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境界与小乐趣美文摘抄
为了——当然不止是为了——身心的健康,第一,要善良仁爱。人生有许多快乐,首先是做好事最快乐,理解旁人与原谅旁人最快乐。第二,是大境界与小乐趣。大境界,就是说不争一日之短长,不计较鼻子底下那点得失,不在乎一时的被误解、被攻击,赢得起也输得起,随大流得起也孤独得起、孤立得起,无私至少是少私故少惧,胸有大志则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总是能在不同的境遇中看到光明、看到转机、看到希望、看到教益,叫作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大境界不搞小争斗,不为别的,至少是为没有时间。把时间放在蝇营狗苟上,斤斤计较上,鸡毛蒜皮上,你说,他这一辈子还能有多大出息?
小乐趣是指不拒绝小事情,并从中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快乐也是价值。快乐不仅在生活的终极目标远大理想那里,也在生活的具体而微小的各种事项与过程之中。快乐不仅在于达到目标,也在于为达到目标而走过的全过程。黎明即起,洒扫庭院,是乐趣。买油条或者熬稀饭,磨豆浆或者煮牛奶,烤面包或者茶泡饭也是乐趣。挤大巴,看众生,看情侣们到了公共汽车上仍然脉脉含情是一种乐趣。订份报看很好,到公共阅报栏免费看好多种报也很快乐。做饭炒菜烙饼包饺子买现成的速冻饺子洗碗很快乐,修自行车修抽水马桶修电门接保险丝都很有趣。与明白人谈话是一种享受,与糊涂人磨牙让你知道世上竟有这种不可理喻的人在,不也是开眼吗?
多伟大的人也是普通人,多伟大的人也应该享受普通人的快乐,过普通人的生活。珍惜你有生之年的每一天、每一刻、每一事,每一次说话的机会、工作的机会、流汗的机会。我当部长期间常常清晨穿着拖鞋去买炸油饼,此事被新凤霞知道了,她多次提起,反应强烈。其实,这正是我的快乐。
虽然我们还不能穷尽宇宙的奥秘、地球的奥秘、生命的奥秘、人生的终极,但是我们能不承认人的出现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吗?我们能不承认我们自己的存在是一件伟大的奇迹吗?我们能不承认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情感,是万分值得珍惜的吗?我们能不珍惜有生之年之天之小时之分钟吗?我们怎么能动不动就一脑门子官司,动不动就人人欠你二百吊钱的架势?
在人的各种各样的毛病中,在各种骂人的词中,无趣是一个很重的词,是一个毁灭性的词。可悲的是,无趣的人还是太多了。这样的人除了一两样东西,如金钱、官职,顶多再加上鬼鬼祟祟耍心眼儿,再无爱好、再无趣味。一脑门子官司,一脑门子私利,一脑门子是非,顶多再加一肚子吃喝。不读书,不看报,不游山,不玩水,不赏花,不种草,不养龟、鱼、猫、狗,不下棋,不打牌,不劳动,不锻炼,不学习,不唱歌,不跳舞,不打太极拳,不哭,不笑,不幽默,不好奇,不问问题,不看画展,不逛公园,不逛百货公司……自己活得毫无趣味,更败坏所有与他接触过的人的心绪。我有时甚至会偏激地想:“宁做恶人,也不要做一个无趣的男人啊!女人稍稍好一点,女人一般至少还要抓抓生活,心里还有点鸡毛蒜皮的生活气息。”尤其是,一想到一个无趣的人还有配偶,他的配偶将和这样的人共度一生,真是令人毛骨悚然!
