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鞍桥抒情散文
夏日的午后,骄阳似火,热腾腾地炙烤着大地。房子里、屋檐下、大树下,仿佛找不到一片凉快的地方。母亲拉着架子车,五六岁的我和妹妹坐在上面,顶着那火辣的太阳,走在田间那条杂草丛生的小道上。
田野里安静得出奇,翻滚的麦浪里看不到几个人影。不一会儿,就到了地头,就是那个叫做“马鞍桥”的地方。
地名虽然叫“马鞍桥”,可那里压根儿没有桥的影子,当然也没有见到什么河流。村里人关于这个地名的说法很多,可都是些七零八落的野史,没有人能说的上真正的典故。
那年村里分给我们家的自留地,种着一片麦子,就在这个地名的范围内。
母亲把架子车放在地头,取下诸如锄头之类的农具,接着给我们俩撑开伞,拿出水壶放好,叮嘱我照顾好妹妹,别下来乱跑,然后她拿起那把长而轻盈的锄头,开始了田间的劳作。
田地的侧边,是个窄长的横沟,也就成了两个村落田地的自然分界线,那条横沟约莫两三米开外,深约三四米的样子,其间荒芜着,没有种任何的农作物。
母亲一边锄地,一边担心着我的安危,怕我从车子上掉下来,时不时回过头来,喊一声我的名字,生怕我睡着了,生怕比我小的妹妹从车子上摔下来。
我和妹妹坐在车厢里,说着些大人听起来幼稚可笑的话语。空气里好像感觉不到一丝风的影子,我们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我朦胧感觉到有什么在我的脸上。睁眼一看,是母亲看到我睡着了,正用手帕擦拭我额头上的汗滴。看着我醒了,问我渴不渴,饿不饿,我还没有从午休里完全醒过来,似醒还睡地说了句,不饿不渴。妹妹那时候也才两三岁,正是呀呀学语的年纪,此刻还在熟睡中。
我突然间问母亲,咱家为什么要种这么远的地呢?还这么偏僻,静悄悄的太吓人了。母亲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马鞍桥”的这几亩地,是村里的自留地,位置偏僻没有人愿意种,又不能荒着,于是后来立了个规定,各家各户轮着种呢。
我似懂非懂地哦了一声。
慢慢的田间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大家隔着田地,一边锄草劳作,一边聊着家常。有人说,这块地,在大清朝的时候是块宝地,有人工河有木桥,不远处是个镇上大户人家的庄院,里面亭台水榭,富丽堂皇,有长工有家丁,门前还专门修了条大路直通以前的街道呢!后来清廷灭亡,原来的庄院都被农民起义队伍一把火烧了,后来复垦成农地,你没有看那横沟的对面,还有几棵一人高的树桩长在那里嘛。
母亲给妹妹扇着扇子,驱赶着田间地头的炎热。我听隔壁地里的人那样说,兴奋的跳下架子车,跑到横沟的边上看了看,自言自语道:“妈妈,真的有树桩,还有枝条,绿绿的。”妈妈朝着我说的方向望去,果不其然有些绿芽。
“往年没看到那几个被人截去上面树干的破树桩有长新枝呀……”她喃喃自语着。
这时候隔壁田地里说话的那邻居又接着说了,这说明咱们村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连枯木都逢春呢,怪不得这里在过去是人家的庄院,这是块风水宝地呀!那人一边说一边爽朗地笑着。附近几块麦田里锄草的人,听完他的胡诌,也都跟着哈哈大笑起来。
母亲看到我还站在那里发愣,让我赶快回来,生怕我不小心掉到那个横沟里去。我听到母亲的呼唤,赶紧回到架子车边,这时候妹妹已经醒来了,哭闹着喊饿了要回家。她看了看太阳的位置,说时候回家做晌午饭了,我还想赖着不走,想继续听那个还算津津有味的故事,可看到妹妹还在闹,只好依依不舍地上了那个车子,让母亲拉着我们往回走。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便对这个地名充满了无尽的好奇心,总想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以及那个传说中的大户人家的事情,想知道关于那个传说的一切,想找出一些东西去佐证那个故事的存在和真实。
有一年过年的时候,我还和几个同学聊起村里“马鞍桥”这个地名的传闻,他给我找来一本县志,说让我看看里面有没有答案。我拿回家翻遍了整本书,也没有找到关于这个地方的只字片语,心里充满了惆怅和失落。
父亲看到我这样翻腾,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可能在你的想象里,“马鞍桥”是一个无比神奇的地方,有着风光无限的过往,可自从那片地划分到村里以来,它只是一块地而已,别无它用。这就好比一个人,不管过去辉煌也罢,落魄也罢,总得昂首挺胸,仰着头大步往前,才能赢取更美好的明天,更辉煌的未来,更精彩的将来,不是吗?
