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幽默使他获胜的美文摘抄[范文]
当年,美国的约翰·艾伦在一场竞争激烈的国会选举中,曾因用了几句幽默的话而获得最后的胜利,并名扬全国。
那时与艾伦竞争的对手是一位与他旗鼓相当的人物陶克将军,这位将军曾在内战时有卓著功勋,并曾担任过数届美国国会议员。在此次国会议员竞选中,他信心十足,志在必得。
当发表竞争演说时,陶克将军声情并茂地说:“诸位亲爱的同胞或许记得,在17年前的昨夜,我曾带兵在山上与敌人展开血战,并在树丛中睡了一晚。如果诸位没有忘记那次艰苦卓约的战斗,诸位在选举时,请不要忘记吃尽苦头、风餐露宿的那个造成伟大战绩的人!”
陶克将军的这番演讲,立时打动了许多听众。见此情景,陶克将军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神色,他似乎已胜券在手。
可这时艾伦并不慌张,他镇定自若而又轻松幽默地说:“同胞们,陶克将军说得不错,他的确是在那场战斗中享有盛名。但那时我在他手下当一名无名小兵,除了代他出生入死、冲锋陷阵还不算,当他在丛林中安睡时,我还曾携了武器,直立荒郊,饱尝寒风冷露保护他。诸位想起那时的情景,如果是同情陶克将军的,当然应该选举他;反之,如果同情我的,我或可对于诸位的选举当之无愧!”
妙!实在是妙!聪明的艾伦仅用几句轻松幽默的言词,就征服了听众,使大家心悦诚服,转而争相选举他。不久,便把他进入了国会。
幽默,其实也是一种智慧,而智慧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第二篇:使自己,成为自己美文摘抄
蔡澜说,做人做久了,就成了应声虫、骗子。也就是说,自己变得面目全非,要么变成了别人,要么变成了妖魔鬼怪,反正自己没了。于人于己而言。有百害而无一益。
王选说:“我只是一个科学家,即使年轻20岁,也不可能成为企业家和CEO,更不可能成为企业领袖,因为我不懂经营,对财务一窍不通,也不擅长管理,与企业家相距甚远。”使自己成为自己就应该有这样睿智、谦虚的自知之明。如果连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也不熟悉,那么你肯定不会成为那个最理想的自己。
世间诱惑、名利、欲望、阴谋满天飞,这些都可能成为自己跟自己分裂、自己背叛自己的催化剂。因此,要想使自己成为自己,就必须选择自己热爱的目标、理想。为此拿破仑·希尔说:
“如果一个人不喜欢他从事的行业,他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股神”巴菲特的儿子彼得,19岁时作出决定,不进入父亲呼风唤雨的金融界,而选择音乐作为自己的追求。父亲的财富再多、名望再高都与他无关,他陶醉于自己的世界里。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名字就叫《做你自己》。
生活中,谁都不能没有目标、理想,它们就像田地一样,为我们的付出、努力提供平台,让我们的灵魂有了落脚之所,否则,即使你是英雄也无用武之地。而你热爱的东西,会更大程度地激发你的热情和潜能,让你更快地进步、成功。这样的自己。才是我们最想要的。
可是,我们的目标、理想常常受到干扰,比如当年的胡适,在他考取官费留学后,其兄让他学习开矿或修铁路,目的是将来帮助家人重兴家业、重整门楣。而他不喜欢这样的专业,但又不好拒绝,于是他采用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选择了农学,虽然每门功课都很好,但是最后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他至爱的文学和哲学。试想,如果他没有选择自己最爱的专业,他后来就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因此,只要是自己喜欢的、热爱的,就要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下去,一旦坚持下去,才会有丰硕的果实回报给你。
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有错误的、不科学的目标,当有一天,他们翻然醒悟,痛改前非,重做新人。比如乔达摩·悉达多,他曾经夜夜笙歌,从来不知什么是苦,什么是生老病死。可是有一天,他决定要告别这样的生活,于是走到菩提树下思索一切苦难的缘起,启迪了世人,后世称他为佛。如果当初他执迷不悟,在错误的泥潭里就会越陷越深。直至丢了自己。因此,要想使自己成为自己,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越来越靠近那个最理想的自己。
一般来说,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一个是假的、恶的、丑的,一个是真的、善的、美的。使自己成为自己就是要告别前者、全心全意地接近后者。在这个过程里,肯定会遇到挫折、绝境,只有勇敢面对,才能迎来柳暗花明。罗琳曾经历过巨大的失败——离婚和失去工作,但是他没有被打倒,把精力都用在写作上,最终写出了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假设当初她倒下去了,那么她就不会有现在风光的自己。
蒋勋先生说:“做自己是一种美。”如果说这美是花的话,那么使自己成为自己就是让花绽放的过程——人生原来能够花香满径的。
第三篇:公共场所幽默启事美文摘抄
纽约一个儿童游乐园大门口的一块牌子上写道:“成年人必须在孩子陪同下方可进入。”
一个向公众开放的英国古堡,入口处贴着一张告示:“主人该使客人宾至如归,客人该注意这里并非家里。”
肯尼亚某天然动物园的告示中规定:“凡向鳄鱼池内投掷物品者,必须自己捡回物品。”池内因此常年都能保持清洁。
美国科罗拉多一小酒馆挂出这样的告示牌:“情绪低落吗?来看看我们。”
伦敦一家旅馆在所有的盥洗室里贴有这样的告示:“客人们,请把你的歌藏在心底,因为我们的墙壁并非你想象的那样厚实。”
加拿大阿尔伯特州某公园入口处,立有一块告示牌,上面写着:“请不要打扰里面的鸟儿,它们在此避难。”
墨西哥一边境小城的入口处,悬挂着一则醒目的交通告示:“请司机注意,本城一无医生,二无医院,三无药品!”
