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你们到到底有多熟美文摘抄
以前我写过《朋友的三六九等》,讲朋友的亲疏程度。现在更复杂的问题来了,你觉得是一等的朋友,可以请他帮忙搞定你儿子的重点幼儿园的名额问题,而他却觉得咱俩还没铁到这个程度,帮吧,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欠下大人情;不帮呢,又不忍辜负你的重托
在社交场合,更容易被朋友的亲疏关系搞迷糊。这种双方相互间认识的错位并不奇怪。大城市里的许多人际交往都容易让人滋生这种错觉。比如有些同行,因为行业间的商业聚会的关系,交往频率之高可达一月数次,远远超过最铁的同学以及最近的亲戚。可是他们很熟吗?等到家里有了烦心事的时候,你肯定不会去找这些看上去很熟的同行。
最不可靠的熟人就是因为职业需要而产生的。身居要职的人周围大多围绕着一堆这样的熟人。生日时,会收到一堆熟人寄来的礼品;生病了,一堆熟人过来探望。等到离开这个职位,尤其是离开这个行业后,这些熟人就全都不见了。半年后,你甚至根本想不起来这个人是谁,尽管他当年送礼达得比你的情人还要多。你以为你们是朋友了,人家只以为是职业需要。
你们到底有多熟?这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第二篇:教你幽默到心田美文摘抄
幽默是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多看多读幽默文章对增进幽默功力大有裨益。
有人说中国人是最缺乏幽默感的民族。这一点,我不同意,因为我从小就发现,中国人处处都在表现幽默感。
我上大学时,老师们都是“书画名家”,却不乏幽默。记得有位教授,接到一个朋友送来的古画,请他鉴定。画明明是假的,他居然也盖鉴定的印章,一边盖,一边说:“唉,如果是行家看到,一定了解我是因为人情,不得不这么做;如果是外行人看到,反正他外行,没什么关系。”他这文人的歪理,后来被我写到书里批评,却不能不说他很幽默。
大学毕业,我进了中视新闻部。那里的同事更“逗”,每天大家一边写新闻稿,一边开黄腔。有一回,去秀姑峦溪采访急流泛舟。驾舟的人一边荡桨,跟急流搏斗,一边对船上的救生员喊:“记者如果掉河里了,先跳下去救摄影机,那机器很贵的!”“天哪!为什么不先救记者?”我喊。“你们掉下去,到了下游自己会浮起来,机器不会。”
又记得有一次参加《传记文学》周年酒会。《传记文学》的创办人刘绍唐致辞,笑着说:“这杂志把死人办活了,把活人办死了,把我自己办老了。”短短三句话,幽默地道出他几十年的辛苦和成就以及对人生的感叹,真是令我佩服。
出国之后,因为教文学和艺术的课,常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更对中国人的幽默叹服不已。譬如在唐人的幽默故事里,说有一天弄臣犯了错,皇帝把他推下御花园的池子,再把他拉上来问:“怎么样?你在水里有没有见到屈原?如果没见到,就再把你推下去。”“臣见到屈原了。”弄臣居然说。皇帝笑起来,追问:“屈原跟你说了什么吗?”“他说了,”弄臣回答,“他说他没遇上好主子,所以投了水,你有这么英明的皇帝,为什么也要投水?”皇帝笑歪了,饶了弄臣。又有一回读古典笑话,说城里来了土匪,见人就杀,有个矮子也被抓住了,要被砍头。“你别砍了吧,”矮子求土匪,“大家都笑我矮,这一砍头,就更矮了。”土匪全笑弯了腰,居然把矮子放了。
据说这两则故事都是真实的,幽默居然可以救命,实在令人惊讶。至于中国人在对对联时表现出的幽默,就更令我叹服了。譬如有个学生上课时身上痒,东抓抓西抓抓,把老师弄火了,给他出了个上联:“抓抓痒痒,痒痒抓抓,愈抓愈痒,愈痒愈抓。”学生对不出来,挨了批,哭着回家。他爸爸弄清了原委,说这有什么稀奇?老子给你写下联,明天拿去。学生第二天把爸爸写的下联交给老师:“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这对子多损,又多幽默啊。
还有个近代对对联的故事。有个官员在江边看春天的景色,十分陶醉,于是出了个上联:“五月黄梅天。”要随行的官员对下联。半天没人对得上,倒是一个睡在檐下的酒鬼,张开眼睛说:“三星白兰地。”多妙啊,五对
三、月对星、黄对白、梅对兰、天对地。这“对联”的幽默不是中国人才有的吗?