第二篇:马鞍山乡十一五总结
马鞍山乡五年工作总结
暨今后工作打算
2006年以来,我乡以构建“富裕马鞍,平安马鞍,和谐马鞍”为目标,大力实施“农业稳乡、科技兴乡”战略,按照“农业做好,平安创建做实,惠民行动做好”的要求,突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二大重点的工作思路,五年来,农村经济形势喜人,各项事业齐头并进,经济、社会正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健康发展。
一、“十一五”工作总结
(一)经济态势发展良好,各项指标圆满完成。
五年来,全乡国民生产总值由820万元,提高到2320万元,增长了280%;粮食总产量由1280吨提高到3370吨增长了263%;农民人均收入由860元提高到3046元,增加了2186元。
(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公路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运输通道。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题。2006年以来,我乡重点投入资金,投入劳动力,加强村级公路建设。动员各方积极力量,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政策引导作用,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坚持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全乡共投入资金900余万元,投劳2万多个,新建、扩建6个村通达公路70余公里,全乡农村通路建设得到翻天覆地改观。
(三)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建设,改变城乡面貌
我们按照省、州、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要求,坚持以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提升城乡环境质量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脏、乱、差”问题开展集中整治。规范摊点摆设,取缔骑门摊和占道经营;规范车辆停放,整治乱停乱放、阻碍交通等行为;清理街巷、居民区、集中点、河道、公路、沟渠等公共区域的垃圾,配备专人进行日常清扫和运输,提高保洁水平;规范户外广告,组织人员集中整治“牛皮癣”。共清除“牛皮癣”200余处,清除卫生死角上百处,疏通阴阳沟10余条,新建垃圾池10个。全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有领导班子、有专人抓、有专项经费、有规章制度、有阵地建设,工作井然有序,成绩大有所为,群众反映良好。
(四)大力开展支农惠农工程
五年来,我乡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确保农村转移支付、粮食直补资金,粮种补贴资金、家电下乡补助资金、城乡及农村低保资金金额发放到位,民政救济工作开展有序。加强计划生育国策的领导,全面落实家庭奖励、扶助资金,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0%以上;第六次人员普查工作和经济普查顺利完成;便民服务受理群众各类事项100余起;司法、综合治理、大调解中心联合开展普法宣传10余次,调解民事纠纷60余起,社会治安满意率 100%,“五五”普法顺利验收。
“十一五规划”目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这是全乡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工作目标的完成有力地推动了全乡经济持续继续健康发 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积极应对各项困难与挑战,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在农村基础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安全维稳、教育卫生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许多问题:
一是现代农业建设发展速度和规模不够理想,应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应急机制、措施还很不健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运用率很低。
二是全乡干部群众思想解放不快,工作创先争优的意识不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多,工作全盘考虑能力不强。
三是工业经济不强,工业项目不多,依然是传统的农业带动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缓慢。
(五)教育工作取得一定成绩
五年来,我乡教育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硬件建设为重点,以安全管理为关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强化德育工作,培育良好的育人环境。始终坚持“执教为民”的理念,牢记“三个面向”的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师“敬业、博学、善教、爱生”。二是加大财力投入,重视硬件建设。为了改善教育环境,向高标准的办学理念靠拢,我乡投入400多万新修寄宿制小学一所、教学楼一栋1000余平方米,校园绿化、硬化、美化、亮化更是各具一色,校园环境得到很大改观。
(六)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乡卫生事业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把“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作为指导方针,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疾病预防控制水平不断提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疫情监测和信息报告制度,“五苗”接种率达90%,全面开展了流感、麻疹等15种重点传染病监测,有效遏制疫情的传播,结核病、慢性病等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二是爱国卫生工作广泛开展:每年以灭鼠、灭蟑螂为重点,春夏秋打三次“除四害”战役,营造了全乡“创卫”的浓厚氛围。同时,卫生执法监督能力日益增强。三是卫生硬件建设逐步提高,投资40余万元新修住院部200余平方米,面貌改变,为患者看病住院创造了舒适的条件。二、二0一0年工作总结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的关键一年。我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指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积极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真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全乡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1.稳粮食,调结构,农业实现增产增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力度,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 要求,大力推广脱毒马铃薯双行垄作,地膜玉米栽培。
(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
