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回唱读后感[5篇]

时间:2019-05-15 12:1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群山回唱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群山回唱读后感》。

第一篇:群山回唱读后感

胡塞尼的第三部小说《群山回唱》依旧是那么温情、动人,沉淀着岁月蹉跎后的理解与感悟。这也是一直最迷醉我的地方。

小说的开头以魔王进村收孩子的童话作为引子,魔王一进村,所有的村民都躲了起来,只要谁一被他看见就会被吃掉。魔王一叩房屋,该家就必须交出一个孩子供魔王收进他在山间的城堡,如果不交,魔王将灭其全家。故事里的父亲纠结了很久,最后交出了自己最心爱的小儿子。暴风雨中,儿子无助地在门外哭喊着父亲的名字,父亲在门里心如刀割般地面对失去儿子的痛苦。有一天傍晚,父亲彻夜失眠,他起身来到了魔王的城堡,准备与他一决高下。魔王把他领到一个房间,透过玻璃窗,他看见了儿子正和其他孩子在草地上玩耍,过着富足安康幸福的生活。魔王说,你可以把他带走,但他将永远不能回来,只能继续做农民的的孩子,过着食不果腹的穷苦生活。父亲没有把他带走,他不相信自己能颠覆命运,给予孩子幸福的未来。

这个魔王童话是父亲萨布尔在将女儿帕丽送往喀布尔(送给舅舅的主人家作女儿)的路上讲述给孩子们(帕丽和阿卜杜拉)的故事,它就像是小说的一根针线,引向现实的那颗珠。现实中,萨布尔也因贫穷养不起孩子,无奈地将女儿送给别人抚养。而帕丽和亲哥阿卜杜拉却承受着骨肉分离的痛苦。

这部小说是由多条人物线索组成,小说中的每一个章节都以一个人物为中心记录下他们的童年生活,成长故事。有以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叙事,也有以书信体的形式来诉说,这是小说最具有特色的地方,多种叙事手段将读者引入不同角色的人生境遇和内心世界,虽然一开始读起来有些不知所以然,但通过故事的展开,我们会发现人物一点点地串联起来。小说的时空跨度也非常大,因为贫困和战争铸成六十年的悲欢离合,以阿富汗为中心,跨越了巴基斯坦、美国、希腊、巴黎等地,父子兄妹、表亲继母,他们每一个人在生命的长河里,学会去爱、牺牲和理解。即使是背叛,我们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命运的捉弄,生活的不易,顿悟他们的无奈之选。

小说承载着丰富的母体,有姐妹之爱,主仆之爱,也有父爱。魔王的故事就是一个考验父亲的故事,我想到了另一部互动电影《暴雨:折纸杀手》,讲述多名孩子被绑架,父亲为了赎回孩子必须通过折纸杀手设计的重重考验,杀手为什么要拿孩子开刀,为什么要策划让父亲们通过考验?原来折纸杀手小时候缺少父爱,父亲的冷漠致使他的弟弟死于意外,内心积压的愤怒与不平迫使他拿其他孩子的父亲开刀,测试父亲能为孩子牺牲多少。最终我们发现,父母所有的牺牲都出于让孩子快乐地活着。

除了亲情外,也有以孩童视角为笔调,探讨成人世界的虚伪,贫富悬殊而造成的人生而不等的主题,贫民窟,富人区,就连天真的孩子也能感觉到生活在同一片土地却与自己的小伙伴生活在远远相隔的两种人生里,实际上,它展现出来的只有一口痰的距离。胡塞尔对中东风情的描述让我回想到自己在印度生活的两个月,大城市里随处可见用不堪一击的塑料纸搭起来的帐篷,几口之家在肮脏破败的空间里生活,他们在路边用手抓着被苍蝇叮咬过的食物。小孩们穿着残缺的衣服,拿着石头往天上抛,乌鸦倏地炸黑了电线群,和烟肺一同被抛弃。贫民窟的路根本不是路,而是帮助我们认知底线纵身而下的悬崖,是看不清方向的烟雾。

最后我想说说胡塞尼,我觉得他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内科医生,也是一个心术高超的心理医生。要讲一个动人的故事,需要天真的口吻,善良的心灵,好奇的视角,审视的姿态,他也许并不是一个孩子,只是在娓娓道来的时候我们错怪了他的身份。一个好的故事可以讲给任何人听,并且让任何人找到故事中自己的影子。我觉得,单从这点来看,胡塞尼做到了。

群山回唱,这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词就是延绵生命之旅的隐喻,人生就像蜿蜒的山路,一步一景万物生,一得一失竟相似,当我们在山间高喊时,隔一会又聆听到了山谷的回音,生命就是失而复得用爱归音的过程。

第二篇:群山回唱读后感

《群山回唱》读后感

这是继《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之后,全球读者翘首期盼的,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三部作品。《群山回唱》是他对前作的继承与升华,蕴藏着恪守的初衷。在这本书之中,我感受到的是作者高于一般一举成名而后销声匿迹的畅销书作家的创作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源自他对阿富汗人民一如既往深厚的情感与敏锐的理解;而在对小说结构的驾驭以及小说文字的升华上,作者又呈现出了一名深具潜力的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不断进步。这部可读性佳的外国文学作品,如一场悲喜交织的盛大剧目,不止属于阿富汗民众,更是在世界各处随时上演的人生故事的一隅。

卡勒德•胡塞尼是个会讲故事的阿富汗人。他的小说都生长在那个地处亚洲心脏,却土地贫瘠战火不断的故里。移民美国多年的胡塞尼并未因距离遥远而遗忘故乡。相反,青葱年纪的记忆在心里越陷越深。从一举畅销全球的《追风筝的人》,到《灿烂千阳》再到《群山回唱》,卡勒德·胡赛尼的作品一次次完成升华,未曾令全世界读者失望。他并非是以一部作品闻名世界,随后销声匿迹的畅销书作家,而以不断转换、扩张的视野,愈加纯熟的文字和叙述结构技巧,以及一贯的敏锐与悲悯,将特定群体的特殊经历与人性共通面,一同展示给不曾有机会了解的大众,唤起了无数情感的共鸣。都深深根植于那片土地,孩童、妇女和男人是土地上的风景。他的每一部作品,都饱含着爱、理解与宽恕的命题,他的故事里没有坏人,只有好人和人。卡勒德·胡赛尼将浩瀚的内心世界赋予笔下一个个平凡的小人物,使他们在或喜或悲的生命之途中,呈现出人性中被认为是最为美好的那一部分。

