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间辽阔的教室》读后感
大家好!感谢关注中和爱阅读,我是中和路小学的一名语教师王建华。一直以,我都很喜欢阅读,他给了我丰富的人生体验。从开学到现在,我一直都在拜读周春梅老师《一间辽阔的教室》。现将我的读后感《粗犷外表下要有细腻心思》与大家分享。
《一间辽阔的教室》我已经读了十几篇了,周春梅老师的随笔、故事是那样的自然,没有半点娇揉造作,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小事,但是就是这些小事让我们从中领悟到许多教育的真谛。
《雪花飞》中,周老师从一则短信写起,当我读到“老师,下雪了!”我的思绪飞到了去年冬天的第一场雪。间操时间,学生便叫我下去玩雪,我说你们先下,我随后就到。到操场,孩子们和我一起打雪仗,他们拿着雪球对我穷追不舍,一有机会便朝我扔上几个雪球。我只有四处乱窜,毫无还手的机会,非常狼狈。但我却乐在其中,沉醉其中。当我气喘吁吁的站立不动时,学生围拢过,仍然意犹未尽。我只好讨饶“老师投降,不打了,不打了”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交谈,脸上无不洋溢着快乐。一位女孩说的一句话让我至今难忘,她说:“老师,老师,知道我为什么追着打你吗?谁叫你布置那么多的作业呢?”这句话犹如当头一棒,我的那点快乐顿时荡然无存。孩子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我需要改变自己的管理方法,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不断学习,摒弃旧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是啊,童言无忌,但他们玩耍的快乐是一时的,而心灵的快乐却是永远的。我愿意像周老师一样给予孩子一生的快乐。
在那个雪天的故事虽然平淡,但是蕴藏着周老师的教育艺术。教育无处不在,我们不必拘泥与本,虽然是古代诗词鉴赏复习,但今天雨雪天气,周老师顺势带领学生一起整理了有关雪的诗词。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永远不会忘记那个雨雪霏霏的老师和那节。我认为这是灵活,也是周老师作为一名女教师的心思细腻。
相较于女教师,男教师给人的印象是比较粗线条,各项要求会相对松一些。意识到这个问题,每次接班以前,我都会和其他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女同事一起商量班级工作的细化操作方法。比如,上学期接手1班后,卫生工作是我每天操心的重点之一。每一个小组值日的第一天,我都会和学生一起打扫教室,指导学生用什么样的布擦黑板,横着擦还是竖着擦,先用湿布擦拭,后用干布擦,擦到什么程度可以称为合格的值日生。这个过程,既能培养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力,同时,能够以身作则,让学生看到,在老师粗犷的外表下有一颗细腻的心。
除了常规生活,对每一名学生的观察与关心也很重要。有一天,间教室巡查,发现我们班一个性格很开朗的女孩,在班里一个人默默地坐着发呆,我从她的眼神中看出了悲伤。于是我问她:“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吗?能不能和老师说一说?”她看了看我,含泪说,自己的好友因骨折出院在家休养了。我说:“老师能够理解你的心情,曾经也有要好的朋友因为身体原因而离开我。但是现在你的朋友在医院,她自己肯定也很难受。她需要的是你的关心和灿烂的笑容,你要是能替她分忧,帮助她乐观起,是不是更好一些?”女孩听完我的话,点了点头,说:“老师,我放学后就去她家看她,给她补。”第二天,这个女孩又恢复了往日开朗的神情。下午活动时间,她特意找我说,昨天和好朋友聊天很开心,她的朋友也不是那么难受了。类似的小事,其实经常在班级里发生。
作为男性班主任,我意识到性别可能带的工作上的弊端,但只要意识到这个问题,擦亮自己的双眼,打开自己的双耳,用心去感受每一名学生的情绪,男教师也能粗中有细,成为一个细心的班主任。
我们身边不缺乏小事,但是只要我们能将这些事记录下,写出自己的想法,记录我们的心路历程,相信我们会变成下一个“周春梅”!
