏幕:

(投影)

“父亲”:问书考书灯下补书携子读书。

“我”:裁书要书真诚送书带狗背书

师:这些故事主要发生在父亲和“我”身上。这样的概括既简洁又紧扣一条主线,即文题“我的第一本书”。

三、品味情感

师:在这些故事中,我们读出了父子亲情,同学友情,还有“我”读书时的乐趣。那么,在这些情感中,作者着力最多,最想突出的情感是什么呢?请看:

(投影)

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

师:“酷似”是什么意思?

生1:很像,极像。

师:很好!“酷”有“很、极”的意思。如天气“酷寒”。

师:谁知道卜劳恩的《父与子》,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生2:《父与子》反映的是父子之间有趣的故事,秃头的大胡子爸爸慈祥、宽容、善良,留着刺猬头的儿子淘气、调皮、聪明、可爱。《父与子》中的漫画尽管没有一个字,却很容易读懂,常使人发出会心的微笑!

师:你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到,卜劳恩的《父与子》描绘的就是父亲卜劳恩和他的儿子克里斯蒂安之间的生活点滴,体现了父子之间浓浓亲情。

师:那么,文章中哪些故事也体现了父子情深?

生3:文章第3节和第4节。

生4:文章第8节。

生5:文章第5节,父亲考查“我”背书的情形也能体现。

师:好,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一起品读第3、4、5、8节,进行第二个阅读活动。

(投影)阅读文章第3、4、5、8节,联系相关语句,体会父亲哪些方面让人感动。

(学生品读圈画,师适时巡视。)

师:可以交流了吧,哪一位先来?

生6:第3节开头第一句说“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这句话呼应第二节最后一句“我父亲在离我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不常回家”。父亲很少回家,但一回家就关心“我”的成绩,让人很感动。

师:父亲对“我”的关爱很感人。接着说。

生7:我也说第3节。父亲的动作和神态留给我很深印象。

师:请联系具体语句品味一下。

生7:当得知“我”考了第二名时,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并“欣慰地夸奖”,让人感受到父亲对“我”的疼爱。

师:那下面写父亲“板起了面孔”又怎么理解呢?

生8:“板起面孔”说明父亲变得严肃,露出生气神色。但这是得知“我”学习名次有“水分”后的变化。这同样说明父亲对“我”学业的关心。

师:分析得好!请你将这一段朗读一遍,注意读出父亲的心情变化。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节。)

生9:我从第4节中“父亲深深地叹着气”中读出了父亲的善良,对乔元贞处境的同情。

师:对这一句的品味还有补充吗?

生10:我从这一句中还读出了父亲对“我”的理解、宽容。

师:何以见得?

生10:因为父亲对“我”的做法已经默许,不再追究。从下文父亲替“我”补书可以看出。

师:父亲的理解、尊重、宽容让我们敬佩、感动。接着来。

生11:第3、4节中父亲的温厚也让我感动。第3节最后,写父亲面对我“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时,要是其他父亲,也许巴掌就挥过来了,但是“我”的父亲却是“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

师:请揣摩一下此时父亲的心理。

生12:对“我”“不堪入目”课本的不理解。

生13:对“我”“不务正业”做法的忧虑。

生14:也许父亲在调节自己的情绪,努力不让自己生气,耐心了解事情的真相。

师:几位同学分析得很好。那么,接下来父亲为什么要“愁苦”地望着“我”呢?

生15:也许愁的是家的条件太差了吧。

生16:我不赞同刚才同学的发言。根据下面父亲的问话“那一半呢”,可知父亲更想了解事情的真相,书的下落,也就是对“我”做法的忧愁。

师:你的分析能联系语境,读出人物的心理。

师:这一节中父子之间的“三问三答”着实让我们感动。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4节,体会父亲和“我”的心理、语气。然后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4节。一位读父亲的语言,一位读“我”的语言,还有一位读旁白。哪位愿意自告奋勇?