在之前的两部作品之中,卡勒德·胡赛尼的主人公分别为男性和女性,人物描绘从深度出发,快速激发出读者对主人公的关注与同情。而在《群山回唱》之中,他以环环相扣的结构手法,将点状的人物联结成网,并在结局处完整地扣成一环。小说以一位父亲为儿女讲述的童话故事开头。从一个裹头巾留大长胡子的男人口中流淌出的魔王、精灵和勇敢父亲的故事,满满都是爱,然而其中却暗藏着内心激起强烈的挣扎与抉择,以及随之而来的极度痛苦。敏锐的读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就得到悲剧与无奈的预感——贫穷的父亲为了全家的生存,不得不将将女儿卖到一个喀布尔的富人家庭做养女,使女儿帕丽走上了另外一条人生轨迹。而哥哥阿卜杜拉怀着对妹妹一生不变的想念远走他乡。直到小说末尾五十多年后,命运让兄妹二人重逢,垂垂老矣的哥哥已认不出妹妹,人生在此刻圆满与残缺共存。在中间章节中,卡勒德·胡赛尼以帕丽一家三代人的悲欢离合为线索,将和兄妹俩有关联的人物故事串连起来讲述,展开了一幅跨越时空的巨幅拼图。小说由多条人物线索组成,每一个章节都以一个人物为中心记录下他们的人生故事,并以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书信体的等不同手法来诉说,将读者引入不同角色的人生境遇和内心世界。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在地域、战争、生死、别离、承诺与谎言里穿行,最终盘扣在一起。生活成为了一个闭合的圆圈,人生在世便是相逢。这是他对小说技法更加圆融大胆的尝试,是古老的《一千零一夜》的讲故事传统和西方叙事手法的一次巧妙结合。在这样更为庞大的叙事结构之下,他以对人生的一贯洞彻,在无数小人物的身上完成壮观的故事网络,描绘出阿富汗人民在这波折不断的数十年间的众生之相。在那些人生之中,有幸运、有无奈、有求而不得、有可挽回与不可挽回的别离与失散。

除此之外,这一作品的关注点与命题亦与以往有所区别。与《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中所描绘的战争悲剧不同,《群山回唱》加重笔墨阐述了背井离乡的移民者的心理缺失。移民作家的精神迷茫与困顿往往源自双重文化的抉择,无论是在故乡还是移民国,他们都找不到自己的归宿。《群山回唱》中的主角大多是逃离故乡的阿富汗人,他们一方面努力融入异国生活,一方面又不得不在怅然间寻求自己的定位。失落是群山回唱重要的主题,无论是记忆、真诚还是爱,在这个巨大的命题之下都被贴上了悲悯的标签。卡勒德·胡赛尼出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后随父亲移居美国,这样的经历如《追风筝的人》中的主人公阿米尔一般,也正因此,他深深理解移民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在思念和逃离之间的徘徊。在胡塞尼的早期作品中,弥漫的乡愁是一种常见的情感,一草一木的描写间蕴藏着他对故乡最纯正的思念。而对于风格日渐成熟的胡塞尼来说,他选择将视线收拢,由大时代悲剧逐渐转换到了移民者本身的飘零不安上。《群山回唱》中胡塞尼的乡愁再也不是一遍遍地白描童年的回忆和复刻成长中的失去,取而代之的是延展移民者们内心深处真正的漂泊苦楚。这是移民作家们普遍难以超越的窠臼,是流落异国所带来的切肤之痛。

自《追风筝的人》进入我们的视野起,卡勒德•胡塞尼一次次以敏锐的笔锋触碰人性当中最为细腻的地方,善于恶、爱与恨、懦弱与勇敢、赎罪与宽恕。到《群山回唱》为止,作为读者,我感受到了一种完整,以及与作者一同成长、一同领悟的快乐。这就是文字、书籍为我们带来的,能够呈现生命之丰沛的价值。

第三篇:群山回唱读后感

群山回唱读后感

一天读完一本书,一直看到11点55分,如果说前几本书,我还能在睡前放下的话,这本是放不下的一本书。多少年没体会这种读书的感觉了,哈哈,恐怕十多年了。

《群山回唱》,一天看完,潸然泪下。巴巴声音抖颤,反反复复,唱出了那两句:“我瞅见伤心的小仙女,待在纸树影子下。”帕丽捂了住了自己的嘴。她唱出”我知道伤心的小仙女,晚风把她吹走了。“帕丽以为,我也以为,他们已经取得了突破,已经用神奇的歌,角童话里的精灵一样,唤回了推动的兄长。她以为哥哥已经认出了她。而事实上既是又不是,小说就是要这样地留下遗憾,让人的心里怅然若失。

而这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一棵树上长出的两片树叶,象两粒尖埃,被一阵风偶然吹到了不同的地方,终于因着根的纠缠,在最后时刻,又在了一起。

十二点多了,困得不得了,两眼酸涩不堪,脑子里各种情谊,兄妹之情,父子父女之情,姐妹之情,紧密的联结,深切的牵挂,背叛,妒嫉,化解……象棒槌一样一下一下撞击着我的胸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在爱中生活,离开了爱,生活就会缺失,就会痛苦。生活中带给我们伤害最深的人,往往就是最亲近的人。把自己的孩子卖掉,虽然迫不得已,把自己的残疾的女儿扔掉,对曾经象女儿一样依恋他的孩子忘掉,离开自己的母亲多年不回家……这些都是伤害,伤害就象切开的伤口,留下了永恒的疤痕,难看极了,时时提醒,有些不永不愈合。

童年的深刻影响,无处不在。帕丽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专业?你为什么要走这样的道路?数学有着确定的答案,数学公理的不变性,不随意也不模糊,可以让人从中找到安慰。虽然知道答案难以解出,但它们总能被发现。它们就在那儿,等待着,终究会有人拿着粉笔,把它们潦草地写出来。她一直疑惑的,她一直缺失的,她一直在寻找的东西,她想要一个明确的答案。