这个世界有了幽默,才显得有意思。“一笑解千愁”,你不见在经济低迷的时候,人们反而爱说笑话吗?因为笑话往往讽刺时事,凭借那一笑,人们化解了心中的郁闷。
幽默最大的妙用,就是不伤情——把要说的都婉转地说了,又好像没有真说:仿佛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却又可能是“言者有心”,只是装作无心的样子。
想想,历史上多少名臣,不就是靠这种本事,“拐弯抹角”地劝谏了君王吗?
所以幽默也像太极拳,它有软中带硬、虚中带实、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幽默常常就是一种不能承受之轻。
第三篇:多活1小时美文摘抄
一天,有10个人失掉时间,死掉了。不管他们生前是热爱还是厌烦生活,都一样地渴望返回到人世间来,哪怕一会儿也好,这种感觉是活着的人不曾体会过的。这当儿他们碰到掌管人们寿命的天神,他手里刚好还富余10个小时。天神对这些恋生的死者起了恻隐之心,决定给他们每人1个小时,回到人间享用,10位死者欣喜若狂。但天神很有兴趣想了解一下,他们将怎么利用这短暂而又珍贵的1小时的时光。下面是10个死者依次的答话:
一:“我想把我干过的一件缺德事告诉亲人们。我一直没有下定决心这样做,现在反而有决心了。原来这种事带在身上,死了也是一种累赘。”
二:“我盼望在这复活的1小时内,科学家们能把使我死亡的病因找到,并研制出特效药。”
三:“在这最宝贵的1小时里,我要妻子和女儿守在我身旁。我活着时天天忙工作,一直没能同她们一起安安静静地度过1小时。”
四:“我回去就要把自己立的遗嘱撕了。什么这个10%呀,那个50%呀!我之所以死得这么快,就是写遗嘱给累的。”
五:“我这次非要秘书把我孩子们的住房办下来不可,否则我一死没指望了。”
六:“只要得到她1小时的爱,就足够了。”
七:“我想利用这时间,写一篇真实的作品。只是担心这1小时太短了,不够用。”
八:“是啊!1小时太短了。要是能出国转一圈,开开眼,这一生也就算没白来了。”
九:“我就想知道,李四的胖老婆生的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虽然他样样超过我,但如果他这次生个女孩儿,我这辈子的气儿也就顺了。”
十:“我要不浪费每一秒钟,再拼一下,把我画了4年、仅仅剩下一个人物的左耳朵的那幅画儿画完,死而无憾。”
天神听罢,忽然变了主意。他不想分给每个人1小时了,打算把这10个小时重新分配。他把时间赐给人们时,一向单凭兴趣,没动过脑筋,不懂得时间是有内容和价值的。但他从此能否改变这个亘古以来就有的习惯?未必。
第四篇:人到六十才成熟美文摘抄
六十岁后闲下来,有时间胡思乱想了。也可能是地位变了,突然开窍,以前不太明白的道理,现在一下子想通了;以前看得很重的东西,现在一下子看轻了。于是,生出许多感悟。
六十岁是当爷爷奶奶的年纪了,不管当没当上,都得有点当爷爷奶奶的“范儿”,脸上宜带着慈祥、宽厚的笑容,说话宜语重心长,略带沧桑之感,走路当四平八稳,慢条斯理,有长者之风。但千万别倚老卖老,须知,古董老了才值钱。
虽未必真的德高望重,但毕竟有些资格,干什么事都要稳重妥当些,想得周到些。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要从脑子里过一过。要不然咋给人家吹牛,“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
以前是工作为重点,往后享受生活是主旋律,该玩就玩,该歇就歇;以前要努力掌握工作的本事,往后要学会玩出技巧,玩出花样,玩出欢愉;以前净琢磨人际关系,往后要熟谙养生之术,健康才是王道。
所谓“事业”,基本上都要画句号了。当然也有例外。张中行七十岁后才大放异彩,佳作迭出,妙语惊人;姜子牙八十岁方出仕周相,运筹帷幄,指点江山;季羡林年过九旬还著述不断,屡有新解……但别忘了他们均为人中龙凤,你我未必能学得了,还是洗洗睡吧。