(很快有三位同学举手,老师及时分工,同时提出要求:三位同学朗读时,其他同学认真听读,然后点评。)

师:感谢三位的精彩朗读,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17:父亲的第一问应该读出“生气”的口吻,刚才朗读者语气嫌低了。

师:他说要读出生气的语气,同意吗?

生18:不同意。因为这一问前面的语境是父亲“愁苦”地望着“我”,所以应该是声音低沉些。

师:好!请你朗读这一句,体会一下。(生动情地读。)

师:那么,读第3、4节,父亲感动我们的主要是什么呢?

生19:对“我”学习的无比关心,对“我”的疼爱。

生20:对“我”友情的尊重,对“我”做法的理解。

师:这样的父亲值得《羚羊木雕》中的父亲学习。(生笑。)

生21:对“我”的宽容和尊重。这样的父亲真了不起,你看,就因为我把“承”少写了一横,父亲就将“承”改为“成”字,很让人感动。

师:同学们品味得很到位,第8节还没有同学分析。让我们一起先把第8节读一遍。

(生齐读第8节。)

师:请联系这一节中相关语句,说说父亲的感人之处。

生22:父亲为“我”补书,是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而且用好多白纸抄上去的。让人感动。

师:补书条件之艰苦。继续。

生23:父亲补书的时间是从晚上开始,但到第二天早晨就将补好的书交给“我”,让人感动。

师:说明父亲补书时间之长,急切地想把补好的书交给“我”和元贞。

生24:我读“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这一句,感动于父亲是真正地用心在补两本书,特别是他还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显得无比庄重,真让人感动。

师:说得真好!如果说第4节是父亲“语言”上的理解,那么第8节则是父亲“行动”上的支持。因此,补书递书的过程就是父亲言传身教的育人过程。提醒一点,请同学们圈画出“课本”或“书”前的修饰语,品味一下其中的情感。

生25:感觉作者在突出“课本”前后的对比。

师:这样做想表达什么情感?

生26:应该是反复手法吧。好像表现了作者对父亲补书的感激之情。

师:读出其中的味道了。我想还有一种崇敬之情,对父亲的伟大之举充满崇敬!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第8节。

(生动情地朗读。)

师:通过同学们的精彩点评和朗读,我们读出了一位懂得宽容、懂得理解孩子的父亲形象。父亲通过言传身教,对儿子裁书的做法由默许到支持。如此父亲,作者怎能忘怀?!

四、深入研读

师:同学们,老师在读完这篇文章后,除了对这样的父亲产生深深的敬重之外,心中还有一份沉甸甸的酸楚,正如作者所说的,“看了很难笑起来”。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个阅读活动:

(投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体会作者为什么“很难笑起来”。

(学生默读思考,然后同桌讨论,师巡视参与讨论。)

师:同学们刚才讨论得很热烈,下面进行交流。

生1:乔元贞家生活贫困,无力供他读书,最后只好一辈子在村子里谋生,读来让人心酸。

生2:文章第7节写乔元贞的妈妈不让他读书一事让人很难笑起来。(生读)“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生3:阅读第13节,我感觉三个同龄人一起读书,但后来命运却迥然不同。特别是乔元贞本来和“我”一样勤奋好学成绩优异,连父亲都夸“元贞比你有出息”,最后却穷困潦倒一生,这样的结局让人心酸。

师:一对友情深厚的童年好友,一对智力相当的学习伙伴,其人生结局却迥然不同。这怎能让作者笑得起来?那么,导致元贞失学的原因是什么?

