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重复巧绘制》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12:18: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线段重复巧绘制》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线段重复巧绘制》教学反思》。

第一篇:《线段重复巧绘制》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选用的是复习导入,温故知新的方式。这样设计的主要原因是,之前三节课学习过的一些基本命令,比如pu、pd、fd、lt、bk等,学生能够回忆起来并能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由于每周只有一节课,学生上周学习的内容这周再来学习确实会有遗忘,所以教师认为这样的复习是十分必要的,而在课堂上,也确实验证了这一点。因为有的学生确实已经忘了前面学过的命令,在学习新知前,对旧知的唤醒快速将学生的思维从其他学科聚焦到本课当中来。

本节课的书本设计是三个简单的重复图形,线段、米子图和环状图,教师设计的思路是由易到难,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三个图形的引导分析也是精心设计的,先从最简单的线段开始分析,让学生理解重复图形和基本图形的概念,并能分析出小海龟的路线,以及用重复命令怎样快速实现,教会学生重复命令的使用格式。再由米字图入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重复图形的起点在哪儿?基本图形是什么?重复了几次基本图形得到?学生思考后集中交流中老师出示答案,理清学生思路之后,教师让学生选择虚线或是米字图自己绘制,在练习中体会“repeat”命令的使用方法和作用。第三个环状图的分析,教师还是出示三个问题请学生思考并讨论,思考重复图形的起点在哪儿?重复的命令是什么?需要重复几次重复命令才能得到?通过三个图形的分析,学生已经渐渐学会了分析图形的方法,让学生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先观察、后分析、再动手操作。

成环状图的时候,有的学生很快一两分钟就能完成绘制。这时,老师再来大屏幕出示一个思考题:如果每次小海龟都没有后退30步,那么结果会怎样,有的学生猜想,会画成一个正六边形,教师让学生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学生验证后发现确实如此,于是教师再引出绘制正多边形的方法,学生绘制的不亦乐乎。这样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会随着老师的引导形成自己的一个学习思路,然后将所学的知识去整合绘制更复杂的图形,效果也是很好地。在前面三个简单图形的绘制时,完成率都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在创作阶段也是反馈了许多的惊喜。但在整个过程中,让我感触最大的一点,就是新课讲授时,老师带学生分析图形,多数学生不愿意参与进来,可能是他们觉得很简单,看课本就能完成了,但我坚持要带学生分析,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不是学生把书本上的某一个图形画出来,而是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于是,我通过提问、请同学上台带着小海龟道具走路线等多种方式鼓动学生参与到分析过程中来,就因为老师坚持那么做了,到第三个图形分析时已经比第一个好很多了,学生的积极性慢慢就被带动了。所以有时候在课堂上遇到一点阻力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及时的运用教育机智去打破课堂沉寂或是抑制课堂喧闹,让学生安静下来再参与进来,让课堂更有活力,能有更多的课堂生成。

第二篇:《线段》教学反思

《线段》教学反思

《线段》教学反思1

1、由于课前准备比较充分,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步骤比较顺畅,教态比较自然,语言比较简练。

2、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不够高,参与的面还不够广,教学效果可能会不尽如人意,吸收知识的个体差异会比较大。

3、由于本节课容量比较大,教学速度便加快,势必造成好学生吸收得又快又多,而后进生来不及吸收、。

4、在让学生

总结

新的定理和逆定理时,由于时间比较伧促,只能使少数学生会通顺地用语言来描述,其余学生都无法过关,所以在练习时产生困难。

改进意见:

对新课的引入可更放慢速度,讲解得更详细透澈些,当学生一时不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我不能急着将正确答案公布于众,而应进行适当引导、本节课的容量可减少些,这既能将内容讲解得更透彻,又能让更多的学生把新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线段》教学反思2

《直线、射线、线段》这节课是七年级人教版上册四单元第二节课。直线、射线、线段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图形,是研究复杂图形的基础。这节课对于几何的学习起着奠基的作用。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反复比较,总结提炼。让学生经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在三种图形的学习中学生还感受了类比的数学思想。现对所讲的《直线、射线、线段》一课做以下反思:

一、教学理念:

贯彻落实数学课程标准,建立新的数学教学理念,实施课程教学民主化,促进开放式教学的深入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充分展示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使学生经历一个再发现的学习过程,向学生提供探究和交流的空间,紧紧抓住“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这条主线,主动探索并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线段,为学生学习本堂课提供了基础。这节课对学生来说,通过课件形象感知线段、直线以及射线的特征,进行分类整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分类思想的培养。通过典型的感知材料,及教师根据概念的特点组织感知活动,对学生而言,重要的是形成以上概念。整堂课目标设定合理,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学会了根据三种线各自的特征区分线段、直线、射线。知道了线段、直线、射线是最简单、是最基本的图形,是研究复杂图形的基础,也是以后系统学习几何所必需的知识,线段的得出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同时,直线、射线的表示法是由线段延长而得到的。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比较、得出直线的基本性质,通过学生看书理解掌握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三、这堂课我觉得比较满意的地方:

1、对教材的处理、设计衔接比较自然,学生学习不感到吃力,让学生先通过线段的特征总结方法,过渡到学习直线、射线,进而总结直线、射线的特征,学会三线的异同点,从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课堂中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时间、空间。多次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做到手、脑、口并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这既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3、能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引导学生去主动思维。学生通过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的学习,感悟到了端点在其中的重要性。把书本上原本凝固的概念激活了,使数学知识恢复到那种鲜活的状态。实现了书本知识与学生发现知识的一种沟通,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这也是新教材数学教学中所一直倡导的。

4、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学会我们要做一个有始有终的人,不能虎头蛇尾。

总体来看,本节课的设计安排是合理的,相对来讲是成功的,教学效果反映良好,为我以后的教学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于自身的优点我会继续保持,讲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弥补、改正。

《线段》教学反思3

从孩子的考试中发现潜在的教学问题:

关于线段

1、数线段

2、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城的

3、画一条线段,并将线段平均分。

关于厘米和米

1、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有几个一厘米就是几厘米,个别孩子还是没有掌握

2、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问题。

3、厘米和米的进率以及运用进率关系进行一系列的换算,比较。

4、测量不同的物体时,要用到什么单位。孩子容易受到数字的误导。

5、学生对身体上的尺的认识,以及身体上的尺的作用。在没有尺子的时候,学生可以用身体上的尺进行估算。

6、培养估算意识,大约几厘米,大约几米。

对策分析:

孩子之所以在做练习中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其实归根到底是教学初期的工作做得不是特别踏实。拿线段来说,开始我觉得线段对孩子来说很简单,无非就是直线、两个端点。可是孩子是第一次认识线段,他们只知道长成这样的,叫做线段,却不知道为什么线段要长成这样。线段有两个端点的目的是因为线段是有长短的,所以需要端点。在生活中处处有线段,虽然不像书本上一样用端点标注出来,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因为有了线段,有了平面图形,有了平面之后,又构成了立体图形。这些都是孩子们学过的,虽说他们理解的可能比较模糊,但是我们在第一课时也可以告诉他们。两点之间,只有一条线段,只能画一条线段。

关于厘米,厘米也是孩子第一个认识的长度单位,所以让孩子们感知1厘米的长度以及会量物体的长度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孩子有了自学的经验,因此本节课在“一小段就是一厘米”这一部分做的不是特别到位,也就造成了后期孩子在判断一段物体有多长的时候,有些会存在多雾。

厘米和米在我们看来很简单,实则对二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缺少了生活经验,所以不能很好的判断物体的单位究竟是什么。比如说,操场长400米,孩子看到大的数字就会认为是400厘米。因此,先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再让他们从生活中感知这些长度。

《线段》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知道它的特征。

(二)使学生能辨认线段,初步学会画线段。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准备:

人手一根毛线、一张长方形纸、一把直尺、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它吗?它的名字就叫“线段”。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二)新授

(1)初步感知

1、你觉得线段是怎样的?(生:直直的;一段一段的;弯曲的……)

2、能不能想办法变出一条线段?

生尝试。

师(出示准备好的毛线):把毛线拉得直就出现一条线段。

请一生上来摸一摸。演示:这直的一段叫线段。

3、同桌合作:一个拉,另一个指出这条线段在哪里。

请两生演示。

一生想办法拉出线段,另一生指出: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线段。

演示,问:垂下来的这一段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4、小结:线段是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2)认识端点

1、两头粘上去的叫做线段的什么?(端点)(师把毛线拉直粘在黑板上)

2、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两个)(板书:有两个端点)

(3)总结概念

现在,小朋友认识线段了吗?线段是怎样的?

让生记线段: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把线段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4)找线段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的边都是线段。小朋友找找看,看谁的小眼睛最亮?生:课桌边、黑板边……(让生用手感知)

(5)折线段

1、指出白纸中哪些边是线段?

2、在白纸中折出一条线段。(折痕)

3、再折比刚才短一点的线段。

4、在这张纸中折出最长的线段。(摆擂台,让擂主说出理由和折的方法)

(6)小结

通过刚才的拉、折、指,你认识线段了吗?

(7)画线段

1、生自由画在白纸上,然后反馈评价。

2、指定条件画。

A、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师演示方法:用0刻度尺示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B、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

反馈:要求非常准确。(进行认真做事的思想教育)

3、小结:线段有长有短。(板书)

(三)巩固

1、找一找,下面那些是线段?(小黑板出示)

2、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是有几条线段组成的。

3、过任意两点,能连起几条线段?

3点能连几条线段?

4点呢,每两点连起来,共有几条线段?(生思考,动笔画。)

4点位置方向有不同。

思考:

4、比较:看看哪条线段长?

