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病的杂文随笔
“闺女,我求求你卖点药给我吧。”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声音沙哑,分贝却很高。
“没有,俺家不卖那种药。”隔着玻璃门,我笑嘻嘻地应对,心里清楚一定不能让这老太太进来,否则的话她轻易不会离开,还会缠着要顾客陪她说话。
“蒙脱石散你家能没有吗?我看见了,两块钱一包我知道,快点卖给我吧。”老太太的鼻子尖被抵在玻璃上,压成一个平面。
阳光很好,晒在身上暖洋洋的。老太太沐浴在阳光下,我迎着光线眯着眼睛望向她,门里门外就这样僵持不下。老太太倚在门外意志坚定,说什么也不肯走;我靠在门里,如同一只被猫堵在洞中的老鼠。
是的,这就是我的工作日常,只不过今天的剧情有点狗血——关于我的职业,说得高大上一些叫“药师”,接地气一点那我就是个药店里站柜台卖药的,其实本质上还是很接近商人。
商人嘛,逐利而往。平日我们当然以把药品卖出去为目的,可是今天的情况有点特殊。这个老太太是我们小区里一位大姐的娘家妈妈。据那位大姐说,老太太前几年得过两次脑血栓,神智多少有些不清楚,有事没事总爱给自己找点药吃,其中她最喜欢吃的就是蒙脱石散和芦荟胶囊。
蒙脱石散吃多了自然会引起便秘,她老人家应对的办法就是直接再换芦荟胶囊。芦荟胶囊吃多了又会引起腹泻,那她就再换回蒙脱石散。有点类似于故事里的傻大姐和面,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可是药品毕竟不能乱吃。听了大姐说的情况以后,我们从此就多了个心眼。再遇见这位老太太来买药,我们就不卖给她,要么告诉她没有,要么说让她闺女来。这个办法一般情况下好用。可是最近几天不知怎么的,这个老太太的倔脾气上来了,买不到药就是不肯离开,非得等她家人来把她领走才行。
“我知道蒙脱石散20块钱一盒,我经常吃。现在我闺女她们都上班了,家里就我一个人,我拉肚子快要拉死了,求求你卖点给我吧。”老太太在街上扯着嗓子喊,路上的行人渐渐围了起来看热闹。
“我说大哥,”她拉住其中的一位,“你给评评理。我要买药,她却不卖给我。她的工作不就是卖药吗?你说她这样做对吗?”她一边诉说博取同情,一边对门里的我指指点点。
我满肚子的委屈。送上门来的生意不能做,到了手边的钱不能赚,还要被人在外面议论纷纷。
另一位大妈被那个老太太缠不住,笑嘻嘻地走上门外的台阶,“好吧,我来帮你买。”她一边说,一边看着门里的我,似乎在等我的一个解释。
“大妈,我的门锁着呢,你别进来了。她女儿不让她随便吃药。”隔着门玻璃,我大声对外面喊。
好心的大妈听明白了,继而笑嘻嘻地转过身去面向那位老太太:“人家店里没有你要的那种药,快回去吧。”
“她店里有,她就是坏,不想卖给我。”老太太不依不饶。弄明白原委的看热闹人群又逐渐散去,我的门依然紧锁。老太太没有办法,只能无奈地离开。
“我能不能麻烦你个事,帮我去那家药店里买盒药呗?”我听见了老太太的声音,在街拐角处她似乎又拦住了另外一个人。
https://www.xiexiebang.com/p/4feead54912f
第二篇:病中病杂文随笔
我讨厌写关于疾病的文章,给人感觉我像脑子有病似的,再不就是认为我思想阴暗,阴暗到了连一丁点光亮都没有。其实不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若无光亮指引,我又何以写下这篇文章呢?只是我讨厌太过刺眼的光亮,因为它并不温柔,并不体贴,倘使你瞧它时间长了,还会致盲,并深陷于幻境之中。