阿卜杜拉,你为什么这样紧紧地拴住女儿帕丽?因为他内心里一直的惧怕,怕再次失去自己的孩子,就如同当年失去自己珍爱的妹妹一样。紧紧的爱,象锁链也锁住了孩子的生活。

而妮拉,她是一个勇敢的女人,她的命里缺失的,她一直在寻找,烟酒诗,甚至是一个孩子,但是很遗憾,她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真爱,因为她不会爱,不会付出,因为她没有得到过足够的爱,是的,童年的爱的缺失,注定了一个人永远不会幸福。一个孩子也没有给她带来足够的爱。她最终终于绝望而死。

一个人,一场景,这种叙述的方式,感觉非常高明,没有谁是主角,谁是配角,在自己的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主角。

场景的变换,有种不真实的感觉中,在加州,在巴黎,一直对比着战乱的阿富汗,这边的轻松自在,人们所关心的一切和阿富汗人的生活完全不一样,有着蒙太奇的变幻手法。

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让我回想,爱在群山中不断回唱。

第四篇:《群山回唱》读后感2000字

《群山回唱》读后感2000字

雪小曼

读完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后,一直想读他的这部《群山回唱》,无奈前段时间特别忙,但这本书早在一个月前就买好了,只是因为要参加考试,都没开封。那天考研一结束,当晚我就打开书读了起来,这一读就停不下来了——整整十天,读完了,也算破了我的记录。

《群山回唱》看似比较复杂,因为是以不同人的口吻讲述的,但全书就是一部关于牺牲、背叛和亲情力量的传奇。它跨越了三代人,将每个时代发生的故事都令人感同身受地讲述了出来,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故事,而是能将它们与自己结合,从而想到如果换做自己会怎样,我们的内心就此被触动。

全文其实主要在讲述阿卜杜拉与帕丽的兄妹情,从开头父亲送帕丽离家,到六十年后的重逢,这期间发生的一切都让人唏嘘,但命运造就了他们的分离,那时的帕丽还不到四岁,但年长她几岁的哥哥阿伯杜拉却要用一生去驱散这种被迫分离带来的痛苦,妹妹帕丽在他此后几十年的人生里都不可或缺。

两人的继母帕尔瓦娜的人生也充满了坎坷,她有意从大树上将姐姐推下来,其实是出于内心的嫉妒与怨恨,但最终一切还是要靠她来负责,最终姐姐让她将自己丢弃在沙漠里,是为了给她更好的未来和没有负担的人生——虽然后来帕尔瓦娜的一生也是颠沛流离,但姐姐的事一直让她内心不安。

纳比舅舅为什么要将帕丽送给房东做女儿?她是为了取悦女主人,是为了完成她的心愿。几年后,苏莱曼瘫痪后,纳比才发现那些速写本上都是他的身影,房东爱着他,一直爱着,纳比其实想要逃离,但最终却一直陪伴到苏莱曼临终的那一刻,他是出于深厚的情谊,但这互相陪伴的温情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还有妮拉,她和苏莱曼结婚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逃离父亲的严格管控;而后来她带着年幼的帕丽奔赴巴黎,也是为了逃离,为了不被她丈夫的病痛所困住。她才华横溢,但身心却承受着最严重的缺失。她用爱情、香烟、酒精来弥补这种缺失,然而都失败了。她始终是一块孤零零的拼图。

书中还通过一个叫罗诗的女孩的命运,牵扯出一对堂兄弟完全不同的人格。堂兄伊德里斯是我们很多人的缩影,他心地善良,但对别人的事却无能为力,只觉得自己的生活才是最为重要的;而堂弟铁木尔虽然是他看不上的人,却资助罗诗完成手术,最终让她成为了自己梦想中的知名作家。

阿卜杜拉一生都放不下帕丽,所以他为自己的女儿取名帕丽,当年老的帕丽和年轻的侄女帕丽在美国见面后,阿卜杜拉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他不记得身边的这个人就是自己苦苦寻求了几十年的亲妹妹,他甚至骂她是小偷,可是难道帕丽就能记住过往吗?她当年视若珍宝的各种羽毛早已成了历史物件。

阿卜杜拉留给帕丽的那封信里写道:他们告诉我,我必然要走入水里,很快就将沉没。出发之前,我把它留在岸上,给你。我恳求你找到它,妹妹,所以你一定会知道,当我沉入水中时,心中想着什么。终其一生,他都在心里惦记着妹妹,想着有一天能重逢,但再重逢时,他已不是那个意识清醒的人了。

阿卜杜拉的女儿,年轻的帕丽早就知道父亲的这个秘密,她从小就觉得自己是姑姑帕丽的分身,她的心事都写在明信片上想寄给另一个自己。当数年过去,两人再次重逢,说起这件事时,老帕丽说:你说你能感到我的存在,我体会到的却只是一种缺失,一种没来由的模糊的疼痛……无法给别人道明的疼痛。

阿卜杜拉和帕丽小的时候,他们的爸爸给他们讲的那个故事以及阿卜杜拉给妹妹唱的那首摇篮曲似乎就是一道宿命的诅咒,从前到后,一代连着一代。帕丽的命运其实就和故事中被魔鬼抓走的那个人一样,帕丽不能再回来,如果她回来,依然会一生贫穷,当然不会成为一名学者。爸爸也是忍痛割爱。

文中还记录了希腊整形医生马科斯的生活轨迹,他和萨丽娅年幼时的故事,从他一开始对她的自然厌恶到后来的慢慢接受,再到由衷佩服她的一些科学实验,她被母亲抛弃,却从未对生活就此失望,她用遗产资助马科斯各地旅游,通过他的镜头来看这个世界,并用心照顾他的母亲,直到两人都老了。

反观我们的生活,其实谁不是这样?虽然也许不会和文中的主人公有相同的经历,但各种各样的打击磨难时不时会浸入我们的身体里,有时甚至让我们喘不过气来,不过,生活总在继续,就算我们选择了死亡,世界也不会发生一丝一毫的变化。无论如何,我们要鼓起勇气面对所遭受的一切。