第二篇:境界美文摘抄
有一次,游名山,朋友们都登山顶而去,我懒得爬山,便在山脚遐迩闻名的宝刹憩息。天很热,我坐在井边纳凉,寂寞寺院,寥落蝉声,显得少有的寂静。只见一位和尚,一担一担地挑水,去冲洒殿前的青石台阶。他年纪不大,话也不多,但言谈得体、识见不俗。这样我知道他是个游方的僧人,好像是佛家规矩,凡挂单者,总得为寺院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
忽然,钟磬齐鸣,佛号长诵,原来从海峡那边来了一位法师,以及随同多人,都披着金光灿灿的袈裟,在正殿里做法事。然后,又看到方丈引路,长老陪同,住持拈香,几乎所有的僧人都簇拥着贵宾,观瞻膜拜。相比之下,这位穿着直裰短打的行脚僧,看来只有自食斋饭,自宿僧房,无人搭理地冷落了。我说,同是佛家子弟,何必厚此薄彼?但他很坦然,继续挑着一担担井水,不紧不慢,将大雄宝殿前面,冲洗得干干净净,尘埃不沾,暑气尽消。
我打量这位僧人,不由肃然起敬。整个下午,我看他从井里,至少挑有四五十担水,每一次把水筲从井口提出来的时候,都是绳直而不弯、水满而不溢,然后将水再倒进铁桶里,几乎很少泼洒在井栏上。担水一路,步履安详,也不见溅溢出来。这种从容不迫,举止得当的神态,令我神往。我想换了我,是做不到的,尤其那种众僧簇拥的和尚在身边走来走去的时候,大概是无法沉得住气和大度起来的。
于是,我向他请教静心之术。他合十说,佛是不许打诳语的,他没有想得这么多,甚至根本不曾想,心里只有这桶水,也就不可能生出其他杂念了。他虽然不是高僧,但他的话,他的行为,却透出一种颖悟。从此,每当我感到心烦意乱之时,就想想这位担水的和尚,顿觉有习习凉风,由腋下生起,不由轻快许多。其实,杂念即欲。人世间的许多烦恼,皆因太在乎那桶水外的名欲和物欲,纠缠其中,才不能自拔的。如果只求挑好自己那桶水,摒除杂念,力臻宁静淡泊的境界,我想,无论对己,还是对人,都会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通常,人老了,意味着成熟。作家老了,尤其应该如此。我特别钦佩文学长者笔下,那种对于命运的领悟、人生的豁达、世情的谙熟、社会的了解,所言所行,常常于不期然中所闪烁出的智慧之光,足使我们这些后辈于迷蒙中清晰,混沌中了然,而获益匪浅。因此,我总感觉到这些老者的人品、风范、学问,乃至于炉火纯青的文章,由于经过了长时间的历练磨砺,虽岁月迁移、世道变幻,已无碍于那光辉的存在。于是,在我脑海里,对这些敬仰的前辈,遂凝固成一个如玉之润、如石之坚、如水之静、如海之深的永恒印象。
不知道这是否可称之为在历史中的永恒,读者心目中的不朽?
有一年的冬天,我去积雪覆盖着的托尔斯泰的庄园参观。那庄园叫亚斯纳亚,位于离莫斯科不很远的图拉附近。也怪,那天也不知为什么,偌大的庄园,银装素裹,一望皆白,竟再无其他来参观的人,显得十分地落寞。当时,我心中涌上来很冷清,也很凄凉的感慨。因为,看不到太多脚印的雪地,是冷落的最好见证。
托尔斯泰就这样很不起眼地埋葬在他的庄园里,一条平平常常的土路旁边。
他的坟墓只是稍稍隆出地面的一块小丘,除了周围的参天高树外,别无任何明显的标志。那些照例有的,也应该有的碑石啊、祭坛啊、十字架啊的装饰,在这里是看不到的,真是平凡得无法再平凡的了。要不是插在不远处的一个小小的木板上,写了两行字,我们就会走过去了。
这两行字,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意是这样:请你把脚步放轻些,不要惊扰正在长眠的托尔斯泰!
多好!一片洁白,万籁无声,连时间也仿佛凝固了。这一块普通的木板上的两行字,倒体会出这位大文豪朴素中的伟大磊落,淡泊中的高风亮节。我忘了查考这是谁的手笔,但使我豁然贯通,眼下这份寂寥空廓,不正是这位文学巨人,最后走出亚斯纳亚,在风雪中追寻不知所终的辽阔苍茫的境界吗?