提到病,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有过病史,其中有些被彻底治愈了,而另外一些则仍留存于身体里,把这一副世间独有的身躯百般折磨,摧残成了亚健康状态,甚或是更加糟糕的濒死的状态。
岁月长流,打我了解生死开始,我身边总会出现一些病痛缠身之人,我不想用细腻的,带有强烈渲染性的词汇描绘他们当时痛苦的惨状,相信谁都能懂。他们之中或仍在苦苦挣扎、苟延残喘,或早已入土为安、与世长眠。而我,不得不说,也是苦苦挣扎、苟延残喘中的一分子。
在我六岁的时候,类似的见闻和经历就已让我寝食难安,彻夜难眠,哪怕是盖着足有五斤重的棉花大被,还是感觉全身冰冷。独居床榻的我,就这么瑟瑟发抖,瞪大双眼盯着头上的洁白的天棚,直到东方发白,象征着美好和康复的太阳缓缓升起,我才有勇气闭目就寝。
我从小就不做梦,无论好梦还是噩梦,梦,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是完全空白的。我也不晓得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也没有人能够解释清楚,我也不想听到一些或安慰,或惊讶的解释。反正我已经习惯了无梦的感觉,并且常常冥想,我之古怪性格,怕是与此有关,有梦的人善于写关于梦的东西,而无梦的我,就只写一些眼见为实的东西了。
我有时候也挺纳闷的,当时的父母竟然能够狠下心来,将才年满六岁的我扔到另外一间屋子里去,让无梦的我一个人去面对黑夜,面对脑海中不断翻滚的,灵动的,鲜活的,伴着唉声叹气的,真实的痛苦景象。那些值得怜悯的病人,那些值得玩味的伤感的病话,作为一个六岁的孩子,把它们牢牢记住,并一直忍受着,根本无法忘却。
要说时代在发展,话是不错的。我会感伤,感伤自己没有赶上一个好的时代,如果我出生在现在,我想父母再不敢那么对待我了,现在出生的孩子大多是宝,而那时出生的我,却是根草,被种植在山野,自我生长。
不过我却不恨父母,相反则非常感谢他们,若非他们的狠心,我也不可能尽早体会到如叔本华说的那样:痛苦与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大天敌。不错,正因为有了感悟,所以才会倍感珍惜,懂得忘却,懂得适应,以免年纪渐长,我却只是拥有六岁孩子的心智,幼稚可笑,蒙昧无知。
诚然令我感到唏嘘的是,历史的进程,时代的发展,创造了各种各样令人瞠目结舌的科技,却也滋生了千奇百怪使人目不暇接的疾病。还好,我不会再惊慌,不会再恐惧,只是我会时常感慨,年纪越大,胆子越小,懂得越多,快乐越少。
第三篇:煽情是病杂文随笔
一
这年头,电视剧煽情,文章煽情,连综艺都故意演得煽情。
不想举例子。
比如什么最新版《流星花园》,《非常完美》。
想看尬煽的文章,上简书,不用手动翻,首页随便点开一篇,看半分钟了不知道讲什么事。或者,本来挺好一事,不硬煽情还读得舒服温馨,非要渲染得跟参加追悼会一样。或者正经说事,可是故意写得跟学生演讲稿似的,“大家好啊,想知道我是怎么靠写作月挣一万的吗?…”
就不能正常表达吗?
尴尬癌都无语了。
二
有那种煽情煽得恰当好处的文艺作品。
不过不应该叫煽情,那应该叫抒情了。
比如说,…就不举例了。
煽情跟抒情不一样。煽情是渲染感情,强化感情,把普通程度的感情放大,人家不想哭也硬要把人家整哭,哭得越厉害越好。
眼泪鼻涕一抹完,咦,刚才谁哭了?
高中有一节语文课,语文老师放了一个关于母爱的校园演讲视频,学生们坐在操场,演讲人在台上喊:“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勇敢地说,妈妈我爱您!…妈妈我爱您!”