六十岁的人,得有点胸襟了。以前的恩怨,让一阵风吹了,伤害你的人,对不起你的人,就宽恕他吧。鲁迅固然有“一个也不宽恕”的决绝,那是他五十六岁走得太早,要是活到花甲,指不定他会是另外的态度呢。毕竟,“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也是他的名言。
还会变得很爱怀旧,动不动“我年轻那会儿”“我二十多岁时候”,也不管人家是否爱听,有时甚至还动过写个回忆录的念头。老婆孩子便嘲笑,你也不是名人、高官,只怕写出来白送都没人要。
人到六十,筋骨衰退,再不能参加那些费劲拼力的活动了,不服老不行。廉颇、黄忠之老将出马,只是个例,且传奇色彩太浓;而大伙都特别爱引用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其实曹孟德发此豪言时,不过才五十来岁。
还有一条,这把年纪,虽然仍有爱美之心,但“力比多”已所剩无几,看美女的眼神就不能那么紧盯不放了,免得人家骂你为老不尊。除非你有钱谦益的牛皮与伪装,有默多克的魅力与财富,有杨振宁的才华和声望。
以六十为起点,重新规划生活,好好活着,前边如果没有“朝阳似火”,那就争取后边来个“夕阳红”吧。
第五篇:一不小心从善到恶美文摘抄
斯比尔先生是加拿大多伦多市一家五星级酒店的总经理,也是一位慈善家。
斯多莱是一名流浪汉,平时靠捡破烂度日。斯多莱衣着污秽,每晚蜷缩在酒店对面的商场屋檐下。
斯比尔先生注意到了斯多莱的窘境,心里溢满同情。一天,他找到斯多莱,把斯多莱请到自己的五星级酒店,安排他吃了一顿丰盛的酒宴。
斯多莱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待遇,他感到仿佛是在做梦。别说吃,这些菜肴都是斯多莱第一次见到,他的眼都睁圆了,露出激动的光芒。
看着斯多莱狼吞虎咽的样子,斯比尔脸上露出欣慰的神色。耐心地等待斯多莱吃饱喝足后,斯比尔还安排斯多莱洗了澡,给他换了新西装,免费让他在五星级酒店里睡了一晚。在宽大、柔软的席梦思床上,斯多莱兴奋得一夜未睡。
第二天,斯比尔送给斯多莱1000加元。斯多莱千恩万谢地离开了。看着斯多莱的背影,斯比尔很高兴,他觉得自己给斯多莱带来了幸福和快乐。然而,从那以后,斯比尔从办公室宽大的玻璃窗看下去,那屋檐下再也见不到斯多莱的影子了。斯多莱流浪去哪里了呢?
这天,斯比尔突然接到警察局的电话,说有个叫斯多莱的人控告了他,要他马上来接受调查。斯比尔满腹狐疑,他从来没有做过违法犯罪的事,警察怎么会找上门来呢?
斯比尔忐忑不安地来到了警察局。警官乔克特严肃地说:“我们接到斯多莱的控告,是你诱惑斯多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请你配合,接受调查。”
斯比尔弄明白事情的原委后,他生气地大声申辩:“我这是在行善,我好心招待他,帮助他,他不感恩也就算了,却反咬一口,乔克特警官,你一定要替我伸张正义!”
乔克特警官说:“你的行为从表面上看是在帮助他人,但往深处看,你这是在引诱他人在犯罪。”
斯比尔申辩说:“我招待他时根本没有恶意,我是看他可怜,才让他在酒店享受一下。我的动机纯正。怎么和犯罪扯上关系呢?”
乔克特警官说:“斯多莱本是个流浪汉,靠捡破烂和乞讨维持生活,而你邀请他到酒店享受了一晚,还送钱给他。你的行为破坏了他原有的生活平衡,你不该让他享受他没有指望过的生活。你的生活标准,他是无法实现的。你给了他一点钱,然后把他推向社会,就不管不问了。斯多莱用光了你给他的钱后,他就走上了偷窃的道路。行善也是有区别的。你对斯多莱施加的这种行善,实际上是一种引诱,这种行善实在是一种变相的教唆。”
斯比尔先生被说得哑口无言,他愧疚地说:“我错了,我愿接受法律的公正判决。”
这起官司在西方国家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为此,加拿大、美国、英国、德国等许多发达国家,都相继出台了一部法律:一切带有炫耀性的行善或引诱当事人,也是一种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