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扁鹊治病》取材于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由“皮肤上有点小病”发展到“皮肉之间”,继而到“肠胃里”,最后“深入骨髓”,浑身疼痛而死。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对本课的教学我有很多的体会:
一、在质疑中培养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兴趣。
这样一个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很有影响力的故事,学生们读得津津有味。我想,这篇课文情节很简单,不用在细节上多耽误时间,可以直奔故事揭示的深刻道理。于是,我请同学们说说自己阅读当中最大的疑惑是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有的同学说蔡桓公为什么几次三番不相信扁鹊呢?有的同学说扁鹊第四次见到蔡桓公为什么要跑掉呢?还有的同学说蔡桓公的病扁鹊怎么能够预测得那么准确呢?
同学们的一个个问题激起了更多同学的探究意识,于是第二轮的默读,同学们都读得很深入。有几个同学还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圈出来,在课本中上上下下地反复地找答案。接下来的交流也变得活跃起来。
二、通过想象,丰富文本的语言。
寓言故事大多比较言简意赅,但是,本组课文学习的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复述课文。要把故事讲得生动具体,读好人物的语言是关键,而读好人物的语言必须通过联系关键词句,揣摩人物内心。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想象扁鹊每一次劝蔡桓公时的想法,透过蔡桓公的态度猜他的想法,了解扁鹊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和蔡桓公高傲固执的态度,体会扁鹊的高尚医德。又通过朗读时语气对比和语言对比(将每次病情的发展后果提前告知结果又会如何?),发现扁鹊的话语含蓄、谨慎、机警是为保障自我安全,人物语言的朗读就显得活泼生动起来,学生富有个性的见解也大放异彩,课堂气氛也被大大激活,避免了为复述而朗读的被动记忆,读活人物语言是本课教学一大重点,通过各种手段让朗读完成了记忆、思维等多种训练。
三、理清思路,为复述架设桥梁
这则寓言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简洁明了,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为理解寓意做铺垫,然后根据单元导读要求能复述课文。既能让复述课文的方法的引领能无痕且扎实而有效,又不使课堂学习枯燥、僵化,是我对本课教学的追求。所以在执教时,我以复述课文为教学主线融概括主要内容、有感情朗读、寓意理解为一体进行教学。
第二篇:四年级下册《扁鹊治病》教学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扁鹊治病》教学说课稿
一、紧扣特点,感悟教材。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寓言两则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选自《韩非子》,讲的是扁鹊要给蔡桓公治病,蔡桓公几次三番都说自己没有生病,最后病入膏肓,无药可医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都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本单元的专题是“故事长廊”。 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有关词句,体会扁鹊的医术高明和医德高尚,懂得做什么都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鉴于它的体裁特点,根据学生实际,所以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难点是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心理,认识人物形象,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依据课标,凸现理念
1.构建课内外阅读体系。
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各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凸显了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本节课我采用了“铺垫”与“延伸”这两种方式,构建了课内外衔接的教学机构。开课时利用以前学过的寓言故事安排了看图猜故事的环节,引出“寓言”这种文学体裁,进而让学生回忆寓言的特征,从而引出《扁鹊治病》,既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又检测了学情,并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由课内知识的积淀走进文本。在结课布置作业时,我设计的第二道作业是推荐阅读四则寓言故事并能明白其中的寓意。整堂课做到了课前复习寓言,课中学习寓言,课后积累寓言。
2.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们相得益彰,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着永久的活力与生机。鉴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从教师与学生共同运用教材的角度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上,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开始的初读正音、整体感知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感悟“名医”意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桓公之死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语言表达能力;明白寓意,并联系生活实际意在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到最后的按照顺序复述故事是让学生明白本课的写作特点的同时告诉学生说话写作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每个环节有的突显了工具性,有的突显了人文性。实现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生成。
3.教师做好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合作者,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任何一个问题和环节的处理,都是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先让学生解决,在学生解决不了的情况下给他们做一点拔和指导。如:在找扁鹊医术高明的环节,通过同桌合作来完成,然后汇报,并且让学生说出找这句话的理由;还有体会扁鹊医德高尚环节,同样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谈自己的体会,进而带着体会读句子,从而加深理解。还有在评价方面,也突显学生地位,努力让学生之间进行评价,这样既教给了他们该如何学,又让他们客观正确去评价,同时还培养了他们有自主、合作的意识,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依据理念,设计思路
1.把握两条主线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故事,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以人物内心活动为主线。在这条主线里,分为了两个板块进行,分别是感悟“名医”和恒公之死。在感悟“名医”这个板块主要是通过同桌合作交汇报来感受扁鹊的医术高明,通过朗读来感悟医德高尚。在桓公之死板块主要是通过想象补白来感受蔡桓公的讳疾忌医和固执已见,进而突显人物的特征。二是以时间为顺序的写作顺序。通过找几个表示时间的词, 让学生利用这些词语进行故事内容的复述,从而让学生知道无论是写还是说话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这样才会条理清楚,简洁明了。
2.落实三个训练点
本节课我重点落实三个训练点:读、想和说。
第一个训练点:读。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所以,在这节课上,重视读的训练。每个环节的读学生所带得任务不同,要求不同,所获得的情感不同。如第一遍的的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扁鹊三次劝说蔡桓公时的读,要求读出心情,读出情感再到后来的男女分角色读,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精神。
第二个训练点:想。
课标指出,语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在本节课中走进蔡桓公内心时四次让学生进行了想象,这种想象,使诵读者完成了对作品“空白”的填充。
第三个训练点:说。
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如何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至关重要。在本节课中,多次给学生提供了说的机会,在医术高明环节让他们说理由,在桓公之死板块让他们走进桓公内心,说出自己所想,在最后,能根据顺序讲述故事,都在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设计主副两块板术。在主板术里,我设计了两个内容:一是对本课中的两个主人公扁鹊和蔡桓公的形象的重点词语的呈现,(扁鹊: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蔡桓公:讳疾忌医、固执已见);二是本则寓言的寓意(听取意见、防微杜渐)。在副板书里,我主要呈现了对本节课的易写错的字“蔡”。
