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其一不识其二成语

时间:2019-05-15 12:23: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识其一不识其二成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识其一不识其二成语》。

第一篇:识其一不识其二成语

【成语】:识其一不识其二

【拼音】:shí qí yī,bù shí qí èr

【简拼】:sqybsqe

【解释】:了解事物的一方面,不了解还有另一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出处】:《庄子?天地》:“识其一不识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

【示例】:昔汉阴丈人修浑沌之术,孔子以为~。(《晋书?王坦之传》)

识其一不识其二 成语接龙

【顺接】:二三其德 二三其志 二三其意 二三其操 二三其节 二三君子 二不挂五 二不棱登

【顺接】:百无一二 不管一二 曾无与二 的一确二 丁一卯二 丁一确二 独一无二 凡圣不二

【逆接】:安世默识 博学多识 博闻多识 博闻强识 不学无识 短见薄识 对面不识 多见广识

【逆接】:识变从宜 识多才广 识字知书 识微知着 识微知著 识微见几 识微见远 识才尊贤

第二篇:作文啊,作文!(其二)

作文啊,作文!(其二)

……大学生眼中的作文

本人:小吴,你好!

小吴:老师好!

本人:有空么?想跟你聊点事情,好么?

小吴:有啊,老师想聊什么呢?知无不言

本人:你是我教过的学生中语文成绩最优秀的,能谈谈对作文教学的感受么? 小吴:哇噻!老师过奖了!哪有那么好?

本人:别谦虚!

小吴:老师还是那么喜欢考我!这个话题有点大,我怕说不好。

本人:没有关系,我就是希望你能够说真话!我正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或许你的话对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啊!

小吴:为了慎重起见,我还是先想想、理清思路再回答您吧?

本人:好啊!不急!写好了发给我就行。

小吴:老师,我写了几句,现在发给你,质量不高,但都是实话,你看着办吧?不知是否符合你的要求?

班门弄斧谈写作

作为一名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国学生,一直离不开写作这

一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话题。“当局者迷”,自认为尚未跳出局外,大彻大悟。瑾凭经验,得到几点零碎看法,供吴老师参考。若有片面、不妥处,还望指正。

阅读与写作。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一个量变与质

变交替进行的过程,是一个学生汲取精神营养的主要途径。中学时代老师也大都有强调。我想补充的是,课外阅读尤其需要得到更多的鼓励。我从未见有人光靠语文课学好写作的。课外阅读不受到人为约束,全凭学生的爱好,效率和效果会更好。鉴于学生的逆反心理,我建议老师们多多“勾引”学生阅读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而不是“这个暑假看《红楼梦》,那个寒假看《老人与海》”这类的下任务,教学的艺术性正在于此。另外,关于学生的练笔问题,我觉得,练笔是必要的,但也要适度。记得以前有老师要求学生写日记还要批改,这就过了。太频繁的写作难以做到有感而发,胡差事,流于形式。相比之下,周记、月记更合理。应该“长时间多写”,而非“短时间必写”。

写作与阅读。具体到如何写作,这是一个大命题。古往今

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个人总结起来一句话:写自己的作

文,写到最好。前几年正统文学界炮轰韩寒“十几岁以后不再看别人的作品,怕受影响”的“狂言”。仔细想来,韩寒所言或许是大实话。在如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阅读资源空前丰富,百度一下,什么都有了。学生写作文,左一句名人名言,右一句古诗古词,十分钟搞定。但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有多少可读性呢?我们应该从阅读中受到启发,学到方法,而不是记住几句话就行。我看文章真正的价值在于其思想的深刻性,独创性,和作者自身的切实体会。我们都有这类感觉……一本厚书,却只有几篇值得一读的文章;一篇文章,却只有几段让人叫好的文字!为什么会如此?空话、套话太多了!许多人写了很多年作文,却没写过一篇属于自己的作文。一篇好文章,即使别人不看,自己也会喝彩,舍不得扔。当然,为了避免“一厢情愿”,还要结合实际,考虑常理。写作应该是一个理性与感性融汇的过程。

关于文笔。这又是一个纠结的问题。时下有很多人主张返

璞归真,语言只求简单朴实,认为文字过于张扬难免华而不实,有卖弄嫌疑。这本无错。关键是真的落实下来后发现,文章太过平淡,读起来味同嚼蜡,对人对己都不好。文笔就像衣服一样,穿得好看点无可厚非。《西游降魔记》玄奘师傅说的“你就差那么一点点”,道尽此中玄妙。汉语言本身便有着独特的美感,我们没理由辜负。自然,这里所说文笔、文采,不是堆砌辞藻。语言应力求简练犀利,华而又实,方能无缺,方能出彩。

写到此处,自叹“班门弄斧”功夫日增,脸皮又厚。

明天就放假回家了,吴老师节日快乐,放松一下。

——学生吴**

2013.4.28

本人:谢谢小吴!写得真好!