第二篇:《一间辽阔的教室》读后感
读《一间辽阔的教室》有感
2017年立春,拜读了南师附中周春梅老师所著《一间辽阔的教室》一书。这是周老师的一部教育随笔集,内容多是在教学中所引发的点滴思考以及对语文、对教育、对阅读的感悟。周老师有着女性教师禀赋的细腻母爱,高屋建瓴的思考视角,宽广的阅读视野,以及一个教育者的灵敏之心。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记录着每一次教育中的感悟,储存着学生带给她的温暖记忆。
(一)教育是点燃、是唤醒
课堂之外是一个辽阔的世界,一个个小世界连接着的,是一个大世界的辽阔与自由。人之丰富,世界之丰富,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长久的历练才会发现。一味的知识灌输,统一思想的标准化模式,只会让孩子丧失了自主思考与发现的能力,他们就像甘愿囚禁其中的苦学僧,原本可以展翅高飞的大雁何以成为了井底之蛙?
教师是学生人生故事中的一节,他们的故事是丰富的、具有无限可能的,而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点燃的火把,唤醒灵性的引路人。“佛曰爱如一炬,万火引之,其火如故。”点燃学生,也点燃了自己,每当看到学生的眼睛如星星一般明亮起来,教师也就会感到自己的生命也被点燃了。用智慧传递知识,用爱持续地传递美好和温暖。善与爱,正如一束火苗,传到远方,传到未来。在少年时代打下明亮的底色,那么他们成年后的人生也将是精神明亮的!
给孩子一只倾听的耳朵,以色列作家奥兹的自传体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中有一位杰尔达老师,她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她不是像一位心地善良的阿姨,出于怜悯之情,疲倦地把一只经验丰富的耳朵借给一个突然向她劈头盖脸倾诉的孩子,而是全神贯注地听他讲话,仿佛正在从他这里听到令她惬意好奇的事情。爱是伪装不来的。少年们很容易就判断出一位教师的学识水平和为人处世的特点,并以此确定自己该以怎样的姿态来应对这位老师。周老师所教的是高中生,而小孩子的心是透明澄净的,他们感受得到老师的真诚亦或敷衍,只有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那份真挚时,他们才会放下层层“盔甲”,用真诚面对老师,面对学习。只有饱含爱的唤醒,才是动人的、有意义的。
“教师的胸襟有多大,学生的天地就有多大。”我们得继续做那个持续传递爱与美好的使者,用教师的智慧和经历,让孩子懂得天地的广阔,宇宙的辽阔,生命的求索。
(二)语文之美照亮童年的梦
周老师虽不擅长“拉家常”,却用独特的人格魅力,带领学生们营造了一个美丽的文学世界。抄写诗作,浸润在诗歌里,强调原典阅读,角色扮演,以诗注诗,文学创作„„小小的文学社俨然一副文人墨客品鉴创作的诗社模样。借助学生的随笔,打开了周老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闸门,孩子们在随笔中流露出来的真性情,也让周老师读到学生柔软深沉的内心。师生之间这些往来的文字,让周春梅老师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这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巨大财富。非功利的热爱文学、珍爱诗,就是珍爱理想和未来。“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师所做的,莫过于能够带领学生多多阅读、引发思考、激发想象。读书是最好的修行。让语文之美照亮童年的梦,教会学生阅读的能力,成年之后,他们将进入更自由、更辽阔的阅读天地和生命空间。
小学的孩子正值美好的童年时期,他们拥有那么多五彩斑斓的梦。红色的蛇在飞翔,蓝色的老虎在奔跑„„作为小学教师的我,怎么可以用应试教育的枷锁让他们从小渐渐失去想象的翅膀,给七彩童年染上一丝丝灰色呢?从中学到小学的职业转换,我更加意识到,小学时期产生的热爱甚至会影响整个人生的审美与情趣,只有那些从童年中孕育出的生命热力,才是为人生最好的奠基。而我想做的,就是竭尽所能,用语文给孩子带来一些亮丽的梦,种下一颗颗文学的种子。我会带孩子读诗、品文、诵经典、聊文化、谈生活、赏艺术,用真实的体验,努力保护孩子的童趣、诗性与想象力。也许看似和考试无关,但却关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关乎修养,关乎未来。给童年留一点做梦的空间,就像“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我的梦,而孩子们应有更加绚烂多姿的梦。
(三)“人”高于一切
现代的教育充斥着太多的功利性,学生的生活里充满了速成,甚至孩子也变成了“速成”的。可是,这是教育应该做的事情吗?应试教育是如何把一个纯真好奇的儿童,变成了“闭目塞听”的“塑料儿童”?如何把辽阔天地压缩成了纸上苍白而扁平的世界?我们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忘记了“教育是慢的艺术”,“人”高于一切。
课程,是学生认识世界、走向社会的一段旅程。在不同的阶段,其价值有很大的不同。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其价值就是让学生在进入知识的细枝末节之前,能够对他所置身的世界有一个框架性的理解和探索。这样当他置身于自己的专业时,能够知道自己所学习的,不过是一个巨大有机体里面的一个毛细血管。出于这样的思考,教师就不会让孩子整天局限于习题的演练上,而是努力呵护孩子的好奇心,不断激发其学习的潜能,让其拥有拥抱世界的本能。一所理想的学校,是能让孩子们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学校和教师不会将那些狭隘的竞争观念和残酷的斗争意识灌输给孩子,不会让过度的关注与期望,如丝一般缠绕着孩子,构成一个幽闭的空间,让孩子喘不过气来。学校会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周老师不仅不局限于自己所教学科那般狭隘,而是能够用广阔的视野思考当今教育现状。不必做民国教育的凡是派,不要让“奥数”“奥语”占满了孩子的童年,不要让考试成为每次惊醒的噩梦。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本性成长吧!