期盼得到各位领导、老师的批评与指导。
第三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1
一、《纪昌学射》教学反思
《纪昌学射》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2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这则寓言讲的是纪昌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对学习结果的重要作用。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激发学生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兴趣。我们都知道课题是课文的眼睛,所以在教学时我抓住课题,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课上学生也能够抓住文眼提出了好几个问题,如:纪昌向谁学习射箭?纪昌是怎样学习射箭的?从问题入手,对学习这篇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2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这样一个道理。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遗憾艺术。虽然在备课时,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整节课也达成预期的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不足之,但是还存在一些遗憾。如给学生读的时间不是很多;教学语言不够充满激情,不能够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学生评价的语言,虽然用了但是显得苍白无力。
今后,在教学中一定加强自己在教学语言这方面的训练。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2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比较易懂,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去理解、体会。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具体安排了3个环节:一是导入课题、激发兴趣。我能够引导学生从了解扁鹊医术入手,紧扣主题,给学生营造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学生热情度高,积极回答问题。课前让学生搜集扁鹊的资料,介绍扁鹊,以达到了解扁鹊的目标,并为接下来课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二是,以扁鹊四次给蔡桓公看病为主线,有意识的指导学生运用体会、想象等形式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有提升的读。通过研读蔡桓公的反映,来探究文本,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想象来丰富文本。并且从中体会扁鹊医术的高明,医德的崇高;体会蔡桓公固执己见和不听正确意见的性格,以达到明理。三是通过表演来回顾课文内容,达到复述课文的目标,通过跨越时空的对话,来拓宽学生的'思维。教法、学法灵活,学生展示比较精彩。在表演这一环节中,我抓住时机让学生演一演的方式,达到了复习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目的。尤其值得的一提的是,就连平是不喜欢表现的学生也积极地参与到表演中来。
缺点:课堂调控能力不够强。第一轮表演指导不到位。寓意提炼急促,还应侧重联系学生实际用寓意导行。在第一轮表演结束后,应该让学生点评一下,哪些角色需要改进,指导学生演好人物角色。总之,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自己需要改进和学习的地方有很多很多,如何使自己快速地成长起来,更好的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今后工作的重点,我将更加努力锤炼自己。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3
【教材分析】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中的一篇。本文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主要写扁鹊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这篇寓言故事耐人寻味,有着多元的寓意,从蔡桓公的身上,我们分析出:刚愎自用、太过固执就没有好的结果;还可以读出应该防微杜渐,把“毛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否则,它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严重。
一次次通读课文后,中的两条主线显现出来:一条是扁鹊劝蔡桓公的句子,一条是蔡桓公明知扁鹊是名医却不倾听别人建议的几次语言和神态的表现。教学中,两条主线并进,更能深入理解所蕴涵的道理,对于文本,也做到了多元化解读。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能够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四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基本达到要求,因此,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本文是古文翻译而来的这一特点,引入古文,让学生和古文来一次“亲密接触”,使学生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 “拜见、肠胃、汤药、骨髓、医治、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并能用关键词语把课文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2.通过读重点句段、分角色朗读,能说出人物的内心想法,读出扁鹊劝说时的诚恳耐心,读出蔡桓公态度的变化。
3.结合“讳疾忌医、防微杜渐”等词语,说一说从寓言中受到的启发,并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谈一谈。
4.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通过读重点句段、分角色朗读,读出扁鹊劝说时的诚恳耐心,读出蔡桓公态度的变化,了解“讳疾忌医、防微杜渐”的意思,明白寓意。
【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复习寓言,课题质疑
1、猜成语激趣
出示“拔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的图片,学生猜
2、复习寓言,引出课题
3、针对课题质疑
4、师出示扁鹊资料,学生积累词语。
(中段的课程标准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积累词语,教师在教学时不仅关注词语的积累,还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词语进行归类整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内容
1、自由读文。
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说内容。
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在讲什么?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有一定难度,改变提问的方式,把生硬的“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换成了“用简单的话告诉我们故事在讲什么”,在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考方法的指导,降低了难度。)
三、品读句子,感悟人物
(一)认识扁鹊
1、最能表现课文主要内容的是那些句子?默读课文,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指名读,出示治病过程。
3、出示四诊法
看来同学们都把治病的过程找出来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扁鹊那时侯的人看病用的都是中医的手法,也就是望、闻、问、切。(出示四诊法)它是扁鹊创造出来的。望就是看气色,闻就是听声音,问就是问病情,切就是按脉搏。。
4、扁鹊为蔡桓公治病用的是哪种方法呢?自己读读这些句子。
5、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点红:站了一会儿、老远望见、只看了几眼)
你的观察很仔细。是啊,望这种方法是最难的,扁鹊一望就知道蔡桓公的病情,他的本领可真是( ) (板书:医术高明)
6、我们再来看看扁鹊劝说蔡桓公的这几句话,你还发现什么?自由读读。
7、指名说(着急、担忧)
8、你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指导朗读(分三次逐次指导朗读,一个读好才到下一个读,最后齐读)
9、扁鹊为什么这么担心啊?指名说
10、小结:医者父母心,可见他不仅医术高明,而且( )。(板书:医德高尚)难怪书中说他是一位(名医)
(二)了解蔡桓公
1、可是这位名医最后有没有治好蔡桓公的病呢?那是怎么回事呢?