坦桑尼亚曼拉湖的国家公园,对不文明的游园者以小诗相劝:“不要招人说,这人真可恶,是他将这美丽的环境弄脏。到时你的脸往哪儿搁?”
德国对坐车不购票者,车内无任何警告之类的文字,但在醒目处,用鲜艳色彩画了一个双手捂住面孔的人像。
第四篇:他凭什么进入麻省理工美文摘抄
17岁那年,张益肇成为麻省理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一副东方人的身架,个头儿本来不高,又很瘦。看上去比他的年龄还要小。
在美国,收到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至少要比在中国容易得多。他不会因为分数不够名落孙山。也不用担心没有钱交学费,因为可以申请贷款。但是如果想去读最好的学校,就非常难。比如哈佛大学在每4个申请者中录取一个。麻省录取的学生中有一半是在高中最好的学生,有5%能免学费。
为了这个5%的名额,张益肇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他的内心充满渴望,变得勤奋而且激昂。不仅要让自己的成绩进入学校的前三名,还开始自修大学课程。数学、科学、物理、化学……总共学了7门。他非常努力。废寝忘食,生活的节奏比一个最忙碌的成年人还要快。在旁人看来,这真是苦不堪言。可是他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一个孩子感觉不到学习的快乐。那不是因为他过于努力过于艰辛,而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努力争取的东西。并不是他想要的东西。”那些日子,他的感觉正相反,没有一点痛苦,而且还很快乐。
但是对于一所真正的好大学来说。“优秀”的标准决不仅仅意味着学习成绩好。张益肇知道,像哈佛、麻省这样的学校。不会录取那些除了优异的学习成绩就没有可取之处的学生。他们不会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还要看很多分数以外的东西。所以那些真正优秀的孩子。都把课外的东西当成必修课。张益肇竭尽全力去参加那些课程之外的活动。那会占用很多时间。他把这一切都当作他的梦想之旅上的伙伴。与它们携手同行,没有怨言,竭尽全力。
高考后,他向麻省理工大学递交了申请。结果很顺利,他如愿以偿。
很多年以后。有一天张益肇和熟人谈起当年的求学经历。在回答“你凭什么进入麻省”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列举出六项理由,这六项内容让麻省理工大学无法拒绝他的申请:
第一,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成绩。这包括平时成绩和最终成绩,校内成绩和全国统一考试成绩。“我相信我的成绩是前5%,但是我无法看到具体的数据。所以到底是第几名我就不敢说了。”当面试老师询问他的成绩时,他这样回答。
第二。是很多课外组织的成员。他是学校数学比赛代表队的队员,是中国同学会的会长。还是中学里一个荣誉团体的成员。只有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才有机会参加这个团体。
第三,有很多校园之外的工作经验。他在每周三下午到一所医院去做两个小时的“义务工作”。为不同科室提供服务,包括开发计算机应用程序、整理文件和做其他杂事。
第四,有一些很独特的能力。比如在学校辩论会上的口才和机敏,还有下棋。
第五,很高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麻省为检验考生而提出试题,性质有点类似中国的高考。但方武完全不同。它是由一系列论文组成的,题目五花八门。比如:你一生当中都犯过什么错误?你学到了什么东西?你的长处在哪里?你的缺点在哪里?你为什么要来我们学校?还有一个题目是,“你跟某某共进晚餐”。所有文章都拿回家去写,整个过程持续好几个月。你可以听由己意,任意做答。答案没有标准的对与错,全看学生的见识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第六、在整个申请入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渴望。大多数美国的学校都相信,一个孩子内心的渴望——而不是别人的渴望。将成为他永远的向导。