一是规范市场秩序,采取强力措施,组织专业队伍,坚持巡查,规范市场经营秩序,禁止流动摊占道经营;二是规范交通秩序,禁止车辆乱停乱放,取缔农用三轮车非法载客营运。三是规范卫生秩序,加大卫生投入,新增保洁工人1名,实行分段分人全天保洁,坚持每天清运垃圾,使场镇卫生清洁;四是组建专业场管管理执法队伍,加强巡查,对车辆乱停乱放,摊位乱摆乱卖,乱撑杆搭棚,流动摊位进行规范管理,实施罚款处理,使场镇市场、交通、卫生、经营秩序规范有序;五是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在全面加强整治的同时,对农村、单位分别制定了工作考核细则,落实了“三包”责任制,实行月评和不定期考评排位。
(三)、惠民利民切实保障民生
1.认真做好城乡低保工作。为切实搞好农村城乡低保工作,乡上组建了专门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并且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
2.切实搞好救济救助优抚工作。积极开展对困难党员、群众和病残老弱等社会弱势群体进行帮扶活动,按时发放优抚、救济金,尽量让困难群众生活得到保障。
3.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及时兑现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退耕还林补助、城乡低保专项补助等资金。
4.大力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全乡参保率达82%以上。
5.积极做好家电下乡工作,确保惠农政策到农家,乡上组建了家电下乡工作领导小组,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家电下乡补助政策,鼓励农民消费,切实做好家电下乡的各项服务工作,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6.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我乡加大计生宣传力度,狠抓各项指标任务的落实,强化计生工作措施,全面完成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户,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发放工作,及时处理违法生育对象,全额完成征收社会优抚费工作。
(四)、抓安全、保平安、促进和谐马鞍建设
1.扎实做好安全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工作,企业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签订责任书。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隐患大排查和宣传、执法治理“三项”活动,抓重点、攻难点、强整改、保平安,实现了全乡安全事故为零的目标,确保社会和谐,促进了全乡经济健康发展。
2.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坚持矛盾纠纷常排查,发现问题及时调处,出现苗头早化解,特别人员重稳控,实行党政领导挂帅,建立“四包”责任制,有效遏止了非正常上访,确保全乡社会稳定,全年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村20件、乡4件。处理群众来信来访9件,调处、办结率达100%。
3.加强综治工作领导,有力维护社会稳定。积极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增强政务、村务透明度,群众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意识得到充 分发挥和体现,采取措施,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法律进村、进村民小组活动,强化群防群治工作,做好防邪排查,帮教处理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有力维护社会稳定,开展综治街头宣传,发放宣传资料300余份。
(五)、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
1.深化“五五”普法教育,开展法律“五进”活动,即进机关、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树立人人学法,守法、懂法、护法的公民意识,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2.深化政务村务公开工作。乡上成立了财务清理工作小组,负责全乡村、财务管理工作实行全方位监督管理,坚持定期和不定期的搞好政务村务公开工作,特别是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代表会议,公示等形式向干部群众进行公开公示,增强公开透明度。
(六)、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1.组织建设。围绕创建“五好”党委、党支部的工作目标,深化“三级联创”、“六村建设”,积极开展“万村党建富民”行动,加快农村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台帐和教育管理机制,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新发展党员4名。
2.思想建设。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并转化为推动马鞍乡发展的坚定信念、科学方法和行为准则。3.作风建设。建立联系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实行机关干部包村驻村工作,深入开展“挂、包、帮”活动,严格工作作风纪律,坚持干部职工上班签到和轮流值班制度,加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增强干部竟争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
4.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惩防体系(工作规则)和西昌市惩防体系《实施办法》,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8份,严格执行《国家工作人员十不准》,狠杀“五股”歪风,深入开展警示教育,重点是对重点干部加强了思想信念和廉洁从政的教育,以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纠正损实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实际行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十二五”规划即开局之年(2011年)工作打算
未来五年是中共十八大精神的关键阶段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将“以农业为主线,以基础建设为重点,以安全维稳为关键”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切实增强“创新意识,争先意识,开放意识”建设“健康马鞍、和谐马鞍、生态马鞍”,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农业及畜牧业方面
我乡党委政府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论证,形成了我乡农业畜牧业的发展规划,具体在幸福、甘伍二个高山村发展优质洋芋、黑山羊;二半山以下的马鞍、沙土、茶叶、天星四个村以烤烟、地膜玉米、8 洋芋双行垄作、冬豌豆、绿色无公害猪、鸡为主。主要通过以下措施来推进工作的开展。
首先、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指导,推进大小春规范化种植,确保粮食的全面丰收。一是在科技措施上下功夫,指导农户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选用良种,发挥良种的增产基础,作好良种的布局规划,逐年加大地膜玉米、洋芋双行垄作的播种面积。二是小春粮食生产上,扩大秋荞和冬豌豆的种植面积增加农民的收入。三是每年举办大小病虫害防治及种植技术的培训班次,随时发放、张贴农户种植作物所需的技术资料,确保我乡粮食能够取得全面的丰收。