想要在教育事业上成名,或就是坚持走出自己的教育之路,需要的不仅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还需要能创造、会引领,让师生都在潜移默化中得以熏陶,成为更好的自己。师德用爱去塑造,业务能力用辛勤努力去提升,而能创造、会引领需要的则是用教师的一颗灵性的心,去阅读、去思考、去实践、去总结。教育本就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教师如何更好地涅槃自己、渡化学生,大概就是终其一生的追寻吧!
第三篇:读《一间辽阔的教室》有感
读《一间辽阔的教室》有感
五年级组 南堡实验中学
暑假里,我读了南师附中周春梅老师所著《一间辽阔的教室》一书。这是周老师的一部教育随笔集,内容多是在教学中所引发的点滴思考以及对语文、对教育、对阅读的感悟。周老师有着女性教师禀赋的细腻母爱,高屋建瓴的思考视角,宽广的阅读视野,以及一个教育者的灵敏之心。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记录着每一次教育中的感悟,储存着学生带给她的温暖记忆。
周春梅老师善于反思。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这些话语都凸显出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因为学校有一重大活动,校园里突然多了一棵大树。周春梅老师关注到了这棵树给校园带来的变化,更关注到了学生对这棵树的态度。她看到,很多孩子行走在校园里,根本就不没关心这棵树为什么来到这里,对他们来说,生活和学习的背景是一棵树还是一栋楼并没有什么影响,四季的更替,只意味着衣服的增减;淅沥雨声,只提醒他们带上一把伞。他们的生活里充满了“速成”,甚至他们自己也是这样“速成”的。他们对凭空出现或消失的一切安之若素,何况只是一棵树?可是,这是教育应该做的事情吗?我们是如何让一个充满好奇的天真儿童,变成了“闭目塞听”的“塑料儿童”?如何把辽阔天地压缩成了纸上苍白而扁平的世界?
在课堂上,有很多看上去习以为常的细节,也常引起周老师的深思。比如说,学生在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时,教师就是总是过度中途干预,一会儿提醒学生要关注这个、一会儿提醒学生不要忘记了那个;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教师总是过度解读,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结果不仅没有缩短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反而让学生产生逆反,拉大了两者的距离。上了一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教师一个惯常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原本很活跃、话语很多的学生,一听到要总结,一下子就没有话要说了。教师是从教学设计、教学流程的完整性来考虑的,但却没有意识到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文本的理解并不相同,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统一思想”呢?
如何为孩子们的青少年时代打下明亮的底色,让他们成为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周春梅老师从语文教育的角度强调,要着力呵护他们在儿童时代的童趣、诗性和想象力。这些至为珍贵的品质极其脆弱,很容易被成人世界的条条框框,被所谓的“教育”所摧毁。但如果在青少年时期不能让孩子们保有这些,以后就永远也补不上了。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她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的思考,包括利用完整的、点滴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读诗、一起研读经典的作品。经常不断地给他们推荐书籍,或采纳学生推荐的书目,等等。这些事情看似和考试无关,但却关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关乎人的气质和修养。
想要在教育事业上成名,或就是坚持走出自己的教育之路,需要的不仅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还需要能创造、会引领,让师生都在潜移默化中得以熏陶,成为更好的自己。师德用爱去塑造,业务能力用辛勤努力去提升,而能创造、会引领需要的则是用教师的一颗灵性的心,去阅读、去思考、去实践、去总结。教育本就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教师如何更好地涅槃自己、渡化学生,大概就是终其一生的追寻吧!