2、让我们看看扁鹊几次为蔡桓公治病时,蔡桓公有什么表现?找出相关语句,划一划。
4、学习三次表现
①指名读第一次。(出示第一句)
想像一下,蔡桓公说这句话时表情是怎样的?(引导:所以你不以为然地说、毫不在意地说——)
②是啊,第一次蔡桓公根本就不相信他。第二次呢?指名读(出示第二句)
看都不看他一眼,也不跟他说话,课文是怎样表达的?(没有理睬)
嘴巴不说,可心里怎么想呢?你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吗?指名说一个,读一次。
(引导:他很不高兴地说)
③这一次(指着扁鹊说的第三句话)蔡桓公又有什么表现呢?指名读(出示第三句)(作为一国之君,扁鹊居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三翻四次说自己有病,这回蔡桓公可真生气了,他会对扁鹊说什么呢?)引出成语“讳疾忌医”
5、蔡桓公一开始的皮肤病是微不足道的(板书:微),由于他不听劝告导致病情渐渐加深而死的。(板书:渐)假如对细微的小病能积极防治的话(板书:防),就能杜绝它渐渐发展(板书:杜),以致酿成大错,这就是(防微杜渐)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聪明的人会把学到的道理放到生活中去,同学们,联系我们的学习、生活,能说说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吗?
2、指名说
3、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老马识途》《三人成虎》等等)。
【教后反思】
这节课我紧紧抓住词语教学设计所有的活动,在每个学习环节的设计都清楚明白的告诉学生要做什么?如何去做?对中段的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学习、积累词语,训练语言得到落实。一开课从寓言的复习引入,再通过图画激发学生兴趣整理学过的寓言,然后通过课题的学习归纳出关于医生医术高明的词语,让学生抄写积累。
接着通过重点段落对词语的归类学习,让学生对扁鹊的病所在部位、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归类体会,反复朗读体会病情的日渐变化。又从病情的变化引出三次对话,通过反复研读让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立体感知,从而得到饱饱满满的体验。总结课文也抓住重点词语讳疾忌医、防为杜渐总结课文。在最后环节拓展活动时也是紧紧围绕词语的训练活动进行。通过各个活动让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得到有效落实,让学生知道学习语言不能仅仅关注故事情节,而要学习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不足之处:本节课对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环节抓得不够,只停留在了表面,学生没有读出扁鹊的着急与担心,我也没有做进一步的引导与示范。以后要重视范读,自己要先读好,才能指导好孩子。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4
《扁鹊治病》是杭州采荷一小的王红校长执教的,用一个词形容就是“朴实无华”,她体现了高效的课堂,很好的和孩子们一起解读了文本。先学“扁鹊的医术高明”,接着质疑:“这么高的医术,怎么治不好齐桓公的病呢?”接着理解齐桓公的“固执己见”,很好的揭示了中心涵义,最后依次写出“微、渐、防、杜”,合成“防微杜渐”,巧妙地揭示了寓意。这个课堂我真的很喜欢,因为它朴实,适合家常可用,试想一节好的展示课,不就是为了可以推广给每一位一线的老师用吗?王老师做到了。
王红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一点非常吸引我。那就是王老师的`评价语特别丰富。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回答不重复,能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做出自己的评价。让我听得十分震撼,因为这是我最欠缺的。如当学生有感情地读完扁鹊劝蔡桓公医治病情的句子的时候,她说出了“扁鹊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你真是心急如焚啊”这样的评价语。如果这样的评价语可以预设的话,那么王老师对于另外一个学生的评价则真是非常的高明。王老师让学生讲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一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蔡桓公生病了,扁鹊给蔡桓公治病,可是蔡桓公不听,最后扁鹊就离开了赵国。”当我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时,我觉得这个学生已经答得很不错了,可是王老师却这样来评价:你的起因和结果讲得都很不错,但是过程可以讲得再详细一些吗?听了老师的评价,学生把扁鹊三番五次劝谏这样的过程补充上去了,这样的教学让内容更加符合寓言,也让学生懂得了概括内容应该更加注重过程。这才是培养孩子概况能力的时候,而不会因为是公开课怕耽误时间,扼杀学生的而学习时间,不得不让我佩服。如果我们可以像王老师这样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智慧让答得不完整的学生提高,那么我想在慢慢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提高都难,这是需要老师心中有孩子们才可以做到的,佩服佩服。
这可能就是王老师的特点吧!那样的润物细无声,就像春雨滋润着小草般,让孩子们成长的更加健壮。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5
《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内容比较简单,以对话为主,在教学时,我也是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在这堂课上,学生提出了几个较有价值的问题:
1、蔡桓公为什么总是不听扁鹊劝告?