演示:一样长。(生活中经常用到这样的数学知识。如:穿竖条衣服的人看上去瘦一些,穿横条衣服的人看上去胖一些等)

(四) 总结

这节课,小朋友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有长有短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和研究者;(3)关注学生的差异面;(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当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准备的毛线团太新,不够形象,学生没开始拉就已经是一条线段了;老师说的话太多,容易使内容琐碎造成学生思路不完整;在画线段时还不够规范,特别是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这样学生才能看得清楚。

《线段》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3、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这是一节概念性的课,概念对学生来说往往抽象难懂,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直线、线段的特征总结方法,过度到学习射线进而总结射线的特征,知道三线的异同点,从射线自然过度到角的知识,符合对问题研究的线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对教材的处理、设计衔接比较自然,学生学习不感到吃力, 其次让学生从线段、直线、射线去分类思考,感悟到了端点在其中的重要性。在角的形成教学中,没有一味的按教材上呈现概念知识教学,而是通过学生动手去画,来感悟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形成的图形就是角。把书本上原本凝固的概念激活了,使数学知识恢复到那种鲜活的状态。实现了书本知识与学生发现知识的一种沟通,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这也是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中所一直倡导的。

最后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只注重教师的教,却忽视了学生的学,认为我只要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学生就一定能接受,从而忽视了一些弱势群体,课堂的主旋律始终围绕着一些活跃分子,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总怕那些稍差一点的学生影响整个教学进度。所以在这次备课时我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把一些问题设计得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都能在循序渐进中理解。比如:在引入角的概念时,我让学生过一点沿不同方向画两条射线,这是刚刚掌握的射线的知识,学生很容易理解,然后让学生看着角来试着自己总结角的概念,对于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总结起来会很容易,而那些能力稍差一点的学生在看到别人的总结之后,也就自然理解了。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很快的理解这一知识点。

4、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设,高屋建瓴,站的够高,但望得却不够远;课上虽关注学生,但下得不够低,比如: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时,我把找三线之间的联系作为难点,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学生在找三线之间的区别时也不是很顺利,致使这一环节的学习超出了预设时间;在让学生自学角的知识时,没有给出具体的学习目标,致使学生在学习时有些盲目,这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值得关注的细节。

《线段》教学反思6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

一、知识回顾环节

这部分的设计是让学生在要求下独立完成,教师只强调两个问题:

(1)若DE//BC,D是AB的中点,则E是AC的中点,而不能直接得出DE是中位线;

(2)在具体图形中找两个图形A字型和X字型,从而得出比例式。而在巡视各组学生写的情况后,又和学生一起把这两部分知识回顾了一下,既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又浪费了很多的时间,这出是我平时存在的问题,以后就在这方面改进。

二、例题的处理

在数学问题中,做辅助线是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对有些问题,学生不知从何处入手,做什么样的辅助线,教师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结合实例给予适当的指点,这也是在这节课中设计例2的初衷,但在例2的处理上,我认为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语言太罗嗦不简炼;

二是在教师点拨后应适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学习合作得出不同辅助线的做法,也从中体会到各种方法的优劣,为下面小结做平行线的方法打下基础,当时因为感到时间有点紧,再有平时总是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做到这点;

三是应该由学生最后结合此题小结做平行线的方法同时说明为什么不能过点D做平行线,此时教师也代劳了,尽管在教学中能及时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但还没有完全做到充分认识学生、理解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三、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不是指教师课堂教学的对错、好坏、优劣的评价,而是指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状况的评价,是教师组织、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应在平时备课时做好充分的准备,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样的评价,什么时候对什么问题进行评价,怎么样评价,通过评价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总之,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及学科素养作为教学过程中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因此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专业素养,不断发展专业化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

《线段》教学反思7

近一个星期一直教用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教学我发现同学们对线段图的接受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出现不同的表现:有的能够很好的理解题意并相应的画出线段图,有的能够列式解答出问题,线段图也会画出一部分,有的人是线段图根本不会画但是能够解答出问题。

据我分析可能有以下几条原因:

1、学生本身对线段图的实际意义不是十分了解,有的学生向我提出老师既然我能够解答出问题,我为什么还要画线段图呢?学生没有真正明白线段图的实际意义,但是学生的提问确实值得我思考。

2、老师本身估计过高,作为老师认为画线段图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殊不知在学生那里确是学习的一个灾难,有些学生本身画图能力就很差,加上又新接触线段图,学习上着实费力。

3、老师课堂没有调控好,每节课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线段图画法整理出来,不应该面面俱到,应该点面结合,既有重点,又有难点,让学生认识到这节课我必须掌握的是什么知识,理解什么知识,要让学生心中有数。

策略:

1、加强引导,分类出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的线段图,重点突破,辅以练习,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线段图在数学学习中的实际意义是辅助解答试题。

2、针对学生的质疑,比如一些过于简单的应用题我们可以不用让孩子每道题都画,只要掌握线段图的基本画法即可,为以后学习更难的数学应用题做准备,让学生明白学习线段图的画法真正意义所在。

《线段》教学反思8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它。陌生是因为线段作为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学生的感性认识远远超过了理性认识,要以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才行。

因此在备课前我先研读教材,发现教材首先通过学生对自然放置的线和拉直后的线进行比较、观察来初步认识线段,感受“线段是直的”,并用图表示线段,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表象特征。再通过观察直尺、黑板、课本的边线以及用纸折出的折痕都可以看成是线段,而且要求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有长有短”。让学生用直尺画线段,既丰富了学生对线段的感知,又加深了对线段的认识。想想做做主要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帮助学生巩固线段的特征。第1题让学生根据线段的特征判断是否是线段,突出作为图形,线段是直的,而且有两个端点。第2题让学生数出常见图形中线段的条数,渗透“多边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第3题让学生用直尺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第4、5题让学生利用三个点或四个点,连接其中的每两点分别画一条线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体会线段与有关多边形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来认识线段。我在设计时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首先让学生观察放在桌上的毛线,然后让学生把手中的毛线拉直,用拉直的毛线和没拉的毛线作比较,让学生理解线段是直的。通过让学生摸摸拉直的毛线的两头,让学生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比较概括的能力。

这一环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初步感受线段的特征,但我觉得不是所有的知识点必须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有些知识点还是要直接与学生说明的,比如说线段的两端叫端点,端点这一概念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必须通过“灌输”让学生知道什么叫端点,并在下面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渗入,使学生很好掌握。

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具有开放性,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识,通过让学生数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加强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

(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如我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线段的时候,学生局限于找教室中的线段,这时候如果能用多媒体辅助一下,学生的视野会更开阔;让学生画线段时没有规范化,导致在作业中出现画得线段不是很“美观”。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真切的体会到教态不够规范、自身教学语言不凝练,教育机智不成熟。

第一:教态不够规范。在课堂中教师的肢体语言很重要,我记得听老教师说过教师在课堂上实际上就是在表演,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该有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这样就能让他们在轻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而不是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机器。

第二:教学语言不凝练。主要体现在不会引导学生,不会顺着学生的发言就势引导。还有就是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是很巧妙,我觉得有点“唐突”,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过渡比较生硬。我们知道,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回答不可能都是自己预设的答案,面对出乎意料的答案如何巧妙地引导,在有些地方我发现是很牵强地拉回主题。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充分发表观点和意见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交流活动,但也不宜过频繁地换学生。另外要让学生相互评价,让学生做做小老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教育机智不成熟。我想对于教师来说,教育机智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也并非天生的,而是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努力参加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能力达到了成熟地步的表现,是教师掌握了高超的教育艺术的表现,这点感触非常深。

总的来说,这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认真备课,努力钻研教材,在一点一滴中积累经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多下功夫,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相信自己会有更大的进步。

《线段》教学反思9

《认识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较抽象,学生不太好理解。对此我将教学过程大体分四个层次来进行。第一个层次,想办法将一根毛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段就是一条线段。引入线段,使学生感知“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个特征;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第二个层次,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明白直尺、黑板、课本的边以及纸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从而既使学生丰富了对线段的感知,又使学生进一步完善了对线段的认识。第三个层次,教学用直尺或其它合适的工具画线段。第四个层次,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完成课后“想想做做”,进一步巩固对线段的认识。

这节课讲完,我感觉比较成功,学生掌握的较好,并且每个在课堂上表现非常踊跃,思维不止一次达到升华。

我认为本节课有三个亮点,

(1)想办法拉直毛线,体现线段的“直”和“有两个端点”的特征,

(2)画线段,用合适的工具画线段,比比谁画得对、画得多。体现线段的特征,还告诉学生线段可以横着画、竖着画、斜着画;

(3)数线段,这个环节是由课堂中的一个“小错误”引出的,在比赛完画线段以后,进行反馈。我发现在一条线段中间点了一个点,我就和同学一起数他画的线段,并且了解该同学是不是真的这样想的,当他说出是自己出错了,我在表扬他诚实的基础上,也感谢他给了我们一次探讨数线段的机会。即在一条线段上点两个点、三个点……一共有几条线段?接着继续探讨平面上的三点、四点、五点,每两个点连起来,一共有几条线段?这时学生兴趣积极性高涨,很轻易地得出数线段的规律——一个奥数中问题。

课堂教学就是这样一个灵动的、让师生共同进步的过程。

《线段》教学反思10

在这一星期我们学习了第一节 的内容:“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在处理三角形的分类时,是通过练习引入的。

目的是由于三角形的分类学生在小学时 已经接触过并不陌生,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内 容,不会影响重难点的分布.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掌握 ,又会让大多数的同学感到自然.(2)在 练习过程中有这么一道题:“已知两条边长分别为3cm、5cm,你可以组成几个符合条件的等腰三角形?并求符合条件的等腰三角形的周长。”95% 的同学都认为是两个答案即3、3、5或5、5 、3,正当我们准备进行下一个练习题时,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有四个答案即3、3、5, 5、5、3,3、3、 3、,5、5、5,他的理由是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应该加上后面两种情况,按照常规的想法我在准备是都没有想到会有这种情况,一时间还以 为自己错了此时教师稳定仔细地读题发现自己是正确的作为教师没有马上给予否决,而是让同学进行交流与探究寻求正确的答案。

学 生A说:若出现3、3、3或 5、5、5时有一条线段没有被用上是不正确的必须两条都用的上才行同学们都 为这位同学的发言鼓掌,回答的太精彩了刚才的同 学不的不认同了他们的说法,这个 问题得到了完美的回答.在这里教师体现了新的课改理念,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 为主导的思想本着师生互助的原则做到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线段》教学反思11