小吴:不必客气,只要老师喜欢就行!要放假了,心急火燎的,浅薄地谈了谈,真是一篇“急就章”啊!错误、不通顺之处难免,请老师多多包涵!有空再聊吧?老师再见!

本人:再见!

第三篇:《谁人不识宁高宁》读后感

《谁人不识宁高宁》读后感

初看《谁人不识宁高宁》这本书的书名,读者们肯定会强烈地感觉到“很霸气”——不是作者故意起了一个“很霸气”的名字以吸引读者注意,就是宁高宁这个人本身就“很霸气”,然而实际上,这些都不是书名的本意。

这本书写的是宁高宁这个人,主题却是发现中国职业经理精神的价值。作者韦三水直言,宁高宁的职业发展故事以及商业智慧和思想,之所以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强烈的震撼,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中国国有企业群落里乃至整个中国商界里都严重缺乏一种职业经理的精神和价值观。从最基层的员工最终成长为红筹大班与职业经理人,从永达利到华润创业再到中粮集团,宁高宁却始终如一地做到了这一点。

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在为《谁人不识宁高宁》作的序中提到,这本书最吸引他的不是“中国摩根”凭借资本力量加速产业整合的故事,也不是如何确立有长远规划、坚定方向的战略定位和切实可行、可以度量的管理体系的经验,而是作为企业领导人,应该如何“从团队第一、集体力量、凝聚人心开始,营造一个环境,营造一个文化,来推动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改革和优化”,这是宁高宁最有价值的探索。

18载华润路

宁高宁来到华润,纯属偶然。那一年宁高宁拿到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之后来到香港,帮朋友收购一家银行。结果银行没买成,人却留在了香港。1986年的华润,正处于调整时期。“先是在企业发展部做了3年,然后到华润的一家上市公司,当时叫永达利,很小的一家公司。当时问题比较大,差一点把它卖了。”就是宁高宁所说的差一点卖了的永达利,后来在宁高宁手中一步一步做大,成为今天无论影响还是盈利都在华润占相当分量的华润创业,出乎许多人的意料。

1990年,宁高宁出任华创董事总经理,1996年出任华润副总,次年增补为常务董事。1998年再次升迁,为集团副董事长。1999年,出任华润创业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及中国华润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华润北京置地有限公司主席。

2001年以来,宁高宁率领香港华润集团在内地展开了一连串的策略性并购行动,横跨房地产、零售业等主体行业,目标都直指行业领袖地位。他凭借资本的力量开创出华润巨大的发展空间,加速了国内产业整合的步伐。人们将他称为用资本整合产业的探索者。

在一次零售连锁的战略研讨会上,众人一致要求介绍华润战略,宁高宁直截了当地表明“现在没什么可以讨论的竞争战略,只有整合”,没有遮遮掩掩。以并购手段完成垂直整合,迅速形成规模,是宁高宁的整合思路之一。他的目标是,“所涉足行业,华润必须能进入前3名。”他说,只有成为行业领导才能对商品市场有控制力、对资本市场有号召力。

“空降兵”宁高宁

空降兵不好做,特别是到规模庞大的、业务多元的、处于转型的国有企业,空降兵更是不好做。2004年,宁高宁“临危受命”,从华润被调任到中粮,全面接替退休老总周明臣的职务。

对宁高宁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从组织到架构、从文化到理念的巨大改变,更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一个有着深刻西方教育背景的人来掌管一个很“土”很“传统”的国有企业,并要调和当中的差异和鸿沟,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宁高宁知道,要么驾驭好中粮这头大象,让它继续有力、尽情地起舞,要么就是被大象甩下身来,弄不好还会被踩踏、误伤。宁高宁的这次“空降”注定将上演一场精彩可期的好戏,意义非同寻常。

其实,宁高宁也很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他在“空降”中粮后没多久,写过一篇题为《空降兵》的文章,真实地反映了他当时的内心感受。“企业的空降兵,无论是哪个层面上的,都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就像是一场正在进行的激烈的足球赛中突然换上一名队员(可能还是队长),这名新队员对他的队友和球队的打法并不了解,他要在比赛中融入队伍中,很容易造成慌乱;空降兵又好像一位陌生人闯进了一场热热闹闹的家庭聚会,他不知道大家正在谈什么,也不清楚这个家庭里的很多故事,这时候他开口讲话,很容易唐突。”而与此同时,空降兵一进公司,总是会“引来许多的好奇和期望,这主要源自企业员工对企业发展和变革的渴求”。空降兵的优势和劣势都来自对过往企业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的不了解,就像郭士纳能让IBM重振雄风,卡莉·菲奥莉娜却使惠普变革失败。空降兵不是万能的,而且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不可以放松警惕。这也就是为什么宁高宁在“空降”中粮后并未急着“放三把火”、大刀阔斧地搞改革,而是积极调研、把脉中粮的原因。