其次、大力发展畜牧业。马鞍山乡历来是西昌市的畜牧业生产大乡,我们将继续把畜牧业确定为我乡的支柱产业之一,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要确保农民增收、见效益,只有结合我乡的实际,大力推进畜牧业的发展,在原有的发展基础上,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利用我乡大量的退耕还林地、林果地饲养本地土鸡、山地乌骨鸡。二是大力发展优质的猪、牛、羊,提高产品质量和品质,扩大市场占有率。三是加强优质畜草的种植,从根本上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再次、抓住“农民增收”这一中心,搞好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基础,农民是关键,根据“促进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山区面貌”这个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乡确定了“1234”经济发展路子:即夯实一个基础(粮食生产),实现两个突破(畜牧业和烤烟生产),突出三个重点(劳务输出、林果业、人畜饮水),巩固四个支柱(洋芋规范种植、冬豌豆、花椒、地膜玉米)。在2010年1400亩烤烟生产喜获丰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烤烟生产种植面积,力争在未来5年内,把我乡发成为烤烟生产万担乡。
最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后劲。一是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健全和完善农田排灌系统,发动群众加大中底产田改造力度,重点搞好旱改田改造工程,修建蓄水池、修复堰沟,增强抗旱能力。二是积极争取资金,全力协调、配合市交通局等相关部门,连通西大公路至乡机关16.9公路柏油路,目前工程进展顺利;争取市委政府的“户户通”建设项目,积极配合电力部门,在春节前架通乡机关、中心小学和附近部分村组的照明电路,争取在2年内解决全乡照明问题,彻底改变马鞍山乡不通电的历史。
二、落实“稳定是第一责任”的要求,狠抓信访维稳工作。第一、认真按照中央的部署和省、州、市的要求,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切实担负起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一方平安的责任,努力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认真处理好我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观念,切实把维护稳定工作作为一项硬任务来抓,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抓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另一方面切实把稳定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严格按照党的方针和国家法律法规办事,妥善化解各种矛盾纠纷,依法依规、合情合理地处理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对群众性事件,立足于“抓早、抓小、抓苗头、抓倾向”,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对群众关心的治 10 安难点、热点问题,组织专项行动,加大对“法轮功”、“门徒会”等邪教组织及村霸、路霸的打击力度,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第二、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安全监管,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治理,狠抓薄弱环节的治理。要经常性组织力量重点对我乡境内的交通运输、矿山生产等场所开展安全大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违章行为,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三、加强信访和矛盾纠纷的定期排查调处工作。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做好人民调解和群众信访工作,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努力做好矛盾化解工作,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三、认真开展好护林防火工作
针对护林防火工作的严峻形式,根据我乡森林覆盖率高,林地范围广的特点,我乡于2011年2月及时召开护林防火专题工作会,通过村村召开群众大会、书写标语等方式,使群众树立起 “护林防火人人有责”的意识。完善了工作机构和机制,形成了操作性强的护林防火的工作方案和打火预案,同时责成各村成立领导机构、打火队、岗哨员和轮流值班制度。目前,我乡共建立岗哨点24个、20人组成的专业打火队1支、业余打火队6支(各村一支共计70人)、书写标语50多条、印制流动标语24条,为2011年护林防火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坚持以人为本,狠抓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一是大力实施科教兴乡战略,不断推进我乡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二是不断改善我乡的卫生医疗条件,加强地方疫病和重大疫病的防治工作。三是狠抓计划生育工作,建立完善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运作体系和流动人口管理体系,创新“婚育新风进万家”工作新体系,达到全乡计划生育出生树逐年减少、计生率上升、节育率稳定、补救手术下降的良好局面,重男轻女的生育意识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四是拓展扶贫工作,努力争取文明新村建设的扶贫项目。五是实现少数民族乡的文化、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六是不断深化公民道德教育工作。七是不断深化“五五”普法工作。
五、加强学习,注重调查研究工作。
面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提高预见性,增加主动性,发挥创造性,更好的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更加深入地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一是加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坚持和完善集体学习制度。三是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把理论和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用理论来指导工作。四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坚持每月至少三次的下村制度,完善各项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成效。
我们深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乡党委政府将带领全乡6000余名干部群众,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做到“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继续实施追赶型、跨越式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 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进一步推进“三个转变”的力度,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各项社会事业,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中共马鞍山乡委员会 马鞍山乡人民政府