2、既然蔡桓公根本不愿听扁鹊的话,扁鹊为什么还要几次三番对蔡桓公说他的病呢?
3、扁鹊可以直接告诉蔡桓公不治的后果,为什么要一次次地说?
对教材的思考及对教学的反思:
第3个问题引起了纷争,学生需要重新回到文本,仔细体会蔡桓公的性格。有的说,蔡桓公根本不会听的`,一位是天方夜谭,因为当时他觉得身体很健康。有的说,这样将会使蔡桓公误会更深,以为他又在故弄玄虚。有的说,如果那么直接,说不定蔡桓公一怒之下会把扁鹊拉出去杀了,不是说“伴君如伴虎”嘛。最后再回到扁鹊这个固执偏见,自以为是,最终导致小病不医,一命呜呼的结果。这个问题深化了对全篇课文的理解。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6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诉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启示好比是灵魂。”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因此,寓言又被称为“理智的诗”“穿着外衣的真理”。
作为选入教材的寓言,我们在教学时该如何体现语文味呢?几次执教《扁鹊治病》,我一直在琢磨。最后选定了以表格为支架,以体会人物形象为载体。
预习课文时,安排学生去填写表格。横向是治疗时间、病症程度、治疗方法、治疗结果,纵向是时间的变化。
目的是借助表格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反馈交流时,学生就能借助表格,清晰完整地讲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回顾总结查找信息的方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技能。在此基础上,要求借助课题,简洁地进行概括,学生也能顺利完成。
理清文章脉络后,我让学生思考“从哪里看出扁鹊不愧为名医”,到文中圈圈、画画、写写,从字里行间去感受扁鹊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如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课文中描写扁鹊的句子集中出示:
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
通过分析扁鹊的一系列的行为、语言,人物的形象就不会是“碎片式”的。很显然,学生就容易从“一次又一次”的拜见中──“过了十来天”“十来天后”“又过了十来天”“拜见”等词语中,体会到的对病人的高度负责的精神,这是高尚医德的`体现;从“站了一会儿”“老远”“只看了几眼”以及蔡桓公果然不幸被言中等内容中,可体会到扁鹊望闻问切的功力之深厚,真不愧是──神医呀!尤其是微课“关于三的文化现象”,让学生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学生读懂了扁鹊不愧是一代名医的基础上,我再次呈现表格,要求学生用纵向角度去观察表格内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就看出:时间越来越长,病情越来越重,治疗方法越来越复杂。进而领悟到第一层寓意:防微杜渐。
这样一位名医为何救不了蔡桓公呢?表格再次出现,让学生到文中查找相关语句,找到关键词语,学生通过捕捉关键信息,分析人物态度和治疗过程,深化了第二层寓意:不能讳疾忌医。
再次借助表格对比了扁鹊和蔡桓公的不同人物特点之后,我安排了想象写话: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痛不欲生。如果你是他的母亲、他的最信任的大臣、或者是他的孩子,你会对奄奄一息的蔡桓公说些什么呢?请挑选其中一个人物,展开想象,写几句话。这样的写话则是将孩子对寓意的理解内化,个性化。
当然,除了以上主要方法外,既然是寓言教学,还要善于寻根求源,回到寓言那里。我国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寓言,往往是小故事套在大故事里,且用文言文写成,《扁鹊治病》就是如此。我采用故事还原法、对比阅读法进行教学,拓展了寓言体文本的教学视域。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7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语文四下《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扁鹊治病》是一篇精读课文。《扁鹊治病》写的是: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对于精读课文,一定要精读。精读就是精细地研讨。为了让学生反复阅读,把《扁鹊治病》读通、读懂、读透,我让学生经历“自读自悟,粗知课文;自问自探,感悟课文”等环节。为了让学生自读自悟地有效,为了让学生在精读中开智促思,我精心设计表格,通过表格来初知课文。
学生通过自主填表,交流表格,学生板填表格等形式,从而使学生理解了文本,知道了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寓言所含的道理。这个表格的解决更是学生自问自探文本的基础。学生围绕表格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阅读探究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学生围绕表格,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例如: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是有名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探究是一种富有创意的发现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通过文本中划、反复读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话来深入感悟人物的鲜明个性。