线段对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感受。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

但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这节课存在很多缺陷:

1、语言表述不够严密。在表述线段的最主要特点时,我就用了“一段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显然这样的描述还不够严密。

2、我的教学设计还不够丰富,容量不够大,变式不够多,在发展开拓学生思维方面还要做出努力。

3、可以更紧密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找出教室内、生活中的线段等等,从而更好地让数学为生活服务。

4、没能用课件,如果在让学生辨认平面图形中的线段用课件显示就更好,如,学生找出的线段就显出红色,不是线段的显绿色并打X。这样学生可以看得更清楚,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分层教学还显得不够,虽然我在这节课让学生全体参与但根据学生的智力程度分层教学还不明显。 为您服务

《线段》教学反思12

接到学校的通知,让我星期四到涨水坪中学上一节七年级数学,内容题《用尺规作线段》,我把内容看了一遍,写出了相对比较普通的教案,内容少、任务不多,我便假想如果完成得太快,超过我想象的速度。我得准备好剩余的时间,怎么样打发,于是精心挑选了几道有代表性的试题,我又一次阅读了教材,真是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我发现尺规作图对七年级的同学比较陌生,有必要讲清它的历史和意图,有利于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基于这样的原因,我第二次把我的教案进行修改,我结合自己在以前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虽然学生的情况不太了解,但我进行了很多情况的假设,包括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偶然因素,自己应该能够很好的驾驭,闭上眼睛。在自己的大脑中像放电影一样,播放自己的教案,我对我的教学设计还感觉比较满意,当我走上讲台,询问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学好这节课,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有”。正如我想象中的一样,一切进展顺利,当我讲到尺规作图历史,一个个同学听得津津有味,我还敢肯定,许多听课的老师也不一定知道,新课开始了,我用一支粉笔让同学们说出我们目前测量方法从而引进新课,当我让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做一做,连接四个点从同学画的`图发现有许多同学连接成的是一个圆,而教师用书的答案是正方形,出现圆这种情况,我确实没有考虑到,怎样给同学们讲课,画成圆也是一种连接,只不过是三年级的内容,目前没有学,经过反复思考,我给这个问题进行了点评,给同学们的答案的给予肯定,同学们完成的挺快。接下来,我请同学起来讲一下自己的画法,山里的孩子胆量不够,我就鼓励他们要勇于表明自己的观点,来提高我们各方面的能力,终于有同学举手了,我对他进行了表扬,鼓励同学们给他一点掌声,气氛变得活跃了,我又请了几位同学说出他们的做法,他们有点紧张,我自己一边给他们提示,一边给他们补充,在这一环节上用时多了一点,导致我精心设计的让同学们画“风车”的任务未能完成,下课的时间到了,我有点遗憾,最精彩的部分没有机会展现,这节课的重点是作图以及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做法,我多用一点时间巩固和加强同学们的表达能力应该是值得的,正所谓残缺的美,静心沉思,我想一篇教学后反思,将会促进我的教学更新,解决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应变能力、相比过去有所加强,更主要的是教学行为背后的思想,观念在不断的反思中获取进步。

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展现一个个陌生又熟悉的我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

《线段》教学反思13

教学内容:二年级教科书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会数图形里的线段条数,并会画线段。

2、培养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

提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教师演示后让学生猜)

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

提问: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

谈话: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板书:线段)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

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端。

教师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两端,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

请同桌每人捏住一条线段,以后我们还要学习量线段的长度。

3、认识线段的图形。

谈话:线段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教师先画一条直的线)线段的两端我们该如何表示出来呢?

我们可以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板书:)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

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征。

谈话:同桌看着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巩固线段的特征

1、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谈话: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

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你能根据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图形,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2、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比如说吧,这本数学书上就有线段。

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

学生上来指一指。

提问:为什么这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还有哪一条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

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

3、折线段

谈话: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像老师这样对折、打开,这样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你能折出一条和它一样长的线段吗?

同桌合作,一位学生折比这条折痕短的线段,另一位折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

请同桌学生每人随意折一条线段,比比两条线段的长短。

4、数线段。

谈话:其实有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也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图形。

谈话:这几个图形就在书上第49页,数好后,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

集体核对。

提问:你能来指一指围成正方形的四条线段吗?

(教师指着其中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教师指着与这条线段相交的一条线段)那么这一条呢?

讲述: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提问: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那么由六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

5、学生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想自己动手画一条线段吗?请小朋友拿出纸,试着画一条线段。

教师巡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

谈话:你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线段的?能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吗?

为什么这些工具都能画出线段呢?(突出线段是直的,这些工具都有直的边)

请你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线段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请小朋友欣赏你的同桌画的线段,如果他画得很好,就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如果有画得不太对的地方,也请你给他指出来。

6、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画了线段,数了线段,还动手折出了线段,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结这两点画一条线段吗?请把书翻到第49页,做“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点上两个点,指名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连结这两点能画出不同的另一条线段吗?

这就说明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请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是“连结每两点”?你能给大家指指吗?

想象一下,连出来会是什么图形?请你准备好直尺,在书上完成。

集体核对。

提问:你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谈话:如果给你四个点,请你连结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就是“想想做做”第5题,在书上试着画一画。

集体核对,注意提示中间的两条。

三、小结学习收获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你有什么收获?

四、综合练习,激发兴趣

“估一估:哪条线段长”。怎样来证实呢?引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线段”的概念在二上年级学是很抽象的。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练习“任意点三点,选两点画一条线段,变成三角形”这个环节上增加了点深度:安排了,三角形有三条线段围成,有没有看到过别的图形中的线段,请举例。从学生大量的举例中了解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又进了一层。然后从

“估一估:哪条线段长”到“通过估测再证实,引出:数学是科学,大量的是需要靠实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光凭直觉(眼睛观察)是不够的。进行学习数学该具有的精神教育。”引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线段》教学反思14

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制图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在《机械制图中》点、线、面的投影是培养空间思维的关键内容。而且,这部分内容也是学习几何体以及后续章节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点、线、面的投影教学。在的《机械制图》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学生学透彻了,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制图的积极性。下面浅谈几点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对于点、线三视图教学设计的做法及体会。

一、让学生了解基础性的知识,能够相当熟练的说出以下几个概念

1、三面投影体系的形成

2、三面投影体系中X,Y,Z轴的位置关系

3、三面投影体系中V、H、W面的概念

二、进入新课题的讲解

先从空间点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开始讲授,并能够用到生活中的例子,如,讲台上教室的一角。再利用投影仪画出直观图和平面图形。

让学生直观的了解点在空间投影后的图形。确定一条空间直线段,空间直线的投影一般也是直线。直线段投影的实质,就是线段两个端点的同面投影的连线;所以学习直线的投影,必须于点的投影联系起来。面的投影和点以及直线的投影也是需要联系起来学习。所以掌握了最基础的点的投影,学习直线和面的投影就轻松了。

三、教师要对直线和面的投影进行总结,让学生轻松记住特点。

1、投影面平行线

总结投影面平行线的投影特性:两平一斜。

对于投影面平行线的辨认:当直线的投影有两个平行于投影轴,第三投影与投影轴倾斜时,则该直线一定是投影面平行线,且一定平行于其投影为倾斜线的那个投影面。

2、投影面垂直线

总结投影面垂直线的投影特性:两线一点。

对于投影面垂直线的辨认:直线的投影中只要有一个投影积聚为一点,则该直线一定是投影面垂直线,且一定垂直于其投影积聚为一点的那个投影面。

3、一般位置直线

与三个投影面都处于倾斜位置的直线称为一般位置直线。

一般位置直线的投影特征可归纳为:三条斜线

对于一般位置直线的辨认:直线的投影如果与三个投影轴都倾斜,则可判定该直线为一般位置直线。

四、小结

三种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尤其注意:

1、两线一点是垂直线的投影特性;

2、两平一斜是平行线的投影特性;

3、三斜线是一般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这样就会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线段》教学反思15

本学期我公开课执教的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初步认识》。在选课时犹豫不决,因为这节课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从而感知什么是线段,线段有哪些特征,怎样认线段、找线段、画线段等。我担心在学生在这节课的活动中“乱”起来,以致于我“收”不住。后来我还是决定挑战一下。

这节课前我先检查了学生是否带学具,结果有好多学生忘带毛线了,我把自己带的毛线发给了没有带毛线的学生,这样全班学生人人都有毛线了。这节课我很重视学生从操作中形成概念,巩固提高。由新课开始,我让学生动手把桌上弯曲的线变成直的。全体学生动手把线拉直。然后从中抽出两手之间的一段是线段,用手捏住的两端是线段的端点。让同桌互相数与形相结合,学生容易记理解。再次,通过动手折一折,折出一条线段,再折一条比这条线段长的线段和比这条线段短的线段,来扩展学生的思维。整个操作活动中,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以及数学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地表明,线段是有长度的,有长短之分,可以比较,可以度量的。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这节课超出了我预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参与非常积极,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会了新知识,我心中暗自窃喜。很遗憾的是还有好多孩子急于展示而没有给孩子充分展示的机会。

第三篇:《线段》教学反思

《线段》教学反思15篇

《线段》教学反思1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感受。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

但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这节课存在很多缺陷:

1、语言表述欠简洁,通俗。为了突出尺子与其它物品画线段时,有什么好处时,表达得有点抽象,深奥。记住:上课语言要简洁,明了。我们要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语言传达。

2、我的教学设计还不够丰富,容量不够大,变式不够多,在发展开拓学生思维方面还要做出努力。

3、可以更紧密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找出教室内、生活中的线段等等,从而更好地让数学为生活服务。

4、没能用课件,如果在让学生辨认平面图形中的线段用课件显示就更好,如,学生找出的线段就显出红色,不是线段的显绿色并打X。这样学生可以看得更清楚,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分层教学还显得不够,虽然我在这节课让学生全体参与但根据学生的智力程度分层教学还不明显。

6、在调控学生的活跃性,控制课堂纪律方面还有待提高。不能老是跟学生笑,老师要有威信,该严格的时候绝不手软,做到软硬结合,赏罚分明。

7、教学过程过渡得太快,例如让学生感受线段是直的,一定要让学生摸,观察,还可以叫个学生到讲台上把线拉直,然后要让学生感受两个端点,接着将线放在黑板上,画出点线段。然后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再用尺子画出线段。

8、没有想到画线段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先点两个点,再画线段。在备课时一定要动脑筋多想。

这节课有两点发现:

1、控制学生活动,练习,操作的时间.,可以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到最后十秒时,学生们一起跟着倒数。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教学效果。

2、可以适当增强一些难题,例如数线段,画线段.适当增加难度,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成功是用勤奋和毅力换来的,春天播种,秋天收获!