亲情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最珍贵的情谊,她比任何东西都更值得我们去珍惜。这是一种刻入骨髓的深情,不管时间怎样流逝,我们都将一生背负。期间遭受的苦难哪怕再沉重,一旦有柳暗花明的一刻,都会觉得满心欢喜。我们都是这个世间的行路人,孤独的行路人,但因为有亲情存在,便觉温暖。

这两年读完了作者的三本书,但从来不知道作者长什么样,今天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竟然看到长得如此有魅力的他。他的小说也许都和自己的经历有关,年幼时跟随父母定居美国,阿富汗成了他梦里的故乡,不管阿富汗遭受了怎样的重创,我相信,在他心里,阿富汗都是最美的国度。

最后,致敬卡勒德·胡赛尼,谢谢他写出了如此触动人心的作品,每次读完他的小说,我都不能很快去看另一本书,因为只是读完了他写的故事,而故事之外需要我们思考的东西却很多很多。在读整本小说的过程中我都没有流泪,但我确信,那些文字和某些情节确实让我的内心受到震颤。再次感谢作者。

第五篇:《群山回唱》读后感

我们也许都曾经孤身一人迷失在连绵的群山之中,但只要我们呐喊出声,群山间的回音会回应我们,连绵不绝。它们会填平我们的不安与忧惧,指引我们找到回家的路。我们不会孤单,我们不再孤单。

失落是群山回唱重要的主题,无论是记忆、真诚还是爱,在这个巨大的命题之下都被贴上了悲悯的标签。《群山回唱》由一个极富悲剧色彩的童话故事开篇,残忍与仁慈只是一体两面。父亲讲述的这个故事既决定了阿卜杜拉和妹妹帕丽不可逆转的离别,也决定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生轨道只能等到年华老去才能得以相遇的造化。命运与贫穷错杂交织而铸成的悲剧,像“异形”中怪物产下的邪恶之卵一般,深埋在阿富汗每一寸土地之下,分分秒秒都可能破土而生。

弥漫的文化乡愁是早期胡塞尼作品里最常见的情感,一草一木的描写间蕴藏着的正是他对故乡最纯正的思念。而对于风格日渐成熟的胡塞尼来说,他选择将视线收拢,由大时代悲剧逐渐转换到了移民者本身的飘零不安上。

与《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中所描绘的战争悲剧不同,《群山回唱》试图阐述的是背井离乡的移民者的心理缺失。他笔下刻画的人物再不是与命运抗争的普通百姓,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着战争给深处国家之外的子民带来的另一层面的苦难。移民作家的精神迷茫与困顿往往源自双重文化的抉择,无论是在故乡还是移民国,他们都找不到自己的归宿。《群山回唱》中的主角大多是逃离故乡的阿富汗人,他们一方面努力融入异国生活,一方面又不得不在怅然间寻求自己的定位。作为移民者的他们被传统的美国人当做认识阿富汗的窗口,但阿富汗对于他们却恰恰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无论是瓦赫达提太太的全盘否定,还是阿卜杜拉的畏缩退守,阿富汗成为每个人都不能逾越的心灵枷锁,彷徨毋庸置疑地在每一代阿富汗移民者心中烫下了烙痕。

《群山回唱》中胡塞尼的乡愁再也不是一遍遍地白描童年的回忆和复刻成长中的失去,取而代之的是延展移民者们内心深处真正的漂泊苦楚。这是移民作家们普遍难以超越的窠臼,是流落异国所带来的切肤之痛。在早年的作品中胡塞尼一直回避着这种漂泊不安的宿命,他避之转去写童年、友谊和战争,试图借此为自己的乡愁寻找得以安身立命的沃土,寄托他那无处安放的回忆。胡塞尼之前的作品,一直试图还原阿富汗人民真实的日常生活,但那对作者来说却如同重掀旧创,每次的刺痛都可以让他哽咽让他窒息。对于移民作家的写作,哈金曾提出过一个耐人寻味的观点,即“家(祖国)意味着到达,而不是回归。” 借由《群山回唱》,作家不用沉溺于记忆,他与现实之间达成了和解,完成了真正对自我的剖析,也因此这部新作,少了前作动人心魄的人性关怀,却多了几分移民者的彷徨不安,是卡勒德·胡塞尼更成熟作品的阐述。

更值得一提的是,《群山回唱》在塑造的几位异国漂泊者中,还将视线拉回,塑造了一个官家子弟的角色。这可以被看作是胡塞尼对阿富汗暴力统治阶级的消极抗议。这个少年懵懂无知,却已经渐渐明了父亲权利下的罪恶与血腥,他恐惧不安,却终将臣服于铁血政权之下。胡塞尼将这个故事包涵在《群山回唱》中,如绵里藏针刺痛着每一个期待着阿富汗光明的读者。

“以前他会蜷缩在父亲粗大的臂弯里,幸福地睡去。如今这已变得难以置信。可他会学着再次爱上他„„当他转过身,走回家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将是宽慰。”

卡勒德·胡塞尼这样写道,现实最终还是抹杀了孩子眼中那最后一丝纯真,世界翻起新的篇章,阿富汗的世界依旧荒凉。

喜欢群山回唱这个名字。

在山与山之间、沙漠和荒原之上,什么秘密在风沙中轻轻呢喃继而被带走,最后在夕阳泛着橘色的光辉中隐退,直到在那广袤的黑色夜空中渐渐消失直到再也不见。

Part1

那些生命中无法言说的痛

帕尔瓦娜在沙漠中一转身,背后是荒原上那个瘦弱、满眼绝望的姐姐。她将带着姐姐的成全和对萨布尔很多年的爱步入婚姻的殿堂,从此也将带着再也无法放下的罪恶与愧疚继续活下去。那群山之间的回响更像姐姐的哭号,在梦中回响,在每一个未来中刺痛自己。胡塞尼就是如此赤裸裸的揭露人性深处那隐藏的阴暗。

