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捡破烂捡出100万的名人故事
在杨子伟收藏的老物件中,卖得最贵的是一批卖给了国家博物馆做展览的德国收音机,一共卖了20台,共计20万。“这些东西就是点石成金,需要这些东西的人不在乎是100元还是1000元。旧电话机前一段卖了3个,960元。”杨子伟说。虽然也有很多人收旧货,但是杨子伟说他们太低估了自己东西的价值:“不能看低了自己的劳动力,我知道东西是怎么来的,这个东西卖了就没了,我当然要卖一个合适的价钱。”
杨子伟的家,是一个平房,大院子。他说这个院子经过自己的一番“艺术设计”后,已经可以拿来会客展览了——院子大门已经被密密麻麻的旧电影海报贴满了,杨子伟为其取名为“碎片”;院门正对着两排旧打字机,有个打字机上还放着模特的脑袋,颇有798艺术区的风格;院子里还放着各式各样他收回来的宝贝,比如一辆70元钱淘来的旧自行车,如果想买,请拿1000元来,否则不卖,这是专门用来租的。
院子里的四间平房都被塞满了各个年代的老物件,电影机、胶片、黑胶唱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电视机、收音机,50年代的落地录音机、电风扇、军用皮箱、医药箱、上将大衣、航空帽,1971年的印有“人民公社好”的瓷盆,甚至还有列宁、斯大林的挂像,进口的打字机……几年前,杨子伟花了7万元把两个电影公司的库房给“端”了——收藏了大概1000部80年代的国内电影,足足有十吨重。
杨子伟收集的老物件有11大类、35小类,收音机、唱片机、电视机、缝纫机、打字机、录音机、自行车、电风扇、电话机、放映机……这些东西粗略算下来要占500平方米。他说:“这些东西的价格每天都在涨,收过来的成本几乎都很低,从两块钱的影集到80块钱的电风扇,而这些东西卖出去的价格则远远高于收过来的成本。”
“破烂王”5年捡出100万
这一院子的东西都要从他33岁用100元收的10台旧收音机说起。杨子伟只有高中文化,在33岁那年他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想了想只能做成本最低的生意——捡破烂儿,用仅有的100元收了10台收音机,当天晚上卖了就变成了200元。等到第二天就变成了20台收音机,得到了400元。经过这样反复的倒腾,连续苦干了5年,他就倒腾了100万元的资产,他说这些东西都是自己赚出来的,他的身份也从最初的收音机收藏家变成电视机收藏家,后来随着收藏的东西越来越多,变成了老物件收藏家。现在他又自称是艺术家,“自己身上的都是歪才”。
杨子伟早年发明过节水器,并在淘宝上出售。等到收藏老物件的时候,他把淘宝店名改为“将军罐电影工作室”,上面不仅卖这些老物件,也用来出租老物件,主要为电影、电视剧、话剧提供道具出租服务。杨子伟说在淘宝上卖老物件,最初有时一天卖不了10元钱,打包时都捡别人不用的箱子,后来到一个月利润3000元钱。杨子伟的客户从电影公司、广告公司、活动公司、微电影到时尚杂志都有,他自己也常常忙着跑到微电影剧组里给小孩说戏,说的都是北京上世纪80年代的风土人情。
“我学习人家的皇冠店铺,包括自己学摄影,怎么照得更好,怎么打灯。那时没有自己的风格,完全看别人,现在都是随手拍,越真实越好。我跟自己说一定要挣到每月5000元,后来2007年做到5000元,2008年做到六七千元,到2010年每月1万元,2012年时每月利润1。5~2万元,每个月都比之前更好。”杨子伟说。
捡破烂也有“真经”:淘不起眼的老物件
说起淘东西的方法,杨子伟基本是见着便宜的旧物件就淘。“只要看到一个东西,是脑海记忆中有的就收,肯定没错。”杨子伟说,“一个灯架50元淘来,别人可以当电影道具,或者你直接卖,上次有一个灯架我卖了600元,挣的钱又买东西了。电影废胶片一大卷变成小卷,一大卷买时10元钱,分成小卷,一卷卖30元。这样又能买到很多东西,所以其实我花很少的钱能置办很多东西。因为别人看不到这些旧物件的发展潜力,所以我现在无所谓卖不卖东西了。”
杨子伟淘货的心得是要买那些不起眼的东西,不能和别人买重复了。“人家不在乎的东西,买回来,买回来不是要卖的,往屋里放3年再去卖,全赚钱。为什么我不倒腾服装?因为服装会长毛,而这些东西越老越值钱。”看来人的回忆以及回忆里的那些美好时光真是无价的,就像他爸爸从一开始不理解他,到后来接受了他做的事情,说他是“贩卖时光的人,卖的就是人的回忆和时光”。
“我自己活得有腔调就行了,我也不跟别人比。‘淘’是我的生活乐趣,圈里人都认识我,我也知足。而现在我更喜欢旧物改造。”在杨子伟眼中,自己随便捡个东西,编个故事都能卖给别人。
杨子伟最喜欢的是一个瑞典的电视,是原来政府机关里上世纪60年代的黑白电视机,他花了150元淘的,整个北京也就只有两台。在杨子伟这个院子里,还有很多全国稀有的老物件。比如他有一台江苏盐城无线制造厂的收音机,因为它的壳是橘黄色的,他的一个开博物馆的朋友说,自己6年都没收到这样的收音机了。“这是一个孤品,是80年代的经典型。仿日本4500K制造,颜色特别少,所以这个收音机很珍贵。”