《线段》教学反思2

线段对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感受。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

但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这节课存在很多缺陷:

1、语言表述不够严密。在表述线段的最主要特点时,我就用了“一段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显然这样的描述还不够严密。

2、我的教学设计还不够丰富,容量不够大,变式不够多,在发展开拓学生思维方面还要做出努力。

3、可以更紧密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找出教室内、生活中的线段等等,从而更好地让数学为生活服务。

4、没能用课件,如果在让学生辨认平面图形中的线段用课件显示就更好,如,学生找出的线段就显出红色,不是线段的显绿色并打x。这样学生可以看得更清楚,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分层教学还显得不够,虽然我在这节课让学生全体参与但根据学生的智力程度分层教学还不明显。 为您服务

《线段》教学反思3

1、在学生操作将毛线拉直的时候让同桌相互比较一下,说一说,孩子很自然的就发现了线段是有长短的。

2、在认识长方形中的线段的时候,让孩子用水彩笔画出折痕,其实可以清晰的看出不仅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物体里面也存在着很多条这样的线段。这样对后面组合图形中的线段辨析会有一定的帮助,区分边和线段的区别。

有个别孩子还沿着对角线折了一下,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提出“这条线段那么长,在这个长方形中会是最长的线段吗?”这个疑问,孩子非常感兴趣,迫不及待的就想到用尺子量一量去验证。

3、对于“4个点连接每两点话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个问题,一般老师总会引导孩子说出“有序”思考,学生也会体会到有序的思考会更好,但是什么是有序,如何有序,是学生的难点,所以,再让孩子充分发表意见以后,是否可以总结一下,从一点出发,按照一点方向连接其他的点。

《线段》教学反思4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是几何中的重要定理,也是一条重要轨迹,在几何证明、计算、作图中都有重要作用。一节课下来,反思自己的这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自己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创设情境

从实际问题建水电站问题,即将水电站建在何处到在河同一侧的两个村庄的距离之和最短?出发引出课题。这样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首先从“画一画”活动开始让学生动手操作,接着学生自己去测量、猜测结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接着在老师的引导下去验证定理的正确性并引导挖掘出逆定理,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

3、注重学生几何语言的训练

在学生总结出定理和逆定理后,引导学生根据文字结合图形写出它相应的几何语言,为做证明题时的推理打下基础。

通过几何语言的表述强调今后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存在,证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时,直接用这个定理即可,不用再证三角形全等而得出,防止学生应用时走弯路。

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课堂时间分配上,前松后紧。为了让学生理解两个定理内容和几何语言叙述,在判断题和辨析题上花时间较多了点,而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应用上,时间较紧张。

2.练习设计上,有关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基本作图涉及的内容少。

3.在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逆定理进行证明时,由于证明的思维方法平时很少接触,所以没敢让学生自主探究,而是老师提示方法,缺少了学生对逆定理证明的思维,一部分学生的错误思维没有暴露出来,不利于学生对逆定理的理解。

《线段》教学反思5

一、自身做得不错的方面

⒈教材解读精准到。

《6、2线段、射线、直线》这一课主要是要让学生辨别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以及它们的表示方法,还需理解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这一基本事实。

⒉学法指导有效灵动,学生兴趣充分激发。

在教学时,我考虑到真正的教学我们所要关注的是不仅仅是教材所给予我们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情感会参与其中,思维被激发,经验被唤醒,智慧得到生成,精神受到启迪。因此,课中我没有一步到位地直扑文章的主旨,使学生一下子就领悟到,而是利用信息化应用技术,通过PPT教学,给学生设计了一连串的的问题,使他们在解决问题当中能够自主地建构起他们独特的更改认识和情感态度。

⒊信息应用符合实际,师生互动落实目标

本课教学中,我运用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手段,通过简易多媒体教学,制作PPT课件,融入相关的图片、文字及音频信息技术资源,配上触发器、字幕滚动式等制作技巧,在新课导入、复习回顾、等环节中加以实施,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实现了信息技术应用背景下的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学实效。

二、目前仍需要提升或改进的方面

在观看培训中的各个视频后,感触颇深,我执教的这节课若能运用交互式白板教学,融入更多的信息技术应用手段,或者仍然运用简易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设计、批注技巧和快速默读技术设置等方面进一步地完善和改进,学生可能会学得更为投入,更有趣味,也更能体现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的有效性。

《直线、射线、线段》教学反思10

“线段、直线、射线”是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求学生

1、重点学习线段、直线、射线的特征。

2、掌握线段、直线、射线的画法。

3、探究线段、直线、射线的联系和区别。

在教学上,我首先把学习重点放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线段的教学上,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从而在理解线段基础上认识射线、直线的教学。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讨论线段、直线、射线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在活动中先尝试自己想,和同学说一说,加深理解,然后再做填表格,巩固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在活动中互相交流,互相探究。

总体来说,本节课通过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整节课内容较多,时间比较紧,个别地方讲得比较仓促和不到位,一些机动的拓展题目没有呈现。

《线段》教学反思6

教学“直线、射线、线段”这一内容,我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三线”的例子,当一学生回答说“知识是直线”这一意外生成信息时,就与学生演绎了一段精彩的对话。“老师,知识是直线,因为直线是无限长的,而知识也是无止境的”、“不,知识是射线。我们的学习总有一个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向一方无限延伸”、“知识是线段,我们的学习是有始有终”。这时我说:“或许,对于某一个人而言,知识是有限的,是线段,但对整个人类而言,知识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

反思:在当前的课堂里,我们所遇到的更多的是“意外生成”,这种意外生成会造成两极性的效果——尴尬或精彩。无论是何种效果,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既不能因尴尬而刻意回避,也不能为求精彩而一味迎合。而应立足发展,放眼全体,或“放大”、或“缩小”,或“搁置’、或“延迟”,以智慧来启迪智慧,以“生成”来应对“生成”。这就需要教师有高超的教学智慧和教学技巧。在教学中,我就是敏锐地抓住虽“另类”却有价值的生成信息,采用了“放大”策略,生成了一番新的天地。

钱梦龙老师曾有过备一节课既是一小时又是一辈子的说法,其实正好说明了预设之必然和生成之偶然的道理。“生成”即意味着课堂的不可掌控性,而实际上却又需要教师极好的掌控能力,不然,一堂课走到哪里算哪里,恐怕也会走向坏的方向去。但走向之不可掌控,并不意味着教师心里没底。而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底,则必需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首先是学科专业素养和教学基本功。学养当然不只是知识,可能还要有书卷气、文化气度、儒雅风范等,至于基本功,当然是教师之必备的如说、写、画、演、做,还有媒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操作等。其次是教师的理念、学情把握、方法积淀、经验积累等,教师要在意识深处深刻确立生命教育理念,感悟人生真谛,这样才能在教学双向互动中,将关注由自己挪移到学生,体察到学生生命的生长,善待他们、呵护他们、引领他们、成全他们。

《线段》教学反思7

本节课由学生牵拉细绳的活动出发,抽象出数学模型,引申出线段的概念,进而利用flash动态演示由线段得到射线和直线的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它们的联系;学生还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进一步发现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得出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整堂课上下来,有很多不足之处,设计练习的层次不明,训练不到位,课堂调控不够灵活,学生提出的“为什么在现实中找不到直线”这样的问题,事先并没有好好地去思索,自己的几何语言教学不够精炼、准确等等。虽然课堂上学生对线段、直线、射线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很好,但还是有少数学生对它们的几何语言表示稍显困难,往往用一个大写的字母或者一大一小的两个字母就表示线段、射线、直线;在按语句画图的练习中,仍有少数学生读不懂题目的要求,不知从何下手。也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在小学已有的对直线、射线、线段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再学习直线、射线、线段的性质及表示方法,有吃“夹生饭”的感觉,教材能否一次性安排完直线、射线、线段的内容,这样可以避免很多重复性的教学。

(2)学生课堂活跃,能够表达清楚日常生活中的直线、射线、线段实例,但用几何语言表达很困难,虽然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要求掌握这么多,但在现在还风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考试怎么办?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该怎么把握尺度呢?

(3)对日常生活缺乏了解或者是不认真观察的学生,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对他们来说稍显难,教学为了每一个学生,教师该怎么教学?