谋定而后动

2004年,宁高宁由华润集团空降到中粮集团。从撑控超过千亿资产规模的华润转战只有600亿元资产的中粮集团,资产规模缩小,但宁高宁的境界并未降低。在心思缜密的宁高宁看来,成为一家企业的空降兵,无论从哪个层面上看,都会是一件很尴尬的事。他立誓要“埋头研究”。

在空降的初期,宁高宁扮演了一个观察者的角色,连中粮内部都不禁诧异。人们渴望宁高宁能迅速有所行动,给宁高宁出了各种大刀阔斧改革的建议,但宁高宁笑而不答,而是反复培训、引导大家思考企业文化、管理、战略、使命、价值观等看起来很“虚”的东西,甚至对中粮原来的战略和现有业务极少评论。这正是宁高宁所谓的谋定而后动。在认识论上形成统一,才能在行动上步调协同。

4个月的“识思悟”之后,宁高宁带领中粮的高管,用新的培训方法和逻辑,开始探讨大家期待已久的“新中粮战略”。

超越对利润迷信的“务实的理想主义”,始终是宁高宁灌输给企业的精神教义。他所描述的中粮未来的愿景,是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促进者。通常,企业会迷信追求利润,而这些高瞻远瞩型企业,在取得利润的同时,也希望得到超越物质层面的指引,激励公司不断前进,并着眼于人类共同体的核心理念。除此以外,治理企业还需要加一点信念以及建立一只学习型的管理团队,让企业从“报时人”变成“造钟人”,并能够实现“基业长青”。在掌舵华润之时,宁高宁还只是在初步实践这些理论。他解决了华润的转型,也解决了多元化及品牌、网络等诸多问题,并造就了一个资本大鳄和产业大鳄华润。来到中粮集团,宁高宁看到的是转型了一半的企业。这样一个大型国有粮油贸易企业有着不一般的个性,那就是中粮与农业息息相关。由此,宁高宁提出,“未来中粮最重要的角色是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促进者”。

2006年10月18日,宁高宁就任中粮董事长两年后,终于挟企业未来8大核心行业,高调出现在媒体的聚光灯下。包含“自然之源,重塑你我”理念的最新彩色企业LOGO,刚刚代替了过去旧的绿色LOGO。“我们一直在寻找中粮集团这个多元化企业的管理方法。真正实现企业在文化上、财务上以及业务上的协同性。”宁高宁反复提到协同。新中粮,自此重新整装出发。

在《谁人不识宁高宁》中,有这么一段记述。宁高宁到中粮没多久,就向中粮集团的经理人们分析了他所认识的国企和他眼中的中粮。他指出:没有哪个国家的企业面临着像中粮这么复杂的问题,中粮需要解决转型的问题,要解决体制的问题,要解决管理方式的问题,需要寻找一种系统的解决方案,这便是中粮的现状。在宁高宁眼中,中粮算不上是一个“烂摊子”,但绝对属于要“企业再造”的典型。

正如我们在书中看到的,宁高宁后来在中粮陆续启动的众多改革措施,从战略转型方针的确立到经理人领导力的培养,从学习型组织的打造到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从企业组织文化的建设到卓越品牌的塑造,确保了中粮成功转型,高速、稳健地向前发展。宁高宁熟练的资本运营技艺和富有成效的企业管理手段,在为中粮找到未来新路径、新方向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而鲜活的商业案

例。以案例可供参考、学习和借鉴的层面来看,宁高宁时代的中粮为国有企业迈向现代化、国际化确立了示范意义,而宁高宁以其实际行动再一次证明他管理整合多元化大国企具有世界水准,就此而言,他无愧“中国摩根”的称号。