现在杨子伟帮人出策划开艺术餐厅,自己放老电影,也偶尔去外面淘一点东西,但不怎么收东西了,他觉得自己没有地方放了,不想让这些东西毁在自己的手里。“如果杂乱堆在一块就是死的。就跟人一样,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空间,物件也是。钱我也挣得差不多了,我现在只想找回这些老物件真正的价值。”杨子伟说。
第二篇:捡苹果皮的故事
捡苹果皮的故事
“把一个苹果的苹果皮捡起来放到垃圾桶”是一件极其小的事情,可是对我来说是一件极其大的事情。
环保卫士“小红”从二年一班走出来了,她向回家的路上前进,刚走到学校旁边的住宅楼,就发现6楼右数第二个窗户扔下垃圾,小红看见了,不嫌它脏,用手捡了起来。(这是一袋卫生间的垃圾)走了一千米,终于到了垃圾箱前,她把垃圾扔了进去,转头又前往回家的路上。走着走着,又发现了苹果皮,那苹果皮不再是鲜红的红色和橙色,那苹果皮是那恶心的棕色,上面飞满了苍蝇,扑满了蚂蚁,虫子们已经在上边刻满了洞,小红看见了她毫不犹豫捡了起来,又走了千米,将苹果皮扔了进垃圾桶里去,苹果皮是不会干扰“环保”了,可是小红的手已经被各种虫子咬了,就连刚刚接触过癌症病人的苍蝇“1”号,也在她身上咬了一口,就这样,小红进了医院。在病的小红,看见有垃圾从窗户飞了过去,于是,小红忍着痛用她那颤抖的脚缓慢的一步一步的下楼直到最后一个台阶,刚要下去时时,被天上的王母娘娘看见了,她被感动了,于是用法术将小红的病治好了!到现在,小红还健健康康地在二年一班回答问题呢!“把一个苹果皮扔进垃圾桶”是一件极其小的事情,可是,对人类讲,应该是有德无德的事!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旗尼四校六年二班六年级:敖纳文
第三篇:名人故事
说的都是战胜挫败战胜残疾的巴雷尼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廖昌永——这一响铛铛的名字,为我们中国人在世界歌唱家中搏得了地位,你可知道他原来是农民的儿子,廖昌永7岁那年,父亲病故了,这对本来就十分贫困的廖昌永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上学后,廖昌永渐渐地喜欢上了音乐,他对音乐的最初了解,来自于农村的大喇叭,每天清晨村头电线杆的喇叭里传出的歌声,如同细雨一样,滋润着他那颗热爱音乐的心。从此,廖昌永不放弃任何学习音乐的机会。虽然他也曾失败过,但音乐那优美的旋律一次次漫湿了他枯干的心灵,最终他从阴影中走出来了,成为一个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
你一定久仰过著名作家——张海迪的大名吧!她是怎样从一名残疾人成为一位赫赫有名的人呢?她是怎么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呢?带着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童年吧„„.。在五岁时,这个只能用画笔来描绘一串串梦想的时候,厄运就无情地降临在他身上,残酷的剥夺了她的自由。她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从此变成了一个残疾儿童,她的美好人生就从此毁灭了吗?不!我们的张海迪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她没有沮丧和沉沦,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圆了她的轮椅梦!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孙膑被庞涓谋害挖去双膑,在断腿之痛中崛起而不是沮丧,最终成为著名军事家。
南朝的祖冲之,在当时极其简陋的条件下,靠一片片小竹片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一遍又一遍,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司马迁:经受宫刑和牢狱之灾的磨难,却没有自暴自弃,写出了名垂千古的历史巨著《史记》。
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钱学森,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中共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第3届中国科协主席,第6至8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9至12届中央候补委员。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1956年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56年10月任该院院长。此后长期担任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并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维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
