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善没有报美文摘抄
我总觉得善良的生命像一朵鲜花,美丽自己,芬芳别人,靓丽旅程。善意还应该是一缕春风,吹送春雨,吹放花朵,拂面不寒,微微暖意。但我奶奶说,善良还应该是一颗糖,接受到的人只需感到善的甘甜,却无需铭记于心。
半个世纪前,贫困还是神州大地百姓心头的难言之痛,因饥饿而死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父亲那时在镇子里上班,俗话说吃商品粮的,所以情况比一般家庭要好一点。爸爸一同学姓曹,家有五子女,妻子患肺气肿,贫而无药,常年卧床,家中经常断炊。
有一年腊月二十九,我们乡里习俗,第二天就算过年。大年三十,傍晚的时候,爸爸出去转了一圈,回来坐在炕头一边卷烟,一边跟妈妈说:“我刚才从老曹家路过,家里黑灯瞎火的,没一点年的意思。”妈妈说:“是不是又揭不开锅了?”父亲点着烟,吸了一口,随着烟圈叹了口气:“哎,兴许。”妈妈撩起大襟,一边往怀里摸,一边说:“要不你给他们再送一块钱去救救急?”爸爸说:“这时候,送钱上哪儿买吃的?”然后妈妈和爸爸都沉默了,过了一会儿,爸爸说:“要不把咱那玉米面给他们送点?”妈妈为难地看了爸爸一眼,往炕梢努了努嘴:“你看看,都在那了。”的确,我们家也就剩少半袋了,还有半个月的日子呢。爸爸说:“给他们舀两瓢救救急吧!”妈妈没作声,点了点头。
有一件事儿得说,老曹家是地主出身,那个年代叫成分不好,所以我爸爸以前借给他们钱也都是偷偷地,不敢让人家知道。这次送面也一样,他和我哥哥去的,我爸爸举着哥哥,哥哥把面袋子扔进院子,怕两瓢面砸地上没动静,引不起注意,爸爸还在袋子上拴了块石头。妈妈问他:“老曹家出来人没?”爸爸说:“老曹听见动静了,我听见老曹把门打开,问了声谁,我才走的,白色的面袋子很显眼,能看见。”
这件事过去很久了,有一次村里有一家人办喜事儿,老曹去喝酒,喝得高了点。他说:“那一年呢,过年一粒米都没有,我看着病歪歪的妻,看着打了蔫儿的孩子,真想一把耗子药都解决了,不受那个罪。可是从天而降一小袋玉米面,当时觉得这世上还是好人多啊,莫非老天爷不想让我死?所以我咬咬牙,一家又活了下来。”老曹当时说得泪流满面。爸爸就跟他坐在一桌,可什么也没说。当时不说,也许有自己身份特殊、怕受牵连的原因,可是后来老曹家几个孩子都出息了,国家形势也变了,爸爸也没提起过这件事儿,就连妈也不提。有时我甚至怀疑,这件事儿有没有发生过。
有一年过年,我想起这件事儿,问爸爸,爸爸说:“记不太清。”问妈妈,妈妈说:“你爸爸那是帮人太多,记不住了,他也不愿意记这事儿。”妈妈后一句话令我感触半天,甚至使我坐在那里重新审视了一下我的老爸。打小起,我没少在心里埋怨爸爸对别人家孩子比对自己家孩子还好。有一年他不知从哪听说,有一家小孩出了车祸,撂在医院没钱医,他立刻跑去把钱包里所有钱掏给人家,结果不但我心仪很久的凉鞋没了影,就是我们家那个月的生活费也是跟他的同事借的。这双泡汤的凉鞋,令我记忆深刻。
可这些事情,到爸爸那里,你再问他,他一准不记得了。我问他:“干嘛这些事儿你都不记得?”爸爸很奇怪地反问我:“那又干嘛要记得这些事儿?”他说:“你奶奶就常说,帮别人点别老当回事儿,别人帮你点别不当回事儿。做点好事儿就刻意地记,记就是想回报,想回报就不是做好事儿,就是做交易,只是用善去换取另一种你需要的东西——不管是心理满足,还是好名声,还是接受者的回报,那都不是善良该有的样儿。”
第二篇:善者生存美文摘抄