妹妹从小就活在姐姐的阴影下,姐姐永远是那个被赞美被给予爱和阳光的,而妹妹只能长久的仰望着姐姐的光辉几近枯萎的活着。残酷之处在于姐妹俩同时爱上了一个男人。就在姐姐即将和心爱的男子步入婚姻之时,一场突入其拉的灾难降临在姐姐身上。妹妹目睹了灾难,并且在灾难发生前的那一秒,“帕尔瓦娜看到自己的手在移动。。。这两只手所做的,倒也不算真的推了一把,可是在马苏玛德背和帕尔瓦娜指端的肉之间,确实发生了接触,瞬间产生了难以觉察的推力”。

从此,姐妹俩就注定了被绑在了一起。妹妹充满绝望的每天照顾着姐姐,没有婚姻,没有未来,只有每日的端屎擦尿做饭烧柴。谁也没有嫁给那个男子,姐妹俩共同目睹他结婚、生子,直到丧妻。于是姐姐为了成全妹妹,求她将自己丢弃在沙漠之中群山之间。她放弃了那苟延残喘的生命,把自己的呼吸连同那落日之后再也看不到的明天的朝阳,一起交到了妹妹手中。妹妹离开后听着姐姐那若有似无的呜咽声和群山之间的风声,离开了那片沙漠,走向了太阳升起的地方,和自己爱慕已久的经历了丧妻之痛的男子理所当然的结婚、生子、日复一日。。

Part2

那一段终于被放下的记忆

全书的主线是一对兄妹被迫经历了童年分离。被忘却的记忆到底有多重,胡塞尼选择了这个看似难以捉摸又最能引起共鸣的课题,只不过,他尝试的是亲情。本文的开头是一个父亲睡前为女儿讲的故事:穷苦的男子被魔王夺去了爱子,千辛万苦到了魔王宫殿发现爱子被很好地照顾和教育了。他无奈的选择了离开。离开时,魔王给了他可以忘记的药物。

“要说抹去了这些记忆,那可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啊。”

许多人说胡塞尼像一名医生。他捉住大众的心,给他一剂痛苦的针,而后又连哄带骗的说,马上就不疼了啊。事实却是,那种痛却延续了好久仍能被人记起。因为父亲的故事远比现实残酷。

讲故事的父亲,正在带着女儿和儿子前往喀布尔,把女儿送给大户人家做养女。儿子阿卜杜拉对被自己一手带大的妹妹帕丽的离开难以接受,收到了深深的伤害。伤害有多深呢?三流的小说家和一流的小说家的区别就在于,痛而不言。胡塞尼就此停笔了。就像最高级的化妆师能给你无妆的境界一样。看惯了太多煽情戏码和充斥做作浮夸笔调的书籍,忽然间看到这样的写法,不禁感叹,大师果然厉害。失去妹妹的阿卜杜拉究竟有多痛,谁也不知道了。胡塞尼用了插叙的手法接着继续讲述了其他的故事其他的人。没错,就在观众等着看一场撕心裂肺狼哭鬼嚎哭天抢地之时,这个故事停止了。一直到了书的结尾处,两人才同时出场。白发苍苍失去记忆的阿卜杜拉和同样年迈的帕丽,互不相认的站在生命的尾巴上遥望彼此,带着遥远的记忆中那残存的影像,体会最初彼此那撕心裂肺不为人知的疼痛。

好的故事一定要有灵魂,就像诗歌里必需有意象。意象是融合作者感情的物象,比如那句经典的江枫渔火对愁眠。普通的物品,一旦融合了作者的感情,也能变成鲜活的血液,赋予文字生命和灵魂。阿卜杜拉和帕丽的故事里,羽毛就是灵魂。一开始不明白为何胡塞尼选择这么普通这么渺小的东西去给故事赋予灵魂。直到第二章的结尾,失去妹妹的阿卜杜拉仿佛失去了生命,准备离开沙德巴格前往美国。

“如果有一天,他在旷野中跋涉太久,被绝望俘获,那么他将止于半途,就此瞑目。”

“他将想象着羽毛从飞鸟身上松脱,在云中,在人间千尺之上,在暴烈的气流中劲舞,激旋,被怒号的狂风裹挟,推送,飞越千里荒漠,百座高山,战胜一切险阻,最后万无一失,飘落于巨石脚下,并必将被妹妹发现。他流连于这样的想象,他带来的不只初时的惊喜,还有继之而生的希望。”

这一段的描写非常精彩,胡塞尼在这里也给出了羽毛的诠释:羽毛是送给妹妹的礼物,其实也是阿卜杜拉的象征。这对失散了半个多世纪的兄妹,如果能够变成鸿毛是不是能够飘落在彼此身边?在群山之间历尽千辛万苦是不是能够万无一失的来到妹妹身边?这位美籍阿富汗作家,一直在写家乡的点点滴滴来告慰自己的思乡情。那飘飞的鸿毛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牵动着无数读者的神经,一起飘到了那一片沙漠、荒野、群山。

想起了吉米的漫画《蓝石头》。这部漫画至今仍是我最感动的作品之一。被开采者一分为二的蓝石头,为了找到丢失的另一半,那一半走过了很多很多的路,被运往很多地方,被做成很多的物品,受伤害受破坏,但是它一直在寻找。。最后直到有一天粉身碎骨成为细的不能再细的沙粒,被微风卷起飞扬,终于飘落到了那丢失的一半那里。

徐志摩说过,飞扬,飞扬,飞扬,那里有我的方向。

胡塞尼笔下阿富汗的人民,他们渺小、贫穷、苦难,轻似鸿毛。但是他却是用这些平凡缔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从《追风筝的人》到《灿烂千阳》再到《群山回唱》。最终还是那些平凡却真挚的东西能够打动人。因为我们很多人,就是这样平凡的生命体,被世间的亲情、爱情、友情、疾病、死亡、痛苦、快乐、失去、得到牵扯着、存在着、寻找着自我。