第四篇:名人故事
1、列宁的故事
列宁八岁的时候,有一天,跟爸爸到姑妈家去做客。
表兄弟表姐妹见到列宁都很高兴,拉着他一道去玩。他们在房间里捉迷藏。列宁不小心碰了桌子,桌子上的一只花瓶掉下来,打碎了。孩子们正玩得起劲,谁也没有注意,还是互相追赶着。姑妈听见声音,跑进来一看,花瓶碎了,就问:“是谁打碎的?”表兄弟表姐妹都说:“不是我!”列宁也低声说:“不是我。”姑妈笑着说:“那一定是花瓶自己打碎的。”大家都笑起来,只有列宁没有笑。
回到家里,列宁躺在床上不说话。妈妈问他为什么不愉快,列宁把打碎花瓶的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叫他写信给姑妈,承认自己说了谎。
过了几天,邮递员送来姑妈是回信。姑妈在信上说:“你做错了事能自己认错,是个诚实的孩子。”
2、高尔基的故事
高尔基是世界闻名的大文豪,他聪明好学,凡事都能动脑筋去想。据说,一次他在食品店里当学徒,有一个顾客拿来一份购蛋糕订单,交给店里的伙计。伙计一看傻了眼,把订单递给老板和老板娘,他们看了也束手无策,只好还给了顾客。顾客泠笑着说了些嘲讽话,高尔基看了看订单上写着:买九块蛋糕放在四个盒子里,可是每个盒子里不少于三块。高尔基说:“这事我来做,先生。”只见高尔基拿出三只小盒子,每个小盒子里装三个蛋糕,他又拿了一个大盒子,把三
个小盒子装进去,包扎好后拿给顾客,顾客无话可说提着蛋糕走了.这笔生意做得很成功,老板和老板娘很高兴。
一次,高尔基在烧水时,读书读得入了神,没有发觉水早就烧开了,结果把茶缸烧坏了。这下可闯了祸,凶狠的女主人抄起一根松木棍,不容分说就朝高尔基身上打来,一边打还一边骂,把高尔基打得遍体鳞伤,以至不得不请医生来看。高尔基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有的地方都渗出了血,木刺都扎进肉里去了。医生从他的背上拔出了十二根木刺,并非常义愤地鼓动高尔基去发。女主人这时害怕了,她生怕高尔基去告她虐待罪。马上换了一副可怜的面孔说:“孩子!只要你不去告发我,你提什么条件我都答应。” “你说话算数?” “是的。”女主人无可奈何地说。“只要你允许我在干完活后可以读书,我就不去告发你。”女主人极不情愿地答应了。这样,高尔基因祸得福,以皮肉受苦的代价,换来了多余时间读书。
3、李四光的故事
李四光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先生,收入微薄,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难过,就千方百计帮助妈妈干活。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满满的;上山砍柴,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来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
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的方向一点点把泥踩去,收获一根根完整的鲜藕。
后来,李四光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官办小学堂。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学堂,他勤奋攻读,刻苦钻研,成为小学堂一位优等生。14岁那年,他被学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学期间,他对地质学发生了兴趣,立志探索地质构造的奥秘。
几十年来,他在地质构造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并用这个理论去寻找石油天然气资源、矿产,预测地震,开发地热,在中国地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第五篇:名人故事
高尔基读书