然而,这并不是《谁人不识宁高宁》的全部或重点。尽管在该书中,我们能像亲临现场一般看宁高宁如何凭借资本力量加速产业整合的故事,看他如何确立有长远规划、坚定方向的战略定位和切实可行、可以度量的管理体系的经验,但是我们更期待看到(事实上也看到了)宁高宁如何做到在关系复杂、阻力重重的中粮成功突围的。事实上,宁高宁在“从团队第一、集体力量、凝聚人心开始,营造一个环境,营造一个文化,来推动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改革和优化”方面做的很好,而这恰恰是那些致力于国有企业改革或中国当代企业研究的有志之士所要琢磨和参悟的。如《谁人不识宁高宁》的作者所言,他只是以一名本着学习精神和态度用来文字留下记录的记录者:记录一位商界领袖的商业智慧,并期望着他的商业智慧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启示;记录一家大型企业的转型历程,并期望它的转型历程能给商界以更多的借鉴。于是,这注定了《谁人不识宁高宁》会以客观、中立的姿态出现,完整记录了作为著名企业家和商业思想家的宁高宁。如果它还有遗憾的话,那就是不能留出足够的篇幅去讨论一个更为深刻和重大的命题——为什么有些企业走向了注重治理、依靠创新的现代化的道路,而有些企业还是摆脱不了封建主义、权贵资本和家长制一言堂的阴影?倘若这是跟管理者的追求、境界有关,又是多大的关联,多深的联系呢?在这个过程中,宁高宁究竟是如何让中粮避免僵化呆板、按部就班的官僚陋习呢?毫无疑问,《谁人不识宁高宁》开启了话题的深入,它只是一个序曲,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索。

当你读完这本书后,你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从香港华润到“皇城根”下的中粮集团,从红筹大班到职业经理人„„作为中国极具商业影响力、同时也是极具魅力的企业家领袖宁高宁,以其令人荡气回肠的商业智慧和管理哲学不断地激荡着整个中国管理界。一种核心的精神和价值观时刻在影响着并指引着他,那就是“职业经理的精神”。“经理人”,是不亚于任何科学技术发明的又一重大发明。

2009年6月17日

第四篇:道德讲堂心得体会其二

道德讲堂心得体会其二

为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吸引力、亲和力,吸引全市干部群众投身道德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市民思想道德修养、社会文明程度和文明城市建设水平,郑州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道德讲堂”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强化好人好报的道德取向,用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引领城市发展,为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道德是文明之基,城市的发展需要道德力量来推动。公务员是党和政府各项政策、法律、法规、规章的执行者,是行政管理活动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其道德面貌如何,能否在各自岗位上以身作则,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作为国家工作人员更应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自觉提升自身形象,在文明城市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公务员职业道德以其社会示范和社会导向作用直接影响政风和社会风气。它是社会的主体性道德,在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中居于首要地位。实践也证明,社会的腐败和堕落往往是从国家官员的腐败和堕落开始的。因此,我们应该以“官德”建设带动全民的、各行各业的道德建设。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是防治腐败,促成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腐败现象严重破坏了政府的威望,对此,我们不仅要以法控权,强化吏

治,而且应该从治本做起,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公务员保持廉洁的自觉性,构筑防治腐败的第一道线。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坚定政治信念。一个合格的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于部,必须首先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自觉从发展经济、维护国家安全、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党的形象和权威的高度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要增强全局观念。自觉维护和服从大局,这是国家公务员应具备的起码觉悟。当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一定要自觉地、无条件地牺牲局部利益,保证全局“一盘棋”,决不能在口头上喊“保持一致”,行动上却各行其是。三是要增强党性原则。我们的公务员队伍绝大多数是党的一员,所以更应自觉加强学习,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每一名国家公务员都要时刻不忘党的宗旨和党的纪律,在繁重的工作实践和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自觉加强党性锻炼,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党性原则要求,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在各种场合和各种条件下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希望我们以举办“道德讲堂”为载体,以道德模范为榜样,宣传文明,弘扬道德,站在更高的起点,继续发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持续提升自身素质和单位文明程度,以良好的道德风貌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五篇:杜甫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翻译: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今年的春天又过去了,哪天才是我回家的日子呢?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的思想感情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 夺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 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 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下载识其一不识其二成语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识其一不识其二成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李商隐怀古咏史诗的风格特点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诵读中,体会诗......

    《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2.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艺术表现......

    《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 学习本诗叙事、表现等手法 3、 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难点: 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 诗歌蕴......

    《菩萨蛮》(其二)学案

    《菩萨蛮》(其二)学案 《菩萨蛮》(其二) 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背诵此词。 2、深入感受词人笔下的江南美景(美在何处?)。3、理解词人笔下的江南美景与思乡之情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目......

    《不识故乡路》阅读附答案

    不识故乡路于其超①我在故乡只生活了14个年头,对于故乡的记忆好像只有那条沙黄色平直的土路和在那土路上蹒跚着的母亲的身影。②我5岁时父亲随抗日部队远走了,再没有回来。母......

    马嵬(其二)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从诗歌叙述中读出玄宗形象 2、掌握本诗于对比中显讽刺的写法 3、体会本诗深刻寓意 教学重点: 1、从诗歌叙述中读出玄宗形象 2、掌握本诗于对比中显讽刺的写法 教......

    《菩萨蛮(其二)》教学设计

    《菩萨蛮》教学设计 执教人:周亚军 教学目标 1.把握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疏”)的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

    《马嵬(其二)》教案(教师版)

    《马嵬》(其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体会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