2011年2月28日
第三篇:马鞍中学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马鞍中学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2011年秋
又一学期在大家的忙碌中匆匆度过,回首本学期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点的成绩,但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校是一所规模较小的农村初级中学,连小学部在内一共只有十三个班,十二名教师,六百来学生。我们学校对教研工作非常重视,数学教师大多数都是年富力强中教师青年,他们积极参与教研教改,这样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为本组顺利完成本学期教学教研工作任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本学期开展的主要工作 1,成功开展了课内比教学活动。
2,组建了八年级数学兴趣小组并持久地开展了活动。3.进行了有效课堂的尝试。4.认真组织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
5.每周一练的模式基本形成。
6.部分教师到育才实验学校学习了“高效课堂”模式。课内比教学活动,全体教师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十二位教师全员参与,从课题的选择、教案的设计、课件的制作、说课稿的形成都是一丝不苟的。通过课内比教学活动,全体老师提高了认识、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落到了实处。每周的星期二上午是数学组集体备课时间,每周的集体备课都有议题、有中心发言人。每次都能解决实际问题,使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真正落到了实处。
进一步完善了每周一练。学生的成绩是练出来的,数学学科更是如此,一个知识点要想成为能力,一班要有三到五次的练习,“每周一练”我们已经形成了共识,我们对每周一练非常重视。从练习的设计、批改、总结、反思各个环节都非常到位,从学生的成绩来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每周一练的模式基本形成。今后我们还要不断完善,使每周一练成为我校的特色。
互相听课是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最有效的方法。本期我们所有的教师每周至少听了一节课,学校每周都要对老师的听课情况进行检查,并对每一节课的听课情况做好了记载,基本上杜绝了听假课的现象。
进行了有效课堂的尝试。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课外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行了构建数学模型、开放习题教学的讲座,建立了八年级数学竞赛辅导小组,五、六、七年级数学兴趣小组,发挥学生特长,推进素质教育,在活动中讲究计划性、知识性、科学性。
我们数学组全体教师纪律观念强,很少有迟到早退现象,他们总是早起晚归,延时工作,经常利用节假日备课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辅导,辛勤耕耘,真抓实干。展望未来,要实现教研兴校的宏伟目标,我们数学组任重而道远,我组全体教师在新的一年里,决心更加团结协作,自加压力,树立主人翁精神,为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而发奋努力。
第四篇:春游——马鞍池公园
春游——马鞍池公园
今天阳光明媚,同学们异常兴奋,原来今天要去春游啊。在漫长的等待下,巴士终于来了,大家健步如飞,冲向车子,像赶集似的。待同学们上车坐好后,巴士向着目的地驶去——马鞍池公园。
在车上同学们的欢呼声,吵闹声掩盖了汽车难听的“歌声”。不一会儿,一辆同样的巴士开到我们这辆巴士前面,车上的男同学大喊:“敢超车?没门,司机!加速!加速!超过那辆车!”他们好像在比赛似的,赢了就兴奋地呼喊着,输了便像败下来的兵。
过了许久,到了终点站——马鞍池公园。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了马鞍池公园,我们绕过花坛来到了“鸽子屋”门口。“鸽子屋”门口到处都是鸟鸣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白的„„有的站在树枝上,有的停在屋顶上,有的在吃食物,有的在扑翅膀。我仔细地看着,有点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看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走了。
观赏完了可爱、活泼的鸽子,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划船,同学们都同意了。于是,我们买了船票,然后上了船。在之前,我们有个同学争着要先开船,她说她有开过一次船的经验,我们同意了,让她先开船。只见,她握着方向盘很娴熟地左拐右拐,绕过一座拱桥,调整好方向后,笔直向前开着。船上的同学一个劲地赞道:“xxx,开得真棒!”我也觉得她开得不错,她也很自豪,很高兴。但是高兴归高兴,她的一个不留神就跟旁边的小船撞上了,还有由于她左拐过猛,我能不仅没有前进而且还在原地打转了很久。时间过得飞快,不一会儿时间到了。
在中午时期,我们这小组去赏花了。远远地看到了花坛,还未走进,就闻到花朵散发出的诱人的清香。我放眼望去,这里婀娜多姿的郁金香,有的像小女孩刚刚梳洗过的香发,有的像杨柳舒展下垂的柳条,有的像无声的瀑布,还有的像飞溅的水花„„。散发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幽香,我猛吸一口气,顿时觉得心旷神怡,如痴如醉。
时间就像握在手中的水一样,不过多久,一天就这么地过去了,虽然我们对马鞍池公园依依不舍,但是最后我们还是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六年级:夏雅婷
第五篇:仪陇马鞍婚俗研究
仪陇马鞍婚俗研究
摘 要
仪陇县马鞍镇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低山与川中丘陵过渡地带,属典型的浅丘陵地区,马鞍婚俗不仅具有川北民俗特色,更兼具了自广东一带迁移而来的客家人的婚俗特点,展现出独特的风格魅力。本文将对建国后六十年的仪陇马鞍婚俗作初步的探讨,展示从男女会面到筹备婚事以及举行婚礼的全景婚俗。在呈现马鞍婚俗概貌的前提下,发掘近代婚俗出现的“婚礼程式简单化”、“婚礼仪式现代化”的新变化,从时代背景和社会经济发展等角度出发,分析婚俗出现新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仪陇马鞍;传统婚俗;变革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Marriage Customs About Ma`an
Town in Yilong County
Abstract Ma`an Town,Yilong county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Sichuan Basin.It is a typical hilly area.The marriage here has not only the peculiarities of folk customs in North Sichuan, but als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kka people who migrated from the Guangdong area to Yilong.In this paper, the marriage customs of Ma`an town during the last sixty years are discussed, including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marriage, the conventional wedding procedure and the change of marriage customs.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oda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culture in society, the paper will analyze the reasons that led to the changes of marriage customs.Key words:Ma`an;local tradition;the change of marriage customs
