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寻找教育原生态》读后感750字
刚看到《寻找教育原生态》这本书,因为是校长的著作,猜想谈管理之类的文章会比较多,没曾想会跟老师们的日常教学生活有多少相关,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有多少相关,读后才知道这本书对我们一线教师特别有意义。
作品没有多少“高屋建瓴”的宏论,也没有什么叫人眼花缭乱的花样,而是把人人都可能想到的事情做实,做得富有成效。搞教育只要一些教育的常识就够了,把那些一般人感到不在意的的东西做得叫人感到需要在意,把那些人们感到枯燥无味的东西做得有滋有味。教育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惊天动地,只是一件一件小事的积累,把小事融会到学生的人生里,让他终身难忘,小事于是就变成了大事,变成了决定命运的东西,这就是教育。高峰校长以他最本质的身份——教育者与我们共同分享了他的思考与感悟,让整天埋头教书的我意识到:懂得停下来思考,才能真正教好书。
受目前教育体制的影响,社会舆论的导向,家长们一味追求分数的心理,导致了我们学校的特殊性——高分。这一条决定了我们必须教会孩子更多的知识,才能让他们在同龄人中成为佼佼者,才能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可能性成为高学历人才。既然要多教知识,那我们自然希望通过多上课,多做练习,多攻占学生的时间等等来达到目的。是呀,孩子们不停地听课呀听课,做题呀做题,让这一切成了生活的主题,孩子们还能爱学习吗?学生们也疲惫,有的开始厌学,不喜欢学校,不喜欢课堂,最后是成绩低落,实质上就是教学质量下滑,就象拼命拉长一条弹簧,最终必然会导致弹力的丧失。
美国的教育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能力的获得——怎样让孩子学会学习,他们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经验越来越丰富,获得知识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他们的分数自然也会越来越高。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从自身经历来看我们以往的教育,记忆得多,记忆力好,谁就得高分。似乎总是不断地对记忆能力做了测评,对于其他能力的测评并不是很明确。现在身为人师,决不能让自己的学生再走这一老路。教学内容是虽说书本规定的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进行调整,灵活处理;教学方式更是可以千变万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激活他们的思维。应试教育的现状不能改变,我们可以改变测验的方式,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测试,对自学能力的检测,在传授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给他们更多的信息量,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掌握更多学习技能(包括应试技能)。学校安排的课程不能改变,但我们能将课堂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的知识为生活所用。
常常跟孩子们讲:不要让学到的东西静静地躺在那一页一页的纸上,希望知识成为你们头脑中思维的源泉。相信,我们坚持传授孩子知识的同时,注重传授孩子如何学会学习,孩子们收获的会远远超出书本的厚度,思想也会变得有深度。自信,积极,创新,会在每个孩子身上开花结果。
感谢高峰校长更加坚定了我的教学理念,让我继续思索前行。
第二篇:《寻找教育原生态》读后感
刚看到《寻找教育原生态》这本书,因为是校长的著作,猜想谈管理之类的文章会比较多,没曾想会跟老师们的日常教学生活有多少相关,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有多少相关,读后才知道这本书对我们一线教师特别有意义,《寻找教育原生态》读后感。
作品没有多少“高屋建瓴”的宏论,也没有什么叫人眼花缭乱的花样,而是把人人都可能想到的事情做实,做得富有成效。搞教育只要一些教育的常识就够了,把那些一般人感到不在意的的东西做得叫人感到需要在意,把那些人们感到枯燥无味的东西做得有滋有味。教育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惊天动地,只是一件一件小事的积累,把小事融会到学生的人生里,让他终身难忘,小事于是就变成了大事,变成了决定命运的东西,这就是教育。高峰校长以他最本质的身份--教育者与我们共同分享了他的思考与感悟,让整天埋头教书的我意识到:懂得停下来思考,才能真正教好书。
受目前教育体制的影响,社会舆论的导向,家长们一味追求分数的心理,导致了我们学校的特殊性--高分,读后感《《寻找教育原生态》读后感》。这一条决定了我们必须教会孩子更多的知识,才能让他们在同龄人中成为佼佼者,才能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可能性成为高学历人才。既然要多教知识,那我们自然希望通过多上课,多做练习,多攻占学生的时间等等来达到目的。是呀,孩子们不停地听课呀听课,做题呀做题,让这一切成了生活的主题,孩子们还能爱学习吗?学生们也疲惫,有的开始厌学,不喜欢学校,不喜欢课堂,最后是成绩低落,实质上就是教学质量下滑,就象拼命拉长一条弹簧,最终必然会导致弹力的丧失。