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的理论后,后来的科学家们却试图解释出合作、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是怎样形成的。经过二十年不懈地努力,哈佛大学的数学教授马丁·诺瓦克与众多同行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具有竞争性的环境中。人们生存的最佳方法是合作。
而且他们还归结出,在合作中的五个颠扑不破的法则。
1,直接性合作
即使是处理家庭事务,人们也需要直接合作。如,下厨的可以免去刷碗,反之亦然。朋友帮我们搬过家,我们也有责任帮他抬抬家具。在一些更大的团体中也是如此:公司与公司之间会签订长期的合同,国与国之间会签订互惠的条约。如果我们吝啬,收到的可能也是别人的吝啬。
成因:这种形式的合作是在一个族群内部形成的,在很多的场合中,两个不同的个体都有机会彼此相见。如果两个人有可能再次相遇,那他们在做出损人利己之事时就会有所顾忌。
最早提出这一点的是美国的生物学家罗伯特·特里沃斯。他坚持认为。人类的很多情感——感激、同情、负罪感、信任、友谊等等,都是来源于一个单纯的互惠法则。
2,间接性合作美国的棒球运动员约奇·贝拉曾经以他的睿智话语著称,其中有一句完美地说明了什么是间接合作:“永远要去参加别人的葬礼。这样别人也将会来参加你的。”
贝拉是在说明一个事实:他的善意行动所带来的回报可能不是直接来自对方,而是来自于在场受到感动的第三方。
现代生活中需要间接性合作。在为一位陌生人付出时,我们丝毫没想要得到他的回报,而另外一个陌生人可能因此在需要时帮助你。在我们这个庞大的社会中,经常是“我给你挠背,别人也会给我挠背。”我们都需要有个第三方,这样,当一个人替别人挠背时,他能有信心知道,自己终将也能受到这样的待遇。
原因:在一个小的族群中,间接性合作会带来巨大的益处,因为当我和你合作时,第三方会从中得到经验,我当然会从他的经验中受益。美德无价,在一个族群中,人们互相之间整体的协作关系能帮助所有单独个体在其领域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
3,人以类聚
你想一想就知道,所有的生命都是一群一伙的。细菌在特定的环境中滋生;蚂蚁分工劳动:猩猩组成部落生活。同样,人类的不同族群也组成了一个个社会结构。我们建立了村庄、镇子和城市,我们会聚集在同一个工作场所、学校,也会走进同一座剧院或酒吧,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群体。
原因:一个群体中的成员需要互相分享他们的电话号码。风俗习惯或其他的共有事物,而群体之间的联系越多,越需要更好地合作。
4,舍己为人的重要
没有谁比达尔文更了解这一法则是如何形成、如何运作的了。他在《人类的起源》一书中写道:“无疑,如果一个族群包括众多成员,而这些成员又始终都能够给予其他成员以帮助,或为大众利益牺牲自己的私利,那么这样的族群就能够战胜其他的族群,这就是自然选择。”
原因:达尔文对于族群选择的见解是独到,但在生物学界对其也有争论。不过,马丁教授在其《超级台作者》一书中说,研究发现,当有很多小的族群并存时,族群选择是合适的,而其中出现一些超强族群时,族群选择就会有失公平。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族群之间的迁移产生的作用——成员太多或互相敌对可能会毁掉一个族群。他们就会投奔其他族群。所以,不适当的迁移会损害合作。
对于有效的族群选择来说,所有的族群都需要一些机制来控制个体在族群之间的随意流动,比如说,在族群中建立一种忠诚性。
5,血浓于水