一、仪陇马鞍传统婚俗
婚嫁从古以来就是人生大事,关乎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幸福,而伴随着婚嫁而产生的习俗也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一个地方的民风民情,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方的婚俗也是各有千秋。
仪陇县位于四川省第二大城市南充市东北部,是元帅之首朱德、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张思德同志的故乡,有“中国气都”的美誉。面积1767平方公里。仪陇客家人共计22万人,占总人口的20%左右,是四川的客家大县,酝酿了300多年的客家文化。马鞍镇是仪陇县东部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中心,距老县城(金城镇)34公里、新县城(新政镇)60余公里、南充市130余公里、巴中市110公里。东临柳垭镇:南与杨桥、石佛乡接壤;西靠周河镇;北依福临乡和巴中市群罗乡。幅员面积50.8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总人口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万人,集镇形成于明末清初,镇内主要以汉族为主,马鞍客家人主要由朱、张、彭、许、丁、潘、莫、吕等八大姓组成,绝大部分分布在马鞍镇的琳琅、大垭、险岩、蔡家坪、蓬莱、瓦子坪等村。
马鞍的婚嫁习俗别具一格,从“说媒”到“看人户”,从“合八字”到“送开口鸡”,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这种系统性和连贯性通过很多人表现出来:媒人、八字先生、知客师、双方父母等。他们是促成一对男女相识到完成一场传统式婚嫁仪式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一)马鞍婚俗初探:婚礼前奏曲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作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的确如此,地方风俗的发起和发扬者正是各地充满创造力的各地人民,婚俗也不例外。所以,笔者认为,研究婚俗的着眼点应当是而且必须是参与其中的人。媒人、八字先生、知客师等在婚俗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增
第 2 页 共 2 页
强了仪陇马鞍婚俗的独特性。1.媒人
俗语所说:“天上无云不成雨,地上无媒不成婚,”由此可见媒人在传统婚嫁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礼记·坊记》说“故男女无媒不相交,无币不相见,恐男女之无别也”,媒人不仅要担当促成男女两家结亲的大任,更要在男女家双方对婚事基本达成一致意见后,引导双方相亲,代双方互换庚帖,带领男方过礼定婚,协办婚礼事宜等。一桩婚事圆满与否,媒人的作用不可小觑。媒人多是村里交际广泛的人或是亲友中能说会道并且熟知礼仪的人。
在媒人确定好有结亲意向的男女双方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带领女家的女性长辈到男家“看家”,实地考察男家的情况,房屋数量、田地亩数等都属考察范围。如果女方亲属对男方家境条件比较满意,那么此次“看家”就是成功的,媒人就可以安排下一个环节“会面”了。会面的地点一般选在镇上的小馆子或茶铺,主要目的是让男女双方对彼此的长相、气质谈吐等有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以防“十媒九空”的悲剧发生。如果双方对会面的结果比较满意,则由男家请客吃饭,不满意则不请。会面成功结束后,接下来就是“合八字”。
2.八字先生
“合八字”就是八字先生将姑娘的“生辰八字”同男方的八字进行课算,根据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推算出两人的个性、财运、富贵、寿命、婚姻、相伴吉凶、子息孝贤等,八字先生是地方上专职或兼职替办红白喜事的乡亲挑选吉日并收取一定费用的人,“合八字”是婚嫁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八字不合而亲事告吹的事曾时有发生。若二者八字相合,八字先生就批签,谓之“相合”,这时男方家中要把课算过的八字庚帖压在家中堂屋神龛上的香炉底下,连压三天,意为让祖宗神灵来审阅,若三天内家中没有“破败”(即发生如漏油、摔碎碗等不吉利的事情),就说明祖宗神灵认可了这门亲事,男女双方便可“订婚”。
订婚,俗称“定亲”。男女双方互相看过家庭都满意后,男方便择吉日,带上议定的鸡鸭鱼肉、粮油、糖果、酒食,以及一定聘金和未来新娘的首饰、衣物,在媒人的陪同下正式登门求婚,女方则热情宴请客人,并回赠未来女婿鞋帽等,此形式即为定亲。定亲后男方要提前半年左右初定迎娶日,并择吉日带上礼物送到女方家,并且还要送去一只公鸡,当地称“开口鸡”,此谓“报日子”女方同意的话则按日期赶制嫁妆,准备出嫁事宜。在这段时间里,遇有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男方要以食品和衣物等送给女后,俗称“捎节”。定亲后,男方不捎节又不报日子,女方可视为婚事告吹。
3.双方父母
因为中国传统婚姻的性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男女双方结合并
第 3 页 共 3 页
非单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而成为关乎两个家族荣誉、地位和经济利益的大事,因此父母在整个婚礼筹备过程中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婚期一旦确定,男女双方父母都要开始各自的筹备工作。传统婚礼程序纷繁复杂,因而准备工作也繁重,单是“请人”这一项就需劳心劳力:
(1)请木匠:婚期确定后,女方着手打制床、柜子、凳子等家具,俗称“打行架”,即准备新娘出嫁的陪奁。男方也要制作一套结婚家具。双方父母请同村或邻村手艺精湛的木匠到家中打制成婚用的家具。家具打制好后要刷成大红色,俗称“刷大红”,寓意婚姻大吉大利、红红火火。
(2)请帮工:帮工就是在婚礼上帮忙的人,有职业和非职业之分,非职业的帮工分两种,一是举行婚礼仪式必需的直系亲属,主要指迎送亲仪式里的长辈(一般选择儿女双全、较有福气的中年妇女)以及压轿的小孩;二是在酒席上帮忙的邻里乡亲,负责洗菜、传菜、洗碗等杂活。请非职业的帮工无需任何礼信,主人家只需言语一声即可。而职业的帮工比如厨官司(负责婚礼酒席的厨子)就需要主人家带着烟酒或者红包到家里去请,主人家的诚意直接影响到厨官司出菜的态度和菜的品质。职业的帮工还包括抬花轿的轿夫、锣鼓队的唢呐手、鼓手等。
(3)请客人:各项婚前准备井然有序进行的同时,男女双方父母开始邀请亲朋好友届时来参加婚礼。大户人家才发请柬,一般百姓大都在当场日或赶集日(阳历,每逢三、六、九号)口头邀请所有碰过面的亲友,距离远的就托口信。
(4)请知客师:知客师的主要工作是安排婚礼中各项事宜和主持婚礼仪式,知客师多是村里有威望的人,不仅要全程负责婚礼流程,还要负责人员分配。比如说安排洗碗的帮工、记账的礼官、出菜的厨子等等。他们大都能言善道,四言八句式的吉利话张口就来:
大红花轿四人抬,一朵牡丹今日开;左脚踏轿生贵子,右脚踏轿福寿来。一根红绳长又长,左牵女来右牵郎;中间打个同心结,夫妻恩爱得久长。一场婚礼热闹与否,同知客师的能力有着莫大的关系,知客师妙语连珠、舌灿莲花,则主客尽欢,婚礼就越热闹,主人家就越有面子。知客师在婚礼的前一天就要赶到要办喜事的主人家中,写对联、协助主人家包红包、分配每个帮工负责范围、准备第二天举行婚礼仪式的相关物品。