第四篇:《一间辽阔的教室》读后感1000字
《一间辽阔的教室》读后感1000字
王建华老师
大家好!感谢关注中和爱阅读,我是中和路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王建华。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阅读,他给了我丰富的人生体验。从开学到现在,我一直都在拜读周春梅老师《一间辽阔的教室》。现将我的读后感《粗犷外表下要有细腻心思》与大家分享。
《一间辽阔的教室》我已经读了十几篇了,周春梅老师的随笔、故事是那样的自然,没有半点娇揉造作,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小事,但是就是这些小事让我们从中领悟到许多教育的真谛。
《雪花飞》中,周老师从一则短信写起,当我读到“老师,下雪了!”我的思绪飞到了去年冬天的第一场雪。课间操时间,学生便来叫我下去玩雪,我说你们先下,我随后就到。来到操场,孩子们和我一起打雪仗,他们拿着雪球对我穷追不舍,一有机会便朝我扔上几个雪球。我只有四处乱窜,毫无还手的机会,非常狼狈。但我却乐在其中,沉醉其中。当我气喘吁吁的站立不动时,学生围拢过来,仍然意犹未尽。我只好讨饶“老师投降,不打了,不打了”.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交谈,脸上无不洋溢着快乐。一位女孩说的一句话让我至今难忘,她说:“老师,老师,知道我为什么追着打你吗?谁叫你布置那么多的作业呢?”这句话犹如当头一棒,我的那点快乐顿时荡然无存。孩子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我需要改变自己的管理方法,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不断学习,摒弃旧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是啊,童言无忌,但他们玩耍的快乐是一时的,而心灵的快乐却是永远的。我愿意像周老师一样给予孩子一生的快乐。
在那个雪天的故事虽然平淡,但是蕴藏着周老师的教育艺术。教育无处不在,我们不必拘泥与课本,虽然是古代诗词鉴赏复习,但今天雨雪天气,周老师顺势带领学生一起整理了有关雪的诗词。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永远不会忘记那个雨雪霏霏的老师和那节课。我认为这是灵活,也是周老师作为一名女教师的心思细腻。
相较于女教师,男教师给人的印象是比较粗线条,各项要求会相对松一些。意识到这个问题,每次接班以前,我都会和其他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女同事一起商量班级工作的细化操作方法。比如,上学期接手1班后,卫生工作是我每天操心的重点之一。每一个小组值日的第一天,我都会和学生一起打扫教室,指导学生用什么样的布擦黑板,横着擦还是竖着擦,先用湿布擦拭,后用干布擦,擦到什么程度可以称为合格的值日生。这个过程,既能培养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力,同时,能够以身作则,让学生看到,在老师粗犷的外表下有一颗细腻的心。
除了常规生活,对每一名学生的观察与关心也很重要。有一天,课间教室巡查,发现我们班一个性格很开朗的女孩,在班里一个人默默地坐着发呆,我从她的眼神中看出了悲伤。于是我问她:“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吗?能不能和老师说一说?”她看了看我,含泪说,自己的好友因骨折出院在家休养了。我说:“老师能够理解你的心情,曾经也有要好的朋友因为身体原因而离开我。但是现在你的朋友在医院,()她自己肯定也很难受。她需要的是你的关心和灿烂的笑容,你要是能替她分忧,帮助她乐观起来,是不是更好一些?”女孩听完我的话,点了点头,说:“老师,我放学后就去她家看她,给她补课。”第二天,这个女孩又恢复了往日开朗的神情。下午活动时间,她特意来找我说,昨天和好朋友聊天很开心,她的朋友也不是那么难受了。类似的小事,其实经常在班级里发生。
作为男性班主任,我意识到性别可能带来的工作上的弊端,但只要意识到这个问题,擦亮自己的双眼,打开自己的双耳,用心去感受每一名学生的情绪,男教师也能粗中有细,成为一个细心的班主任。
我们身边不缺乏小事,但是只要我们能将这些事记录下来,写出自己的想法,记录我们的心路历程,相信我们会变成下一个“周春梅”!