除人类社会之外。能说明这一点的最好例子也许就是南美洲的切叶蚁了。切叶蚁的巢非常庞大,蚁后领导下的三百万个成员分别做着几十种工作,而且合作得井井有条。
这些群居型昆虫的每个部族都会与其他一些部族合作,这就又建立了新一层的组织。它们的这种合作产生了巨大的力量,据一些热带生物学家估计,切叶蚁在哪一片热带雨林中繁衍,它们就可以通过有效的合作,猎取到百分之十七的森林树叶。
原因:隐藏在这种血缘选择背后的一些基本理念会打破我们的一些固有观念。我们和其他人之间的血缘关系越是亲密,我们可能就会更乐于与其合作。自然选择会促使你和你的兄弟姐妹进行合作,因为你的亲属很可能和你携带着同一种基因。
这种形式的群体关系会自然地发展下去,因为你能够通过向下一代遗传,增加自己的基因数量。从而使整个群体的相同基因越发地生机勃勃。
这五个法则向我们揭示了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超级合作者》一书告诉了我们以下几点:
1,你拥有的朋友越少,你对他们的依赖性就越强。
2,基因也许根本不是那么自私的。
3,不管我们做或没做什么,王权总是会衰落并倒下的。
4,为了获得成功,你就一定要学会与他人合作。
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因为我们做事的本能是从世代承传这些法则中形成的,这就不奇怪为什么不同的族群会有共同之处了。在直接或间接的互惠中,“想让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这一理念几乎在所有民族中都能看到,并适用。
我们面临的最重要的事情——拯救地球、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单单通过科技的力量是不够的,更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学会怎样与他人和谐地一起工作。如果我们希望持续发展,只有一种选择:把这个星球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管理。并且能很好地把握我们非凡的创造性。对于我们来说,今天就是我们真正开始新时期合作生活的时候了。
第三篇:生活没有来不及美文摘抄
奶奶说:“年轻的时候,婚姻自主刚刚兴起,可我已经嫁人了,只好认命,继续在他们老王家当牛作马,受了你坏脾气的爷爷一辈子气。”真的,在爷爷家奶奶最勤劳也最没有地位,夫妻之间根本没有温情可言,奶奶憋屈了一辈子。
妈妈说:“年轻的时候,我特别能干,上班两年就升了组长,有你的时候已经是副科长了。你爸在外地当兵,为了一家团聚只好带着你们3个去驻地,当了一辈子随军家属。如果那时没有放弃,现在或许也有自己的一番事业了。”真的,妈妈聪明玲珑,治家为人,无一处不妥帖,一生围着锅台转,实在有点儿屈才。
轮到自己,更有数不尽的委屈,似乎总依着别人的心愿,没有为自己好好地活过,锦瑟年华在混沌中倏忽闪过。常常幻想,如果时间能够倒流,一定活得明明白白,再到现在的年纪,全然不是如今这副模样。
但是,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黄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日子去了,便一去不回。
那日与单位王姐聊天,她说:“我像你那么年轻的时候……”不禁吃了一惊:我年轻吗?都奔四了。再想想,王姐54,看我当然年轻。算一算,自己距离退休年龄还有20年,距离离世,保守估计也得40年,生命还未过半,怎么会觉得什么都来不及了呢?