语文是集工具性、人文性和综合性为一体。语文的工具性要求我们要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始,学生进行组词的训练,对本课的重点字词有了深入地感知。学生通过填空来深入理解人物的形象,通过学生的多样填空让学生多元地解读了飞卫和纪昌,既给扁鹊、蔡桓公的人物形象的理解提供了范例,更是对扁鹊、蔡桓公人物形象的解读设置了悬念。课中对“站了一会儿”、“理睬”等词句的理解,更是对人物形象地深入解读。
对于寓言故事中的道理是学习寓言故事的重难点。对于《扁鹊治病》中的寓意的理解,我主要通过“这些表示病程时间和病情情况的词,你体会到了什么?”来体会防微杜渐;通过抓住描写蔡桓公态度的句子进行反复地朗读来体会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对于寓意的深入理解更离不开人物形象地理解。让学生评价扁鹊、蔡桓公这两个人物形象,不仅解决了课始的悬念,更是深入地解读了扁鹊、蔡桓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当然,由于学生填表时间的大量使用,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有一定的影响。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多,学生深入体会人物形象的时间不够。由于时间的有限,所以对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讨论,例如:扁鹊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由于时间的限制,所以没有进行想象写话和寓言故事的推荐。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8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比较易懂,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去理解、体会。
教学时我通过研读扁鹊和蔡桓公的表现,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从中体会扁鹊医术的高明,医德的崇高;体会蔡桓公固执己见和不听正确意见的性格,以达到明理。
这个部分学生的想象很丰富也很合理,只是在进行朗读训练的时候,学生读不出文中人物的语气。我在指导朗读时让学生通过语气的对比,了解扁鹊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和蔡桓公高傲固执的态度,体会扁鹊的高尚医德。可由于学生的.朗读总是达不到我的要求,而且时间又仓促,我只能赶快进入下一个环节,导致朗读的训练成为一个虚设,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没能真正实现。
本课的寓意揭示,若让学生多方面联系自己的缺点谈感受,那么这则寓言的学习会有更大的价值。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9
《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是取材于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了扁鹊三劝蔡桓公治病,而固执的蔡桓公坚信自己没病,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成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课堂交流中,学生慢慢体会到寓意,大多学生能说出应该多听取别人的正确建议,不要自以为是。而“防微杜渐”这个词语,学生说不出来。课堂上我是这样引出这个词语的,找一找蔡桓公的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果及早治疗会怎样?学生答蔡桓公的病有皮肤到皮肉到肠胃到骨髓,导致无药可救了;如果及早治疗还有康复的希望。然后,我小结“像这样由小病一点点恶化,到病入膏肓,是一点一点累计的,如果想及早根治,就要防微杜渐。”然后板书这个词,再问学生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当时课上总感觉不是特别顺畅,总觉得这个词的出示那么牵强。
后来看了一课教学设计,感觉这才是水到渠成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是这样小结的.“蔡桓公一开始的皮肤病是微不足道的,由于他不听劝告导致病情渐渐加深而死的。假如对细微的小病能积极防治的话,就能杜绝它渐渐发展,以致酿成大错”
由此我深切地体会到,老师要启发学生思考,就必须善于引导,并有效的引导。课堂真的是一门艺术,好的设计带给学生的是自然的习得,如何把一堂课设计好既需要博采众长又需要精心的思考。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10
《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内容比较简单,以对话为主,在教学时,我尊重学生质疑,另辟捷径帮助学生解疑。在堂课上,学生提出了几个较有价值的问题:
1、蔡桓公为什么总是不听扁鹊劝告?
2、既然蔡桓公根本不愿听扁鹊的话,扁鹊为什么还要几次三番对蔡桓公说他的病呢?
3、扁鹊可以直接告诉蔡桓公不治的后果,为什么要一次次地说?