《线段》教学反思8

近一个星期一直教用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教学我发现同学们对线段图的接受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出现不同的表现:有的能够很好的理解题意并相应的画出线段图,有的能够列式解答出问题,线段图也会画出一部分,有的人是线段图根本不会画但是能够解答出问题。

据我分析可能有以下几条原因:

1、学生本身对线段图的实际意义不是十分了解,有的学生向我提出老师既然我能够解答出问题,我为什么还要画线段图呢?学生没有真正明白线段图的实际意义,但是学生的提问确实值得我思考。

2、老师本身估计过高,作为老师认为画线段图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殊不知在学生那里确是学习的一个灾难,有些学生本身画图能力就很差,加上又新接触线段图,学习上着实费力。

3、老师课堂没有调控好,每节课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线段图画法整理出来,不应该面面俱到,应该点面结合,既有重点,又有难点,让学生认识到这节课我必须掌握的是什么知识,理解什么知识,要让学生心中有数。

策略:

1、加强引导,分类出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的线段图,重点突破,辅以练习,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线段图在数学学习中的实际意义是辅助解答试题。

2、针对学生的质疑,比如一些过于简单的应用题我们可以不用让孩子每道题都画,只要掌握线段图的基本画法即可,为以后学习更难的数学应用题做准备,让学生明白学习线段图的画法真正意义所在。

《线段》教学反思9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地方值得肯定:

这节课通过动画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增强了吸引力。在逆命题的引出部分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以线段AB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观察得到顶点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可以直观感受数学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新课标》指出:“重视教学内容的展开方式,努力帮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去获取、发展数学知识。”接着引导学生发现前后两个命题的内在联系。在对逆命题的证明上,采取合作交流及积极引导的方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能是单一的课程执行者,而应是能够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课程进行整合处理的实施者。对本节课的难点问题一: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转化。

我采取了提前学习,逐步探索,分散难点的方法。课前学习了“等边对等角”及“等角对等边”的证明,也做过一些相应的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的练习,所以这节课让学生回忆转化的步骤,按照以前的方法,先画出相应的图形,再找出命题的题设,根据题设结合图形写出已知;同样找出命题的结论,结合图形写出求证。课上总结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使学生的知识内化、巩固加深。对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二:命题及逆命题的证明及应用。我采取了逐个突破的办法。学生证明完命题后及时做两道相应的练习巩固。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逆命题的证明,我采取了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引导的办法。引导学生发现图形中缺少证明所需的线,使学生想到要作辅助线,再进一步讨论得出可以添加什么样的辅助线。对学生提出的几种辅助线进行分析是否合适,从而命题得证。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证明过程,随机抽取几个同学的证明过程用投影仪展示,同时老师指正修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课堂效率。接着提出一道练习和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有几个地方我做的还不够好:

在证明命题和逆命题后,应再次强调一下两个命题的内容,使学生明确知识点;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应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分析答案的可行性。

通过这一次的“成长”,我对教材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加深,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得到了加强,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做得更好。

《线段》教学反思10

这节课是我听了沈老师的课之后又重新备的课。沈老师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尤其是她一些丰富的提问方式能极大的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课堂的一开始我出示了一些常见的绳子。接着让孩子们拿出他们自己准备的绳子。通过和他们的操作互动,慢慢揭示线段的三个特征“线段是直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长有短”其中第三个特点我是通过孩子们准备的绳子让他们感受到线段的第三个特点。三个特点板书之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假设你是线段,你会如何介绍自己?”这个问题提完之后,孩子们都非常兴奋,积极性很高。在想想做做中,四点画线段这题中,有一大半的孩子们漏画了。这与我在教授过程中没有详细地教导有关。整节课需要孩子们动手操作的部分很多。我发现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当然这样的方式也能很好的让孩子们感受到。线段的三个特点就是通过孩子们动手操作自己感受出来的。通过这节课,我也明白了设计提问的重要性。一个问题如何表达很有学问。问题既要精炼又要能提起孩子们的兴趣,这需要在备课的时候反复琢磨。这点我需要多向老教师们模仿和学习。动手操作机会多了并不意味着课堂就能杂乱无章。学生的听课习惯需要反复提醒和教导才行。

《线段》教学反思11

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在直线上找一点,使它到某两点的距离相等的问题,一般要应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来解决。

锐角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处,钝角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三角形的外部,但无论这个点在什么位置,它到这个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是相等的。

这节课主要是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决问题。

主要内容是证明“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用尺规作等腰三角形;用尺规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小明的方法实际上就是作以点p为中点的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具体做法:以点p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作弧,交直线l于点A和点B。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m;直线m垂直于直线l,且经过点p。另外,也可以过点p作以点p为顶点的角平分线,也可以得到过点p且垂直于直线l的直线m。教学时,先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做法,再交流。通过演示和启发,引导学生理解两直线必交于一点,那么要想证明三线共点,只要证第三条直线过这个交点或者这个点在第三条直线上即可,对学生来说有些抽象,应逐步引导。

教学时,采用‘‘实验——猜想——验证”的课堂教学方法,适时启发诱导,让学生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学生初学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容易将角平分线上的一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误认为过这点垂直于角平分线的垂线段。因此在教学中应首先让学生通过画三角形纸片的折痕来充分认识这一点。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区分出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因此要通过分析定理的题设和结论帮学生正确认识。学生习惯用于找全等三角形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注重利用刚学过的定理来解决,这实际上是对定理的重复证明,这一点在教学时要特别注意。

《线段》教学反思12

本节我没有按照课本顺序讲解而是设计了以下过程:

1、讲解垂直平分线尺规画图的方法开始,然后让学生探究理论依据;

2、练习画垂直平分线,然后动手测量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进而得到性质;

3、还是利用尺规作图,让学生找到画图最关键是保证半径相等,也就是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根据理论依据得到点在线段平分线上的判定方法。同时解决证明直线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要同时证明两点都在垂直平分线上。

通过做练习来看整体效果较好。

《线段》教学反思13

《线段的大小比较》是七年级上学期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在上课后的一节反思型设计,力图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探究和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并注重数学知识和生活的紧密相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数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从一开始就在创设的学生数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探索问题,自然的就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线段的大小比较;在比较的方法上也有时让学生得出比较方法,此时设计了一个“两个同学的身高问题”,学生很容易想到一些办法,教师适当引导就可以得出比较方法;课中让学生反复动手操作,熟悉掌握方法,恰当引出“线段中点”的定义,让学生在动手中摸索并熟悉工具的运用,和线段和、差作图的策略和方法;在一组练习题中让学生加深理解;并在思维上进行升华拓展,为以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也打下基础。在教学中让学生情调动手操作去主动地获得性质方法,并学习用语言描述出事实结论;鼓励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维探索;小结交流所学所获所感。整节课呈现一种层层推进的节奏,环环相扣的衔接,也让学生经历了“实际问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解释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过程。

整节课的设计中既注重了平面几何的起步,立足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强调“知识源于生活”,从“猫狗获取食物”到“身高比较”问题的设置都体现了这一点;反复让学生动手操作试图强化知识的形成与过程的体验,让学生在动手中去摸索方法,并归纳形成理论。在动手中去体会工具的使用和表述,结论方法的得出使学生能够理解并体验深刻的。符合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平面几何刚刚起步的基础性工作,做好中小学的衔接教育。

整节课的设计中较多注重方法的获得与解释运用,特别是比较策略,强调师生协作、生生协作,主动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反思整节课的设计的亮点,第一注重问题情景的设计,用一些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例子来引发问题,切入主题,又用学生身边的例子来突进方法的探究。过渡自然,衔接流畅。第二、强调学生的小组合作、合作性学习、探究式学习。比如给足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去发现方法,让学生动手工具的操作方法、折纸问题等等。大大激发了学生都得主动积极参与,自觉探究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热情和信心。第三,在设计中关注学生的人文价值和情感态度。强调知识的主动获得,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探究信心的扶植,照顾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有经验水平。

本节课适当使用多媒体,并认真规范的做好示范性教学。例如用多媒体创设实际问题情境,恰当利用动画功能演示两种方法的比较,练习题的展示,但是老师工具画图的示范必须规范严格,让学生动手操作才能体会深刻。动手折纸、动手画图、开口表达等方面训练让学生慢慢熟悉并进而掌握图形符号语言,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和问题解决去解决一个一个力所能及的问题,在实践中获得发展。

《线段》教学反思14

本学期我公开课执教的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初步认识》。在选课时犹豫不决,因为这节课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从而感知什么是线段,线段有哪些特征,怎样认线段、找线段、画线段等。我担心在学生在这节课的活动中“乱”起来,以致于我“收”不住。后来我还是决定挑战一下。

这节课前我先检查了学生是否带学具,结果有好多学生忘带毛线了,我把自己带的毛线发给了没有带毛线的学生,这样全班学生人人都有毛线了。这节课我很重视学生从操作中形成概念,巩固提高。由新课开始,我让学生动手把桌上弯曲的线变成直的。全体学生动手把线拉直。然后从中抽出两手之间的一段是线段,用手捏住的两端是线段的端点。让同桌互相数与形相结合,学生容易记理解。再次,通过动手折一折,折出一条线段,再折一条比这条线段长的线段和比这条线段短的线段,来扩展学生的思维。整个操作活动中,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以及数学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地表明,线段是有长度的,有长短之分,可以比较,可以度量的。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这节课超出了我预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参与非常积极,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会了新知识,我心中暗自窃喜。很遗憾的是还有好多孩子急于展示而没有给孩子充分展示的机会。

《线段》教学反思15

从孩子的考试中发现潜在的教学问题:

关于线段

1、数线段

2、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城的

3、画一条线段,并将线段平均分。

关于厘米和米

1、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有几个一厘米就是几厘米,个别孩子还是没有掌握

2、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问题。

3、厘米和米的进率以及运用进率关系进行一系列的换算,比较。

4、测量不同的物体时,要用到什么单位。孩子容易受到数字的误导。

5、学生对身体上的尺的认识,以及身体上的尺的作用。在没有尺子的时候,学生可以用身体上的尺进行估算。

6、培养估算意识,大约几厘米,大约几米。

对策分析:

孩子之所以在做练习中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其实归根到底是教学初期的工作做得不是特别踏实。拿线段来说,开始我觉得线段对孩子来说很简单,无非就是直线、两个端点。可是孩子是第一次认识线段,他们只知道长成这样的,叫做线段,却不知道为什么线段要长成这样。线段有两个端点的目的是因为线段是有长短的,所以需要端点。在生活中处处有线段,虽然不像书本上一样用端点标注出来,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因为有了线段,有了平面图形,有了平面之后,又构成了立体图形。这些都是孩子们学过的,虽说他们理解的可能比较模糊,但是我们在第一课时也可以告诉他们。两点之间,只有一条线段,只能画一条线段。

关于厘米,厘米也是孩子第一个认识的长度单位,所以让孩子们感知1厘米的长度以及会量物体的长度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孩子有了自学的经验,因此本节课在“一小段就是一厘米”这一部分做的不是特别到位,也就造成了后期孩子在判断一段物体有多长的时候,有些会存在多雾。

厘米和米在我们看来很简单,实则对二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缺少了生活经验,所以不能很好的判断物体的单位究竟是什么。比如说,操场长400米,孩子看到大的数字就会认为是400厘米。因此,先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再让他们从生活中感知这些长度。

