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好人的境界美文摘抄
小孩在河里挣扎喊救命,年轻人跳下去救人,没有异议,他是见义勇为的好人。
小孩在河里挣扎喊救命——是假的,他只是在逗岸上的妹妹玩;年轻人跳下去救人——一个猛子扎下去,却撞破脑袋造成高位截瘫,那水很浅。
他仍是见义勇为的好人,没有异议,只是,这好人做得真冤,妻子改嫁,老母80多岁了仍需管他吃喝拉撒,女儿快大龄了也不找对象,说要照顾爸爸。
好人方俊明舍命一跳,从此与轮椅相伴,至今已有28年。
我们准备采访他。出发前,我与记者达成共识,最好能采访到双方当事人。因为当年那个孩子已经为人父,应该可以面对。毕竟,开个玩笑毁了别人的一生。
种种因素,没能采访到孩子。却也不遗憾,是方俊明开导了我们,并令我们惭愧。
有没有怨恨?方俊明说:“这么多年我从没有怪过他。很多人不信,好像我不怪他就不正常。我这么想,你怨恨他一次不够,怨恨十亿次又怎样呢?埋怨没有用,改变不了我身体截瘫的现实。”
有没有悔恨?方俊明说:“救人,从来不悔,悔的是没搞清楚情况出了意外。有人说我无怨无悔,其实,我是没有后悔的机会。人生不能重来一次,出一次事情,你就玩完了……”的确,玩不是孩子的错,小孩就是靠玩来开发想象力的。这小孩玩得过火,若是没有发生事故,顶多被人骂两句。结果竟如此糟糕,他也没料到。
小孩为此背负了半辈子包袱,很害怕,很沉重,他的人生其实也改变了。“不要再打扰他,给他压力,因为于事无补。”这是方俊明说的,他的境界远远高出我们。
人,不到那个地步,到不了那个境界。
第二篇:境界美文摘抄
有一次,游名山,朋友们都登山顶而去,我懒得爬山,便在山脚遐迩闻名的宝刹憩息。天很热,我坐在井边纳凉,寂寞寺院,寥落蝉声,显得少有的寂静。只见一位和尚,一担一担地挑水,去冲洒殿前的青石台阶。他年纪不大,话也不多,但言谈得体、识见不俗。这样我知道他是个游方的僧人,好像是佛家规矩,凡挂单者,总得为寺院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
忽然,钟磬齐鸣,佛号长诵,原来从海峡那边来了一位法师,以及随同多人,都披着金光灿灿的袈裟,在正殿里做法事。然后,又看到方丈引路,长老陪同,住持拈香,几乎所有的僧人都簇拥着贵宾,观瞻膜拜。相比之下,这位穿着直裰短打的行脚僧,看来只有自食斋饭,自宿僧房,无人搭理地冷落了。我说,同是佛家子弟,何必厚此薄彼?但他很坦然,继续挑着一担担井水,不紧不慢,将大雄宝殿前面,冲洗得干干净净,尘埃不沾,暑气尽消。
我打量这位僧人,不由肃然起敬。整个下午,我看他从井里,至少挑有四五十担水,每一次把水筲从井口提出来的时候,都是绳直而不弯、水满而不溢,然后将水再倒进铁桶里,几乎很少泼洒在井栏上。担水一路,步履安详,也不见溅溢出来。这种从容不迫,举止得当的神态,令我神往。我想换了我,是做不到的,尤其那种众僧簇拥的和尚在身边走来走去的时候,大概是无法沉得住气和大度起来的。
于是,我向他请教静心之术。他合十说,佛是不许打诳语的,他没有想得这么多,甚至根本不曾想,心里只有这桶水,也就不可能生出其他杂念了。他虽然不是高僧,但他的话,他的行为,却透出一种颖悟。从此,每当我感到心烦意乱之时,就想想这位担水的和尚,顿觉有习习凉风,由腋下生起,不由轻快许多。其实,杂念即欲。人世间的许多烦恼,皆因太在乎那桶水外的名欲和物欲,纠缠其中,才不能自拔的。如果只求挑好自己那桶水,摒除杂念,力臻宁静淡泊的境界,我想,无论对己,还是对人,都会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通常,人老了,意味着成熟。作家老了,尤其应该如此。我特别钦佩文学长者笔下,那种对于命运的领悟、人生的豁达、世情的谙熟、社会的了解,所言所行,常常于不期然中所闪烁出的智慧之光,足使我们这些后辈于迷蒙中清晰,混沌中了然,而获益匪浅。因此,我总感觉到这些老者的人品、风范、学问,乃至于炉火纯青的文章,由于经过了长时间的历练磨砺,虽岁月迁移、世道变幻,已无碍于那光辉的存在。于是,在我脑海里,对这些敬仰的前辈,遂凝固成一个如玉之润、如石之坚、如水之静、如海之深的永恒印象。
不知道这是否可称之为在历史中的永恒,读者心目中的不朽?