台下的学生们边哭边喊:“妈妈我爱您!”整片操场成了泪海,看这视频的我和同桌也泪流满面。她抽了张纸擤了擤鼻涕,把自己桌面上的抽纸推了过来。
我们语文老师是位二十多岁的美女,视频放完她说:“我是觉得这个主题很好。但这个演讲有点太煽情了。”然后她顺口讲了一嘴,“我前不久有一天我给我妈梳头,突然发现她头上有一根白头发。那一瞬间,我心里突然就很触动。”
那时候我还不懂她说的“太煽情了”到底是怎么煽情了。她讲她妈妈的白头发的时候,我还沉浸在演讲带来的情绪中,并不知道,其实更真实和复杂的感情,恰好是她说的那种说不出道不明的触动。
演讲是在煽情,她是在抒情。
话说多了反而无味。越想描述得精细,越失去感情的厚重和滋味。
三
表达这件事,真的是个技术活。
多了冗长,少了单调,短了不够,长了信息量太大。抒情到位升华主题,情感泛滥削弱主题。
观察和总结起来,成功的文艺作品都是现实与思考,情感与情节的成功结合。有些现实主义的作品,不是堆砌情节没有一点情感的升华,就是情节薄弱煽情来凑,情节的发展如果支撑不起情感的变化和爆发,就会尴尬。某晚电视上正好放到新版《流星花园》男女主雨中分手的场景,大段的内心独白让人完全出戏。用内心旁白来表达人物心理,是最浅白的人物心理展现方式。
说到底,还是真实质朴的情感动人。并且已经足够动人。
就像顾城写的那样: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就十分美好。”
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第四篇:人之初,性本病杂文随笔
老婆报了个心理咨询师培训班,最近时不时就把课上的内容念给我听,把我们一一对号入座:“……A君像XX症状,B君有XX倾向,C君像极了XX症……你妈这情况就是XXX,你弟是典型的XXX,你的症状就是XXX……”
真是应了那句话:学了这个看谁都是神经病。
虽然被别人认作有病是多数人都不乐意。但我不得不承认是带了无数的缺陷降生到这个布满伤病的世界,庸懒、沉默、逃避、无为、怯懦、忍气吞声,鼠目寸光、放浪形骸、随波逐流……所有这些都适合我。我是满心希望老婆学成后先把我家这些人搞妥贴了——特别是把我治好了,比如吃了某种药变得阳光可爱了……只是据我经验判断,这任务艰巨!前景不太乐观。老师也说了,学了这个不是人人都能成心理医生……尚且病人永远是医生的n倍。
活了这么多年,接触着各色人等,深感人与人之间理解的不易,知已难遇,知彼更难。我也常思虑:所谓的人格健全是什么样的标准呢?上帝造人的时候,是否有一套ISO9001或某些验收条款?可书上说上帝或女娲造人时,只是照着他的形象做,并没说照他的脾性做。现实世界的每个角色若都以自我中心来评判别人,世间确实是找不到正常的人了。
性善或性恶自从人有了文化开始就争论不休了,估计一时半会儿也难有定论。非黑即白非善即恶的人事本是不多,但从远了看,人的病残却是普遍的——不管身体还是心理,所以,“人之初,性本病”这话也许更贴切。基督说每个人都有罪,似乎太伤人自尊,“每个人都是带病之身”应更容易接受些吧。只是现实中大多人是不承认自己有病的,哪怕实际上也许病入膏肓——自以为是几乎是人性中最顽固的品行,都是一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架式,殊不知所有光鲜亮丽的赞誉词语背后,都有猥琐不堪的称谓,所有消极堕落的命名后面,也有一个冠冕堂皇的叫法,现实中的我们常常都只是九十步笑百步而已。