第3个问题引起了纷争,学生需要重新回到文本,仔细体会蔡桓公的性格。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其性格特点,我另辟蹊径从“名医”入手!质疑:“名医”“名”在哪?通过回归文本知道名医名在: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追问:如此名医为何医不好蔡桓公的病?好!回归文本细细体会作者的表达领会其意!有的说,蔡桓公根本不会听的,认为是天方夜谭,因为当时他觉得身体很健康。有的说,这样将会使蔡桓公误会更深,以为他又在故弄玄虚。有的说,如果那么直接,说不定蔡桓公一怒之下会把扁鹊拉出去杀了,不是说“伴君如伴虎”嘛。通过3次对话提示语、语言内容、病况发展细细体悟学生异口同声:讳疾忌医!问题迎刃而解。蔡桓公自以为是,讳疾忌医、忠言逆耳最终导致小病不医,一命呜呼的.。从中我们获得启示:防微杜渐!迂回问题,巧妙解疑深化了对寓言故事的理解,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妙!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专题是“故事长廊”,安排的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扁鹊治病》是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以蔡桓公不听扁鹊建议,小病延误成大病,最后无药可医的悲惨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教学时,我让概括故事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寓言。在理解课文时,主要是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及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领悟故事中的道理。比如,故事中出现的时间“过了十来天”,“十来天后”“又过了十几天”,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时间?”,学生答道:“是说蔡桓公的病每过十来天就会更加严重。”时,我适时引导这是为了突出病情的发展,由小病变成大病的过程,更是突出蔡桓公不听扁鹊意见的结果。在学生体会句子含义后,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读中有情,读中有话。
但本课教学遗憾的是,对人物的心理体会得还不够,只停留在表面,没有结合当时的背景,人物的身份加以引导。今后的教学一定要注意。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11
教完本课,总觉得不尽人意,反思课堂教学,有几点体会:
一、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教师只是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中教师要自始至终不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 ……
二、要体现开放式教学思想。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本课教学就是要体现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扁鹊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教学中,我注意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多种表达。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导引下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去探究,去实践。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12
今天,聆听了刘校长执教的一节寓言教学《扁鹊治病》,感触很深。学生学得自然充分,老师导得恰到好处,顺应了孩子的读书规律,真正还原了孩子本真的阅读过程,给每一位听者如沐春风的感觉。我觉得刘校长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与大家共勉:
1.读课题,能读出猜想
一个好的阅读者,看到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名字,头脑中一定会产生许多猜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孩子看到题目,要学会从题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依据信息读出猜想。刘校长出示课题《扁鹊治病》后,及时问孩子,看到这个题目你都想知道什么?从课堂实践看,孩子的猜想涵盖了文章的每一个角落。如:扁鹊是谁?谁生病了,病得怎么样?扁鹊怎样治病?病人的病好了吗?多好的猜想呀!我们今天能让学生这样去做,明天也这样,后天还这样,日日都这样,孩子是不是就会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看到题目头脑中要有猜想。有了猜想就拥有了阅读期待,带着期待读文本,孩子会在读书中不断地验证、修正自己的猜想,这样阅读的过程是快乐的。
2.初读文,读出感受,整体把握文本
一个好的阅读者读文章应该是没有杂念的,应该像喝茶聊天似的。我在读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随笔》这本书时,记录了这样一句话.“认为阅读好像还债务,那一定读不好。要保持着这么一种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读完这句话我在想,现实中的阅读教学不就是让孩子在还债吗?琐碎无效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孩子一个接着一个去回答,上完了一节阅读课,就像跟着老师到迷宫中走了一圈,还是迷迷糊糊,下次进去自己还是出不来。试想我们老师像谁?像不像黄世仁逼着杨白劳交租子。虽说有点夸张,但我想孩子就是这样的心情。怎样做能更好些呢?看了题目有了自己的猜想,就带着猜想去读吧!此处刘校长什么问题也别提,就让孩子把自己当做一个最真实的阅读者。这样去读,读过文章的感受应该是丰富的。这就是我在执教寓言的'第二个环节,让孩子敞开心扉和同伴们交流。孩子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我课后梳理了一下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大致有这些:蔡桓公这个人太固执了;扁鹊这个人很执着;扁鹊的医术很高明;为蔡桓公感到惋惜等等。刘校长不就是在培养孩子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吗?怎样培养孩子语感,是不是应该让孩子放松心情,不带着任何压力去阅读,久而久之,语感不就有了吗?
3.精读文,读出理解
真正的阅读者,再读课文,一定像品茶一样,喝一口停一停,“吧嗒吧嗒”嘴感觉一下茶的味道。这样才能越品越香,一杯茶下肚,茶的余香也就品得差不多了。因此,我们和孩子再读文本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遵循文脉,读过一节停一停,回过头去想想这一节说的是什么,自己都读出了哪些理解。读过两节三节,又把两节三节连起来回想一下。刘校长在与孩子阅读寓言故事的过程中是这样做的:读过第一、二节,让孩子充分交流自己读出的信息和感受。刘校长只是针对孩子的阅读结果不断地点拨,提升,尤其是注重引导孩子读懂情节,读懂人物的性格特点,进一步达成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读过三、四节也是如此。
当刘校长引导孩子读到此处时能及时停下来,让孩子把这几节联系起来读读,看看能读出什么?有没有新的感受?这样阅读,孩子不会停留在片面的一段话中,而是能学会上牵下联,能站在整体去思考,会对事件的发展和人物形象有新的理解和感受。读过五六节后,学生的感受实际就丰满起来了,刘校长让孩子站在主人公的角度读懂人物心理,站在读者的角度读出自己对人物的评判。
4.联生活,读出寓意
我们经常教导孩子读过别人的书后,一定要想想自己的生活。刘校长执教这则寓言也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激发孩子的生活体验,其实说出了生活体验也就读懂了寓意,从而达成寓言启迪心智的教学价值。课堂上,孩子谈的还是比较全面的,有的想到了写字时的坏习惯,有的想到了马虎粗心大意的小毛病,有的想到了弹琴,有的……孩子将这些生活经历都谈了出来,寓意就不言而喻了。最后再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读后的启示,应该是水到渠成了。
5.细盘点,梳理方法
我们的教学应该让孩子养成一种盘点的习惯。一堂寓言教学结束后,孩子再遇到寓言应该如何去读,孩子心理清楚吗?我想部分孩子可能会记住一点点,过了几天也许就忘了。因此,最后一定让孩子说说,如果再给你一则寓言,你打算怎样去阅读呀?让孩子梳理出这节课读寓言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存在的问题:
联系生活读懂寓意环节教师处理略显拖沓,致使课堂超时。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13
说到备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钻研教材,但在《扁鹊治病》一课的教学中,我更感受到的是,备课除了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学生的盲点,让课堂教学真正的“以学生为本”。
拿到《扁鹊治病》的第一稿,导入和初读课文的环节基本一致。在切入课文学习是这样设计的:
1、同学们,课文中扁鹊给谁治病,结果怎样?