有一年的冬天,我去积雪覆盖着的托尔斯泰的庄园参观。那庄园叫亚斯纳亚,位于离莫斯科不很远的图拉附近。也怪,那天也不知为什么,偌大的庄园,银装素裹,一望皆白,竟再无其他来参观的人,显得十分地落寞。当时,我心中涌上来很冷清,也很凄凉的感慨。因为,看不到太多脚印的雪地,是冷落的最好见证。
托尔斯泰就这样很不起眼地埋葬在他的庄园里,一条平平常常的土路旁边。
他的坟墓只是稍稍隆出地面的一块小丘,除了周围的参天高树外,别无任何明显的标志。那些照例有的,也应该有的碑石啊、祭坛啊、十字架啊的装饰,在这里是看不到的,真是平凡得无法再平凡的了。要不是插在不远处的一个小小的木板上,写了两行字,我们就会走过去了。
这两行字,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意是这样:请你把脚步放轻些,不要惊扰正在长眠的托尔斯泰!
多好!一片洁白,万籁无声,连时间也仿佛凝固了。这一块普通的木板上的两行字,倒体会出这位大文豪朴素中的伟大磊落,淡泊中的高风亮节。我忘了查考这是谁的手笔,但使我豁然贯通,眼下这份寂寥空廓,不正是这位文学巨人,最后走出亚斯纳亚,在风雪中追寻不知所终的辽阔苍茫的境界吗?
虽然陪伴着这位文学巨人的,是那晶莹的雪和那冷冽的空气,但他的智慧之光,却会永远点亮世人的心。
第三篇:好人的对比美文摘抄
好人有三种:老好人、装好人、真好人。老好人,人称好好先生。
好好先生的样子是:头戴安全帽,没事俯卧撑,遇事绕道走,两手叉腰肌。好好先生的人生哲学是:不讲原则讲圆滑,不讲正气讲和气,不讲界限讲面子,多栽花,少栽刺,甚至只栽花,不栽刺。
好好先生的人际关系是:上对下哄着护着,下对上捧着抬着。同事之间包着让着,朋友之间藏着掖着。或对上,掺水掺水再掺水,水到渠成:对下,加码加码再加码,马到成功。或对上举手——抬;对下抬手——打:同行挥手——推:自己巧口——吹。你好我好他也好,评功摆好,大家好好好,不好也说好,眼花缭乱,不知所措。
好好先生的行为准则是:常常故意把问题说成成绩,把失败说成成功。把黑说成白,把坏说成好,或“对上会摆平,对下能铲平”。因而,见错不错,见怪不怪,见义不为,见恶不愤,见死不救。
好好先生的后果是:助长坏人的气焰,孵化更多的坏人。
装好人的本质是利己。是那些言行不一,当面讨好。背后使坏的人。装好人时,宁可和稀泥也要面子,心里明白行动乖巧装糊涂死要面子,明知不对少说为佳,装聋作哑,不辨是非曲直、不敢动真格的,一团和气,最终往往是把自己也搭进去了。现在流行装好人,所以社会上骗子多,趁火打劫着多,欺世盗名者多。什么时候不装好人了,就彻底撕去面具,但是即使这样,“装好人”也没有资格成为真小人。因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真好人的本质是利他,是正直、宽厚、友善、淡泊之人;是有益于别人,有益于社会,诚恳守信之人;是让人喜欢,受人尊重之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做真好人难,难在常常不被人理解。
能人不等于好人。能人中有好人,也有坏人。能人中的好人。是放在合适位置上能发挥出有益作用的人;坏人,即恶劣之人,不过有个怪现象,坏人在暗地里也尊敬真好人。
第四篇:生活的境界美文摘抄
山与山之间的距离与沟壑有关,山越大,沟越深,看得见,弄不清。个人生活的境界如山间沟壑,从此山到彼山,看似很近,其实很远,不同境界之间的疑惑、误解和矛盾很难填平。所以,认识个人生活的境界,及其差距,实乃和谐相处的一件大事。
简而言之,个人生活的境界,以精神状态为坐标,可分为欲望生活、情趣生活和意志生活三类。欲望生活依靠天赋生物本能,驱动力是无意识的需求,随心所欲,随波逐流,随遇而安,几乎没有明确的目的,人的行为主要被欲望和恐惧所支配、控制。人类的物质、经济、权力和技术型生活,多半属于欲望生活。情趣生活是一种有偏好,有选择,具有审美能力的感性生活,情绪和知识决定偏好,趣味和见识决定选择。人类的文化艺术活动多半是情趣生活。有意志的生活是信仰、信念和理性支配下的生活。成功欲是意志生活的驱动力,成功感是意志生活最大、最持久的快乐。在坚强意志的支配下,人可以忍受极度的物质匮乏,可以忍耐极大的精神压力。