虽然世界看起来是如此多姿多彩,科学也貌似所向批縻,但面对人的精神世界,还是有太多的束手无策,每次老婆唠叨那些病症时我就说:“你得拿出治疗对策才有用……”她也一脸茫然,最后就是一句话:“知道人家有病就不要和他计较……”——这多少和宗教信仰的包容理念相通了,也可算是目前最可行的“药方”了——渴望被包容是所有人的共性,可是,有多少人愿意去包容别人呢?我想,哪怕她成了心理学博士,也未必能把我家治成一团和气吧……
最近,常看到网上推荐一本胡适的书《容忍与自由》,我没看过,不知道是否是教育人们待人处事要包容的鸡汤文,但我觉得买它的百姓,估计是想从中得到些为人处世之道吧,我以为若是认可人世间残病的普遍性,那看到书名差不多就够了,若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看了也白看。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病人的态度和作为病人的态度,基本决定了人性的格局。
第五篇:闯红灯是一种病杂文随笔
你经常“闯红灯”吗?那是一种病,得治。
前面骑着“小绿”自行车的是一个50多岁的中年人,节奏不紧不慢,神态悠闲自在,显然是一种闲来无事、骑着自行车诳街的态势。我和他一起到达十字路口,正好赶上绿灯灭、黄灯亮起的当口。他脚下一用力,准备闯过去,可是起步慢了,红灯已经亮起,显示出“65”的字样来,左右的机动车相互穿梭了起来,他已经没有机会过去了,只好退了回来。退回来后他左瞅右瞅,前看后看,仿佛在寻找着什么。果然,他看到一个前后车距较大的机会,又一次启动自行车,再次试图闯过去,但是,后面辆车的司机没有给他机会,加了油门,缩小了与前面车辆的距离,他又一次退了回来。就这样,在65秒的时间里,他尝试了3次,结果都没有成功,在红灯最后的3秒时间里,横行的车辆少了,他终于抓到了机会,猛蹬车踏板闯了过去。
显然这位中年人患了“闯红灯病”。其表现是,站在红灯面前神态非常着急,非常痛苦。闯不了红灯,有点近似吸毒的人毒瘾犯了一般,抓耳挠腮,走站不安,冒着种种危险,也试图能够闯过去,只有闯过去,他的心里才安逸、快乐。其实他丝毫没有闯红灯的必要。首先,他不是一个有急事要办的人,因为不在十字路口的时候,他的节奏是很悠闲的,他显然是一个闲诳街的人,早一会,晚一会,对他来说是没有任何关系的。然后,他是一个已经过了毛糙、急躁、做事不稳年龄的人了,50多岁了,不再是一个毛头小伙子,正常情况下,这样年龄的人不会再闯红灯。然而他还是闯红灯了,这就是典型的患有“闯红灯病”的病人。
这种疾病是一种心理疾病,可称之为“强迫症”。“闯红灯”是一种心理需求,是一种心理暗示与趋向。见了红灯后,他心理上就会对自己有一个强烈的暗示:必须闯过去。如果不闯过去,他心里就难受,就痛苦,就煎熬。这种疾病的形成在于第一次闯红灯,他自己认为占了便宜,还没有事。有了“闯了红灯没事还占便宜”的心理倾向后,于是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时间一长就会形成“闯红灯病”。患有这种心理疾病的人,生活中潜伏着一个巨大的隐形炸弹,这种炸弹一旦引爆,后果将不堪设想。然而,只要没有引爆,他依然不会自行割除这种疾病。
让人感到焦躁不安的是,社会上患有这种疾病的人不是三个两个,而是成千上万,年龄有老也有少,政府对此仿佛也没有太多的办法,“闯红灯病”像传染病一样,依然在蔓延。
然而,我还是想警醒那些患有“闯红灯病”的人,虽然这种警醒像可能会像废话一样:一定要主动割除这种疾病,不然隐形炸弹一旦引爆,你后悔是来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