美国的教育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能力的获得--怎样让孩子学会学习,他们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经验越来越丰富,获得知识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他们的分数自然也会越来越高。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从自身经历来看我们以往的教育,记忆得多,记忆力好,谁就得高分。似乎总是不断地对记忆能力做了测评,对于其他能力的测评并不是很明确。现在身为人师,决不能让自己的学生再走这一老路。教学内容是虽说书本规定的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进行调整,灵活处理;教学方式更是可以千变万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激活他们的思维。应试教育的现状不能改变,我们可以改变测验的方式,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测试,对自学能力的检测,在传授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给他们更多的信息量,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掌握更多学习技能(包括应试技能)。学校安排的课程不能改变,但我们能将课堂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的知识为生活所用。
常常跟孩子们讲:不要让学到的东西静静地躺在那一页一页的纸上,希望知识成为你们头脑中思维的源泉。相信,我们坚持传授孩子知识的同时,注重传授孩子如何学会学习,孩子们收获的会远远超出书本的厚度,思想也会变得有深度。自信,积极,创新,会在每个孩子身上开花结果。
感谢高峰校长更加坚定了我的教学理念,让我继续思索前行。
第三篇:寻找语文教学的原生态
寻找语文教学的原生态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随笔
董玉华
当我潜心阅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学》这本书时,我为作者李希贵校长的高屋建瓴、宏观理性、恬淡儒雅、返璞归真而折服。他用敏锐的视角,睿智的头脑列举了诸多大家在教学中熟视无睹的细节,并能以小见大,用细节决定成败,及时纠正舍本逐末、拔苗助长的种种教育误区,让教育能够回归自然。下面他所叙述的这个事例让我感同身受:
“......我首先要做的是说服语文老师。怎么说服?我想用事实来说话。到寒假期末考试的时候,我让正在读初一的儿子李大伟和正在读初四的内侄女王庆玲一起参加了当时的高三语文考试。卷子是混装在高三的卷子中批阅的,批出来的结果叫我们语文老师更尴尬:高三全年级的平均分是84.5分,初一的李大伟考了82分,初四的王庆玲考了85分。离高三一个相差6年,一个相差3年,少受了这么多年语文老师的“耳提面命”、“谆谆教导”,成绩却是如此的接近!原因何在?分析来分析去,老师们最终信服了:这两个孩子有属于自己的大量阅读。在小学,他们读了安徒生、格林、格列佛、西游记......童话世界丰富和拓展了孩子想象的天空;在初中,武松刚毅的个性、赤壁弥漫的硝烟、聊斋曲折的故事、杨子荣林海雪原里的驰骋......又打开了他们的视野,让他们体验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体验到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情感。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思索、感悟,有着提高语文修养所必须的大量的语言材料的积淀。而这,恰恰是老师的讲授代替不了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语文,就是让孩子鼓帆前行。语文素质提高的过程是学生诵读、涵咏、感悟、积累的过程,语文是学生自己学会的,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老师的讲授;语文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广种博收”,仅仅几本教材是难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必须加大阅读和写作总量。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说他是“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好读书”,也就是广览博读,正是学好、用好语文的必由之路。这本来应当是语文学习的常识,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可是审视一下如今的语文教与学的实际情形,走的却是与之相反的道路:不要“好读书”,而好求“甚解”,这或许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
现在的学生,除去那几册语文课本,除去那无尽无休机械刻板的应试训练,所读的名家名作寥寥无几,文化视野狭窄,语言积累贫乏,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和能力岂不是一句空话?就像对待一个体育运动员,不给他的身体丰富的营养,却拼命让他接受各种技术技能的训练,这与其说是在培养冠军,不如说是在毁灭冠军。