第四篇:《线段》教学反思

《线段》教学反思

《线段》教学反思1

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认识直线、线段,角的初步认识。本节课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认识射线,由于已学习过直线,对无限长已理解,所以在教学射线时,我通过复习直线、线段,电脑出示射线,让学生自己概括射线的特点、表示法,通过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各自的特征。重点放在进一步加深对角的概念的认识。让学生仔细观察画角的过程,初步感知角是怎样组成的,为抽象、概括并理解角的概念作好准备。学过角的各部分名称,所以接着通过图形直观,让学生自己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然后实际操作,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到拉动角的一边或同时拉动角的两边可以改变角的大小。电脑演示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用运动的观点说明角的概念,看到角的运动轨迹,为量角作准备,也使学生看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开的程度有关。

运用多媒体中移动的功效,比较角的大小。通过直接比,可以加深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开的程度有关,间接比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空间观念。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各种功能让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并且多次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做到手、脑、口并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这既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符合小学生由感知到表象,再由表象到抽象这一认识规律,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启发学生积极地思维,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学生参与机会较多,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线段》教学反思2

直线、射线、线段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图形,是研究复杂图形的基础。这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几何语言,第一次使用几何符号表示几何图形,因此这节课对于几何的学习起着奠基的作用。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景抽象出三种图形,让学生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在三种图形的学习中学生还感受了类比的数学思想。

一、设计理念

贯彻落实数学课程标准,建立新的数学教学理念,实施课程教学民主化,促进开放式教学的深入研究,结合我校的课题研究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充分暴露和展示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使学生经历一个再发现的学习过程,向学生提供探究和交流的空间,紧紧抓住“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这条主线,主动探索并获取知识,将面向全体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生实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线段,为学生学习本堂课提供了基础。这节课对学生来说,通过课件形象感知直线、线段以及射线的特征,进行分类整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分类思想的培养。通过典型的感知材料,及教师根据概念的特点组织感知活动,对学生而言,重要的是形成以上概念。整堂课目标设定合理,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学会了根据三线各自的特征区分直线、射线、线段。知道了线段、直线、射线是最简单、是最基本的图形,是研究复杂图形的基础,也是以后系统学习几何所必需的知识,线段的得出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同时,直线、射线的表示法是由线段延长而得到的。

三、这堂课我觉得比较满意的地方

1、对教材的处理、设计衔接比较自然,学生学习不感到吃力,让学生先通过线段的特征总结方法,过渡到学习射线、直线,进而总结射线、直线的特征,学会三线的异同点,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自己又对单元教材进行了系列化的研究,有助于对教材的进一步理解。

2、课中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时间、空间。多次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做到手、脑、口并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这既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3、能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引导学生去主动思维。学生先从线段、直线、射线去分类思考,感悟到了端点在其中的重要性。把书本上原本凝固的概念激活了,使数学知识恢复到那种鲜活的状态。实现了书本知识与学生发现知识的一种沟通,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这也是新教材教育数学教学中所一直倡导的。

四、值得反思的地方

1.整堂课因为内容设计较多,怕教学时间不够,加快了整个教学节奏,有些地方就显得有些匆忙,不够从容。最后总结全课后就正好下课了,机动的拓展题目可以不出现,拖延的那几分钟时间出现思维拓展题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不够集中,没达到预期效果。

2.气氛不够活跃。可能由于不是我自己班的学生(我是八年级教师)彼此之间不熟悉,另外七年级新生有些紧张,所以我们配合的不是很默契,不过在我的调动下,后半节课有所改观。

3.课件要和动手实践相结合。这是使用课件教学的不足之处,特别是讲授几何课,更要再使用课件的同时动手画出图形,让学生看到作图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更深刻把握重点内容。

4.对个别同学回答问题时的几何语言纠正的不及时。

总之,我会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探索并且不断的进步!

《线段》教学反思3

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制图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在《机械制图中》点、线、面的投影是培养空间思维的关键内容。而且,这部分内容也是学习几何体以及后续章节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点、线、面的投影教学。在的《机械制图》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学生学透彻了,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制图的积极性。下面浅谈几点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对于点、线三视图教学设计的做法及体会。

一、让学生了解基础性的知识,能够相当熟练的说出以下几个概念

1、三面投影体系的形成

2、三面投影体系中X,Y,Z轴的位置关系

3、三面投影体系中V、H、W面的概念

二、进入新课题的讲解

先从空间点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开始讲授,并能够用到生活中的例子,如,讲台上教室的一角。再利用投影仪画出直观图和平面图形。

让学生直观的了解点在空间投影后的图形。确定一条空间直线段,空间直线的投影一般也是直线。直线段投影的实质,就是线段两个端点的同面投影的连线;所以学习直线的投影,必须于点的投影联系起来。面的投影和点以及直线的投影也是需要联系起来学习。所以掌握了最基础的点的投影,学习直线和面的投影就轻松了。

三、教师要对直线和面的投影进行总结,让学生轻松记住特点。

1、投影面平行线

总结投影面平行线的投影特性:两平一斜。

对于投影面平行线的辨认:当直线的投影有两个平行于投影轴,第三投影与投影轴倾斜时,则该直线一定是投影面平行线,且一定平行于其投影为倾斜线的那个投影面。

2、投影面垂直线

总结投影面垂直线的投影特性:两线一点。

对于投影面垂直线的辨认:直线的投影中只要有一个投影积聚为一点,则该直线一定是投影面垂直线,且一定垂直于其投影积聚为一点的那个投影面。

3、一般位置直线

与三个投影面都处于倾斜位置的直线称为一般位置直线。

一般位置直线的投影特征可归纳为:三条斜线

对于一般位置直线的辨认:直线的投影如果与三个投影轴都倾斜,则可判定该直线为一般位置直线。

四、小结

三种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尤其注意:

1、两线一点是垂直线的投影特性;

2、两平一斜是平行线的投影特性;

3、三斜线是一般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这样就会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线段》教学反思4

一、自身做得不错的方面

⒈教材解读精准到。

《6、2线段、射线、直线》这一课主要是要让学生辨别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以及它们的表示方法,还需理解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这一基本事实。

⒉学法指导有效灵动,学生兴趣充分激发。

在教学时,我考虑到真正的教学我们所要关注的是不仅仅是教材所给予我们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情感会参与其中,思维被激发,经验被唤醒,智慧得到生成,精神受到启迪。因此,课中我没有一步到位地直扑文章的主旨,使学生一下子就领悟到,而是利用信息化应用技术,通过PPT教学,给学生设计了一连串的的问题,使他们在解决问题当中能够自主地建构起他们独特的更改认识和情感态度。

⒊信息应用符合实际,师生互动落实目标

本课教学中,我运用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手段,通过简易多媒体教学,制作PPT课件,融入相关的图片、文字及音频信息技术资源,配上触发器、字幕滚动式等制作技巧,在新课导入、复习回顾、等环节中加以实施,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实现了信息技术应用背景下的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学实效。

二、目前仍需要提升或改进的方面

在观看培训中的各个视频后,感触颇深,我执教的这节课若能运用交互式白板教学,融入更多的信息技术应用手段,或者仍然运用简易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设计、批注技巧和快速默读技术设置等方面进一步地完善和改进,学生可能会学得更为投入,更有趣味,也更能体现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的有效性。

《直线、射线、线段》教学反思10

“线段、直线、射线”是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求学生

1、重点学习线段、直线、射线的特征。

2、掌握线段、直线、射线的画法。

3、探究线段、直线、射线的联系和区别。

在教学上,我首先把学习重点放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线段的教学上,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从而在理解线段基础上认识射线、直线的教学。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讨论线段、直线、射线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在活动中先尝试自己想,和同学说一说,加深理解,然后再做填表格,巩固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在活动中互相交流,互相探究。

总体来说,本节课通过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整节课内容较多,时间比较紧,个别地方讲得比较仓促和不到位,一些机动的拓展题目没有呈现。

《线段》教学反思5

尺规作图七年级才开始接触的,有必要讲清他的意图,首先要强调直尺和刻度尺的不同,这样在讲画一条线段与已知线段相等的时候,学生就会明白为什么不能用尺子直接量出长度,而且也避免学生在以后的作图中,还是习惯性的用到刻度尺进行测量。

而教盲生画图,我在课前就预设了各种困难,针对盲生动手能力差,学生差异性大的特点做好准备,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的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学习。譬如有的盲生不会用尺子画直线,主要存在问题是不懂得如何将尺子用手固定起来,固定起来之后如何沿着尺子的一边画直线,很多同学的手不知道是如何放在尺子上,例如用手按住的直尺的时候,手会挡住要画直线的笔,如果手不按那么多的话,很难将尺子固定住,所以我想下次教画直线的时候,可能借三角板给学生,他们手抓的地方更大,可能更容易操作。而且胶纸都很难固定在胶版上,作图对盲生的难度还是远远大于正常学生的。

尺规作图,往往很枯燥。要牢牢记住画图的步骤,否则就画不出你要的图形。我反问了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但是通过本次尺规作图的教学,学生对尺规作图有了一个具体直观的认识,我觉得效果很是不错的。

《线段》教学反思6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这是教材中的定义。这是本学期图形教学的一个重难点,而我紧紧地围绕着这一定义进行了教学。

在教学的开始,我就先引导学生明白什么叫做顶点,什么叫做它的对边。“高”这一概念其实是很抽象的,学生不容易弄懂。因此首先得弄懂概念中的重要字眼,明白它们的具体位置和相对位置。举个例子,题目通常会有两种问法,第一种,就是先确定一条边作为底边,让学生根据这一底边作一条高。而第二种,就是不确定哪条边作为底,让学生在任意的一条边上作高。而前者会是难度更大。学生通常会出现找不准底边的错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我把每一条边标上a、b、c,把每一个顶点标上1、2、3,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找顶点的对边,相对应地也让学生找每条边所对着的顶点。当学生能自如地找到边和点的相对位置时,我再开始下一步的教学。这样就令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清晰。而在作高的过程中,我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做完之后,我把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全班一起讨论。并且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作高的步骤:

1、对边(让三角板的直角边与底边相重合)

2、移动直尺(在教学这一步时,我作了一个比喻,我说这把直尺就像是一辆火车,它在运行的时候不能偏离轨道,也就是说,直角边在移动时,不能偏离底边。)

3、移动到顶点的时候就在这条底边上作一条垂线。这条垂线就是这个三角形的高。

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整个教学过程都比较流畅。也启发了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概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线段》教学反思7

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短。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线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我先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来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表示,再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最后学生通过量线段、数线段来加强对线段的认识。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我在设计本节课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尽管教材只写出“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但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表明了线段的属性,直的、两个端点即可以度量。教学时,我紧紧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反复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画线段是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学生已有了对线段的感性认识,知道某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因此,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一条线段,并请了不同画法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画的线段,并介绍自己是怎么画的,从而使学生明白画线段时既可以先画一条直的线,再画上两个端点,也可以先画一个端点,再由这个端点引出一条线,最后画上另一个端点,还可以先画两个端点,再把两个端点连起来。除此之外,我还请学生说说为什么尺、铅笔、数学书这些东西都可以用来画线段,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帮助我们画线段,使学生明确只要有直边的东西都可以用来画线段,又一次巩固了线段“直”的特点,最后我请学生再画一条定长线段,这样,学生经历了画线段的过程,自己得出并牢固掌握了画线段的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存在问题:这一环节我过多关注线段的测量,而没有关注定长线段的画法。虽然学生没有多大问题,但作为新授课教师必须明确指导:从零刻度开始到规定厘米刻度画一条直直的线,并画好端点。如果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能够示范画线段,学生思路上会更明确。

2、注意创设情境,感受理解线段。

教材只有半页的内容,如果为了背出线段是什么,画一画线段,那不是难事,但线段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结合情境感受线段,理解它的意义,使学生看得着,摸得到,用得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想象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学生进行了多样、灵活、有趣的练习,不仅巩固了对线段的特征的认识,而且对线段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了。他们在练习中获得了提高,树立了学习的信心,也充分感悟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存在问题:设计问题时我能够考虑题目的开放性、递进性、灵活性、知识的连接性等方方面面,但对练习的反馈形式或者说反馈时教师的问题设计不够全面。如反馈断尺量长度时,我只考虑有三种方法,没有考虑这三种方法的思考过程。比如我考虑到可以用12—8地方法来解决,在练习中通过引导,学生也想到了这种方法,这时我没有再深入研究为什么可以用12—8,当然学生的思维也只停留在可以用减法,至于为什么就不得而知。

《线段》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理解和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利用定理进行证明或计算;知道线段垂直平分线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通过动手操作、猜想,证明、应用的过程,渗透集合的观点和用交轨法确定某一个点的位置的思想方法;通过参与课堂活动,知道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实践,反过来数学又为生活实践服务,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先设置情景引入新课,普陀区政府为了方便居民的生活,计划在三个住宅小区A、B、C之间修建一个购物中心,试问,该购物中心应建于何处,才能使得它到三个小区的距离相等?

然后通过实践探究、猜想得到命题“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再证明这个命题的正确性。得到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接着由学生说出其逆定理,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及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本节课较重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将实际问题数学化,揭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实践,反过来数学又为生活实践服务。

《线段》教学反思9

本课题设计思路按操作、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渐进认识规律,暴露了知识发生过程,体现了数学学习的必然性.教学先从学生折纸开始,让学生体验三角形中线、角平分线的存在及其性质,而后通过尺规作图,加深学生对中线、角平分线的认识,增加了数学学习兴趣.讲三角形高时,学生也想用折纸折出三角形高,结果碰到困难(钝角三角形),使新、旧知识大碰撞,加速知识同化.在探究三角形稳定性时,课堂出现很多三角形结构,并让同学解释,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数学也服务于生活的真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整堂课都以学生操作、探究、合作贯穿始终,培养学生动手、合作、概括能力.特别是三角形的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强调直观性原则

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对“高矮”的直观认识,让学生比较一副三角尺在不同的情况下,哪一个更高。总结出比较三角尺“高矮”的一般方法:看“顶点”的高低位置,底面的边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在此基础上,再提问“顶点”的高低如何测量,从“顶点”量到底边的“距离”其实就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一个知识?使学生从生活的感性经验中逐渐抽象出概念的一些表象。

2、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客观事物是互相连系的,因此反映客观事物的概念也是互相联系的。数学学科中,一些概念之间存在着内在着联系,前一个概念是后一个概念的基础,后一个概念又是前一个概念的变化或发展,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从“顶点”量到底边的“距离”其实就是从“顶点”起画一条“垂直线段”与“顶点”所对应的底边互相垂直。在这里就可以唤起学生的旧知“点到线的距离”,并回忆其画法,边回忆边操作,为学生概括三角形高的定义和掌握高的画法打下基础。

(板书)顶点---底边“距离”---“高”

点-----直线“距离”---“垂直线段”

3、注意概念的运用和巩固

人们的认识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概念的形成也必须经过一定的反复。对所学的概念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用确切简明的语言说出它们科学的定义,而且还要求学生会运用所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三角形高的意义以后,再让其阅读书上的准确定义并找出关键词,使学生能够用更确切简明的语言说出来。紧接着,让学生指出三角形的“底”、“高”、“顶点”,并理解其三者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然后再让学生试着画出三角形的“高”,强调画高前必须先找到对应的底边和顶点,教师应该按步骤示范。在变式练习中,及时发现错误,并展示出来一起讨论,引导学生应用高的定义去反驳和解释。使学生在反思中,不断提升对概念的理解.

《线段》教学反思10

本学期我公开课执教的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初步认识》。在选课时犹豫不决,因为这节课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从而感知什么是线段,线段有哪些特征,怎样认线段、找线段、画线段等。我担心在学生在这节课的活动中“乱”起来,以致于我“收”不住。后来我还是决定挑战一下。

这节课前我先检查了学生是否带学具,结果有好多学生忘带毛线了,我把自己带的毛线发给了没有带毛线的学生,这样全班学生人人都有毛线了。这节课我很重视学生从操作中形成概念,巩固提高。由新课开始,我让学生动手把桌上弯曲的线变成直的。全体学生动手把线拉直。然后从中抽出两手之间的一段是线段,用手捏住的两端是线段的端点。让同桌互相数与形相结合,学生容易记理解。再次,通过动手折一折,折出一条线段,再折一条比这条线段长的线段和比这条线段短的线段,来扩展学生的思维。整个操作活动中,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以及数学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地表明,线段是有长度的,有长短之分,可以比较,可以度量的。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这节课超出了我预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参与非常积极,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会了新知识,我心中暗自窃喜。很遗憾的是还有好多孩子急于展示而没有给孩子充分展示的机会。

《线段》教学反思11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地方值得肯定:

这节课通过动画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增强了吸引力。在逆命题的引出部分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以线段AB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观察得到顶点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可以直观感受数学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新课标》指出:“重视教学内容的展开方式,努力帮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去获取、发展数学知识。”接着引导学生发现前后两个命题的内在联系。在对逆命题的证明上,采取合作交流及积极引导的方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能是单一的课程执行者,而应是能够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课程进行整合处理的实施者。对本节课的难点问题一: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转化。

我采取了提前学习,逐步探索,分散难点的方法。课前学习了“等边对等角”及“等角对等边”的证明,也做过一些相应的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的练习,所以这节课让学生回忆转化的步骤,按照以前的方法,先画出相应的图形,再找出命题的题设,根据题设结合图形写出已知;同样找出命题的结论,结合图形写出求证。课上总结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使学生的知识内化、巩固加深。对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二:命题及逆命题的证明及应用。我采取了逐个突破的办法。学生证明完命题后及时做两道相应的练习巩固。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逆命题的证明,我采取了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引导的办法。引导学生发现图形中缺少证明所需的线,使学生想到要作辅助线,再进一步讨论得出可以添加什么样的辅助线。对学生提出的几种辅助线进行分析是否合适,从而命题得证。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证明过程,随机抽取几个同学的证明过程用投影仪展示,同时老师指正修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课堂效率。接着提出一道练习和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有几个地方我做的还不够好:

在证明命题和逆命题后,应再次强调一下两个命题的内容,使学生明确知识点;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应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分析答案的可行性。

通过这一次的“成长”,我对教材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加深,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得到了加强,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做得更好。

《线段》教学反思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是几何中的重要定理,也是一条重要轨迹,在几何证明、计算、作图中都有重要作用。上完本节课后,通过其他老师交流,自己静心反思,我主要有以下体会:

一、课前的认真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具有“一桶水”,所以教师课前准备时必须认真钻研教材,领悟教材内涵,并能分析出这节课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前后关系,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但是由于我在上这一节课的时候,连着前面轴对称的性质的内容一起上了,从而导致内容太多,重难点没有很好的突出。

二、在教学活动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虽然从问题的导入,性质,判定的引出都是由学生动手操作讨论得出,但是由于我在安排这节课的时候,准备要讲得内容太多,导致很多时候都是我一个人在讲学生在听,学生动手写练习的时间就变得很少。再者这节课的重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我也没有很好的突出重难点。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我觉得有些地方还是可取的,如:

1、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如在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猜一猜”活动得出命题“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时,让学生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这正是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2、注重学生几何语言的训练

在学生总结出定理和逆定理后,引导学生根据文字结合图形写出它相应的几何语言,这为学生做证明题时的推理打下基础。

本节课得到的定理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用几何语言表示为:∵MN是AB的垂直平分线,点P为MN上的任意一点(已知)。

∴PA=PB(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通过这个几何语言的表述又可以强调今后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存在,证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时,直接用这个定理即可,不用再通过证三角形全等而得出,防止学生课后应用时走弯路。

逆命题为:和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用几何语言表示为:

∵PA=PB(已知)。

∴点P在AB的垂直平分线MN上。

(和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3、整堂课课堂效果较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较好。学生对问题的探索、研究反应较好,接受、吸收情况也比较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不仅会使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及逆定理解决问题,而且在探索发现问题能力方面有很大的进步。