虽然陪伴着这位文学巨人的,是那晶莹的雪和那冷冽的空气,但他的智慧之光,却会永远点亮世人的心。
第三篇:小境界美文
在佛教中,有108种烦恼之说,佛教的理想就是克服这些烦恼,达到涅槃的境界。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佛家认为要从“心”开始,曰“修心”。
常见的修心方式是数佛珠,佛珠以108颗一串者为“上品”,用手缓缓捻动这108颗念珠,便可破这“百八烦恼”。还有“拜正”:一步一叩首,在潜心跪拜的过程中,即抵御了一个又一个的烦恼。108拜,便可抵御108种烦恼。
还有一种方式,更是意境悠远:古寺、老树、昏鸦,突然,钟声响起,“惊”起昏鸦一片。这钟声一波波漾向田野、村庄,顿时,一切都有了生机,但见炊烟袅袅,牧童斜坐牛背,笛声悠扬,村妇挥动围裙,召唤小儿,老人眯着眼蹲在墙根,如老僧般入定。
这一幕幕人间烟火如电影画面般回传至寺院,让敲钟的僧人愈加兴奋,只见他深吸一口气,如挽弓般将木槌满满拉开,在108下的起起落落中,他的心也随着那钟声飞出寺院,飞向田野、村庄。
修心方式不拘一格,历史上就有位老兄选择了下面这种修行方式。这位老兄名叫李甲龙,韩国人,生于1860年,在他24岁那一年,入山修行。进山不久,他就做出了一个决定:建塔!
建塔的原料,是散落在山谷和路边的石头,为增加难度,李甲龙规定,石头之间不能用粘合剂,不能为便于修筑,而对石头进行任何人工斧凿,最难的是,他将塔大多建在了悬崖上。
他白天建塔,夜晚诵经,饿了,就以野果充饥,这样一干就是30年,不多不少,一共建了108座塔。这些塔一二十米高,形态各异,如108条好汉啸聚山林,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好不快活。
李甲龙去世后,这些塔成了景点。当游人站在山脚,仰望这些建在绝壁上的石塔,震惊之余,石塔的建造方法,一直像谜一样,让人感到迷惑不解:如此艰巨的工程,他是如何以一己之力做到的呢?
现代人的烦恼,层出不穷,又岂止108种?我们已很难像李甲龙那样,割舍尘世的一切去做个苦行僧,我们所能做到的,或许仅仅是在面对纷扰的世事时,尽量让自己淡然一点,如此,虽不能抵达佛家的涅槃境界,亦能进入一种恬淡自适的人生小境界。
第四篇:好人的境界美文摘抄
小孩在河里挣扎喊救命,年轻人跳下去救人,没有异议,他是见义勇为的好人。
小孩在河里挣扎喊救命——是假的,他只是在逗岸上的妹妹玩;年轻人跳下去救人——一个猛子扎下去,却撞破脑袋造成高位截瘫,那水很浅。
他仍是见义勇为的好人,没有异议,只是,这好人做得真冤,妻子改嫁,老母80多岁了仍需管他吃喝拉撒,女儿快大龄了也不找对象,说要照顾爸爸。
好人方俊明舍命一跳,从此与轮椅相伴,至今已有28年。
我们准备采访他。出发前,我与记者达成共识,最好能采访到双方当事人。因为当年那个孩子已经为人父,应该可以面对。毕竟,开个玩笑毁了别人的一生。
种种因素,没能采访到孩子。却也不遗憾,是方俊明开导了我们,并令我们惭愧。
有没有怨恨?方俊明说:“这么多年我从没有怪过他。很多人不信,好像我不怪他就不正常。我这么想,你怨恨他一次不够,怨恨十亿次又怎样呢?埋怨没有用,改变不了我身体截瘫的现实。”
有没有悔恨?方俊明说:“救人,从来不悔,悔的是没搞清楚情况出了意外。有人说我无怨无悔,其实,我是没有后悔的机会。人生不能重来一次,出一次事情,你就玩完了……”的确,玩不是孩子的错,小孩就是靠玩来开发想象力的。这小孩玩得过火,若是没有发生事故,顶多被人骂两句。结果竟如此糟糕,他也没料到。
小孩为此背负了半辈子包袱,很害怕,很沉重,他的人生其实也改变了。“不要再打扰他,给他压力,因为于事无补。”这是方俊明说的,他的境界远远高出我们。