所有相关人员“请”完后,除开观礼的客人,其他人员都必须在婚礼前一天各自赶到男女双方家里汇合并被安排相应工作,以确保翌日婚礼程序的有序进行。当晚,女方家里会举行传统的“坐歌堂”仪式,女方家姐妹及邻里好友要唱哭嫁歌为新娘送行,因这种婚嫁习俗往往在女方家堂屋里举行,故称“坐歌堂”。哭嫁是坐歌堂仪式的主要内容,新娘的相好女友和父母亲戚围坐一屋轮番哭诉,哭前在水桶中点好七星灯,父母焚香祭祖,新娘跪在红毡上,哭诉爹娘哥嫂弟兄
第 4 页 共 4 页
以往的好处以及对过门以后的陌生生活感到的惊恐和担忧。哭嫁歌朴实自然,情真意长,反应了父母对出嫁女儿的关心爱护以及女儿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和对亲朋好友的不舍。哭嫁歌有代代相传下来的,也有即兴创作的如:
桐子花开新又红,我家养女大不同。人家养女二十大,我家养女十七八。十七八岁就交家,我看我爹陪奁啥? 上穿绫罗下穿纱,我看我妈陪奁啥? 五寸丝帕压头发。我看小妹陪奁啥? 红口鞋儿红口花。①
(二)马鞍传统婚俗再探:婚礼进行时
第二天,便是正式的婚礼,是从会面到完婚的婚嫁程序中最热闹的环节。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齐聚新娘或新郎家,共同见证新人的幸福,并为他们送上最衷心的祝福。婚礼的组成部分有三个:迎送亲、拜堂、迎亲酒和闹洞房。
1.迎送亲
婚礼当天清晨,媒人带领新郎、迎亲队以及唢呐队到达新娘家,要装备花轿,带上一只活鸡公,沿途鸣爆鼓乐发往女家。与新郎家迎亲酒不同的是,新娘家做的送亲酒在早上,称为当天的“正酒”。在新娘过门之前,会举行送亲仪式,由女方知客师主持。知客师在堂前摆起铺好红桌布的条形桌,点喜烛两根置于长桌两头,中间放一碗大米,象征新娘出嫁之后在婆家丰衣足食,米上压一双筷子,喻示早生贵子。仪式之后,新娘磕头告别父母,头摭红头盖,由娘舅或兄弟足踩米筛背上轿,同时用米筛罩过,因为米筛是千里眼的象征,“罩米筛”表示新娘被“米筛的千眼看过”,是光明正大地出嫁,并告诫新娘到婆家以后要守妇德,与人相处不要心眼太多。踩米筛和罩米筛都表示娘家对出嫁女儿的祝福与思念。上轿时,女家还要陪送一只未生蛋的活母鸡与男方送来的公鸡相匹对回送男方,称为“带路鸡”。
新娘家的送亲队伍和迎亲队伍人数保持一致,在送亲的人员中,新娘的兄弟或者侄子往往充当“压轿娃”的角色,压轿娃陪伴新娘坐在轿内,当地人认为这样可以使邪魔避让,“压轿娃一般不越三七,即身高不超过三市尺,年龄不满七岁。”②新娘的嫁妆由迎亲队抬回新郎家,多是被褥、衣料、碗盏等小型物件(床、柜等大型物件已于婚礼前一天抬回),称为“抬货”。迎送亲队伍一路浩浩荡荡,往往引得路人驻足观看。新郎需在正午之前将新娘的花轿带回男方,但也不能太早,否则不合吉时,所以迎亲队会挑人气密集的大道绕路,一方面延迟时间,一 ① 1970年代左右在马鞍镇琳琅村盛行的哭嫁歌。
② 刘良军.四川方志汉族婚俗词语文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第 5 页 共 5 页
方面展示主人家的排场。
送亲队伍中的新娘亲属不同花轿一起到达男方家,而是在新郎新娘拜过堂之后由新郎最尊敬的两位长辈亲自接回,以显示男方对女方亲属的重视,称为“接上亲”,吃酒席时女上亲被安排在堂屋的“上八位”,桌子上的菜要比其它桌多出三样,且不能同其它菜重复。花轿到达后,新郎家点燃鞭炮,同时将杀过的公鸡血横滴在地上,旁边横放一根四角向外的长木凳,称为“送喜神”,“其意是说在送迎亲的队伍中,难免有新郎新娘家的先辈亡灵混杂在内,杀鸡放血即告知亡灵们送亲到此为止。”①新娘在由媒人搀扶出花轿后,同新郎一起跨过长木凳,走向堂屋,并在事先放好的大簸箕里稍坐片刻,称为“坐簸箕”,也叫“坐性”,意为磨磨新娘的急性子,日后好侍奉公婆。待吉时一到,便举行拜堂仪式。
2.拜堂
拜堂,又称拜天地,是整个婚礼中最重要的礼节,拜堂的香案一般设在堂屋正中。香案左右各设一座。锣鼓响起,鞭炮齐鸣,新人就位,新郎在左,新娘在右,知客师朗声诵道:“走到堂前来,满门尽开怀,一家养义子,九族尽皆知,有劳鸿雁传情信,秦晋两国结姻亲,两姓联姻亲和好,花果团圆乐长春。鸳鸯一对,婚姻美满;志同道合,百年恩爱。”之后,拜堂开始:一拜天地,感谢天地孕育万物;二拜高堂,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三是夫妻对拜,期望今后夫妻和睦。
3.迎亲酒和闹洞房
夫妻交拜后就算礼成了,新郎新娘的婚姻关系正式缔结。拜堂仪式后,迎亲酒就正式开始,因为酒席多是流水席的形式(也称“坝坝席”),所以主要菜品多是已经准备好的凉菜、蒸菜、炖菜,其中最具马鞍特色的莫过于“砣子肉(墩子肉)”,其特点是皮皱色黄、肥而不腻,体现了马鞍人待客热情,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气。迎亲酒席不仅有丰富的地方菜品,还有热闹欢乐的喜庆氛围,锣鼓唢呐队的坐位一般特定在堂屋门外右侧的街沿上,开席(即开宴),每一道新菜上席,唢呐手和鼓手便要吹打一曲,称为“唢呐报菜”,因此即便是新郎家附近没有“坐席(参加婚宴)”的乡亲,也能凭唢呐锣鼓响起的次数判断主人家上了多少道菜。
闹洞房是中国传统婚俗的一部分,又叫“闹新娘”。一般是同辈群体会去闹洞房,入夜,青年男女拥入洞房看望、逗乐新郎新娘,吃茶果、瓜子、花生、点心,深夜方散。70年代以前,仪陇马鞍地区闹洞房的环节还包括“听房”的习俗,《汉书》记载:“新婚之夕,于窗外窃听新妇言语及其举止,以为笑乐。”即在夜深人静新婚夫妇安寝时,有好事者藏在新房窗外偷听新人说话。民间传说“新婚之夜常为冤鬼找替身之时,听房者如发现新房内有两个新娘或两个新郎时,当 ① 川北农村婚俗[J].中国供销商情(村官),2006(3).第 6 页 共 6 页
惊醒新人,勿为所惑,冤鬼远远看到有人听房往往也不敢进房了”。① “‘听房’‘闹洞房’是人们求喜庆、爱热闹的心理表现,而求喜庆、爱热闹心理的深层,则希求兴旺发达,”②所以俗语有“不闹不发,越闹越发”的说法。
次日上午,新娘梳妆打扮,到堂屋拜见公婆,敬茶或酒,吃过早饭后同新郎一起回娘家,称为“回门”。至此,马鞍传统婚礼基本结束。
二、近三十年马鞍婚俗新变化
传统婚俗礼仪繁多,“从择偶到结婚,中间的礼仪程序非常繁琐,但是为了使婚姻得到社会的承认,并未新人及其家庭祈福驱邪,每个礼仪程序都受到认真对待。”③凡明媒正娶的婚姻,必须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6个步骤,“婚姻必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选择对象讲究‘门当户对’,官宦、富豪人家一般不与贫民、穷苦百姓联姻。”④解放后,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废除包办婚姻。婚姻礼俗中出现了青年男女婚姻自主观念增强的趋势,再加上由年轻人带回的西式婚礼观念的影响,传统的马鞍婚礼习俗受到冲击,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一)婚礼程式简单化
在时新的婚俗里,男女双方大都通过自由恋爱相识,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举行婚礼,媒人的作用逐渐被淡化,“起媒”和“谢媒”的环节就被省略了。“男女双方自愿,父母同意,即约期会面;双方认为可以,就择期‘看人户’,即女方同母、婶、姑、嫂、姐去男家看家境。如果满意,同意婚事,即受收男方馈赠的衣物、现金等礼物,是为订婚;如果没有看上,即作罢论。之后,如果女方不同意,要翻悔的即如数退还男方礼物,男方不同意,要另订婚的,馈赠女方的礼物即无偿赠送了事。”⑤旧式婚姻的繁琐礼仪,逐渐精简改变,形成了一股新式婚礼取代旧式婚礼的大趋势。新娘出嫁前夜不再哭嫁,1975年后出嫁“坐花轿”的习俗在马鞍片区内消失殆尽,新娘在出嫁当天同姑婶、姐嫂等一道步行到男家举行结婚仪式,行鞠躬礼。
笔者随机采访了正为孙女筹办婚事的马鞍镇险岩村的彭女士,她告诉笔者,1969年她出嫁时的陪奁是一张老式木头架子床、一张八仙桌、两套大红铺盖以及两箱装满镜屏、门帘、茶壶、陶瓷茶杯、瓷碗瓷盘、漱口杯和胭脂香粉等小件物品的大红木箱,男方过礼时用板车拉了两趟才将她的嫁妆拉完,而到了2012 ① 曾为志.新都客家婚俗初探[J].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3).② 汤海鹏.鲁西南农村方言婚俗词反映出的婚俗文化[J].汉志文化,2011(2).③ 石云涛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6,第263页.④ 四川省仪陇县志编纂委员会.仪陇县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第81页.⑤ 四川省仪陇县志编纂委员会.仪陇县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第82页.第 7 页 共 7 页