三、教后反思。

针对这一节课中出现的问题,我做出了如下的反思:首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抓准重难点,安排好一节课的内容,抓准一节课的时间;其次一定要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原则,要讲练结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做练习,充分理解接受新的知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不断不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线段》教学反思13

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选用的是复习导入,温故知新的方式。这样设计的主要原因是,之前三节课学习过的一些基本命令,比如pu、pd、fd、lt、bk等,学生能够回忆起来并能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由于每周只有一节课,学生上周学习的内容这周再来学习确实会有遗忘,所以教师认为这样的复习是十分必要的,而在课堂上,也确实验证了这一点。因为有的学生确实已经忘了前面学过的命令,在学习新知前,对旧知的唤醒快速将学生的思维从其他学科聚焦到本课当中来。

本节课的书本设计是三个简单的重复图形,线段、米子图和环状图,教师设计的思路是由易到难,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三个图形的引导分析也是精心设计的,先从最简单的线段开始分析,让学生理解重复图形和基本图形的概念,并能分析出小海龟的路线,以及用重复命令怎样快速实现,教会学生重复命令的使用格式。再由米字图入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重复图形的起点在哪儿?基本图形是什么?重复了几次基本图形得到?学生思考后集中交流中老师出示答案,理清学生思路之后,教师让学生选择虚线或是米字图自己绘制,在练习中体会“repeat”命令的使用方法和作用。第三个环状图的分析,教师还是出示三个问题请学生思考并讨论,思考重复图形的起点在哪儿?重复的命令是什么?需要重复几次重复命令才能得到?通过三个图形的分析,学生已经渐渐学会了分析图形的方法,让学生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先观察、后分析、再动手操作。

成环状图的时候,有的学生很快一两分钟就能完成绘制。这时,老师再来大屏幕出示一个思考题:如果每次小海龟都没有后退30步,那么结果会怎样,有的学生猜想,会画成一个正六边形,教师让学生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学生验证后发现确实如此,于是教师再引出绘制正多边形的方法,学生绘制的不亦乐乎。这样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会随着老师的引导形成自己的一个学习思路,然后将所学的知识去整合绘制更复杂的图形,效果也是很好地。在前面三个简单图形的绘制时,完成率都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在创作阶段也是反馈了许多的惊喜。但在整个过程中,让我感触最大的一点,就是新课讲授时,老师带学生分析图形,多数学生不愿意参与进来,可能是他们觉得很简单,看课本就能完成了,但我坚持要带学生分析,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不是学生把书本上的某一个图形画出来,而是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于是,我通过提问、请同学上台带着小海龟道具走路线等多种方式鼓动学生参与到分析过程中来,就因为老师坚持那么做了,到第三个图形分析时已经比第一个好很多了,学生的积极性慢慢就被带动了。所以有时候在课堂上遇到一点阻力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及时的运用教育机智去打破课堂沉寂或是抑制课堂喧闹,让学生安静下来再参与进来,让课堂更有活力,能有更多的课堂生成。

《线段》教学反思14

近一个星期一直教用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教学我发现同学们对线段图的接受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出现不同的表现:有的能够很好的理解题意并相应的画出线段图,有的能够列式解答出问题,线段图也会画出一部分,有的人是线段图根本不会画但是能够解答出问题。

据我分析可能有以下几条原因:

1、学生本身对线段图的实际意义不是十分了解,有的学生向我提出老师既然我能够解答出问题,我为什么还要画线段图呢?学生没有真正明白线段图的实际意义,但是学生的提问确实值得我思考。

2、老师本身估计过高,作为老师认为画线段图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殊不知在学生那里确是学习的一个灾难,有些学生本身画图能力就很差,加上又新接触线段图,学习上着实费力。

3、老师课堂没有调控好,每节课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线段图画法整理出来,不应该面面俱到,应该点面结合,既有重点,又有难点,让学生认识到这节课我必须掌握的是什么知识,理解什么知识,要让学生心中有数。

策略:

1、加强引导,分类出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的线段图,重点突破,辅以练习,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线段图在数学学习中的实际意义是辅助解答试题。

2、针对学生的质疑,比如一些过于简单的应用题我们可以不用让孩子每道题都画,只要掌握线段图的基本画法即可,为以后学习更难的数学应用题做准备,让学生明白学习线段图的画法真正意义所在。

《线段》教学反思15

《线段的大小比较》是七年级上学期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在上课后的一节反思型设计,力图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探究和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并注重数学知识和生活的紧密相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数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从一开始就在创设的学生数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探索问题,自然的就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线段的大小比较;在比较的方法上也有时让学生得出比较方法,此时设计了一个“两个同学的身高问题”,学生很容易想到一些办法,教师适当引导就可以得出比较方法;课中让学生反复动手操作,熟悉掌握方法,恰当引出“线段中点”的定义,让学生在动手中摸索并熟悉工具的运用,和线段和、差作图的策略和方法;在一组练习题中让学生加深理解;并在思维上进行升华拓展,为以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也打下基础。在教学中让学生情调动手操作去主动地获得性质方法,并学习用语言描述出事实结论;鼓励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维探索;小结交流所学所获所感。整节课呈现一种层层推进的节奏,环环相扣的衔接,也让学生经历了“实际问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解释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过程。

整节课的设计中既注重了平面几何的起步,立足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强调“知识源于生活”,从“猫狗获取食物”到“身高比较”问题的设置都体现了这一点;反复让学生动手操作试图强化知识的形成与过程的体验,让学生在动手中去摸索方法,并归纳形成理论。在动手中去体会工具的使用和表述,结论方法的得出使学生能够理解并体验深刻的。符合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平面几何刚刚起步的基础性工作,做好中小学的衔接教育。

整节课的设计中较多注重方法的获得与解释运用,特别是比较策略,强调师生协作、生生协作,主动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反思整节课的设计的亮点,第一注重问题情景的设计,用一些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例子来引发问题,切入主题,又用学生身边的例子来突进方法的探究。过渡自然,衔接流畅。第二、强调学生的小组合作、合作性学习、探究式学习。比如给足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去发现方法,让学生动手工具的操作方法、折纸问题等等。大大激发了学生都得主动积极参与,自觉探究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热情和信心。第三,在设计中关注学生的人文价值和情感态度。强调知识的主动获得,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探究信心的扶植,照顾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有经验水平。

本节课适当使用多媒体,并认真规范的做好示范性教学。例如用多媒体创设实际问题情境,恰当利用动画功能演示两种方法的比较,练习题的展示,但是老师工具画图的示范必须规范严格,让学生动手操作才能体会深刻。动手折纸、动手画图、开口表达等方面训练让学生慢慢熟悉并进而掌握图形符号语言,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和问题解决去解决一个一个力所能及的问题,在实践中获得发展。

第五篇:《巧数线段》教案

校本课程教案《巧数线段》

钢三小 冀云霞

教学内容:第五册数学校本就课程第九课《巧数线段》 教学目标: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找到数线段的巧妙方法。

教学准备:画好有关的线段图。教学方法:

1、迁移类推法。

2、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教学过程:

1、展示趣题收集。师:说出你的趣题。生:分享我的乐趣。

赵一凡同学主持趣题收集的环节

2、出示线段

问:这条线段有几个端点?

师:我们为了便于学习线段知识,可以把由两个点组成的一条线段看作基本线段。这里有几条基本线段?总共有几条线段?

3、出示线段

问:这条线段有几个端点? 有几条基本线段? 总共有几条线段?

你是怎么知道的?谁能再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4、出示线段

思考:这条线段有几个端点? 有几条基本线段? 总共有几条线段? 你是怎么知道的? 1分钟后,问:谁能独立的回答出上面的几个问题?谁能在说说自己的想法?反复叫几个同学说自己的思路。

5、出示线段

问:谁能按照板书的思路回答出上面的几个问题?反复叫几个同学说自己的思路,尤其应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6、出示线段

问:谁能按照板书的思路回答出上面的几个问题?反复叫几个同学说自己的思路,尤其应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7、总结:对于上面比较简单的线段,同学们通过先数后计算找到了数线段的方法,这些线段数比较少,对于线段数较多的该怎么办呢?比如说下面这条线段图一共有多少条线段呢?谁来猜一猜?出示线段:

问:对于这么多的线段数再数起来麻烦不麻烦?那么你 们有什么好方法能使我们不数而直接计算出线段数呢?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板书,讨论:线段数的计算方法与点数、基本线段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8、汇报学生讨论交流的结果,总结:我们可以用比点数少一的数开始加,一直加到1为止;我们也可以用基本线段数开始加,一直加到1为止。

9、用你学会的方法算出上面那条线段一共有多少条线段?

10、完成数线段的练习。

11、同学们已经学习得很累了,就请到快乐驿站休息片刻吧,自由阅读快乐驿站知识。

12、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数线段的方法,我们还可以用数线段的方法数出其它图形呢!

(1)数出下图中有多少个角?

(2)数出下图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13、总结全课,引出课题:巧数线段

14、课外作业:阅读我国著名数学家简介,向家人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15、板书设计:

巧数线段

2点 1条 1条 3点 2条 2+1=3条 4点 3条 3+2+1=6条 5点 4条 4+3+2+1=10 6点 5条 5+4+3+2+1=15条

下载《线段重复巧绘制》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线段重复巧绘制》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比例线段教学反思

    《比例线段》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十分好的效果: 首先,课堂内容的导入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从众多的线段、各种图形中找出比值相等的组成比例式,从而认识比......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注重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表象的支持,......

    线段垂直平分线教学反思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学反思一、构建崭新的交互环境,师生互动性更强 本节课我采用了电子白板授课,改变了以往PPT课件授课模式,PPT课件的程序是预先设定好的,伴随着一步步的点......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初步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充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课始,我让学生动手实践:想办法......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 俗话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只有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真正而又实际的操作,才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知识产生的全过程,进而将这......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它。陌生是因为线段作为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1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它。陌生是因为线段作为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康济小学刘明艳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它。陌生是因为线段作为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