作者的儿子李大伟就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书虫”,作者从来没有辅导过他的语文,更没有给他讲过什么古诗词,但是,他自己感悟了,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到底读了多少书,父亲的书橱在不断地“丢”书,而他的小书架却在一天天地越来越满。曾有一位记者让他写写他暑假里最喜欢的十本书及其理由,他是这样写的:
1.《纸牌的秘密》以引人入胜的童话式故事将人引入最原始的哲学思考。
2.《涅克维奇精选集》宏达的叙事场面和难以抑制的爱国热情。3.《死水》杰出学者在新诗发展中的一大贡献。
4.《鹅掌女王烤肉店》诙谐的文笔、美妙的谈吐和随处可见的讽刺。
5.《伊豆的歌女》细腻的叙述。缠绵的感情,让人产生一种奇妙的共鸣。
6.《唐宋名家词选》偏重大家而稍有遗珠之憾。7.《雍正王朝》将复杂的官场揭露得一览无遗。8.《苏菲的世界》很好的哲学启蒙书。
9.《契科夫精选集》深刻的讽刺,特别是短篇小说。10.《戴高乐传》略开感情地公正评价了伟人的一生。在这个世界上,尤其是中国,文化上最缺乏的莫过于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而这种东西的培养绝不是靠引进西方的理论就够了,而是在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就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学会在自由的时空里独立思索和成长;学校和老师的作用不再是控制和支配学生,而是去诱导和指引他们的选择。这种实践意义上的独立与自由,才真正能够影响人的一生。
可如今我们的教学现状是:原本诗情画意的语文意境,一气呵成,有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妙,但我们偏要断章取义,机械地分解成若干部分,讲解分析,挖掘思想,小题大做;文章原本是一个有机体,偏要让学生逐词逐句地分析分析再分析,而学生没有感同身受,却硬让学生谈感受,领悟不深硬讲领悟,体会不足硬写体会,根本就是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牵强附会,颇有“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惑。约翰生说:“人们现在有一种奇怪的想法,认为无论什么都要通过讲授来教给学生。我看不出讲授比阅读究竟好在哪里,因为讲义都是从书本上抄来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同一段文字,在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理解,各有千秋,却偏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口径,统一表达?原本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水到渠成,却弄得难上加难,不可企及,高处不胜寒,最终令学生趣味索然。
让我们还给语文教学一个自然地原貌吧,博览群书,厚积薄发;返璞归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精神上而不是从形式上去自由阅读!
第四篇:寻找不一样的教育 读后感
读《寻找不一样的教育》有感
荥阳六小
禹 璐
“莎士比亚说,世界是个舞台,每个人都要在上面演出一个角色。其实,教育也是一个舞台,我们都在扮演一个相同的角色——教师。只不过这样的扮演,有的顺风顺水,有的磕磕绊绊,有的平常平庸,有的精彩精美。庆幸的是,我们都没有选择放弃。”
前不久读完王维审老师的《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这段话就深深印在了我的心头。
虽然以前也经常看书,但都是些专业书籍,里面都是对理论知识的讲解,相当枯燥难懂,而王老师的这本书却大不相同,里面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故事,简单易懂,但又让人发人深省。
王老师的这本书分为五个章节:《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我们需要怎样的故事》,《找到一种最好的表达》,《从事例走向事理》,《发现教育意义的密码》;而每个章节又借助一个个故事向我们叙述了教育叙事写作的意义,怎么写、如何表达、怎样写好以及写作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王老师就是这样借助一个个故事循序渐进地为了我们展开了教育叙事写作的密码,让读者在读故事的过程中,以故事为范例慢慢领悟了什么是教育叙事,教育叙事的特点以及写教育叙事的意义,并掌握了教育叙事的一些基本写作方法。这样,故事不仅为初学教育写作的老师推开了一扇通往叙事写作的窗,而且成为了叙事写作的范本,让老师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可谓相得益彰。