生4:我感觉元贞失学与家长有关。第6节写乔元贞的父亲也是一名小学教师,但他却不像“我”的父亲那样关心“我”的学习,对元贞的失学负有责任。

生5:我不赞同刚才同学的回答。因为第6节在介绍乔元贞父亲时,特别写道:“脸又黑又皱,脊背弓得像个„驮灯狮子‟。”这一外貌描写好像突出乔海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已无力帮助儿子读书,更何况他两三年才能回家一次。

师:你分析得很深刻!个人的不幸是时代苦难的结果。

生6:第10节介绍老师“弄不成”得名的由来,可看出当时学习条件的落后,而且作为学生的“我”面对自己的新书,竟然要拦腰裁断,这样的描写,让人很难笑起来。

生7:受刚才同学的提醒,我感觉写父亲连夜在“昏黄的油灯下”补书,也可看出当时生活条件的艰苦。

师:是啊,就是令人忍俊不禁的第12节,我们也不难体会到“四个年级十几名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的心酸和难过。

师:总结刚才同学的发言,我们发现,正是生活的艰辛、学习条件的落后和三个好友的不同人生结局,让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很难笑起来”。

师:因此,真正让作者一生难以忘怀的应该是第一本书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以及在那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人间温情。

五、探求主旨

师:记得有人这样说:“散文贵在有„我‟。读散文最关键的是读出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那么,作者在文中最想说的那句话是什么呢?

生(齐说):人不能忘本!

师:说得好!请齐读课文最后一节,联系全文,说说你对“人不能忘本”的理解。

(生齐读最后一节。)

生1:这一句运用双关,“本”不仅指“我”的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也指“我”接受的人生第一课。“人不能忘本”,指不能忘掉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

师:你的语言很精练。你能说说“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是什么吗?

生1:我不太清楚。

师:谁来帮助他?

生2:根据刚才的分析,我感觉作者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

师:如果人忘记苦难会怎样呢?

生2:就会停滞不前,就会不珍惜拥有。

师:你很聪明,说得好。接着说。

生3:作者也在告诫人们不要忘记童年故乡的一切,尤其是那苦难条件下的人间温情。

师:对作者来说,这些温情中最不能忘记的是哪一种情感?请联系“人不能忘本”的前一句话谈谈。

生4:“枉”有“白白地”的意思。从“枉读”和“枉写”两个词,可看出“我”对父亲的崇敬。

师:何以见得?

生4:因为从文章看,引导“我”走上读书和写诗道路的正是父亲,“我”的人生道路与父亲的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因此不管到何时,都不能忘记父亲的教导。

师:“我”的第一本书其实又是父亲对“我”的人生第一课。

师:综合同学们的发言,我们认为,“人不能忘本”就是不能忘记自己的苦难经历、自己做人的根本、自己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要珍惜生活,珍惜自己所拥有。不要因为条件境遇的变化而失去自己的立人之基,做人之本。对于这一问题,诗人牛汉有他独特的感悟:(生齐读)(投影)

要让我谈苦难太容易了,我的作品里都有,血泪、愤怒、控诉……我多么希望每一个人都活得完美,没有悲痛,没有灾难。我之所以写苦难,绝不是为了咀嚼痛苦,只是让人们清醒地从苦难中走出来。

——牛汉《论苦难》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理解,大声地朗读最后一节。

下载《我的第一本书》同步练习题(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的第一本书》同步练习题(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3、《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识记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过程与方法1.抓住重点语句把握人物心情。2.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感。 情感态......

    我的第一本书读后感

    篇一:我的第一本书读后感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牛汉先生的文章,从文章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怀念,牛汉先生对他第一本书的怀念,对于父亲的怀念,还有对那段时光的怀念。牛汉先生人生中......

    好我的第一本书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实录 ( 执教/刘宏业 评点/ 余映潮) 一、巧妙导入 师:对于诗人牛汉,同学们并不陌生,我们曾学习过他的(生齐说)《华南虎》,今天我们学习诗人牛汉的一篇散文,一篇......

    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

    初中语文《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 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我的第一本书》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所选的五篇文章有的是回忆录,有......

    我的第一本书5篇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2、 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第一单元《我的第一本书》第5课 1、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励志名言:虽然过去不能改变,未来可以。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知识链接】 牛汉,原......

    我的第一本书作文

    我的第一本书作文 我的第一本书作文(一)现在的我已算是半成年了,童年的往事许多已忘怀,但却有一个难忘的经历永远地刻在了我的记忆中。小时候的我,懂事的很晚。学知识也非常的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