关于被放下的记忆。胡塞尼用羽毛给予我们最好的回答。

世间最重的感情莫过于此,你拼命想要按压却无济于事。它们就像群起而飞的羽毛,散乱着漂浮着侵吞着弥漫着你。疯狂的想要停止却发现它们比想象中更为猖狂,它们张牙舞爪的样子似乎就像在嘲笑你的渺小你的不济。有一天,终于累了,真的累了。累到任它飘飞也不会想要去占为己有了。这个时候,它们静静的悬浮了,就在你的周围。随着呼吸的节拍张弛而起,轻轻抖动。一些稍微重的将头贴近了大地,就像浪花亲吻了大海,像要永远睡去那样。一些轻的,就还那样,伺伏在那里,长久的看着你,回应着你的心事。等待着某一天继续挑战。

最深的记忆就是这样,轻薄如羽毛,却又重的难以承受。直到被时间长久的洗礼,最终只剩下轻轻一羽,模糊的留在记忆里,宛如梦的末梢,你似曾相识,亲身经历,却再也难以提起。

就像本书开头,父亲讲述魔王的故事中,“要说抹去了这些记忆,那可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啊。”

Part3.那些因缺失的责任而造成的难以弥补的伤害

沿着主线,几十年后,孤身一人的纳比死后留下一封信。交给自己的宅子的租客——此时在阿富汗支援的整形外科医生马库斯,倾吐了藏了一辈子的秘密:当年在大户人家做司机时,为了讨好自己深爱的女主人,把自己妹妹的继女帕丽送给了女主人。这才导致了这对兄妹的生离死别。而女主人因为男主人得了中风,扔下了丈夫带着养女帕丽从喀布尔远走欧洲。纳比一生未婚,终生在喀布尔的大宅子里照顾男主人直至他去世。

胡塞尼的书一直在呼唤亲情、强调责任,每本书都有各式各样关于责任的探讨。《群山回唱》就是一部把许多有关责任的故事穿在一起的书。里面的好多人物,因为逃避责任而背上沉重的生命枷锁,也因为承担责任而得到心灵的真正满足。

纳比在男主人中风、女主人离开喀布尔后,承担起了照顾男主人的责任。他一辈子都陪在了那个曾经高高在上、固执冷血而今不能自理毫无尊严的男主人身边。他这样做,也许是出于对自己内心的拷问和谴责。因为当年,他的大妹妹马苏玛出了意外之后,他为了逃避责任离开了村庄去往喀布尔寻觅前途,从此把马苏玛留给了更小的妹妹帕尔瓦纳。

帕尔瓦纳为了照顾瘫痪的姐姐,勤俭操劳,日复一日。没有成家,没有孩子。终于在姐姐一在的央求下,她们二人终于达成,姐姐求妹妹将自己弃置荒野,然后成家过日子。帕尔瓦娜真的这样做了,放弃了手足。从此她也将永远承受良心和思念的双重折磨。

这本书里提到过两个美丽、有才华的女人。她们是造物者的垂爱,拥有平凡女人难以企及美貌和才华,但是她们却都做出了不负责任的事情。一辈子追逐着爱,却永远长久的被爱放逐在千里之外。一个是帕丽的养母妮拉。她美丽娇艳,出身名门,同时是一名诗人和作家。她丢下喀布尔病重的丈夫远走巴黎,流连于各种男人短暂的怀抱。她口口声声说爱养女帕丽,却始终对她付不起当母亲的责任。女儿对她来说就像一个累赘,而不是一种爱的延续和寄托。终于在得知自己的女儿跟自己以前的情人在一起后,她彻底崩溃了,道出了实情“我在你身上看不到我,我不知道你是谁”。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妮拉最终选择了自杀。这也是帕丽最难以理解的,为人父母怎么可以放弃自己的孩子。

另一个是马库斯母亲的好友,来自小地方却美丽迷人野心勃勃的玛达丽娜。玛达丽娜在自己的女儿被狗大面积咬伤面部之后始终感到羞耻,于是把可怜的萨莉亚留给了自己的好友——马库斯的母亲蒂娜,从此去大城市追逐事业、金钱、地位,再也没有回来。马库斯的母亲对于萨莉亚不仅没有感到耻辱,反而从心里深处尊敬她、鼓励她、接纳了她。马库斯对于这个丑陋不堪的不速之客始终存在着排斥感和不接纳。在他们渐渐长大之后,马库斯为了追逐梦想远离了家乡,去了阿富汗做了志愿工作者。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中,马库斯奉献了自己,但也逃避了责任。常年在外,母亲早已同萨莉亚情同母女,相依相靠。他曾经恨萨莉亚的母亲把她不负责任的丢弃在了自己家,可是几十年以后,当他回到自己的家乡,面对日渐疏远的亲情,他想到自己何尝不是和萨莉亚的母亲一样的残忍和不负责任。"我对玛达丽娜做出了过于苛刻的判断,她其实和我没有什么不同。难道我们不是都曾经渴望着逃离,改头换面,重塑新生吗?到了最后,难道我们不是都砍断了拴住我们的锚链,让自己得到解脱吗?”看到萨莉亚和母亲的亲密无间,以及母亲的那句,最不想成为马库斯的负担,让他心里充满了愧疚以及无奈。对于马库斯而言,他得到了理想的满足,生命价值的体现,可是又何尝没有缺失?那是一种难以名状的疼痛和缺失,跟责任有关。萨莉亚的生母玛达丽娜在看似辉煌成就的一生终结时,没有伴侣没有子嗣,那又是多么孤凉的晚景。

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两人的做法是比较一致的。妮拉最终以自杀的方式离开养女,而玛达丽娜是直接的抛弃。她们的女儿们,帕丽和萨丽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却也教会了她们如何去珍惜爱、付出爱。帕丽选择把自己的爱全部给了孩子,萨丽娅选择无怨无悔全心全意地赡养亲生儿子不在身边的养母。

纵观二人一生,妮拉做诗人、作家、开书店,玛达丽娜当演员、创办剧团、进军时尚界和文艺圈,但是作者却借马库斯之眼给出了这样的总结“她过的是一种动荡无偿的生活,岁月维艰,厄运连连,动不动就崩溃,感到懊悔,还有一连串昏头胀脑、不顾一切的桃色事件”。