2、同学们,我们刚刚从故事中知道扁鹊是一位神医,他能从死神手里把人救活,这次神医为何治不好病?是否徒有虚名?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扁鹊的句子,细心体会,动笔写写;你从这些句子中,获得了什么信息?(了解扁鹊的医术高明,具有先知先觉的智慧。)
看起来较满意,板块也较清晰,因而一开始也没试教。等到试教时。第一个问题一出示:同学们,课文中扁鹊给谁治病,结果怎样?很多同学都纷纷举手:扁鹊给蔡桓公治病,可蔡桓公不让他治,最后蔡桓公死了。学生都已知道了是蔡桓公不让扁鹊治病,接下去我们还怎么去找原因呢?这些环节不是形同虚设吗?
于是,这天晚上霍老师和我一起修改教案稿。当我打入“同学们,课文中扁鹊给谁治病,结果怎样?”脑中立刻跳出白天试教时学生的回答,自然而然地打入“你从哪儿看出蔡桓公不让扁鹊治病呢?”学生的一句句回答仿佛响在我耳旁……“扁鹊那么有名,为什么蔡桓公不让他治呢?”思路越来越顺畅……
第二天,我拿着修改稿去试教,感觉课堂十分融洽。其实,里面的内容我没换,只是提问的切入口改变了。
这堂课又一次让我感受到:备课真的'要备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多种表达。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14
《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内容简单易懂,取材于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这则寓言就是要警示人们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防微杜渐,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本课教学安排一课时,由复习《纪昌学射》引到第二则寓言,让学生向大家介绍扁鹊,学生课前搜集过资料,所以说的很到位,点出扁鹊是位名医。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寓言故事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再引导学生体会寓意。在指名学生说课文主要内容时,第一位学生几乎是把课文复述了一次,连对话都讲的清清楚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还是给了他肯定,适机提出他的问题,在概括大意时要简洁,抓住重点,简单讲述。后来请了几位学生说的比较到位,以后在概括内容方面还要多花时间。
在课堂交流中,学生慢慢体会到寓意,大多学生能说出应该多听取别人的正确建议,不要太固执。其实学生能说到这点就已经可以了,至于“防微杜渐”这个词语,学生是说不出来的,所以这个词语就送给学生,掌握一个新知识。
上了本课之后,我深切地体会到,老师要启发学生思考,就必须善于引导,善于对话,因为在对话中才能了解到学生想的什么,怎么想的,在对话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中反应要灵敏,及时抓住学生的.回答,并有效的引导学生思考。而我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还是过于考虑自己的教案,对学生关注不够,特别是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认真听,对于学生的不足和精彩之处不能及时做出评价。<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15
《扁鹊治病》取材于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由“皮肤上有点小病”发展到“皮肉之间”,继而到“肠胃里”,最后“深入骨髓”,浑身疼痛而死。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比较易懂,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去理解、体会。我以扁鹊四次给蔡桓公看病为主线,通过研读蔡桓公的反应,来探究文本,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想象来丰富文本。我让学生先找出描写蔡桓公和扁鹊表情、神态、动作的词句读读,然后让他们通过这些描写想象蔡桓公和扁鹊的心理活动,再把自己想到的补写在书上。学生积极性很高,想象合理丰富。通过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让学生进入课文中去,在写中体会到了人物的心理。使学生能更深入的体会扁鹊医术的高明,医德的崇高;体会蔡桓公固执己见和不听正确意见的性格,以达到明理。
第四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头道沟寄宿制小学廉铁
近日,我和教学处主任到王厂小学送课,我讲的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寓言两则中的一篇——《扁鹊治病》。
《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内容比较简单,以对话为主,在上课前,我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其中有3个较有价值的问题:
1、蔡桓公为什么总是不听扁鹊劝告?
2、既然蔡桓公根本不愿听扁鹊的话,扁鹊为什么还要几次三番对蔡桓公说他的病呢?