人,不到那个地步,到不了那个境界。
第五篇:生活的境界美文摘抄
山与山之间的距离与沟壑有关,山越大,沟越深,看得见,弄不清。个人生活的境界如山间沟壑,从此山到彼山,看似很近,其实很远,不同境界之间的疑惑、误解和矛盾很难填平。所以,认识个人生活的境界,及其差距,实乃和谐相处的一件大事。
简而言之,个人生活的境界,以精神状态为坐标,可分为欲望生活、情趣生活和意志生活三类。欲望生活依靠天赋生物本能,驱动力是无意识的需求,随心所欲,随波逐流,随遇而安,几乎没有明确的目的,人的行为主要被欲望和恐惧所支配、控制。人类的物质、经济、权力和技术型生活,多半属于欲望生活。情趣生活是一种有偏好,有选择,具有审美能力的感性生活,情绪和知识决定偏好,趣味和见识决定选择。人类的文化艺术活动多半是情趣生活。有意志的生活是信仰、信念和理性支配下的生活。成功欲是意志生活的驱动力,成功感是意志生活最大、最持久的快乐。在坚强意志的支配下,人可以忍受极度的物质匮乏,可以忍耐极大的精神压力。
物质力量支配下的欲望生活如同食用盐,如果匮乏,人就浑身无力;如果贪得无厌,越吃越渴,过度用盐甚至可以导致中毒而死;文化艺术支撑下的情趣生活如同糖酒,使人生活甜美、舒服、陶醉,如果没有物质基础,欲进无路,欲罢不能,求之不得,使人狼狈不堪,如果没有意志调控,轻则玩物丧志,重则玩人丧德;意念支配下的意志生活如果没有物质保障,必然是穷困潦倒,没有情趣生活的滋润索然无味,失去理性控制的意志生活如同玩火自焚。宽裕有序、自由自在、趣味盎然、兴致勃勃,欲望、情趣和意志三界均衡的精神生活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三流人以欲望生活为依靠,二流人以情趣生活为中心,一流人以意志生活为旗帜。同样是经商,做小买卖,算小账,会赚钱不会花钱,生活单调的人过的是一种欲望生活为主的日子;善于赚钱,善于花钱,又有业余爱好的人过的是有情趣的生活;善于赚大钱,善于投资,有个人爱好,又热心社会公益和人类进步的人往往是有理想信念的人。强大的意志力和宏大的追求反过来会促成做大的物质追求。同样是搞艺术,借艺术混饭的职业艺人终究是匠人,往往是有饭吃,而缺好饭吃;把艺术作为事业的人多半会成为乐此不疲的艺术家;大师级的艺术家必然要过一种有意志的生活。为此,他必须淡化虚名浮利的诱惑,必须忍受艰苦卓绝的磨练或考验。
过量的欲望生活使人丧志,过度的情趣生活使人意乱情迷,有意志的生活必须节制欲望、淡化情趣。有坚强意志的人很难得到别人理解,并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很多意志力强大的思想家、艺术家和职业革命家的日常生活是非常孤独寂寞的,这种孤寂一旦被破坏,他便无法工作,难以完成艰苦卓绝的事业。
不同境界的人之间应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不要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不要强求一致,可以换位思考,但不要进行错位比较。在世俗生活中,很多貌似正常的其实是庸常,是平庸无能;超常的往往被常人看作不正常,超常的状态常常被平庸的人看作病态。
个人的三种精神境界很难分清,也很难把握。人非圣贤,有天赋,有缺陷,精力有限,能力有高下,而任何生活都有必要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平衡。欲望生活满足基本需求即可,不要过于贪婪;情趣生活要适可而止,不要过于泛滥;意志生活要顺势而为,不要过于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