高尔基,前苏联作家,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因为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他十分喜欢读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机会,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着。他为了读书,受尽了屈辱。10岁时在鞋店当学徒,没有钱买书,就到处借书读。老板娘禁止高尔基读书,还到阁楼上搜书,搜到书就撕碎。因为读书,还挨过老板娘的毒打。高尔基为了看书,什么都能忍受,甚至甘愿忍受拷打。他说过:‚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广场上用棍棒打你一顿!’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也可以接受的。‛由于高尔基一生如饥似渴地读书,勤奋不懈地努力,他写下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童年》、《人间》、《我的大学》。
列宁小时候
列宁小时候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
列宁在学校里,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老师讲课,他用心听。老师留的作业,他认真做。
列宁做完学校里的功课,还读许多课外书。他常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他爱书里那些勤劳勇敢的人,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列宁十分爱护书。他从来不把书弄脏,也不把书到处乱扔。列宁小时候就是这样学习的。
毛泽东向教师敬酒的故事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来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的老师毛禹珠一起吃饭。席间毛泽东热情地向老师敬酒,毛禹珠老先生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笑着回答:‚敬老敬贤,应该应该!‛
李四光的故事
李四光还是个会随机应变的人。他的原名并不叫李四光。他为什么会改名呢?事情是这样的。在一次考试中,他无意中在名字一栏里写上了自己的年龄十四,他把‚十‛改成了‚李‛,心想:叫‚李四‛太不文雅了。于是,他开始四处张望起来,找呀找,忽然他看见了一块牌匾上‚光明正大‛四个字。一想,就叫李四光吧。
宋庆龄的故事
宋庆龄自己没有子女,但她以博大爱心把全中国的少年儿童当作自己的孩子,并为之倾注了一位慈爱祖母的毕生心血。1947年4月,在解放前最黑暗的日子里,她来到儿童福利院和贫苦孩子围坐在一起,亲自教身边一个7岁的小朋友读书认字。这个小男孩受到很大的激励和鼓舞,后来成长为成都一个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宋妈妈‛永远给他留下美好的回忆。1956年,宋庆龄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出访东南亚,返抵昆明时,一天傍晚她走出宾馆,在幽静的翠湖边散步。这时有位红领巾经过这里,向她行队礼。宋庆龄非常高兴,停下来和孩子交谈起来,当她知道这个孩子喜欢写作并且担任黑板报编辑时,就鼓励他向少年儿童自己的刊物《儿童时代》投稿。一年后,这个孩子第一篇作品《金八哥》在《儿童时代》上发表。从此他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现在他是云南省白族作家。这两件看似平凡而又偶然的小事,是宋庆龄充满爱心的自然流露,体现了她对新旧两个时代儿童的关怀和爱护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着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不动笔墨不看书的毛主席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牛顿的故事
科学家牛顿,迷于科学研究,废寝忘食。有一次煮鸡蛋时,错把手表扔进了锅里。我国晋代书法家王羲(xī)之,练字入了迷,一次吃饭时竟把墨汁当蒜泥蘸煮着吃了。
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勤奋学习却没有蜡烛。邻居家有烛光却穿不过来,匡衡就把墙壁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用烛光映着书读。同县人文不识家里有很多书,匡衡被他家雇佣劳作,却不要报酬。主人奇怪地问匡衡,匡衡说:‚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通读一遍。‛主人惊讶,就借给匡衡书,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