3、扁鹊可以直接告诉蔡桓公不治的后果,为什么要一次次地说?文章主要人物有两个,扁鹊和蔡桓公,是通过扁鹊的医术高明理解防微杜渐,还是在蔡桓公的言行举止中明白讳疾忌医,成为难以抉择的问题。我反复推敲,最后决定沿着扁鹊四次拜见蔡桓公为其治病的对话为线索,进行课堂引领。讲完这课,使我明白了许多:
1、在一节课上,不能无轻无重,要做到重点突出。
2、对于字词的处理应该简略一些,随着年级的升高,应该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重在朗读课文。
3、要以一个大问题统领全课,使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问题出示得太早。要让学生在学习理解过程中质疑才好。通过这次磨课的经历,我认识到教师对课堂教学要立足宏观,落实微观,不要对学生牵引,牵制过多,一个个教学设计正是因为教师
人为地把学生的思维定位在扁鹊和蔡桓公三次见面的过程中,学生没有自主的空间,只是在老师的预设中盲从。我的收获很多
第五篇: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有关词句,体会扁鹊的医术高明和医德高尚,懂得做什么都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心理,认识人物形象,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创设情景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了解寓言
1.看图猜故事,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介绍扁鹊。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介绍寓言,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明确了寓言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认读生字、词语。
蔡桓公 理睬 高明 无能为力
敷烫 几剂汤药 肠胃 骨髓
3.辨析生字,指导书写。
肠:与身体有关。烫:温度很高。汤:能喝的。
书写:蔡
4.通过读课文,谁知道这篇文章写得是扁鹊和谁的故事?(蔡桓公)。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告诉大家,这个故事在讲什么?
设计意图: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有一定难度,改变提问的方式,把生硬的“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换成了“用简单的话告诉我们故事在讲什么”,在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考方法的指导,降低了难度。
三、抓住“名医”,读悟感知
(一)感受“医术高明”。
1.默读课文,用“ ”划出能体现出扁鹊医术高明的句子。
汇报交流:(课件出示)
交流、汇报
A: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站着看了一会)
B:又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只隔了十来天,就知道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
C: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拜见,对蔡桓公说:“你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隔了十来天你,扁鹊又看出蔡桓公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知道病情十分严重)
D: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老远望,看了几眼)
E:扁鹊解释道:“皮肤病…………所以我不再请求给她医治”(病到什么程度,怎么医治,分析得很清楚,胸有成竹,不愧为名医)
扁鹊通过简单的看、望便能知道蔡桓公的病情,真不愧是医术高明啊!(板书:医术高明)
(二)感受“医德高尚”。
医术如此高明的神医扁鹊为什么还会让蔡桓公死去呢?难道是他不想给蔡桓公治病吗?(不是)是蔡桓公拒绝治疗,他劝蔡桓公了吗?几次劝说?(三次)请用双横线划出扁鹊劝蔡桓公治病的句子。
句子1:“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指导朗读:恭敬、诚恳的态度和语气。指名读,齐读)
句子2:“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指导朗读:着急的语气,语速稍快。)
句子3:“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指导朗读:更加着急,语速更快。)
扁鹊一次又一次地劝说蔡桓公,你认为,扁鹊是个什么样的人?
(板书:医德高尚)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本环节重视朗读的指导,以读促悟,体会人物形象。
四、桓公之死,追根溯源
既然他是这样一位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名医,结果大王蔡桓公还是死了,究其最终根源是——蔡桓公拒绝治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画出蔡桓公拒绝治疗的句子。
交流汇报
第一次: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你体会到了什么?提示看插图。这是一个怎样的蔡桓公?(自以为是:板书;听不进意见、傲慢、不以为然)那你能带着这种自以为是,不以为然的语气读读这段话吗?(指名读)(评价)
第二次: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蔡桓公为什么没有理睬他?表现出他怎么了?(不耐烦,生气)生气的蔡桓公虽然没有说话,他可能会想什么?(指名说)
想象补白:蔡桓公很不高兴,他心想()。
第三次: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1.当扁鹊第三次劝告蔡桓公,而且说他已经很严重的时候,他仅仅是一点点的不高兴吗?(愤怒)想象补白:蔡桓公非常不高兴,他心想()。
如果扁鹊再次劝告下去的话,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扁鹊连忙退了出了。
几次劝说都不听,还可以看出蔡桓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固执己见)
2.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态度。(个别学生展示)
3.想象补白。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蔡桓公最终自食其果,五六天之后,蔡桓公的病的病已经到了骨髓,躺在床上,急着派人请扁鹊的时候,他心里可能会想什么?可是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已经逃到秦国去了。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补白,理解蔡桓公的态度,以及蔡桓公的人物形象。
五、联系生活,理解寓意
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要防微杜渐。(板书:微)进行及时的防治(板书:防)就能杜绝病情的渐渐变化。(板书:杜 渐)。这就叫做“防微杜渐”。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事例,如:(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出示幻灯片)
六、按照顺序,复述课文
(现在,我们理解了故事,明白了道理,那么这个寓言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得呢?)(时间顺序)找出时间顺序的词语。
(有一天,过了十来天,十来天后,又过了十几天,五六天后,不久。)
哪位同学能根据这几个时间,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不错,能够根据这几个时间把故事清楚地讲出来)希望同学们无论是写作文还是平时的说话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才会条理清楚,简洁明了。
设计意图:能够复述故事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本环节旨在教给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去复述故事内容。
七、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把今天学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
2.推荐阅读。
《滥竽充数》《自相矛盾》
《老马识途》《郑人买履》
设计意图:课后通过给爸爸妈妈讲故事,巩固复述故事内容。推荐阅读书目,扩大孩子的阅读量。
板书设计:扁鹊治病
扁鹊 蔡桓公
医术高明 讳疾忌医
医德高尚 自以为是
听取意见 防微杜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