年孙女出嫁时,家里准备的陪奁是一张存有8万元的银行卡。“简单、快捷、不麻烦”成为新式婚俗被广泛接受并推崇的重要原因。婚礼程式逐渐简单化的趋势广泛被人接受,但仍然有部分被访者表示更欣赏传统的婚礼仪式,认为庄严繁复的传统婚俗程式不仅表达了严肃的婚姻观,同时传承了优秀的文化传统,而当下闪婚、裸婚、拼婚、试婚潮流引发的闪离、出轨、离婚等对婚姻不负责的消极婚姻观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确,马鞍婚俗的一大特色即是具有鲜明的客家风情,因当地分布着相当数量的客家人,因此被称作“西部第一客家古镇”,但近年来马鞍婚俗中的客家式特点有了即将销声匿迹的趋势,其表现如下:
1.婚俗中的忌讳越来越少
传统马鞍婚俗中有诸多禁忌:男子不能娶生于亥时的女子,因为“亥”同“害”,克夫;新娘出嫁时穿的衣服不能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的财气;新娘出嫁时忌翻白眼和回头,如若翻白眼和回头,则喻示新娘以后会被休回娘家;新娘出嫁日在新郎家只能吃菜不能吃饭,因为吃了婆家的饭就是婆家的人,以后有万般委屈也只能忍受。诸如此类的禁忌还有很多,大都反应了马鞍客家人祈子求福谋平安的心态,但近来来随着马鞍人民思想观念的解放,这些忌讳逐渐被人们更开放更科学的自由婚姻观念所代替。
2.部分特色客家婚俗消失
“上头开脸”等传统特色婚俗之一,即新娘在成婚当日早起并端坐于镜台前,请福寿双全的妇人把新娘的辫子盘成发髻,此为“上头”,表示新娘少女时代的结束;然后用五色丝线绞去脸上的汗毛,绞完后用煮熟剥好皮的热鸡蛋在新娘脸上滚,此为“开脸”,意为使新娘的脸更光滑细腻。“上头开脸”曾是女子出嫁前的必修课,如今在时新婚俗里已经难觅其踪迹,现在新娘在出嫁当天早上都坐在美容美发店里,虽然也是化妆盘发,但已经丢失了那种传统的意蕴。同时正在消失的客家特色婚俗还有“合八字”等,充满客家特色韵味的传统婚俗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
(二)婚礼仪式现代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婚礼现代化成为婚俗中除婚礼程式简单化外的又一大新特点,20世纪80年代,一股推崇简洁实用的现代化婚礼意识开始在仪陇马鞍这片土地上兴起,“机关单位职工和城镇青年,一般经过自由恋爱阶段,过渡到结婚,多是举行茶话会,请吃喜糖,利用节假日举行婚礼,不受彩礼,不办嫁妆。”①进入到21世纪后,马鞍红色旅游业蓬勃发展,人民经济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婚俗变化上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马 ① 四川省仪陇县志编纂委员会.仪陇县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第82页.第 8 页 共 8 页
鞍人民对婚礼的重视程度和重视方式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婚礼策划公司应运而生,提供婚礼全程一条龙服务,如婚庆礼仪、婚礼主持、婚礼现场布置、预定酒店等。传统的花轿迎亲也演变成了专业的迎亲车队,照相机和摄影机成了新式婚礼上必不可少的现代化工具。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婚俗文化的现代化变迁,婚礼仪式跳出传统的固定模式,朝着多元化、个性化、时尚化的方向发展,各种充满个性的草坪婚礼、水下婚礼、空中婚礼、集体婚礼、民族婚礼等婚礼创意层出不穷。马鞍本地婚庆行业蓬勃发展,婚庆消费市场的婚纱礼服、婚纱摄影、婚礼服务、婚宴、婚礼租车、珠宝首饰等行业的发展日趋成熟,为追求个性与浪漫的年轻人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婚礼选择。马鞍婚俗的现代化趋势不是空穴来风,这与它本身的社会经济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仪陇马鞍位于四川东北部地区,仪陇县是国家重点扶贫县之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劳动力输出大县。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大批马鞍青年奔赴沿海各城市寻求发展机会,他们受到外来思想的的很大影响,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发生了变化,形成了自由恋爱的婚姻观,向往西式婚礼的简约浪漫。“穿婚纱”、“交换戒指”、“切蛋糕”等西式婚礼中的元素被他们的婚礼所借用,但婚俗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保守性,所以旧婚俗在新的自由婚恋观和西式文明婚礼的冲击下发生了“婚礼程式简单化”和“婚礼形式现代化”的新特点,“新旧婚俗的交相激荡,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使得近代四川的婚姻礼俗呈现出中西新旧同时并存的混合性特征。”①
结 语
“在人类社会三大生产即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精神生产中,婚姻是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唯一方式,是社会伦理关系的实体。”②而婚俗作为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唯一方式的习俗,是一种贯穿人生全过程的重要风俗。地方婚俗更是研究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依据,但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中国的高速发展,仪陇马鞍的传统婚礼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渐渐被各种或简约或浪漫的现代婚礼所取代,这种中西新旧互相融合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婚俗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但同时让人担忧:传统婚俗究竟何去何从?仪陇马鞍的传统婚俗作为中国文化底蕴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遗忘,深厚的文化是中国成为文化大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基础。对于传统婚俗,我们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更好地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① 毛文君,赵可.近代四川婚姻礼俗变动趋势及特征述略[J].成都大学学报,2003(3).② 阴法鲁,许树安编.中国古代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5,第258页.第 9 页 共 9 页
参考文献
[1]白国琴编著.旧丧婚嫁到新礼仪风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9.[2]鲍宗豪.婚俗文化:中国婚俗的轨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4.[3]陈浩渊.浅析现代婚俗礼仪较古代简化的原因[J].科技创新导报,2011(15).[4]何永超.婚俗文化的存在价值[J].天津社会保险,2011(5).[5]卢星星.中国元素与“中式婚礼”齐飞[J].才智,2009(12).[6]毛文君,赵可.近代四川婚姻礼俗变动趋势及特征述略[J].成都大学学报,2003(1).[7]荣娥.乡村社会中的婚姻礼仪变迁[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4).[8]岳冬冬,金飞宏.从功能论视角浅析仪陇客家婚俗[J].西江月·下旬,2012(5).[9]张春艳,李凤英.中国当代婚姻仪式及消费习俗的变迁[J].文化学刊,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