也许在常人看来是光鲜亮丽值得仰慕的精彩人生,作者却做出了这样的审视和评价。截然相反与那个照顾中风男主人终身未婚直至终老的纳比。纳比在男主人最后的日子里还有这样的感觉“我已经拥有了人们在婚姻中追求的东西。拥有了舒适、伴侣,一集一个随时能接纳我、爱我,需要我的家。或者是那个和被好友抛弃的女儿相依为命的蒂娜,蒂娜对常年不在身边的儿子说,“你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工作,马库斯。我不想把你压垮。你做的是好事。”

Part4

那比烟花还要寂寞的一生

妮拉是一个不平凡的女子,有着惊人的才华,犀利的眼神,最重要的,让很多男人为之疯狂的美貌。这样的女子,她的存在就是一首翻不厌的画集,信手翻开即是让人注目流连的风景。比如那个时尚界叱咤风云的Coco Chanel,直到今天世界上无数的女人还在为她不可被复制的品味疯狂着。电影中她的双眼永远是含情的,美丽的脸庞高傲而冷漠,只在眉间偶尔流露出一丝伤感透露内心那难以平复的伤痕。

妮拉多像一个人,美国著名作家《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菲茨杰拉德的妻子泽尔达。年轻英俊的菲茨杰拉德因一部《天堂这边》而一夜成名,名利财富瞬间而至,还娶到美艳无双被称为亚拉巴马之花的泽尔达。泽尔达对文字有天生的灵感,菲茨杰拉德欣赏她的才能,鼓励她写作。然后说服她用他的名字发表短篇小说,因为这样报酬更高。他开始在小说里大段大段抄袭她的日记和信件。他们从夜夜笙歌纵酒狂欢到名存实亡互相折磨,菲茨杰拉德酗酒,泽尔达得了精神分裂靠苦练芭蕾度日。最终,44岁的菲兹杰拉德死于酗酒引起的心脏病突发,生前破产,葬礼寒酸简陋。7年后泽尔达所在的精神病院失火,珊尔达困在顶楼,被活活烧死,年仅47岁。

这样的女人,她们的一生是绚丽的,也是红颜薄命的。她盛开的格外娇艳美丽,却如同烟花,最终还是异常落寞的消散了。在对妮拉的刻画上,胡塞尼选了访谈录。这样的形式,恰好将妮拉的定位烘托出来。就像让林妹妹去葬花一样。葬花和林妹妹相得益彰的凸显着彼此。普通人你去葬了也会被骂装13,而曹雪芹就选择了绛珠仙草转世的林妹妹荷锄轻迈小莲歩,眼角落红一滴砂的唱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访谈录的加入让整部作品更有魅力。曹雪芹写红楼梦,用了诗、诔文、药方、酒令、歌赋等各种丰富的文体,这样才让这部作品有了永不退色的价值。

妮拉一生在追求爱,却又在逃避近在身边的责任。她以结婚的方式离开了爱他的父亲,哪怕那是一段无爱的婚姻。而丈夫中风后她又离开了丈夫。她对养女帕丽的教育是敷衍的冷漠的,甚至是不尊重的。她在访谈时,说道,女儿是对她的惩罚。她没有付出,却把孩子当做了累赘。最终她选择自杀来永远的离开养女帕丽,因为帕丽和自己曾经的情人在一起了。女儿始终畏惧着她,仰望着她,又羡慕和嫉妒着她,心疼挂念着她,却也惩罚了她。

Part5.那简单平淡却平静幸福的生活琐碎

其实整部作品中,主线中那对经历年幼时分离的兄妹,阿卜杜拉和帕丽,也许是最幸福的两个人。

帕丽在养母妮拉自杀后和养母的情人分了手,步入了一段平淡却安稳的人生。在巴黎的一所大学做了数学教授,儿女双全。而阿卜杜拉一心想要寻找帕丽,却在远离帕丽的美国开了一家烤肉馆。生活辛苦,却也幸福。他为了怀念妹妹,给自己的女儿也起了帕丽的名字。给女儿讲童年讲妹妹,唱他们曾经唱过的歌曲。胡塞尼用了相当的笔墨来描述帕丽和阿卜杜拉的日常生活。他们的孩子,他们的衰老,他们的疾病。这些内容为全篇讨论的抛弃、背叛、分离的悲伤基调注入了更全面的色彩。也告诫了我们这样的道理,只要心存爱,勇于爱,承担责任,即便是平淡的生活也能给心灵永久的安慰。

好在那对不幸的兄妹,获得了平静满足的一生。尽管在他们终于白发苍苍濒于腐朽之时,终于见到了彼此。哪怕哥哥已经糊涂到完全不认识妹妹,哪怕拿出当年哥哥最后送妹妹的羽毛,帕丽也想不起来代表什么。

他们终于还是找到了彼此,并且再也难以把这份亲情分开。

小说以一位父亲为儿女讲述的童话故事开头。从一个裹头巾留大长胡子的男人口中流淌出的魔王、精灵和勇敢父亲的故事,满满都是爱。千万别否认一位父亲对孩子的爱,即使他爱得很糟糕,那也是命运的安排。就是那个满嘴说爱的父亲将女儿卖到一个喀布尔的富人家庭里,从此帕丽走上了另外一条人生轨迹。而哥哥阿卜杜拉怀着对妹妹一生不变的想念远走他乡。直到垂老时,他们见面却不相识。在富人家做厨师兼司机的舅舅纳比也有着不为人知的苦楚。

胡塞尼以帕丽一家三代人的悲欢离合为线索,展开了一幅跨越时空的巨幅拼图。每个人物都是一片碎片,要亲自填补到属于自己的空缺里才会形成生命的完整。那些迷离在记忆里的情节,从别人的嘴里还原你看不见的另一面。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在地域、战争、生死、别离、承诺与谎言里穿行,最终盘扣在一起。生活就是一个闭合的圆圈,人生在世便是相逢。

柴静说,真实是很丰富的,需要有强大的能力才能看到。光从恶中看到真实是很单一的,人能从洁白里拷打出罪恶的,也能从罪恶中拷打出洁白。用“很丰富”来形容这部小说恰如其分。一个细节,你会读到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点,这是小说结构带来的喜悦。胡塞尼在用克制的情绪书写,他试图还原生活的真实。为什么妹妹要无怨无悔地听命于姐姐?为什么一个男人要用刀去砍一个女孩的头?为什么一个父亲会允许自己的狗咬掉女儿的半边脸?为什么我们对于“每平方英里都有一千个悲剧”要无动于衷?