小时候,看教我们的20岁老师,已经很大很成年;现在看20岁的年轻人,不过是毛头孩子。于是明白一个道理,早晚皆因目光方向不同,往前看,前路迷茫,世事难料,没有必胜的把握,多早都怕来不及;往后看,胜负已定,成竹在胸,多晚都嫌没有更早开始。聪明人用向后的目光做向前的事,何时起步都好;愚蠢的人用向前的目光做向后的事,永远来不及,更多坎坷便候在前面的路上。
假使奶奶发现婚姻错了就去修正,她会有一个不一样的后半生;假使妈妈随军之后又开始创业,她一样有所作为;假使我把悔恨、慨叹、心痛时不待我的时间用来完成自己的心愿,没有什么达不成。
其实不是时间来不及,而是勇气、智慧没跟上,无论何时,只要肯向着期待的方向迈出脚步,下一站,就是称心如意。
第四篇:没有是一张白纸美文摘抄
每年夏秋两季,牧民们都要将羊群迁移几次。在迁移中,羊群要经过的地方,不是危险的山口,就是狭窄的盆地。这地方总会有狼群出没,每次不损失几只羊,是无法通过的。
狼是非常聪明的,他们十分清楚什么时候山口或盆地的要道上,会有羊群经过。而狼又是国家的二级保护动物,打又打不得,牧民们相当犯愁。为了不让羊群损失太多,牧民们想出过各种各样的办法,比如多养狗来保护羊群,然而养狗的代价比失去几只羊的代价更高,有些得不偿失。
最后,牧民们终于想出了办法,每次迁移,他们都会准备一堆带肉的羊骨头,将这些骨头煮熟,用小绳紧紧地捆住,使狼啃起来要费很大的力气,然后将这些骨头扔在羊群路过的山口或是盆地。
狼本来是在等待羊的,他们是奔着羊而来的,却在途中意外地发现了香喷喷的骨头,于是便纷纷啃起了骨头。每当这时,一定是羊群通过的时候。
狼会眼睁睁地看着大群的羊从他们的前方通过,却顾不得太多。因为此时此刻,他们的嘴里啃着骨头。就这样,牧民们用极小的代价,避免了极大的损失。狼们不会知道,他们为了眼前拥有的,而失去了更多。
深秋,一群天鹅从西伯利亚飞往南方去寻觅食物,途中,他们要经过西斯亚利湖歇脚,那里的游人很喜欢喂养天鹅。于是,天鹅有了吃的。因为有了吃的,便不再飞往南方,结果却被冻死。
几个河南木匠坐火车,准备到北京打工。中途,车下有人喊,是打工的吗?我们需要人……于是,大家便像是得到了便宜,纷纷下了火车,在开封市打起工来。一个木匠在开封的工钱是一个月八百块钱左右,管吃管住。而同样一个木匠在北京的价格,是一个月一千五到二千五的工钱,也管吃管住。几个木匠为了眼前挣钱的机会,轻易失去了挣更多钱的机会。
有一年,清华大学管理系的学生还没有毕业,98%的学生就被各家招聘公司定了下来。等到真正毕业时,一个系里,只剩下两名学生还没有着落,这时美国等几家外国大公司来清华大学挑选在华业务的代理人,年薪在三十万元人民币以上。于是,剩下的这两名学生,都得到了最好的工作。
他们当然不是最优秀的,但最优秀的都已经没有了选择的机会。
一个人正是因为已经“有了”,反而失去了很多很多。
由此看来,“有了”,并不一定就是件好事。“没有”倒是一张白纸,因此,我们“没有”什么的时候,不但不应该遗憾,反而应该庆幸,因为这也许正是一种福音、一种机遇。
第五篇:人生没有满分美文摘抄
闻名于世的美国哈佛大学有个教授劳拉·威尔博先生,他以崭新的教育理念,超前的思维模式,享誉国际教育界。经他培养的学生,有一千多人次获得了世界诺贝尔奖和各项殊荣,三千多人成了社会各界的名流精英。然而,在他50多年的执教生涯中,有个奇怪的现象令人费解:那就是在每次考试中,他的学生从来没有人考过100分。
这天,白发苍苍的老教授要退休了,在欢送他的大会上,一位记者出于好奇,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老教授听后,哈哈大笑:“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你即使是个圣人,也不可能完美无缺,所以,我的学生怎么会考满分?”
老教授接着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他初进哈佛大学的那年,他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有些考100分的尖子学生,过了一段时间,就会被考99分、98分,甚至分数更低的学生赶上,而到了最后,有些成绩特别出众的学生,却成了落伍者。在每次的考试中,即使你优秀得无可挑剔,也千万别给满分,要千方百计地找个理由扣掉1分,要是给你100分,你就走到顶点了,你还会追求吗?
老教授的话音刚落,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人生没有满分,就像背着一个永远装不满的筐,因为装不满,才会不停地为自己采摘,果实才会越来越多,追求的过程中,才会有更多的希望飘满前面的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