如今,张益肇早已从麻省理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现任微软亚洲工程院副院长。“海归派”代表之一。他主要从事自然语言理解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开放式日语语音识别系统,拥有多项专利。在被问起成功秘诀时。他用“成功=激情+能力+回报”来揭示成功的内涵,令人受益匪浅。
第五篇:教你幽默到心田美文摘抄
幽默是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多看多读幽默文章对增进幽默功力大有裨益。
有人说中国人是最缺乏幽默感的民族。这一点,我不同意,因为我从小就发现,中国人处处都在表现幽默感。
我上大学时,老师们都是“书画名家”,却不乏幽默。记得有位教授,接到一个朋友送来的古画,请他鉴定。画明明是假的,他居然也盖鉴定的印章,一边盖,一边说:“唉,如果是行家看到,一定了解我是因为人情,不得不这么做;如果是外行人看到,反正他外行,没什么关系。”他这文人的歪理,后来被我写到书里批评,却不能不说他很幽默。
大学毕业,我进了中视新闻部。那里的同事更“逗”,每天大家一边写新闻稿,一边开黄腔。有一回,去秀姑峦溪采访急流泛舟。驾舟的人一边荡桨,跟急流搏斗,一边对船上的救生员喊:“记者如果掉河里了,先跳下去救摄影机,那机器很贵的!”“天哪!为什么不先救记者?”我喊。“你们掉下去,到了下游自己会浮起来,机器不会。”
又记得有一次参加《传记文学》周年酒会。《传记文学》的创办人刘绍唐致辞,笑着说:“这杂志把死人办活了,把活人办死了,把我自己办老了。”短短三句话,幽默地道出他几十年的辛苦和成就以及对人生的感叹,真是令我佩服。
出国之后,因为教文学和艺术的课,常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更对中国人的幽默叹服不已。譬如在唐人的幽默故事里,说有一天弄臣犯了错,皇帝把他推下御花园的池子,再把他拉上来问:“怎么样?你在水里有没有见到屈原?如果没见到,就再把你推下去。”“臣见到屈原了。”弄臣居然说。皇帝笑起来,追问:“屈原跟你说了什么吗?”“他说了,”弄臣回答,“他说他没遇上好主子,所以投了水,你有这么英明的皇帝,为什么也要投水?”皇帝笑歪了,饶了弄臣。又有一回读古典笑话,说城里来了土匪,见人就杀,有个矮子也被抓住了,要被砍头。“你别砍了吧,”矮子求土匪,“大家都笑我矮,这一砍头,就更矮了。”土匪全笑弯了腰,居然把矮子放了。
据说这两则故事都是真实的,幽默居然可以救命,实在令人惊讶。至于中国人在对对联时表现出的幽默,就更令我叹服了。譬如有个学生上课时身上痒,东抓抓西抓抓,把老师弄火了,给他出了个上联:“抓抓痒痒,痒痒抓抓,愈抓愈痒,愈痒愈抓。”学生对不出来,挨了批,哭着回家。他爸爸弄清了原委,说这有什么稀奇?老子给你写下联,明天拿去。学生第二天把爸爸写的下联交给老师:“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这对子多损,又多幽默啊。
还有个近代对对联的故事。有个官员在江边看春天的景色,十分陶醉,于是出了个上联:“五月黄梅天。”要随行的官员对下联。半天没人对得上,倒是一个睡在檐下的酒鬼,张开眼睛说:“三星白兰地。”多妙啊,五对
三、月对星、黄对白、梅对兰、天对地。这“对联”的幽默不是中国人才有的吗?
这个世界有了幽默,才显得有意思。“一笑解千愁”,你不见在经济低迷的时候,人们反而爱说笑话吗?因为笑话往往讽刺时事,凭借那一笑,人们化解了心中的郁闷。
幽默最大的妙用,就是不伤情——把要说的都婉转地说了,又好像没有真说:仿佛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却又可能是“言者有心”,只是装作无心的样子。
想想,历史上多少名臣,不就是靠这种本事,“拐弯抹角”地劝谏了君王吗?
所以幽默也像太极拳,它有软中带硬、虚中带实、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幽默常常就是一种不能承受之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