物质力量支配下的欲望生活如同食用盐,如果匮乏,人就浑身无力;如果贪得无厌,越吃越渴,过度用盐甚至可以导致中毒而死;文化艺术支撑下的情趣生活如同糖酒,使人生活甜美、舒服、陶醉,如果没有物质基础,欲进无路,欲罢不能,求之不得,使人狼狈不堪,如果没有意志调控,轻则玩物丧志,重则玩人丧德;意念支配下的意志生活如果没有物质保障,必然是穷困潦倒,没有情趣生活的滋润索然无味,失去理性控制的意志生活如同玩火自焚。宽裕有序、自由自在、趣味盎然、兴致勃勃,欲望、情趣和意志三界均衡的精神生活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三流人以欲望生活为依靠,二流人以情趣生活为中心,一流人以意志生活为旗帜。同样是经商,做小买卖,算小账,会赚钱不会花钱,生活单调的人过的是一种欲望生活为主的日子;善于赚钱,善于花钱,又有业余爱好的人过的是有情趣的生活;善于赚大钱,善于投资,有个人爱好,又热心社会公益和人类进步的人往往是有理想信念的人。强大的意志力和宏大的追求反过来会促成做大的物质追求。同样是搞艺术,借艺术混饭的职业艺人终究是匠人,往往是有饭吃,而缺好饭吃;把艺术作为事业的人多半会成为乐此不疲的艺术家;大师级的艺术家必然要过一种有意志的生活。为此,他必须淡化虚名浮利的诱惑,必须忍受艰苦卓绝的磨练或考验。
过量的欲望生活使人丧志,过度的情趣生活使人意乱情迷,有意志的生活必须节制欲望、淡化情趣。有坚强意志的人很难得到别人理解,并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很多意志力强大的思想家、艺术家和职业革命家的日常生活是非常孤独寂寞的,这种孤寂一旦被破坏,他便无法工作,难以完成艰苦卓绝的事业。
不同境界的人之间应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不要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不要强求一致,可以换位思考,但不要进行错位比较。在世俗生活中,很多貌似正常的其实是庸常,是平庸无能;超常的往往被常人看作不正常,超常的状态常常被平庸的人看作病态。
个人的三种精神境界很难分清,也很难把握。人非圣贤,有天赋,有缺陷,精力有限,能力有高下,而任何生活都有必要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平衡。欲望生活满足基本需求即可,不要过于贪婪;情趣生活要适可而止,不要过于泛滥;意志生活要顺势而为,不要过于极端。
第五篇:赢的最高境界美文摘抄
胡雪岩是清朝著名商人,他不仅精于经商,还擅长处理人际关系。
在创立“阜康”钱庄初期,胡雪岩没有多少本钱,“阜康”钱庄也没有多少知名度。胡雪岩决定去当时钱庄业务开展得比较好的湖州看看。
在湖州时,胡雪岩去了一家只有一爿店面的钱庄“永兴盛”,不动声色地问老板,“阜康”的银票在这儿兑不兑?那老板面露鄙夷之色说道:“我怎么会跟这种下三流的钱庄有业务往来。”最让人想不到的是,这家钱庄的老板竟然面朝大家“高谈阔论”,大讲“阜康”没有本钱、肯定倒闭……
胡雪岩很生气,发誓将来要给这家钱庄一些颜色看看。
十几年过去了,胡雪岩的钱庄已经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钱庄。有一天,胡雪岩路过湖州,托人打听“永兴盛”钱庄的境况,得知老板债务缠身,钱庄正面临倒闭。
去调查的人建议胡雪岩一举拿下“永兴盛”钱庄,以解当年之恨。可是胡雪岩认为,每个钱庄老板做生意都不容易,现在拿下“永兴盛”,只会损人不利己。
最后,胡雪岩决定出资帮“永兴盛”钱庄偿还债务,还给了老板一笔钱,并派出自己的得力助手帮助他重整事务。老板终于渡过难关,也掂量出了人心,自愿把“永兴盛”钱庄做成胡雪岩“阜康”钱庄在湖州的分号。
胡雪岩一举四得:一是解了早年的心结,二是在湖州找到代理钱庄,三是帮助钱庄老板和钱庄伙计脱困,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胡雪岩在钱庄同行中树起了好形象——“阜康”并不是一家独大,而是乐于帮助弱小钱庄。
好形象、好口碑带来的裨益,继续在胡雪岩的后半生显现。
在胡雪岩和洋人争斗的时候,所有的钱庄没有落井下石,相反,他们都给胡雪岩大力支持。
其实,赢的最高境界并不是让对手输得多惨,而是双方实现双赢甚至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