书本是一样的,但教书育人的方法却有很多种。王老师就是这样把一个个散落在教育之路上的故事,用最干净、质朴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下来,并用他那双仿佛能透视教育的慧眼,从那些不被常人关注的现象里,敏锐地挖掘出教育的精髓;从那些寻常的细节里,发现动人的教育力量,让我们读到了一种不一样的教育,带给了我们直抵心灵深处的触动和对教育的自我审视与思考。尤其是今天读到其中的一节“我们最终要教给学生什么”时,感触较大。作者提到在与第一届学生聚会之时,他问他的学生,你们都是靠什么小有成就的?结果学生七嘴八舌说了很多,比如从老师那里学会了担当、坚持、诚信、爱心等等,但是没有人提到自己优异的成绩是让自己成功的关键。从而让作者意识到:从某个角度来说,学生的成功只是我们教育目标的副产品,是我们无意之中撒下的一些种子在他们的内心生根发芽,最终葱茏了他们的生命,而我们一直苦苦追逐的成绩、名次,在他们的生命之中却只是一片过眼云烟。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我们除了将知识教给学生之外,还要教给学生什么?我们的教育最终要教给学生什么?我想,不止是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与人为善„„学校一直强调,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培养,重视学生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有礼貌、有规矩、有责任、有智慧,充满正能量的好少年。
书中王维审提到了“文字的力量”,对于教师的成长进行一个追问:什么是教师成长的常春藤?怎样才能体现一个教师专业成长好坏呢?很多时候我们普通的教师都会认为上课得到一等奖的老师非常了不起,因为能够被学校选出去参加比赛的教师本来就是少数,然后要在全区、全市那么多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得到一等奖更是凤毛麟角。但是真正能够得到这个命运的橄榄枝的教师能够有几个呢?书中王维审老师提到了“写作”则不同了,无数个杂志无数个平台等着你的文字。写作,其实就是最自己教育行为不断进行的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相对于一个教师完整的教育生活来说,文字才是教师成长最后中的底气。这,就是文字力量。所以我们普通的教师不如静下心来,多写写自己的教育故事,多写写论文,积累一定的教科研成果,帮助自己的人生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文中《一斤米的价值》提到我们的教育处于“学生很苦,教师很累,教育很尴尬”的境地。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家长口中什么都好的孩子,进入班级之后,我们在心里却把他们分成三六九等:懂礼貌的、卫生习惯好的、爱打架的、顽皮的等等。我们现在的班额非常大,老师耗费在班级管理上大量的精力和体力。若不是在我们班级,这些孩子我们不必要对他们的安全等不必担负管理的责任,那么他的顽劣就成了活泼,他的乱涂乱画成了艺术欣赏,他的爱发脾气成了有个性,那么一切将变得轻松美好。教育参杂了太多的考核和标准,所以教师绷紧了心弦,活得很累。我们应该调整心态,放下身段,多研究一下怎么样在大班额的情况下,管理好学生,处理好处理好种种问题。同样出现的问题,我们把自己解决的办法、过程写下来,反思一下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就能为以后的文章积累经验和总结;甚至还能给其他教师们分享教育经验,做一个有用的参考。
让我们且行且思吧,这会让我们的教育之旅更加精彩!
第五篇:《寻找有意义的教育》读后感
《寻找有意义的教育》读后感
谢雪霁
范朝阳老师和他的教育朋友们,他们是一线教师极少数的思考者,那中国教育大体制的应试巨船,越来越把孩子和教师们困在一团苦水中。高考的独木桥,勾引了无数为你悬梁锥股,为你丝尽泪干的人。范进中举后又怎样呢?随着社会资源分配的将近板结,大学生打工族泯然众人焉。这制度看似公平,但教育的真谛呢?教育者被教育者的公民地位呢?他们作为公民,享受了应有的权利吗?书山之路如苦,那我们要以怎样的苦行憎心态来面对呀!难道要一辈子回忆这段灰色的童年少年青年之旅?
人是会思考的芦苇,而我们的教育却把孩子引入机械的题海和所谓的兴趣班,把我们的教师训练成机械化工厂里的技工。环境如此恶劣,巨船继续在黑暗中越行越窄,而我们,一线的教师,是跟着一起这样所为吗?范朝阳他们始终自己的不所为: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所思的是怎样在此大环境下寻找自由的公民教育,开读书会,推荐书单,观教育电影,办校园报刊,话人文大讲堂,创独立书店,还有就是每天他们都思考、辩论、写作、行动,为孩子点燃一盏希望的明火,为教育者和家长们敲击那懵懂的木鱼脑袋,使之有所惑动,或豁然之醒。
在我们所在教师群体,又怎样呢?这所大船所载的不仅是要中考、高考的中学生,也包括小学生,甚至是婴幼儿,“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在这场惨烈的竞争中,很多家长都拼尽了全力,所谓“为了你的将来”,就只能让你现在吃苦,中国传统的封建科举,依然势力庞大。于是小学,亦是一片紧张的气氛,并且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孩子们的抽考功课越来越多,从语数英,到再增加到科学,同样的绩效考核,合格率、优秀率挂钩,分数的批改和斤斤计较。
坚守讲台,是跟着统考与成绩,还是和孩子们蹲守,一起阅读和活动领悟。在我们学校,很多老师选择务实,成绩决定一切,有好成绩就是成功,那就读背写,那就下课见缝插针补课,那就苦口婆心说教炒冷饭,在这个功利的社会上,我们也是身不由己,孩子们,你们就逆来顺受吧。
教育是为了孩子一生的成长,教育是让孩子自己会思考,会适应这个多元的社会,教育是给孩子以自由,以快乐,教育是教师能从中获得思想的成长和孩子们的尊重。我们要给孩子们以童书的浸润,有文学经典、有科普科幻,有历史读物。以后要像蔡老师那样,给绘本,给经济学的,给法制的,类型拓宽,多元鼓励孩子们的多方面兴趣和特长的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