第五篇:许燕读书体会《一间辽阔的教室》
《一间辽阔的教室》读书体会
巩义市北山口镇北山口小学 许 燕
读南京师大附中周春梅老师的《一间辽阔的教室》,让我立刻想到一些关键的词语陆续:对教育的赤子之心、悲悯情怀;心中装着学生、呵护学习热情;敬畏教育常识、尊重教育规律;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这些异常珍贵的教育品质,既厚实着个体的精神底色,也涵养着学校的校园文化。
周春梅老师特别真诚。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基石,也是学科教学的基础,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这份真诚时,他们自己就会逐渐剥离那些将自己包裹起来的层层防身“盔甲”,以坦然的心态来面对学习。真诚是伪装不来的。一个教师,在带一届学生的过程中,要和学生有多少的交流、要讲多少的话、做多少的事情啊,教师不可能始终将自己装在套子里,用另一个面孔来和学生沟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擅长“拉家常”似乎有点不合常理,但这就是事实,周老师自己并不刻意回避,而且会很坦诚地告诉大家。学生看到老师如此真诚,首先想到的我可以帮助老师做些什么,于是要想着自己来引出一些话题,让“拉家常”式的沟通和交流可以很自然地进行下去。你看,因为教师的真诚,促进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参与,不仅没有影响话题的进行,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认同。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薄弱之处,正是这些不同,凸显着教师的个性特征。
我自己就是一个不善于找话题、拉家常的人,因此看到周春梅老师在书中写到这一话题的时候立刻就有了共鸣。在面对一位不太熟悉的人时,我常常因为不知道该如何打开话匣子而感到苦恼,所以经常给人留下“话不多”、“难以接近”等印象。这应该与人的性格特征有关,很难改变,但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弥补。周春梅老师说:“年龄渐长,渐渐学会(也许是只好)接受自己的不足,也慢慢找到了自己和学生沟通的方式——文字。”借助学生的随笔等作业,她和学生之间的情感阀门被彻底的打开,她看到的是一个个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学生,学生也在其中看到了一个非常真实的教师。周春梅老师就像一盏灯,为孩子们照亮的前行的道路;孩子们在随笔中流露出来的真性情,也让周老师读到学生柔软深沉的内心,读到他们或活泼或沉静的外表之下的另一面。每周五的文学社活动,不少学生在这里一呆就是两三年,一些已经考上大学的学生,偶尔还会回来“蹭课”,这不仅体现出周老师的人格魅力以及她在学科领域的厚实功底,也体现着她对学生深切的理解和认识。而师生之间这些往来的文字,让周春梅老师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这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巨大财富。
周春梅老师善于反思。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这些话语都凸显出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因为学校有一重大活动,校园里突然多了一棵大树。周春梅老师关注到了这棵树给校园带来的变化,更关注到了学生对这棵树的态度。她看到,很多孩子行走在校园里,根本就不没关心这棵树为什么来到这里,对他们来说,生活和学习的背景是一棵树还是一栋楼并没有什么影响,四季的更替,只意味着衣服的增减;淅沥雨声,只提醒他们带上一把伞。他们的生活里充满了“速成”,甚至他们自己也是这样“速成”的。他们对凭空出现或消失的一切安之若素,何况只是一棵树?可是,这是教育应该做的事情吗?我们是如何让一个充满好奇的天真儿童,变成了“闭目塞听”的“塑料儿童”?如何把辽阔天地压缩成了纸上苍白而扁平的世界?
在课堂上,有很多看上去习以为常的细节,也常引起周老师的深思。比如说,学生在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时,教师就是总是过度中途干预,一会儿提醒学生要关注这个、一会儿提醒学生不要忘记了那个;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教师总是过度解读,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结果不仅没有缩短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反而让学生产生逆反,拉大了两者的距离。上了一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教师一个惯常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原本很活跃、话语很多的学生,一听到要总结,一下子就没有话要说了。教师是从教学设计、教学流程的完整性来考虑的,但却没有意识到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文本的理解并不相同,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统一思想”呢?
一所理想的学校,是能让孩子们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学校和教师不会将那些狭隘的竞争观念和残酷的斗争意识灌输给孩子,不会让过度的关注与期望,如丝一般缠绕着孩子,构成一个幽闭的空间,让孩子喘不过气来。学校会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课程,让他们自主选择、自己决定。学校会把学生至于学校生活以及整个教育体系的中心位置,以此为出发点来思考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愿景、教育治理和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和学校文化、教育评价等一系列事关教育品质的问题。
读着《一间辽阔的教室》,我仿佛有一种置身这辽阔教室之中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