胡塞尼在书中引用一首十三世纪诗人鲁米的诗:走出对与错的观念,在一片田野,我将与你在那儿相会。生活没有对错,你无法将它红牌罚下。和解,是在心里留一个位置,你容得下生活,生活就容得下你。《群山回唱》 是部让人读到骨骼生疼,却还无法呐喊的小说。生活,在激起你反抗的同时,也用接受降服了你,就像孙悟空与如来佛的较量。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遭遇何种境遇,想想故乡的风筝、千阳,还有群山,它们在为你歌唱。不管你过得美不美,生活都美。

依稀记得,初次读《追风筝的人》时的那份疼与感动,《灿烂千阳》时的那份无奈与感慨,现在,卡勒德胡塞尼携《群山回唱》再次归来,继续用自己动人心魂的文字力量,将喀布尔这个争端之中的历史名城,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现在世人面前。

开篇便是魔王巨人的童话故事,充满隐喻,引人入胜,不知不觉间又被卡勒德胡塞尼抓住了心思,一页页继续,根本停不下来。

穷尽一生只为养家的父亲萨布尔,挣扎于贫穷,最终选择放弃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帕丽,为了其过上更好的生活,也为了整整一家人,将帕丽交予后妻帕尔瓦娜的哥哥纳比手中,纳比为了讨雇主家迷人美丽的女主人妮拉瓦赫达提的欢心,用痛心与哥哥阿卜杜拉分离的帕丽,弥补了雇主家庭的不快,殊不知,他才是不快的始作俑者,男主人苏莱曼对他一直报以特别的情愫,帕丽的到来,让这个家庭其乐融融的,然后好景不长,苏莱曼得病中风„„„„

那一年,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发生了转变,故事朝向一个不可预知的方向走去。

一个个偶然,一个个必然,交织构造,注定的事,即便重来也是一样。

注定,帕丽会离开深爱她的哥哥,去过更好的生活,注定,萨布尔会因为养家而死去,注定那一天纳什的到来,扰乱了苏莱曼的心绪„„

生活总是带有传奇色彩的,每个人人物看似毫无关联的自述,暗中都与彼此有或近或远的关系,不如说,喀布尔总是带有传奇色彩的,爱恨情仇交织于此,它充满阴影和历史,时代变迁,它充满了每个人的回忆,有痛有悲,有欢有喜,它便是茫茫群山,山中的人们寻寻觅觅,只为一声呐喊之中,得到那似真似幻的爱的回唱。

这些鲜活的人物在卡勒德胡塞尼笔下跃动着,牵动着你我的心,冥冥之中,似乎可以听到那些爱的回唱,远远近近,源于内心。

群山之间总是有无形的力量,牵动着,撕扯着,你看到人性的恶,看到人性的善,看到那些人们的内心挣扎,看到他们被隐藏的过去,看到他们的付出与牺牲,人间百态,均汇于此,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却也单单用“爱“这个字可以囊括全部。

令我难以忘怀的是苏莱曼在中风后的一段表白,他说“我一遇见你,就知道我们不是同类,你和我,所以我想要的是一件不可能得到的东西。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在早上一起散步,开车出门,我不会说有了这些就满足了,可这总要好过不能和你在一起。我学会了在你身边苟且度日。”

“我需要告诉你,哪怕就这一次,告诉你我一直爱着你,爱了很长很长时间,纳比,请不要生气。“

我知道一定有这样一种感情,用冷漠和孤独伪装自己,心中却热烈的爱着他,苏莱曼在群山之中,甚至不奢望得到回声,他只是默默的看着同样在等待回声的纳比,用心去感受他,用爱去萦绕他,在追逐他人情感的过程中,慢慢变得知足。

故事的最后,帕丽在巴黎收获了爱情,收获了闺蜜,收获了家庭,喀布尔历经变迁,她故地重游,找寻失散多年的哥哥„„

得失之间,便是群山,爱意满满,回唱不止。

下载群山回唱读后感[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群山回唱读后感[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群山回唱读后感3篇(全文5篇)

    群山回唱读后感(一)我瞅见伤心的小仙女,待在纸树影子下。我知道伤心的小仙女,晚风把她吹走了。 ——题记一个个分隔重洋的家庭,一种种遭受坎坷的悲欢离合,一次次无私却不为人知的......

    读《群山回唱》有感(共5篇)

    读有感 最近闲来无事整理了下书柜,找到本旧书,说旧也不算旧,13年出版时买的,对此书印象颇深,当时抽着闲暇时间读了一遍,自以为感触颇多,却意犹未尽,总想着有空细细地品一次,然而两三......

    《群山绝响》读后感2000字

    《群山绝响》读后感2000字林雨《群山绝响》是由方英文作家创作的。《群山绝响》是描述关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楚子川里的纯洁快乐、农人的爽快泼辣和敏感忧伤。作家主要通过......

    群山之巅读后感1

    《群山之巅》读后感 34.2 董佳霖 在迟子建的小说中有鄂伦春人、北国的雪、月光和黑夜,有她擅长的温暖人心的风景描画,和底层人物间的相濡以沫,也有现实生活中社会事件的融入。......

    回唱青春旋律策划

    “回唱青春旋律”团日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回唱青春旋律 二、活动背景: 青春,让我们肆无忌惮,畅然释怀,体味风那样的自由,感受云那般的自在。作为青年的我们,当然我们也不能......

    “回龙精神”读后感

    “回龙精神”读后感 为充分发扬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当好优秀党员团员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我院多名优秀党团员到新乡辉县市上八里镇回龙村,实......

    《回来吧!父亲》读后感

    《回来吧!父亲》是读者上的一篇文章,摘自《拯救男孩》。文章说,现在男孩已经陷身危机,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当今社会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事实就是如此,其中以学业危机、心理危机......

    《回归真教育》读后感

    当我去选书的时候,我一眼看中了“回归真教育”这一本书,其实第一眼吸引我的就一个字“真”,什么是“真”教育,我的教育是“真”的吗,我究竟在做什么样的教育?心中不免有种种疑惑,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